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滿清能統治中國,而抗日戰爭時日本卻打不下中國
詳細的,多方面的分析大家都沒時間,簡單說一下吧。
滿清入主中原,是因為當時有李志專成、吳三桂等的屬叛亂,明朝的統治已經崩潰,無法形成統一的反抗力量,另外滿清入關後大量使用漢人官吏,沒有引起漢人特別強烈的反感,還有,明朝未年因為連年內亂,民眾渴望安寧的社會生活,不願再起戰爭。
日本當時已經控制了大部分中國領土,並建立了偽政權,但因為當時國民政府有盟軍的全力支持,所以始終堅持抗戰。日本在軍事上兵力散布面過大(從蘇聯到澳洲),沒有集中全部兵力進工中國,再加上刻意的挑起與美國的軍事對抗,歐洲戰場結束後,美國和蘇聯全力進擊日本,並使用了核武器,這導致了日本最後的失敗。
我認為日本失敗的原因,在政治上,過於孤立,沒有得到西方的支持(德國的支持於事無補),並且損壞了歐洲各國在東南亞的利益,特別是後期與美國的戰爭,註定了他的失敗。在軍事上過於分散,戰場過大,國家實力被嚴重消耗,無法集中力量。
B. 抗日戰爭時,日本為什麼打不下台兒庄
對台兒庄的戰斗過程中,日軍步兵第10聯隊記述戰斗詳報:
敵人為第專27師第80旅,檢討從昨日以來之戰斗,屬不愧為蔣委員長所信任之部隊,決死奮戰,據壕死守,士兵全部均抵抗至最後。視其七十九個戰壕,屍體壘壘,令人感嘆。透過傳譯勸告投降,無一人接受。由此可見所謂屍山血海堅守至最後一兵一卒,並非日軍所獨有之事,不知彼而徒然自我陶醉應為日軍所慎戒。此日,日軍傷亡軍官達六十六名之多,而中國軍留下屍體亦不下於二百五十具。
C. 到太平洋戰爭前,日本為什麼打不下中國。
國軍正面抗戰屍骨遍地,血流成河。共軍和東北軍在後面爆日軍菊花。德國和中國關系不錯援助的有裝備,美國也援助的有裝備,日本物資不夠。
D. 中日戰爭,其實日本打得過中國的,為什麼日本要投降
你的歷史是誰教的?
1945年,你知道那時候中國八路軍和新四軍有多少人嗎?那專時候已經是戰屬略反攻階段了。日本被俘虜人數有多少你知道嗎?
那時候的日本,已經沒有太多資源了,戰斗機有些部分都要用塑料了。上到戰場的都是些新兵。鐵壁合圍已經失效。根據地已經連成一片了。
日本本土反戰同盟,中國的被俘虜的(後來的反戰同盟)影響下,很多日本人已經不想再戰。
外圍的珍珠港事件後的美國正式向日本宣戰!和後來中途島戰役失敗,美國已經日本東京。(日本大本營隨時失手)
它的同盟,德國義大利也是在這年被徹底打垮!
沒有戰爭資源,沒有戰鬥力,沒有幫手,老巢隨時被一鍋端,你來指揮這場戰爭你有勝算?!
廣島長崎原子彈的投放讓日本徹底震驚,才有了後來的無條件投降。
無條件投降跟投降意義上差別很大!
