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華北抗日戰場戰斗最激烈戰績最顯著的戰役是哪次
華北抗日戰場戰斗最激烈戰績最顯著的戰役是太原會戰。
1937年"七七事變"後,版日軍集結十幾萬兵力,與八路權軍、國軍在太原周邊展開兩個月的鏖戰,意圖一是搶占戰略資源豐富的山西以達到以戰養戰的目的,二是從華北戰場打通侵佔全中國的通道,橫掃全國。
太原會戰是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10月至11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第2戰區八路軍、國民黨部隊同日軍華北方面軍,在山西省北部、東部和中部地區進行的大規模戰略性防禦戰役,它是抗戰期間華北戰場上規模最大、戰斗最激烈、持續時間最長、戰績最顯著的會戰.它包括天鎮戰役、平型關戰役、陽明堡機場戰、忻口戰役、娘子關戰役、太原保衛戰等。
1、雙方兵力:中國約58萬人,日本約14萬人
2、傷亡情況:中國傷亡約10萬人,日本傷亡約3萬人
3、戰爭結果:中方戰敗,太原陷落
2. 抗日戰爭中彭德懷在華北戰場指揮的沉重打擊日軍的戰役是.
百團大戰
百團大戰是中國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新四軍與回日軍在中答國華北地區晉察冀邊區發生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八路軍的晉察冀軍區、129師、第120師在總部統一指揮下,在河北山西發動了以破襲正太鐵路(石家莊至太原)為重點的戰役。戰役發起第3天,八路軍參戰部隊已達105個團,故中方稱此為「百團大戰」
3. 在抗日戰爭時,華北,華中,華東發生的戰爭有哪些
「八一三」淞滬會戰是抗戰爆發以來,中日雙方規模最大的一次會戰。3個月的戰役中,雙方都投入幾十萬兵力。由於國民革命軍戰略不當,武器裝備落後,在付出33萬多人的巨大損失後,最終被迫匆忙撤退,並直接導致了南京會戰的失利。此戰日軍傷亡5萬餘人。
南京保衛戰:1937年12月1日~12月13日
淞滬會戰後,日軍迅速進攻國民政府首都南京。由於國民革命軍此時兵力凋零,退守絕地,被迫在12月12日匆忙突圍撤退。日軍進入南京後開始了長達數月的南京大屠殺,殘酷殺害中國軍民30餘萬人。
太原會戰:1937年9月13日~11月
1937年9月13日,日軍佔領大同後向太原進攻,國民革命軍由於指揮混亂,布置不當,被迫從太原突圍。此戰中國守軍英勇抵抗,付出了重大犧牲,消滅敵軍2萬餘人。但從此國民革命軍在華北戰場的正規戰爭宣告基本結束。
徐州會戰:1938年1月~5月21日
日軍打通了津浦線,擴大了佔領區,但未能消滅國民革命軍主力。國民革命軍的防禦作戰和主動轉移為此後的武漢保衛戰贏得了4~5個月的時間。其中台兒庄大捷消滅日軍1萬多人,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意志。
蘭封會戰:1938年5月21日~6月
日軍試圖在徐州會戰後繼續擴大戰果,板垣征四郎師團孤軍深入,被以薛岳為指揮的國民革命軍包圍。但最後會戰沒有取得應有的戰略結果。
武漢會戰:1938年6月~10月
歷時4個半月的武漢會戰雖然最終以武漢失守為結束,但國民革命軍的正面抵抗取得了斃傷敵軍4萬人、近10萬日軍因戰斗、氣候、疾病等原因暫時喪失作戰能力的巨大戰果,極大地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抗日戰爭從此進入相持階段。
隨棗會戰:1939年5月1日~20日
武漢會戰之後,日軍為消除鄂北、豫南方面中國軍隊對武漢的威脅,向湖北隨縣棗陽地區發動進攻。國民革命軍消滅斃傷敵軍1.3萬人,第5戰區也付出了較大的犧牲。日軍未能達到預定戰略目標。
