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抗日戰爭中的國民黨
客觀地評價國民黨在抗戰中的作用:
1、作為政府軍,面對日軍的侵略,他們守土有責,不抵抗只能亡國的情況下,在抗戰的各個階段,國軍都有頑強抵抗的表現——這是他們的職責所在。如果蔣委員長不抵抗,他頂多就是個大東亞共榮圈支那維持會的會長,還要和汪主席爭一爭,他是不會乾的。
2、從國軍的構成來看,國民革命軍從來不是一支軍令統一、紀律嚴明的軍隊。這是國民革命不徹底的歷史原因造成的。蔣統一中國的努力大抵上是戰爭與妥協的產物。所以,在國軍里派系林立,所謂中央軍、與桂系、川軍、東北軍、西北軍等等地方軍閥並存。在中國殘酷的內戰史上,槍桿子就是政治實力,這就註定了各派武裝力量在抵抗戰爭中各懷鬼胎。我們可以看到,地方軍閥在日軍危脅自身生存時,要麼明哲保身,要麼殊死抵抗。而蔣委員長的中央軍內部也是派系林立,偏蔣也不是一個大公無私的人。韓復渠為什麼成為漢奸?也是與中央軍的欺壓有關,與蔣的小心眼有關。所以我們在討論國民黨軍隊抗戰中的表現時,不能象中學教科書一樣把它作為一個整體泛泛而談。實際上,國軍是一支很復雜的軍隊,從嚴格意義上來說甚至不能稱之為現代國家中的國防軍,倒類似於唐朝時的節度使時代的軍隊。事實上,國軍中許多英勇抵抗的將領與軍隊,並非蔣的嫡系。所以,他們的英勇,不能歸結於蔣的功勞。如張自忠、西北軍和川軍等。
3、國軍在抗戰中的表現的確很多時候表現為無能。象扒花園口黃河大堤、火燒長沙城等烏龍事件,只能是戰爭史上的無能笑談,是一個現代國家政府軍的恥辱。國軍在抗戰中表現出來的整體戰鬥力令人無法恭維。事實上,大部分的偽軍就是從原來的政府軍中叛變過去的。作為中國當時的最高軍事統帥的蔣委員長,難辭其咎。
4、盡管從整體上國軍的表現不佳,但他們畢竟承擔了正面戰場的主要壓力。而且不能否認,在國軍中也有許多有血性的中國人,有許多有能力的戰將,為中華民族做出了巨大的犧牲。但是,不得不指出,從軍事的角度和戰略戰術的角度,國軍的表現是不成功的。表現為最高指揮部的戰略思想並不統一,軍令也難以貫徹,組織的幾次大會戰基本上沒有達到戰略目的。戰爭的前期與後期的思路並不統一,蔣在前期對日還抱有一定幻想,在後期在宋的幫助下爭取到美援後,才逐漸堅定了抵抗的決心。在軍事上,蔣從來不是一個好的統帥。他的軍事思想主要表現為與敵人拼消耗、拼時間,被動地與阻擊強敵的戰略思路;而不是主動的戰略打擊,還在戰爭中時刻不忘借刀殺人的小把戲。象足球比賽一樣,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弱的一方要戰而勝之,只能採取防守反擊的戰術。但是防守有積極防守和消極防守兩種形式。而蔣的「焦土抗戰」等基本上是一種消極防守的姿態,導致戰略要地一個個失守,只致遷都重慶。值得肯定的是,蔣還是堅持下來了,盡管作為一個並不高明的全國最高軍事統帥。但是他的消極防守的戰略極大地損害了政府軍在國民中的形象。象扒黃河大堤和火燒長沙這樣的事件,還有國軍的節節敗退,在很大程度上打擊了國民的抵抗熱情。這也就是為什麼國軍在異國他鄉的表現反而比在本土表現更好的原因之一。同時,國軍在國外的軍隊由於是孤軍奮戰,反而能夠團結,軍令能夠統一,將士能夠拚死一戰;但是在本土,往往你指望我,我看著你,部隊越多越壞事。象衡陽會戰,如果不是援軍遲遲不到,方先覺又怎會投降?中國人的不團結的確是國民的劣根性,往往把一個中國人逼上絕路,他會殊死反抗,倒是一群中國人,卻會四散逃竄。為什麼一個日本兵可以趕走一個村的人?因為誰都不願意犧牲自己去爭取勝利,一個跑了大家就一窩風的散了,打死誰算誰倒霉。這也基本上是許多國軍的心態。
