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戰爭 > 白祟禧口述抗日戰爭

白祟禧口述抗日戰爭

發布時間:2021-03-04 03:44:38

⑴ 帝國主義5次侵華戰爭

鴉片戰爭
直接原因:虎門銷煙
根本原因:英殖民主義為了發展壟斷資本主義,開辟殖民地市場,傾銷英國工業品,掠奪發展中國家廉價的工業原料。
經過:第一階段:從英軍封鎖珠江口到《穿鼻草約》的簽訂(1840)
第二階段:從清政府對英宣戰到《廣州和約》的簽訂。
第三階段:英軍的擴大侵略和《南京條約》的簽訂。(1842,戰爭結束)

結果:清政府戰敗,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簽訂

影響:
①政治上:鴉片戰爭後,隨著中國的領土、領海、司法、關稅和貿易主權開始遭到嚴重破壞,逐漸由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淪為半殖民地。
②經濟上:鴉片戰爭前,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在中國佔主導地位。鴉片戰爭後,隨著列強向中國傾銷產品和對中國絲、茶等農副產品的收購,逐漸把中國捲入世界市場。中國自然經濟逐漸解體,開始進入半封建社會。這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有利於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起。
③階級關繫上:鴉片戰爭過程中的巨額開支,以及對英國的戰爭賠款,最終都加到人民頭上。同時貪官土豪的勒索和盤剝,導致本已尖銳的階級矛盾進一步激化,促成太平天國運動。
④思想文化上:鴉片戰爭後有一部分知識分子開始拋棄陳腐觀念,注目世界,探求新知,尋求強國禦侮之道,萌發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對封建思想起到了一定的沖擊作用。
⑤社會矛盾上:隨著社會性質的變化,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也由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變成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中國進入反侵略反封建的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第二次鴉片戰爭
是英法資產階級第一次聯合侵略中國的戰爭。1856~1860年(咸豐六年至十年)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聯合發動的侵華戰爭。因其實質是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而得名,亦稱英法聯軍之役。

背景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相繼侵入中國。但是,它們不滿足已經取得的特權和利益,蓄意加緊侵犯中國主權,進行經濟掠奪。1854年,《南京條約》屆滿十二年。英國曲解中美《望廈條約》關於十二年後貿易及海面各款稍可變更的規定,援引最惠國條款,向清政府提出全面修改《南京條約》的要求。主要內容為:中國全境開放通商,鴉片貿易合法化,進出口貨物免交子口稅,外國公使常駐北京等。法、美兩國也分別要求修改條約。清政府表示拒絕,交涉沒有結果。1856年,《望廈條約》屆滿十二年。美國在英、法的支持下,再次提出全面修改條約的要求,但仍被清政府拒絕。於是,西方列強決心對中國發動一場新的侵略戰爭。是年春,克里米亞戰爭結束。英、法獲勝,得以調出較多的兵力轉向中國。俄國則因戰敗,企圖用侵略中國來彌補損失。美國積極向外擴張,採取與英、法勾結侵略中國的政策。

過程

1856年10月,英殖民主義者利用「亞羅號事件」製造戰爭借口。「亞羅號」是一艘中國船,曾為走私方便在香港英國當局注冊,但已過期。10月8日,廣東水師在「亞羅號」上逮捕幾名海盜和涉嫌水手。這純系中國內政,與英國毫不相干。英國駐廣州代理領事巴夏禮在英國駐華公使、香港總督包令的指使下,致函清兩廣總督葉名琛,稱「亞羅號」是英國船,捏造中國兵勇曾侮辱懸掛在船上的英國國旗,要求送還被捕者,賠禮道歉。葉名琛初據理力爭,但旋又妥協退讓,將全部人犯送到英領事館。10月23日,英艦突然闖入虎門海口,進攻珠江沿岸炮台,悍然挑起侵略戰爭。接著,英軍炮轟廣州城,並一度攻入內城。當地軍民英勇抵抗。英軍因兵力不足,被迫於1857年1月退出珠江內河,等待援軍。
為了擴大侵略戰爭,英國政府於 1857年3月任命前加拿大總督額爾金為全權代表,率領一支海陸軍來中國;同時向法國政府提出聯合出兵的要求。此前,法國正以「馬神甫事件」(又稱「西林教案」)向中國交涉。所謂「馬神甫事件」,是指法國天主教神甫馬賴違法進入中國內地活動,胡作非為,於1856年2月在廣西西林縣被處死一案。此案迄未議結。1857年,法國政府將它作為侵略中國的借口,任命葛羅為全權代表,率軍來華協同英軍行動。
1857年12月,英法侵略軍五千六百餘人(其中法軍一千人)在珠江口集結,准備大舉進攻。美國公使列衛廉和俄國公使普提雅廷也到達香港,與英、法合謀侵華。其時,清政府正以全力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加上「餉糈艱難」,對外國侵略者採取「息兵為要」的方針。葉名琛忠實執行清政府的政策,不事戰守。12月28日,英法聯軍炮擊廣州,並登陸攻城。都統來存、千總鄧安邦等率兵頑強抵禦,次日失守。廣東巡撫柏貴、廣州將軍穆克德訥投降,並在以巴夏禮為首的「聯軍委員會」的監督下繼續擔任原職,供敵驅使。葉名琛被侵略軍俘虜,後解往印度加爾各答。侵略軍佔領廣州期間,當地人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反帝國主義斗爭。廣州附近義民在佛山鎮成立團練局,集合數萬人,禦侮殺敵。香港、澳門愛國同胞也紛紛罷工,以示抗議。
廣州陷落後,四國侵略者合謀繼續北上,以便對清政府造成直接威脅。1858年4月,英、法、俄、美四國公使率艦陸續來到大沽口外,分別照會清政府,要求指派全權大臣進行談判。俄、美的照會還表示願意充當「調停人」。咸豐帝一面命令清軍在天津、大沽設防,一面派直隸總督譚廷襄為欽差大臣,前往大沽辦理交涉,並把希望寄託在俄、美公使的所謂「調停」上。英、法侵略者並無談判誠意,只是以此拖延時間,加緊軍事准備。5月20日,英法軍艦炮轟大沽炮台。駐守各炮台的清軍奮起還擊,與敵鏖戰。但譚廷襄等毫無鬥志,望風披靡,加以炮台設施陳陋,大沽失陷。英法聯軍溯白河而上,26日,侵入天津城郊,並揚言要進攻北京。清政府慌忙另派大學士桂良、吏部尚書花沙納為欽差大臣,趕往天津議和。桂良等在英法侵略者威逼恫嚇下,於6月26日、27日分別與英、法訂立中英、中法《天津條約》。
中英《天津條約》共五十六款,附約一款;中法《天津條約》共四十二款,附約六款。主要內容是:①公使常駐北京;②增開牛庄(後改營口)、登州(後改煙台)、台灣(後定為台南)、淡水、潮州(後改汕頭)、瓊州、漢口、九江、南京、鎮江為通商口岸;③外籍傳教士得入內地自由傳教;④外人得往內地游歷、通商;⑤外國商船可在長江各口岸往來;⑥修改稅則,減輕商船噸稅;⑦對英賠款銀四百萬兩,對法賠款銀二百萬兩。
在此之前,俄、美公使利用「調人」身份,以狡詐的手段,分別於 6月 13日、18日與清政府簽訂中俄《天津條約》十二款、中美《天津條約》三十款,攫取了除賠款外與英、法所得幾乎一樣的侵略特權。中俄《天津條約》第九款還特別規定,兩國派員查勘「以前未經定明邊界」,「務將邊界清理補入此次和約之內」,以便日後解決,從而為沙俄進一步掠奪中國領土埋下了伏筆。
《天津條約》簽訂後,英法聯軍撤離天津,沿海路陸續南下。咸豐帝此時對條約內容又感憂恐,令桂良等在上海與英、法代表談判通商章程時,交涉修改《天津條約》,取消公使駐京、內地游歷、內江通商等條款,並設法避免英、法到北京換約。11月,桂良等與英、法、美代表分別簽訂了《通商章程善後條約》,規定:所謂的鴉片貿易合法化;海關對進出口貨物照時價值百抽五征稅;洋貨運銷內地,只納2.5%子口稅,免徵一切內地稅;聘用英國人幫辦海關稅務。但是,英法方面不容變易《天津條約》的各項條款,並堅持要在北京換約。
英、法政府遠不滿足從《天津條約》攫取的種種特權,蓄意利用換約之機再次挑起戰爭。1859年6月,在拒絕桂良提出的在滬換約的建議後,英國公使普魯斯、法國公使布爾布隆和美國公使華若翰各率一支艦隊到達大沽口外,企圖以武力威懾清政府交換《天津條約》批准書。清政府以大沽設防,命直隸總督恆福照會英、法公使,指定他們由北塘登陸,經天津去北京換約,隨員不得超過二十人,並不得攜帶武器。英、法公使斷然拒絕清政府的安排,堅持以艦隊經大沽口溯白河進京。大沽一帶防務,自1858年英、法艦隊退走後,清政府即命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負責。6月25日,英法聯軍突然向大沽炮台進攻。在僧格林沁的指揮下,守軍英勇抵抗,戰斗異常激烈。直隸提督史榮椿、大沽協副將龍汝元身先士卒,先後陣亡。激戰結果,英法聯軍慘遭失敗,損失艦艇多艘,死傷四百多人,英艦隊司令何伯也受重傷。戰斗中,美國艦隊幫助英、法軍作戰和撤退。8月,美國公使華若翰偽裝友好,由北塘進京,返回北塘時與直隸總督恆福互換《天津條約》批准書。在此之前,俄國代表已在北京換約。
英法聯軍進攻大沽慘敗的消息傳到歐洲,英、法統治階級內部一片戰爭喧囂,叫嚷要對中國「實行大規模的報復」,「佔領京城」。1860年2月,英、法帝國主義當局分別再度任命額爾金和葛羅為全權代表,率領英軍一萬五千餘人,法軍約七千人,擴大侵華戰爭。4月,英法聯軍佔領舟山。5、6月,英侵略軍佔大連灣,法侵略軍占煙台,封鎖渤海灣,並以此作為進攻大沽口的前進基地。俄國公使伊格納季耶夫和美國公使華若翰也於7月趕到渤海灣,再次以「調停人」為名,配合英、法侵華戰爭。清政府在大沽戰役獲勝後,幻想就此與英、法帝國主義罷兵言和。當英、法軍艦逼臨大沽海口時,咸豐帝還諭示僧格林沁、恆福不可「仍存先戰後和」之意,以免「兵連禍結,迄無了期」,「總須以撫局為要」,並派恆福與英、法使者談判。前敵統帥僧格林沁則以為敵軍不善陸戰,因而專守大沽,盡棄北塘防務,給敵以可乘之機。伊格納季耶夫為英、法提供了北塘未設防的情報。
8月1日,英法聯軍在北塘登陸,沒有遇到任何抵抗。14日,攻陷塘沽。再水陸協同,進攻大沽北岸炮台。守台清軍在直隸提督樂善指揮下,英勇抗擊。但清政府本無抗戰決心,咸豐帝命令僧格林沁離營撤退。清軍遂逃離大沽,經天津退至通州(今北京通縣)。8月21日,大沽失陷。侵略軍長驅直入,24日佔領天津。清政府急派桂良等到天津議和。英、法提出,除須全部接受《天津條約》外,還要增開天津為通商口岸,增加賠款以及各帶兵千人進京換約。清政府予以拒絕,談判破裂。侵略軍從天津向北京進犯。
清政府再派怡親王載垣、兵部尚書穆蔭取代桂良,到通州議和。由於雙方爭執不下,談判再次破裂。9月18日,英法侵略軍攻陷通州。21日,清軍與英法聯軍在八里橋展開激戰,統帥僧格林沁等率先逃走。侵略軍一路燒殺搶掠,在清廷長期經營的圓明園大肆搶掠珍貴文物和金銀珠寶,並將園內建築徹底的付之一炬。10月24日、25日,奕欣分別與額爾金、葛羅交換了《天津條約》批准書,並訂立不平等的中英、中法《北京條約》。
中英、中法《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有:①開天津為商埠;②准許英、法招募華工出國;③割讓九龍司給英國;④退還以前沒收的天主教資產。法方還擅自在中文約本上增加:「並任法國傳教士在各省租買田地,建造自便」;⑤賠償英、法所謂的軍費各增至八百萬兩,恤金英國五十萬兩,法國二十萬兩。
俄國自以「調停」有功,逼迫奕欣於11月14日訂立中俄《北京條約》,割占烏蘇里江以東約四十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並為進一步掠奪中國西部領土製造條約根據。1864年,俄國據此強迫清政府簽訂《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又割占巴勒喀什池以東以南四十四萬多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
至此,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

