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戰爭 > 抗日戰爭中國步兵連編制

抗日戰爭中國步兵連編制

發布時間:2021-03-04 12:41:11

A. 抗日時期日軍的編制

日軍的師團分等級,每個等級的人數不固定

一般分甲等乙等丙等丁等。


(1)甲種師團:又稱挽馬師團,轄2旅團(每旅團2個步兵聯隊),工、騎、炮、鎦各一聯隊,共8個聯隊,加上一師團部、兩旅團部的非戰斗人員共28200人。


(2)乙種師團:又稱馱馬師團,由於後期馬匹不足,在甲種師團的標准上壓縮了騎兵聯隊,改為大隊(個別不設騎兵)。轄2旅團(每旅團2個步兵聯隊),工、炮、鎦各一聯隊,共7個聯隊,加上一師團部、兩旅團部的非戰斗人員共24400人。


(3)丙種師團:由混成旅團擴編,轄3個步兵聯隊,工、炮各一聯隊,一般有5個聯隊,加上師團部的非戰斗人員約15500人。


(4)丁種師團:也是由混成旅團擴編,只轄3個步兵聯隊,其他兵種只有大隊或

B.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的一個連一般有多少人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的一個連一般有120人,國軍是「三三制」,一個連三個排九個班。

滿員建制大約:步兵戰斗兵一百餘人、機炮班十餘人、炊事班十餘人、勤務兵、通訊兵、衛生兵、連長副連長排長副排長十餘人、總數超過 120 人。

在1912年,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統一軍隊組織名稱時,將隊改稱連。中國人民解放軍自建軍起,就有連一級組織。

連設有連長、政治指導員,建有中國共產黨的基層組織──支部。初期,主要是步兵連,轄3~4個排,約100~120人。

連編制由若干個排(或班)編成的軍隊一級組織。通常隸屬於營。為基本戰術分隊。一般在營的編成內遂行任務。直屬團以上單位的連稱獨立連,多擔負技術和勤務保障任務。

依任務、裝備和編成可分為步兵連(裝甲步兵連、摩托化步兵連、機械化步兵連)、坦克連、炮兵連、導彈連、工兵連、通信連、防化連、偵察連、雷達連、電子對抗連、汽車連等。

(2)抗日戰爭中國步兵連編制擴展閱讀

其它國家編制

在世界上,15世紀末~16世紀初,西歐一些國家軍隊中組建了連。18~19世紀,歐洲各國軍隊編有步兵連、騎兵連、炮兵連。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步兵連編200~250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步兵連裝備了自動武器,一般由2~3個步兵排、1個迫擊炮排、1個機槍排、 1個給養班和指揮班編成,編120~150人。

隨著武器裝備的發展,各國軍隊中,連的種類逐漸增加,編制不斷改進。蘇軍摩托化步兵連轄3個摩托化步兵排,編100餘人,主要裝備沖鋒槍、輕機槍、火箭筒、防空導彈和步兵戰車或裝甲輸送車等。

美、英等國軍隊的機械化步兵連轄 3個機械化步兵排和1個迫擊炮排,編180餘人,主要配備步槍,機槍、反坦克炮、反坦克導彈、迫擊炮和裝甲輸送車等。

C. 問幾個抗日戰爭期間的部隊編制問題~

關於國民革命軍中的路軍在網上找到以下資料:
第一路軍 總指揮 陳調元 (該路軍原為直軍齊燮元的蘇軍、皖軍所部)
第二路軍 總指揮 劉峙上將(該路軍為蔣介石嫡系,顧祝同部)
第三路軍 總指揮 韓復榘上將(該路軍原為西北軍主力,1929年降蔣)
第四路軍 總指揮 何建上將(該路軍原為唐生智湘軍,1929年降蔣)
第六路軍 總指揮 朱紹良上將
第七路軍1 總指揮 劉湘上將(該路軍為四川地方軍閥部隊)
第七路軍2 總指揮 毛維壽上將(原十九路軍分化)
第八路軍1 總指揮 唐生智上將(原第四路軍分化)
第八路軍2 總指揮 陳濟棠上將(該路軍為廣東地方軍閥部隊,原李濟深舊部)
第八路軍3 總指揮 朱德上將 副總指揮 彭德懷上將(中共領導的原中國工農紅軍)
第九路軍 總指揮 魯滌平上將(該路軍為湖南部隊,原譚延闓舊部)
第十路軍 總指揮 龍雲上將(該路軍為雲南地方軍閥部隊,原唐繼堯舊部)
第十一路軍 總指揮 劉鎮華上將(該路軍為袁世凱年代鎮嵩軍)
第十二路軍 總指揮 田頌堯上將(該路軍為四川地方軍閥部隊)
第十三路軍 總指揮 石友三上將(該路軍原為西北軍主力,1929年降蔣)
第十四路軍1 總指揮 鄧錫侯上將(該路軍為四川地方軍閥部隊)
第十四路軍2 總指揮 顧祝同上將(該路軍為蔣介石嫡系)
第十五路軍 總指揮 馬鴻逵上將(該路軍為北洋軍閥時期回族部隊)
第十六路軍 總指揮 徐源泉上將(該路軍原為張宗昌舊部)
第十七路軍 總指揮 楊虎城上將(該路軍原為陝西部隊,源出靖國軍)
第十八路軍1 總指揮 毛光翔上將(該路軍為貴州地方軍閥部隊)
第十八路軍2 總指揮 陳誠上將(該路軍為蔣介石嫡系,而且是王牌)
第十九路軍 總指揮 蔣光鼐上將(該路軍原為廣東部隊,陳銘樞、李濟深舊部)
第二十路軍 總指揮 張鈁上將(該路軍為收編萬選才、樊鍾秀殘部後組成)
第二十一路軍 總指揮 夏斗寅上將(該路軍為黎元洪時代鄂軍石星川殘部)
第二十二路軍 總指揮 吉鴻昌上將(該路軍原為西北軍主力,中原大戰後降蔣)
第二十五路軍 總指揮 梁冠英上將(該路軍原為西北軍主力,中原大戰後降蔣)
第二十六路軍 總指揮 孫連仲上將(該路軍原為西北軍主力,中原大戰後降蔣)
第二十七路軍 總指揮 馮欽哉上將(原十七路軍分化)
第二十九路軍 總指揮 宋哲元上將(該路軍原為西北軍主力,中原大戰後降張學良,間接降蔣 )
僅八路軍先後就有三個當然他們不是同時存在,而是先後存在的。共產黨的八路軍在1937年9月以後改稱第十八集團軍,八路軍總指揮朱德改稱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朱德,但是此後第十八集團軍在習慣上仍稱八路軍,一般只是在與國民政府的正式交往(比如正式的公文電報往來)中稱第十八集團軍。
http://..com/question/90603965.html