第一次長沙會戰:1939年9月14日~10月
日軍動用10萬兵力,卻在第九戰區第十五集團軍等國民革命軍的抵抗下損失慘重。日軍承認「在部分戰場上,部分戰況之激烈超過了諾門坎」。在國民革命軍反擊下,日軍傷亡達2萬人,被迫撤退,國民革命軍傷亡3萬多人。
桂南會戰:1939年11月13日~1940年10月30日
日軍佔領南寧和昆侖關後,國民政府從數百公里外急調10個國民革命軍精銳師,對日軍發動立體化進攻,取得昆侖關大捷,迫使日軍改變對廣東的作戰計劃,造成日軍在戰略上的部分被動。
棗宜會戰:1940年5月1日~6月18日
國民革命軍張自忠上將殉國於南瓜店,宜昌失陷。棗宜會戰是武漢會戰以來,日軍對正面戰場最大規模的一次進攻。
豫南會戰:1941年1月25日~2月7日
豫南會戰是武漢周圍地區防禦作戰中的一次戰役。日軍一度攻佔安徽界首和太和,但在傷亡9000人後,日軍最終撤退。
上高會戰:1941年3月15日~4月9日
為保證南昌及附近佔領區的安全,日軍發動試圖消滅贛北國民革命軍主力的上高會戰。日軍在三路圍攻、其中兩路受阻的情況下,形成一路孤軍深入,被國民革命軍包圍而倉皇撤退,傷亡高達1.5萬人。
晉南(中條山)會戰:1941年5月
此次戰役日軍的目的是「在華北要殲滅山西南部的國民革命軍中央軍」。國民革命軍傷亡4.2萬餘人,被俘3.5萬餘人,日軍傷亡僅為國民革命軍的1/12,成為「抗戰史上最大的恥辱」。
第二次長沙會戰:1941年9月~10月1日
國民革命軍第六戰區在正面戰場主動發起1941年以來惟一一次主動進攻作戰,殲滅日軍7000人。日軍一度攻佔長沙,中國軍隊傷亡失蹤7萬人,日軍傷亡2萬人。
第三次長沙會戰:1941年12月23日~1942年1月6日
國民革命軍第九戰區制定了堅壁清野,誘敵深入的戰略,取得了長沙會戰大捷,共斃傷日軍5萬餘人。成為「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以來,同盟軍惟一決定性之勝利」。
浙贛會戰:1942年4月~7月28日
日軍大本營決定摧毀浙贛兩省國民革命軍機場,打通浙贛鐵路,最後基本實現預定目標,曾經佔領衢州機場,但遭到嚴重損失,第15師團師團長陣亡,日軍戰史記載傷亡17148人。
鄂西會戰:1943年5月~6月
日軍沿長江向上游進攻,國民革命軍第18軍堅守石牌要塞,第六戰區及友鄰部隊夾擊日軍,殲滅敵軍4000人。
常德會戰:1943年11月2日~12月
在日軍3萬優勢兵力進攻下,國民革命軍第74軍57師9000餘人孤軍誓死抵抗長達16天。最終國民革命軍收復常德等陣地,斃傷日軍2萬人。
豫中會戰:1944年4月~5月25日
日軍試圖通過豫中會戰圍殲第一戰區主力,並打通平漢線。由於國民革命軍指揮失當,洛陽淪陷。日軍實現最初的作戰計劃。
長(沙)衡(陽)會戰:1944年5月~8月
豫中會戰同時,日軍開始進攻湖南,打通粵漢鐵路。國民革命軍在衡陽進行了長達48天的抵抗,最終沒有支援而遭到失敗。
桂(林)柳(州)會戰:1944年8月~12月10日
日軍為摧毀大西南的空軍基地發動桂柳會戰。國民革命軍在明顯掌握制空權的情況下未能取得空地配合,導致桂林和柳州僅數日即遭到淪陷。
湘西會戰:1945年4月~6月
國民革命軍在戰役中對日軍進行了包圍,創造了雪峰山大捷,斃傷日軍1萬多人。最終在國民革命軍的反攻下,日軍傷亡2萬餘人,被迫撤退。
4. 什麼事件標志著中日戰爭已在華北和華中戰場全面展開
1937年8月15日,日陸軍參謀部還下令實行第三次動員,並下令組建了以松井石根為司令官內的上海派容遣軍,要求其迅速開赴上海作戰。8月18日,天皇裕仁召見陸海軍兩總長,提出了重點用兵,迅速結束戰爭的方針。陸海軍省、部之間經過協商,決定陸軍以華北為主戰場,海軍以華中為主戰場,並對沿海實行封鎖,切斷中國的對外經濟聯系。8月下旬,日本從國內抽調的增援部隊相繼運抵華北和上海前線,並開始投入當地的作戰。
