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抗日戰爭中的「三大戰役」分別是什麼在歷史上他們有什麼含義
三大戰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革命軍進行的戰略決戰,包括遼沈、淮海、平津三個戰略性戰役。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歷時142天,共爭取起義、投誠、接受和平改編與殲滅國民黨正規軍144個師,非正規軍29個師,合計共154萬餘人。國民黨賴以維持其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基本上被消滅。三大戰役的勝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基礎。
介紹
指揮三大戰役的統帥部,中共方面是在河北西柏坡的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副主席兼總司令朱德,副主席兼總參謀長周恩來),國民黨方面是在南京的國防部(部長何應欽)和參謀本部(總長顧祝同),由於解放戰爭時期取消了抗戰時期的國民政府軍委會,蔣介石以總統名義親自指揮國防部和參謀本部,甚至多次坐飛機到東北、華北前線指揮,但沒有到淮海前線指揮。 三大戰役(圖片放大版)國民政府在前線指揮的將領是:東北剿總總司令衛立煌、徐州剿總總司令劉峙、華北剿總總司令傅作義,另外杜聿明作為前敵總指揮負責了東北國軍的撤退和徐州戰場的現地指揮(劉峙的指揮部撤退到蚌埠)。
中共方面的前線指揮系統是:
東北野戰軍林彪、羅榮桓負責遼沈戰役,東北軍區提供支援;
華東野戰軍陳毅、粟裕、譚震林和中原野戰軍劉伯承、鄧小平負責淮海戰役,華東、中原軍區提供支援;
東北野戰軍林彪、羅榮桓和華北野戰軍聶榮臻負責平津戰役,華北軍區和東北軍區提供支援。各軍區系統主要提供的是軍區地方武裝和後勤支援。
編輯本段遼沈戰役
遼沈戰役是第一個戰役,也是三大戰役中最為關鍵的戰役。遼沈戰役從9月12日發起,東北野戰軍先後分路奔襲北寧路。到10月1日,切斷了北寧路,一部分主力進抵錦州城下。10月10日,由華北國民黨軍組成的「東進兵團」自錦西向通往錦州的要隘塔山發起猛攻。東北野戰軍預先設置在塔山的兩個縱隊頑強阻擊,鏖戰6晝夜,打垮國民黨軍的數十次沖擊,成功地阻止了它的東進。其「西進兵團」出動後,也遭到解放軍3個縱隊的阻擊,進至彰武、新立屯一帶後,未敢繼續南進。10月9日起,東北野戰軍發起對錦州的攻擊。經過激戰,於15日攻克該城,全殲守敵10萬餘人。隨後,被長期圍困在長春的國民黨第六十軍於10月17日起義,新編第七軍也放下武器投誠。21日,長春宣告和平解放。10月26日至28日,東北野戰軍主力在新立屯、黑山地區全殲廖耀湘兵團10萬人。11月2日,直下沈陽、營口。遼沈戰役至此勝利結束。東北全境宣告解放。在遼沈戰役中,人民解放軍以傷亡6.9萬人的代價殲滅國民黨精銳部隊47.2萬餘人。
遼沈戰役的具體領導人:林彪、羅榮桓、劉亞樓
遼沈戰役烈士紀念塔
這座高16米、由花崗岩砌成的紀念塔位於錦州市凌河區烈士陵園內 遼沈戰役烈士紀念塔.塔身正面鑲嵌著朱德題寫的 「遼沈戰役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十二個鎏金大字,兩側刻有錦州攻堅戰和遼西圍殲戰的浮雕。
碑頂是一座6米高、極富動感的銅質英雄塑像。解放戰爭時期著名三大戰役之一的遼沈戰役(1948年9 -11月)歷時52天,殲敵47萬,解放了東北全境,加快了中國革命戰爭的勝利進程。為紀念在遼沈戰役中英勇獻身的革命烈士,人民政府於1957 年11月2日建成了這座塔。該塔1963年9月被列為遼寧文物保護單位。
編輯本段淮海戰役戰爭過程
淮海戰役是第二個戰役,是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臨城(今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進行的。淮海戰役於11月6日發起,到22日為戰役第一階段。在這個階段中,華東野戰軍在碾庄地區殲滅黃百韜兵團10萬人。中原野戰軍也完成對徐州的戰略包圍。11月23日到12月15日,為淮海戰役第二階段。在這個階段中,中原野戰軍及華東野戰軍一部,在宿縣西南的雙堆集地區包圍並殲滅黃維兵團11萬人。華東野戰軍主力在杜聿明指揮的徐州國民黨軍3個兵團25萬人向西突圍時,將這股敵人合圍於永城東北的陳官莊地區,並殲滅其中的孫元良兵團約4萬人。12月15日到1949年1月10日,為淮海戰役第三階段。1949年1月,華東野戰軍發起對杜聿明部的總攻,全殲邱清泉、李彌兩個兵團10個軍約20萬人,淮海戰役中,人民解放軍經過66天緊張艱苦的戰斗,以傷亡11萬餘人的代價,殲滅國民黨軍55.5萬人,使長江以北的華東、中原地區基本上獲得解放。
