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抗日戰爭期間的重大戰役
1、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2、南京保衛戰
南京保衛戰,又稱南京戰役,是中國軍隊在淞滬會戰失利後,為保衛首都南京與日本侵略軍展開的作戰。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2月1日,日軍大本營下達「大陸第8號令」,命令華中方面軍與海軍協同,兵分三路,攻佔南京。
蔣介石任命唐生智為首都衛戍部隊司令長官,部署南京保衛戰。因敵我力量對比懸殊,南京各城門先後被日軍攻陷,守軍節節抵抗,犧牲無數。12日,唐生智奉蔣介石命令,下達守軍撤退令。守軍各部因撤退失序,多數滯留城內,被日軍大量屠殺,損失慘重。
3、中條山戰役
中條山戰役(日方稱之為「中原會戰」)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正面戰場國民黨軍隊在山西范圍內的唯一一場大規模對日作戰。1941年5月7日,中條山外圍日軍在航空兵的支持下,由東、北、西三個方向開始全面進攻。
中條山戰役前後歷時一個多月,中國軍隊由於事前准備不足、又缺乏統一指揮,除少數突圍外,大部潰散,被俘虜3.5萬人,陣亡將士4.2萬人,日軍據中方公布斃傷9900人,按日方數字僅戰死673人,負傷2292人。
4、百團大戰
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在華北敵後發動的一次大規模進攻和反「掃盪」的戰役,由於參戰兵力達105個團,故稱「百團大戰」。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
5、豫南會戰
豫南會戰是中國第5戰區軍隊在河南南部抗擊日軍的一次作戰。 1941年1月,日第11軍為了打通平漢鐵路南段,解除中國軍隊對信陽日軍的威脅,糾集步兵7個師、騎兵1個旅、戰車3個團的兵力,在司令官園部和一郎的指揮下,分左、中、右3個兵團,分三路,准備向豫南發起進攻。
第5戰區司令長官決定採用避實擊虛的戰略,留少數兵力正面抗擊,主力轉向兩翼,待日軍進攻兵力分散之時,從其兩側及背後圍殲之。豫南會戰是武漢周圍地區防禦作戰中的一次戰役。
2. 抗日戰爭有哪幾場重要戰役
淞滬會戰是1937年8月13日起中國軍隊抗擊侵華日軍進攻上海的戰役,又稱作「八·一三淞滬回戰役答」,這場戰役是中國抗日戰爭中第一場重要戰役,也是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戰役,前後共歷時3個月,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6個旅30萬餘人,死傷7萬餘人;中國軍隊投入75個師和9個旅60餘萬人,傷亡達15餘萬人;至1937年11月12日上海淪陷,淞滬會戰結束。在淞滬會戰中中國軍民浴血苦戰,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並爭取了時間,從上海等地遷出大批廠礦機器及戰略物資,為堅持長期抗戰起了重大作用。
3. 在中國抗日戰爭中,有哪些有名的戰役
1.淞滬會戰:1937年月13日~11月11日
淞滬會戰是中日雙方規模最大的一次會戰。3個月的戰役中,雙方都投入幾十萬兵力。中國軍隊在付出33萬多人的巨大損失後,最終被迫匆忙撤退,並直接導致了南京會戰的失利。此戰日軍傷亡5萬餘人。
2.南京保衛戰:1937年12月1日~12月13日
淞滬會戰後,日軍迅速進攻國民政府首都南京。國民黨軍此時兵力凋零,被迫在12月12日匆忙突圍撤退。
3.太原會戰:1937年9月13日~11月
1937年9月13日,日軍佔領大同後向太原進攻,中國軍隊被迫從太原突圍。此戰中國守軍英勇抵抗,付出了重大犧牲,消滅敵軍2萬餘人。
4.徐州會戰:1938年1月~5月21日
日軍打通了津浦線,擴大了佔領區,但未能消滅中國軍隊主力。國民黨軍的防禦作戰和主動轉移為此後的武漢保衛戰贏得了4~5個月的時間。其中台兒庄大捷消滅日軍1萬多人。
5.武漢會戰:1938年6月~10月
國民黨軍隊的正面抵抗取得了斃傷敵軍4萬人、近10萬日軍因戰斗、氣候、疾病等原因暫時喪失作戰能力的巨大戰果,抗日戰爭從此進入相持階段。
(3)抗日戰爭的重要戰役擴展閱讀:
整個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含國共兩黨)軍隊共進行大規模和較大規模的會戰22次,重要戰役200餘次,大小戰斗近20萬次,總計殲滅日軍150餘萬人(忽略了日軍傷員治癒後重返戰場的人數)、偽軍118萬人。戰爭結束時,接收投降日軍128萬餘人,接收投降偽軍146萬餘人。
抗日戰爭(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簡稱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Second Sino-Japanese War)、日本侵華戰爭(Japanes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
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20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戰爭,便是其對外擴張侵略戰爭中規模最大的一次。這次戰爭是日本的對外擴張政策、日中兩國國力的懸殊對比以及國際社會綏靖主義政策等多種因素作用的後果。