8月24日日本內閣四相會議決定,以天皇在第72屆臨時議會開幕式上的敕語代替宣戰詔書。9月2日,日本內閣會議在討論施政方針時,鑒於戰爭已由華北擴展到了華中,遂決定將「華北事變」正式改稱「中國事變」,並於同日宣布。至此,中日戰爭已在華北和華中戰場全面展開。
5. 1937年,在華北戰場上規模最大、戰斗最激烈,也是國共合作抗日配合得較好的一次戰役是
是忻口戰役。
該戰役創殲敵逾萬的紀錄,是國共兩黨團結合作、在軍事上相互配合的一次成功範例。
戰役從1937年10月13日至11月2日,歷時二十一天。參加作戰的部隊有閻錫山的晉綏軍、國民黨的中央軍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又稱第十八集團軍)。
這次戰役是由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朱德、衛立煌、黃紹竑副之)指揮實施的太原會戰的中心戰役。
(5)抗日戰爭華北戰場擴展閱讀
戰役起因
10月1日,日本中央統率部以臨參命第120號,命令華北方面軍應以一部兵力在山西北部作戰佔領太原。10月7日,日軍攻下崞縣、(原平)後,前鋒到達忻口。10月13日晨,敵軍開始發起全線大規模進攻。
戰役結果
忻口戰役,使忻州特別是崞縣(今原平)以南地區(70餘村)和忻縣(今忻府區)之忻口一帶以及定襄西部一些地區幾乎全被作為戰場,共焚毀房屋4萬余間,死亡百姓萬餘人,走失牲畜5000餘頭,財物損失無數。
忻口戰役沉重打擊了日軍囂張氣焰和不可一世的驕蠻姿態,極大地增強了中國軍民抗戰必勝的信心,是全面抗戰開始後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緊密配合下取得的一次成功的防禦戰,各部隊密切配合,協同作戰,以傷亡10萬餘人的代價,殲滅日軍2萬餘人,創造了華北戰場殲敵最新的紀錄。
6. 抗日戰爭的主要戰場
抗日戰爭的主要戰場:
中國的抗日戰爭主要有兩大戰場,即國民黨政府指揮的正面戰場和中國共產黨開辟的敵後戰場。
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團結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正面戰場與敵後戰場互相呼應,沉重打擊了日軍。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起來反抗法西斯侵略的國家。1931年9月18日,日本法西斯發動「九一八」事變,中國開始抵抗,打響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第一槍。
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七七」事變,開始了全面侵華戰爭。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國共兩黨實現了第二次合作,團結全國人民開始全面抗戰,開辟了世界上第一個反法西斯戰場。
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中國採取持久戰戰略,並迅速形成了兩個抗日戰場,即國民黨政府指揮的正面戰場和中國共產黨開辟的敵後戰場,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團結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正面戰場與敵後戰場互相呼應,沉重打擊了日軍。
(6)抗日戰爭華北戰場擴展閱讀:
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本企圖逐步減少在華兵力,准備南進,但中國的抵抗使日本無法實施兵力漸減計劃。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在中國戰場實施「長期戰」戰略,企圖將中國變成日本南進「基地」和「兵站」,以便從中國戰場抽調軍隊支援太平洋戰場。