綜上所述,國民黨的軍隊在抗戰中的表現是不能統而論之的,不能全算到蔣委員長的身上。他只是名義上的最高統帥,而且他的軍事才能實在有限得很。國軍各支力量的表現也參差不齊,實力強弱不等,我們在肯定國民黨正面戰場的功績的同時,對他們的失敗之處也不應該諱言。
7
縱觀國共關系史:1924—1927年的第一次國共合作,推動了第一次國民大革命(主要是北伐戰爭)的蓬勃發展,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為後來中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1927—1937年,國共十年內戰,造成國家分裂,外敵乘機入侵,給後來中國第二抗戰造成了極其嚴重的後果;1937—1945年,國共第二次合作,使中國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終使中國一越為世界五大國之一;1946—1949年,國共三年內戰,使得大陸與台灣分離至今。歷史經驗證明:國共兩黨合則國家興旺;分則民族元氣大傷。因此,第三次國共合作的實現必將有利於中華民族的進一步繁榮昌盛!
抗戰期間,國民黨正面戰場雖有諸多失誤,特別是相持階段時期,隨著日本侵華方針的改變,國民黨在正面戰場採取消極對敵,避戰觀戰的態度,而對共產黨則確立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針,建立了「防共委員會」,運用一切手段限制八路軍、新四軍的發展,甚至於後來調動大量軍隊對付中共軍隊,相繼掀起了三次反共高潮,並限制全國抗日民主力量的發展,由於實際上的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方針,正面戰場形勢嚴重惡化,以至於出現像豫湘桂那樣的大潰敗。但是國民黨正面戰場的巨大貢獻不會因為這些反面因素而被磨滅的。
一、 國民黨正面戰場是抗日的主力。國民黨政府組織了一系列大規模的會戰,如凇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和武漢會戰,極大地消耗了日軍有生力量,給日本帝國主義以沉重打擊,是中國抗日戰爭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忻口、太原會戰,中國軍民(主要是國民黨軍隊)共斃傷日軍2萬餘人,戰績顯著;凇滬會戰,中國軍隊以劣勢裝備與有優勢裝備的敵人拼搏,斃傷日軍4萬多人;隨棗會戰斃傷日軍1.3萬餘人,日軍遺屍5000餘具;第一次長沙會戰日軍傷亡2萬餘人;第三次長沙會戰共斃傷敵5萬餘人,俘日軍139人。如果忽略國民黨正面戰場的作用,很顯然僅憑中共當時的三四萬人來抵禦百萬日軍,那是不可想像的。
二、 由於正面戰場的頑強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國主義三個月滅亡中國的戰略計劃和「速戰速決」的狂妄企圖,極大地消耗了日本軍事、經濟實力,使其長期陷入中國戰場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延綿數千里的戰線上,國民黨始終堅持著抗戰,使日軍兵力分散,戰線延長,為相持階段的到來,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三、 國民黨正面戰場支援了中共領導的敵後根據地戰場的開辟和發展,為敵後有機戰爭創造了有利條件。抗戰初期自不用說,國民黨積極主動抗戰吸引了日軍主力,無疑是極大地促進了敵後根據地的開辟和發展。即使在相持階段,國民黨軍隊雖無多大作為,但數千里戰線上的數百萬國民黨軍隊的存在,牽制了大量日軍,並使敵人受到一定消耗,在客觀上配合了敵後戰場的堅持和發展,減輕了敵後戰場的壓力。
