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國是由誰首次開創性地提出「信息化戰爭」概念
信息戰這個概念最早出現在20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是一位參加過作戰的中國軍人沈偉光首先發現並提出的,浙江大學1990年出版了世界首部中國人沈偉光著的《信息戰》論。
B. 最先提出來的"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是誰,什麼時候,在哪
就是在19世紀80年代吧
C. 人類歷史上第一場真正意義上的信息化戰爭是伊拉克戰爭還是科索沃戰爭
人類歷史上第一場真正意義上的信息化戰爭是伊拉克戰爭。信息化戰爭的內本質在於奪取信息優勢和增強容決策優勢,形成作戰優勢,進而利用信息技術實現戰鬥力最大化。而要奪取信息優勢,必須依靠標准化,統一技術體制,規范頂層設計,實現介面統一、系統兼容、信息資源共享、作戰要素綜合集成,最終達到互聯互通互操作。
(3)中國第一個提出信息化戰爭的擴展閱讀:
軍用標准化是信息化戰爭制勝的基礎要素,同時還是新技術及創新成果向戰鬥力轉化的重要橋梁,在各國軍隊信息化建設中已經並正在發揮著先導、引領作用。
例如射頻識別技術標准、互動式電子技術標准,促進了相關技術在美軍後勤保障中的應用,助其實現精確保障。為此美軍提出,軍用標准化是未來戰略思想的核心要素之一。中國在數十年的信息化建設進程中,先後頒布了一系列信息化標准,並在實踐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D. 信息化戰爭是誰提出來的
信息戰概念是80年代中期分別由美、蘇、中三國軍事理論界幾乎同時提出的,其研究屬於信息戰理論研究的范疇。 據已查到的資料,"信息戰"這一軍事術語最早出現在1985年3月美國《電子防禦》雜志(JournalofElectronicDefense)上發表的"電子戰與信息戰"(EWandtheInformationWar)一文:"現在,電子戰是一個更大概念的基本組成部分之一,而不只是一種信號戰斗。""這個更大范疇也包括阻止敵方攻擊我方決策能力。這場斗爭可公認為是「信息戰」。 然而,在相當長時間里,國內外以及不同領域對於信息戰的定義有不同說法。我國開展信息戰理論研究較早。1986年,我國軍事專家沈偉光先生在《信息戰》專著中,就曾指出,廣義的信息戰指(在軍事、政治、經濟、科技及社會領域)對壘的軍事集團搶占信息空間和爭奪信息資源的斗爭,狹義的信息戰指戰爭中交戰雙方在信息領域的對抗,它是現代戰爭的本質特徵之一。但是,迄今為止,尚未形成統一的信息戰理論。有的專家認為:所謂信息戰,是指對立雙方為爭奪對於信息的獲取權、控制權和使用權而展開的斗爭。 1996年1月2日,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頒發的《聯合信息戰政策》、1996年美國陸軍頒發的指揮控制戰條令、1996年6月美國國防部頒發的"軍用關鍵技術",以及1996年8月27日美國陸軍頒發的FM100-6"信息作戰"條令中,均闡述了美國國防部和參聯會確定的下述信息戰定義:"信息戰指為獲取信息優勢而採取的影響敵方信息、以信息為基礎的過程、信息系統和以計算機為基礎的網路,同時保護己方信息、以信息為基礎的過程、信息系統和以計算機為基礎的網路的各種行動。" 上述定義很快在美軍內部遭致批評,說它設置了一個"語義學雷區"。因為按照這個定義,在信息時代,任何實體(包括從大學生、"黑客"到有組織的犯罪者)採取的針對美國的行動,都被認為是戰爭行動,從而要求採取某種報復。 1996年12月9日,美國國防部批准關於"信息對抗行動"的秘密指南(,S-3600.1),該指南對"信息對抗行動"的定義是:"在任何時間,為了影響敵人的信息和信息系統,同時保護自已的信息和信息系統而採取的行動。"該指南新的"信息戰"定義是:"在危機或沖突期間,為達到或促成特定目的,針對一個或一些特定的敵人採取的信息對抗行動。"