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軍事戰爭騎兵對重甲步兵
先用一萬步兵頂住敵方部分步兵,用一萬輕騎滅全部弓箭手,必要時重騎助戰,要速戰速決,然後,正面是自己的步兵對敵步,用全部騎兵從側翼沖擊敵步。敵人有盾兵補充,就要速決。
Ⅱ 騎兵對步兵,優勢真的那麼大嗎
優勢非常大基本來算是無解那種,歷自數人類數千年戰爭史步兵戰勝騎兵的戰列非常少,少數個例也是依靠地利優勢戰勝的騎兵,騎兵最可怕的就是其機動力,打的過就打打不過提馬就跑步兵在後面追都追不少。騎兵主要分兩種一是靠沖擊力取勝的重騎兵一種是靠騎射取勝的輕騎兵,重騎兵就不用多說了你就想像一輛小排量汽車以每小時四五十邁的速度向你重來的情景就知道有多可怕了,而輕騎兵更可怕他會遊走在弓箭射程之內不斷的用弓箭對你射擊就像放風箏一樣一直吊著你直到你崩潰為止。
Ⅲ 歷史上有哪些步兵對抗騎兵的神奇方法
以步兵對抗騎兵歷史上無外乎下面幾種方法。
一,車陣
以步兵車陣對戰騎兵是步兵處於防守時的典型戰法。
漢武帝時期大將李陵率領五千步兵被匈奴八萬騎兵包圍。李陵將大車環繞起來作為營寨,帶領士兵出營外列陣,前排持戟、盾、後排持弓弩。
匈奴單於親自領兵,以如此懸殊的兵力,死傷過萬都拿不下五千步兵,一度想著退兵,可惜最後叛徒告密,李陵最後還是兵敗投降。但是步兵車陣的威力可見一斑。
二,陣法
此外《資治通鑒》還記載,劉裕用「卻月陣」,以2000步兵大破北魏3萬精銳騎兵。
但是劉裕此戰借了水軍強大和地利的優勢,是古代少有的水路聯合指揮作戰的典範,不容易復制。
宋朝和岳飛起名的名將吳階發明了步兵對抗騎兵的三疊陣。數次大破金兵。
每戰以長槍居前。坐不得起。次最強弓。次強弩。跪膝以俟。次神臂弓。約賊相搏至百步內。則神臂弓先發。至七十步。強弓並發。次陣如之。見陣以拒馬為限。鐵鉤相連。俟其傷則更代之。遇更代。即以鼓為節。騎兩翼以蔽於前。陣成而騎退。
三,陌刀
陌刀,長刀也,步兵所持,蓋古之斬馬,刀重十五斤,又名砍刀,長七尺,刃長三尺,柄長四尺,下用鐵鑽。馬步水路咸可用。力士持之,以腰力旋斬擋者皆為齏粉??」
陌刀可以說大家耳熟能詳的騎兵剋星了,在唐代涌現出了李嗣業、裴行儉等著名的陌刀部隊。多為對騎兵作戰使用,威力巨大。
史載,如牆前行,人馬俱碎。
其實,對付騎兵最有效的還是騎兵。多兵種的聯合作戰的威力遠勝於單一的步兵或者騎兵,單獨誇大步兵或者騎兵的作用都是不可取的。
Ⅳ 為什麼騎兵到二戰了 都還能欺負步兵
其實是不行的,二戰步兵的火力已經大大的增加,騎兵如果想欺負步兵是有條件的,不是隨便就欺負的起來的
如果是正面對抗,並且是完整配置的歐美軍隊的話,那騎兵只能是送死,迫擊炮。機槍,輕機槍,半自動步槍,沖鋒槍組成的火力網可以如同割麥子一樣的消滅騎兵,不要覺得騎兵速度快不容易被擊中,戰馬高大的身軀同樣也增加了被命中率的。