E. 2ch:為什麼日本在中日戰爭中輸給了中國
中國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失敗的原因分析
長期以來,一些論者從力量對比的角度分析問題,認為甲午戰爭中國失敗的原因是日本及其支持者實力強大,中國不具備贏得反侵略戰爭的條件,由此強調落後就要挨打,必須奮發圖強,提升國力,才能最終立於不敗之地。這個觀點自然有其積極意義,但就甲午戰爭而言,僅作此分析還嫌不夠,也不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甚至容易陷入「武器決定論」的誤區,應該進行更全面、更准確的分析。
實際上,當時中國的經濟、軍事實力並不比日本差,從經濟上看,甲午戰前日本的重工業還比較薄弱,輕工業中也只有紡織業比較發達。鋼鐵、煤、銅、煤油、機器製造的產量都比中國低得多。當時日本共有工業資本7000萬元,銀行資本9000萬元,年進口額1.7億元,年出口額9000萬元,年財政收入8000萬元,這些指標除了進口量與中國相當外,其它都低於中國,說明當時日本的經濟實力和中國一樣並不強盛。從軍事上看,日本在甲午戰前的一二十年裡,竭全國之力提升軍事實力,尤其重視海軍建設,到1893年,擁有軍艦55艘,排水量6.1萬噸,與中國海軍主力北洋艦隊相當(中國還有廣東、福建水師)。日本常備陸軍22萬人,總兵力不到中國的一半,武器裝備也相差不大。很顯然,中日軍事力量對比,不像鴉片戰爭時大刀長矛對堅船利炮那樣懸殊,有的方面如海陸軍總量中國還略占優勢。也就是說,甲午戰爭中國之敗,並不是敗在軍事力量上。
那麼,甲午戰爭中國失敗的原因究竟是什麼?我們應該從中汲取哪些教訓?這對我們今天維護國家安全和加強國防建設有哪些借鑒呢?
一、對可能發生的侵略戰爭缺乏預見,准備不足,是戰爭失敗的認識原因。
二、一味依靠外國調停,沒有把立足點放在自身力量上來,是戰爭失敗的外部原因。
三、信奉「武器決定論」是戰爭失敗的思想原因。
四、放棄和喪失制海權是戰爭失敗的戰略原因。
參考資料《怒吼中華》的最新章節《中國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失敗的原因及其結果分析》
F. 日本當時為什麼沒有打下中國
1、戰略失誤
在與中國開戰的事情上,大本營和華北駐屯軍以及關東軍還有內閣是有一定的分歧,內閣不希望如此倉促開戰,但是大本營被軍閥世家把持,需要戰爭。
2、准備不足
在戰爭之初,日本華北駐屯軍人數不到五萬,華北中國駐軍超過三十萬,所以戰爭之初,日軍受到小許挫折,華東地區的戰爭讓蔣決心抗戰,死戰到底,中國在淞滬投入兵力最高達八十萬以上,動搖日軍決心,軍心。
3、在各地的大屠殺讓中國人民的憤怒達到頂峰
大本營曾有人提出在中國的佔領區推崇儒家,宣傳亞洲人的亞洲,但各級指揮官拒絕執行,岡村寧次就是這個戰略的推崇者,但卻無法改變日軍內部的狂熱情緒。
4、國際大形式
在日軍佔領武漢以後美國聯合英國和荷蘭等國,拒絕像日軍提供東南亞的橡膠和石油等戰略物資,讓日軍大本營錯誤判斷英美准備對日作戰,戰略重心轉移,特別是在汪精衛等人投敵後,日軍的戰略重心開始南下,國軍也不在進攻,因為三九年冬季反攻以失敗告終,打掉國軍的進取之心,汪投敵讓日軍看到中國整體投降的信號,錯誤判斷。
(6)中日戰爭日本為什麼打不下中國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整體評價: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反侵略戰爭和民族解放戰爭,是20世紀中國和世界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戰爭史上的奇觀。
1、抗日戰爭的勝利徹底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捍衛了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它洗雪了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受帝國主義奴役和壓迫的恥辱,極大推進了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弘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成為抗戰的最強音和主旋律:國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當亡國奴,同仇敵愾、萬眾一心,勤勞勇敢,不畏強暴、血戰到底,自強不息,開拓創新。
3、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抗日戰爭開始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抗擊日軍最多,付出代價最大,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中國抗戰的勝利創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國打敗帝國主義強國的奇跡,它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斗爭。中國參與發起成立聯合國並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顯著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有力地維護了世界和平。
G. 為什麼抗日時期日本打不過中國
H. 為什麼抗日戰爭打了八年日本都沒有佔領中國
中國領土面積廣大,想佔領全中國肯定是有難度的,其次日本的兵力還分散於太平洋和東南亞,在中國方面,國內軍民的奮勇抵抗,全民抗戰產生了很大的效果,加上日軍殘暴性格激發出來的民族仇恨意識使中國軍隊士氣高漲
I. 抗日戰爭的時候 日本為什麼說沒有戰敗給中國 而是戰敗給美國
日本人怎樣看二戰?