上述定義,現已基本上得到了國內外的認可。 支撐信息戰的裝備和技術名目繁多,從性質上,可分為進攻性信息戰(IW-O)武器和技術和防禦性信息戰(IW-D)武器和技術。進攻性信息戰武器和技術主要包括:計算機病毒(引導型、文件型、混合型)、"666"病毒(影響操作員心理、生理甚至使之死亡)、蠕蟲(短時間內大量自我復制)、特洛伊木馬(隱藏病毒的程序碼段)、邏輯炸彈(能引爆、激活病毒的機制)、陷門(能悄悄調動數據或造成死機的設計陷井)、程序攪糊器(使無法查明軟體的預設故障)、網路分析儀(破譯通行字、接入代碼)、探測軟體(破譯口令和數據分組)、"黑客"行動、"晶元搗鬼"(蓄意修改、更動、設計或使用集成電路晶元的活動)、微米\納米機器人(搜集情報或破壞敵方的電腦/供電線路)、晶元細菌(吞噬矽片)、電波輻射(影響人腦,引變人的行為)、心理戰手段(如美軍在索馬里投射的特大耶酥全息圖象)、信息欺騙手段、秘密破譯分析、電子干擾機等電子戰進攻裝備、高能/定向能武器(包括破壞敵方信息設備的高能射頻槍、電磁脈沖炸彈等)。 防禦性信息戰的武器或技術可分為傳統的和非傳統的兩類。傳統的防禦性信息戰手段包括網路和通信系統的物理與技術安全措施和加密措施,以及保持探測器有效性的措施;非傳統的防禦性信息對抗手段包括計算機病毒對抗(防病毒措施〕和傳送保密數據的先進方法等。具體的防禦性信息戰技術與手段包括:網路安全設計(如風險分析)與測評、網路的安全使用與告警、信息環境安全、網路"防火牆"、信息設施防護、安全/開放的信息網路、移動計算機安全技術、防電磁(如屏蔽和加擾)、防竊聽/竊錄/竊照、病毒免疫卡、大型資料庫的安全技術、病毒檢測與消除、標准報文卡、訪問控制、用戶識別、防火牆、審計跟蹤、數據加密、安全密匙管理、智能水(一種基於DNA的晶元塗液,可以記錄個人代碼)、網路安全協議、多級安全、光學加密、輻射探測器(如美聯邦調查局籍此抓住了中央情報局中的一名間諜)、網路安全監控、信息犯罪偵察與懲罰、反情報、反欺騙等。 [相關技術]信息戰技術;信息系統技術;光電子技術 [技術難點]在進攻性信息戰武器發展方面,通過天線電磁波輻射注入病毒的方式和智能可控型計算機病毒是今後計算機病毒研究的重點之一;高能射頻槍(一種無線電發射機);電磁脈沖變壓器彈(以光速發射高工率電磁脈沖或信號,可導致計算機元件融化,可能是信息戰的終極武器)是信息戰武器開發的重點。 在防禦性信息戰裝備方面,美軍特別強調"信息保障"是保持戰備狀態的關鍵要素。美軍在今後5~10年,將重點開發安全可靠的通信技術、網路管理技術、入侵探測/響應設備和多級安全保密措施等。
E. 1976年提出信息化戰爭的美國軍事理論家
1976年,美國軍事理論家T.羅那首次提出「信息戰」概念。信息化戰爭所描述的戰爭形態有以下6種表現:
①主要使用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武器裝備系統;
②以信息為主要戰略資源;
③以信息中心戰為基本作戰方式;
④以爭奪信息資源為戰場目標;
⑤以信息化武裝力量為主體;
⑥實行以信息化軍事理論為基礎的戰爭指導。
信息化戰爭出現的根本原因,是大量信息化武器裝備在戰爭中的廣泛應用。信息化武器裝備系統主要包括軟殺傷型信息武器、硬殺傷型信息武器和指揮控制系統。
(5)中國第一個提出信息化戰爭的擴展閱讀
信息化戰爭,即精確化戰爭。精確性體現在哪裡,主要體現在數據上。
善算自有勝算。對一支部隊來說,破解「戰爭迷霧」,增加未來戰爭的勝算,必須善於計算數據、掌握數據、運用數據。毛澤東同志歷來強調「胸中有數」。西方發達國家軍隊也流行一句名言:「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必須用數據說話。」目前,軍事指揮員越來越要求具有數據思維、數據頭腦,越來越要求具有專家、工程師的素養,也正是基於數據對於戰爭制勝的重要意義。
昨天的思維打不贏今天的戰爭,過時的演算法難以在精確化戰場制勝。實際工作中,我軍少數官兵還缺少數據意識,不太注重對數據的計算運用。有的在作戰問題研究中,定性多定量少,分割包圍、大膽穿插等模糊說法依然存在。