四、 國民黨中愛國抗戰官兵的英雄事跡,振奮了民族精神,大長了中華民族的志氣,促進了全國人民的團結和進步,堅定了抗戰必勝的信念。國民黨軍隊中很多人都叛國了,國民黨軍隊的素質也不高,但是絕大多數國民黨官兵是愛國的,這點毋庸置疑。「中國軍人的楷模」張自忠,西北王馮玉祥,第五戰區總司令李宗仁,東北軍總司令張學良,哪個不是熱血男兒?還有那數不盡的未知名的國民黨官兵……
五、 國民黨正面戰場喚起了國際輿論的同情和支持,擴大了中國抗戰在國際上的影響。中國軍隊以重大民族犧牲,粉碎了日本法西斯與德國法西斯會師,使得盟軍有可能騰出手來集中解決歐洲事件,換來了國際尊重,各國領導人曾先後高度評價過中國戰場。因此,美英等國先後放棄了租界等一切在華特權,基本取得了國際關系的平等地位,終止了晚清以來的外交屈辱狀況。
六、 掩護了西南抗戰基地的營建,為領導機構和沿海、沿江工廠、學校、科研機構的內遷爭取了時間,為中國長期抗戰創造了有利條件。毛主席曾經說過戰爭之偉力在於人民,但我認為抗日戰爭勝利之關鍵在於持久戰,而持久戰的關鍵在於工業,特別是軍事國防工業。抗戰前,中國工業大部分集中於沿海沿江地區。「一-二八事變「後,集中在東部沿海的工業受到嚴重威脅。若以上海為中心的工業基地落入敵手,中國將何以持久抗戰?凇滬會戰歷時三個月,內遷僅民營企業一項就達146家,機器材料共14600餘萬噸,技術工廠250家。武漢會戰期間,從武漢遷往內地的廠礦企業達304家,機件重量達5萬余噸。從戰役本身來說凇滬會戰、武漢保衛戰都失利了,但就這點而言兩次會戰的貢獻絕不亞於一次大戰役的勝利。雖然工廠數量不多,但這些工廠都是民族工業的精華,沒有這些工廠中國的持久戰將無從談起,不敢說中國抗戰必敗,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國抗戰必將來得更困難、更嚴峻、更殘酷、更持久……
從國民黨全黨來看,雖有妥協投降的賣國行為,卻始終能夠堅持抗戰;從國民黨局部來看雖有幾十萬國民黨軍隊賣國投降,卻更有數百萬國民黨軍隊在猛烈地打擊著可惡的侵略者。因此只能說國民黨成分比較復雜,黨務沒有干好,卻並非是一個投降的黨,其比晚清政府、北洋政府何止強千百倍。
從整個抗戰過程來看,雖然國民黨在後期消極抗戰,積極反共,但國民黨的基本利益和本民族的利益總體來說是一致的,因此她始終堅持抗日的方針,沒有妥協投降,從而保證了抗戰的最後勝利。最值得一提的是,英法美等國綏靖政策甚囂塵上的時候,國民黨有過投降么?抗戰初期,英法美非但沒有給中國援助,還妄圖犧牲中國的利益來保持既得利益,慫恿日本進攻蘇聯,幫助日本勸降中國。也就是說國民黨在如此嚴峻的國際形勢下仍是堅持抗戰的,沒有投降。
8年抗戰,國民黨正面戰場共進行過22次重大戰役,殲滅日軍100餘萬,國民黨傷亡321萬,這是血的數字,鐵的貢獻,不可抹殺。國民黨軍隊的廣大愛國官兵曾經在前線與日本侵略者奮勇作戰,不怕流血犧牲,表現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是值得全民族尊敬與紀念的。
英魂常駐,精神永生。15個月(抗戰初期)鮮血飛濺,上百萬將士的血染沙場,含笑九泉。中國大地是紅的,天空是紅的,太多的血寫就的歷史難免悲壯……
⑵ 抗日戰爭國民黨抗戰嗎
在武漢失守之前,抗戰比較積極,而武漢失守之後,則轉為消極。
這之中,主要版是保存實力的思想在作權祟。尤其是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國府一邊信心大振,另一方面卻更加的『以拖待變』----西方國家既然已經參戰,那日本就註定失敗,所以又何必損失自己寶貴的實力?
