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戰爭 > 三國全面戰爭宿衛禁軍

三國全面戰爭宿衛禁軍

發布時間:2021-03-05 02:03:40

㈠ 《三國演義》中所有人物的簡介(完整)!

首先《三國演義》是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它這裡面並不完全是真實的。有一些將領或者是一些故事情節,都是作者虛構出來的。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故事情節半真半假,當然我們也能夠理解,畢竟《三國演義》的作者生活在明朝,對三國時期的事情肯定不是了如指掌,而且小說要是沒有虛構的成分,那讀起來的話肯定是非常枯燥。

還有就是孫策了,他是孫吳政權的奠基者之一,也就是說後來孫權的江山原先是孫策打出來的。只是後來孫策被許貢的三個門客所殺,去世的時候僅26歲。所以說孫策這個人其實是很厲害的,能文能武,只是有點倒霉而已,如果他不死的話估計吳國能夠多存活一些年。

㈡ 什麼是禁軍

禁軍,是封建時代直轄屬於帝王,擔任護衛帝王或皇宮、首都警備任務的軍隊。因時回代、文化答與地域的不同,有其他異名同義的名稱,如禁衛軍、親衛軍、近衛軍、御林軍等不同稱呼。在封建時代式微後,這些名稱往往成為軍事榮譽稱號,授予建立特殊功績的部隊。
進入現代,除某些君主立憲國家仍保有正統禁軍外,其他非名義上由君王統治的國家如民主國家、社會主義國家等,與之性質相近的軍隊為「憲兵」或保安部隊