所以二戰時的騎兵是需要戰術運用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傳說中的「波蘭騎兵用馬刀砍德國坦克」的事件。真實情況和那些段子里說的完全不同,波蘭也是有自己的坦克部隊的,還曾經在1935年擊退過蘇聯的入侵,不可能無知到不認識坦克。真正的情況是,這支波蘭騎兵迂迴,並且突襲了德軍的後勤運輸隊,戰馬高速從隱蔽處沖出,德軍數量稀少的護衛部隊來不及架起足夠的機槍,稀疏的拴動步槍火力也阻止不了騎兵的沖鋒,於是德軍運輸隊損失慘重。。到這里為止,都是騎兵的成功運用。。。。。但隨後,沖刺過了的戰馬失去了耐力和速度,被趕來支援的德軍坦克攆上了,撤退不能的騎兵絕望下有人做出了揮刀砍坦克的動作。。。被以訛傳訛。。。
但如果說的是中國戰場,因為交戰雙方都屬於比較落後的方面(日軍步兵火力屬於一戰水平,中國步兵火力屬於一戰都不如的水平),通常火力阻止不了騎兵的沖鋒,所以經常能看到騎兵肆意妄為。。。。
Ⅳ 在以前的戰爭中,騎兵對壘步兵的優勢在哪幾個方面
騎兵機動性強,對付步兵藉助馬速可以輕易殺死步兵!不過重甲步兵可克騎兵
Ⅵ 騎兵對戰步兵的優勢是什麼
正文:
在我們詳細考察一下一支以騎兵為主的軍隊和一支以步兵為主的軍隊之前,有必要對騎兵與步兵進行分類,騎兵的分類,至少是分為馬鐙時代和無馬鐙時代,因為馬鐙能將騎兵與馬匹很好的結合成為一個整體,使馬鐙時代騎兵的突擊能力大大增強.在《馬鐙和封建主義——技術造就歷史嗎?》譯文及評注中,有如下文字:"馬鐙,除了由鞍韉和馳驅所提供的前後兩方的支撐之外,又加上了側面的支撐,於是有效地把馬和騎者溶合成為足以發揮前所未見的強力的一個單獨的戰斗單位。戰士的手不再直接用於打擊了,它只用來指導打擊的方向。馬鐙就這樣用馬力代替了人力,無限量地加大了武士損害他的敵人的能力。"為了在下文中便於敘述,暫不對騎兵進行更詳細的分類,而步兵則可以非常簡單的分為輕步兵和重步兵,如果再細分一點,可以分出一類中裝步兵.
如果一支以騎兵為主力和一支以步兵為主力的軍隊對抗,那麼我們可以不難發現:
1,騎兵對步兵的最關鍵的優勢:機動能力強,能打擊對手的任何的一處弱點。可以在關鍵時刻做猛烈突襲插入敵陣的中心起到極大的破壞的作用。騎兵一般是主要的突擊力量,騎兵從側後突擊敵人的陣勢,配合正面主力的進攻。
2.騎兵有速度和力量以及高度的優勢,馬匹的重量和速度加強騎兵的沖擊力和打擊力,是非常強悍的突擊力量,步兵在這方面明顯劣勢。
3.騎兵有氣勢和心理上的優勢,居高臨下看人讓人有成就感和優越感,相反的則讓人有自卑感和危機感.
4,步兵由於機動上的劣勢一般是處於防守地位.一般無法主動進攻及追擊,在追擊作戰中如果沒有大量騎兵投入,難以取得很大的戰果。
5,在叢林、山川以及攻城與守城作戰時步兵又佔有優勢,騎兵在狹小的地帶無法發揮其機動等優勢。所以在我國南方水網密布地帶,騎兵難以有所作為,同時,在西方的義大利半島,伊里比亞半島(現在的西班牙以及葡萄牙),巴爾干半島(主要是以前的希臘,馬其頓,色雷斯),大量的騎兵同樣難以有用武之地,騎兵由於對地形條件的要求比較高,在很多地區不能發揮其戰鬥力,我想已經形成共識,在本文中就不詳細探討了。步兵的正面擁有強大的作戰能力,但是在其側面與後面則非常之薄弱,做個簡單的模型,如果我軍擁有步兵一萬名,那麼如果我們的正面擁有200人則側面只有50人.
對於以上5點優劣,我想不論是人多勢眾的騎兵聖教擁護者還是鐵桿的步兵派人物,都不會有任何意見吧^_^.