而在這樣的思想下,國軍的士氣進一步下降。
這樣的舉動,造成了空前的惡果,在1944年,當全世界的盟軍都在不斷的勝利中,國軍卻遭遇了抗戰以來最大的失敗:豫湘桂會戰。
而正是豫湘桂會戰的失利,讓中國在盟軍中的地位大大下降,被人輕視,甚至,間接導致了蒙古的獨立。
中國作為四大戰勝國之一,卻不得不接受蒙古獨立的事實,當真是一大笑話。
⑶ 抗日時期國民黨是主力嗎
在抗戰中,國軍雖然屢戰屢敗,但在幾次大會戰和遠征軍期間,也打出來幾支較為彪悍的部隊,他們分別是新一軍、新六軍、第五軍、整編第七十四軍,第十八軍。在1946年國民黨「軍事整編會議」上,上述部隊首次被稱之為國軍的「五大主力」。
「五大主力」也絕非浪得虛名,在抗戰中均有上佳表現。
十八軍:抗戰中,在淞滬羅店與日軍展開拉鋸戰,18軍與日軍第3師團為爭奪這個彈丸之地打了一個月,陣亡數千人,日軍也傷亡巨大,血流成河。還有1943年的石牌保衛戰中,奉命固守石牌的是十八軍11師。11師在孤軍奮戰的情況下,為保衛陪都的最重要門戶,巧妙部署頑強堅守,與日軍打起了抗戰中規模最大白刃戰,戰況極其慘烈,但依然堅守到最後,為最終勝利起了關鍵作用。此役日軍損失慘重,死傷2萬多。有報紙在報道時曾將其寓為東方之斯大林格勒,雖過分誇張,但是第11師所固守的要塞對於整個會戰獲得最終勝利的重要性則不言而喻。1944年11月,作為嫡系主力,得到了第一批換裝美械的待遇,使得戰鬥力大幅度提升。
整編七十四師:該師的前身是國民革命軍第七十四軍,1946年改編為整編第74師。是抗戰時期國民黨軍戰績最輝煌的部隊,精彩戰例不勝枚舉;38 年萬家嶺戰役,作為核心主力,給日軍重大殺傷,此役首創殲滅日軍幾乎一個完整師團的佳績。全軍將士浴血苦戰,攻得上守得住,居功至偉。其中第51師張靈甫率一支部隊奇襲張古山,又堅守數晝夜,為最終的勝利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41年參加上高會戰,殲敵16000,繳獲駿馬2800匹,擊斃日軍少將一名。常德會戰中74軍57師8000之眾面對日11軍數萬人馬,死守常德16天,時值開羅會議期間,57師的英勇奮戰極大的提高了國威、軍威,給羅斯福總統的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湘西雪峰山會戰,幾乎全殲日軍116師團,消滅日軍3萬。由蔣中正親定為軍委總預備軍。
新編第六軍:新6軍的骨幹班底(或者說前身) 為新編22師,是中國遠征軍的「中國虎」。在抗戰前期,參加了昆侖關大戰。1942年參加第一次遠征,兵敗後退入印度。換裝美式裝備,在蘭姆伽整軍經武,刻苦訓練,經過一年的整訓,練就了叢林戰的過硬本領,自此掀開了輝煌的一頁。1943年10月參加第二次緬甸戰役,向緬北挺進,與新38師(師長孫立人)互相配合,二進野人山,佔領胡康河谷,克於邦、下孟 關、攻佔瓦魯班……在整個緬甸反攻戰役中,新22師給日軍的王牌18師團毀滅性打擊,殲滅敵人20000多,一雪野人山兵敗的恥辱。在攻佔瓦魯班戰斗中突襲18師團司令部,繳獲18師團發布作戰命令的關防大印,這在 抗戰期間絕無僅有。蔣介石的嘉獎電只有三個字;中國虎!)。隨著第14師和第50師空運來到緬北反攻的前線,駐印軍擴編,以新編22師為核心組成了著名的新六軍。隨著國府南京光復,新6軍成為首批進駐的部隊,早於王牌第74軍。
