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抗戰時期國民黨汽車的汽油是哪裡來的
由美國援助的,抗戰前期是中國沿海進入援助的,中期是駝峰航線,後期是西南沿海,緬甸一帶!
2. 抗戰時期1937-1945年中國與日本總體鋼產量的噸位數據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的時候,因為中日之間的實力相差懸殊是非常驚人的。從經濟基礎角度看,日本每年的工業產值相當於60億美元,中國當年的經濟產值也就13.6億美元,日本當年的鋼產量是580萬噸,而中國當年的鋼產量只有4萬噸。日本當年煤的產量是5070萬噸,中國是2800萬噸。中國那麼多的煤,只有日本的一半多一點。日本的石油儲備169萬噸,中國的石油只有1.31萬噸。銅呢,日本是8.7萬噸,中國只有700噸。飛機,日本每年可以造1580架,當年就能造這么多,中國一架也造不了。大口徑的火炮,日本當年生產了744門,中國連一門也造不了。日本當年造了330輛坦克,中國一輛也造不了。汽車,日本當年造了9500輛,中國也是一輛造不了。軍艦,日本當年生產的軍艦是52400噸,中國一噸也造不了,也就是說當世界進入這個機械化軍事時代的時候,中國居然不能生產任何一種機械化時代的主戰兵器,坦克、飛機、軍艦、大炮都不能造,那麼無論是經濟形態、技術形態還是軍事形態,日本都已經遙遙領先中國一個時代。
具體到雙方軍事實力的直接對比,我們可以看到差別就更大。盧溝橋事變以前,中國海軍,中華民國的海軍兩萬五千人,裝備艦船是66艘,分為巡洋艦、輕巡洋艦、運輸艦、練習艦、魚雷艇等等,總噸位只有57608噸。
而日本海軍截止到1937年,它擁有艦船285艘,總排水量達到115萬噸,比中華民國的海軍整整多了110萬噸,日軍的海軍編成是12.7萬人,當時的編成,有4搜航空母艦,航空母艦是6.9萬噸,將近7萬噸。水上飛機母艦2艘,3.1萬噸,戰列艦9艘,27萬多噸。重型巡洋艦12艘,輕型巡洋艦21艘,驅逐艦102艘,潛艇59艘,練習艦1艘,一個練習艦就有1萬噸排水量。潛水母艦5艘,還有布雷艦、海防艦、炮艦等等,一大批的軍艦還在建造。其中在建造的兩艘戰列艦,就是後來名動天下的「大和」號和「武藏」號。一艘軍艦的排水量就在7萬噸,也就是說日本一艘軍艦的排水量相當於整個中華民國海軍海軍的噸位,這就是雙方當時海軍的差距。
當年明治維新時期,和中國洋務運動時期,本來清朝造艦能力應該在日本的十倍以上,到了中華民國時期,居然差距有這么大。空軍呢,當時中國空軍僅僅裝備是600餘架飛機,作戰的飛機只有305架,也全部是買人家的,美國的、歐洲的,歐洲的主要是義大利的雙翅膀飛機。這就是為什麼後來在抗日戰爭當中,先是蘇聯支援中國大量的飛機,還派出它的航空隊過來幫助中國作戰,在後期美國的飛虎隊帶著飛機也過來,就是因為你自己不能造,空軍非常弱小。你沒有這個整機生產能力,零部件也沒有,這就是是航空工業的差距。
在抗戰爆發的時候,當時民國空軍能夠投入作戰的飛機,只有200餘架,能執行任務的飛行員只有600多人。可是日本呢?每年生產飛機是1500多架。戰略後期進入極限動員以後,日本每年能生產飛機一萬到兩萬架。當中日進入全面交戰以後,日本的海陸軍航空兵總共有飛機2700架。它還有艦載飛機,大量的艦載飛機。陸軍戰鬥力差距就更大了。從人口上看,當時我國是四億多人。熟悉戰爭史的讀者都知道,自從拿破崙戰爭以後,各國實行的都是平時少養兵,節省經費,多儲備預備役的兵力。當時中國正好相反。平時養兵,民國的時候養兵170萬,四億多人的一個國家,養兵170萬。當時國民黨的現役的步兵是182個師,還有46個獨立旅,騎兵9個師,加上還有6個獨立旅、炮兵4個旅等等。當時中國的預備役,只有150萬人。以當時中國人口數量這么大,可是只有這么少的預備役的部隊,說明動員能力非常差。