㈢ 三國的軍事

曹魏兵制 三國官制、兵制和東漢官制、兵制比較相似。曹魏的中央軍,分中軍和外軍。「『中軍』是對『外軍』而來的,中外軍的區別形成於漢建安時代(196-220),到黃初年間(220-226)都督製成立,中外軍的區分及中外軍的名稱也就正式成立。建安以前,曹操集團只是割據的群雄之一。曹操迎獻帝都許,挾天子以令諸侯,尤其是在官渡之戰打敗袁紹取得冀、並、青諸州以後,他的統治區才漸具國家的規模。這時局面大了,再不能象過去一樣,帶領一支軍隊到處征戰,因之便產生了留屯的辦法。平定一個地方,留部分軍隊駐防,並由一人任統帥統攝轄區內諸軍。這種留屯制,實即魏晉以下盛行的軍事上分區的都督諸軍制的濫觴。這種情形,發生於曹操打敗袁紹佔有冀、並諸州之後,到赤壁戰後,三國鼎峙的局面形成,便漸漸固定為一種制度,而且發展為後來的都督制。國家的軍隊既在事實上分了內外,內外的名稱自然也跟著形成,留屯在外的將軍及都督所領的兵,就稱為外軍;中央直轄的軍隊,就稱為中軍。 」
《歷代兵制》敘述了魏中軍的發展:「初,曹公自置武衛營於相府,以領軍主之。及文帝增置中營,於是有武衛、中壘二營,以領軍將軍並五校統之。」武衛營是曹魏集團最親近的宿衛禁兵,其設置時間,《補三國兵志》說在建安十三年(208)。那時曹操剛做相國,便在相府自置武衛營。當時漢帝的禁兵為數已不多,且在曹操控制之下,武衛營一成立,有所疏漏。「武衛、中壘二營,以領軍將軍並五校統之」,也是不確的。事實上,曹魏先後置武衛、中壘、中堅、驍騎、游擊等新五營,歸中領軍統帥;東漢以來北軍的屯騎、步兵、射聲、越騎、長水五營,曹魏時期依然存在,但兵員已少的可憐,五校地位已不如武衛將軍等,已無可能去統帥武衛、中壘等新營。
留屯各地的外軍,開始編制很不一致,統帥往往臨時由中央委派和更換。到魏文帝時,情況發生了變化。《歷代兵制》:「黃初三年,特置都督諸州軍事,尋加四征四鎮將軍之號,又置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位太尉上。」曹魏的都督諸州軍事,是代表中央分駐各地的軍事長官,所領是不同於州郡兵的中央軍隊。所謂四征四鎮,是指征東將軍、征南將軍、征西將軍、征北將軍與鎮東將軍、鎮南將軍、鎮西將軍、鎮北將軍等稱號,此外還有所謂四安四平將軍的稱號,這些都不是固定軍職,而是臨時贈封的稱號。從這些稱號也可以知道,那些都督諸州軍事的將軍,是代表中央去行征伐鎮壓之權。中外諸軍即中軍與外軍,「置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則是以大將軍統帥全國中央軍,大將軍成為曹魏最高軍事統帥。曹魏政權是取代東漢王朝而建立的,開始仍以太尉為最高軍政長官,置大將軍後,太尉最重要的權力被分割,所以陳傅良說大將軍「位太尉上」。
綜上所述,曹魏中央軍的系統是:
|——中軍-領軍、護軍——諸營將校
中央軍-大將軍——|
|——外軍-都督諸州軍事
除中軍與外軍,曹魏還有作為地方兵的州郡兵。東漢光武帝罷兵募士,郡國兵力十分薄弱。到東漢末年,一些州郡守割據稱雄,兵力轉強,多數州郡的軍隊則逐一消滅或兼並。曹操統一北方,大大小小的割據武裝或被消滅,或被收編,北方各州郡往往只有留屯的中央軍,而沒有地方武裝了。當時丞相主簿司馬朗建議令州郡都建立地方武裝,以「外備四夷,內威不軌」。《歷代兵制》:「自納司馬朗之言,復令州郡典兵,但地方州郡長官的權力卻藉此大大膨脹起來。所以《歷代兵制》認為,曹魏政權的「兵權外聚於州牧,內歸於大將軍及太尉」。因此後來有人上疏魏明帝,要求解除緣邊州郡刺史、太守的領兵權,另外派遣大將去鎮守,以免刺史、太守領了兵則「專心軍功,不勤民事」,而不能「獨修務本之業」。
曹魏兵制,還有屯田兵值得一提,曹魏的屯田分民屯和兵屯兩種,是漢代官田出租辦法及邊郡屯田的推廣。民屯的管理方式是:由大司農掌管全國的民屯,典農中郎將負責一州郡的民屯,典農都尉負責一縣級單位的民屯,屯司馬負責一生產單位——一屯。每一屯有屯田客五十人。民屯的任務是種植稻、粟、桑、麻,百分之五十至六十的收獲上繳政府。屯田客不服兵役,但實行軍法部勒式管理,應該納入兵制研究的范圍。建安初年開始的屯田,本是為了束縛流民於土地和為政府提供大量租入以充軍需;到魏末晉初,統治者為了世家大族的利益,經常分割屯田,瓜分屯田客,屯田制度遭到毀滅性破壞。兵屯的開始晚於民屯,一般是保持原有的軍事編制,設立在與吳蜀兩國對峙的邊境,讓士兵且佃且守。東吳也;有與曹魏大體相似的兵。名將:曹氏兄弟(曹仁、曹洪)、夏侯兄弟(夏侯惇、夏侯淵)、許褚、張遼、張郃、徐晃、於禁、樂進,其中後五者並稱曹魏五良將。 蜀漢兵制 大致和魏相同,但又有其特點。蜀漢的中央軍,《歷代兵制》說:「蜀置五軍。其左、右將軍、督、護一人,其中師、監、護、典、參軍各一人,其前師、將軍、監、護、督軍各一人,其後督、將軍、兼一人。其將校略如漢。」五軍即前、後、左、右、中軍。中軍與曹魏一樣同時又是宿衛部隊;前、後、左、右四軍略等於曹魏的外軍。蜀漢中央軍置軍師將軍一至二人,為全國最高軍事統帥。五軍的組織系統不完全一樣,中軍有護軍、監軍、軍師、都護、領軍、典軍各一人;前、後軍有護軍、監軍、軍師、領軍、典軍各一人;左、右軍有護軍、監軍、都護各一人。史書記載,前、後、左、右軍的統帥分別是前將軍、後將軍、左將軍、右將軍,只有中軍統帥是護軍 ;而據王平、劉敏、姜維等傳,前、後、左、右四軍又常以護軍或監軍為各自的統帥。因此,前將軍等官號,究竟是護軍的另稱還是進稱,或者是不同時候的職官,還有待進一步考查。
蜀漢的基層軍隊,有許多不同的稱號。《歷代兵制》:「兵有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之別,蓋不全用蜀人也。」「劉璋時,三輔流人數萬,收以為兵,號東州兵。」這里所舉的尚不完全,據王欣夫《補三國兵志》統計,蜀漢有以下稱號的基層軍隊:曲長則蜀漢往往有專門的前鋒隊。無前、無當,二者可能同為一支精勇的隊伍。飛軍,以羌族的一支——青羌為主,分為五部。虎步,精勇的步兵隊伍。虎騎,精勇的騎兵隊伍,此外還有散騎、武騎等騎兵隊。白毦,由以白羽毛為飾的少數民族組成。賨叟,由賨人(湘、川一帶的少數民族)組成。此外還有夷兵,由荊州一帶少數民族組成。從這些稱號可以看出,蜀漢政權不僅讓蜀中漢人當兵,而且大量以外族為兵,組成飛軍、青羌、白毦、賨叟、夷兵等外族軍隊。從東州兵的情況還可看出,蜀漢還把外來流民組建成軍隊。名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魏延,姜維,廖化,王平。 東吳兵制 東吳兵制比較雜亂,大體也與魏無異。其軍隊特點,如《歷代兵制》所說:「吳多舟師,營校略異於漢。」東吳立國江南,北有長江天險,東南有東海、南海,內地多湖泊水澤,多水域的自然條件,尤其是豐富的物產和發達的經濟,決定其水軍強於魏、蜀,以致數次以舟師挫敗來進攻的曹魏大軍。東吳的船隻體積大、數量多,並且有艨艟、斗艦、樓船、飛雲、蓋海、赤龍、馳馬、長安、大舶、大艑、青龍戰艦、晨鳧等眾多名號。根據《吳書》的記載,當時能載馬八十匹的還算小船。又根據《晉陽秋》,西晉滅吳時,接收其船隻五千餘艘,其中包括運輸船和戰船,運輸船中,相當大一部分屬於水軍作運輸軍需用。這樣,雖不能得知東吳水軍船隻的具體數字,但其規模之大則是可以想見的。當時東吳水軍舟師不僅時刻巡守長江天險,而且游弋於遼闊海域。東吳水軍統帥為水軍都督。
東吳的中央軍與曹魏、蜀漢相同,有前、後、左、右、中五軍,軍中將領亦有護軍、領軍、典軍、軍司馬等。一旦進行戰爭置大都督總領五軍,各軍置部督等。名將、周瑜、魯肅、呂蒙、陸遜、程普、韓當、周泰、甘寧、太史慈。 漢晉之際的學術思想發生劇烈的變動,主要受傳統思想的變化與政治斗爭有關,前者成份居大。由尚交遊、重品藻,反動而變為循名責實,歸於申韓。因尚名務虛偽反動而為自然、率直,歸於老莊。