步兵對騎兵除了擁有在叢林、山川以及攻城與守城作戰時的優勢外,如果採用某種戰略或者戰術手段使騎兵進攻我嚴整步兵方陣的正面,那麼步兵將擁有巨大的戰術防禦的優勢。下面我將列舉歷史上的戰例並進行具體的分析。(有些類似的戰例在後面還將出現,暫不列舉)
戰例1,塔吉納會戰
552年春天,宦官出身的東羅馬帝國軍事統帥納爾塞斯率領大軍從陸路進入義大利。他的兵力正確數字無法知道,可能是兩萬人左右。
哥特統帥托提拉本來在羅馬附近,當他聽說納爾塞斯已經到達拉文那的消息後,馬上率領他的全軍(只留下了2,000騎兵隨後趕上)越過了圖斯卡尼,並在塔吉納村駐營,在相距敵人南面約十三英里時(註:他的兵力實數已不可考,但可能比羅馬軍要少得多。這從後文中納爾塞斯派遣使節來勸告他投降也可以看出來),他接見了納爾塞斯派來的使節。這個使節告訴他說前途已經毫無希望,勸他立即投降,不過又說如果他決心作戰,便請他選定一個日期。他狡黠的回答納爾塞斯說,八天以後,我們決一雌雄好了。納爾塞斯識破了他的詭計,決定第二天就出戰。不出所料,第二天上午,托提拉已經進軍到距離他的戰線只有兩箭射程那麼遠了。
兩軍在一個狹窄的平原(地形)上對峙,這個平原夾在希吉亞與塔地羅之間,在阿彭尼斯山中,東面為該山脈主峰的山麓,西面為一列丘陵----即古比奧山地。在羅馬軍戰線左翼的前面,有一個獨立的小山,它可以控制一條通到羅馬軍後方的山路。納爾塞斯認識到這個小山的戰術重要性,在會戰前夜派了50名弓弩手去將它佔領了,第二天上午雖然一再受到哥特騎兵攻擊,但卻始終堅守不退(守住通往後方的戰術要地既然只使用了50人,僅僅為全軍的400分之一,有點不可思議。。。)。
在會戰中,雙方都排列自己的陣線。托提拉還是依照哥特人的慣例,把騎兵列在前面,而把所有的步兵(多數為弓弩手)列在第二線,他的想法是要在一個沖鋒之下,就擊破敵軍的中央部分以贏得這次會戰。
為了應付這種正面攻擊,納爾塞斯採取了一個新奇的戰斗序列。納爾塞斯命令八千名倫巴第人、西里西亞人和其他雜牌部隊都下馬,中央正當著弗拉米尼安大道,擺成一個堅強的方陣(哈!,這么多騎兵下馬做步兵,嚴重違反了騎兵聖教的教義^_^。這種違背騎兵
聖教教義的行為在以後的戰局中還多次出現,如1332年的杜普林山戰役和1333年的哈利敦西爾戰役等等,足可見重步兵的重要性與騎兵並非一定優勝步兵)。在它兩翼,各用四千名羅馬徒步弓弩手做為掩護。這兩個側翼向前傾斜,如果敵軍沖入中央位置,就不僅會撲個空,並且兩面會受到弓弩手的包圍,暴露在箭雨之下。為了保護他的弓弩手,納爾塞斯又把羅馬的騎兵排列在他們的後面,每翼五百人。在左翼的小山之外,他又放置了一千名騎兵(顯然是作為突擊力量與追擊力量),命令他們一等敵人步兵開始行動就立即沖到他們後方予以夾擊。
納爾塞斯把主動權讓給托提拉,等候他進攻(因為他想佔有戰術防禦的優勢,那麼必
須等待對手進攻)。這個等候的時間頗長,因為哥特王同時也在等待他那兩千騎兵。為消
磨時間起見,他就一個人在兩軍之間的空地上,單獨穿著光彩奪目的盔甲表演馬術(真是有閑情雅緻啊,看來他很有些輕敵。如果此時突然從羅馬軍中閃出一員李廣似的猛將,覷得托提拉門面較親,拈弓搭箭,托提拉同學應玄而倒,那員猛將復拍馬挺槍,一槍結果了性命,可如何是好!?哈哈,yy耳)。大約正午時候,當那兩千騎兵到達之後,他就命令全體用膳而自己也脫下盔甲,穿上一件普通士兵的衣服。他這樣做是想引誘敵人也解散行列吃飯,可以向他們發動奇襲。不過他失望了,因為納爾塞斯早已下了嚴勵的命令,不準任何人離開陣地、坐卧或吃飯。不過他並非不準他們吃一點東西,所有人都只能站在原地進食,不準放下兵器。