影響

它使中國損失了更多的主權和領土,向半殖民地道路又前進了一步。
其中鴉片貿易合法化、華工出國及允許外國人前往內地傳教,都使中國的社會矛盾更趨激化;
經過第二次鴉片戰爭,外國帝國主義侵略勢力由東南沿海進入中國內地,並日益擴展;
外國公使駐京加強了對清政府的影響和控制。
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從19世紀70年代起,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後向帝國主義階段(即從侵略方式上來講,從鴉片戰爭時期的商品輸出為主,變為70年代以後的資本輸出為主)過渡。而經過明治維新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日本,企圖以侵略中國為跳板,進一步侵略中國。甲午中日戰爭由此爆發。

甲午中日戰爭(1894—1895年)與《馬關條約》(1895年)

1. 甲午中日戰爭的背景

(1)蓄謀已久:日本徵韓侵華早有預謀,是日本既定國策。早在明治維新時期,日本就確立了以「武國」和擴張為最高國策,積極擴軍備戰。到甲午戰前,日本已經建成了一支近代化的海陸軍。當日本做好了發動侵略戰爭的一切准備之後,便極力製造挑起戰爭的借口。為此,日本外相陸奧宗光密令駐朝大使:「促成中日沖突,實為當前之急務,為實行此事,可採取任何手段。」因此,朝鮮成為侵略中國的理想跳板。

(2)東學黨起義——機會:在 1894年春,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國王十分恐慌,請求宗主國——中國,清政府派兵協助鎮壓。日本侵略者以保護在朝日本僑民為由也派兵進入朝鮮。為發動侵略戰爭製造釁端,戰爭已一觸即發。

(3)中國的態度:正逢慈禧太後60大壽慶典,不願因戰爭而敗興;而李鴻章也想避戰保船(自己苦心經營近二十年的北洋艦隊)。總之,中國方面是消極應戰。這種態度危害極大,因為這樣會導致清政府不會積極備戰。

在這種情況下,於1894年7月,日軍不宣而戰,在朝鮮豐島附近海面襲擊中國的運兵船,揭開了戰爭的序幕。8月,清政府被迫對日宣戰。是年為舊歷甲午年,故史稱「甲午中日戰爭」。

2. 重要戰役

從剛才戰爭的背景分析可知:日本方面蓄謀已久,積極備戰,而清政府戰前不積極備戰,戰時避戰求和、避戰保船、消極抵抗。這直接招致了中國軍隊的節節敗退。

此次戰爭經歷不到一年的時間,有四次主要的戰役——兩次陸戰和兩次海戰。陸戰——平壤戰役和遼東戰役。在平壤戰役中,中國主要守將狂奔五百里跑過鴨綠江,平壤失陷。遼東戰役,日本從花園口登陸,很快侵佔大連、旅順,並在旅順製造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海戰——黃海戰役和威海戰役。黃海海戰中,在中方和日方實力相當的情況下,因奉行避戰保船、妥協投降的方針,北洋艦隊主動退守威海衛港內,失去了黃海制海權,使其在以後的戰役中處於被動地位。威海戰役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中國戰敗,戰爭以1895年4月《馬關條約》的簽訂而結束。

3.《馬關條約》的簽訂及影響

我們可以通過分析《馬關條約》的內容來分析它的危害和影響。

(1)割地:割讓台灣、澎湖列島及其附屬島嶼,破壞了中國的領土完整;使台灣脫離祖國50年懷抱,直到1945年日本戰敗台灣才回到祖國懷抱。連一個剛剛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日本都可以從中國獲得土地,更何況實力遠遠在日本之上的其他西方國家呢?因此,割地一項大大刺激了列強分割中國的胃口,因此,從《馬關條約》簽訂後,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紛紛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

(2)賠款:賠償日本軍費二億兩白銀,這是自《南京條約》以來,數額最大的一項賠款,相當於清政府三年的財政收入,無疑是非常大的財政負擔。為支付賠款,清政府對內加緊搜刮人民,對外舉借外債。而列強之所以答應借外債,那是因為這其中附加了諸多政治性條款,比如:拿清政府的關稅作抵押,這樣就使得列強得以控制中國的經濟命脈。另外,原本條約中有割讓遼東半島一項,但由於俄、德、法三國干涉還遼,使日本被迫同意將遼東半島歸還中國,但又向清政府勒索3000萬兩的贖遼費作為交換條件。

(3)開口通商:開放蘇州和杭州,這是中國最為富庶的地區;另外還開放沙市和重慶,這已經屬於長江的中上游地區,因此使列強的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到中國的內地,中國的內河航行權進一步喪失,開辟了兩條內河新航線,進一步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

(4)開辦工廠:允許日本在華開設工廠,從條約上肯定了帝國主義開辦工廠這種資本輸出的合法性,這是前所未有的。將工廠開設到銷售市場,這無疑大大降低了工業品的運輸成本。除此之外,外商在中國設廠製造貨物,無需交納進口稅、內地運送稅、內地稅;而中國製造的工業品卻要受苛捐雜稅的層層剝削,這使民族工業受到摧殘,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

《馬關條約》反映了帝國主義資本輸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4. 中國軍民的抗爭精神