八路軍(第十八集團軍)的主力部隊是:
115師
115師師長林彪、副師長兼政委聶榮臻、參謀長周昆、政訓處主任羅榮桓、副主任肖華(兼)、參謀處長王秉璋;
343旅
343旅旅長陳光、副旅長周建屏、參謀長陳士榘;
685團團長楊得志、副團長陳正湘、政訓處主任鄧華、副主任王麓水、吳法憲、參謀長彭明治;
一營營長劉德元、副營長胡炳雲、二營營長曾國華、教導員袁子清、副營長陳祖林、參謀長楊承德、三營營長梁興初;
四連連長龍宗義、指導員陳德、五連連長曾賢生(後任譚端志)、指導員楊俊生、六連連長周志輝(後任王志華)、七連連長匡斌、八連連長龍書金(後升任副營長)、齊釘根;
特務隊隊長夏德勝;
686團團長李天佑、副團長楊勇、政訓處主任符竹庭、參謀長彭雄;
344旅
344旅旅長徐海東、政委黃克誠、參謀長陳漫遠;
687團團長張紹東、副團長韓振紀、趙凌波、田守堯、常玉清、參謀長蘭國清、政訓處主任崔田民;
688團團長陳錦綉、副團長韓先楚、政訓處主任劉震、副主任吳信泉、參謀長盧紹武;
一連指導員:黃薇;
689團團長韓先楚、政委崔田民(1937年底組建)、參謀長胡繼成(37年底組建);
115師獨立團團長楊成武、政訓處主任羅元發、參謀長熊伯濤;
營長一營曾保堂、二營季光順、三營黃壽發;
教導員一營張文松、二營張襄國、三營李水清;
副營長一營袁昇平、二營肖思明、三營邱蔚;
連長李湘
115師隨營學校
校長孫毅
115師補充團團長彭雄、政委符竹庭(37年底組建);
115師騎兵營營長劉雲彪、參謀長李鍾奇;
二連指導員蔡順禮(不久任騎兵營教導員);
120師
師長賀龍、副師長蕭克、政訓處主任關向應、副主任甘泗淇、參謀長周士第、參謀處長彭紹輝;
358旅
358旅旅長盧冬生、副旅長李井泉、參謀長姚喆、政訓處主任張平化;
715團團長王尚榮、副團長頓星雲、政訓處主任黃延卿;
716團團長宋時輪、副團長廖漢生、參謀長曾來古、政訓處主任伍雲甫;
三營營長王祥發;
714團團長頓星雲、政委彭德大(38年1月組建);
359旅
359旅旅長陳伯鈞、副旅長王震、參謀長唐子奇、政訓處主任袁任遠;
717團團長劉轉連、副團長陳宗堯、參謀長歐陽家祥、政訓處主任劉理明;
718團團長文年生、副團長賀慶積,參謀長帥榮,政訓處主任羅志敏(該團轉隸留守兵團);
新718團團長陳宗堯,政委劉子奇(38年1月組建);
719團團長賀慶積,政委陳文彬(38年1月組建);
教導團
團長彭紹輝(兼)、政委蘇啟勝;
129師
師長劉伯承、副師長徐向前、政訓處主任張浩、副主任宋任窮、參謀長倪志亮、參謀處長李達;
385旅
385旅旅長王宏坤、副旅長王維舟、參謀長唐天際(該旅旅直轉隸留守兵團);
769團團長陳錫聯、副團長汪乃貴,政訓處主任丁先國;
770團團長張才千、副團長胡奇才(該團轉隸留守兵團);
386旅
386旅旅長陳賡、副旅長許世友、政訓處主任王新亭、參謀長李聚奎;
771團團長徐深吉、政訓處主任吳富善、副團長韓東山、參謀長黃新友;
772團團長葉成煥、政訓處主任謝富治、副團長王近山、參謀長孫繼先;
教導團
團長張賢約
陝甘寧留守兵團
司令員兼政委肖勁光、參謀長曹里懷、政治部主任莫文驊;留守兵團轄:第1、2、3、4、5、6、770團和保安部隊。
八路軍總部特務團(前身系1935年11月成立的軍委特務團,1936年4月改編為紅軍前敵總指揮部特務團轄7個連,1937年2月擴編為大團,實行3個營9個步兵連加3個直屬連編制,1937年8月改編為八路軍總部特務團,後稱集總特務團)團長韋傑(未到職,後黃鵠顯代理)政委邱創成(後謝振華接任),參謀長劉興隆(後尹先炳接任,尹後任團長),政訓處主任肖文玖(後李治明接任)。
二營營長歐致富(後任團長)。
八路軍總部炮兵團(系邱創成帶總部特務團炮兵連與1937年10月在臨汾擴編為炮兵團)團長武亭,政委邱創成。

八路軍在敵後實施戰略展開後,部隊發展很快,根據第18集團軍集總發布的正規番號就有以下師級縱隊:
八路軍第一縱隊(原山東縱隊為基礎改編,與山東縱隊機關合並,統一指揮山東境內與冀魯邊、蘇北八路軍各部隊,後撤銷番號,主力並入山東軍區)司令員徐向前,政委朱瑞,副司令張經武,副政委黎玉;
八路軍第二縱隊(太行區南部集總直屬部隊,後撤銷番號,主力並入太行軍區和冀魯豫軍區)司令員左權,副司令(後接任司令員)楊得志,政委黃克誠;
八路軍第三縱隊(冀中區部隊,後撤銷番號,主力調晉綏軍區)司令員呂正操,副司令孟慶山,政委王平(後為程子華);
八路軍第四縱隊(晉察冀派往冀東支援的部隊,後撤銷番號,主力並入冀熱察挺進軍)司令員宋時輪,政委鄧華,參謀長李鍾奇;
八路軍第四縱隊(第二個第四縱隊,系八路軍344旅、新2旅主力和新四軍第六支隊主力合編,後改編為新四軍第四師)司令員彭雪楓,政委黃克誠,參謀長張震,政治部主任肖望東;
八路軍第五縱隊(由344旅南下華中部隊主力和蘇魯豫支隊、隴海南進支隊、新四軍第6支隊第4總隊等合編,後改編為新四軍第三師)司令員兼政委黃克誠,參謀長韓振紀;
八路軍山東縱隊(山東地方游擊隊升編,後並入八路軍第一縱隊機關,但山東縱隊名義保留,後撤銷番號,歸山東軍區統一指揮)指揮張經武,政委黎玉,副司令王建安,參謀長王彬,政治部主任江華;
八路軍東進抗日挺進縱隊(八路軍第五支隊和冀魯邊地方游擊隊合編,後撤銷番號,機關和主力調歸冀魯豫軍區)司令員兼政委肖華,副司令鄧克明,政治部主任符竹庭;
八路軍冀熱察挺進軍(冀東暴動殘部和八路軍第四縱隊主力改編,後撤銷番號,歸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蕭克,政委陳漫遠,參謀長程世才,政治部主任伍晉南。
http://ke..com/view/1042723.htm

1937年前的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軍:
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一軍軍長鄧寶珊。(這個軍與以後從印度反攻的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一軍不是同一個軍)
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二軍軍長馬步芳。
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三軍軍長潭曙卿。
http://www.chinaname.cn/article/2009-4/43619_2.htm

