Ⅰ 抗戰時期,解放區的面積是多少
抗日戰爭時抄期,中國共產襲黨領導下的八路軍、新四軍挺進華北、華中抗日前線,發動游擊戰爭,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並在抗戰期間逐步擴大,發展成華北、華中解放區。
華南廣東省人民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於1938年和1939年先後開闢建立了東江和瓊崖抗日根據地。
至1945年3月底,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建立的解放區共有19個,即:
陝甘寧邊區、晉察冀邊區、冀熱遼邊區、晉綏邊區、晉冀豫邊區、冀魯豫邊區、山東解放區、蘇北解放區、蘇中解放區、蘇浙皖解放區、淮北解放區、淮南解放區、皖中解放區、浙東解放區、鄂豫皖解放區、廣東解放區、瓊崖解放區、河南解放區、湘贛解放區,面積共計約956960平方公里,人口約9550萬人。合此後至抗戰勝利之際新解放的人口,解放區人口共有1.2億左右。
這19個解放區除陝甘寧邊區外,其餘18個解放區都在敵後,每天都要面臨日寇的掃盪和襲擾,斗爭十分艱苦。抗戰勝利後,國民黨特意留下華北日軍指揮官岡村寧次做顧問,利用他來指點怎樣對付共產黨的游擊戰。
這些解放區的名字只是一個大致范圍,並不是正式的行政區域。比如晉冀魯豫邊區,就是山西河北山東河南交界地區。其中的鄉鎮名稱多數都沒有變化。
Ⅱ 1941年,中國共產黨先後提出了鞏固解放區的十大基本政策,其中心環節是() 多選題
1941年,中國共產黨先後提出了鞏固解放區的十大基本政策,其中心環節是:開展大生產運動、建立三三制政權、整頓三風。
大生產運動,主要開展農業生產,兼辦工業、手工業、運輸業、畜牧業和商業。黨政機關、軍隊、學校普遍參加生產運動,逐步達到糧食、經費自給、半自給或部分自給。
同時,實行公私兼顧,軍民兼顧,組織勞動互助,發展經濟,以改善生活和保障供給。通過這場以自給為目標的大規模生產自救運動,中共控制區域基本實現了經濟自給自足。
三三制"的實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中最突出的,是使邊區各級政權有了廣泛的代表性,有力地調動了社會各界團結抗戰的積極性。一些跑到敵占區的地主開始回鄉,鄉紳富商也有了在根據地投資經營的積極性。
(2)抗日戰爭時期解放區高等教育擴展閱讀:
相關背景
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8月22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正式公布紅軍改編命令,將西北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正式發表了《中國共產黨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即《共赴國難宣言》),標志著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後,南京國民政府不僅承認了陝甘寧邊區政府的合法地位,而且八路軍的軍餉由國民政府供給。
1938年10月日軍佔領武漢之後,日本開始改變其侵華政策,逐步將其主要的侵華軍事力量轉向各敵後抗日根據地進行掃盪。
Ⅲ 抗日戰爭時期,根據地解放區的鄉或相當於鄉一級的行政村中,實際上半脫產的職務有
各市、縣(市、區)委組織部、人事局(人事勞動社會保障局)、勞動社會保障局、財政局,省直各單位:
為了保障精減退職人員的基本生活,使精減退職人員的生活水平隨著經濟的發展而相應提高,經省政府同意,決定適當調整精減退職人員的生活困難補助費標准。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凡符合省委組織部、原省勞動人事廳、省財政廳浙組[1987]1號文件規定享受精減困難補助的精減退職人員,抗日戰爭時期參加革命工作的,生活困難補助費標准由每人每月385元調整為440元;解放戰爭時期參加革命工作的,生活困難補助費標准由每人每月340元調整為390元;以上人員的醫療保健費由每人每月35元調整為45元。
二、凡符合省委辦[1981]24號文件和浙勞人險[1984]217號、(84)財行440號文件規定享受定期生活困難補助的精減退職人員,生活困難補助費標准由每人每月275元調整為315元。
三、上述補助標准,已考慮了各項物價補貼因素,因此,物價補貼不再發放。
四、確保精減退職人員生活困難補助費按時足額發放。精減退職人員的生活困難補助費由原單位負責發放,如原單位已不存在的,由原單位的主管部門負責發放,所需經費均按原經費開支渠道列支。現既無單位又無主管部門的,原屬機關事業單位的由當地政府人事部門負責發放,屬企業單位的由當地政府勞動社會保障部門負責發放,所需經費均由當地財政負擔。
五、本通知從2005年1月1日起執行。
中共浙江省委組織部
浙江省人事廳
浙江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
浙江省財政廳
二○○四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Ⅳ 抗日戰爭時期為解決經濟上的困難黨在解放區領導了什麼
大生產運動