由於東漢晚期政治敗壞,局勢混亂。曹操與諸葛亮採用名家或法家的思想來恢復社會秩序。曹操提倡信賞必罰,主張法治。提出「用人唯才」的觀念打破以門第或名教的標准。諸葛亮也提倡法治觀念,入蜀後修明法制,執法公平。提出「治國之要,務在舉賢」的主張以任才適用。他也重視軍法,如街亭之戰馬謖違反軍令而被斬,他也自貶三等。漢末魏初的名法思想為此後魏晉玄學思潮提供了基礎,使名士基於政治黑暗將焦點由名法的具體問題轉向玄學的抽象思辨 。
經學方面,漢末鄭玄之經學已甚受推崇。然而在魏晉之世,王肅繼承父學而注經,其對經學的見解與鄭玄不同,遂有鄭、王兩派互相駁難。曹魏末年,司馬氏篡魏為晉。當時政治黑暗,知識份子之思想趨向反動、消沉而無出路。傾向曹氏者多是失勢士子,採取清談方式批評政治,主張自然。傾向司馬氏者,則主張維持名教,使儒家作風漸起分化。因晉武帝為王肅外孫,遂被立為官學,一時黜鄭申王,使王學成為宗主。
魏晉時期最突出的思想為玄學。其基本教義為《老子》、《莊子》和《周易》,合稱三玄。玄學家好談玄理,不談俗事,稱為清談,流行於魏晉時期。在240-248年的醞釀期,以何晏和王弼為代表。玄學家認為一件事情需要理解其背後原理的「本」方能了解平常所見的表象「末」,進而提倡「以本統末」的理論。又視「本」為「道」,類比為沒有形體的「無」(原理、趨勢),視「末」為實際現象的「有」,並認為「萬物皆產生於無」。之後到司馬炎篡魏建晉為止。以阮籍、嵇康等竹林七賢為代表,他們把焦點由思想理論轉移到人生問題上。當時政治黑暗,司馬氏壓抑士大夫,並以崇尚名教自飾。阮籍及嵇康等人遂主張儒教的禮法壓抑人性且虛偽,強調人性的解放與自然真誠。他們帶頭實現這個理論,形成一股解放個性的風氣。到了西晉之後,清談之風蔓延到政治舞台上,握有大權的達官顯要也大談玄理,呈現一批在世又欲出世的權貴。裴頠對「自然」提出修正,主張「崇有論」,以矯「虛誕之弊」。郭象進一步證明「名教」即是「自然」,玄學發展至此已臻終結。 三國文學中以曹魏文學最盛,分為前期的建安文學及後期正始文學,其中建安文學反對靡弱詩風,被後人稱為「建安風骨」或「漢魏風骨」。這是因為自曹操等人熱愛文學,各地文士紛紛吸附 。建安文學代表人物為「三曹」及「建安七子」。其他的文學家還有邯鄲淳、蔡琰、繁欽、路粹、丁儀、楊修、荀緯等。曹操具有沉雄豪邁的氣概,古樸蒼涼的風格,著有《短歌行》、《步出夏門行》、《讓縣自明本志令》等文。曹丕及曹植才華洋溢,曹丕著有文學評論《典論》,導致文學開始自覺發展。曹植具浪漫氣質,著有《洛神賦》等文。建安七子與蔡琰、楊修等人關心現實,面向人生。他們的作品反映了漢末以來的社會變故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難,例如蔡琰的《胡笳十八拍》。
正始文學時期,由於當時政治形勢受司馬氏操控,文人備受壓抑,難以直接面對現實。當代的作家有竹林七賢及何晏、夏侯玄、王弼等「正始名士」。正始作家大都通老莊,好玄學,對於社會現實,不如建安作家那樣執著,持比較沖淡的態度。嵇康的散文和阮籍的《詠懷詩》尚繼承「建安風骨」,敢於面對司馬氏政權,其文學都有鮮明的特色。《文心雕龍》提到「正始明道,詩雜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淺。惟嵇志清峻,阮旨遙深,故能標焉。」說明了阮籍和嵇康皆為正始文學的代表詩人。
東吳作家有張紘、薛綜、華覈、韋昭等。張紘為孫權長史,與建安七子中的孔融、陳琳等友善。薛綜為江東名儒,居孫權太子師傅之位。華覈則是孫吳末年作家。蜀漢作家有諸葛亮、郤正、秦宓、陳壽等。諸葛亮作為一代政治家,他的作品有《出師表》等。其文彩雖不如他人艷麗,然而內容淺易,情意真切,感人肺腑,表露出他北伐的決心 。秦宓所寫的五言詩《遠游》,是蜀漢流傳下來唯一可靠的詩篇。蜀中亦多有學者為書作注的人,如:許慈、孟光、尹默、李撰等,蜀漢後期有譙周、郤正都醉心於文學,譙周更寫下了《仇國論》討論過度征戰的缺點,及郤正以依照先代的儒士,借文表達意見的《釋譏》。東漢末年亦有研究纖圖、術數的學者,如:任安、周舒,之後出現了周群、杜瓊等人。 本時期為佛教與道教的發展時期。由於天災人禍不斷,人民紛紛尋求宗教慰藉心靈,使得能夠逐漸發展。南中諸夷族的原始宗教,具有很濃厚的巫風。其性質是神話崇拜,具有多神、崇拜自然的特點。在西南地區有長遠的歷史,形成早期的原始宗教。
東漢民間流行黃老之學,張角建立的太平道和張道陵建立的五斗米道,都是道教的雛型,到西晉時則稱為天師道。張角的太平道,在道術方面較重「守一」。以《太平經》為主要經典,又稱《太平青領書》。內容龐雜,「其言以陰陽五行為家,而多巫覡雜語」。其社會思想既有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部分,也有呼籲公平、同情貧苦人民的部分。張角擁有廣大教眾後,於東漢末期率其弟張梁、張寶與部屬張曼成發起「黃巾之亂」,最後被東漢朝廷擊敗而漸漸式微。張道陵於漢順帝時入四川鶴鳴山,造作符書,創建五斗米道。該教可能是黃老之學與當地宗教的融合 ,符文大多源至巴蜀巫術 。五斗米道與太平道教理教義基本相同,事奉黃老之學。張魯使教內「祭酒」誦習《老子五千文》,《道德經》成為主要經典之一。《老子想爾注》反映早期道教對《老子五千文》的解釋。經其子張衡(道教)、其孫張魯的傳播,流行於四川與漢中一帶。張魯投降曹操後,五斗米道由巴、漢流傳到江南一帶。 三國在藝術方面,東吳有很多擅長各種藝術的名士,時人稱為吳國八絕。有吳范、劉惇、趙達、嚴武、皇象、曹不興、宋壽和鄭嫗等人。例如嚴武擅下圍棋,同輩中無人能勝,有「棋聖」之稱。至於曹不興則擅繪畫、皇象則擅書法。
東漢末期動亂不堪,許多畫作被破壞或遺失,造成損失。佛教的發展,開始出現以佛教為題材的繪畫。三國時期的繪畫,因政治動盪、社會混亂而沒有取得更大的成就。三國之前,繪畫主要屬於「百工之苑」的技術性職業,尚未藝術化,在本時期開始出現現實題材的內容,亦是由禮教宣傳過祖」,作品有《維摩詰圖》、《釋迦牟尼說法圖》等等。他曾把五十尺絹連在一起,畫一人像,心明手快,渡到宗教宣傳的時期。畫家也由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轉移到長江流域。當時有名的畫家有曹不興、吳王趙夫人,其他擅長繪畫的有桓范、楊修、魏帝曹髦、諸葛瞻等人。孫吳曹不興,擅長寫生與繪佛畫,被譽為「佛畫之運筆而成。其作品富有立體感,世人有「曹衣出水」之稱,號「曹家樣」。孫吳吳王趙夫人,吳丞相趙遠之妹,善於書法山水繪畫,時人譽為「針絕」。她為孫權繪各國山川地形圖,實開山水畫之首。漢末楊修相傳有《西京圖》等畫。曹魏桓范擅長丹青,魏帝曹髦繪畫人物史實。蜀漢諸葛瞻亦工書畫。
書法藝術興起於東漢末期。從三國到西晉,隸書仍是官方通行的書體,當時的碑刻大都用隸書寫成。曹魏碑文書體方正、氣度庄嚴,少有生趣。孫吳的著名碑刻有《天發神讖碑》、《禪國山碑》、《谷朗碑》等。其中《天發神讖碑》以圓馭方,勢險局寬,氣勢雄偉奇恣。本時期主要的書法家有張芝、張昶、韋誕、鍾繇及皇象等人。張芝擅章草,並創新出今草。出名的作品有《冠軍帖》、《今欲歸帖》等。張昶為張芝季弟,擅長章草與隸書。韋誕總結書法經驗,著有《筆經》。其中「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正是他的名言。鍾繇《宣示表》、《薦季直表》等作品為楷書經典之作。皇象擅小篆、隸書,尤精章草。流傳作品有《急就章》、《文武將隊帖》及《天發神讖碑》等。