那我們再看日本,盧溝橋事變發生的時候,日本的人口為九千萬,日本把它統計的是多少人呢?大概是9000萬人左右,日本當時養的常備軍38萬人,變成17個常備師團,4個混成旅團、4個騎兵旅團,還有5個野戰重炮兵旅團、3個戰車聯隊、16個飛行聯隊,還有一些守備部隊等等。
日本有一個規定,就是凡是17歲到40歲之間的男子必須服兵役,也就是說戰爭一旦發生,它可以動員的參戰的兵力達到一千萬人。其中受過軍事訓練,可以迅速形成戰鬥力的人,最後達到將近450萬。它前面28萬人,到最後侵華戰爭爆發的時候,迅速補充了幾百萬人。日本,當時的軍事動員體系,已經達到了世界一流水平,效率極高。日本可以利用朝鮮到華北的鐵路網,而且它掌握了太平洋,特別是西太平洋的海軍優勢,把兵員運到中國,運到朝鮮,很快就能輸送到中國的腹地。
當時有一個統計,就是它從朝鮮每星期可以運兩到三個師,從朝鮮運到滿洲,每星期運兩個師。在華北戰場,日軍可在開戰的八到十天,由本土直接運來兩到三個師團。在沿海戰場,日軍第一梯隊用兩到三個師的投入,就要一個星期。而後呢,再續加同樣的兵力,八至十天,非常快。
一個中國將領曾對日本有這樣一個判斷,事實上在後來的戰場發展中,就是這個樣子。它的動員能力甚至還超出了中國政府的預見。再就是在兵員的訓練上,同樣中國和日本的軍隊存在非常大的差距。當時中國的士兵大多數都是文盲,黃仁宇寫過《萬曆十五年》,他在抗戰的時候,當排長,據他的記錄,他就發現了基層的軍官,連點名的花名冊都點不了,不認識字。平時就更談不上研究戰術了,打仗全憑血氣之勇,憑冷兵器時代那種動員,那種激勵士氣的方法。進攻的時候呢,以密集的隊形蜂擁蟻附,像螞蟻、像蜜蜂一樣。可是一旦失敗,就各自逃散,完全沒有戰術。單就射擊訓練來看,當時一發子彈的價值,在中國相當於7斤半大米,或者是35個雞蛋。所以平時,由於這個東西如此昂貴,軍隊在訓練當中,捨不得打子彈,一發子彈射出,七斤半大米就沒有了,只能是空槍射擊,這就導致後來軍事訓練素質非常低下,槍法不準,在戰場上就體現出來了。
當時條件最好的中央軍,裝備最好,也不過是每個兵配發15發子彈,做實彈射擊。而打起仗來以後呢,每個兵只能配發20發子彈。可是日軍,《步兵操典》規定,新兵入伍後,每月用於實彈射擊的子彈,步槍不能低於150發,機槍不得低於300發,結果就是日軍每個中隊都有三分之一步槍兵可以達到優秀射手的水平。中國軍隊和日軍作戰,他的槍法非常好,加上步槍的性能也好,在對戰當中,中國軍就非常吃虧。至於火力差距就更大了,「盧溝橋事變」發生的時候,中國全國75毫米以上的火炮,只有800多門,全國只有這么多,而其中的重炮只有48門,你想中國軍隊,整個火力連日本軍隊的一個零頭都不到,
抗戰爆發以後,中國與日本在工業生產能力和經濟實力的差距進一步被拉大。初期抗戰剛一爆發,就丟掉了現代工廠的94%,上海、沿海這一帶全都丟掉了,發電量的96%。到1939年,當時的中國政府,控制區每年產鐵量只有1200噸,到1944年,也不過有一萬噸產鐵量。而美國當年的鋼鐵產量,在1880年就達到了110萬噸,1890年為430萬噸。在中國抗戰前,美國的鋼鐵產量已突破了千萬噸的大關。戰前只有15%的中國民眾生活還算是過得去,整個中國的民眾的70%,一半是處於半飢半飽,一半是常年掙扎在赤貧線上,根本就吃不飽、穿不暖。戰爭一起,中國又發生惡性通貨膨脹,很多的工廠又被摧毀,工業體被摧毀,導致中國物價飛漲。1944年的物價是1937年的500倍,七年當中通貨膨脹率達到了500倍。當時有個說法,就是民國期間曾有過黃金十年,有很小數量的中產階級出現。但戰爭一打,很快讓這些中國已經萌芽的中產階級全部歸於消滅,這么高的通貨膨脹率,不可能存在。中國也還有富裕階層,只是個別的,像官僚壟斷集團,就是四大家族。