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
軍長 葉挺(皖南事變後陳毅為代理軍長) 副軍長 項英 參謀長 周子坤 政訓處主任 袁國平
第1支隊司令 陳 毅 副司令 傅秋濤
第1團 團長 傅秋濤 副團長 江渭清
第2團 團長 張正坤 副團長 劉培善
第2支隊司令 張鼎丞 副司令 粟 裕
第3團 團長 黃火星 副團長 邱金生
第4團 團長 盧 勝 副團長 葉道之
第3支隊司令 譚震林
第5團 團長 餆守坤 副團長 曾昭銘
第6團 團長 葉 飛 副團長 吳 焜
第4支隊司令 高敬亭 參謀長 林維先
第7團 團長 楊克志 副團長 曹玉福
第8團 團長 周駿明 副團長 林 凱
新四軍以高敬亭第4支隊兵力最大,不久又擴編第9團,團長顏士鄉,手槍團長詹化雨。1938年6月,又將高部分編為第4支隊,徐海東任司令;第5支隊,羅柄輝任司令;又以豫東地方黨武裝增建第6支隊,彭雪楓任司令。
http://www.hjcz.org/bbs/read.php?tid=109508
這是初創時期的情況,更多詳細情況請在網路中輸入「新四軍」。

新四軍和八路軍的活動區域:
八路軍主要是在山東`河南兩省及其以北的華北地區活動主要包括:陝甘寧`山西`綏遠`察哈爾`熱河`河北`河南`山東等省;而新四軍主要是在江蘇`湖北兩省及以南地區活動主要包括:湖北`安徽`江蘇`江西`浙江等省,特別是江蘇安徽兩省。 至於東北,那就是相對來說自成體系的東北抗聯了。

D. 抗戰時期的國軍編制是怎樣的

德式師的另一類是以第36師、第87師和第88師為代表的所謂新式中央軍,基本編制如下:
(一內)師直屬容部隊:
1個炮兵營:
3個榴彈炮連(12門75毫米山炮)
1個戰防炮連(4門37毫米戰防炮)
1個高射炮連(4門20毫米高射炮)
1個工兵營
1個通信營(2個有線通信連,1個無線通信排)
1個輜重營
1個特務營
1個衛生隊(平時為師醫院)
(二)師轄2個步兵旅:
旅轄2個步兵團:
團直屬部隊:
1個迫擊炮連(6門83毫米迫擊炮)
1個小炮連(6門20毫米機關炮)
1個通信連
1個特務連
團轄3個步兵營:
步兵營直屬部隊:
1個機炮連(6挺重機槍,2門82毫米迫擊炮)
營轄3個步兵連:
連轄3個步兵排:
排轄3個班(每排3挺輕機槍,30支步槍)
(三)師轄2個補充團:採用換裝德式裝備時淘汰下來的舊式裝備。
全師總兵力約1.4萬人。
這是屬於甲種師的

E. 抗戰時,國軍編制簡介

1,最高軍事機構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 ,委員長是最高軍事統帥 。
2,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軍隊共分為十二個大戰區。
第一戰區,司令長官程 潛 ,作戰地區 平漢路方面。
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西山, 作戰地區 山西方面。
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 ,作戰地區 蘇浙方面。
第四戰區,司令長官何應欽 ,作戰地區 兩廣方面。
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 作戰地區 津浦路方面。
第六戰區,司令長官孫連仲 ,作戰地區 ,湖北西北方向 。
第七戰區,司令長官余漢謀 ,作戰地區 廣東 。
第八戰區,司令長官蔣中正(兼)副朱紹良 ,作戰地區 甘寧青方面。
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 作戰地區 兩湖方面。
第十戰區,司令長官李品仙 ,作戰地區安徽 。
第十一戰區 ,司令長官孫連仲 ,作戰地區華北 。
第十二戰區,司令長官傅作義 ,作戰地區陝西內蒙 。
3,戰區下面是集團軍(軍團)、軍、師 。
4,
就戰略與兵力言,1937年戰區劃分,是以第三戰區為重心,保衛京滬杭,期間也發生長達三個月的淞滬會戰。1938年戰區劃分,則以華中地區的第四、第五、第六戰區為主,整編主要是為了「持久抗戰,鞏固武漢核心」,戰略目的則在於「東保津浦,西守道清」。另一方面,位於武漢的國民政府,以修正《軍事委員會組織大綱》方式,將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定為戰時政府之實質統治機構,也將統率國軍的委員長取代了國民政府主席成為中國實際領導人。
1938年11月中旬,中國軍隊於臨時首都武漢組織武漢保衛戰失利,加上華南戰場重要據點廣州亦極為危險,至此,中華民國政府再度遷都至重慶。為了此戰略異動變數,加上兵士折損眾多,戰區同年年底至翌年年初予以大幅度更動。而跟隨戰區,中日戰爭第一期之第二及三階段亦告正式結束,而中國也正式邁入以重慶為根據地的第二期抗日戰爭。
1939年-1943年,隨戰爭型態趨於固定,戰區除了小更動之外,並無太大變化。1944年則因為中國陸軍總司令部成立,戰區再度予以更新。除了將中國戰區涵蓋緬甸與越南之外,更增加第一方面軍、第二方面軍及第三方面軍。1945年中日戰爭末期,為了反攻及9月之後的勝利受降准備,戰區擴充為十二戰區並維持方面軍設置。值得一提的是,以接受日軍投降及遣返日俘為主的最後一次戰區劃分,因受蘇聯紅軍進軍東北等因素影響,受降區或戰區並未涵蓋長城以北。