新編第一軍:該軍前身是孫立人為師長的新38師。而這個新38師的前身又是具有私人性質的稅警團。抗戰前期參加了松瀘會戰、薀藻浜、蘇州河以南防禦等戰斗,全軍將士作戰十分英勇,給日軍重大殺傷。1941年,稅警總團改編為新38師,遠征緬甸,由孫立人任新38師師長。在仁安羌,新38師用一個團800餘人的兵力擊退日軍33師團4000餘人的兵力,解救英軍7000餘人,這是抗日戰爭正面戰爭第一次以少擊多的案例。新38師一戰驚天下。整個緬旬作戰期間,新一軍取得無數輝煌的勝利,殲日軍達三萬多人,是抗日戰爭期間滅日軍最多的作戰部隊,天下第一軍的美名由此而來。
第五軍:該軍1938年10月在湖南省湘潭縣成立,它是國民黨組建最早的一支現代化的裝甲部隊,被譽為「鐵馬雄師」。抗日戰爭中,曾血戰昆侖,一鳴驚人,也成就了5軍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戰斗。這一場激戰,成功收復昆侖關,並打壓了日軍第21旅團的囂張氣焰。昆侖關一戰,日軍第5師團第21旅團長中村正雄被擊斃,中國宣稱斃傷日軍5000餘人,俘虜100人。5軍也付出了15000人傷亡的巨大代價。
⑷ 為什麼抗日戰爭日軍的主要對手是國民黨
樓上的結論怎麼得出的??軍事博物館中對國軍戰績的肯定你沒看到?
以相當於國軍1/5的兵力,不到1/10的補給,消滅了近1/3的日軍,擊斃最高軍官是中將,如果這還叫不積極,那麼國軍就是投降主義了
⑸ 抗日戰爭,國民黨好像是主力部隊。。。。
不是好像來而是就是。抗日戰爭,國源民黨一直是主力部隊,只不過戰績太差,有人認為是武器裝備落後,但我認為主要是指揮不當和人心不齊所致,因為國民黨內部黨派林立,軍隊之間互相觀望多,很少與日軍戰斗到底,近幾年的抗日劇中出現很多反映國民黨軍隊抗日的。
⑹ 國民黨有抗日么
有,武漢保衛戰、上海保衛戰、南京保衛戰,都很悲壯。
死傷的中國軍回人很多,國軍堅持到底。答
統計下來,國民政府軍作戰傷亡322萬7926人、病亡42萬2479人,總計損失365萬0465人;軍令部統計自七七事變以來陸軍陣亡131萬9958人、負傷176萬1135人、失蹤13萬0126人,空軍陣亡4321人、負傷347人。
⑺ 國民黨為什麼參加抗日
國民黨也是來中國人,抗日源人人有責,蔣介石如果不抗日,會成為千古罪人。一九三七年十月三日,受命於津浦北段予敵以節節抵抗的德州守軍運其昌旅四五八團,在日寇的夾攻之下,與山海關守軍一樣,據城死戰,全團殉國。同月,在殲敵四萬餘人的山西忻口大戰中,郝夢麟軍長與劉家祺師長兩位將軍壯烈犧牲。
一九三八年三月,在津浦縣南段為堵擊敵軍南下的藤縣保衛戰中,我軍守城師長王銘章將軍在發出「決以死拼以報國家」的最後電文之後,即於破城後的巷戰中,與參謀長趙渭濱將軍、鄒紹孟將軍同時壯烈殉國。同年春,台兒庄大戰最激烈時分,第二集團軍總司令孫連仲對師長池峰城所言「士兵打完了,你就自己填進去!你填過了,我就來填進去!」的話,足以催人淚下。馮玉祥後來稱贊該役說:「……日本人想不到張自忠將軍的軍隊那麼聽命令,那麼勇敢……把日本軍隊打得落花流水。」
一九三九年五月,在隨棗會戰中,雖然「我方部隊久經戰斗,無充分補充,本已殘破,又缺乏平射炮等武器,對沖擊的坦克無法抵禦,所幸士氣尚盛。士兵據壕死守,即以血肉之軀與敵人坦克相搏鬥,官兵的勇者竟攀登敵人的坦克之上,以手榴彈向車里投擲,作戰的勇敢與犧牲的壯烈,筆難盡述」。
⑻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是屬於什麼性質的
