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主要通過哪些報刊宣傳黨的路線方
在國民黨統治區的新華日報,群眾周刊,在解放區的,新中華報等,1941年內5月中央發出《關於出容版解放日報等問題的通知》,決定將新華社的《今日新聞》和《新中華報》合並出版《解放日報》,在一些淪陷城市通過各種形式出版的的每日譯報,導報,華美晨報,民族公報,文獻,大陸月刊等,在海外的《救國時報》《先鋒報》等,中央通訊社為新華通訊社,新的華夏,新華社同時在各軍事區域設立分社,新華社之後還創辦了延安新華廣播電台,後在44年開始了對國外英語廣播。
『貳』 請問誰知道抗戰時期,天津發行的所有報刊名稱謝謝!
你看看,是不是這些?
抗戰初期,在全國抗戰的形勢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影響下,抗日的進步新聞工作者在國民黨統治區創辦了一大批抗日報刊和其他新聞單位。如,1937年8月24日在上海創刊的由郭沫若、夏衍領導的《救亡日報》,同年8月19日,在上海創刊的由鄒韜奮主編的《抗戰》三日刊,以及上海編輯人協會編輯的《文化戰線》、上海市職業界救亡協會主辦的《救亡周刊》、《戰時聯合旬刊》(由《世界知識》、《婦女生活》、《中華公論》、《國民周刊》等聯合出版)、《戰線》五日刊、《戰時教育》、《戰時婦女》和《救亡漫畫》,等等。這些進步報刊向國民黨統治區的人民大力宣傳了共產黨的全面抗戰的主張,反對了國民黨片面抗戰的主張和妥協投降的傾向,在當時起到了積極的作用。1937年冬,上海、南京相繼失守後,國民黨統治區的政治中心西移至武漢。在此後約一年的時間內,武漢成為當時新聞事業的中心。
《新華日報》籌備組的人員從南京撤退到武漢後,經過爭取,終於在武漢先後出版了中國共產黨公開的機關報刊《群眾》周刊和《新華日報》。《群眾》周刊1937年12月11日創刊,由籌辦《新華日報》的工作人員創辦,它署名的編輯兼發行人是潘梓年,實際主持人是許滌新。該刊主要刊登了有關時事政治和理論方面的文章,直至1947年3月2日被迫停刊。《新華日報》1938年1月11日創刊,同年10月25日(即武漢失守的當天),在重慶繼續出版,開始它由中共中央長江局領導,1939年1月至抗戰勝利,都由中共中央南方局領導。南方局書記周恩來兼任《新華日報》的董事長,他經常親自過問《新華日報》的工作,給予重要指導。《新華日報》社社長由潘梓年擔任,總編輯先後是華崗(華西園)、吳克堅、章漢夫等,總經理是熊瑾玎。在武漢時期,《新華日報》和《群眾》周刊駁斥了亡國論和速勝論,宣傳了持久戰的思想,科學地說明抗戰的前途,堅定了廣大國統區人民抗戰必勝的信心。同時,他們還宣傳了共產黨的全面抗戰的主張,反對了國民黨片面抗戰的主張,進行了爭取民主抗戰的斗爭。
國民黨方面,《中央日報》從南京分兩路西撤,一路遷到長沙出版,一路遷到重慶。中央通訊社遷薊了武漢,中央廣播電台遷往重慶,在遷移的過程中,漢口廣播電台、漢口短波廣播電台和長沙廣播電台聯合接替了中央台的播音。國民黨軍事系統的報紙《掃盪報》在抗戰初期繼續在武漢出版,武漢淪陷後遷往桂林。國民黨地方黨報《武漢日報》,抗戰初期繼續在武漢出版,後來部分轉遷至恩施,另一部分遷往貴州,出版貴陽版《中央日報》。
武漢時期,出版的其他重要報刊還有:由張季鸞主持的《大公報》、由鄒韜奮主編的《抗戰》,柳浞主編的《全民周刊》、中共中央南方局青委主辦的《戰時青年》(半月刊)以及《世界知識》、《戰時文化》(半月刊)、《民主》(半月刊)、《民族戰線》(周刊)、《前敵》(周刊)、《國民公論》(旬刊)、《救中國》(周刊)、《大眾報》、《時代日報》、《前進日報》,等等。
1938年10月25日,武漢失陷。在此前夕,國民黨的黨、政、文各機關相繼遷到重慶。武漢的各種報紙和刊物以及其他外省的各種報刊都在武漢失陷前後相繼遷渝,武漢作為抗戰文化中心的時期結束,重慶隨後成為國統區重要的政治、軍事、經濟中心,也成為國統區重要的抗戰文化中心。從此,中國的抗戰文化揭開了全新的一頁。
中國共產黨歷來十分重視新聞工作。早在1931年11月7日,紅色中華通訊社(簡稱"紅中社")即誕生於江西瑞金。早期的"紅中社"既開展新聞電訊廣播,也出版報紙《紅色中華》,"紅中社"實際上兼任報紙和通訊社兩項工作。它在江西蘇區工作了整整三年,紅軍長征時期暫時中止了發布新聞的工作。1935年11月,紅軍長徵到達陝北後不久,"紅中社"在陝北又恢復了收發新聞的業務。1937年1月,、鑒於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新形勢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逐步形成,黨中央決定將紅色中華通訊社改名為新華通訊社,《紅色中華》報改名為《新中華報》。名稱改變以後,報紙與通訊社仍然是一個機構,一班人馬。社長由博古兼任,除電台工作人員外,主要工作人員有:廖承志、向仲華、李柱南等,新華社的社址設在延安。新華社沿襲了"紅中社"的工作制度、繼承了"紅中社"的優良傳統,成為黨中央的耳目和喉舌。