對甲午戰爭中中國軍民同樣表現出了臨危不懼,捨生忘死,英勇殺敵,英勇抗爭精神。如:在平壤戰役中清軍回族將領左寶貴則堅決抵抗,誓與平壤城共存亡,在炮手陣亡後,他親自點燃大炮轟擊日軍,最後中炮犧牲。在黃海海戰中,致遠號、經遠號管帶鄧世昌、林永升和兩艦官兵英勇戰斗與艦同沉。當台灣成為日本的殖民地後,台灣軍民也為保衛祖國神聖領土,寫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輝一頁。國難當頭台灣義士徐驤挺身而出,大聲疾呼: 「朝廷無力以衛吾台,能衛吾台者,吾民耳?眾志成城,山可移,海可干,願吾血隨吾台俱盡,吾頭與吾台俱碎,安知終不可以有為耶?」顯示了維護祖國領土完整的頑強意志和高度愛國主義精神。

國聯軍侵華(1900年)與《辛丑條約》(1901年)

1. 義和團和八國聯軍侵華(庚子之役)

義和團運動:隨著《馬關條約》的簽訂,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隨著民族危機的不斷加深也日益高漲。而中國的山東地區成為英國、德國和日本三國的勢力范圍,因此山東成為中國人民同外國列強矛盾最為尖銳的地區,故而以反帝為主要目標的義和團運動首先從山東發起,並打出了 「扶清滅洋」的口號。因義和團運動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而且一度也得到清政府的支持,所以義和團運動在直隸和京津地區發展迅猛,到1900年春夏之間達到高潮。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0.6,英美俄日法德意奧八國聯軍,借口鎮壓義和團運動發動了侵華戰爭。外國列強多次脅迫清政府予以鎮壓。聯軍在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的率領下,從天津北犯北京,結果在廊坊遭遇重創退回天津。後在天津也遭到義和團和清軍的英勇抗擊。後在聯軍增加兵力下,於7月佔領天津,在天津建立都統衙門。隨後於1900年8月攻佔北京,隨後義和團運動遭到八國聯軍和清政府的聯合鎮壓,最終以失敗告終,德軍統帥瓦德西的司令部就設在北京紫禁城內。

2.《辛丑條約》的簽訂

(1)賠款:向各國賠償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共計9.8億兩。因為這是「庚子之役」而賠償,故稱為「庚子賠款」。巨額的賠款,是列強對中國空前的大規模勒索;為支付這筆巨額賠款,清政府加緊搜刮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加貧困,社會經濟更加凋敝;而清政府又不得不大舉外債,並以中國的關稅和鹽稅作抵押,這樣中國的稅收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外國控制,而且因為不許提前還款,所以就使中國的經濟命脈長期掌握在列強手中。

(2)「使館界」: 在北京東交民巷設立,界內不許中國人居住,各國派兵把守。這實際上是不符合國際法規定的,使館按國際慣例應該是由使館所在國實施保護。因此使館界變成了「國中之國」,是帝國主義策劃侵略中國的大本營。外國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區,使清政府完全處於外國軍隊的控制之下,便於侵略者直接派兵鎮壓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

(3)對義和團運動中的官吏和中國人民的懲治:懲辦義和團運動中曾與列強「作對」的官吏,永不敘用;永遠禁止中國人民成立或參加反帝性質的各種組織。這樣,清政府進一步成為帝國主義的幫凶。

(4)拆毀京津附近的炮台:拆毀北京至大沽的炮台,這樣清政府在京津地區御敵能力就大大減弱,不僅如此,還准許各國派兵駐守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的戰略要地。這樣,京津到山海關一線的廣大地域,就被置於列強的武裝控制之下。

(5)外務部的設置:改1860年代設置的總理衙門為外務部,位居六部之首。這樣更便於清政府能夠按照外國侵略者的意旨實行賣國的外交政策。

《辛丑條約》是帝國主義強加給中國的一個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列強除了窮凶極惡地對中國敲詐勒索外,還重新確立了以慈禧太後為首的清政府繼續充當它們在華的代理人。從此,清政府徹底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完全形成。

3. 義和團運動的意義

在前面我們學習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看到,義和團運動經歷了從清政府的「剿滅」到「招撫」再到「剿滅」的過程,最終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鎮壓下失敗了。但是義和團運動卻前所未有地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狂妄企圖。當時八國聯軍統帥瓦德西不得不承認——以歐美、日本各國均無此腦力和兵力統治這天下四分之一的生靈,瓜分一事實為下策。

同時,由於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和《辛丑條約》的簽訂,使得中國人民更加認清了清政府作為帝國主義列強走狗的現實,寄予清政府的希望破滅,進而有了徹底革命的思想,這樣,就可以說沉重打擊了清政府的反動統治,加速了它的滅亡。

小結:從甲午中日戰爭起,列強開始瓜分中國,到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夢想被中國人民粉碎。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後,列強強迫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中國社會完全淪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但它們卻馴服了清政府,使之成為其侵略中國的工具。這樣形成了帝國主義列強共同宰割中國的格局
抗日戰爭
日本是一個兩次工業革命幾乎同時進行的國家,明治維新後,日本迅速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而任何資本主義國家在發展中,必然需求兩樣東西——即市場和原料;但日本國土狹小、市場不夠大、資源有限,日本發展的需求同現實存在強烈的矛盾。為此,日本把對外侵略擴張作為基本國策,中國首當其沖。1929—1933年爆發了世界性的經濟危機,日本不像美國那樣通過改革擺脫危機而是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轉嫁危機的法西斯道路。九一八事變就是日本為了擺脫經濟危機,加緊侵略中國的具體表現。下面我們從局部抗戰了解一下抗日戰爭的經過。
二、經過
(一)局部抗戰
1、 九一八事變 1931.9.18
2、 西安事變 1936.12.12
(二)全民族抗戰
1、 盧溝橋事變 1937.7.7
2、 南京大屠殺 1937.12
3、 英勇的抗擊
4、 中共七大 1945.4

抗日戰爭勝利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a.中國人民一百多年來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第一次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b.洗雪了近代以來的民族恥辱,是中華民族由衰敗到重新振興的轉折點。
c.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本單元內容主要講述1931年9月至1945年8月中國人民的抗戰,是中國人民一百多年來中國人民反對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這場戰爭是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有社會各界、各族人民、社會各階層愛國人士和海外僑胞廣泛參加的全民族抗戰。中國的抗日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組成部分。