(4)1944年10月,美國顧問魏德邁來華,就發現中國士兵普遍營養不良,長期處於半飢餓狀態,甚至連行軍都感到困難。這就是落後的代價。而這個落後還只是和日軍的比較。如果和世界最先進的軍事力量相比,差距更大。而當時的日本,雖然海軍比較先進,但其陸軍卻並不先進,只能在東亞稱雄。如果與蘇、美、德等國相比,甚至連一戰的水準都沒有達到。
由於日本沒有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歐洲陸戰,導致日本對這一次內燃機革命體會也不太深刻,它只是工業基礎在進一步奠定以後,跟上來了。實際在軍事上的發展,海軍跟上來,陸軍沒跟上來。對付當時國民黨的軍隊和八路軍的軍隊還可以,因為你有炮兵,中國軍隊沒有。但是一遇到蘇聯和美國這樣的對手,日本在軍事水平落後馬上就表現出來了。1939年日軍和蘇軍在諾門坎這個地方發生沖突,這個時候日本發現它火炮的射程全面落後於對手。蘇軍的火炮可以輕而易舉打到日軍陣地上,而日軍的火炮沒有辦法還擊。後來就導致整個戰爭慘不忍睹,可以說整個陸軍被蘇聯的機械化打得落花流水,這也就改變了日本陸軍的戰略走向,
日軍在機械化方面,也是全面落伍的。它的野戰炮兵,基本上還都是用騾馬牽引,西方至少還有自行火炮,而日本的步兵還是依靠徒步行軍。我們再看德國,德國軍隊和當時的蘇聯軍隊,包括美國軍隊,都是摩托化行進。戰術日本也是非常落後的,它的坦克也把它定義為支援步兵,它的坦克甲板非常薄,坦克又小。它有一種97式的戰車,全重只有13噸。日本還迷信夜戰,叫白刃格鬥,動不動跟人家拼刺刀,卻忽視單兵武器射擊的速度,所以它沒有沖鋒槍,不裝備沖鋒槍,也不裝備半自動步槍,非常少,突擊步槍也非常少。而美軍就不是,它在戰爭爆發後,普遍裝備了加蘭德半自動步槍。日軍的步槍每打出一發子彈,就要手動把槍栓拉開以後,再把彈殼退出來,然後再裝另一發子彈。在太平洋戰爭當中,就吃了大虧。日本士兵每打出一槍,美軍可以打出八槍。在實際當中,相當於美國具有了日本八倍以上的火力。日軍尚且如此,而中國的軍隊的戰鬥力就可想而知了。
由於中國連續失去了兩次工業革命的發展機遇,以至於抗日戰爭,乃至抗美援朝戰爭中的中國軍隊,只能是以農業時代的生產力和戰鬥力,對抗工業時代的生產力和戰鬥力。而不得不承受戰場上人員慘重的損失。當然,這兩場戰爭中國都取得了勝利,這種勝利主要是精神的勝利、信仰的勝利、民族團結的勝利和東方智慧的勝利,而不是憑借我們自己強大的工業力量和技術力量,而不是直接的物質上的軍事實力。
因為歷史的欠賬,一再錯失社會變革和軍事變革的機遇,在清朝付出累累白銀和山河破碎的代價之後,為了保家衛國,中國人民又付出了累累的白骨。這是我們永遠應該銘記的教訓。
(5)如果說在抗戰時期,中國人民迫不得已,只能在自己的國土上保家衛國。那麼,隨著戰爭形態的變革,傳統的以佔領土地、直接掠奪資源為目的的戰爭,已經逐漸變為以摧毀國家經濟、戰略設施和未來發展潛力的戰爭,這就是我們今天的這個戰爭樣式。
在這樣一個戰爭樣式中,誰的國土成為戰場,誰在開戰以前就已經失敗了。為什麼呢?因為對進攻者而言,即使這個戰爭打不贏,比如說像美國,打這個越南戰爭,它打不贏它不過就是走吧,放棄了,放棄對敵手的打擊。那麼對於防禦者,你即使打跑了對手,你贏得的也不過是一個廢墟。就像現在我們看到的伊拉克戰爭,人們都說美國打了消耗戰,在伊拉克沒有打贏,美國付出多麼多麼大的代價,但你要想想他們伊拉克、阿富汗付出什麼樣的代價,打不贏頂多是損失一些裝備、浪費一些錢,損失一些人員,但你的國家呢,你的山河破碎了。