4. 抗日戰爭時期的三大著名戰役
1、平型關戰役
平型關大捷(又稱平型關戰斗、平型關伏擊戰),是指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在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平型關附近,為了配合第二戰區的友軍作戰,阻擋日軍攻勢,由115師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指揮,充分發揮近戰和山地戰的特長,首次集中較大兵力對日軍進行的一次成功伏擊戰,八路軍在平型關取得首戰大捷。
2、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淞滬會戰中日軍因遭到國民黨的頑強抵抗而損失慘重,這場戰役對於中國而言,標志兩國之間不宣而戰、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盧溝橋事變後的地區性沖突升級為全面戰爭,並徹底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
3、百團大戰
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在華北敵後發動的一次大規模進攻和反「掃盪」的戰役,由於參戰兵力達105個團 ,故稱「百團大戰」。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
據八路軍總部1940年12月10日的統計,百團大戰僅前三個半月期間,就進行大小戰斗共1824次,重擊了日偽軍的反動氣焰,有力地配合了國民黨軍正面戰場的作戰,極大地振奮了全國的抗戰信心。
拓展資料:
抗日戰爭(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簡稱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Second Sino-Japanese War)、日本侵華戰爭(Japanes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參考資料:淞滬會戰_網路
百團大戰_網路
5. 中國抗日戰爭時期,有哪些有名的戰役
中國抗日戰爭時期,有很多的有名的戰役,像什麼百團大戰、台兒庄大捷等。我這次要說的是日軍掃盪時期的一次戰斗,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次戰斗也非常的有名。
岡崎大隊憑借著居高臨下的地利和強大的武器裝備,將我軍的部隊牢牢的阻擋在山腳下。在《亮劍》中,李雲龍用挖掘工事和手榴彈的方法滅掉了山崎大隊,但是現實中並沒有那麼簡單。
為了能夠突破岡崎大隊的炮火,我軍付出了非常大的代價,很多部隊被打的都不成建制了。當我軍好不容易攻上山頭後,遠處的援軍也已經馬上要到了。雖然很無奈,但是我們只能撤退,並沒有全殲岡崎大隊。
6. 抗日戰爭的三個階段 和主要戰役
三個階段:戰略防禦階段、戰略相持階段、戰略反攻階段,主要戰役有淞滬會戰、長沙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南京保衛戰等。
一、三個階段
1、戰略防禦階段
1937年7月7日至1938年10月,是抗日戰爭的戰略防禦階段,標志是盧溝橋事變。盧溝橋事變標志著日本帝國主義妄圖將中國變為其獨占的殖民地的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中國掀起了全國性的反對日本侵略的民族解放戰爭。
在此期間,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上頑強抵抗,與日寇浴血奮戰。國民政府先後組織了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四次大規模會戰。
這些大會戰極大地消耗了日軍的作戰實力和精銳部隊,中國軍隊以空間換時間,粉碎了日軍迅速滅亡中國的圖謀,使抗戰進入對中國有利的戰略相持階段。
2、戰略相持階段
1938年到1943年底,是抗日戰爭中時間最為漫長的戰略相持階段。戰略相持階段又可以分為前期和後期。1938年11月至1941年11月是戰略相持階段的前期。日本帝國主義佔領武漢後,開始改變策略,對國民黨採取「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的方針。
汪精衛集團投敵叛國,在日本的扶持下建立了偽中央政權。國民黨頑固派加劇了反共摩擦活動。中國共產黨堅持團結抗戰、反對妥協和分裂的方針,敵後戰場開始發展為抗日戰爭的重要戰場。
1941年12月至1943年底,是戰略相持階段的後期。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對日宣戰,世界反法西斯陣營正式形成。
中國戰場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戰場,牽制了日軍的大量兵力,使其不能北上進攻蘇聯,亦不能西進進攻印度。國民黨堅持一黨專政,大發國難財,使其統治日趨腐朽。共產黨領導敵後抗日軍民度過了抗戰中最困難的階段。
3、戰略反攻階段
1944年初至1945年8月,是局部反攻和抗日戰爭勝利結束的時期。盟軍在太平洋戰場轉入反攻。國民黨軍在滇西緬北作戰中取得了重大勝利,贏得了美英盟國的巨大贊譽。