8月15日——「終戰紀念日」。這個日子對日本國民的意味特殊而復雜。中午,東京日本武道館,「全國戰死者追悼儀式」在炎熱中舉行,7200名二戰遺屬出席了儀式。天皇向310萬名「戰死者」表示哀悼,強調日本必須始終走和平道路。
1945年8月14日正午,日本天皇裕仁向全國廣播了接受中美英三國聯合發表的《波茨坦公告》、實行無條件投降的詔書。15日日本政府正式宣布無條件投降。
作為日本國民,我自然也為「戰死者」默哀了一分鍾。66年前,日本人從戰敗的廢墟中站起來,成為一個民主國家,制定了和平憲法,重建了國家社會。戰後,日本自衛隊沒有殺過一個人,沒有一個自衛隊員被殺。事實充分證明,日本戰後的發展路線是和平的。
此次,日本首相菅直人和執政黨閣僚都沒有參拜靖國神社,遵守了政治公約。至於52名在野黨等國會議員參拜靖國神社,當屬預料之內,情理之中。在信仰、言論自由且多元化的日本社會,讓國民在面對一場歷史事件時,採取統一的價值觀,永遠屬於不可能。何況,就執政黨和在野黨的政客們而言,歷史認識早就超越了個人信仰本身,而成為了奪取權力,迎合大眾的工具。從功利角度出發,把歷史認識和政治利益結合起來,掛鉤在一起,也是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政治家的普遍謀生法。
前一陣,橫濱市教育委員會為初中生採用了被部分中國媒體稱為「美化戰爭,陷入自我歷史觀的右翼教科書」。從2012年春季4月開始的4年內,橫濱市內149所市立初中學校均將使用育鵬社出版的歷史和公民科目教科書。這一消息不僅在中國國內,在日本國內也引起了大爭議。不少日本有識之士表示反對說,「使用此教科書對孩子們培養健康歷史觀不利」,支持方則主張說,「此教科書有利於培養孩子們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科書問題是造成日中之間隔閡的老問題。教科書和普通書籍不一樣,普通圖書,由於出版自由,出版商出什麼都可以。在日本有很多類似於「我們要打敗中國」這樣的書,就像中國網路上憤青之間也會流傳「中國打敗美國」的書籍一樣,可以自由出版。
我閱讀過飽受爭議的「右翼教科書」。其內容確實有「美化戰爭」的味道。這本教科書對於日本侵略亞洲國家的那段歷史寫得相對少一些,模糊一些。裡面說,作為東方國家,在日俄戰爭中第一次打敗西方強國的日本試圖解放亞洲。這本教科書也提到日本走向擴張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從盧溝橋事變起,那些對日本不利的負面因素或多或少被掩蓋了。
如果作為普通書籍,此類書的刺激性和煽動性應該說很低。在日本,「歪曲歷史的中國共產黨」;「對本國歷史一無所知的中國人」;「南京大屠殺存在嗎?」等挑釁性的書籍眾多。問題是,教科書需要通過文部科學省(等於中國教育部)審批的。所有學校都有權利自主選擇教科書,而2005年4月,由「新日本歷史教科書編撰會」支持的扶桑社出版了《新歷史教科書》,成為了在中國國內引起「反日遊行「的重大起因。
由扶桑出版社出版的教科書之採用率不到0.1%。從這一數字能夠發現,日本的教育機構、學校以及老師們還是有良知的,尤其在歷史、語文、道德等對孩子人格影響重大的科目上,盡可能避免煽動性、情緒化的內容。當然,這絕不是採用率百分之多少的問題,把它審批通過本身損害國家形象,也給即將面向社會和未來的孩子們帶來不良影響。
我曾在初中、高中階段學習的教科書里有著關於南京大屠殺的描寫,只是沒有像中國孩子閱讀的「抗日戰爭史」那麼突出。它寫著:「至於死亡人數多少,在兩國政府之間存在立場上的不同,有待進一步討論」,我的歷史老師也這么告訴我們的。
有一點是難以避免,即每個歷史老師的價值觀五花八門,政府讓所有學校使用審查過的教科書是一回事,使用教科書的歷史教師怎麼講課,講得多深又是另一回事。因為,政府不可能統一所有歷史教師的教學方法。每一個老師都保持自己的風格和方式,教育才能豐富多彩。教育的核心目的絕不是簡單灌輸知識,而是以能吸引學生好奇心和注意力的方式去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否則歷史教育變成洗腦課了,陷入本末倒置的長期惡性循環。