淮海戰役也是三大戰役中解放軍犧牲最重,殲敵數量最多,政治影響最大、戰爭樣式最復雜的戰役。
淮海戰役的具體領導人: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
淮海戰役的意義
沉重打擊了國民黨的士氣,嚴重動搖了國民黨上下的獨裁夢想。同時,我軍的力量大增,士氣高漲,大大增強了解放全中國的信心。此次戰役的勝利結束,標識著國民黨在長江以北統治的瓦解。為渡江戰役的勝利展開打好了基礎。
編輯本段平津戰役
平津戰役是最後一個戰役。平津戰役在11月29日發起。從12月22日起,人民解放軍按照中共中央軍委先打兩頭、後取中間的原則,首先攻克西線的新保安、張家口,在東線,1949年1月15日,全殲天津國民黨守軍13萬餘人,解放天津。經過解放軍和中共北平地下黨的耐心工作,1月31日,傅作義率部接受改編,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戰役勝利結束。平津戰役歷時64天,人民解放軍傷亡3.9萬人,國民黨軍隊52萬餘人殲滅和改編,使華北地區除太原、大同、新鄉等少數據點及綏遠西部一隅之地外,全部獲得解放。 平津戰役紀念館平津戰役具體領導人:林彪、羅榮桓、聶榮臻。
平津戰役的意義
平津戰役是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大戰役之一。平津戰役的勝利,使華北地區基本獲得解放。尤其是和平解放北平,進一步打擊了國民黨的士氣,對加速解放戰爭的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編輯本段勝利原因
一、主要戰略思想
放眼全局,注重戰役間的協調配合
毛澤東作為一個偉大的戰略家,從全國戰局著眼,對三大戰役之間的協調配合做出了規劃。1948 年秋,東北地區人民軍隊共有兵力100餘萬人,控制了東北98%的土地;該地區的國民黨軍隊僅有兵力55萬人,且又被分割在長春、沈陽和錦州三個較為孤立的地區。鑒於人民解放軍在東北戰場上的絕對優勢,1948年8月,國民黨南京軍事會議決定實施撤退東北、確保華中的計劃。為了防止東北之敵撤入關內與華北之敵匯合後增大華北解放軍的作戰壓力,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決定阻止敵人南下,採取了就地殲滅敵人的方針。其實,早在 1948年初毛澤東就極富前瞻性地做出了《封閉蔣軍 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的指示。[1](P53)9月5日,毛澤東又強調在北寧線的作戰「主力不要輕易離開北寧線」,使兩翼敵(衛立煌、傅作義)互相孤立」,[1](P28) 從而形成「關門打狗」之勢就地殲滅敵人。7日,毛澤東再次指示「現在就應該准備使用主力於該線(指 錦州至唐山一線:作者注),而置長春、沈陽兩地敵於 不顧」。[1](P1230)東北野戰軍按毛澤東的戰略構想於12日發起遼沈戰役,至10月1日已切斷東北之敵通往關內的惟一通道,把敵人封閉在東北地區並隨之全殲,避免了東北之敵南逃關內,大大減輕了後來平津及華北戰場上的壓力。
在淮海、平津兩戰役中,毛澤東關於戰役之間相互協調、配合的戰略思想更加明顯。人民解放軍於1948年11月6日正式發起淮海戰役,22日全殲黃百韜兵團,25日又將黃維兵團圍困於雙堆集。徐州杜聿明集團逃竄,也於12月4日被人民解放軍包圍在陳官莊;至此,淮海戰場上的敵人已被分割包圍完畢,人民解放軍已充分具備了對各孤立之敵展開全面進攻及全殲的條件。但是在此關頭,毛澤東出於配合平津戰場部署並拖住華北之敵「不使蔣介石迅速決策海運平津諸敵南下」[1](P125)的考慮,毅然決定「留下杜聿明指揮之邱清泉、李彌、孫元良諸兵團(已殲約一半左右)之餘部,兩星期內不作最後殲滅之部署」。[2](P257)同日,毛澤東指示東北野戰軍在25日前完成對天津;塘沽、蘆台和唐山等地的包圍,切斷敵人從海上南逃的路線。而在此期間,東北野戰軍先後在康莊、懷來地區截斷了平津敵人西逃之路;當平津戰場完成對敵人的切割、包圍後,1949年1月6日,淮海戰場上的人民解放軍才對被圍困的杜聿明集團發起了總攻。平津戰場上人民解放軍也隨即對各被分割孤立之敵展開圍殲,至31日也獲得了徹底勝利。淮海、平津兩戰役相互協調配合,取得了總共殲敵107萬餘人的輝煌戰果,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的進程。