中午用膳之後不久,哥特騎兵遂展開了會戰的序幕,一直打到夜幕低垂時為止。哥特人並不注意敵軍兩翼的弓弩手,直接突擊中央方陣,結果是中央的騎兵為敵軍方陣前的矛林所阻,而兩側的騎兵又被弓箭射翻。真是戈如葦列,矢如飛蝗。立即有數以百計的哥特人落馬,這些逸馬四處飛跑,在他們的行列中造成了更大的混亂。似乎只有第一次沖鋒是有組織的,以後就是零星集合起來兵力各自為戰。快到黃昏時候,羅馬人才開始進攻,這時哥特騎兵已無抵抗餘力,立即向後退走。正如普羅庫波斯所說的,他們並非想退到步兵的後面喘息一下再戰,而是想逃走。這時哥特步兵卻不展寬他們的間隔來收容騎兵,也不站穩陣腳援助騎兵,卻在騎兵的前面搶先跑了。混亂之中,他們更是互相殘殺,這是夜戰中常見的事情。這是槍矛和弓弩聯合使用的第一次戰斗,已經獲得完全的成功。
會戰中有6,000名哥特兵被殺,所有被俘者也一律被屠殺,包括許多過去的羅馬逃兵,連同托提拉本人在內,他是在會戰中受了重傷,被捉到卡普萊村中,在那裡走完他生命的最後一刻。
不管托提拉採取進攻行動的理由是什麼,此戰例充分說明了步兵佔有戰術防禦優勢,並且能夠藉助地利有效的掩護自己的側翼。
Ⅶ 為什麼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騎兵對步兵有絕對的壓制力而二戰時步兵卻可以把騎兵追的滿街跑這期間有什麼變化
一戰時連發槍很少,二戰沖鋒槍已經在歐洲普及!
Ⅷ 關於古代戰爭中步兵和騎兵對陣的一些問題
非也,非也。騎兵如果正面沖擊已經擺好了的步兵大陣,說好聽點叫勇敢,版說得不好聽那權就是找死!
騎兵一般都是靠突破步兵大陣的側翼,所以中原王朝的騎兵很多都只是用來掩護側翼,以及追擊的!
步兵大陣前面是長槍手,後面是大刀手,再後面還有弓箭手。尤其是唐宋時期的陌刀,麻甲之類的步兵方陣,都不用長槍兵掩護,直接就和騎兵硬抗的。
步兵主要是輸在機動性差。。。。。。。
Ⅸ 在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的騎兵部隊到底起到多大的作用
中國基本沒有騎兵。
因為個頭比較高的東北馬和耐力比較好的蒙古馬,其產地都被日本佔領。當時中國就跟南宋差不多,壓根就沒有可用的戰馬。當然,馱馬還是有的,拉拉貨,或者配給通信兵還是可以的。
日本有騎兵,每個師團都有騎兵大隊,還有過騎兵旅團。日本的戰馬是東洋馬和英國馬的混血,兼顧英國馬的高大個頭沖擊力和東洋馬的耐力,對飼養要求相對較低,所以算是不錯的。當時,中國軍隊使用的戰馬,主要就來自繳獲日軍的那麼一點兒。
純種馬中,阿拉伯馬和英國馬是當之無愧的霸主,同樣的高大威猛,同樣的強悍沖擊力,而且容易訓練,而且阿拉伯馬還有不錯的耐力。當然,這兩種馬共同的缺點,就是飼養要求極高,成本極高。
混血馬中,日本馬是一個最典型的成功案例。
Ⅹ 為什麼都說騎兵克步兵,他們難道不怕步兵砍馬腳嗎
古語說得好:射人先射馬,馬倒了,人也就剩半條命了。步兵對騎兵只有2種打法:長槍陣或者弓箭陣,前者讓你近身就變成糖葫蘆,後者壓根不讓你近身,直接讓你變刺蝟。騎兵在平原上跑起來,就跟現在坦克一樣,擋不住的,如果步兵三三兩兩的去擋,在騎兵眼裡和平時訓練的木樁子沒兩樣,一刀下去分成兩半。
古代戰場廝殺
另外馬沖鋒起來根本不可能發生一排排向前跑的情況,因為變向太難。像那種犧牲前面後面上的說法根本不現實,這樣的短距離撞上前面的死馬,絕對摔斷馬蹄。
騎兵沖鋒一般是拉成一條橫線,然後從兩翼包。這樣可以減少弓箭的傷害。
如果沒有步兵配合,大多數作戰,騎兵打敗步兵,都是擊潰。殺死的人其實沒多少。主要是靠氣勢。死的步兵絕大多數是逃跑過程中互相踩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