但在豫湘桂戰役中卻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潰敗。豫湘桂戰役的潰敗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強烈憤慨,引發了民主運動的新高漲。
中國共產黨提出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主張,獲得人民的熱烈響應。1945年8月,美國在日本本土先後投擲了兩顆原子彈,蘇聯出兵我國東北。國民黨軍和共產黨領導的武裝舉行反攻。
日本帝國主義於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抗日戰爭取得了偉大勝利。中國人民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犧牲和貢獻,中國躋身世界四大國之列,國際地位大大提高。
二、主要戰役
1、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淞滬會戰開始於1937年8月13日,是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而在上海採取主動反擊的戰役。
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斗,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餘人,宣布死傷4萬餘人;
中國軍隊投入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八十八師及148個師和62個旅80餘萬人,自己統計死傷30萬人。
淞滬會戰中日軍因遭到國民黨的頑強抵抗而損失慘重,這場戰役對於中國而言,標志兩國之間不宣而戰、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盧溝橋事變後的地區性沖突升級為全面戰爭,並徹底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
2、長沙會戰
長沙會戰是指發生在抗日戰爭1939年9月到1942年2月期間,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在以長沙為中心的第九戰區進行了3次大規模的激烈攻防戰,也稱為「長沙保衛戰」。
長沙會戰,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以後,國民黨正面戰場抵抗日本帝國主義軍隊侵略,所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勝利,是抗戰爆發以來,中國軍隊第一次以武力迫使日軍回到原戰略態勢的戰役。
長沙會戰的勝利,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華軍隊,粉碎了日本消滅中國軍隊主力、「以戰迫降」的戰略目標,振奮了全國人民抗戰勝利的信心。
有力地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作戰,極大地提高了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地位。有力地保衛了湖南廣大地區和我國西南大後方的安全,穩定了湖南局勢,並使之成為支持全國長期抗戰的重要基地。
據統計,三次長沙會戰,中國軍隊陣亡、受傷和失蹤的將士達93944人,殲滅日軍共計11萬餘人。
3、徐州會戰
徐州會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日雙方在以江蘇省徐州為中心的津浦(天津至浦口)、隴海(寶雞至連雲港)鐵路地區進行的一次大規模防禦戰役,其中以1938年三四月間的台兒庄大戰最為著名。
因圍殲日軍一萬餘人,史稱之為台兒庄大捷。徐州會戰對日軍給予了巨大的打擊,大大遲滯了日軍進攻的腳步,為中方部署武漢會戰贏得了時間。
同時,徐州會戰的勝利,也擴大了中國抗戰的國際影響。以台兒庄大捷為代表的徐州會戰的消息,蘇、美、英、法、德、意等歐美主要國家都給予了充分報道和評論。
據1938年4月9日倫敦路透社電訊說:「英軍事當局,對於中國津浦線之戰局極為注意。最初中國軍獲勝之消息傳來,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現已證明日軍潰敗之訊確為事實。
英人心理,漸漸轉變,都認為最後勝利當屬於中國。」德國也報道說:「徐州方面中國抵抗力之強,殊出人意外」,「最慎重之觀察者亦不能不承認日本必遭失敗。」
這些社會輿論對提高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和爭取外國政府的支援,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中國人民誓死抵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決心和勝利戰績,贏得世界正義輿論的高度評價,也使德、意法西斯不敢小視。
各國新聞媒介對台兒庄大捷的報道,不僅使各國人民增加了對中國抗戰的了解和認識,也為後來中國贏得外援創造了條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淞滬會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長沙會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徐州會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抗日戰爭