針對不同情況制定不同的戰略方針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也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精髓。毛澤東針對三大戰役各戰場的不同情況制定了不同的戰略方針。
在東北戰場上,針對敵人兵力部署在錦州、沈陽、長春三點一線的態勢和撤退東北的企圖,毛澤東制定了「關門打狗」的戰略方針,要求人民解放軍「封閉蔣軍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1](P53)並把首先奪取錦州切斷北寧線作為「關門」的關鍵.[1](P164)10月]5日,人民解放軍攻克錦州全殲守敵10萬餘人,完全封閉了東北之敵陸上的逃路,「關門打狗」之勢形成,敵人遂成瓮中之鱉。
在淮海戰場上,針對敵人在以徐州為中心點的「一點兩線(隴海線、津浦線)」,企圖以此來阻止人民解放軍南下,而且萬不得巳時撒到淮南與南線敵人匯合以確保南京、上海的兵力部署,毛澤東提出了「截斷宿蚌路,殲敵於淮河長江以北」[1](P191)的戰略方針,對敵人進行「中間突破」加以各個就地殲滅(;人民解放軍於1948年11月6日發起淮海戰役,15日攻佔宿縣切斷了徐蚌路,20日攻佔碾庄全殲黃百韜兵團實現了「中間突破」的預期目標:隨後.又殲滅了黃維、杜聿明集團.取得了淮海戰役的徹底勝利.
平津戰場上,傅作義集團在以北平、天津為中心,東起唐山西至張家口的鐵路線上擺起子一字長蛇陣,並企圖在潰敗時從海上南逃或向西逃竄。為了就地殲敵不讓其逃走,毛澤東制定了先切斷敵人東灑兩頭退路然後再逐個殲滅敵人的戰略方針。早在遼沈戰役尚未結束,平津戰役還未打響的1948年11月20日,毛澤東即指示東北野戰軍「先以四個縱隊夜行曉宿秘密人關,執行隔斷平津的任務」,[1](P199)並建議在曲陽的人民解放軍兩個縱隊「配合楊成武、詹大南包圍張家口」,[1](P199)以切斷華北之敵的東、西退路。26日,毛澤東制定了《東北大軍人關後的作戰計劃》,再次強調了包圍張家口和切斷平、津聯系的戰略意圖。
以攻打重點目標統率戰役全局
在東北戰場上,為了實現「封閉蔣軍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的戰略意圖,毛澤東明確指出應把錦州地區作為首要的重點攻擊目標:「你們的中心注意力必須放在錦州作戰方面,求得盡可能迅速地攻克該城」,「即使一切其他目的都未達到,只要攻克了錦州,你們就有了主動權,就是一個偉大的勝利。」[2](P1332)這樣,當東北人民解放軍攻克錦州切斷敵人退往關內的惟一通道之後,長春守敵在突圍無望、守必被殲的情況下,做出了起義或投誠的行為也就勢在必然。
淮海戰場上,敵人的兵力部署呈現出「一點兩線」的十字架格局。為了實現「殲敵於淮河長江以北」的戰略意圖,毛澤東做出把殲滅黃百韜兵團和「截斷宿蚌路」作為本次戰役的首戰目標。1948年 10月11日,毛澤東即指出:「本戰役第一階段的重 心,是集中兵力殲滅黃百韜兵團,完成中間突 破。」[2](P1245)14日他又強調:「目前數日之內必須集 中精力,徹底解決黃兵團全部及宿蚌段上的敵 人。」[1](P195)遵照指示,人民解放軍於15日攻佔宿縣 切斷了徐蚌路,22日全殲了黃百韜兵團,25日又將 企圖北援的黃維兵團圍困於宿縣西南的雙堆集。陷 於孤立的徐州杜聿明集團企圖逃竄也被包圍在永城 的陳官莊地區。12月15日,人民解放軍全殲了黃維 兵團,之後又全殲被圍困的杜聿明集團。
平津戰場上,針對敵人一字長蛇陣的兵力部署, 為了實現切斷敵人退路不讓敵人逃走以就地殲滅的 戰略意圖,毛澤東確立了「先打兩頭」的作戰方針,把 張家口、新保安及塘沽、蘆台等地區作為首攻的重點 目標。早在1948年的11月20日,毛澤東就指示人 民解放軍應該「同時隔斷天津、北平間和唐山、塘沽 間之聯系,使北平、唐山兩處之敵均不能到達津、 沽」,[1]P198)「執行包圍張家口,阻止傅部西退的任 務」。[1](P199)12月10日,毛澤東又指出:「現在張家 口、新保安兩敵確已被圍,大體上很難突圍逃 走」,[2](P1255)「我們的真正目的不是首先包圍北平, 而是首先包圍天津、塘沽、蘆台、唐山諸點」,[2](P1256) 並強調「只要塘沽(最重要)、新保安兩點攻克,就全 局皆活了。」[2](P1257)人民解放軍按照指示完成了對 敵人的分割包圍或阻隔任務之後,即於20日首先攻 克了新保安和張家口兩地。1949年1月15日又攻 克了天津。最後,陷於孤立絕境的北平之敵被迫接 受了和平改編的建議。