1942年6月,日本制訂「四川作戰」計劃,准備出動11個多師團的兵力進攻重慶、四川,迫使中國屈服。為此,還准備從太平洋戰場抽調6萬軍隊到中國戰場。但由於中國堅持持久抗戰,使日本難以湊齊兵力而作罷。
1941—1942年,侵華的日軍對敵後戰場發動規模空前的「掃盪」作戰,實施殘酷的燒光、搶光、殺光的「三光」政策。中共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緊緊依靠群眾,運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神出鬼沒地打擊日軍,粉碎了日軍的「掃盪」作戰,保衛了抗日根據地,極大地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
1944年4月,日本動用12個師團、41萬人的龐大兵力,在中國發動了豫湘桂戰役,即「一號作戰」,企圖打通中國大陸交通線,通過中國大陸將日本和東南亞、西南太平洋戰線連接起來,以挽救太平洋戰場的危局。豫湘桂戰役歷時8個月,是中日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
日軍雖取得了戰役的勝利,但在全局方面仍未能走出中國持久戰,反而影響了在太平洋戰場的對美作戰,宣告了日本「長期戰」戰略的破產。進入1945年後,日軍在華全面收縮戰線,處於中國敵後戰場和正面戰場的包圍之中,直至戰敗投降。
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中國堅持持久抗戰,有力支援了美英蘇等盟國的作戰,推動了反法西斯國家走向聯合,加快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步伐,為戰後國際秩序的重建作出了卓越貢獻。
7. 抗日戰爭時期在華北平原上都有哪些戰役
百團大戰,平型關大捷,台兒庄戰役。
1、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在華北敵後發動的一次大規模進攻和反「掃盪」的戰役,由於參戰兵力達105個團 ,故稱「百團大戰」。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
2、平型關大捷,是指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在平型關為了配合第二戰區的友軍作戰,阻擋日軍攻勢,由115師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指揮,充分發揮近戰和山地戰的特長,首次集中較大兵力對日軍進行的一次成功伏擊戰,八路軍在平型關取得首戰大捷。
台兒庄戰役的起止時間有幾種說法,一般認為從1938年3月16日開始至4月15日結束。戰役由滕縣戰斗、臨沂附近戰斗、台兒庄戰斗和日軍的潰退,中國軍隊的追擊作戰等部分組成。
(7)抗日戰爭華北戰場擴展閱讀
百團大戰分為3個階段。1940年8月20日至1940年9月10日為第一階段,中心任務是摧毀正太路交通。
1940年9月22日至1940年10月上旬為第二階段,主要任務是繼續破壞日軍的交通線,並摧毀日軍深入抗日根據地的主要據點。1940年10月上旬到1941年1月24日為第三階段,主要任務是反擊日軍的報復性「掃盪」。
平型關大捷該戰是八路軍115師師長林彪率領所部,根據中共中央軍委的指示臨危出征,與日本號稱「鋼軍」的板垣征四郎第5師團第21旅團一部及輜重車隊浴血死拼取得的首戰勝利。