中國當時真正被世界各國認同的中央政府,中國的真正代表。在二戰前,在與國際交往中甚至爭取到了德國(納粹已執政)對中國的軍事援助。二戰中(抗日戰爭),做為國家代表,爭取到了美國對中國的軍事援助。著名的飛虎隊也是援助的國民黨政府。
國共在抗日戰爭中做出的貢獻都不可忽視,但蔣介石的記策為抗日的最終勝利奠定了基礎,這或許現在大多數人不知道。但是目前我國的某軍事大學已經正視這個問題,其教授(解放軍上將銜)在中央十台做過「擦邊球」的演講:
國民黨軍隊在蔣介石的命令下組織了著名的四大會戰(四大戰役):
1淞滬會戰(張自忠十九路軍全滅,馮玉祥四個師重損,部份部隊撤走,結果是上海重工業、商業大部撤出,失敗)。
2太原會戰(好像是。失敗)
3徐州會戰(包括台兒庄戰役,會戰失敗)
4武漢會戰(失敗)
四大會戰全部失敗,但國軍粉碎了日本一個月打通緬甸的計劃,而且,做為中國抗日最後勝利的保障,國軍一直是用人海戰術拖延時間,將上海和武漢的大部重工業、商業、學校(西南聯大)遷至川渝貴,在世界各強國先歐洲後亞洲的方針下,中國保存了大部份自給能力。否剛這些設施將像波蘭工業一樣,成為敵人軍工的一部份。
國軍根本與日軍無法抗衡,這種戰略眼光對中國是很重要的。(馮玉祥參加淞滬會戰後說:一個師進去,不一會兒只剩一個班出來。可見中國軍隊與日軍的差距。這個是歷史原因,或許不能責怪國民黨,若是共軍,可能也一樣)
而共產黨當時做為參政黨,一直認為這是國軍向西南逃跑(逃跑和轉移其實就是一樣的),對此非常反對。但在解放戰爭時,共產黨進行三大戰役,在遼沈戰役時共軍軍事儲備全部消耗,只得向蘇聯請求支持平津戰役。但蘇聯只將日本繳獲的部份儲備給予共軍,自此共產黨才意識到工業對軍事的支持,在東北原來基礎上大量興建重工業,才支持了剩下國內戰爭部分。足見蔣介石此舉之功過。
⑼ 請問抗日戰爭時期的力量階段,聽說有段時期國民黨是主力,有段時期共
一開始是國軍是主力,因為當時全中國也只有國軍有實力和鬼子正面交鋒了。
後來進版入僵持戰後,共產黨就權是主力了,因為當時國軍不少高級將官被鬼子拉攏過去了(比如汪精衛,他在國民黨里的地位比老蔣要高出不少的)使得國軍元氣大傷。
⑽ 抗日戰爭時期,以國民黨軍隊為主力取得勝利的是什麼戰役
台兒庄大捷是復抗日戰制爭時期徐州會戰中中國軍隊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指揮者為李宗仁。在歷時半個多月的激戰中,中國軍隊付出了巨大犧牲,參戰部隊4.6萬人,傷亡失蹤7500人。但也取得了重大戰果,殲滅日軍1萬餘人。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凶焰,極大地鼓舞了全國軍民堅持抗戰的必勝信心,為抗日戰爭做出了巨大貢獻。
萬家嶺大捷是武漢會戰中中國軍隊取得的又一次重大勝利,指揮者為薛岳。薛岳率部殲敵10000餘人,贏得了正面戰場繼台兒庄戰役之後的又一次重大勝利。
昆侖關戰役是中國抗日攻堅戰取得的首次重大勝利,也是繼台兒庄大捷後又一次名震中外的勝利戰役,史稱「昆侖關大捷」。總指揮為白崇禧,主攻為杜聿明的第5軍。這場鐵血拚殺沉重打擊了日軍王牌第五師團,其精銳第21旅團4000餘人被擊斃,班長以上軍官死亡達85%以上,被俘100餘人,戰機被擊落20餘架。自抗戰以來,中國軍隊能全殲日軍一個精銳旅團,幾乎消滅其全部指揮官的尚無第二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