意義
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歷時142天,共爭取起義、投誠、接受和平改編與殲滅國民黨正規軍144個師,非正規軍29個師,合計共154萬餘人。國民黨賴以維持其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基本上被消滅。三大戰役的勝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鞏固基礎。
⑵ 三大戰役的意義所在
三大戰役消滅了絕大部分國民*的有生力量,三大戰役的勝利,使人民群眾勝利地完成了與敵主力的戰略決戰,奠定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鞏固基礎。
⑶ 請舉例抗日戰爭中著名的三次戰役,並說說它們在歷史上有什麼意義
、平型關大捷(也叫平型關伏擊戰)
是指1937年9月25日,抗日戰爭中八路軍115師在平型關附近伏擊日本軍隊並取得抗日首勝的戰斗。平型關戰斗中115師共殲滅日軍1000餘人。擊斃日軍中佐二人。
意義:這次勝利打破了日本軍隊不可戰勝的神話,振奮了全國人心,加強了全國人民抗戰必勝的信念。同時通過此次戰斗,八路軍進一步明確了開展"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才是唯一正確的戰略方針。
2、台兒庄大捷,(又稱台兒庄戰役、魯南會戰或血戰台兒庄。)
從1938年3月16日開始至4月15日結束。戰役由滕縣戰斗、臨沂附近戰斗、台兒庄戰斗和日軍的潰退,中國軍隊的追擊作戰等部分組成。在歷時1個月的激戰中,中國軍隊約29萬人參戰,日軍參戰人數約5萬人。中方傷亡約5萬餘人,斃傷日軍約2萬餘人(日軍自報傷亡11984人 )。
意義:它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堅定了全國軍民堅持抗戰的信心。這次戰役鼓舞了全民族的士氣,改變了國際視聽,消滅了日本侵略者的威風,殲滅了日軍大量有生力量。
3、百團大戰
1940年8月20日至12月15日間發動的以破壞華北日軍佔領的交通線、礦山為目的的破襲作戰。。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新四軍與日軍在中國華北地區發生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八路軍的晉察冀軍區、第一二九、第一二零師在總部統一指揮下,發動了以破襲正太鐵路(石家莊至太原)為重點的戰役。戰役發起第3天,八路軍參戰部隊已達105個團,故中方稱此為「百團大戰」。百團大戰紀念碑現在山西省陽泉市獅腦山。
意義:百團大戰是抗戰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動出擊日軍的一次最大規模的戰役,它打出了敵後抗日軍民的聲威,振奮了全國人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在戰略上有力地支持了國民黨正面戰場。
⑷ 抗日戰爭:三大戰役
抗日戰爭三大戰役如下:
1、遼沈戰役:
遼沈戰役從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歷時52天,東北野戰軍以傷亡6.9萬人的代價,殲滅國軍47.2萬餘人,其中斃傷國軍官兵5.68萬人,俘虜32.43萬人,俘虜國軍少將以上高級軍官186名。
國軍共損失1個東北「剿匪」總司令部,1個東北「剿總」錦州指揮所,4個兵團部、11個軍部和36個師。損失各種火炮4709門,輕重機槍13347挺和其他槍支175361支。
歷史地位:
遼沈戰役解放了東北全境,使全國的軍事形勢出現了一個新的轉折點,從此,人民解放軍不僅在質上佔了優勢,而且在數量上也佔了優勢,遼沈戰役的勝利,使得人民解放軍擁有了一個穩定的戰略後方,為後面兩大戰役的勝利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2、淮海戰役:
戰爭過程戰役時間: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淮海戰役是第二個戰役,是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臨城(今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進行的。
歷史地位:
沉重打擊了國民黨的士氣,嚴重動搖了國民黨上下的獨裁夢想。同時,我軍的力量大增,士氣高漲,大大增強了解放全中國的信心。此次戰役的勝利結束,標志著國民黨在長江以北統治的瓦解。為渡江戰役的勝利展開打好了基礎。
3、平津戰役:
平津戰役在1948 年11月29日發起。從1948年12月22日起,人民解放軍按照中共中央軍委「先打兩頭、後取中間」的原則,首先攻克西線的新保安、張家口。
歷史地位:
平津戰役是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大戰役之一。平津戰役的勝利,使華北地區基本獲得解放。尤其是和平解放北平,進一步打擊了國民黨的士氣,對加速解放戰爭的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4)抗日戰爭三大戰役的意義擴展閱讀:
三大戰役大獲全勝的謀略和智慧:
縱觀三大戰役整個過程,毛澤東和中央軍委在關系全局勝負問題上所作的重大決策都沒有發生失誤,這是堅持「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又到群眾中堅持下去,以形成正確的領導意見」領導方法的必然結果。
1948年6月,雖然敵我軍事力量對比起了顯著變化,人民解放軍兵員裝備都有了改善,但國民黨軍隊在數量、裝備方面還居於很強的優勢,並且有美國的強大援助。
1948年8月國民黨南京軍事會議確定了戰略收縮的方針,准備撤退東北,確保華中。如果國民黨戰略收縮計劃得逞,我軍不僅喪失同國民黨軍隊進行戰略決戰的時機,而且國民黨軍隊撤至關內或江南,將給我軍之後的作戰增加極大的麻煩。如此,則必然大大推遲解放戰爭的勝利。
重要關頭,毛澤東和中央軍委分析認為,盡管存在一定困難和風險,但機不可失,毅然決定趁敵人猶豫不決、尚未決定逃跑之時同國民黨軍隊進行戰略決戰。
毛澤東和中央軍委每作出一項重大決定前,不僅經過各位領導同志集體研究,各種不同意見反復切磋;而且一再征詢前線指揮員的意見,同他們商量。對於前線指揮員的不同意見或補充意見,慎重、認真地加以研究後反復考量,大膽決策。
⑸ 三大戰役的意義
介紹三大戰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隊進行的戰略決戰,包括遼沈、淮海、平津三個戰略性戰役。編輯本段|回到頂部遼沈戰役遼沈戰役是第一個戰役。遼沈戰役從9月12日發起,東北野戰軍先後分路奔襲北寧路。到10月1日,切斷了北寧路,一部分主力進抵錦州城下。10月10日,由華北國民黨軍組成的「東進兵團」自錦西向通往錦州的要隘塔山發起猛攻。東北野戰軍預先設置在塔山的兩個縱隊頑強阻擊,鏖戰6晝夜,打垮國民黨軍的數十次沖擊,成功地阻止了它的東進。其「西進兵團」出動後,也遭到解放軍3個縱隊的阻擊,進至彰武、新立屯一帶後,未敢繼續南進。10月9日起,東北野戰軍發起對錦州的攻擊。經過激戰,於15日攻克該城,全殲守敵10萬餘人。隨後,被長期圍困在長春的國民黨第六十軍於10月17日起義,新編第七軍也放下武器投誠。21日,長春宣告和平解放。10月26日至28日,東北野戰軍主力在新立屯、黑山地區全殲廖耀湘兵團10萬人。11月2日,直下沈陽、營口。遼沈戰役至此勝利結束。東北全境宣告解放。在遼沈戰役中,人民解放軍以傷亡6.9萬人的代價殲滅國民黨精銳部隊47.2萬餘人。編輯本段|回到頂部淮海戰役淮海戰役是第二個戰役,是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臨城(今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進行的。淮海戰役於11月6日發起,到22日為戰役第一階段。在這個階段中,華東野戰軍在碾庄地區殲滅黃百韜兵團10萬人。中原野戰軍也完成對徐州的戰略包圍。11月23日到12月15日,為淮海戰役第二階段。在這個階段中,中原野戰軍及華東野戰軍一部,在宿縣西南的雙堆集地區包圍並殲滅黃維兵團11萬人。華東野戰軍主力在杜聿明指揮的徐州國民黨軍3個兵團25萬人向西突圍時,將這股敵人合圍於永城東北的陳官莊地區,並殲滅其中的孫元良兵團約4萬人。12月15日到1949年1月10日,為淮海戰役第三階段。1949年1月,華東野戰軍發起對杜聿明部的總攻,全殲邱清泉、李彌兩個兵團10個軍約20萬人,淮海戰役中,人民解放軍經過66天緊張艱苦的戰斗,以傷亡11萬餘人的代價,殲滅國民黨軍55.5萬人,使長江以北的華東、中原地區基本上獲得解放。