1941年,由於日本侵略軍的瘋狂進攻和「掃盪」,國民黨頑固派的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使解放區(即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根據地)的財政經濟發生了極為嚴重的困難。為了戰勝困難,堅持抗戰,1942年底,黨中央提出了「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方針,號召解放區軍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難,開展大生產運動。解放區軍民在黨中央和毛澤東的親自領導下,開展了南泥灣、槐樹庄、大風川等地的屯田大生產運動。王震率領的三五九旅開赴南泥灣實行軍墾屯田。經過3年奮戰,在缺乏生產資金和生產工具的極端困難的情況下,發揚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精神,把南泥灣變成了「陝北江南」,成為大生產運動的模範。軍隊、政府機關和學校發展自給經濟,是抗日根據地大生產運動中的一個創造。解放區抗日民主政府辦了許多自給工業;軍隊發展了以自給為目標的農業和部分工商業;機關、學校也發展了自給經濟;農民廣泛組織起來發展農業生產。敵後軍民在頻繁的反「掃盪」作戰中,實現勞武結合,一面戰斗,一面生產。各級黨政幹部也都積極投入大生產運動,和群眾同甘共苦。陝甘寧邊區和敵後抗日根據地的大生產運動健康發展,成就顯著。農業和工商業的產值迅速增長,人民負擔大大減輕,軍民生活明顯改善。
大生產運動的開展,使解放區克服了嚴重的物質困難,粉碎了敵、偽、頑的封鎖,為爭取抗戰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密切了黨政軍民關系,樹立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延安精神,積累了經濟建設的經驗,培養了經濟工作幹部。
Ⅳ 抗日戰爭時期的三大著名戰役
1、平型關戰役
平型關大捷(又稱平型關戰斗、平型關伏擊戰),是指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在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平型關附近,為了配合第二戰區的友軍作戰,阻擋日軍攻勢,由115師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指揮,充分發揮近戰和山地戰的特長,首次集中較大兵力對日軍進行的一次成功伏擊戰,八路軍在平型關取得首戰大捷。
2、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淞滬會戰中日軍因遭到國民黨的頑強抵抗而損失慘重,這場戰役對於中國而言,標志兩國之間不宣而戰、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盧溝橋事變後的地區性沖突升級為全面戰爭,並徹底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
3、百團大戰
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在華北敵後發動的一次大規模進攻和反「掃盪」的戰役,由於參戰兵力達105個團 ,故稱「百團大戰」。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
據八路軍總部1940年12月10日的統計,百團大戰僅前三個半月期間,就進行大小戰斗共1824次,重擊了日偽軍的反動氣焰,有力地配合了國民黨軍正面戰場的作戰,極大地振奮了全國的抗戰信心。
拓展資料:
抗日戰爭(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簡稱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Second Sino-Japanese War)、日本侵華戰爭(Japanes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參考資料:淞滬會戰_網路
百團大戰_網路
Ⅵ 抗日戰爭時期解放區政權實行的″三制″政策,是指政權機關的人員構成中,共同產黨員、非常的左派進步分子
不知你講什麼
Ⅶ 抗日戰爭時期最困難、最艱苦的是哪一年
1941年到1942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非常困難的時期。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侵略者在中國佔領區殘酷地進行殖民統治和經濟掠奪,並且集中日、偽軍反復「掃盪」敵後抗日根據地。國民黨頑固派繼續加緊反共「摩擦」。華北地區又遇上了年年災害。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和敵後抗戰斗爭進入嚴重困難的困難時期。
1941年春,由於當時國民政府停止對陝甘寧邊區的財政支持並實行經濟封鎖,邊區發生嚴重的財政危機和糧食資源短缺問題,中共中央命令八路軍三五九旅進駐南泥灣,實行屯墾,生產自救。
在短短的三年內,由王震旅長率領的三五九旅開發南泥灣,獲得了糧食大豐收,緩解了邊區的糧食短缺問題。
(7)抗日戰爭時期解放區高等教育擴展閱讀:
1941年5月,朱總司令在王震旅長陪同下,來到南泥灣,廣泛聽取幹部、戰士對建設南泥灣的意見。在接見團以上幹部時,他講述了屯田政策的重大意義,並勉勵大家一定要做群眾的模範,一定要把生產運動搞起來。
他說:「敵人來了,就去打仗;敵人不來,就搞生產,用我們的雙手,做到生產自給,豐衣足食。」6月20日,他致函718團團長陳宗堯、代政委熊晃並轉717團團長陳外歐、政委晏福生,表揚了這兩個團在生產中取得的成績。
要求他們在開荒結束時,抓緊時機,大力發展畜牧業、運輸業和手工業,做好商業工作;時刻不要忘記人民的利益,以共產主義精神來發展生產事業。
1941年7月,朱總司令再次來到南泥灣。他在接見部隊時講了屯田政策的重大意義。他說:「蔣介石把胡宗南的兵力部署在陝甘寧邊區周圍,槍口對著我們。不僅不發給我們經費,還對我們實行經濟封鎖,企圖把我們困死、餓死在邊區。
我們紅軍、八路軍從來沒有向困難低頭。去年我們一面防守,一面生產。今年更要大開荒,大規模搞農業生產。要求你們今年糧食自給自足,明年耕二餘一,向邊區政府交公糧。我們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然後他又來到718團,看了部隊種的穀子、玉米和蔬菜,又看了他們喂的豬、雞和新挖的窯洞。見到團首長時,他高興地說,幾個月時間你們就把南泥灣改變樣子了。在吃飯時,他吃著戰士們種的新鮮蔬菜,連聲說好。
他說:屯田政策初見成效,你們也有了經驗,部隊生活也有了改善,我最喜歡的是你們幹部帶頭勞動,無論開荒鋤草、背糧、施肥,幹部以身作則,艱苦奮斗,這是好作風啊!希望你們各級幹部都要再接再厲,和打仗一樣,幹部沖在前面,不怕流血犧牲,就能取得勝利。
1942年2月(農歷正月)朱總司令再次來到南泥灣718團。他說,這次來,一是慰問大家,給大家拜年;二是要了解你們新年後的生產打算。
當總司令聽到該團開荒種地面積比去年多一倍時,非常高興。因當時正是農歷春節,718團在駐地召開春節軍民聯歡會,由部隊自編自演節目,駐地群眾也參與演出。
總司令看了演出後高興地說:我們的部隊不僅生產成績好,文化生活也活躍起來了。大家要繼續努力,爭取更大豐收;還要進一步搞好擁政愛民活動,感謝地方政府和群眾的大力支持。他要求部隊在農閑時間開展大練兵活動,生產不忘打仗,以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
Ⅷ 歷史上的「解放區」是指哪段時間的稱謂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
解放區特指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專導的軍隊從敵偽統治和國民黨屬反動統治下解放出來的地區。
歷史上,對中國某一特定區域的稱呼。在中國遭受日本侵略之時,身為當時執政黨的中國國民黨聯手中國共產黨進行了長達8年的頑強的抵抗。中國共產黨在敵後的根據地被稱作「解放區」,即從日寇手中解放出來的區域。
在內戰期間,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十分不利的情況下,連連擊退由美國扶持的國民黨軍隊,解放區的范圍逐漸擴大,國統區的范圍逐漸喪失。最終於1949年,中國國民黨退守中國台灣。
同年10月1日,中國共產黨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而中國國民黨依舊留守台灣,造成了至今未能解決的「台灣問題」。
至此,國統區和解放區二詞退出了歷史的舞台。
Ⅸ 紅軍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新中國成立初期是如何劃分的
紅軍時期也就是是中國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7.7-1937.7),也稱作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這一時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深入開展土地革命,反對國民黨恐怖統治的內戰時期。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軍隊,全稱中國工農紅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由中國工農革命軍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其他工農武裝於1928年5月25日後陸續改稱。
1927年12月11日,共產黨人張太雷、蘇兆征、葉挺、葉劍英、聶榮臻等領導工人、農民和革命士兵在廣州舉行起義。起義軍打出「工農紅軍」的旗幟。葉挺和葉劍英被任命為「工農紅軍」正副總指揮。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的部分軍隊和湘南的工農武裝來到井岡山,與毛澤東的工農革命軍會師,合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1928年5月25日,中央發布了《中央通告第51號——軍事工作大綱》,其中明確指示:「可正式命名紅軍,取消以前工農革命軍的名義。」不久,中央正式通知毛澤東和朱德:「關於你們的軍隊,可正式改稱紅軍。」根據中央指示信的精神,毛澤東和朱德將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正式改稱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隨後,全國各地的工農革命軍相繼奉命改稱「紅軍」了。