日本的教育平台可能與中國有些差異。日本有一些老師特別「右」,有些特別「左」。我曾參與組織東京大學和北京大學學生之間互訪交流的京論壇(Jing Forum)。我專門安排讓兩校的學生參觀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和日本一所著名高中,並對老師和高中生進行采訪。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采訪日本高中老師和學生的中國大學生很驚訝,對我說,「日本每個歷史老師的觀念都不一樣。有一個女生跟我分享感想:「在這所高中,所有老師用的教科書都是一樣的,但每一位老師之間的教學方法卻截然不同。有的老師很重視教科書的作用,有的不怎麼用,完全以講故事的方式與學生聊歷史,我覺得這個很有趣」。
每一個歷史老師對歷史的觀念、理解和立場不同,就跟中國的關系而言,有的老師熱愛中國古代史,在講解世界歷史的時候絕大多數時間都在講中國史。有的老師喜歡中國,他們對當年侵華戰爭的態度甚至比中國人還激進。當然也有『偏右'、『極右'的老師,他們承認日本侵略了中國,但講到侵略時卻把侵略行為模糊化。
冷靜下來思考,每一個人對任何一段歷史的看法和立場不同,天經地義。我們不是死板的機器,而是會思考的人類。不同的思考肯定產生不同的觀念和立場。
中國人和日本人之間在認識歷史問題上存在較大差距,這再正常不過。生長環境不同,接受的教育不同,輿論處境不同。我不認為中國人要接受日本人的歷史觀,只是從相互理解,共同發展的角度,渴望中國人知道一點點日本人的歷史觀為什麼不簡單地符合中國人的標准和要求,日本人對二戰的認知為什麼如此復雜、微妙。
日本人對中國、美國、二戰、東京審判等認知錯綜復雜,至今為止沒有絲毫的定論。大家天天討論,「你不對,缺乏證據」;「你也不對,缺乏道德」;「你這個賣國賊,真丟臉」;「你這個缺乏國際視野的陳舊人物,滾出去」……,這種討論沒完沒了,至少在我生存的這個時代,應該不會結束,其實也不應該結束。歷史認識也需要實事求是,沒有一成不變的歷史認識。它是通過人類不斷的討論和探索,一步一步梳理、更新、深化的進程。這一面對歷史認識的基本立場應該成為全球公民的思想共識。
不言而喻,日本政府和老百姓普遍認為,日本投降是因為美國向廣島和長崎兩座城市投了原子彈。對於日本人來說,兩顆原子彈足以使得國民認識到「我們是受害者」。這里我說的是老百姓、國民,他們絕大多數也是無辜的,是被動捲入戰爭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敗給美國,日本人的挫敗感以及「受害者」意識特別濃厚。
然而,大部分日本人不認為自己敗給了中國,更不認為敗給了中國共產黨。此時此刻,我正好在日本東京,路過了位於東京九段下的靖國神社。我在街上隨機跟中學生們聊天,問及如何看待二戰,他們表達得基本一致:「我們主動發動戰爭是事實,也侵略過中國,傷害過中國人,但在整個二戰格局上打敗日本的是美國,從而,我們成為戰敗國。我們並不是敗給了中國。」據我所知,這一觀念代表了大部分日本國民的「二戰觀」。其中一名似乎對歷史有濃厚興趣的男生跟我說,「對了,我想問一下,加藤哥,在日中戰爭上,始終與我們打仗的是不是國民黨啊,其實共產黨在前線沒打幾仗?」
「日本侵略中國」與「日本敗給中國」是兩個概念。中國人說「我們打敗了日本」的時候,世界戰爭的局勢已經發生深刻變化。日中戰爭不僅是中國和日本之間的問題,也取決於錯綜復雜的國際局勢以及受此影響的兩國的綜合實力。
日本人的認識是:「中國是戰勝國之一,日本是戰敗國之一,但日本沒有直接敗給中國」。之所以迫不得已投降,是因為被美國投了原子彈。
中國人的立場不一樣:日本是侵略方,中國是被侵略方,中國為抗日戰爭付出了巨大犧牲。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壯大,在對國民黨「內戰」上佔了優勢,最終奪取了國家政權。
日本人值得認真反思;我們為什麼總給中國人一種「不承認歷史」的錯覺?不可否定,對方國家政府的教育方式和媒體的宣傳方式始終在為執政黨的意識形態服務。以點蓋面,故意放大的政治宣傳比比皆是。但這也是對方國家政權維持其統治的需要,我們不可能,也沒有能力干涉其內政。
既然歷史問題是日本在國際社會上健康生存下去的責任,日本人應該更謙卑地思考:在歷史認識這一點上,怎樣才能贏得國際社會的尊重?目前日本政府的表態、媒體報道、教育方式、民間輿論等議題上存在著哪些問題和矛盾?