編輯本段|回到頂部平津戰役平津戰役是最後一個戰役。平津戰役在11月29日發起。從12月22日起,人民解放軍按照中共中央軍委先打兩頭、後取中間的原則,首先攻克西線的新保安、張家口,在東線,1949年1月15日,全殲天津國民黨守軍13萬餘人,解放天津。經過解放軍和中共北平地下黨的耐心工作,1月31日,傅作義率部接受改編,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戰役勝利結束。平津戰役歷時64天,人民解放軍以3.9萬人的傷亡為代價,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52萬餘人,使華北地區除太原、大同、新鄉等少數據點及綏遠西部一隅之地外,全部獲得解放。
平津戰役的意義
平津戰役是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大戰役之一。平津戰役的勝利,使華北地區基本獲得解放。尤其是和平解放北平,進一步打擊了國民黨的士氣,對加速解放戰爭的進程具有重要意義編輯本段|回到頂部總結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歷時142天,共爭取起義、投誠、接受和平改編與殲滅國民黨正規軍144個師,非正規軍29個師,合計共154萬餘人。國民黨賴以維持其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基本上被消滅。三大戰役的勝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鞏固基礎。
⑹ 解放戰爭中三大戰役的歷史意義詳細
分開的話:
遼沈:遼沈戰役的意義在於:解放了東北全境,使全國的軍事形勢出現了一個新的轉折點,從此,人民解放軍不僅在質上佔了優勢,而且在數量上也佔了優勢,遼沈戰役的勝利,使得人民解放軍擁有了一個穩定的戰略後方,為後面兩大戰役的勝利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平津:華北基本上獲得解放,並使華北、東北這兩大解放區完全連成一片。我軍在付出較小代價的情況下極大減少了國民黨軍的力量,同時對國民黨的士氣是沉重打擊。
淮海: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的地區。國民黨統治的心臟地帶京、滬一帶完全暴露於人民解放軍的攻擊之下。
三大戰役的勝利,使人民群眾勝利地完成了與敵主力的戰略決戰。三大戰役共進行了142天,殲滅敵人173個師,共計154萬多人。連同在此期間其他地區的作戰,人民解放軍共計殲敵182萬人。這意味著國民黨賴以維持其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基本上已被消滅殆盡。三大戰役的勝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鞏固基礎。 遼沈戰役是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之間進行的。第一階段東北野戰軍主力南下,於10月15日打下錦州,殲敵10餘萬,俘敵東北「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范漢傑。截斷了北寧線,封閉了東北與華北的陸上通道。長春守敵動搖,一部起義,一部投誠,長春順利解放。第二階段從10月20日開始至28日,進行了遼西會戰,東北野戰軍全殲了妄圖重占錦州,奪路南逃的廖耀湘兵團10萬餘人。第三階段從10月29日至11月2日,東北野戰軍解放了沈陽和營口,東北全境得以解放。遼沈戰役共殲敵47萬人,解放了東北全境,連同其他戰場的勝利,人民解放軍上升為300萬人,國民黨軍隊則下降為290萬人。全國軍事形勢出現了一個新的轉折點。從此,人民解放軍不僅在質上佔了優勢,而且在數量上也佔了優勢。遼沈戰役的勝利,使得人民解放軍擁有了一個鞏固的具有一定工業基礎的戰略後方,並擁有了東北野戰軍這支近百萬的戰略預備隊,為以後解放平津與華北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這是中國革命的成功和中國和平的實現已經迫近的標志。」