⑵ 描寫戰爭場面的片段,最好是我國抗日戰爭時期的。

1931 年9 月18 日,日本帝國主義武裝侵略中國沈陽,由於國民黨蔣介石採取不抵抗政策,使日軍輕易佔領了我國東北三省。1935 年5 月,日本又製造了「華北事變,, , 把侵略魔爪伸到華北地區,中華民族的生存受到嚴重成脅,民族矛盾開始上升為主要矛肩,國內的階級矛盾逐漸下降為次要矛盾,反對日本侵略中國,已成為我國各民族、各階層人民的首要任務。中國共產黨首先是主張武裝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日軍占題東北、華北後,1955 年8 月l 日,中共中央發表了「八一宣言」,號召全國人民團結起來,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全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抗日救亡運動o 』國民黨營壘中,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全國人民抗日救亡浪潮的推動和影響下,國民黨的一些愛國將士,開始有了抗日的覺悟。從廣西來說,自「九一八事變」至1935 年,李宗仁和白崇禧迭向中央去電,請國民黨中央早定大計,決心抗日。1936 年6 月1 日,廣東軍閥陳濟棠和廣西軍閥李宗仁和白崇禧,發表通電,號召抗日,藉抗日之名,爭奪南京國民黨政權。「兩廣事變」實質是反映統治階級內部的爭權奪利斗爭,但也含有要求抗日的因素。同年12 月12 日,國民黨東北軍愛國將領張學良和西北軍楊虎城,發動了「西安事變」,將仍頑固推行反共方針的、不主張抗日的蔣介石及其隨身文武官員拘禁起來。事變發生後,南京政府中的親日派汪精衛和何應欽,主張派遣軍隊,進攻西安。中國共產黨從全民族的利益出發,派周總理到西安調停,和平解決了西安事變,促進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西安事變」發生時,李、白再三研究發出通電,主張對張學良、楊虎城的請求,中央應予接受,而張、楊亦應先行釋放蔣介石」① ,支持用和平方法解決西安事變。
1937 年7 月7 日,日軍借口一個士兵失蹤,向中國宛平城和蘆溝橋武裝進攻,當地守軍第二十九軍官兵,奮起抵抗,全國的抗日戰爭從此開始。7 月8 日,中共中央向全國發出通電,號召全國同胞和國共兩黨,團結一致,互相配合,築成堅固的長城,共同抵抗日軍的侵略,當時李宗仁支持了這個通電。7 月17 日,蔣介石在蘆山發表談話,宣稱「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② 蔣的這個談話,確定了國民黨准備抗戰的方針。由於形勢所逼,蔣桂雙方達成妥協,21 日,李宗仁、白崇禧和黃旭初,「聯名電國府擁護蔣介石在蘆山的談話」。③ 8 月4 日,白崇禧奉命調南京任軍委會副參謀總長,並同蔣介石會悟;』商談有羊呻、出兵抗日問題。8 月13 月,日軍大舉進攻上海,嚴重威脅了國民黨的統治,蔣介石才下決心抗日,並於8 月15 日向所屬部隊下總動員令。李、白在此期間,向廣西各界反復進行動員,廣西民眾在桂系的鼓動下,愛國熱情高昂,紛紛從戎投軍,在很短的時間內新桂系就徵集了將近十萬的新兵,加上原桂系第四集團軍的第七軍、第十五軍,以及廣西各縣所編訓的兒萬民團,擴編成第二十一集團軍和第十一集團軍。第二十一集團軍總司令為廖磊,下轄第七、四十八兩個軍,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為李品仙,下轄三十一、四十六兩個軍。四個軍中,第七軍、第四十八軍和三十一軍開赴省外抗日前錢作戰,四十六軍留下防守廣西。8 月下旬,廣西抗日大軍,浩浩盪盪,分別由梧州、桂林出發,開往前線。廖磊率領的第二十一集團軍打先鋒,接著跟上的是李品仙率領的第十一集團軍。9 月間,桂軍先頭部隊到達徐州、海州集結待命。10 月初桂軍奉令調往上海大場至南翔一帶防守,15 日桂軍開始接受戰斗任務,與來犯之敵展開激戰。桂軍加入上海會戰以來,不怕犧牲,英勇戰斗,浴血奮戰,故傷亡慘重,「總計上海戰役第七軍傷亡過半,死亡旅長龐漢禎、夏國璋、秦霖等六七人,團長廖雄、謝鼎新等十多人」,④ 戰鬥力大為減弱,遂於11 月13 日從上海撤至第五戰區,與李品仙率領的第十一集團軍,共同防守保衛津浦鐵路南段。
1938 年3 月下旬,日軍機谷師團,集中了四萬多兵力,向台兒庄猛烈進攻。國民黨軍隊在李宗仁的指揮下,奮起抵抗。駐津浦南段的桂軍,連續阻擊由南京北上的日軍,牽制了敵人的增援步伐,為台兒庄大捷創造了有利條件。開戰不久,蔣介石派副參謀總長白崇禧和軍令部次長林蔚組織臨時參謀團到徐州,協助李宗仁作戰,雙方經過慘烈之戰斗,殲滅日軍兩萬多人,繳獲軍用物資一大批,取得了國民黨在抗日戰場上的第一個勝利。日軍在台兒庄受挫折後,旋即派遣四個師團兵力,向徐州進犯,包圍徐州。國民黨軍為避免不利形勢下的決戰,於5 月15 日突圍轉移。在這次突圍中,廣西部隊一七三師一O 三三團,由副師長周元率領,奉令調守徐州西南重鎮蒙城,掩護突圍,與敵崖戰數天,全團官兵二千四百餘人大部陣亡,副師長周元亦在炮火中壯烈犧牲。6 月,日本政府決定調十四個師團兵力進攻武漢,廖磊的第二十一集團軍和新調來的第四十八軍,奉命調往大別山防守。在此期間,守軍不斷地向皖西和鄂東襲擊,截斷敵軍交通線,阻擊敵軍向武漢的增援部隊,逼使敵寇進退維谷,一籌莫展。駐守湖北黃梅、廣濟桂軍第八十四軍的一八九師和一八八師,與進犯武漢之敵展開陣地爭奪戰,戰況慘烈,雙方傷亡人數達數千人以上,廣西部隊為抗日救國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新桂系除了派軍隊到前線抗日外,還在省內動員,組織學生軍上前線協助部隊抗戰,1937 年11 月,廣西第二屆學生軍成立,分別在西大、桂林、柳州、南寧和梧州等地招生,廣西地下黨也組織動員了一批黨員和愛國青年,從戎投軍,總共三百多人,在桂林李家村集訓一個月後,12 月15 日即從桂林出發,途經湖南、湖北、河南,然後轉入安徽,隨同廣西軍隊,輾轉在抗日前線,深入城鎮鄉村,開展抗日救國宣傳。1938 年冬,隨著日軍的侵略向南推移,廣西時局頓形緊張,桂系當局在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和全國人民一致要求抗日的影響下,組織成立第三屆廣西學生軍,各地青年學生,愛國熱情頗高,踴躍報名參加,中共廣西地下黨組織亦發出號召,動員各大中學校中的黨員帶頭報名。原擬定只收一千二百人,組織一個學生軍團,後報名之人數激增至一萬九千多人,經過篩選仍有四千多之眾,於是擴編為三個團,1939 年1 月集中桂林訓結;, 2 月初集訓結束,即從桂林出發,分另,月干樂、桂平、獷定陽等地,深入鄉鎮,在街頭小巷出牆報,張貼抗口標語,或邊過報告會、座談會、文藝演唱和辦文化學佼等形式,宣傳抗日救亡運動。廣西學生軍,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鼓動下,走遍了桂爾、桂南、桂西廣大地區,) ' 『西境內1 溝十二個行政區,到過的就達十一個,全廣西的九十九個縣中,有五十五個縣留下了他們的足跡,他們在前線或敵後,大力開展抗日立傳活動,後桂南會戰發生,還上前線參加作戰,犧牲了十幾個學生,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永遠銘刻在人們的心中。
1938 年10 月,日軍浸占武漢後,接著便向華南地區挺進,根據形勢的變化,11 月28 日,國民黨政府在南嶽召開軍事會議,決定設夭水、桂林兩個行營,程潛、白崇禧分別為天水、桂林兩個行營主任,統一指揮南北戰場。12 月2 .日「李宗仁、白學祛兩司令為侵粵日軍圖犯桂省事,發表了『告民眾書』, 要求全省人民沉著應戰,對日軍侵略作最後之抵抗」,⑤ 力求阻止日軍南侵。
1939 年11 月15 日,日本政府為了切斷廣西與越南的國際交通線,達到威脅英、法,封鎖重慶的目的,派造第五師團和台灣旅團等部隊共三萬多人,在海空軍的掩護下,從北部灣企沙、龍門強行登陸,當時國民黨桂系在桂南的守軍只有四個師和兩個獨立團,守防企沙的十九師五十六團第一營和守防龍門的十九師五十六團第二營,分別與敵激戰一個多小時,官兵傷亡慘重,沿海陣地大部為敵炮摧毀,被迫向後撤退,企沙、龍門失陷。16 日敵攻佔防城,17 日佔欽州,接著日軍在飛機的配合下,沖破十九師在小董的防線,沿琶欽公路向南寧進犯。23 日下午,敵一部竄至良慶,守軍一七O 師補充團與之展開阻擊戰。24 日上午,敵向蒲廟進犯,與守軍一七0 師主力發生激戰。與此同時,日軍第五師團主力軍,用飛機和大炮,向南寧城區猛烈襲擊,守軍一三五師傷亡較大,又無其它增援,被迫沿豈武公路撤退至高峰,南寧陷落。11 月25 日,國民黨軍隊第五軍第二百師第六百團在南寧城郊二塘,與敵相遇,激戰兩天,予敵重傷,團長邵一之和團附呆其升中彈犧牲,副團長文模負傷,士兵傷亡過半,遂撤網賓陽思隴整編。26 日,佔南寧之日軍進犯高峰,雙方經過激烈的戰斗,』高峰陣地,在敵譏輪番轟炸下,大部被摧毀,守軍一三五師和一七0 師,退至武鳴縣北馬安圩、陸榆圩一線,12月1 日,高峰陷落,4 日,日軍以第五師團為主力進占昆侖關。
日軍在欽州灣登陸時,正在重床出席國民黨五屆六中全會的白崇禧,於11 月19 日飛返桂林,商討應付戰局。次日,「白崇禧特電廣西省政府,召集全省村街民大會,動員民眾,配合軍事力量,破壞公路,實行空室清野,痛擊進犯桂南之日軍」。⑥ 當時,廣西部隊較單薄,駐地分散,「難於防守。日軍佔領南寧、昆侖關後,切斷了中國通往越南的國際交通路線,『嚴重地威脅了重慶的國民黨統治,因此,國民黨政府決定組織反攻,從湖北、湖南、四川等省抽調約十五萬兵力到桂南,抵禦日軍北上。白崇禧一面將指揮部搬設遷江前線,一面抽調汽車將杜幸吸第五軍及其它部隊急速向賓陽俞線陣地輸老。12 月15 日,各部隊調整基本完畢,白祟禧發布反攻命令。18 日,國民黨部隊約十五萬人,依照白崇禧部署開始反攻,南寧東非面險要的昆侖關,』是雙方必爭的戰略要地J 當時佔領關隘的是日軍自稱『鋼軍萬的第五師團,反攻昆侖關正面主攻部隊是蔣介石嫡系杜幸明第五軍,桂系的部隊主要布置在譽欽、琶龍、琶武三條路線上,隨擊與牽制日軍的增援部隊。開戰後,昆侖關之戰斗最為激烈,雙方經過殘酷的槍炮戰,反復的爭奪,陣地得而復失,失而復得,持續進行了將近半個月,國民黨軍隊終於在12 月31 日克復了昆侖關,擊斃日軍四千餘人,生俘一百O 三人,繳獲軍用物資一大批,取得了昆侖關的勝利,戮穿了「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增強了全國人民抗戰必勝的信心。
1944 年4 月,日本為了打通北京到廣州和南寧的大陸交通線,防止美國利用在桂林、柳州的空軍基地襲擊日本,拯救入侵南洋的日軍,發動了像、湘、桂戰役。同年8 月衡陽陷落後,日軍第十一軍以四個師團的兵力沿湘桂鐵路向桂林進犯,另外,日本由廣東抽調第二十三軍二個師團沿西江由梧州入侵,對桂林、』柳州構成夾攻的態勢。當時國民黨蔣介石命冷柳州第四戰區司令張發奎進行防守,白崇禧亦以軍委會副總參謀長的身份到桂林指揮這次會戰,將桂系的第十六集團軍主力調往桂林防守,並組織成立桂林防守司令部,由第十六集團軍副總司令韋雲松任防守司令。同時將粵軍第六十二軍和第三十五集團軍一部調到柳州防守。9 月初,日軍前鋒抵達湘桂邊境黃沙河,守全州的中央軍第九十三師,一觸即饋。在大敵當前,蔣介石為了保存自己的實力,把他的摘系軍安置於貴州省內,不願調進廣西參加會戰。白崇禧為了保存桂系實力,避免自己的部隊受到過大的削弱,亦在臨戰前將桂系一個主力師和一個團的兵力調離桂林,使守城兵力更為單薄,僅有一萬多人。10 月9 日,敵軍向桂林發起進攻,月底敵推進至桂林外圍。11 月初,敵對桂林城區發起全線攻擊,國民黨桂系守軍與之進行了頑強的抵抗,城防司令韋雲松帶領部下棄城突圍,留守部隊一三一師師長闊維雍在此生死關鍵時刻,寫下遺書,誓與桂林共存亡,率領將士,與敵進行了激烈的賡戰,官兵大部壯烈犧牲,糧絕彈盡,外援無望,迫敵軍已逼近北門東鎮路師指揮所時,闊憤慨自殺殉國。城防司令部中將參謀長陳濟桓、三十一軍參謀長呂旋蒙、三九二團團長吳村均在戰斗中壯烈捐軀。10 日,守軍一部突出重圍,桂林陷落。11 日,日軍未經什麼戰斗就佔了柳州。日軍占柳州後,繼續向南推進,24 日,南寧陷落。
日本侵略者從9 月初踏入廣西邊境後,國民黨新桂系作了一些布防應戰工作,將桂系主力調集桂林,准備與之決戰。駐守桂林的廣大官兵大都是愛國的,他們在敵我懸殊』的情況下,臨危不懼,頑強抵抗敵人的入侵,不少將士為國捐軀,這是值得人們緬懷和贊揚的。但從整個戰役看,除桂林守軍作一些抵抗外,其它戰線都不曾經過什麼戰斗,一觸即演,節節敗退,致使日軍從侵入全州到佔領南寧,前後僅用二個多月的時間,廣西將近八十個市縣的廣大地區就陷敵手,基本完成打通了南北大陸交通線,這是國民黨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結果。