7. 抗日戰爭中的四次重大戰役是什麼
抗日戰爭中的四次重大戰役是:台兒庄大捷,淞滬會戰,長沙會戰,遠征軍赴緬甸。
1、台兒庄大捷
台兒庄大捷,又稱台兒庄戰役、魯南會戰或血戰台兒庄。台兒庄戰役的起止時間有幾種說法,一般認為從1938年3月16日開始至4月15日結束。戰役由滕縣戰斗、臨沂附近戰斗、台兒庄戰斗和日軍的潰退,中國軍隊的追擊作戰等部分組成。
在歷時1個月的激戰中,中國軍隊約29萬人參戰,日軍參戰人數約5萬人。中方傷亡約5萬餘人,斃傷日軍約2萬餘人(日軍自報傷亡11984人 )。
它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堅定了全國軍民堅持抗戰的信心。這次戰役鼓舞了全民族的士氣,改變了國際視聽,消滅了日本侵略者的威風,殲滅了日軍大量有生力量。此次大捷是中華民族全面抗戰以來,繼長城戰役、平型關大捷等戰役後,中國人民取得的又一次勝利,是抗日戰爭以來取得的最大勝利,也是徐州會戰中國民革命軍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
2、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淞滬會戰開始於1937年8月13日,是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而在上海採取主動反擊的戰役。中日雙方共有約80萬軍隊投入戰斗,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餘人,宣布死傷4萬餘人;中國軍隊投入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八十八師及148個師和62個旅80餘萬人,自己統計死傷30萬人。
3、長沙會戰
長沙會戰發生在抗日戰爭1939年9月到1944年8月期間,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在長沙為中心的第九戰區進行了4次大規模的激烈攻防戰,史稱為「長沙會戰」,或稱「長沙保衛戰」。
國民政府特別重視長沙地區的防禦,由第9戰區集結重兵與日軍在戰線對峙。前2次長沙會戰,雙方都自稱獲得了勝利。從戰術上看,雙方並未分出勝敗,中國軍隊的損失更大;但從戰略上,阻止了日軍的戰略目的,可以認為是抗戰中的勝利。第3次長沙保衛戰則是一場典型的勝仗,國民黨軍隊與之展開殊死搏鬥,終將日軍擊退。第4次長沙會戰日軍以優勢兵力發動猛攻,中國軍隊被迫撤退。
4、遠征軍赴緬甸
遠征軍由第五軍、第六軍和第六十六軍組成,軍長分別是杜聿民、甘麗初、張軫。3月1日,滇緬公路上車輪滾滾,空中有盟軍的飛機護航,在遮放集結的遠征軍乘上英軍的紅頭大卡車,直奔國門畹町而去。這是我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唯一一次派遣軍隊出國作戰,也是中國自甲午戰爭以後第一次援助他國作戰。
8. 抗日戰爭中的重大戰役有哪些
平津會戰、淞滬會戰、忻口會戰、徐州會戰、太原會戰、武漢會戰等重要戰役,並取得了台兒庄戰役的勝利。整個抗日戰爭期間,中國軍隊共進行大規模和較大規模的會戰22次,重要戰役200餘次,大小戰斗近20萬次,總計殲滅日軍150餘萬人、偽軍118萬人。戰爭結束時,接收投降日軍128萬餘人,接收投降偽軍146萬餘人。
1. 松滬會戰 1937年8月13日--11月11日
2. 太原會戰 1937年9月13日--11月
3. 南京保衛戰 1937年12月1日--12月13日
4. 徐州會戰 1938年1月 --5月24日
5. 蘭封會戰 1938年5月21日--6月
6. 武漢會戰 1938年6月 --10月
7. 隨棗會戰 1939年5月1日--20日
8. 第一次長沙會戰 1939年9月14日--10月
9. 桂南會戰 1939年11月13日--1940年10月30日
10.棗宜會戰 1940年5月1日--6月18日
11.豫南會戰 1941年1月25日--2月7日
12.上高會戰 1941年3月15日--4月9日
13.晉南(中條山)會戰 1941年5月
14.第二次長沙會戰 1941年9月--10月1日
15.第三次長沙會戰 1941年12月23日--1942年1月6日
16.浙贛會戰 1942年4月--7月28日
17.鄂西會戰 1943年5月--6月
18.常德會戰 1943年11月2日--12月
19.豫中會戰 1944年4月--5月25日
20.長(沙)衡(陽)會戰 1944年5月--8月
21.桂(林)柳(州)會戰 1944年8月--12月10日
22.湘西會戰 1945年4月--6月
9. 抗日戰爭的重大戰役
1、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淞滬會戰開始於1937年8月13日,是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而在上海採取主動反擊的戰役。
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斗,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餘人,宣布死傷4萬餘人;中國軍隊投入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八十八師及148個師和62個旅80餘萬人,自己統計死傷30萬人。
2、五原戰役