『叄』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重慶公開發行的報刊是多選題
選BC
A《解放日報》是在延安發行的中共中央機關報;
B《新華日報》是版中國共產黨在國民權黨統治區公開出版發行的大型機關報,也是抗戰初期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黨統治區唯一公開出版的大型日報。
C《群眾》周刊是抗戰時期中共中央在國民黨統治區公開出版的機關刊物。
D《共產黨人》是1939在延安發行的中共中央機關刊物,這個刊物共出了19期,於1941年8月停刊。
『肆』 關於抗日戰爭的雜志。。
不清楚是否是《抗日戰爭研究》,你可以買份看看,是否符合你的口味,望採納。
『伍』 抗戰爆發期間以發表雜文為主的代表刊物有哪些
抗戰復爆發時期的特殊環境里制,雜文是進行對敵斗爭,揭露與諷刺黑暗現實的有力武器。以發表雜文為主的刊物有《雜文叢刊》、《魯迅風》(並非專登雜文)和幾家報紙的副刊。由《文匯報》出版的六作家雜文合集《邊鼓集》和世界書局出版的七人合集《橫眉集》,在當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雜文的大量涌現,引起了敵偽方面的注意。進步文藝界內部對於此時此地雜文的作用也有不同的認識。在巴人(王任叔)與阿英之間曾經引起一場關於「魯迅風」雜文的論爭。在稍後聯合發表的《我們對於「魯迅」雜文問題的意見》里,統一思想認識,肯定了雜文是對敵斗爭的有力武器,同時,對漢奸文人的攻擊和歪曲,給予有力的駁斥。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發生後,由於「孤島」的政治環境急劇惡化,大批進步文藝工作者與進步報刊被迫撤離或轉入地下,進步文藝活動呈停頓狀態。
1943年7月,柯靈接編商業性刊物《萬象》,發動留居上海的作家,使他們重新提起筆來。王統照、師陀、徐調孚、樓適夷、傅雷等均為其執筆,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年輕的、後來有較大發展的散文家和小說家。
『陸』 【多選】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重慶公開發行的報刊有( )。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重慶公開發行的報刊有《新華日報》、《內群眾》周刊。
《新華容日報》是中國共產黨在重慶公開出版發行的大型機關報,也是抗戰初期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黨統治區唯一公開出版的大型日報。
《群眾》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和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初期在國民黨統治區公開出版的中國共產黨機關刊物,由中共中央南方局領導。
(6)抗日戰爭期刊擴展閱讀
《新華日報》在國共政治合作初期堅持圍繞「一切經過統一戰線」「一切圍繞統一戰線」的中心進行宣傳。
1938年1月《新華日報》發表名為《團結救國》的社論指出:首先大家要相見以誠,其次是大家要一切為公,再次要求大家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幫助,再其次要大家共同工作共同負責共同發展。抗日高於一切,一切服從抗日,應當是大家公守的信條;一切為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一切經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應當是大家工作的方針。
全篇社論的核心精神是建立以國民黨為中心的「統一」戰線;在「一切經過統一戰線」的主張下放棄共產黨和八路軍的獨立地位,將抗戰的主動權和領導權拱手讓給國民黨。
『柒』 以前在一本雜志上看過一篇文章,講的是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某位將領和
2 9 軍軍長宋哲元對即將上戰場的一位大刀隊士兵說的.