所以我們以趕走日本人為勝利,代價是我們的山河破碎。我覺得在軍事觀念上,絕不能再以這個為勝利標准,絕不能說敵人來了以後,入侵了我們的國土,我把你打跑,那不是戰爭的標准。我記得中國一位偉人說過,我們的目標就是要把敵人消滅在他的出發地,而不是滿足於把他打跑。你入侵了我,我一定要把戰爭打到你的國土去,要你也付出相應的代價。甚至你在威脅我的時候,我可以先你打擊,不能讓我們自己的國土成為戰場。如果我們還停留在原來的戰爭概念上,總是想著別人什麼時候打我們,打完以後我們再把他打跑,我認為這是非常愚蠢的。你要是有這樣的想法,別人打你一次把你打爛了你再建,滿足於這種勝利的話,我覺得,我們可能會在這樣的勝利當中,走向國家的衰敗。
http://www.ycxy.com/cn/lw/2013/39168.html
3. 抗日戰爭中國傷亡人數
國民革命軍將官陣亡名單(師級以上)
佟麟閣上將(追授),29軍副軍長 1937年7月28日 北京南苑
趙登禹上將(追授),132師師長 1937年7月28日 北京南苑
郝夢齡上將,9軍軍長 1937年10月16日 山西忻口
劉家麒中將,54師師長 1937年10月16日 山西忻口
吳克仁中將,67軍軍長 1937年11月9日 上海松江
高志航空軍少將(追授),空軍驅逐機司令 1937年11月21日 河南周家口
夏國璋中將,172師副師長 1937年11月21日 浙江湖州
吳國璋中將,75師副師長 1937年11月26日 浙江湖州
饒國華上將(追授),145師師長 1937年11月30日 安徽廣德(自殺)
蕭山令中將,憲兵副司令 1937年12月12日 江蘇南京
姚中英少將,156師參謀長 1937年12月12日 江蘇南京
司徒非少將,160師參謀長 1937年12月12日 江蘇南京
劉震東中將,第五戰區第二路游擊司令 1938年2月22日 山東莒縣
王銘章上將(追授),122師師長 1938年3月17日 山東藤縣
鄒紹孟少將,124師參謀長 1938年3月17日 山東藤縣
趙渭濱少將,122師參謀長 1938年3月17日 山東藤縣
范庭蘭少將,豫北別動隊第五總隊總隊長 1938年3月28日 河南修武
劉桂五少將,騎兵第六師師長 1938年4月22日 內蒙黃油乾子
周元中將,173師副師長 1938年5月9日 山東蒙城
李必藩中將,23師師長 1938年5月14日 山東菏澤(自殺)
黃啟東少將,23師參謀長 1938年5月14日 山東菏澤(自殺)
方叔洪中將,114師師長 1938年6月 山東荷澤馮家場
付忠貴少將,魯北游擊司令 1938年9月23日 山東
馮安邦中將,42軍軍長 1938年11月3日 湖北襄陽
林英燦少將,152師副師長 1939年1月13日 廣東清遠
李鞏良中將,軍訓部輜重總監 1939年3月7日 陝西西安
張諝行中將,第一戰區副參謀長 1939年3月7日 陝西西安
王禹九少將,79軍參謀處長 1939年3月26日 江西高安
陳安保中將,29軍軍長 1939年5月6日 江西龍里
唐聚五少將,東北游擊司令 1939年5月18日 河北遷安
韓炳宸少將,山東第十三區保安副司令 1939年1月9日 山東萊陽
馬玉仁中將,江蘇第一路游擊司令 1940年1月3日 江蘇望鄉台
丁炳權中將,197師師長 1940年1月25日 江西武寧
鄭作民中將,2軍副軍長 1940年2月3日 廣西昆侖
鍾毅中將,173師師長 1940年5月9日 湖北蒼台(自殺)
張自忠上將(追授),33集團軍總司令 1940年5月16日 湖北南瓜店
張敬少將,33集團軍高參 1940年5月16日 湖北南瓜店
戴民權中將,豫南遊擊第五縱隊司令 1940年5月 河南遂平
王竣中將,新27師師長 1941年5月9日 山西台砦