淮海戰役從1948年11月6日發起,至1949年1月10日結束,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1月6日至22日。華東野戰軍主力在徐州以東碾庄地區,圍殲敵人黃伯韜兵團,擊斃敵兵團司令黃伯韜。敵第三綏靖區副司令官、中共地下黨員何基灃、張克俠率部23000人在賈汪、台兒庄地區起義。從11月23日至12月15日,是淮海戰役的第二階段。主要作戰目標是殲滅由豫南趕來增援而孤軍突擊的黃維兵團。中原野戰軍在華東野戰軍一部的配合下,全殲敵第十二兵團於雙堆集地區,生俘兵團司令黃維。在此期間,國民黨徐州「剿總」副總司令杜聿明率領邱清泉、李彌、孫元良三個兵團撤離徐州,被華東野戰軍主力合圍在陳官莊一帶,孫元良兵團被殲滅。第三階段從12月16日至1949年1月10日。人民解放軍發起總攻,全殲邱清泉、李彌兩個兵團,擊斃兵團司令邱清泉,生俘副總司令杜聿明。至此,淮海戰役勝利結束。這次戰役共計殲敵55.5萬人,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的地區。國民黨統治的心臟地帶京、滬一帶完全暴露於人民解放軍的攻擊之下。
平津戰役是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之間進行的。平津戰役第一階段從1948年11月29日至12月21日,根據中共中央軍委確定的對平、津、張實行圍而不打或割而不圍的作戰方針,人民解放軍完成了對平、津、張的戰略包圍和戰役分割任務,使敵人失去南逃或西竄的可能,造成了解放軍從容殲敵的態勢。第二階段從12月21日至1949年1月15日,人民解放軍按照先打兩頭、後取中間的作戰方針,先殲滅新保安之敵兩個師,接著殲滅由張家口突圍之敵七個師,並於1月14日總攻天津,全殲守敵13萬人,生俘敵警備司令陳長捷。第三階段從1月16日至31日,在中共北平地下黨組織和民主黨派無黨派愛國人士的有力地促進下,經過談判,傅作義率部25萬餘人接受和平改編,北平和平解放。整個平津戰役共殲滅和改編敵軍達52萬人,華北基本上獲得解放,並使華北、東北這兩大解放區完全連成一片。
三大戰役的勝利,使人民群眾勝利地完成了與敵主力的戰略決戰。三大戰役共進行了142天,殲滅敵人173個師,共計154萬多人。連同在此期間其他地區的作戰,人民解放軍共計殲敵182萬人。這意味著國民黨賴以維持其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基本上已被消滅殆盡。三大戰役的勝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鞏固基礎。
⑺ 三大戰役的歷史意義綜合起來的
三大戰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隊進行的戰略決戰,包括遼沈、淮海、平津三個戰略性戰役。
遼沈戰役是第一個戰役。遼沈戰役從9月12日發起,東北野戰軍先後分路奔襲北寧路。到10月1日,切斷了北寧路,一部分主力進抵錦州城下。10月10日,由華北國民黨軍組成的「東進兵團」自錦西向通往錦州的要隘塔山發起猛攻。東北野戰軍預先設置在塔山的兩個縱隊頑強阻擊,鏖戰6晝夜,打垮國民黨軍的數十次沖擊,成功地阻止了它的東進。其「西進兵團」出動後,也遭到解放軍3個縱隊的阻擊,進至彰武、新立屯一帶後,未敢繼續南進。10月9日起,東北野戰軍發起對錦州的攻擊。經過激戰,於15日攻克該城,全殲守敵10萬餘人。隨後,被長期圍困在長春的國民黨第六十軍於10月17日起義,新編第七軍也放下武器投誠。21日,長春宣告和平解放。10月26日至28日,東北野戰軍主力在新立屯、黑山地區全殲廖耀湘兵團10萬人。11月2日,直下沈陽、營口。遼沈戰役至此勝利結束。東北全境宣告解放。在遼沈戰役中,人民解放軍以傷亡6.9萬人的代價殲滅國民黨精銳部隊47.2萬餘人。
淮海戰役是第二個戰役,是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臨城(今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進行的。淮海戰役於11月6日發起,到22日為戰役第一階段。在這個階段中,華東野戰軍在碾庄圩地區殲滅黃百韜兵團10萬人。中原野戰軍也完成對徐州的戰略包圍。11月23日到12月15日,為淮海戰役第二階段。在這個階段中,中原野戰軍及華東野戰軍一部,在宿縣西南的雙堆集地區包圍並殲滅黃維兵團11萬人。華東野戰軍主力在杜聿明指揮的徐州國民黨軍3個兵團25萬人向西突圍時,將這股敵人合圍於永城東北的陳官莊地區,並殲滅其中的孫元良兵團約4萬人。12月15日到1949年1月10日,為淮海戰役第三階段。1949年1月,華東野戰軍發起對杜聿明部的總攻,全殲邱清泉、李彌兩個兵團10個軍約20萬人,淮海戰役中,人民解放軍經過66天緊張艱苦的戰斗,以傷亡11萬餘人的代價,殲滅國民黨軍55.5萬人,使長江以北的華東、中原地區基本上獲得解放。