㈣ 三國前二十的部隊

1.白馬義從

沮授為監軍,白紹:「瓚好白馬,屢乘以破虜,虜呼為『白馬將軍』。故選精銳三千,盡乘白馬,號『白馬義從』,以實禁衛也。」在三國的征戰中,「白馬義從」只是一顆流星,它是公孫瓚的精銳騎兵部隊,可惜,只經過短暫的輝煌,就在界橋戰役中被袁紹的大將鞠義殲滅了。公孫瓚是在和北方少數民族的作戰中以勇猛豪邁而成名的,他善使雙頭鐵矛,《後漢書》曰:「瓚常與善射之士數十人,皆乘白馬,以為左右翼,自號「白馬義從」。烏桓更相告語,避白馬長史。「,白馬義從後擴充成相當規模的部隊,一時威震塞外,烏桓「乃畫作瓚形,馳馬射之,中者輒呼萬歲,虜自此之後,遂遠竄塞外。」。可惜,界橋之戰公孫瓚碰上了他一生的剋星鞠義,白馬義從就此一蹶不振。「。…瓚見其兵少,便放騎欲陵蹈之。義兵皆伏盾下不動,未至數十步,乃同時俱起,揚塵大叫,直前沖突,強弩雨發,所中必倒,臨陳斬瓚所署冀州剌史嚴綱甲首千餘級。瓚軍敗績,步騎奔走,不復還營。」這是一個典型的用弓弩擊破騎兵的戰例。值得一提的是有資料提到趙雲原是白馬義從之一,也算給這支精兵保留了種子。順便說一句,《英雄傳》記載,袁紹聽到白馬義從,有這樣一段對話--紹笑曰:「彼有『白馬義從』,某有『大戟士』,安懼哉?」呼郃:「雋乂,盍為吾破之!」郃自張望不言–那麼,張頜的大戟士,是不是袁紹軍中的又一支精兵呢?

2.陷陣營

陷陣營是一支獨特的部隊,人數不多,但作戰極為勇猛,它的指揮官是呂布手下的大將高順。人稱高順「所將七百餘兵,號為千人,鎧甲具皆精練齊整,每所攻擊無不破者,名為陷陣營」,說到陷陣營就不得不說說它的主帥高順,順為人「清白有威嚴,不飲酒,不受饋遺。」,以忠誠聞名,呂布被平滅之後,一言不發而引頸受戮,這在反復無常的呂布陣營中頗為罕見,曹操對呂布手下無法勸降而殺的也只有他一人(陳宮是因為深知曹操底細,不能不殺)呂布的確沒有帥才,對高順不能很好使用,但深知陷陣營的戰鬥力,故此「布知其忠,然不能用。布從郝萌反後,更疏順。以魏續有外內之親,悉奪順所將兵以與續。及當攻戰,故令順將續所領兵,順亦終無恨意」。呂布的悲劇,也是這支精兵的悲劇。

3.白耳兵

白耳兵,是劉備的親軍衛隊,劉備既然是個老革(老兵痞的意思),他身邊的白耳兵自然也是深經戰爭的驚濤駭浪。值得一提的是白耳兵的指揮官陳到,陳到,字叔至,汝南人,隨劉備身經百戰蜀國建立後封亭侯,征西將軍,協助李嚴鎮守白帝,《三國志》稱「征南(趙雲)厚重,征西忠克,統時選士,猛將之列」。夷陵蜀軍戰敗,陳到與傅彤斷後,傅彤戰死,陳到率白耳兵數百,幾百桿槍就擋住了吳軍的狂追,白耳兵戰鬥力可見一斑。這位蜀國猛將在《三國演義》裡面居然連名字都沒有,實在奇怪,因為他本來是劉備帳下僅次於趙雲的悍將,這可能是因為羅貫中給蜀國寫出的猛將之多已經大大超過了史實,只好委屈陳到了,另外陳到在歷史上「名位常並趙雲,俱以忠勇之將稱」,有了一個趙雲已經夠典型,羅貫中可能在構思的時候將二人合並了,於是演義中陳到的威猛只好在趙雲的影子里閃現了。

4.丹陽兵

這是陶謙的老本,他自己就是丹陽人,作為徐州的老軍閥,陶手中雖然沒有好的戰將,但是握有一支精銳的「丹陽兵」,因此也可以對抗曹操這樣的大鱷。「丹陽山險,民多果勁,好武習戰,高尚氣力,精兵之地」,劉備增援陶謙的時候,陶謙贈送了數千丹陽兵給劉備。後來隨著劉備轉戰千里的部隊,就是這支精兵。其餘的丹陽兵則在曹豹指揮下誘發了呂布奪徐州的戰爭,估計後來呂布的部下中不乏丹陽勇士。但是顯然還有少許殘留在當地的丹陽兵,他們成為好生食魚鱉的廣陵太守陳元龍部下,就是這點兒丹陽兵,後來竟然擊退了小霸王孫策的渡江攻擊!從劉,呂與曹操的激烈戰斗看,我的感覺丹陽兵屬於東夷孓遺,基本就是一支廓爾喀部隊,能征慣戰,吃苦耐勞,有項羽子弟兵之風。

5.無當飛軍

所謂無當飛軍,是諸葛亮在征服南中後,利用當地少數民族兵源,建立的蜀漢勁旅,和劉備傳統的王牌軍——白耳兵,以及西涼馬氏軍團鼎足而三,一時瑜亮。這支軍隊富有特色,從部隊性質上說,給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類似於法國的外籍軍團,是一支職業僱傭軍。蜀漢政權原來就曾經使用過三苗後裔的武陵蠻(從河南南遷,和西南夷不是一個體系)僱傭軍,在伐吳戰爭中大顯身手,連猛將甘寧都死於這些蠻族手中。七擒孟獲——當然只是一個象徵——的戰爭中,諸葛亮更充分認識到了南中少數民族的英勇善戰。這並不奇怪,歷史上,農耕民族普遍缺乏果毅精神,而游牧,漁獵民族則往往好勇鬥狠。隨著南中戰爭結束,恢復和平,這些剽悍的戰士便陷於失業,把這樣的力量留在南方,無疑是社會極大的不穩定因素。看看台灣在抗戰後發生的二二八事件,帶頭鬧事的就是從原日軍中復員的台灣籍高砂部隊成員。為此,諸葛亮對此實施了一箭雙雕的有利政策,就是徵召少數民族戰士加入蜀國政府軍,而經費問題,就由當地地方豪強解決。
6.先登死士