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3月20日,各部隊向五原及外圍據點發起總攻。當日午夜,中國軍隊向五原舊城、梅令廟、新公中等日軍據點同時發起進攻。至21日拂曉,第35軍新31師部隊擊潰新公中之日軍,日軍殘部向北山撤逃中被第8戰區第101師全部殲滅。
戰至11時,新31師及警備旅佔領了舊城除平市官錢局和屯墾辦事處以外的各據點;新32師攻佔了廣盛西及新城的外圍據點,集中圍殲新城城內之日偽軍;第101師及新6旅擊潰據守烏加河與王六子壕的日偽軍。
17時,新32師攻佔新城。黃昏,新31師全殲舊城日偽軍,並包圍了平市官錢局、屯墾辦事處兩據點。與此同時,第101師在烏加河北岸與包頭、固陽來增援之日偽軍展開激戰。日偽軍在飛機和重炮掩護下反復沖鋒,始終未能突破第101師陣地,為攻城部隊全殲五原守軍創造了條件。
22日新31、新32師殲滅了五原新舊城之日偽軍,收復了外圍各據點。打援部隊向日偽軍展開猛攻,激戰至24日,日軍又增派騎兵集團主力和第26師團一部,在飛機大炮掩護下強行渡河。打援部隊奮力阻擊,與日偽軍激戰3晝夜,在完成阻擊任務後奉命撤出陣地。
在日偽軍優勢炮火攻擊下,為避免與其決戰,傅作義採取誘敵深入,相機聚殲的方針,下令所部於24日晚轉移到有利地區尋機殲敵。25日,日軍分兵兩路,一路追擊中國軍隊,一路直趨五原,妄圖殲滅中國軍隊主力。26日中午,日軍在飛機掩護下進入五原,又於4月1日逃出五原,撤出後套地區。
3、上高戰役
上高戰役(上高戰役、錦江作戰、鄱陽掃盪戰、宜春會戰)是抗日戰爭中中方取得全面勝利的一場戰役,被軍委會參謀總長何應欽稱為「抗戰以來最精彩的一戰」。
1941年3月,駐南昌的34師團大賀茂因友鄰第33師團預定要調到華北,要求33師團走前配合自己掃盪周圍的中國軍主力,卻因兩個師團嚴重不配合導致34師團扎進4個中國軍的合圍圈,是為「上高戰役」。中國軍隊統計擊斃日軍大佐聯隊長濱田以下日軍15000餘人,日軍自報傷亡千餘人。
上高會戰在政治和軍事上,給日本侵略者造成了極為沉重的打擊,大大加速了其必然走向滅亡的歷史命運,大大減輕了東南亞各國人民的深重苦難,延緩了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同盟的正義戰爭中,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因而具有深遠的國際意義。
4、豫南會戰
豫南會戰是中國第5戰區軍隊在河南南部抗擊日軍的一次作戰。 1941年1月,日第11軍為了打通平漢鐵路南段,解除中國軍隊對信陽日軍的威脅,糾集步兵7個師、騎兵1個旅、戰車3個團的兵力,在司令官園部和一郎的指揮下,分左、中、右3個兵團,分三路,准備向豫南發起進攻。
第5戰區司令長官決定採用避實擊虛的戰略,留少數兵力正面抗擊,主力轉向兩翼,待日軍進攻兵力分散之時,從其兩側及背後圍殲之。豫南會戰是武漢周圍地區防禦作戰中的一次戰役 。
5、百團大戰
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在華北敵後發動的一次大規模進攻和反「掃盪」的戰役,由於參戰兵力達105個團,故稱「百團大戰」。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
百團大戰分為3個階段。1940年8月20日至1940年9月10日為第一階段,中心任務是摧毀正太路交通。1940年9月22日至1940年10月上旬為第二階段,主要任務是繼續破壞日軍的交通線,並摧毀日軍深入抗日根據地的主要據點。1940年10月上旬到1941年1月24日為第三階段,主要任務是反擊日軍的報復性「掃盪」。
10. 抗日戰爭著名戰役
1台兒庄戰役
1938年3月23日至4月7日,
中國軍隊和日軍在山東嶧縣台兒庄(今屬棗庄市)一帶進行的戰役。
台兒庄戰役是中國軍隊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在歷時半個月的激戰中,中國軍隊付出了巨大犧牲,參戰部隊4. 6萬人,傷亡失蹤7500人。在中國軍隊的英勇抗擊下,取得了殲滅日軍1萬餘人的巨大勝利。此次戰役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凶焰,鼓舞了全國軍民堅持抗戰的鬥志
2平型關戰役
平型關戰役是我晉綏軍在平型關一帶縱深對日進行的防禦作戰,是太原會戰的一個重大戰役,此戰役最終因日軍突破平型關關口而失敗
3百團大戰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在華北地區使用105個團的兵力,向日軍佔領的交通線和據點發動的大規模進攻戰役。
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帶戰略性的進攻戰役。在這次戰役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華北敵後抗日軍民,齊心協力,前仆後繼,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充分表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戰斗精神。百團大戰嚴重地破壞了日軍在華北的主要交通線,收復了被日軍佔領的部分地區,給了侵華日軍以強有力的打擊。百團大戰對堅持抗戰、遏制當時國民黨妥協投降暗流、爭取時局好轉起了積極作用,進一步鼓舞了全國人民奪取抗戰勝利的信心,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聲威。它在中國抗日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