「戰區」的編制原為軍事委員會為抗日所作的軍事作戰部署,抗戰前夕為五個戰區,至1945年增至十二個戰區。這些戰區分別受到各地行營指導作戰。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為最高統帥部,以蔣介石為陸海空軍大元帥,統一指揮全國陸、海、空軍。行政院所屬的軍政部、海軍部,歸軍事委員會兼管。
1945年後,各戰區陸續取消或改制。
1937年8月20日,軍事委員會頒布戰區及戰斗序列,成立五個戰區:
第一戰區為河北及魯北地區,司令長官由蔣介石兼,下轄第一、二、十四集團軍;第二戰區為晉察綏地區,司令長官為閻錫山,下轄第六、七、十八集團軍(八路軍);第三戰區為京滬杭地區,司令長官為馮玉祥(後改由蔣介石兼),下轄第八、九、十、十五、十九集團軍;第四戰區為閩粵地區,司令長官為何應欽,下轄第四、十二集團軍;第五戰區為魯南及蘇北地區,司令長官由蔣介石兼(後改為李宗仁),下轄第三、五集團軍;另將西南各省部隊編為一、二、三、四四個預備軍,隨時聽候調遣。1937年9月17日,軍事委員會劃津浦路北段為第六戰區,以馮玉祥為司令長官。1937年10月26日,增設第七戰區,以劉湘為司令長官,下轄第八、十五、二十三集團軍,在長江下游沿岸布防。1938年2月,軍事委員會重新劃分戰區。
第一戰區,司令長官為程潛,在平漢路作戰;第二戰區,司令長官為閻錫山,在山西作戰;第三戰區,司令長官為顧祝同,在蘇浙作戰;第四戰區,司令長官為何應欽,在粵桂作戰;第五戰區,司令長官為李宗仁,在津浦路作戰;第六、第七戰區撤銷,增設第八戰區,司令長官由蔣介石兼,守備甘寧青地區。1938年6月14日,增設第九戰區,以陳誠為司令長官,組織武漢保衛戰。1938年11月軍令部在南嶽召集軍事會議。會議決定撤銷廣州、重慶、西安行營,增設直屬於軍事委員會的戰地黨政委員會,並根據戰局變化對戰區進行了調整。
第一戰區,轄河南及安徽一部,司令長官為衛立煌(1947年3月改編為西安綏靖公署);第二戰區,轄山西及陝西一部,司令長官為閻錫山(1948年改制為太原綏靖公署);第三戰區,轄蘇南、皖南及浙閩兩省,司令長官為顧祝同;第四戰區,轄廣東、廣西兩省,司令長官為張發奎;第五戰區,轄皖西、鄂北及豫南,司令長官為李宗仁;第八戰區,轄甘寧青及綏遠一部,司令長官為朱紹良(後改制為西北軍政長官公署);第九戰區,轄鄂南及湘贛兩省,司令長官為陳誠(由薛岳代理);第十戰區,轄陝西省,司令長官為蔣鼎文;另設魯蘇戰區、冀察戰區兩個游擊戰區,分別以於學忠、鹿鍾麟為總司令。因南北戰區相距數千里,難於統一指揮,1938年12月,軍事委員會設立桂林行營、天水行營,分任西南、西北各戰區的作戰指揮。
桂林行營統轄第三、四、九戰區,天水行營統轄第一、二、五、八、十戰區及魯蘇、冀察戰區。1939年2月,撤銷重慶行營,改在成都及西昌分別設立成都行轅和西昌行轅。10月,恢復設置第六戰區,以陳誠為司令長官。12月,增設昆明行營。1940年4月,撤銷桂林行營、天水行營。5月15日,撤銷第十戰區。1945年1月,軍事委員會再次調整戰區及戰斗序列,撤銷第四戰區、魯蘇戰區,恢復設置第十戰區(1945年10月改為衢州綏靖公署,1949年1月18日改為福州綏靖公署),增設漢中行營(即後來的華北剿總)、贛州行轅。抗日戰爭勝利前後,重慶國民政府在軍事上採取了一系列緊急措施,主要是為了接收日本佔領區與對抗中國共產黨做好准備。
1945年6月26日,增設第十一戰區(後來的保定綏靖公署)、第十二戰區(後來的張垣綏靖公署),分別以孫連仲、傅作義為司令長官,准備接收華北。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9日,蔣介石劃中國戰區為15個受降區,由中國國民黨所屬部隊分別接收侵華日軍128萬餘人投降。其中,第十一戰區接收平津和冀魯,第十二戰區接收熱河、綏遠和察哈爾。軍事委員會於1945年9月設立北平行營(也就是後來的華北剿總)、東北行營(後來的東北剿總)。10月,撤銷昆明行營。12月,設立武漢行營(後來的華中剿總)。1946年3月,設立西北行營(後來的西北軍政長官公署)。4月,撤銷成都行轅,改設重慶行營。

F. 抗戰國軍整編師編制

抗戰時來期沒有整編師!

整編源師是45-46年開始整編的。也就是抗戰後。
擬定整編軍隊方案,預定在46年7月1日完成,計劃完成90個2旅4團制整編師(預定第二期整編後餘50個3團制師)。因為派系糾紛延誤時間,至6月30日內戰全面爆發,實際只整編約58個師即投入戰爭。整編師由軍改建、轄2-3個整編旅;整編旅由師改建,原轄3個步兵團改為2個實編步兵團及1個只保留基乾的補充訓練團(簡稱補訓團或補充團),但有部分整編旅仍轄3個實編團;47年末整編旅開始恢復3個實編團;48年將部分3旅2團制整編師改為2旅3團制,另1旅轄3個補訓團名為後調旅撤回後方整補。另在47-48年間又改編及新建部分整編師。48年9-10月間結束整編制度,恢復軍、師番號(新疆除外)。隨著49年9月國民黨駐新疆部隊起義,最終結束整編軍制。

G. 到低抗日戰爭時期日軍的編制是怎樣的

二戰期間日軍詳細編制
一、小隊
步兵小隊轄一個機槍組(二挺輕機槍)、一個擲彈筒組(二個擲彈筒)和二個步槍組。每挺輕機槍編制四人(指揮官、射手、兩名攜彈葯的副射手),每具擲彈筒編制兩人。小隊人數在50到70之間。到1945年,步兵小隊僅有一挺輕機槍與一個擲彈筒。
步兵炮小隊,兩門70mm步兵炮。
二、中隊
步兵中隊轄三個步兵小隊,人數在194到250人之間。
日軍的一個標準的步兵中隊(181人)包括:一個19人的中隊部:中隊長,執行官,3個軍士,4個衛生員,軍官的勤務兵,司號員,8個通信員),3個前述54人的小隊。
三、大隊:
日軍一個標準的1100人編制的大隊包括:30人的大隊部, 一個110人的運輸中隊(大車和騾馬),有的大隊將所屬的運輸中隊合並到聯隊里。
四個前述的步兵中隊(一些只有3個);
一個174人的機槍中隊(14人的中隊部和3個機槍小隊,1個彈葯小隊),每排4挺重機槍,總數12挺(有的連只有8挺);
一個55人的炮小隊(1個10人的小隊部,1個15人的彈葯班,兩個15人的炮班各裝備1門70mm九二式步兵炮), 極少的部隊配備一個122人的炮中隊(包括一個27人的彈葯小隊,兩個31人的炮小隊各裝備2門步兵炮)。在這些少量的炮中隊中,極幸運的一些可以分到20MM反坦克槍的部隊,可以編成4個24人的裝備2挺反坦克槍的小隊,這種情況下,彈葯小隊要擴充為39人。
四、聯隊:
日軍的一個標準的3800人的聯隊包括一個54人的指揮部;一個121人的運輸隊(大車和騾馬),攜帶聯隊部和直屬各中隊一日份的給養以及可能配屬師的野戰廚房;一個81人的彈葯排攜帶一日份的彈葯。
三個步兵大隊;
一個122人的炮兵中隊,包括一個25人的中隊部, 1個觀察班, 一個31人的彈葯小隊,三個31人的炮小隊(各有2個15人的炮班,裝備1門70mm九二步兵炮)。極少數聯隊有一個364人的炮兵大隊,編兩個170人的中隊,各4門炮。
聯隊屬反坦克中隊有122人:20人的中隊部,21人的彈葯小隊,3個33人的炮小隊(各有兩門37mm反坦克炮)。
通信中隊有一個電話小隊(4到6個電話班,每班3部電話,一個交換機),一個無線電小隊(5到8台電台),在戰斗中電話和電台配屬到各大隊和各直屬隊。
聯隊的衛生系統配備很薄弱, 聯隊只有2名醫生和2名衛生員,大隊有3名醫生和四個衛生員,中隊有四個衛生員。
五、師團:
日軍的師屬單位主要有:3個步兵聯隊,一個野戰炮兵聯隊,一個偵察聯隊,一個工兵聯隊,一個運輸聯隊,通訊隊。
野戰炮兵聯隊編制2322人,有3個688人的炮兵大隊,各裝備12門75mm野炮或山炮, 只有一些師團將其中一個大隊替換成105mm炮。
偵察聯隊編制730人,包括一個130人的聯隊部,一個130人的騎兵中隊(4個30人的排), 兩個160人的摩托化中隊,1個100人的卡車運輸中隊(至少在紙面上可以運輸那兩個摩托化中隊)。這個偵察聯隊也可以被一個950人的騎兵聯隊代替。
工兵聯隊編制900-1000人 ,幾乎沒有機械裝備,只能承擔極少的任務,更專業的任務主要由配屬的獨立工兵聯隊負責。
運輸聯隊的規模大體上取決於可用的卡車數量,從理論上來說,由一個卡車大隊和一個騾馬大車大隊組成。卡車大隊由2到3個中隊組成,每中隊最多有50輛載重1.5噸的卡車, 許多師團都缺少卡車,一些根本就沒有。
綜合日軍一個師團,有54門75MM的野炮或山炮,少數師團用12門105MM炮替換了75MM炮,卡車方面日軍最多有100-150輛卡車。
抗戰中期,隨著正面和敵後兩個戰場的展開,日軍為適應不同戰斗規模的需要,把師團分為甲、乙、丙、丁四種等級,同時在做戰時日軍給各師團配屬特種兵及補充人員等,可使一個師團指揮的人馬達四萬人以上。