「紹令麹義以八百兵為先登,強弩千張夾承之,紹自以步兵數萬結陣於後。義久在涼州,曉習羌斗,兵皆驍銳。」界橋之戰,這八百「先登」在袁紹大將麹義(不要看不起被演義忽視的他,他在前期的表現比所謂的「河間四將」還搶眼,後來因為居功自傲,被袁紹殺死)率領下竟然擊敗公孫瓚的「萬余」騎,其中還包括精銳的「白馬義從」!「瓚見其兵少,便放騎欲陵陷之。義兵皆伏楯下不動,未至數十步,乃同時俱起,揚塵大叫,直前沖突,強弩雷發,所中必倒」,史書中寫很明白,這八百人「曉習羌斗」,也就是熟悉「騎斗」,在公孫瓚騎兵沖來時他們躲在「楯下」,「未至數十步」時一起沖出,用千張「強弩」射垮了公孫瓚縱橫北地的「控弦」。漢武帝時,李廣之孫李陵率部卒五千,「皆荊楚勇士奇材劍客」,深入匈奴腹地,與相當於自己十六倍的匈奴主力騎兵相遇,結果他們硬生生堅持了十天,轉戰千里,殺敵數萬!但最後李陵箭盡被擒,被俘前他曾說:給我的士兵每人三支箭,我們就可以堅持到漢朝邊境。可惜他們一隻箭也沒有了!據說他們一共射出五十萬支箭!!!!!從中可見「強弩」對缺少重甲的「控弦」的殺傷力可以用「恐怖」來形容。附帶說一下曾經被袁紹寄予厚望的張合「大戟士」面對被麹義擊敗的2千騎兵時,根本沒有還手之力,最後還是麹義來救了袁紹。麹義先登——輕騎兵的剋星。

7.西涼鐵騎。

為什麼馬超的可以以一州之地對抗曹魏全國?這就是「西涼鐵騎」的威力。「超軍中多高鼻深目者」,其實馬超的部隊中是有羅馬西來的軍人,大量吸取了羅馬軍陣的優點。「馬超軍隊和董卓軍隊的區別,在於董卓軍隊受到匈奴等游牧民族軍隊的影響較大,注重騎兵和機動」。標槍,希臘密集軍陣,重裝盾牌,以及軍隊編制和戰法上,和古羅馬十分接近。葭萌之戰,連見多識廣的劉備也對這種戰術十分欣賞。後期蜀漢軍隊戰鬥力強的一個原因,就是諸葛亮吸取「西涼鐵騎」的訓練和嚴格紀律性。其實他們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重裝騎兵,所以它也有明顯的缺點,就是對付不了「強弩」,曹操打敗西涼兵主要是計謀,但和其戰術也有關系,那就是築城後,用強弩遠射西涼兵,由於「西涼鐵騎」只裝備標槍,射程有限,所以十分被動。再有一個缺點就是機動力的不足,在和曹操精銳「虎騎」較量中處於下風,這和它的重型裝備是分不開的。西涼鐵騎——西方技術裝備的精銳騎兵。

8.虎豹騎。

「仁弟純,初以儀郎參司空軍事,督虎豹騎從圍南皮。」「曹休字文烈,常從征伐,使領虎豹騎宿衛。」「曹真字子丹……太祖壯其鷙勇,使將虎豹騎。」屢次出現「虎豹騎」,而且可以是曹操的「宿衛」,其統帥也都是曹氏宗族的傑出人物。那麽這究竟是一支什麼樣的部隊呢?「純所督虎豹騎,皆天下驍銳,或從百人將補之」-----好可怕,「百人將」做虎豹騎的小卒>_<.「天下驍銳」名副其實。看看他的戰績。「純麾下騎斬譚首。」短短一句話,似乎沒什麼大不了,可你聯系《三國志》的上下文就會明白這是多麼艱難的一仗。我們可以看出這支部隊的攻堅能力,和他打硬仗的能力(其實虎豹騎在史書中極少的幾次露面幾乎全是硬仗)。「及北征三郡,純部騎獲單於躣頓」。千里奔襲,攻之能克,機動力和戰鬥力可見一斑,要知道這躣頓可是號稱「冒頓」再世。「從征荊州,追劉備於長坂,獲其二女、輜重,收其散率。進降江陵」,可見演義中的追趕劉備那支「五千鐵騎」在正史中就是虎豹騎。他們一晝夜行「三百里」,諸葛亮說是『強弩之末」,結果劉備反而被殺得幾乎全軍覆沒,要不是關羽及時趕到,恐怕歷史就改寫了。其天生的快速能力展露無遺,這是劉備沒有想到,而尤其令劉備感到震驚的是,他們在如此急行軍後還能有這么強的戰鬥力。現代考古發掘出曹魏「豹騎都督印」,可見這支部隊其實是虎,豹騎。「又列鐵騎五千為十重陳,精光耀日,賊益震懼。」-------可見在對西涼鐵騎的戰斗中,虎豹騎也出戰了。因為有後面這一句「乃縱虎騎夾擊,大破之,斬成宜、李堪等。」,這五千鐵甲就是虎豹騎(騎兵已經是難得,這樣的精銳鐵甲可以說是獨此一家,別無分號)。能大破西涼鐵騎一方面是曹軍「輕裝步兵」頑強的拖住了敵人,為「虎騎夾擊」爭取了時間,但根本上還是他強大的戰鬥力決定的。在以後虎豹騎就銷聲匿跡了,個人估計他們是歸入了曹公(曹操破馬超後進封公爵「天子命公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近衛。後來極可能歸入曹魏精銳五營:武衛、中壘、中堅、驍騎、游擊。當然,最大可能是驍騎營。(許楮的虎士後來就是歸入武衛營)這支部隊是先成立,後選帥:「太祖難其帥。純以選為督,撫循甚得人心。」在曹純死後,虎豹騎沒有了統帥,太祖曰:「純之比,何可復得!吾獨不中督邪?」遂不選。可見曹操對這支「天下驍銳」窺視已久。

9.大戟士

大戟士屬於重裝騎兵,統帥是張郃,是袁紹部隊中的精英部隊大戟士統帥張郃,每個士兵都配備著大戟和重甲,而每個大戟士都是百里挑一的精銳(普通士兵很難在身著重甲的情況下揮動大戟戰斗)。是袁紹跟公孫瓚相抗衡的一支精兵,可惜在與公孫瓚的戰斗中遇到了以弓馬見長的白馬義從,反而被白馬義從給克制。但這些內容未有史書佐證。
《後漢書》記載:余眾皆走。紹在後十數里,聞瓚已破,發賾息馬,唯衛帳下強弩數十張,大戟士百許人。