梁希賢少將,新27師副師長 1941年5月9日 山西台寨(自殺)
陳文杞少將,新27師參謀長 1941年5月9日 山西台寨
唐淮源上將,3軍軍長 1941年5月12日 山西懸山(自殺)
寸性奇中將,12師師長 1941年5月13日 山西毛家灣(自殺)
金崇印少將,17軍參謀長 1941年9月16日 山西橫水鎮
石作衡中將,70師師長 1941年9月6日 山西絳縣
賴傳湘中將,190師副師長 1941年9月24日 湖南梁家段
朱實夫少將,新3師副師長 1941年9月25日 甘肅
李翰卿中將,57師步兵指揮官 1941年9月27日 江西上高
武士敏中將,98軍軍長 1941年9月29日 山西東峪
朱世勤中將,暫30師師長 1942年5月4日,山東潘庄
郭子斌少將,暫30師副師長 1942年5月4日 山東潘庄
戴安瀾中將,200師師長 1942年5月26日 緬甸茅邦村
王鳳山少將,暫45師師長 1942年6月23日 山西張翁村
胡義賓少將,96師副師長 1942年7月 緬甸埋通
張慶澍少將,魯蘇戰區高參 1942年8月 山東唐王山
周復中將,魯蘇戰區政治部主任 1943年2月21日 山東城頂山
張少舫少將,113師參謀長 1943年2月21日 山東城頂山
高道先少將,山東鐵道破壞總隊長 1943年5月 山東
江春炎少將,114師參謀長 1943年7月4日 山東鄒縣
彭士量中將 (追授),暫5師師長 1943年11月15日 湖北石門
許國璋中將,150師師長 1943年11月21日 湖北諏市(自殺)
孫明瑾中將,預10師師長 1943年12月1日 湖南常德
盧廣偉少將,騎8師副師長 1944年5月5日 安徽潁上
李家鈺上將,36集團軍總司令 1944年5月21日 河南秦家坡
陳紹堂少將,104師步兵指揮官 1944年5月21日 河南秦家坡
周鼎銘少將,36集團軍副官處長 1944年5月21日 河南秦家坡
王劍岳少將,8師副師長 1944年6月10日 河南靈寶
王甲本中將,79軍軍長 1944年9月7日 湖南東安
闞維雍中將(追授),131師師長 1944年11月10日 廣西桂林(自殺)
陳濟恆中將,桂林防守司令部參謀長 1944年11月10日 廣西桂林(自殺)
呂旃蒙少將(追授),31軍參謀長 1944年11月10日 廣西桂林
齊學啟中將,38師副師長 1945年5月13日 緬甸仰光
胡旭盱少將,第三戰區第一突擊隊司令 1945年6月 浙江孝豐
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
左權,18集團軍副總參謀長,1942年5月25日,山西遼縣
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
羅忠毅,新四軍6師參謀長,1941年11月28日,江蘇溧陽
彭雄,新四軍3師參謀長,1943年3月17日,江蘇連雲港
彭雪楓,新四軍4師師長,1944年9月11日,河南夏邑八里庄(死於國共沖突)
陳昭禮,全國戰地動員委員會委員,少將, 1940年8月13日,在崇安吳公嶺(死於國共沖突)
東北抗日聯軍
李學忠,第二軍政治部主任,1936年8月,吉林省撫松縣
王德泰,第二軍軍長,1936年11月,吉林省蒙江縣
夏雲傑,第六軍軍長,1936年11月26日,黑龍江省湯原縣
宋鐵岩,第一軍政治部主任,1937年2月11日,吉林省蒙江縣
陳榮久,第七軍軍長,1937年3月5日,黑龍江省饒河縣
金正國,第十一軍政治部主任,1938年5月,黑龍江省樺川縣
劉曙華,第八軍政治部主任,1938年8月22日,黑龍江省勃利縣
李延平,第四軍軍長,1938年11月20日,黑龍江省五常縣
王光宇,第四軍副軍長,1938年12月,黑龍江省五常縣