抗日戰爭簡稱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日本侵華戰爭。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軍國主義侵略、爭取民族解放、捍衛自由獨立的正義戰爭,是鏟除法西斯、保衛世界和平、拯救人類文明的殊死較量。在這場中國近代規模最大、時間最長、范圍最廣和對手最兇殘、犧牲最慘重的反侵略戰爭中,中國人民實現了偉大的民族覺醒,迸發出空前的團結抗敵巨大能量,展現出氣貫長虹的抗戰精神,終結了百年來列強侵華的歷史。抗日戰爭不但是中國近代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反侵略戰爭,而且是中華民族由災難深重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轉折點。
中國抗日戰爭歷時14年,經歷了局部抗戰和全國抗戰兩個時期。局部抗戰從1931年9月18日持續到1937年7月,不但是中國抗戰的開端,也拉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帷幕。全國抗戰從1937年7月7日開始,到1945年9月3日結束,分為戰略防禦、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個階段,開辟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在抗日戰爭中,中國軍民殲滅日軍150多萬人,受降日軍128萬人。中國在戰爭中付出巨大犧牲,人員傷亡達3500萬以上,按照1937年的比價,直接經濟損失1000多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更是超過5000億美元。
194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照會美、英、蘇、中4國政府,表示接受促令其無條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第二天,日本天皇裕仁以廣播「終戰詔書」的形式,向公眾宣布無條件投降。在此形勢下,蔣介石一面依靠美國的援助,積極搶奪抗戰勝利果實,准備內戰;一面又作出「和平」姿態,於8月14日、20日、23日,連續三次致電延安,邀請毛澤東赴重慶談判,「共定大計」。同時,斯大林也致電中共中央,說中國應該走和平發展的道路,要毛澤東親赴重慶,同蔣介石談判,尋求維持國內和平的協議;並說,如果打內戰,中華民族有毀滅的危險。
1945年9月14日至15日凌晨,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開政治局會議,討論研究東北的形勢和對東北的方針。出席會議的有在延安的政治局委員劉少奇、朱德、任弼時、陳雲、彭真、張聞天、彭德懷等。會議由當時代理中共中央主席職務的劉少奇主持。
9月19日,中共中央給各中央局發出了《關於目前任務和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和部署的指示》指出:「全國戰略方針是向北發展,向南防禦。只要我能控制東北及熱、察兩省,並有全國各解放區及全國人民配合斗爭,即能保障中國人民的勝利。」這次中央政治局會議,根據國內外形勢的復雜變化,果斷地修正了「向南發展」的戰略計劃,確定了調整黨和軍隊力量部署、爭取東北、控制熱察的最初決心,為完整提出「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奠定了基礎。
戰爭第一年,解放軍殲滅國民黨軍112萬。1947年6月底,解放軍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以主力一部挺進中原,將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在外線大量殲滅國民黨軍;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裝堅持內線作戰,收復失地。10月10日,解放軍總部發表宣言,號召全國人民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戰爭第二年,解放軍殲滅國民黨軍152萬人,攻克大批國民黨軍重點設防的城市,為與國民黨軍進行戰略決戰創造了條件。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解放軍連續進行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基本上殲滅了國民黨軍主力,解放長江中、下游以北地區。
新中國成立初期(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改造時期)是指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個歷史時期,即過渡時期(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56年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