H. 請問抗戰時期日軍的編制、各有多少人

日軍的基本單位是師團,有多種編制。在抗戰爆發時,日軍有十七個常設師團是日軍的常備軍,番號依次為近衛、一至二十(內欠十三、十五、十七、十八師團)。編制為四單位制,即師團下轄二個旅團、旅團下轄二個步兵聯隊,步兵聯隊轄有三個步兵大隊、大隊下轄四個步兵中隊、一個機槍中隊(八挺重機槍)、一個大隊炮小隊(二門70mm步兵炮)、步兵中隊轄三個步兵小隊、小隊轄一個機槍組(二挺輕機槍)、一個擲彈筒組(二個擲彈筒)和二個步槍組。師團還轄有一個炮兵聯隊、一個輜重聯隊、一個工兵聯隊、一個騎兵聯隊(四個騎兵中隊與一個機槍中隊)以及其它部隊。

此時的師團分為兩種:一是馱馬制,炮兵聯隊轄有四個大隊(三十六門75mm山炮與十二門75mm野炮),步兵聯隊轄有一個聯隊炮中隊(四門山炮)、一個步兵炮中隊(四門步兵炮),總編制為 28500人;一是挽馬制,炮兵聯隊有三十六門野炮與十二門 120mm榴彈炮、步兵聯隊轄有一個聯隊炮中隊與一個速射炮中隊(37mm速射炮四門)、總人數為 25000人。此外還有以下一些獨立的特種兵部隊——騎兵旅團(轄二個騎兵聯隊與一個騎炮兵聯隊、一個裝甲車隊)、坦克聯隊、獨立工兵聯隊、獨立野炮聯隊(三十六門 120mm榴彈炮與十二門75mm野炮)、獨立野戰重炮兵聯隊(二十四門 150mm重榴彈炮)、野戰重炮兵聯隊(十六門 100mm加農炮)、獨立重炮兵大隊(八門 150mm加農炮)、迫擊炮大隊(中型迫擊炮三十六門)、獨立山炮兵聯隊、電訊聯隊、鐵道聯隊等等。

抗戰爆發後,日軍又重新組建了十三、十八兩個新編常設師團,又組建了一批特設師團。所謂的特設師團是指由常設師團的預備役人員所組成的部隊,其番號為常設師團、聯隊的番號前加一百。其編制大體與常設師團相同,只是騎兵聯隊變為騎兵大隊(二個騎兵中隊與一個機槍小隊),挽馬制師團的炮兵聯隊為三十六門野炮與十二門山炮。特設的馱馬制師團人數為28200人、挽馬制為24400人。同時在作戰時日軍給各師團配屬特種兵及補充人員等,可使一個師團指揮的人馬達四萬人以上。

在侵華戰爭中、由於作戰消耗,同時日軍感到四聯隊制師團行動不便,因此又實施了三單位制師團與獨立混成旅團兩種編制。三單位制師團的編制為師下轄一個步兵團,步兵團下轄三個步兵聯隊,聯隊下轄三個步兵大隊與一個步兵炮中隊(四門步兵炮)、步兵大隊無大隊炮小隊,炮兵聯隊為二十四門山炮或野炮,騎兵聯隊改為搜索聯隊,其它如輜重、工兵等後勤部隊也大為減少,編制人數為 12800人。獨立混成旅團轄五個步兵大隊與一個炮兵隊、通訊隊、工兵隊、輜重隊等,總人數約5000人。步兵大隊轄三個步兵中隊與一個機槍中隊(四挺重機槍)、炮兵隊轄一個山炮中隊與二個野炮中隊。這兩種部隊都是主要做為守備用途的,同時具有小規模的野戰能力。

到了武漢戰役結束之後、由於戰場的擴大與戰爭消耗,日軍越來越多將三單位制師團與獨立混成旅團投入了第一線。因此、日軍進行了編制上的調整,將三單位制師團的後勤部隊予以補充,使總人數達到了15000 -17000人。獨立混成旅團的步兵大隊改為轄四個步兵中隊與一個機槍中隊,總人數達6000 -7000人。該編制僅限於一線部隊,守備部隊仍為原編制。另外又開始將四單位制師團改為三單位制。

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日軍又編組了兩旅團制師團。師團下轄兩個步兵旅團,旅團轄四個步兵大隊、步兵大隊轄四個步兵中隊與一個機槍中隊(八挺重機槍)。師團無炮兵、僅直轄工兵隊、輜重隊與通訊隊,總人數為11980人。

到了一九四四年、日軍又將師團分為甲乙丙三種(此時己無四單位制師團了)。甲種師團有兩類、一類為原有的常設師團、總人數為 2.1萬人,擁有三十六門75mm山炮或野炮。一類為原有的特設師團與三單位制師團,總人數為 1.8萬人。乙種師團也是三單位制師團、只是沒有炮兵聯隊與騎兵(搜索)聯隊,總人數為 1.4萬人。丙種師團即兩旅團制師團。同時、日軍又出現了獨立警備隊與獨立步兵旅團兩種編制。獨立步兵旅團的編制與兩旅團制師團所轄的步兵旅團相同,人數為5100人。獨立警備隊下轄六個步兵大隊、大隊下轄三個步兵中隊與一個機槍中隊(四挺重機槍),無特種兵(在此處、特種兵指步兵以外的其他兵種),總人數為4900人。