王克仁,第五軍代理政治部主任,1939年4月23日,黑龍江省穆棱縣
侯國忠,第一路軍第三方面軍副指揮,1939年8月24日,吉林省安圖縣
楊靖宇,第一路軍總司令兼政委,1940年2月23日,吉林省蒙江縣
曹亞范,第一路軍第一方面軍指揮,1940年4月8日,吉林省蒙江縣
王汝起,第二路軍一支隊支隊長,1940年5月21日,黑龍江省饒河縣
趙敬夫,第三路軍三支隊政委,1940年7月20日,黑龍江省德都縣
高禹民,第三路軍第三支隊政委,1940年12月1日,內蒙古阿榮鎮
陳翰章,第一路軍第三方面軍指揮,1940年12月8日,吉林省寧安縣
汪雅臣,第十軍軍長,1941年1月29日,黑龍江省五常縣
張忠喜,第十軍副軍長,1941年1月29日,黑龍江省五常縣
魏拯民,第一路軍副司令,1941年3月8日,吉林省樺甸縣
郭鐵堅,第三路軍第九支隊參謀長,1941年9月20日,內蒙古莫力達瓦旗
趙尚志,第二路軍副總指揮,1942年2月12日,黑龍江省鶴崗
許亨植,第三路軍總參謀長,1942年8月3日,黑龍江省慶城(現黑龍江省慶安縣)
數字
抗日戰爭期間,在華日軍人數最多時有近200萬,協助日軍的中國偽軍最多時超過100萬(整個抗戰期間偽軍總人數約為210萬)。據日本厚生省1964年調查後統計,日軍在侵華戰爭中死亡的人數約為44萬人。(不包括印緬戰場上中國遠征軍和駐印軍和美英協同殲滅的約16萬日軍。)
抗日戰爭中,中國國民革命軍兵力最高時達500萬人。中國國民政府領導下的國民革命軍與日軍共有22次大型會戰、1117次大型戰斗、小型戰斗28931次。國民革命軍陸軍死亡、失蹤321萬1914人,空軍陣亡4321人、損失戰機2468架,海軍幾乎全滅。加上因病減員等非戰場損失,國軍總損失400多萬人。不過,亦於大小會戰中,讓日軍損失48萬3708人,而傷者更達193萬4820人。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共有126名日本將官陣亡於與國軍會戰中。(中日戰爭中,共129名日本將官陣亡,只有其中3名是陣亡於與八路軍會戰中。)除此,由共產黨領導的包括八路軍、新四軍及抗日根據地民兵在內主要以在日本佔領區內游擊戰為主。
據統計,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總共殲滅日軍52.7萬,此外還殲滅118萬偽軍。遠遠超過了中國共產黨武裝〔八路軍、新四軍〕的殲敵數量。相比之下,八路軍、新四軍人數較少,條件較差。國民革命軍作為當時中國正規的政府武裝,戰績突出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中國平民則約有900萬死於戰火,另有800萬平民死於其他因素,9500萬人成為難民。中國在戰爭中所承受的損失極大,按1945年貨幣折算,約為6500億美金。
另有估計中國抗戰直接人口損失可累計之估計數為2062萬人,合可累計之戰爭直接傷殘人口,軍民傷亡最低限為3480萬人;同時,還有估計認為,中國抗戰直接傷亡人口合計可能在4100萬上,合戰時失蹤被俘等項數字,戰爭直接給中國造成的死亡、傷殘及失蹤等項人口損失共計超過4500萬人;而從人口損失的角度看,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口損失總數應在5000萬人以上。
4. 抗日戰爭中中國損失知多少 – 鐵血網
因戰爭,直接死亡的人數達3500萬。
因戰亂,缺少物質,餓死病死逃亡到死的超版過一億人。
因戰爭造成權傷殘的,超過五千萬。
基礎設施和房屋、建築、工廠倒塌無數計數,損失幾萬萬億美元。