有的在訓練演習中喊出「炮火猛烈覆蓋」「給我狠狠地打」等概略的話。還有的作戰行動缺乏精確的數據支持,對什麼目標用什麼武器進行毀傷,心中沒有一本明確的賬。諸如此類,與現代戰爭精確打擊、精確制勝的要求格格不入。
現代戰爭,武器裝備高度信息化、智能化,各種彈葯大都具有制導性,且自主可控。一旦發生戰爭,不是一味地釋放火力,而是精確可靠地釋放火力,如何「狠」、「狠」到什麼程度,都需要精確計算,靠數據說話。倘若模糊不清,就無法破解「戰爭迷霧」、打贏未來戰爭。
未來戰場較量,往往是一體化聯合作戰,需要多軍種多兵種協同作戰。在同一個戰場上,高空、低空,地面、水下都有不同軍種兵種參戰,要確保精確指揮,實現「狠狠打」的目的,必須有強大的數據支撐。如果各行其是,不夠精確,就無法實施有效聯合。
狠在數據上,貴在養成用數據說話的習慣。戰場精確打擊,源於平時的數據積累、數據存儲。信息化戰爭需要可靠的數據,敵我雙方對抗之前,應充分藉助信息技術手段,統計出雙方具體的兵力兵器,以便在戰場較量中選擇合適的對抗模式,確保以小的代價換取大的勝利。
沒有一定程度的數據積累,面對強大的對手,面對敵人的各種武器裝備,就很難在未來戰場上應對自如、決戰決勝。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過時的數據,作用不大。各單位的作戰資料庫要定時更新、保持時鮮。對手換了,裝備升級了,都要跟進研究、變更數據。只有在對數據的保鮮中做到知己知彼、應對有數,才能確保未來戰爭勝在數據上、勝在精確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信息化戰爭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軍網-信息化戰爭=精確化戰爭 讓"狠狠打"狠在數據上
F. 信息化戰爭概念最早誰提出的
沈偉光。
信息戰這個概念最早出現在20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是一位參加過作戰的中國軍人沈內偉光首容先發現並提出的,浙江大學1990年出版了世界首部中國人沈偉光著的《信息戰》論。
1991年的海灣戰爭由美國等多國部隊在戰場上進行了首次實踐。國外1992年美國國防部頒發的《國防部指令》提到了信息戰。信息戰不只是一些能力,它要與網路空間結合以發揮威力。
(6)中國第一個提出信息化戰爭的擴展閱讀
信息化戰爭所描述的戰爭形態有以下6種表現:
①主要使用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武器裝備系統;
②以信息為主要戰略資源;
③以信息中心戰為基本作戰方式;
④以爭奪信息資源為戰場目標;
⑤以信息化武裝力量為主體;
⑥實行以信息化軍事理論為基礎的戰爭指導。
G. 最早提出信息化戰爭概述的國家
世界上最早提出信息戰概念的,是一位非西方人——中國的沈偉光先生。」沈偉光不僅是世界范圍內最早提出「信息戰」概念的人,而且早就出版了世界第一本名為《信息戰》的專著,他是全球信息戰理論的創始人!寫出《信息戰》專著的沈偉光既不是軍人,也不是職業研究者,而是國務院的一名普通公務員。
一、提出信息戰概念。認為從機械化戰爭到信息戰,不是單純的作戰樣式、方式的改變,而是戰爭形態的改變,並帶來作戰指導思想的巨大變化。其要點:戰爭戰略目標的「軟化」;信息威懾成為新的威攝手段;軍隊的行動取決於制信息權;作戰目標的選擇以打亂敵方決策程序為主;火力運用從打覆蓋面轉為「點穴」;指揮體系趨於扁平化;信息戰是高技術條件下的全民戰;謀略的運用更加豐富多彩。隨後,又提出「遏制信息戰——知識軍事的時代使命」的重大課題。
二、提出新的戰爭觀。認為「少流血」、「不流血」的戰爭已經出現,戰爭的非暴力屬性已經被揭示;戰爭不僅是政治的繼續,也可能成為非政治群體、甚至個人謀取利益、顯示其存在的一種手段;「消滅敵人,保存自已」的戰爭目的正在變為「控制敵人,保護自己」,尋求利益平衡點;戰爭性質已很難用正義或非正義來區分,帶有多元的色彩。