10.青州兵
在初平三年(192年)十二月,青州黃巾軍主力無條件向曹投降(不是戰敗投降)。投誠後的青州黃巾軍,連家屬在內共計百餘萬人,其中三十萬身強體健者,被曹操編成為具有相對獨立性的「青州兵」。至於那些沒被收為軍人的青州黃巾軍則專心從事農業生產,作後方補給。被編後的青州兵在曹操的管理下已與以前的流民武裝再不相同,並且不久後就投入戰斗。
「追黃巾至濟北。冬,受降卒三十萬,男女百萬余口,收其精銳者,號為青州兵。」——《三國志魏書一武帝紀》陳壽不愧是著史名家,短短兩句話就將青州兵的由來和組成講的非常清楚,沒有任何模糊矛盾之處。有人認為史書對此記載很籠統,說曹操收服了30多萬身體強壯者,編成了「青州軍」,是史書的一個缺乏詳細考證的地方。 事實上向曹操投降的黃巾人眾公有100萬左右,其中黃巾軍數量上為30萬,不僅有青壯男子(即後來青州兵的主體),還有老弱士卒和年幼的「娃娃兵」,鑒於之前進攻徐榮失利以及所募揚州兵反叛的前車之鑒,曹操將士卒的戰鬥力和忠誠放在首位,青州兵戰力剽悍所向披靡且如牙兵衛士般只效忠於曹操一人即是其證。可以想見,青州士卒一定經過了頗嚴格的選拔,最終有數萬人被編為正式軍隊建制,為打消士卒後顧之憂同時建設較為穩固的後勤基地,其餘人眾,包括青州兵的家屬被安排屯田,為軍事提供糧草保障。

11.虎衛軍

虎衛:威名赫赫的虎衛是魏國最強的攻擊步兵,曹操擁立獻帝後組建的軍隊,選極其精壯之士,由典韋、許褚帶領。虎衛將士們在攻擊時,猶如猛虎下山,迅猛之極,實乃敵軍的惡夢,這支軍隊可謂是戰功赫赫,多次救曹操於極度危難之中。虎衛軍在三國志裡面確實沒找到,只是許褚傳里有這么一句「初,褚所將為虎士者從征伐,太祖以為皆壯士也,同日拜為將,其後以功為將軍封侯者數十人,都尉、校尉百餘人,皆劍客也。」,典韋傳里隻字未提有關什麼虎衛軍的記載,一開始由典韋帶領,後來給許褚的說法不知從何而來。

12.銀翎飛騎

對於東吳特殊兵的名有意見~蜀和曹都是史名。東吳也要給吧,還有火弓,東吳有一支叫車絞弩的部隊可以發出火矢(說是弩機沒說是車可以改一下,可以改成魔攻的弩車,或者是給他手上拿一個弩)。還有把多重也改了,孫權有一支親衛軍叫龍飛衛常中程投放小戟斫敵(戟(ji)古代兵器,在長柄的一端裝有青銅或鐵製成搶頭,旁邊附有月牙形鋒刃,,,斫(zhuo)用刀砍),代替騎弓可以是普攻重甲,一般是遠程攻擊(至於什麼技能,可以沒有可以投幾個,可以漸射,我喜歡一條線傷(低一點也可以,打射手用的)),當被近身後則拔刀變成近戰(可以沒,我喜歡被打後有幾率馬上多砍一刀(類似軍團指揮官的別動,沒吸血,幾率可以低))。。。塔這個東西肯定要削的,東吳也要做好打陣地的准備

13.飛熊軍
飛熊軍董卓的私人精銳部隊,旗幟上綉有肋生雙翅的飛熊圖案,由董卓的心腹大將李傕等人統領。飛熊軍全部是由西涼軍中的精英和能人異士組成,如董卓軍中的胡車兒,據說其「力能負五百斤,日行七百里」;飛熊軍裝備十分精良,擁有西涼鐵騎和經常與外族作戰的西涼將士,戰鬥力十分強。」(《三國演義》第九回:除暴凶呂布助司徒,犯長安李傕聽賈詡。「便命心腹將李傕、郭汜、張濟、樊稠四人領飛熊軍三千守郿塢,自己即日排駕回京。...卻說李傕,郭汜,張濟,樊稠聞董卓已死,呂布將至,便引了飛熊軍連夜奔涼州去了。」)。
屬於精銳鐵騎類,董肥從西涼來的,這個是第一代的西涼鐵騎,比馬超攻曹時期的應該不是一個檔次的。

14.藤甲兵
以西南荒蠻之地所生野藤為原料,經能工巧匠加工製作藤甲,又以桐油浸泡,七七四十九天後才製成。此甲又輕又堅,善能防箭,刀砍槍刺不入,遇水不沉,加之所備士卒為百戰老兵,戰場之上所向無敵。後諸葛孔明南征之時,用火攻之計,火燒盤蛇谷,大破藤甲軍。由大將兀突所帥。
總之。估計是穿著高級裝備,又很能打的一幫少數名族老兵,把諸葛亮都打的不得不用火攻,減壽10年,不是一般部隊能乾的出來的

15.並州狼騎/並州飛騎
呂布曾經是執金吾丁原義子,任漢朝的虎賁中郎將,直接統帥漢朝最精銳的騎,步兵,而這支部隊是漢武帝時期組建的虎賁羽林,戰績相當彪柄,霍去病曾經就指揮過這只部隊。漢庭隨著時代的變遷,這支漢朝的王牌部隊就一直留了下來,十騎沖破張燕的萬眾精兵可不是鬧著玩的,差點滅了青州兵也不是神話。
直到徐州城破,這支部隊在三國時期應該是最猛的。
呂布騎兵的訓練和戰術方式跟漢庭歷來的訓練戰術基本一致.只要了解了漢軍騎兵戰術就基本可以了解呂布騎兵的特點.漢軍的虎賁羽林主要是速度迅猛,機動性強,戰法上善於避實擊虛,弓騎水平高等特點.當然這也是騎兵的本質特點.然而,戰士的彪焊有強弱之分,虎賁軍是則其優者.

曹操雖殺呂布,然後呂布手下的主要將領基本盡歸曹操,,然後造就了虎豹騎得神話。
不多說了,王牌中的王牌,騎兵中最精銳的部隊,也解釋了為什麼諸侯們都怕呂布的原因。

16.元戎弩兵/連弩兵
諸葛亮為對付曹魏的騎兵部隊,發明的「元戎弩」:「元戎弩」已有現代機關槍的雛形,擁有自動上膛的功能。蜀漢軍隊大量裝備了元戎弩。組成了強大的弩兵部隊。
魏都督司馬懿在追擊諸葛亮的部隊時,被諸葛亮所埋伏的「諸葛連弩」所射殺,差點就全軍覆沒了。此後諸葛亮送一件女人穿的衣服嘲笑司馬懿。
總的來說,是精銳弩兵部隊,專門對付騎兵的。

17.解煩兵/敢死兵/羽林/無難/車下虎士
一支直接隸屬孫家中央的精銳的神秘部隊。這支部隊的番號就叫"解煩"。這解煩兵的創立是在建安二十五年,劉備南下的時候。

《三國志。吳書》的《胡綜傳》:
劉備下白帝,(孫)權以見兵少,使(胡)綜料諸縣,得兵千人,立解煩兩部,(徐)詳領左部、(胡)綜領右部督。

"解煩"的組建原因在此,目的是為了解決孫權火燒眉毛的劉備東征之煩也。初期統帥就是分領左右的徐詳和胡綜。
《三國志。吳書。陳武傳》:

建安末,追錄功臣後,封修(陳武之子)都亭侯,為解煩督。)
建安末年,陳修以亭侯的爵位拜"解煩"都督,這支部隊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此時,孫權的煩惱看來是不住增加中,所以"解煩"也不斷擴充,並且在作戰中臨時分給大將指揮。

黃武二年,(韓當)封石城侯,遷昭武將軍,領冠軍太守後,又加都督之號。將敢死及解煩兵萬人,討丹楊賊,破之。(《三國志。吳書。韓當傳》)

孫權在丹楊郡境內建城建業,他臨時抽調"解煩"是為能夠順利平定丹楊賊,說明"解煩"的作用是拱衛國都的中央軍一份子。 綜合來看,就是孫家班拱衛國都的衛戍精英。

(張溫)表討宿惡,寡人信受其言,特以繞帳、帳下、解煩兵五千人付之(《三國志。吳書。張溫傳》)"繞帳"、"帳下"這些都是宿衛親兵,相當於拱衛皇宮的禁衛軍、羽林軍一樣,"解煩兵"能夠與之同列,地位不言自明
「建安二十年,從攻合肥,會疫疾,軍旅皆已引出,唯車下虎士千餘人,並呂蒙,蔣欽,凌統及寧從權逍遙津北。
東吳步兵中精銳中的精銳。能破丹陽兵就說明了問題。
外話,東吳的軍隊番號是最亂的,同一支屬性的部隊,有好幾個名字,同時還有各個將領的私兵等。所以我把這幾個兵都歸納到了一起,其實他們都是精銳重裝步兵。解煩和敢死、無難是中央軍已經介紹很多了,屬於吳軍中精銳中的精銳。羽林是仿照漢制的禁衛部隊。
車下虎士都是各個吳國諸侯王的私人衛戍部隊,也應該是非常精銳的。
子弟兵

18.魏國其他軍隊
漁陽突騎:曹彰平烏丸時編練,精於騎射,常為軍鋒快速突擊敵軍,近身作戰亦不遜色。
泰山兵:程昱、呂虔編練,驍勇善戰,後歸夏侯惇統領,使用朴刀與飛鉤,極善攻城.
武衛騎:曹仁部下驍騎,屢隨仁出征,為中堅力量,後大部分調歸中央禁軍
霹靂車:由劉曄發明的強力拋射攻城器械,殺傷力較投石機更強大,射程更遠,且可投擲火石。

19.蜀國其他軍隊
賁義從:諸葛亮編練,使用長柄戰斧(諸葛亮曾作《作斧教》),戰鬥力極強,為中堅兵種。
夜叉行:劉備編練的偷襲部隊,使用鐵劍與鉤鑲。常夜襲敵人,故名,極為輕捷勇武。
驃刀騎:第一支三國時期普及馬刀的騎兵隊伍,戰鬥力極強,對步兵威脅尤其大。
折沖彪騎:劉備麾下強力突擊騎兵,每戰必敢死在先,故名,戰鬥力極強。
西涼鐵騎:由涼州降羌組成,為強力重甲騎兵,最精銳勇猛的騎兵部隊之一。
井闌:由樓車改造,上置高台,弓弩手於內向城中射箭,中心部可藏大量士兵,預備登城作戰,但移動緩慢。

20.吳國其他軍隊

蛟鱷軍:周瑜編練的強力水軍,水戰時常潛至敵船下將其鑿沉,陸戰亦不遜色。
毒齒材官:由山越降兵組成,近身肉搏悍勇異常,遠程常以毒箭攻擊,令敵軍聞風喪膽。
宿衛虎騎:太史慈編練,常從征討,驍果敢戰,為騎兵中堅力量,後一部分調入中央禁軍。
龍飛衛:孫權親衛軍,作戰時常在中程發小戟斫敵,戰鬥力極強,為騎兵中最強力之一。
車絞弩:魯肅發明的可靈活移動的弩機,重箭射出時可鑲在城牆上,供士兵攀爬用,亦可發火矢。

少數民族軍隊
匈奴:輕騎兵:匈奴族編練的輕裝騎兵部隊,常用以快速突擊敵軍遠程兵與輜重,靈活輕便。
羌鐵車兵:羌族強力戰車兵,車上配備鐵槍、弓箭、鏈錘等強力武器,戰鬥力極強 烏丸飛鐮騎:烏丸族強力騎兵,使用的飛鐮可在中程斬敵,且殺傷范圍較大,戰鬥力極強。
鮮卑:狄弓手:鮮卑族步弓手,射程很遠,極適於對付正在集結或沖鋒伊始的步兵

以上排名不分先後

望採納
O(∩_∩)O謝謝

㈤ 三國時期有哪幾大兵種

1.丹陽兵 這是陶謙的老本,他自己就是丹陽人,作為徐州的老軍閥,陶手中雖然專沒有好屬的戰將,但是握有一支精銳的「丹陽兵」,因此也可以對抗曹操這樣的大鱷。
2.陷陣營
陷陣營是一支獨特的部隊,人數不多,但作戰極為勇猛,它的指揮官是呂布手下的大將高順。
3.白耳兵
白耳兵,是劉備的親軍衛隊,劉備既然是個老革(老兵痞的意思),他身邊的白耳兵自然也是深經戰爭的驚濤駭浪。
4.白馬義從
沮授為監軍,白紹:「瓚好白馬,屢乘以破虜,虜呼為『白馬將軍』。故選精銳三千,盡乘白馬,號『白馬義從』,以實禁衛也。」
5.無當飛軍 所謂無當飛軍,是諸葛亮在征服南中後,利用當地少數民族兵源,建立的蜀漢勁旅,和劉備傳統的王牌軍——白耳兵,以及西涼馬氏軍團鼎足而三,一時瑜亮。
6.西涼鐵騎--西方技術裝備的精銳騎兵。
7.虎豹騎--曹操的「宿衛」
8.張遼麾下「八百死士」。
「於是遼夜募敢從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饗將士,明日大戰。平旦,遼被甲持朝,先登陷陳,殺數十人,斬二將,大呼自名,沖壘入,至權麾下。」

還有:曹仁的驍騎,許褚的虎衛,典韋的近衛甲兵......