一九四五年、日軍對兵力編製做了最後一次調整、大致有以下幾點:

1、給丙種師團的步兵大隊增編一個步兵炮中隊。

2、將獨立混成旅團的步兵大隊改為轄有四個步兵中隊、一個機槍中隊與一個步兵炮中隊,人數達1500人的大編制。旅團炮兵則轄有六門野炮與十二門山炮,同時其工兵、輜重部隊也予以擴編,使其總人數達8000人以上。

3、編組了丁種師團,其編制大體與丙種師團同,但無特種兵。其步兵大隊的機槍中隊只有四挺重機槍,步兵小隊僅有一挺輕機槍與一個擲彈筒。

I. 抗日戰爭,日軍的建制編隊是怎麼樣的,比如一個大隊相當於我們的一個連隊

二戰日軍陸軍編制 [轉]

一、小隊
步兵小隊轄一個機槍組(二挺輕機槍)、一個擲彈筒組(二個擲彈筒)和二個步槍組。每挺輕機槍編制四人(指揮官、射手、兩名攜彈葯的副射手),每具擲彈筒編制兩人。小隊人數在50到70之間。到1945年,步兵小隊僅有一挺輕機槍與一個擲彈筒。
步兵炮小隊,兩門70mm步兵炮
二、中隊
步兵中隊轄三個步兵小隊,人數在194到250人之間。日軍的一個標準的180人的步兵中隊包括:一個19人的中隊部:中隊長,執行官,3個軍士,4個衛生員,軍官的勤務兵,司號員,8個通信員),3個前述54人的小隊。
三、大隊
步兵大隊800---1500人

馱/挽馬制師團轄四個步兵中隊、一個機槍中隊(八挺重機槍)、一個大隊炮小隊(二門70mm步兵炮)。

三單位制師團轄四個步兵中隊、一個機槍中隊(八挺重機槍)

獨立混成旅團一線部隊轄四個步兵中隊、一個機槍中隊(四/八挺重機槍?)

守備部隊轄三個步兵中隊與一個機槍中隊(四挺重機槍)

1945年步兵大隊改為轄有四個步兵中隊、一個機槍中隊與一個步兵炮中隊,人數達1500人的大編制

獨立警備隊轄三個步兵中隊與一個機槍中隊(四挺重機槍)

1945年丙種師團的步兵大隊增編一個步兵炮中隊。編組了丁種師團,其步兵大隊的機槍中隊只有四挺重機槍,
日軍一個標準的1100人編制的大隊包括:30人的大隊部, 一個110人的運輸中隊(大車和騾馬),有的大隊將所屬的運輸中隊合並到聯隊里。
四個前述的步兵中隊(一些只有3個);
一個174人的機槍中隊(14人的連部和3個機槍排,1個彈葯排),每排4挺重機槍,總數12挺(有的連只有8挺);
一個55人的炮排(1個10人的排部,1個15人的彈葯班,兩個15人的炮班各裝備1門70mm九二式步兵炮), 極少的部隊配備一個122人的炮連(包括一個27人的彈葯排,兩個31人的炮排各裝備2門步兵炮)。在這些少量的炮連中,極幸運的一些可以分到20MM反坦克槍的部隊,可以編成4個24人的裝備2挺反坦克槍的排,這種情況下,彈葯排要擴充為39人。

騎兵大隊(二個騎兵中隊與一個機槍小隊)

獨立重炮兵大隊(八門150mm加農炮)、

迫擊炮大隊(中型迫擊炮三十六門)

四、聯隊

步兵聯隊轄三個步兵大隊,一個聯隊炮中隊(四門山炮),

一個步兵炮中隊(四門步兵炮)(馱馬制師團聯隊轄)

一個速射炮中隊(四門37mm速射炮)(挽馬制師團聯隊轄)

無第二個炮中隊(三單位制師)

日軍的一個標準的3800人的聯隊包括一個54人的指揮部;一個121人的運輸隊(大車和騾馬),攜帶團部和直屬各連一日份的給養以及可能配屬師的野戰廚房;一個81人的彈葯排攜帶一日份的彈葯。
三個步兵大隊;
一個122人的炮兵中隊,包括一個25人的連部, 1個觀察班, 一個31人的彈葯排,三個31人的炮排(各有2個15人的炮班,裝備1門70mm九二步兵炮)。極少數聯隊有一個364人的炮兵大隊,編兩個170人的中隊,各4門炮。
聯隊屬反坦克中隊有122人:20人的連部,21人的彈葯排,3個33人的炮排(各有兩門37mm反坦克炮)。
通信中隊有一個電話排(4到6個電話班,每班3部電話,一個交換機),一個無線電排(5到8台電台),在戰斗中電話和電台配屬到各大隊和各直屬隊。
聯隊的衛生系統配備很薄弱, 聯隊只有2名醫生和2名衛生員,大隊有3名醫生和四個衛生員,中隊有四個衛生員。

炮兵聯隊

馱馬制師團轄四個大隊,36門75mm山炮與12門75mm野炮,3700人。

挽馬制師團轄36門75mm野炮與12門120mm榴彈炮,抗戰後,36門野炮與12門山炮,2900人。

三單位制師團轄24---36門75mm山炮或野炮,2---3個688人的炮兵大隊,只有一些師團將其中一個大隊替換成105mm炮,共1750---2320人。

獨立野炮聯隊(36門120mm榴彈炮與12門75mm野炮)

獨立野戰重炮兵聯隊(24門150mm重榴彈炮)

野戰重炮兵聯隊(16門100mm加農炮)

騎炮兵聯隊 獨立山炮兵聯隊

騎兵聯隊轄四個騎兵中隊與一個機槍中隊,1400人

工兵聯隊編制700-1000人 ,幾乎沒有機械裝備,只能承擔極少的任務,更專業的任務主要由配屬的獨立工兵聯隊負責。

輜重聯隊3000---5000人。規模大體上取決於可用的卡車數量,從理論上來說,由卡車大隊和騾馬大車大隊組成。卡車大隊由2到3個中隊組成,每中隊最多有50輛載重1.5噸的卡車, 許多師團都缺少卡車,一些根本就沒有。

偵察聯隊編制730人,包括一個130人的聯隊部,一個130人的騎兵中隊(4個30人的排), 兩個160人的摩托化中隊,1個100人的卡車運輸中隊(至少在紙面上可以運輸那兩個摩托化中隊)。這個偵察聯隊也可以被一個950人的騎兵聯隊代替。