三、提出建議信息時代國家安全體系。認為軍事威脅不只是大兵壓境,來自網路威脅同樣值得警惕;維護國家政治安全,應學會利用各種傳媒打信息戰;網路上的經濟打擊應引起高度重視;「文化侵略」、「生態侵略」將成為國家安全的主要威脅。早在15年前,他就提出「信息邊疆」的概念,近幾年提出「信息邊界的理論,呼籲建設精神武裝,建立信息警察和信息防護部隊。
四、提出思維戰、領導者戰爭等理想戰爭的設想。認為在可預見的將來,還無法想像戰爭先於人類而消亡,但把握、延緩、遏制戰爭的爆發和升級是可能的。設想把戰爭局限於「信息」和「思維」的范疇,至多以比試、競賽、虛擬的方式,甚至帶有觀黨、警示的作用。
五、提出培養「能夠回家打仗」的軍事人才。認為信息技術的通用性填補著軍與民的鴻溝,信息戰模糊了戰場與社會的界限。那些電子、計算機、信息工程專家,一旦站在軍事戰略的高度上觀察、思考,就可能成為新的戰爭舞台上真正的英雄。因此,他一直在籌劃建立我國第一個信息戰研究所,制定信息戰遏制戰略,完善信息戰理論,培養信息戰研究人才;同時在一些軍內外高等院校開設課程,普及信息戰知識,造就一大批21世紀國防建設的急需人才。
凡是戰爭都離不開信息,現代戰爭是信息主導的戰爭,信息在戰爭中具有十分顯著的地位和作用。信息與作戰武器平台相結合,產生了信息化武器,可極大地提高武器平台的打擊精度和作戰效能;指揮官利用信息,可用多種信息化指揮手段及時指揮和調整部隊,以奪取作戰勝利。
信息戰主要包括情報戰、電子戰、網路戰、心理戰、精確作戰以及信息欺騙、作戰保密等。
信息作戰的實質是以信息能為主要作戰手段,以「信息流」控制「能量流」和「物質流」,剝奪敵方的信息優勢,保持己方的信息優勢,進而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在一定程度上達成「不戰而屈人之兵」或「少戰而屈人之兵」的作戰效果。
由於信息作戰是「信息起主導作用的作戰樣式」,因此它與機械化戰爭有明顯的不同。
一是作戰目的不同。信息戰把控制「信息流」、打擊對方的指揮控制系統、信息網路和奪取信息優勢作為主要任務和打擊的重心。而以火力打擊為主的機械化戰爭,主要把摧毀和殲滅對方的飛機、坦克、大炮和艦艇等有生力量作為主要作戰目的。
二是作戰力量不同。信息戰是以全員整體力量進行的整體作戰。任何一個懂信息、網路的人都可以成為信息戰戰場上的一名「鬥士」。而機械化戰爭,作戰力量主要是以鋼鐵和火力武裝的陸軍、海軍、空軍、導彈和特種作戰部隊。
三是作戰環境不同。信息戰的戰場空間除傳統意義的陸、海、空、天外,還包括電磁、網路和心理空間,戰場是「無疆態」。而機械化戰爭主要立足陸、海、空、天等有形的物質戰場環境來作戰。
四是作戰的本質不同。信息作戰是以攻擊敵認知能力為本質特徵的作戰,最終影響敵方人員特別是戰爭決策者的思想,使其放棄對抗,停止作戰。而機械化戰爭的本質是消滅對方的有生力量,奪占對方的領土和陣地。
信息作戰從一定意義上說也是金錢與人才之戰。信息作戰作為現代戰場新秀,被稱為「沒有硝煙的戰爭」,其無形利刃的強大功效不僅使其成為現代高技術戰爭的代名詞,同時也給信息作戰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然而,其涉及民用信息基礎設施之多,對信息技術高、精、尖人才需求之迫切,技術保障要求之復雜,註定了信息作戰對經濟的消耗將更加巨大。
H. 中國90年代是誰提出信息化戰爭的
1995年錢學森教授提出「信息化戰爭」的概念 信息化戰爭是信息社會的產物。當內人類逐步從工容業社會邁向信息社會時,信息化戰爭也悄然登上了戰爭舞台。 另外,信息戰爭和信息化戰爭是兩回事。第一次信息化戰爭應該是海灣戰爭了,那次戰爭全維全向,高科技,信息化(基於當時的條件下),後來的美伊戰爭也是信息化戰爭,現代大國對小國或者大國之間的戰爭基本都是信息化戰爭,這是從戰略角度來看不是從戰役角度來看,並不是每個小戰役中都是信息化的 信息戰爭,目前還沒有看到。所謂「信息戰爭」是指利用和圍繞信息的沒有硝煙也不真殺實砍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