有力配合了閻錫山負責的第二戰區正面戰場的防禦作戰,遲滯了日軍的戰略進攻,打亂了敵人沿平綏鐵路右翼迂迴華北的計劃,是八路軍出師以來打的第一個大勝仗。
台兒庄戰役,歷經月余,中國軍隊斃傷日軍11984人,俘虜719人,繳獲大炮31門,裝甲車11輛,大小戰車8輛,輕重機槍1000餘挺,步槍10000餘支。
8. 抗戰爆發後,華北正面戰場規模最大的一次會戰是( )會戰。
太原會戰 1937年10—11月,為了保衛山西、保衛太原,中國軍隊在太原及其以北要隘忻口地區與日軍展開了激烈的大會戰。在這場大會戰中,八路軍與國民黨友軍進行了密切配合(指斃敵1000的平型關大捷)。
忻口是太原北面最後一道防禦屏障,地勢險峻。1937年10月初,日軍第5師團及察哈爾派遣兵團一部突破中國守軍防禦後奔襲太原。忻口為日軍必經之地。忻口兩面是山,東為五台山,西為雲中山,山巒起伏,中間河穿越山谷,同蒲鐵路河一條公路沿河岸縱貫南北,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中國方面極為重視忻口防禦,第2戰區集結重兵阻擊日軍,在忻口及其外圍要地與日軍進行了為期1個月的激烈作戰。日軍在進行外圍作戰後,從10月13日開始在坦克、戰車、大炮、飛機的配合下向忻口正面中國守軍陣地發動一輪又一輪的猛烈進攻,但中國守軍與日軍展開反復的攻擊與反攻擊戰,中國軍隊廣大官兵英勇奮戰、為國捐軀,其中,第9軍軍長郝夢齡中將不幸犧牲。由於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給日軍造成很大傷亡,雙方形成拉鋸戰,日軍始終未能突破中國忻口守軍陣地。
為此,日軍從平漢路作戰日軍抽調一部西進,從東面配合忻口日軍的攻勢,進至太原東面之戰略要地娘子關,然而,由於中方戰略判斷的失誤,對娘子關的防守未引起充分重視,倉促迎戰,導致娘子關失守,太原東面暴露在日軍面前,同時,此路日軍對忻口中國守軍側翼構成重大威脅。為此,忻口守軍主動撤守,回防太原,忻口作戰結束。隨後日軍從東、北兩面夾攻太原,中國軍隊進行了太原保衛戰。由於太原此時已成為一座孤城,無險可守,雖經守軍激烈奮戰,但不能阻止優勢敵軍,戰至11月7日,城內守軍突圍南撤,太原遂告陷落。
這次會戰中,八路軍積極配合友軍作戰,給敵以重大牽制。在忻口作戰中,八路軍為配合友軍作戰,向日軍兩翼及後方廣泛開展了游擊戰。或阻敵之增援部隊,或襲擊敵之後方,先後收復縣城10座,一度切斷敵之後方交通線,使敵不得不借飛機輸送給養,有力地配合了前線作戰。10月19日,八路軍還破壞了敵之陽明堡機場,擊毀擊傷日機24架,殲敵百餘,使日軍在忻口戰場上一度失去了空中力量。在太原東面娘子關方向,八路軍四處出擊,襲擊日軍,取得多次襲擊戰的勝利,遲滯了日軍的推進,並掩護了友軍的撤退。
忻口、太原會戰歷時一個多月,中國軍民共斃傷日軍2萬餘人,是抗戰初期華北戰場上規模最大、戰斗最激烈、持續時間最久、戰績最顯著的會戰之一。
9. 中日戰爭是如何在在華北和華中戰場全面展開的
1937年8月24日日本內閣四相會議決定,以天皇在第72屆臨時議會開幕式上的敕語代替宣戰詔書。回9月2日,日本內答閣會議在討論施政方針時,鑒於戰爭已由華北擴展到了華中,遂決定將「華北事變」正式改稱「中國事變」,並於同日宣布。至此,中日戰爭已在華北和華中戰場全面展開。
10. 抗日戰爭初期為了掌握華北戰場,日軍做了怎樣的攻擊戰略
戰爭初期,日軍僅使用少量兵力,在極短時間內就輕易地佔領了華北的重要軍事、回政治、經濟中心答平津地區,日本大多數軍政要人由此更加輕視中國的抗戰能力與決心。1937年8月5日,日本參謀本部決定進行華北會戰。日軍認為,如果控制了素有「華北屋脊」之稱的山西,就掌握了整個華北戰場的主動權。於是,日軍在華北戰場上實施的攻擊戰略中,突破華北西部山地、搶佔山西就成了重中之重。日軍妄圖「1個月拿下山西全省,3個月滅亡全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