在抗日戰爭期間,國民黨基本上是推行一面抗戰,一面反共的兩面政笨。「七七事變」以前,蔣介石國民黨政府對日本的侵略,採取了不抵抗主義的政策。新桂系在此階段則不然,' 「九一八事變」後,1933 年李宗仁寫了一篇論文,「名之曰『焦土抗戰』" ,⑦ 表明了要抗戰到底的決心,認為「抗戰則存,屈服則亡,除堅決抗戰外,更不容有徘徊餘地」,⑧ 「如果中央不起來對日抗戰,我們廣西民眾,也要起來首先發動民族革命斗爭,廣西政府,是與民眾共存亡的,我們就要動員了,希望大眾一心,誓死抗日,以圖國家民眾之生存」。⑨ 在國家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新桂系大聲呼喚抗日,說明他們開始轉變,有了抗日的要求,反映他們具有愛國主義的思想和行動,他們的言論,對喚起民眾和推動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是有一定積極作用的。同時,我們還應該看到,新桂系的「抗日」亦含有與蔣爭權奪利的因素,反映了李、白同蔣介石之間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和斗爭。
「七七事變」到1938 年10 月武漢失守,「國民黨政府的對日作戰是比較努力的」, ⑩ 從新桂系來說,自抗戰全面爆發後,李、白即在全省進行動員,抽調了「抗日軍二十萬開赴前方」 作戰,是全國各省派出軍隊最多的省份之一。這支軍隊,先後參加了淞滬會戰、台兒庄戰役和武漢大會戰等戰役,與敵人在戰場上浴血奮戰,打得相當頑強,給日軍以巨大的殺傷和消耗,其『本身亦犧牲一大半,為保家衛國和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作出了貢獻,這些應給予充分肯定。
1938 年武漢、廣州失陷後,抗戰進入相持階段,日本政府重新調整了對華侵略政策,對國民黨採取了以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的方針,把主要兵力指向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減輕了對國民黨戰場的正面進攻。這個方針的改變,促使國民黨政府亦將其政策逐漸轉移到反共反人民方面,國民黨營壘中的親日派汪精衛還於12 月底公開發表通電,主張中止抗戰,對日求和。新桂系在此期間,亦隨著形勢的變化而趨向消極抗日、積極反共,但由於中國共產黨在廣西的統一戰線工作的推動和影響,使桂系沒有完全和共產黨破裂,還能堅持抗戰。汪精衛叛國投敵後,1939 年1 月5 日,李宗仁、白崇禧立刻通電全國,「擁護開除汪精衛,要求國民政府將汪通緝歸案」。@到桂南會戰時,桂系當局除了派軍隊參加會戰外,還在全省進行動員,組織人力物力,保證前線軍需供應,為杜幸明第五軍正面攻關,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但是,新桂系是代表官僚、地主階級利益的,階級本質決定了他們的抗戰不可能完全是從全民族的利益出發,也包含有鞏固本集團統治的利益,因此,他們要抗日,也要反共。李宗仁在1932 年7 月11 日西南執行部聯合紀念周會上說:「我們數月來,所希望努力的兩大工作,就是剿共和抗日。… … 我盼望除剿共外,抗日的工作還要加緊進行」。⑧ 可見桂系的抗日和反共都是相提並論的。1939 年至1943 年間,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政府,為消滅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抗日力量,先後掀起了三次反共高潮。新桂系同蔣介石一唱一和,連續製造了桂林的「七九」、玉林的「一一三」和南寧的「一一五」反革命事件,大量逮捕和屠殺我革命幹部和革命群眾,給廣西的黨組織遭受到嚴重的破壞。抗戰勝利後,國共兩黨簽訂了《 雙十協定》 ,後蔣介石片面編毀《 協定》 ,發動內戰,新桂系的主要頭目白崇禧旋於1946 年3 月,「給蔣介石寫了萬言書,主要內容是擁蔣反共,並建議開發新疆及西北各省,建立長期反共根據地」。⑧ 表明了其與人民為敵到底,投靠蔣介石,招致最後和蔣介石一起覆滅。

⑶ 白祟禧是怎樣死的

白崇禧死來於心臟病,1966年源12月2日,副官發現白崇禧死在卧室,享年七十四歲。

「副總統」兼「行政院長」嚴家淦與「國防部」部長蔣經國立即派遣「國防部」副部長馬紀壯前往白府弔唁,並宣布由「國防部」負責以軍禮治喪,由何應欽、孫科、陳立夫、顧祝同等200餘人組成治喪委員會,但並未頒發「褒揚令」。

12月9日舉行公祭,蔣介石頒發「軫念勛猷」挽額及「旌忠狀」,並親到景行廳向白崇禧遺體告別,鞠躬致敬,並獻花致祭,隨即葬於台北市近郊六張犁回教公墓與國民黨其他死去的將領一樣,他的墓地也是朝著大陸方向的。


(3)白祟禧口述抗日戰爭擴展閱讀:

白崇禧(1893年3月18日——1966年12月2日),字健生,廣西桂林市臨桂區會仙鎮山尾人,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譽為「小諸葛」。軍閥新桂系代表人物,與李宗仁合稱李白。

北伐戰爭時,率廣西軍隊攻至山海關。北伐成功後和蔣介石及其它地方勢力多次開戰。抗日戰爭爆發後,二人動員廣西的軍隊抗擊日軍,合作指揮多場大戰,屢有勝果。曾獲青天白日勛章、抗戰勝利勛章、英國巴士武士勛章等。