日本從中國掠奪走的財富,相當於日本當時60年全國財政總收入。
5. 抗日戰爭的時候,中國有沒有產油能力
中國大陸第一口油井位於延長縣城西石油希望小學操場,延長油礦的前身「延長石油官廠專」,創 建於屬1905年,抗日戰爭,從1937年7月7日的「盧溝橋事變」開始,也就是抗日戰爭前30年中國就有油井了。
國軍的機械化部隊所用石油是哪裡來的,進口,還是自產。這個我認為是進口的佔大部分,1949全中國的產油量,都不夠現在一個小城的消耗量,抗日戰爭時期估計更少,而且飛機要求的航空煤油國內那時候根本沒技術提純。航空煤油100%的國外進口的。
還有當時的中國工業幾乎沒有,中國基本上沒有汽車,國內估計也沒什麼大的油井……
6. 抗日戰爭以來中國的石油發展
抗戰之前,全中國最抄大的油田就是玉門油田。全年產量不超過1.2萬噸。
產量微少加上幾乎沒有煉油能力,導致中國成為完全的石油進口國,所需燃油100%進口。
至於新中國建立後石油工業的發展歷程,介紹連篇累牘不用多說了。最著名的就是大慶油田了。
7.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一共掠奪了中國多少糧食
因為抗戰時抄代中國的糧食主產區幾乎全部掉守所以日本掠奪的糧食數量異常驚人。重要分成兩部分一是日本在戰斗時代掠奪並輸送回本土和寧靖洋各個疆場的糧食總計約3億噸。領一部分更巨大年夜就是日本在中國境內的移平易近和駐軍和行政機構和偽軍直接消費的糧食約5億噸。
8. 抗戰時期,中國軍事實力到底跟日本有多大的差距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的時候,因為中日之間的實力相差懸殊是非常驚人的。從經濟基礎角度看,日本每年的工業產值相當於60億美元,中國當年的經濟產值也就13.6億美元,日本當年的鋼產量是580萬噸,而中國當年的鋼產量只有4萬噸。日本當年煤的產量是5070萬噸,中國是2800萬噸。中國那麼多的煤,只有日本的一半多一點。日本的石油儲備169萬噸,中國的石油只有1.31萬噸。銅呢,日本是8.7萬噸,中國只有700噸。飛機,日本每年可以造1580架,當年就能造這么多,中國一架也造不了。大口徑的火炮,日本當年生產了744門,中國連一門也造不了。日本當年造了330輛坦克,中國一輛也造不了。汽車,日本當年造了9500輛,中國也是一輛造不了。軍艦,日本當年生產的軍艦是52400噸,中國一噸也造不了,也就是說當世界進入這個機械化軍事時代的時候,中國居然不能生產任何一種機械化時代的主戰兵器,坦克、飛機、軍艦、大炮都不能造,那麼無論是經濟形態、技術形態還是軍事形態,日本都已經遙遙領先中國一個時代。
具體到雙方軍事實力的直接對比,我們可以看到差別就更大。盧溝橋事變以前,中國海軍,中華民國的海軍兩萬五千人,裝備艦船是66艘,分為巡洋艦、輕巡洋艦、運輸艦、練習艦、魚雷艇等等,總噸位只有57608噸。
而日本海軍截止到1937年,它擁有艦船285艘,總排水量達到115萬噸,比中華民國的海軍整整多了110萬噸,日軍的海軍編成是12.7萬人,當時的編成,有4搜航空母艦,航空母艦是6.9萬噸,將近7萬噸。水上飛機母艦2艘,3.1萬噸,戰列艦9艘,27萬多噸。重型巡洋艦12艘,輕型巡洋艦21艘,驅逐艦102艘,潛艇59艘,練習艦1艘,一個練習艦就有1萬噸排水量。潛水母艦5艘,還有布雷艦、海防艦、炮艦等等,一大批的軍艦還在建造。其中在建造的兩艘戰列艦,就是後來名動天下的「大和」號和「武藏」號。一艘軍艦的排水量就在7萬噸,也就是說日本一艘軍艦的排水量相當於整個中華民國海軍海軍的噸位,這就是雙方當時海軍的差距。
9. 民國時候 中國有油田嗎
1.我國抄近代石油工業的開端----台灣苗粟油礦.