不要指望對方應該怎麼著,而必須從本國利益需求的角度出發,認真反思有什麼問題,能做什麼,該怎麼改。相對來說,這既是最有效的途徑,也是最公平的方式。
J. 為什麼抗日戰爭時期日本打不到重慶
1、地理位置:重慶位於四川省,地勢險要,身處我國西部地區,身居內陸地區,受群山峻林包圍,難以進行攻佔,易守難攻。地形以山地高原為主,部隊行進困難,且地形因素不利於大軍隊作戰。路面崎嶇陡峭,坦克等重型武器無法行進,也比較難以施展。重慶的水路也比較艱難,水情復雜。
日本在江湖作戰的戰艦較少,不利於水路方面的攻打。由於水陸兩方面都難以進攻,輕易進攻會導致日本軍隊損失慘重,即使打下來,也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2、侵略目的: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打開中國的大門,爭奪資源,謀求經濟發展。重慶地區由於身居內陸,交通不便,經濟發展較落後,資源也不豐富,因此對於重慶不那麼看重,而是把重點放在沿海地區,主要是我國東部經濟沿海地帶。
(10)中日戰爭日本為什麼打不下中國擴展閱讀:
日軍曾計劃在1943年春季以後,發動一次大規模的「五號作戰」,進攻四川,佔領重慶、成都等地,只是後來由於種種原因,該「作戰」計劃未能實施。
「五號作戰」方案是太平洋戰爭初期日軍統帥部被勝利沖昏了頭腦的產物,要發動這一作戰方案,除了要向中國關內大量增兵外,還需要投入數量龐大的物資,主要有船舶10萬噸、鋼鐵5萬噸、汽油5萬噸。以日本當時的國力而言,要發動這一作戰實在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因此,這一方案出台後,日本陸軍省、海軍、關東軍等方面都對此表示反對或持消極態度。
日軍參謀總長杉山元把「五號作戰」的方案上奏天皇,天皇對這一方案表示出極大的興趣,他只是懷疑能否從南方抽調兵力加入中國戰場,在得到杉山元肯定的答復後,他批准了這一方案。
9月4日,杉山元正式向中國派遣軍司令部下達了「五號作戰」計劃,指示:「為謀求中國事變的迅速解決,預定實施『五號作戰』,目前在可能范圍內進行作戰准備。」
中國派遣軍司令部接到命令後,開始從各方面為發動「五號作戰」做准備。他們設立了特務機關,專門收集四川的情報,並派特務潛入四川;組織作戰參謀乘飛機對進攻路線及四川省的地形進行空中偵察;編訓山嶽大隊,准備在進攻四川時擔任尖兵。
與此同時,各種作戰物資也源源不斷地從日本運往中國。一時間,中國上空戰雲密布。
然而,太平洋戰場形勢的急劇變化,使日軍統帥部精心策劃的「五號作戰」方案徹底成了泡影。
1942年6月,日軍在中途島海戰中慘敗,喪失了在太平洋戰場上的主動權。8月7日,美軍在瓜達爾卡納爾島登陸,由此開始了長達6個月之久的瓜島爭奪戰。自此以後,日軍在太平洋戰場逐漸由攻勢轉為守勢。
為了阻止美軍的反攻,日軍不僅不能從太平洋戰場抽調兵力增援侵華日軍,反而要從中國戰場抽調兵力到太平洋戰場作戰。這樣,日軍顯然已無足夠的兵力發動「五號作戰」。11月7日,陸軍部秘密與中國派遣軍司令官聯系,決定中止「五號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