⑷ 湘西剿匪:腦袋開花電子書txt全集下載

湘西剿匪:腦袋開花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專:
「白屬祟禧兵敗之時,在湘西留下了十萬條槍……天雷山下,十里八寨的兩三萬苗侗族人民,他們拿起傢伙是土匪,放下傢伙是農民……」這是一位老人的口述。故事中主人公就是老人的父親——民國時期的一名書生,做過保長,管過積谷,教過私塾,當過剿匪大隊長……湘西剿匪大隊長與張寡婦的湘西之戀,盡顯風情。
而張寡婦是一個湘西土匪頭子的母親。
——劉老卒,國民黨團長,抗日英雄,後落草為匪。
——劉天火,父親與張寡婦的私生子,自衛隊隊員,農會主席。
他們的情仇愈演愈烈——
劉老卒:「我劉老卒走到這個地步,都是他褲襠里的東西弄的。」
劉天火:「母親和父親好,卻沒有名份,我要報仇。」
老人說:「要不是他老人家褲襠里的東西生事弄出個劉天火來,劉老卒就不會中簽當兵,就不會有被消滅的厄運。然而,兩個相愛的男女在一起,誰又管得住自己的傢伙呢?男人與女人的身子有如乾柴與烈火,碰在一起,只有燃燒。燃燒的過程,也就是自我毀滅的過程。」
那……

⑸ 國共兩黨合作兩次大的抗日戰爭是什麼

  1. 平型關與忻口戰役。1937年8月,日軍重點進攻山西。9月攻佔大同。10月分東、北兩路准備合攻太原。閻錫山計劃在平型關與日軍會戰,希望八路軍配合。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一一五師一部在平型關伏擊日軍,殲敵1000多名,擊毀敵人汽車100多輛,繳獲了大批軍用物資,給日軍的精銳部隊板垣師團以沉重打擊,取得了全國抗日以來第一個大勝利。平型關的勝利,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給全國人民以極大的鼓舞。
    八路軍在平型關的勝利,使國民黨軍隊為之振奮。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和副司令長官衛立煌等人決定在忻口阻擊東、北兩路合圍太原的日軍。調集8萬多兵力,由衛立煌任前線總指揮,黃紹竤負責阻擊娘子關方向之敵,周恩來經中共中央用意,攜帶電台隨閻錫山行動,以協調八路軍與友軍聯合對日作戰。

    會戰之初,閻錫山、衛立煌、程潛、傅作義等人,根據日軍三路推進態勢,擬將主要兵力放在代縣、忻口正面阻擊。周恩來根據地形和八路軍作戰經驗,提出應以小部牽制正面之敵,大部誘敵,側面出擊,消滅敵人等一整套作戰計劃。閻錫山等人均表贊成,並下令執行。周恩來還同他們商定:為了統一指揮各參戰部隊,右翼晉軍十個團歸朱德、彭德懷指揮,中路歸衛立煌指揮,左翼由晉軍將領楊愛源指揮。忻口戰役從1937年10月13日至11月2日,經過半個多月的激烈陣地爭奪戰,打死打傷日軍兩萬餘人。第九軍軍長郝夢齡,五十四師師長劉家祺壯烈犧牲。參戰的八路軍,認真執行計劃,獲得許多勝利。比如,一二O師一次摧毀敵運輸車500多輛,殲敵500多人;一二九師夜襲陽明堡,燒毀敵機24架,使日軍失去了空中控制;一一五師一度收復繁峙、蔚縣、曲陽等城鎮。忻口戰役是抗日戰爭初期,國共兩黨在軍事上互相配合,抗擊日軍的一次很有影響的戰役。

  2. 台兒庄戰役。1938年3月上旬,白祟禧奉命去徐州協助李宗仁作戰之前,曾請周恩來、葉劍英商談作戰方針。當時周恩來、葉劍英建議:津浦線南段應採取以運動戰為主、游擊戰為輔的聯合行動,使日軍不敢貿然北上支援南下的日軍;徐州以北應採取陣地戰與運動戰相結合的方針,守點打援,以達到穿插分割、各個擊破的目的。白對此建議非常贊賞,並在後來照此實行了。
    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副司令長官白祟禧指揮40萬國民黨軍隊,搶在敵人之前佔領了台兒庄和運河渡口,並以主力繞至臨沂、繹縣之間,對日軍礬谷、板垣兩個精銳師團8萬多人分割包圍。經過激烈戰斗,擊潰日軍兩個師團;殲敵l萬多人。1938年3月23日至4月7日的台兒庄戰役,是抗戰以來,國民黨正面戰場所取得的重大勝利。

⑹ 民國時期雁山園發生了哪些事情

1929年,岑春煊已近古稀之年,他將西林園捐贈給廣西省政府,從此更名為「雁山公園」,開始向世人開放,成為桂林的一座公園。

民國時期的雁山公園主要用以政府辦學。1930年至1937年間,先後有國民基礎教育學校、廣西省立師范專科學校、雁山中學、廣西大學等在此辦學。

1929年,蔣桂戰爭爆發,廣西一度陷入戰亂,兵禍降臨桂系軍閥大本營——桂林。李宗仁、白祟禧、黃紹竑聯盟中的李、黃二人退守玉林,後出逃香港,白祟禧則在被擊潰後遁入越南河內。滇軍、貴軍、湘軍、粵軍和中央軍陸續入桂,短短幾個月的戰爭就已使桂林遭受重創。雁山園也被殃及,成為湘軍、粵軍等各路兵馬的駐軍之地,園內一片狼藉。蔣桂戰爭結束後,桂林迎來了一段難得的平穩發展期。李、白、黃重掌桂系,蔣桂矛盾也得到緩解,1930年,重組廣西省政府,黃旭初出任省政府主席。李、白、黃桂系軍隊掌控整個廣西,逐步將外部勢力驅逐出桂,雁山公園成為桂系的軍官培訓基地。這一時期維持將近兩年。

桂系當局提出了在「三自三寓」(「三自」即自衛、自治、自給,「三寓」即寓兵於團、寓將於學、寓征於幕)方針指導下建設「新廣西」的理念,在鄉村廣泛組建民團,普遍設立國民基礎學校,對青壯年施以政治上的愛國主義教育。為了桂林的長足發展,白崇禧聯絡各界人士在桂林興教辦學。1932年,李、白、黃政府決定在桂林雁山公園創辦廣西第一所師范類大學——廣西省立師范專科學校,為廣西教育培養高級師資人才。

1932年初,為創辦廣西省立師范專科學校,師專籌備組首次對雁山園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改造,對園區內的布局進行改造:拆毀了原有的敞亭、花神祠等建築,在碧雲湖北岸人工填湖20餘畝,致使碧雲湖水面面積縮小了四分之一。1933年,在填湖的地基上,建造了廣西省立師范專科學校第一座兩層教學樓(下層為教室,上層為閱覽室)以及平房的教室、活動室、辦公室等建築。又在雁山別墅大門東側建造了校長居,在乳鍾山北麓小廣場東建起了兩層女生宿舍樓。此後,又繼續砍伐了方竹山東麓及南麓的李林、桃林(曾被駐兵砍伐毀壞),建起平房教室、教師宿舍、男生宿舍、食堂等建築。1936年,為迎接遷至雁山園的廣西大學,又拆毀戲樓,在戲樓原址上修建大學禮堂。

1944年,長沙保衛戰和衡陽保衛戰相繼失利,長沙、衡陽淪陷。1944年秋,桂林保衛戰即將打響。中國軍隊在桂林保衛戰採取的策略依然是長沙保衛戰的「焦土抗戰」政策。在保衛戰開始(10月27日)前,全部市民撤出桂林,將整個桂林城放火焚燒成焦土,堅壁清野。國立廣西大學、中央物理研究所和中央地質研究所也奉民國政府之命,撤出了雁山園。這座嶺南歷史文化名園難逃厄運,在熊熊的烈火中,涵通樓、澄硯樓、碧雲湖舫、大學禮堂(原戲樓)、綉樓、傘閣、冶礦館、實驗室等全部轟然倒塌。

1945年4月,中國軍隊開始大反攻,收復南寧,隨後收復柳州,7月收復桂林。桂林城成為中國抗日戰爭中唯一一座在日本8月15日宣布投降前由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收復的省會城市。千瘡百孔的雁山園重獲新生。1946年9月,國立廣西大學遷回桂林。由於雁山園正在整建修復,大學總部設在了桂林市南溪山將軍橋。雁山園修復後,廣西大學理工學院、農學院等部搬回雁山園。此時的雁山園跟原來的雁山園已無法同日而語。