平津戰役是最後一個戰役。平津戰役在11月29日發起。從12月22日起,人民解放軍按照中共中央軍委先打兩頭、後取中間的原則,首先攻克西線的新保安、張家口,在東線,1949年1月15日,全殲天津國民黨守軍13萬餘人,解放天津。經過解放軍和中共北平地下黨的耐心工作,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戰役勝利結束。平津戰役歷時64天,人民解放軍以3.9萬人的傷亡為代價,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52萬餘人,使華北地區除太原、大同、新鄉等少數據點及綏遠西部一隅之地外,全部獲得解放。
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歷時142天,共爭取起義、投誠、接受和平改編與殲滅國民黨正規軍144個師,非正規軍29個師,合計共154萬餘人。國民黨賴以維持其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基本上被消滅。三大戰役的勝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鞏固基礎。
⑻ 三大戰役勝利的歷史意義
三大戰役勝利的歷史意義:
從戰爭規模和取得成果來看,三大戰役在中國戰爭史上是空前的。人民解放軍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一百五十多萬人,國民黨的主力基本被消滅,為解放全中國奠定了基礎。
三大戰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隊進行的戰略決戰,包括遼沈、淮河、平津三個戰略性戰役。遼沈、淮河、平津三大戰役,歷時142天,共爭取起義、投誠、接受和平改變與殲滅國民黨正規軍144個師,非正規軍29個師,合計共154萬餘人。
三大戰役後,蔣介石國民黨集團賴以維護其反動統治的主要精銳部隊被消滅殆盡,中國革命已處於勝利的前夜。三大戰役的勝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鞏固基礎。
(8)抗日戰爭三大戰役的意義擴展閱讀:
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是毛澤東和中央軍委組織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隊展開的戰略決戰,使國民黨賴以發動反革命內戰的主力基本上被消滅。不少國外軍事史學者對此反映「很難理解其中奧秘」。
毛澤東和中央軍委指揮人民解放軍,通盤謀劃戰略、縝密部署方案,一環緊扣一環,其中一個重要方法就是善於正確採納前線指揮員的作戰意圖,使戰役能很好結合當時實際情況,充分調動指揮員的積極性,譜寫了古今中外戰爭史上罕見的壯麗篇章。
善於聽取意見 不盲目決策
縱觀三大戰役整個過程,毛澤東和中央軍委在關系全局勝負問題上所作的重大決策都沒有發生失誤,這是堅持「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又到群眾中堅持下去,以形成正確的領導意見」領導方法的必然結果。
1948年6月,雖然敵我軍事力量對比起了顯著變化,人民解放軍兵員裝備都有了改善,但國民黨軍隊在數量、裝備方面還居於很強的優勢,並且有美國的強大援助。
1948年8月國民黨南京軍事會議確定了戰略收縮的方針,准備撤退東北,確保華中。如果國民黨戰略收縮計劃得逞,我軍不僅喪失同國民黨軍隊進行戰略決戰的時機,而且國民黨軍隊撤至關內或江南,將給我軍之後的作戰增加極大的麻煩。如此,則必然大大推遲解放戰爭的勝利。
重要關頭,毛澤東和中央軍委分析認為,盡管存在一定困難和風險,但機不可失,毅然決定趁敵人猶豫不決、尚未決定逃跑之時同國民黨軍隊進行戰略決戰。
毛澤東和中央軍委每作出一項重大決定前,不僅經過各位領導同志集體研究,各種不同意見反復切磋;而且一再征詢前線指揮員的意見,同他們商量。對於前線指揮員的不同意見或補充意見,慎重、認真地加以研究後反復考量,大膽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