坦克聯隊 電訊聯隊 鐵道聯隊

五、旅團

步兵旅團

師團轄步兵旅團(5000---7700人)下轄兩個步兵聯隊,每個步兵聯隊2500---3800人。

獨立步兵混成旅團

初期,獨立混成旅團轄五個步兵大隊與一個炮兵隊、通訊隊、工兵隊、輜重隊等,總人數約5000人。步兵大隊轄三個步兵中隊與一個機槍中隊(四挺重機槍)、炮兵隊轄一個山炮中隊與二個野炮中隊。旅團司令部:人員27,馬6;獨立步兵大隊:人員782,馬40;炮兵隊: 人員596,馬366;工兵隊: 人員176,馬6;通信隊: 人員175,馬27;共4900人。

後期,獨立混成旅團的步兵大隊改為轄有四個步兵中隊、一個機槍中隊與一個步兵炮中隊,人數達1500人的大編制。旅團炮兵則轄有六門野炮與十二門山炮,同時其工兵、輜重部隊也予以擴編,全旅團約8280人,配備軍馬1800匹、步騎槍4050枝、擲彈筒120個、輕機槍120挺、重機槍30挺、平射炮10門、山炮20門、野炮12門等武器裝備,是具備相當野戰能力的作戰單位。

獨立警備隊

獨立警備隊一般管轄六個獨立步兵大隊,大隊下轄三個步兵中隊與一個機槍中隊(四挺重機槍),共有兵員5450人,配備軍馬420匹、步騎槍3660枝.擲彈筒144個、重機槍24挺。由於這種部隊沒有重型武器,一般只擔任後方警備任務。

騎兵旅團

騎兵旅團一般下轄兩個騎兵聯隊,一個騎炮兵聯隊,一個裝甲車隊共有兵員5600人,配備軍馬5668匹、步騎槍3705枝、重機槍12挺、野炮36門等武器裝備。

野戰重炮兵旅團

野戰重炮兵旅團是其陸軍預備隊炮兵,一般有官兵8000餘人,配備有100毫米至240毫米的大口徑榴彈炮或加農炮70餘門,常用於重點攻堅任務。

六、師團

抗戰中期,隨著正面和敵後兩個戰場的展開,日軍為適應不同戰斗規模的需要,把師團分為甲、乙、丙、丁四種等級,同時在做戰時日軍給各師團配屬特種兵及補充人員等,可使一個師團指揮的人馬達四萬人以上:

6.1 四單位制師團:又稱挽/馱馬師團,甲種師團,轄2旅團(每旅團2個步兵聯隊),工、騎、炮(48)、輜各一聯隊,共8個聯隊。一般齊裝滿員的日軍常備主力陸軍師團兵力往往可達24000---28000人,擁有戰馬7630匹、步騎槍14900枝、擲彈筒144個、輕機槍288挺、重機槍54挺、山炮16門、野炮36門等武器裝備,是具有多兵種配合的有強大戰鬥力的作戰單位,故這種師團又被稱為甲種師團,日本陸軍第一至第二十師團、近衛師團及中日戰爭爆發後由近衛師團擴編的近衛第二、第三師團,而後組建的戰車(坦克)第一、第二、第三師團和一度由常備主力師團的預備役部隊編成的8個師團,均屬於甲種師團的編制。

37制標准師團,轄2個旅團(每個旅團轄2個聯隊,每個聯隊裝備41式山炮4門,37炮4門,92步炮6門,重機槍24挺),1個炮兵聯隊(48門炮,其中36門38式75毫米山炮,12門100毫米炮),計25375人

37制特設師團,轄2個旅團(每個旅團轄2個聯隊,每個聯隊裝備41式山炮3門,92步炮6門,重機槍8挺),1個野炮聯隊(36門38式75毫米野炮),計21902人

常設四單位挽馬師團人員,裝備情況:
師團司令部:人員330,馬:165,各種槍95,非機動車63
旅團司令部:人員75, 馬20, 各種槍36,非機動車4
步兵聯隊: 人員3747,馬526, 各種槍2590,各種炮14,擲彈筒76,非機動車256
步兵大隊: 人員1091,馬118
步兵中隊: 人員194,各種槍174,擲彈筒6
野炮兵聯隊:人員2894,馬2269,各種炮48,各種槍541
野炮兵大隊:人員634,馬499,野炮12
野炮兵中隊:人員128,馬184,野炮4
騎兵聯隊: 人員452,馬429,各種槍320
騎兵中隊: 人員144,馬134
工兵聯隊: 人員672,馬99
工兵中隊: 人員286,馬19
師團通信隊:人員255,馬47
輜重兵聯隊:人員3461,馬2612
輜重兵中隊:人員562,馬376
師團衛生隊:人員1101,馬128
兵器勤務隊:人員121
野戰醫院: 人員240
總計:每師團約25000人,每旅團約7800人。

常設四單位制馱馬師團人員裝備情況:
師團司令部: 人員391,馬239
旅團司令部: 人員80,馬25
步兵聯隊: 人員3818,馬約720
步兵大隊: 人員1150,馬180
步兵中隊: 人員194
騎兵聯隊: 人員508,馬約321
炮兵聯隊: 人員3699,馬3600,炮48
山炮兵大隊: 人員999,馬720,炮12
山炮兵中隊: 人員195,馬138,炮4
工兵聯隊: 人員719,馬150
工兵中隊: 人員約300
輜重兵聯隊: 人員4890,馬4260,輜重馱馬具3882
輜重兵中隊: 人員684,馬598
師團通信隊: 人員289,馬84
師團衛生隊: 人員1328,馬163
兵器勤務隊: 人員121
野戰醫院: 人員300左右
總計:每師團28500人,每旅團約7900人。

6.2 三單位制師團

又稱乙丙丁種師團,轄步兵團,步兵團下轄三個步兵聯隊,聯隊下轄三個步兵大隊與一個步兵炮中隊(四門步兵炮)。步兵大隊無大隊炮小隊,炮兵聯隊為24---36門山炮或野炮,騎兵聯隊改為搜索聯隊,其他如輜重、工兵等後勤部隊也大為減少,編制人數為13000----18000人。

到了武漢戰役結束之後、由於戰場的擴大與戰爭消耗,日軍越來越多將三單位制師團與獨立混成旅團投入了第一線。因此、日軍進行了編制上的調整,將三單位制師團的後勤部隊予以補充,使總人數達到了1.5-1.7萬人。獨立混成旅團的步兵大隊改為轄四個步兵中隊與一個機槍中隊,總人數達6000-7000人。該編制僅限於一線部隊,守備部隊仍為原編制。另外又開始將四單位制師團改為三單位制。