⑺ 描寫戰爭的文章



1931 年9 月18 日,日本帝國主義武裝侵略中國沈陽,由於國民黨蔣介石採取不抵抗政策,使日軍輕易佔領了我國東北三省。1935 年5 月,日本又製造了「華北事變,, , 把侵略魔爪伸到華北地區,中華民族的生存受到嚴重成脅,民族矛盾開始上升為主要矛肩,國內的階級矛盾逐漸下降為次要矛盾,反對日本侵略中國,已成為我國各民族、各階層人民的首要任務。中國共產黨首先是主張武裝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日軍占題東北、華北後,1955 年8 月l 日,中共中央發表了「八一宣言」,號召全國人民團結起來,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全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抗日救亡運動o 』國民黨營壘中,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全國人民抗日救亡浪潮的推動和影響下,國民黨的一些愛國將士,開始有了抗日的覺悟。從廣西來說,自「九一八事變」至1935 年,李宗仁和白崇禧迭向中央去電,請國民黨中央早定大計,決心抗日。1936 年6 月1 日,廣東軍閥陳濟棠和廣西軍閥李宗仁和白崇禧,發表通電,號召抗日,藉抗日之名,爭奪南京國民黨政權。「兩廣事變」實質是反映統治階級內部的爭權奪利斗爭,但也含有要求抗日的因素。同年12 月12 日,國民黨東北軍愛國將領張學良和西北軍楊虎城,發動了「西安事變」,將仍頑固推行反共方針的、不主張抗日的蔣介石及其隨身文武官員拘禁起來。事變發生後,南京政府中的親日派汪精衛和何應欽,主張派遣軍隊,進攻西安。中國共產黨從全民族的利益出發,派周總理到西安調停,和平解決了西安事變,促進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西安事變」發生時,李、白再三研究發出通電,主張對張學良、楊虎城的請求,中央應予接受,而張、楊亦應先行釋放蔣介石」① ,支持用和平方法解決西安事變。
1937 年7 月7 日,日軍借口一個士兵失蹤,向中國宛平城和蘆溝橋武裝進攻,當地守軍第二十九軍官兵,奮起抵抗,全國的抗日戰爭從此開始。7 月8 日,中共中央向全國發出通電,號召全國同胞和國共兩黨,團結一致,互相配合,築成堅固的長城,共同抵抗日軍的侵略,當時李宗仁支持了這個通電。7 月17 日,蔣介石在蘆山發表談話,宣稱「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② 蔣的這個談話,確定了國民黨准備抗戰的方針。由於形勢所逼,蔣桂雙方達成妥協,21 日,李宗仁、白崇禧和黃旭初,「聯名電國府擁護蔣介石在蘆山的談話」。③ 8 月4 日,白崇禧奉命調南京任軍委會副參謀總長,並同蔣介石會悟;』商談有羊呻、出兵抗日問題。8 月13 月,日軍大舉進攻上海,嚴重威脅了國民黨的統治,蔣介石才下決心抗日,並於8 月15 日向所屬部隊下總動員令。李、白在此期間,向廣西各界反復進行動員,廣西民眾在桂系的鼓動下,愛國熱情高昂,紛紛從戎投軍,在很短的時間內新桂系就徵集了將近十萬的新兵,加上原桂系第四集團軍的第七軍、第十五軍,以及廣西各縣所編訓的兒萬民團,擴編成第二十一集團軍和第十一集團軍。第二十一集團軍總司令為廖磊,下轄第七、四十八兩個軍,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為李品仙,下轄三十一、四十六兩個軍。四個軍中,第七軍、第四十八軍和三十一軍開赴省外抗日前錢作戰,四十六軍留下防守廣西。8 月下旬,廣西抗日大軍,浩浩盪盪,分別由梧州、桂林出發,開往前線。廖磊率領的第二十一集團軍打先鋒,接著跟上的是李品仙率領的第十一集團軍。9 月間,桂軍先頭部隊到達徐州、海州集結待命。10 月初桂軍奉令調往上海大場至南翔一帶防守,15 日桂軍開始接受戰斗任務,與來犯之敵展開激戰。桂軍加入上海會戰以來,不怕犧牲,英勇戰斗,浴血奮戰,故傷亡慘重,「總計上海戰役第七軍傷亡過半,死亡旅長龐漢禎、夏國璋、秦霖等六七人,團長廖雄、謝鼎新等十多人」,④ 戰鬥力大為減弱,遂於11 月13 日從上海撤至第五戰區,與李品仙率領的第十一集團軍,共同防守保衛津浦鐵路南段。
1938 年3 月下旬,日軍機谷師團,集中了四萬多兵力,向台兒庄猛烈進攻。國民黨軍隊在李宗仁的指揮下,奮起抵抗。駐津浦南段的桂軍,連續阻擊由南京北上的日軍,牽制了敵人的增援步伐,為台兒庄大捷創造了有利條件。開戰不久,蔣介石派副參謀總長白崇禧和軍令部次長林蔚組織臨時參謀團到徐州,協助李宗仁作戰,雙方經過慘烈之戰斗,殲滅日軍兩萬多人,繳獲軍用物資一大批,取得了國民黨在抗日戰場上的第一個勝利。日軍在台兒庄受挫折後,旋即派遣四個師團兵力,向徐州進犯,包圍徐州。國民黨軍為避免不利形勢下的決戰,於5 月15 日突圍轉移。在這次突圍中,廣西部隊一七三師一O 三三團,由副師長周元率領,奉令調守徐州西南重鎮蒙城,掩護突圍,與敵崖戰數天,全團官兵二千四百餘人大部陣亡,副師長周元亦在炮火中壯烈犧牲。6 月,日本政府決定調十四個師團兵力進攻武漢,廖磊的第二十一集團軍和新調來的第四十八軍,奉命調往大別山防守。在此期間,守軍不斷地向皖西和鄂東襲擊,截斷敵軍交通線,阻擊敵軍向武漢的增援部隊,逼使敵寇進退維谷,一籌莫展。駐守湖北黃梅、廣濟桂軍第八十四軍的一八九師和一八八師,與進犯武漢之敵展開陣地爭奪戰,戰況慘烈,雙方傷亡人數達數千人以上,廣西部隊為抗日救國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新桂系除了派軍隊到前線抗日外,還在省內動員,組織學生軍上前線協助部隊抗戰,1937 年11 月,廣西第二屆學生軍成立,分別在西大、桂林、柳州、南寧和梧州等地招生,廣西地下黨也組織動員了一批黨員和愛國青年,從戎投軍,總共三百多人,在桂林李家村集訓一個月後,12 月15 日即從桂林出發,途經湖南、湖北、河南,然後轉入安徽,隨同廣西軍隊,輾轉在抗日前線,深入城鎮鄉村,開展抗日救國宣傳。1938 年冬,隨著日軍的侵略向南推移,廣西時局頓形緊張,桂系當局在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和全國人民一致要求抗日的影響下,組織成立第三屆廣西學生軍,各地青年學生,愛國熱情頗高,踴躍報名參加,中共廣西地下黨組織亦發出號召,動員各大中學校中的黨員帶頭報名。原擬定只收一千二百人,組織一個學生軍團,後報名之人數激增至一萬九千多人,經過篩選仍有四千多之眾,於是擴編為三個團,1939 年1 月集中桂林訓結;, 2 月初集訓結束,即從桂林出發,分另,月干樂、桂平、獷定陽等地,深入鄉鎮,在街頭小巷出牆報,張貼抗口標語,或邊過報告會、座談會、文藝演唱和辦文化學佼等形式,宣傳抗日救亡運動。廣西學生軍,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鼓動下,走遍了桂爾、桂南、桂西廣大地區,) ' 『西境內1 溝十二個行政區,到過的就達十一個,全廣西的九十九個縣中,有五十五個縣留下了他們的足跡,他們在前線或敵後,大力開展抗日立傳活動,後桂南會戰發生,還上前線參加作戰,犧牲了十幾個學生,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永遠銘刻在人們的心中。
1938 年10 月,日軍浸占武漢後,接著便向華南地區挺進,根據形勢的變化,11 月28 日,國民黨政府在南嶽召開軍事會議,決定設夭水、桂林兩個行營,程潛、白崇禧分別為天水、桂林兩個行營主任,統一指揮南北戰場。12 月2 .日「李宗仁、白學祛兩司令為侵粵日軍圖犯桂省事,發表了『告民眾書』, 要求全省人民沉著應戰,對日軍侵略作最後之抵抗」,⑤ 力求阻止日軍南侵。
1939 年11 月15 日,日本政府為了切斷廣西與越南的國際交通線,達到威脅英、法,封鎖重慶的目的,派造第五師團和台灣旅團等部隊共三萬多人,在海空軍的掩護下,從北部灣企沙、龍門強行登陸,當時國民黨桂系在桂南的守軍只有四個師和兩個獨立團,守防企沙的十九師五十六團第一營和守防龍門的十九師五十六團第二營,分別與敵激戰一個多小時,官兵傷亡慘重,沿海陣地大部為敵炮摧毀,被迫向後撤退,企沙、龍門失陷。16 日敵攻佔防城,17 日佔欽州,接著日軍在飛機的配合下,沖破十九師在小董的防線,沿琶欽公路向南寧進犯。23 日下午,敵一部竄至良慶,守軍一七O 師補充團與之展開阻擊戰。24 日上午,敵向蒲廟進犯,與守軍一七0 師主力發生激戰。與此同時,日軍第五師團主力軍,用飛機和大炮,向南寧城區猛烈襲擊,守軍一三五師傷亡較大,又無其它增援,被迫沿豈武公路撤退至高峰,南寧陷落。11 月25 日,國民黨軍隊第五軍第二百師第六百團在南寧城郊二塘,與敵相遇,激戰兩天,予敵重傷,團長邵一之和團附呆其升中彈犧牲,副團長文模負傷,士兵傷亡過半,遂撤網賓陽思隴整編。26 日,佔南寧之日軍進犯高峰,雙方經過激烈的戰斗,』高峰陣地,在敵譏輪番轟炸下,大部被摧毀,守軍一三五師和一七0 師,退至武鳴縣北馬安圩、陸榆圩一線,12月1 日,高峰陷落,4 日,日軍以第五師團為主力進占昆侖關。
日軍在欽州灣登陸時,正在重床出席國民黨五屆六中全會的白崇禧,於11 月19 日飛返桂林,商討應付戰局。次日,「白崇禧特電廣西省政府,召集全省村街民大會,動員民眾,配合軍事力量,破壞公路,實行空室清野,痛擊進犯桂南之日軍」。⑥ 當時,廣西部隊較單薄,駐地分散,「難於防守。日軍佔領南寧、昆侖關後,切斷了中國通往越南的國際交通路線,『嚴重地威脅了重慶的國民黨統治,因此,國民黨政府決定組織反攻,從湖北、湖南、四川等省抽調約十五萬兵力到桂南,抵禦日軍北上。白崇禧一面將指揮部搬設遷江前線,一面抽調汽車將杜幸吸第五軍及其它部隊急速向賓陽俞線陣地輸老。12 月15 日,各部隊調整基本完畢,白祟禧發布反攻命令。18 日,國民黨部隊約十五萬人,依照白崇禧部署開始反攻,南寧東非面險要的昆侖關,』是雙方必爭的戰略要地J 當時佔領關隘的是日軍自稱『鋼軍萬的第五師團,反攻昆侖關正面主攻部隊是蔣介石嫡系杜幸明第五軍,桂系的部隊主要布置在譽欽、琶龍、琶武三條路線上,隨擊與牽制日軍的增援部隊。開戰後,昆侖關之戰斗最為激烈,雙方經過殘酷的槍炮戰,反復的爭奪,陣地得而復失,失而復得,持續進行了將近半個月,國民黨軍隊終於在12 月31 日克復了昆侖關,擊斃日軍四千餘人,生俘一百O 三人,繳獲軍用物資一大批,取得了昆侖關的勝利,戮穿了「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增強了全國人民抗戰必勝的信心。
1944 年4 月,日本為了打通北京到廣州和南寧的大陸交通線,防止美國利用在桂林、柳州的空軍基地襲擊日本,拯救入侵南洋的日軍,發動了像、湘、桂戰役。同年8 月衡陽陷落後,日軍第十一軍以四個師團的兵力沿湘桂鐵路向桂林進犯,另外,日本由廣東抽調第二十三軍二個師團沿西江由梧州入侵,對桂林、』柳州構成夾攻的態勢。當時國民黨蔣介石命冷柳州第四戰區司令張發奎進行防守,白崇禧亦以軍委會副總參謀長的身份到桂林指揮這次會戰,將桂系的第十六集團軍主力調往桂林防守,並組織成立桂林防守司令部,由第十六集團軍副總司令韋雲松任防守司令。同時將粵軍第六十二軍和第三十五集團軍一部調到柳州防守。9 月初,日軍前鋒抵達湘桂邊境黃沙河,守全州的中央軍第九十三師,一觸即饋。在大敵當前,蔣介石為了保存自己的實力,把他的摘系軍安置於貴州省內,不願調進廣西參加會戰。白崇禧為了保存桂系實力,避免自己的部隊受到過大的削弱,亦在臨戰前將桂系一個主力師和一個團的兵力調離桂林,使守城兵力更為單薄,僅有一萬多人。10 月9 日,敵軍向桂林發起進攻,月底敵推進至桂林外圍。11 月初,敵對桂林城區發起全線攻擊,國民黨桂系守軍與之進行了頑強的抵抗,城防司令韋雲松帶領部下棄城突圍,留守部隊一三一師師長闊維雍在此生死關鍵時刻,寫下遺書,誓與桂林共存亡,率領將士,與敵進行了激烈的賡戰,官兵大部壯烈犧牲,糧絕彈盡,外援無望,迫敵軍已逼近北門東鎮路師指揮所時,闊憤慨自殺殉國。城防司令部中將參謀長陳濟桓、三十一軍參謀長呂旋蒙、三九二團團長吳村均在戰斗中壯烈捐軀。10 日,守軍一部突出重圍,桂林陷落。11 日,日軍未經什麼戰斗就佔了柳州。日軍占柳州後,繼續向南推進,24 日,南寧陷落。
日本侵略者從9 月初踏入廣西邊境後,國民黨新桂系作了一些布防應戰工作,將桂系主力調集桂林,准備與之決戰。駐守桂林的廣大官兵大都是愛國的,他們在敵我懸殊』的情況下,臨危不懼,頑強抵抗敵人的入侵,不少將士為國捐軀,這是值得人們緬懷和贊揚的。但從整個戰役看,除桂林守軍作一些抵抗外,其它戰線都不曾經過什麼戰斗,一觸即演,節節敗退,致使日軍從侵入全州到佔領南寧,前後僅用二個多月的時間,廣西將近八十個市縣的廣大地區就陷敵手,基本完成打通了南北大陸交通線,這是國民黨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結果。