故事是這樣的.
那是 1 9 3 7 年 3 月 ,日本鬼子佔領了河北喜峰口長城西側的兩個陣地,企圖對喜峰口形成包圍消滅堅持抗日的 2 9 軍,2 9 軍軍長宋哲元決心把鬼子趕出喜峰口去,組成了 5 0 0 人的大刀隊,臨戰宋哲元赴陣前為大刀隊送行。 長城腳下站著一排排鐵打似的燕趙壯漢,仿怫一座血肉的長城,他們大刀在背,肩上伸出裹扎著紅布的刀柄。硬瘦的西北風敲打在刀上,五百把鋼刀發出磔磔雷韻。軍長從大刀隊員面前緩緩走過,一一撫摸著他們的肩膀,注視著他們的眼睛,他停在一個大額頭,方嘴唇的士兵面前,問:你叫什麼名字?士兵回答了。
軍長又問:你肩上背的是什麼?背它去干什麼?報告軍長,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隊伍就要出發了,你有什麼要說的嗎? 士兵含淚回答:我別無牽掛,只有一臨產之妻,如果我壯烈了,孤兒寡母能得到軍長體恤,我死也暝目了。
軍長沉靜了一會,突然大聲吼:軍務處長!軍務處在。
記下他的話,記下大刀隊每一個人的話。
然後他面對這五百壯士久久地注視著,只輕輕講了一句,你們放心去吧。他莊重立正,緩緩把手舉向帽檐,久久的舉著。....
方知先生,我們一塊為我們的英雄致敬!
『捌』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新聞事業的發展情況如何有哪些有代表性的報刊它們對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哪些貢獻
中共黨報系統重建
新華通訊社的獨立發展和人民廣播事業的創建
《解放日報》的整風改革與中共新聞理論的發展
報刊:解放日報,解放,晉察冀日報,抗敵報,新華日報,共產黨人
這課我的教材是人大出版社的
『玖』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重慶公開發行的報刊是
新華日報
『拾』 國內知名的歷史刊物
一、雜志簡介
《國家人文歷史》是一本以「真相、趣味、良知」為核心價值的國家級時事人文類半月刊,由人民日報社主管主辦,以「人文家國、歷久彌新」為理念,致力於在歷史與現實之間尋找人文精神的支點。
二、刊物定位
《國家人文歷史》的主要閱讀群體定位於政治、經濟、文化領域的精英人物、高級管理人員,以及關心時政、有較高文化素養的城市中青年白領。他們愛好文史、關心國內及國際最新資訊信息,他們多數為年齡在35-55歲之間的成功人士。
三、發行范圍
《國家人文歷史》每期發行54萬份,連續四年成為「中國郵政發行暢銷報刊」。除郵局系統訂閱外,還在全國各大城市報刊亭、超市、書店零售;同時,在全國主要城市的機場、五星級以上酒店、高檔寫字樓、高檔餐飲場所均有展示。
四、主要欄目
封面故事
這是一個漫長而不冗長,龐大而不龐雜的故事。這是一篇高深而不艱澀,考究而不考據的文章。那些曾經震撼我們心靈的人和事,那些左右我們生活的人和事,那些影響我們未來的人和事,那些任何時候我們都必須用心思考、精心解讀、誠信對待的人和事。我們抽絲剝繭,給您的是一個精彩絕倫的人文大餐、歷史饕餮。
人物
網羅精英學者,匯聚文化名流。讓我們帶您與這個時代最聰明、最睿智、最有價值的人物,喝茶聊天、海闊天空。
旅行
走過一段恢宏的歷史,觀察一種文化的印記,感受一個文明的精神,記錄一段說走就走的旅行。
這里矗立的不是一座建築,而是一個國家的地標、一段歷史的豐碑、一個文明的烙印。
唯物
洞悉策展人心中的美麗,探尋博物館背後的玄機。
收藏家心中的天地,盡是珍玩;發燒友眼中的世界,全是寶貝。
吃喝玩樂的學問,筆墨紙硯的道理,酒色財氣的真諦……
別小看任何一個老東西!講述那些尋常玩意兒里的大學問,傳統手藝里中真智慧。
視聽
一部一部的看電影,我們看的是明星、劇情和特效;
一組一組的看電影,我們看的是一位導演的小標簽,一個明星的老套路,一類影片的舊情懷。
一曲輝煌樂章之前的人生悲喜,一段優美旋律背後的人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