1938年後,由於日本帝國主義在侵華戰爭中兵力消耗極大,其後組建的第二十一師團至第四十九師團均取消了旅團級建制,由師團直轄三個步兵聯隊,每個聯隊下轄三個步兵大隊,同時指揮炮、工、騎、輜重兵聯隊等單位,全師團定員減至1.8萬人,配備軍馬2065匹,步騎槍8940枝、擲彈筒216個、輕機槍216挺、重機槍54挺、平射炮18門、山炮12門等武器裝備,這種類型的日軍師團被稱為乙種師團。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戰線再度拉長,兵員更加缺乏,於是又開始緝建丙種師團。這種被稱為丙種師團的部隊又恢復了旅團建制,但取消了旅團下面的聯隊,、即每個師團下轄兩個旅團,每個旅團直轄四個步兵大隊,全師團共八個步兵大隊,加上師團直屬的炮兵大隊、工兵大隊、輜重兵大隊、通訊大隊等單位,全師團定員1.3萬人,配備軍馬2550匹,步騎槍6500枝、擲彈筒192個、輕機槍192挺、重機槍48挺、平射炮16門;迫擊炮32門、野炮12門等武器裝備,日軍第五十師團至第一O九師團均屬於這種編制的部隊。

至1944年秋,盟軍反攻迫近日本本土,日本為准備"本土決戰",又開始組建丁種師團。丁種師團的建制定員與丙種師團大致相同,只是特種兵和自動火器、重火器很少,番號在第一一O師團以後的各師團都是屬於這種編制的師團。

37制3單位師團,轄3個聯隊,每個聯隊裝備炮12門,1個炮兵聯隊(12門炮,其中8門38式75毫米野炮,4門100毫米榴彈炮),計12689人

41.3制師團,轄3個聯隊(每個聯隊裝備92步炮6門,重機槍24挺,輕機槍108挺,自動槍6),1個步兵擲彈炮聯隊(8門炮,其中山炮4門,37炮4門),戰車隊1(坦克/裝甲車15輛),炮兵聯隊1(32門炮,其中24門90毫米炮,8門150榴彈炮),計12605人

41制治安師團,轄3個聯隊(每個聯隊裝備41式山炮3門,37炮4門,重機槍24挺,輕機槍72挺),裝甲車5輛,1個野炮聯隊(36門炮,其中24門38式75毫米野炮,12門100毫米炮),計13500人

41制留守師團,轄3個聯隊(每個聯隊裝備41式山炮4門,37炮4門,92步炮6門),1個野炮聯隊(12門炮,其中8門38式75毫米野炮,4門100毫米炮),速射炮隊1(12門47毫米炮),計14342人

臨時編成三單位制挽馬師團人員裝備情況:
師團下轄一個步兵團,步兵團下轄三個步兵聯隊,師團還有師團搜索隊,野炮兵聯隊,工兵聯隊,輜重兵聯隊,通信隊,衛生隊,兵器勤務隊,病馬廠一個,野戰醫院2個。
師團司令部: 人員91,馬22,馬車8
步兵團司令部:人員7,馬3
步兵聯隊: 人員2909,馬179
師團搜索隊: 人員319,馬185
野炮兵聯隊: 人員1745,馬1259
工兵聯隊: 人員402,馬15,車2
師團通信隊: 人員178,馬30
輜重兵聯隊: 人員370,馬113,馬車50
師團衛生隊: 人員376,馬47
野戰醫院: 人員239,馬87
病馬廠: 人員48,馬11
兵器勤務隊: 人員132
總計全師團約12800人,步兵團約8700人。

丙種師團情況:丙種師團下編兩個步兵旅團(每旅團下編四個獨立步兵大隊),以及工兵隊,通信隊,輜重隊,野戰醫院,病馬廠。人員:丙種師團的編制人員在不同時期變動極大,一般情況下,步兵旅團約為5100人,獨立步兵大隊為1270人,總計全師團約為11980人

6.3 戰車師團

日本陸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也有一支規模不小的坦克部隊。日本軍方自1925年開始研製坦克,1929年組建坦克部隊。但初期多以坦克聯隊為建制配屬於陸軍師團,至1936年後才在中國東北公主嶺組建日軍第一坦克旅團。1942年6月,日軍在中國東北的寧安、勃利和綏遠的包頭又組建了第一、第二、第三戰車師團,1944年在其國內組建了第四戰車師團。日軍戰車師團一般裝備輕型坦克100輛、中型坦克335輛、各種汽車1272輛、加農炮36門、高射炮12門、野炮4門、速射炮12門、平射炮6門、重機槍18挺、輕機槍144挺、步騎槍2900枝等。在日軍准備"本土決戰"時期,他們還陸續組建了第一、第二、第三、第六、第七、第八、第九共7個獨立戰車旅團。但由於日軍的坦克裝甲車在火力、速度、裝甲防護力等方面均與歐美先進工業國有一定差距,故在二戰中對蘇、對美的歷次戰役中均顯得不堪一擊。

其他:

日本陸軍軍銜共計6·等16級,即大將、中將、少將、大佐(校)、中佐、少佐、大尉、中尉、少尉、准尉、曹長(上士)、軍曹(中士)、伍長(下士)、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日本陸軍也有元帥軍銜,但規定由日本天皇從戰功顯赫或資深的大將中選任,頒賜元帥封號,自明治維新後至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投降,共有17位陸軍大將被天皇頒賜元帥軍銜。日本軍銜與有些國家不同的是,大尉、大佐、大將的領、肩章上都只有3顆而不是4顆星。在日本陸軍中,軍司令官常是中將或大將軍銜,師團長多是中將軍銜,旅團長多是少將軍銜(也有個別是中將軍銜的),聯隊長多是中佐或大佐軍銜,大隊長多為少佐、大尉軍銜,中隊長多為中尉軍銜,小隊長多為少尉軍銜。(侵華日軍陸軍的編制 中佐 少佐)

對於步兵來說,中隊長以下的軍官是徒步行軍的,而中隊長以上的大隊長、聯隊長等都是乘馬的。

在步兵聯隊中,軍馬主要擔任兵器運輸與彈葯、補給搬運的工作。以九二式重機槍小隊為例,九二式重機槍重55公斤,因此每小隊編制有馱馬五匹(其中一匹為預備馬),除了背負機槍外,負責馱運彈葯時標準是每匹馬需要馱負四個540發彈葯箱,但是戰時考慮長期行軍的影響,實際上每匹馬以馱運兩箱為原則。

在炮兵聯隊中,以野炮而言若不計入火炮本身的挽馬,單單每炮的附屬車輛──彈葯車、觀測車、預備品車──就需要三匹挽馬。而就山炮而言,山炮分解後是由六匹馬以馱運方式運動,另外彈葯馱運馬每匹則馱運12發炮彈。

J. 抗戰時期共軍的編制和日軍的編制有什麼不同

紅軍「官兵一致」不授軍銜。

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後,國民政府僅為少數將領授銜,朱德上將,周恩來中將等。連同周在黃埔軍校時曾有的軍銜,都是國民政府(軍)所授。

抗戰勝利後,周恩來有上將軍銜,羅瑞卿、葉劍英有中將軍銜,是延安為與國方、美方對等談判、協調臨時授的。

正式實行軍銜制是在1955年。

人數方面就更亂了,紅軍改編後雖說有正規建制,但戰法主要側重於游擊戰術,分散打法都是結合民兵像一種區小隊啊,縣大隊啊等等沒有一個標準的數量。

這里主要解釋共軍,至於日軍本身就很正規。

閱讀全文

與抗日戰爭中國步兵連編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