在抗日戰爭期間,國民黨基本上是推行一面抗戰,一面反共的兩面政笨。「七七事變」以前,蔣介石國民黨政府對日本的侵略,採取了不抵抗主義的政策。新桂系在此階段則不然,' 「九一八事變」後,1933 年李宗仁寫了一篇論文,「名之曰『焦土抗戰』" ,⑦ 表明了要抗戰到底的決心,認為「抗戰則存,屈服則亡,除堅決抗戰外,更不容有徘徊餘地」,⑧ 「如果中央不起來對日抗戰,我們廣西民眾,也要起來首先發動民族革命斗爭,廣西政府,是與民眾共存亡的,我們就要動員了,希望大眾一心,誓死抗日,以圖國家民眾之生存」。⑨ 在國家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新桂系大聲呼喚抗日,說明他們開始轉變,有了抗日的要求,反映他們具有愛國主義的思想和行動,他們的言論,對喚起民眾和推動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是有一定積極作用的。同時,我們還應該看到,新桂系的「抗日」亦含有與蔣爭權奪利的因素,反映了李、白同蔣介石之間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和斗爭。
「七七事變」到1938 年10 月武漢失守,「國民黨政府的對日作戰是比較努力的」, ⑩ 從新桂系來說,自抗戰全面爆發後,李、白即在全省進行動員,抽調了「抗日軍二十萬開赴前方」 作戰,是全國各省派出軍隊最多的省份之一。這支軍隊,先後參加了淞滬會戰、台兒庄戰役和武漢大會戰等戰役,與敵人在戰場上浴血奮戰,打得相當頑強,給日軍以巨大的殺傷和消耗,其『本身亦犧牲一大半,為保家衛國和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作出了貢獻,這些應給予充分肯定。
1938 年武漢、廣州失陷後,抗戰進入相持階段,日本政府重新調整了對華侵略政策,對國民黨採取了以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的方針,把主要兵力指向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減輕了對國民黨戰場的正面進攻。這個方針的改變,促使國民黨政府亦將其政策逐漸轉移到反共反人民方面,國民黨營壘中的親日派汪精衛還於12 月底公開發表通電,主張中止抗戰,對日求和。新桂系在此期間,亦隨著形勢的變化而趨向消極抗日、積極反共,但由於中國共產黨在廣西的統一戰線工作的推動和影響,使桂系沒有完全和共產黨破裂,還能堅持抗戰。汪精衛叛國投敵後,1939 年1 月5 日,李宗仁、白崇禧立刻通電全國,「擁護開除汪精衛,要求國民政府將汪通緝歸案」。@到桂南會戰時,桂系當局除了派軍隊參加會戰外,還在全省進行動員,組織人力物力,保證前線軍需供應,為杜幸明第五軍正面攻關,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但是,新桂系是代表官僚、地主階級利益的,階級本質決定了他們的抗戰不可能完全是從全民族的利益出發,也包含有鞏固本集團統治的利益,因此,他們要抗日,也要反共。李宗仁在1932 年7 月11 日西南執行部聯合紀念周會上說:「我們數月來,所希望努力的兩大工作,就是剿共和抗日。… … 我盼望除剿共外,抗日的工作還要加緊進行」。⑧ 可見桂系的抗日和反共都是相提並論的。1939 年至1943 年間,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政府,為消滅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抗日力量,先後掀起了三次反共高潮。新桂系同蔣介石一唱一和,連續製造了桂林的「七九」、玉林的「一一三」和南寧的「一一五」反革命事件,大量逮捕和屠殺我革命幹部和革命群眾,給廣西的黨組織遭受到嚴重的破壞。抗戰勝利後,國共兩黨簽訂了《 雙十協定》 ,後蔣介石片面編毀《 協定》 ,發動內戰,新桂系的主要頭目白崇禧旋於1946 年3 月,「給蔣介石寫了萬言書,主要內容是擁蔣反共,並建議開發新疆及西北各省,建立長期反共根據地」。⑧ 表明了其與人民為敵到底,投靠蔣介石,招致最後和蔣介石一起覆滅。

⑻ 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在金華所為 .(口述史)

沒干好事,強奸、殺人、放毒氣,啥壞事都干。

⑼ 5.4運動到抗日戰爭時期的電影

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小兵張嘎等等等等

閱讀全文

與白祟禧口述抗日戰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