㈥ 三國時期比較著名的兵種有哪些

1.丹陽兵 這是陶謙的老本,他自己就是丹陽人,作為徐州的老軍閥,陶手中雖然沒有好的戰將版,但是握有一支權精銳的「丹陽兵」,因此也可以對抗曹操這樣的大鱷。
2.陷陣營
陷陣營是一支獨特的部隊,人數不多,但作戰極為勇猛,它的指揮官是呂布手下的大將高順。
3.白耳兵
白耳兵,是劉備的親軍衛隊,劉備既然是個老革(老兵痞的意思),他身邊的白耳兵自然也是深經戰爭的驚濤駭浪。
4.白馬義從
沮授為監軍,白紹:「瓚好白馬,屢乘以破虜,虜呼為『白馬將軍』。故選精銳三千,盡乘白馬,號『白馬義從』,以實禁衛也。」
5.無當飛軍 所謂無當飛軍,是諸葛亮在征服南中後,利用當地少數民族兵源,建立的蜀漢勁旅,和劉備傳統的王牌軍——白耳兵,以及西涼馬氏軍團鼎足而三,一時瑜亮。
6.西涼鐵騎--西方技術裝備的精銳騎兵。
7.虎豹騎--曹操的「宿衛」
8.張遼麾下「八百死士」。
「於是遼夜募敢從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饗將士,明日大戰。平旦,遼被甲持朝,先登陷陳,殺數十人,斬二將,大呼自名,沖壘入,至權麾下。」

還有:曹仁的驍騎,許褚的虎衛,典韋的近衛甲兵......

㈦ 求三國部隊名字

三國中其他的幾大王牌精銳部隊。
一:陷陣營:統帥是大將高順,屬於重裝步兵,長槍、大型方鈍、弩等是常備武器,比較克制普通步兵,輕騎兵,重騎兵。
二:白馬義從:統帥是嚴綱,屬於輕騎兵,刀和弓是常備武器,速度優勢非常大,公孫瓚就是靠這個威鎮邊陲的,對普通步兵,無協防的重騎兵比較克制,其中對步兵擁有壓制性的優勢。但容易被重弩部隊克制。
三:西涼鐵騎:統帥是馬超,屬於重騎兵,跟歐洲中世紀的重騎兵比較相象但是並沒有配備突擊用的長槍,而是用長矛代替,依靠沖擊和投擲長矛做為主要攻擊手段,對步兵和普通騎兵擁有克制優勢,但同時也容易被重弩兵克制,這是所有騎兵的弱點。
四:虎豹騎:統帥是曹純,屬於精騎兵,為什麼我說他是精騎兵呢,因為虎豹騎並不是強調的沖擊力,而是強調的耐久力和精銳性,可以說是整個三國中最精銳的部隊,對所有兵種都具有克制性,但騎兵的弱點仍然不能避免,被重弩兵克制。
五:大戟士:屬於重裝「精」步兵,統帥是張頜,是袁紹部隊中的精英部隊,每個士兵都配備著大戟和重甲,但沒有配備盾牌和弩,是袁紹跟公孫瓚的白馬義從相抗衡的力量,可惜啊,不爭氣,反而被白馬義從給克制。但是,有一點是不可忽略的,大戟士強調的也是精銳性,可以說每個大戟士成員都具有普通將領的實力,對付除了輕騎兵外所有部隊都具有壓制性的優勢(重騎兵可以依靠槍陣)
六:先登死士:屬於重裝弩兵,配備大型盾牌和重弩,屬於克制性的部隊,專門克制騎兵的。統帥是鞠義,在大戟士完敗給白馬義從後,這次部隊接過任務,很輕松的消滅白馬義從,從此讓這次部隊名聲大震,專門克制騎兵的部隊,但對重型步兵殺傷力不足,容易被克制。
七:無當飛軍:輕裝弩兵,統帥是王平,屬於山地中的特種部隊,有一定的防護能力但更重要的是體驗在速度和靈活優勢上,在山地作戰中擁有極大的優勢,但如果在平原上,則容易被步兵和騎兵克制。

再補充幾個編的:龍驤軍、麒麟衛、蛟龍營、狼鷹騎、飛龍軍、驍騎營、飛騎營、虎騎軍、狼騎營、虎嘯營、飛雲營、重騎甲兵、奇襲營、游擊營、裝甲重劍營、飛熊軍、飛豹營、飛虎營、太平軍、虎翼營、鴻鵠營、神武軍、龍魂軍、虎魄營、戰魂軍、戰狼軍、錦帆營、紅巾軍、歸雲衛、神機營、神射營、神弩營、南蠻軍、山越營。。

㈧ 三國南北朝實行的兵役制度是什麼

您需要范圍那麼大么?三國和南朝和北朝,他們的兵制都不一樣。
三國時期因為戰亂所以兵制比較復雜,很多都是部曲兵,相當於家奴性質的,長期跟隨一個將軍,為他打仗,也為他干其他的事情,比如耕地。父死子繼,將軍如此,士兵也是如此。還有一些就是流民,然後被裹挾去當兵的,這些就更加亂了。其中有些成為兵戶(這是國家的兵),國家分給田地,也是世代為國家當兵,但是這不效忠於某個個人,沒有家奴的性質。起碼曹魏是有士家制度的(就是兵戶制度)。有些兵是臨時招募的,這個其實也是相當於搶啦,看到青壯年男子就拉去當兵。這也算不上什麼制度。
南朝基本上也是世襲兵制。主要的兵源起先是流民。北方又大量的流民南下,然後定居在長江沿岸。那些流民一般有流民帥統轄,然後朝廷招徠流民帥,給他封官,讓他們為朝廷抵抗北方的侵略。然後這些流民的子弟也就是時代當兵了。還有就是發官私奴客去當兵,這個在南朝的時候做的也不少。當時的世家大族有很多依附民,相當於他們的農奴,國家控制的人口非常少,所以想要擴大軍備,就會發那些依附民去當兵。這一般會引起很大的負面效果,除了特別強有力的人以外不敢這么做。
北朝有游牧民族的背景,所以一般是部落兵。這個相當於後來的猛安謀克制度和八旗制度,軍民合一,平時為民,戰時為兵。北朝的成年男子幾乎每一個人都能騎馬作戰。而且他們也是基本不交稅的。所以他們對於國家的義務就是當兵。西魏北周的府兵制,最初也只有鮮卑人可以當兵,鮮卑每個男子都是士兵,漢族人是不當兵的。

㈨ 三國最強兵種是什麼

是說比較牛的那種兵團嘛?比如劉備的白耳兵,曹操的虎豹騎,公孫瓚的白馬義從,呂布的陷陣營

㈩ 禁軍宿衛

禁軍是封建時代直轄屬於帝王,擔任護衛帝王或皇宮、首都警備任務的軍隊。因時回代、文化與地域的不答同,有其他異名同義的名稱,如禁衛、親衛、近衛、御林軍等不同稱呼。在封建時代式微後,這些名稱往往成為軍事榮譽稱號,授予建立特殊功績的部隊。 進入現代,除某些君主立憲國家仍保有正統禁軍外,其他非名義上由君王統治的國家如民主國家、共產國家等,與之性質相近的軍隊為「憲兵」或保安部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中國首都)的非軍事隊伍也通常會冠以御林軍的別稱。中共中央辦公廳警衛局負責保護黨和國家領導人安全的重要任務,擔當類似禁軍的角色。
希望採納!謝謝!如若需要,還會補充!

閱讀全文

與三國全面戰爭宿衛禁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