一、新中國的誕生,人民民主政權在全國范圍的建立和鞏固。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事件,也是二十世紀世界最偉大的事件之一。
新中國成立後,領導和組織這場革命取得勝利的中國共產黨,成為在全國范圍執政的黨,擔負起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建設新政權的重任,黨的各級組織和人民軍隊,在建立新國家的工作中表現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艱苦奮斗的作風和嚴明的紀律,令人耳目一新。人民政府有效地開展工作,將全國人民迅速地組織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及其他各種組織里。全國各族人民革命熱情高漲,廣大工農勞動群眾以翻身作主人的嶄新面貌,在戰爭廢墟上重建家園,恢復生產。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歡欣鼓舞,踴躍參加革命工作。許多身處海外卓有成就的專家學者如李四光、華羅庚、老舍等輾轉返回祖國參加建設。中華大地上呈現出萬象更新的局面。
二、新民主主義改革和建設的全面展開,國民經濟的恢復。在抗美援朝戰爭進行的同時,黨按照《共同綱領》的規定,從1950年冬到1953年春,領導了大規模的土地改革運動和其他各項新民主主義改革和建設,勝利完成恢復國民經濟的艱巨任務。這一切為大規模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准備了條件。
三、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和有計劃經濟建設的開始。在中國實現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自創立時起就確定的奮斗目標。但是,基於舊中國是一個經濟文化十分落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黨確定實現社會主義必須分兩步走,必須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才能轉入社會主義革命。這是中國革命發展的必由之路。因此,黨在很長的時間里一直以新民主主義作為自己的第一步綱領,用以規定當前革命的性質和通過這個革命所建立的共和國的性質。在新中國建立之時,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制定的起臨時憲法作用的《共同綱領》,沒有把中國的社會主義前途寫進去。當時黨中央認為:先經過一段新民主主義建設時期,再實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國有化和個體農業的集體化。這至少要十年到十五年,然後視情況而定。
過渡時期總路線提出以後,黨中央向全黨和全國人民進行廣泛深入的宣傳教育工作,在黨內迅速統一了認識,在全國人民中得到廣泛的擁護,成為團結和動員全國人民共同為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新中國而奮斗的新的綱領。
「一五」計劃規定,五年內國家用於經濟和文化建設的投資總額達766.4億元,摺合黃金7億多兩。全部基本建設投資的58.2%用於工業,其中又把88.8%用於重工業建設。計劃的制訂和實施,得到蘇聯政府的很大幫助。中蘇雙方談判確定蘇聯幫助中國興建156個項目,這是「一五」計劃工業建設的中心。但是,黨仍然堅持和強調自力更生為主,凡能自己解決的盡量自己解決。在「一五」計劃期間,國家財政中來自國外的貸款,只佔國家財政總收入的2.7%。這些貸款,從1955年開始,就以我國對外貿易的順差分年償還。1956年,中央進一步明確提出建立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的方針。這些對於後來在國際關系劇烈變化中我國堅持獨立自主的立場,具有深遠的意義。
到1957年底,第一個五年建設計劃的各項指標大都大幅度地超額完成,工業、交通運輸業和基本建設各條戰線喜報頻傳。在全黨全國人民同心同德的艱苦奮斗中,中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步伐在扎扎實實地向前邁進。
資料來源——
人民網:
http://dangshi.people.com.cn/GB/223928/223931/14927453.html
求是網(中共中央機關):
http://www.qstheory.cn/kan/qs/2015-08/15/c_1116261357.htm
中國網(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http://www.china.com.cn/guoqing/2012-10/15/content_267928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