2.大陸最早的油礦----陝西延長油礦.中國近代陸上第一口油井在延長。延長油礦於1907年鑽成的「第一井」是中國陸上第一口油井,被國務院命名為「中華之最」。
3.舊中國投入開發規模最大產量最高的油田---玉門油田. 玉門油田是中國第一個天然石油基地,開發於1939年,解放前10年,累計生產原油52萬噸,占當時全國原油產量的95%,玉門生產的油品,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作出了特殊貢獻。
10. 抗日戰爭中日兵力對比
抗日戰爭中日兵力對比:日本遙遙領先中國整整一代。
1、一國的軍事實力強弱,歸根到底由綜合國力,尤其是工業生產能力來決定。
抗戰爆發前中日雙方的一系列數據對比:日本年工業總產值60億美元,中國13.6億美元;日本年產鋼鐵580萬噸,中國4萬噸;日本年產煤5070萬噸,中國2800萬噸;日本年產石油169萬噸,中國1.31萬噸。
日本年產飛機1580架,大口徑火炮744門,坦克330輛,汽車9500輛,戰艦52422噸,而這些現代化武器裝備,中國均無自產能力。也就是說,當日本已緊跟世界潮流大踏步邁入機械化軍事時代之際,中國居然不能生產任何一種拿得出手的主戰兵器。
2、以雙方海軍軍力對比為例:
「七七事變」前夕,中國海軍兵員共約兩萬五千人,共有66艘艦艇,分為巡洋艦、輕巡洋艦、運輸艦、練習艦、魚雷艇五類,總噸位57608噸。
而截止到1937年6月,日本海軍兵員十二萬七千人,共有艦艇285艘,總噸位超過115萬噸。其中作戰軍艦約77萬噸。
包括航母4艘(近7萬噸,總噸位,下同),水上機母艦2艘(約3萬噸),戰列艦9艘(約27萬噸),重型巡洋艦12艘(近10萬噸),輕型巡洋艦21艘(近11萬噸),驅逐艦102艘(超過12萬噸),潛艇59艘(超過7萬噸)。
還有練習艦、潛水母艦、布雷艦(艇)、海防艦、炮艦、水雷艦、掃雷艦數十艘,總噸位約13萬噸,以及修理艦、運輸艦、練習特務艦、測量艦、佈雷艇、獵潛艇等配套艦艇。
此外,又有戰列艦2艘、航母2艘、輕型巡洋艦4艘、驅逐艦12艘、水上機母艦3艘、水雷艦4艘正在建造。其中2艘戰列艦,就是後來名動天下的「大和」「武藏」,每一艘的排水量都在7萬噸以上。換言之,日本一艘大型戰列艦的排水量,就超過了當時的整個中國海軍。
在兵員的訓練上,中日同樣存在著重大差距。
抗戰前,中國士兵大部分是文盲,截至1936年底,中國訓練完畢之高中及同等學校的合格預備兵,僅17490人。專科以上文化程度的候補軍官僅880人。
著名歷史學家黃仁宇抗戰時當過國軍排長,他發現基層軍官連花名冊都點不了,平日多不研究戰術,打仗全憑血氣之勇。進攻時以密集隊形蜂擁蟻附,失利時又鳥奔獸散。
以單兵射擊訓練論,當時一發子彈的價值在中國相當於七斤半大米,或35個雞蛋。所以平時訓練多數是打空槍,就算物質條件最好的中央軍,也不過每兵配發15發子彈作實彈射擊,開戰後每兵配發20發子彈上戰場。
而日軍《步兵操典》規定,新兵入伍後,每月用於實彈射擊的子彈,步槍不得低於150發,機槍不得低於300發。結果日軍每個中隊都有三分之一的步槍兵可以達到優秀射手的水平。
至於雙方步兵重火器威力的落差,就更不用說了。「七七事變」前,中國75mm以上口徑的火炮僅800多門,重炮只有可憐的48門,雖全部從德國進口,但總數連日軍同類火炮的零頭都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