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抗日戰爭都有哪些重大戰爭
平津會戰、淞滬會戰、忻口會戰、徐州會戰、太原會戰、武漢會戰等重要戰版役,並取得了台兒權庄戰役的勝利。整個抗日戰爭期間,中國軍隊共進行大規模和較大規模的會戰22次,重要戰役200餘次,大小戰斗近20萬次,總計殲滅日軍150餘萬人、偽軍118萬人。戰爭結束時,接收投降日軍128萬餘人,接收投降偽軍146萬餘人
㈡ 抗日戰爭3個階段的標志是什麼
抗日戰爭分3個階段是:1、戰略防禦階段,2、戰略相持階段 3、戰略反攻階段
第一階段:1937年7月7日至1938年10月,是抗日戰爭的戰略防禦階段,標志是盧溝橋事變。盧溝橋事變標志著日本帝國主義妄圖將中國變為其獨占的殖民地的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中國掀起了全國性的反對日本侵略的民族解放戰爭。在此期間,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上頑強抵抗,與日寇浴血奮戰。國民政府先後組織了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四次大規模會戰,這些大會戰極大地消耗了日軍的作戰實力和精銳部隊,中國軍隊以空間換時間,粉碎了日軍迅速滅亡中國的圖謀,使抗戰進入對中國有利的戰略相持階段。。
第二階段:1938年到1943年底,是抗日戰爭中時間最為漫長的戰略相持階段。戰略相持階段又可以分為前期和後期。1938年11月至1941年11月是戰略相持階段的前期。日本帝國主義佔領武漢後,開始改變策略,對國民黨採取「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的方針。汪精衛集團投敵叛國,在日本的扶持下建立了偽中央政權。國民黨頑固派加劇了反共摩擦活動。中國共產黨堅持團結抗戰、反對妥協和分裂的方針,敵後戰場開始發展為抗日戰爭的重要戰場。
1941年12月至1943年底,是戰略相持階段的後期。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對日宣戰,世界反法西斯陣營正式形成。中國戰場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戰場,牽制了日軍的大量兵力,使其不能北上進攻蘇聯,亦不能西進進攻印度。國民黨堅持一黨專政,大發國難財,使其統治日趨腐朽。共產黨領導敵後抗日軍民度過了抗戰中最困難的階段。
第三階段:1944年初至1945年8月,是局部反攻和抗日戰爭勝利結束的時期。盟軍在太平洋戰場轉入反攻。國民黨軍在滇西緬北作戰中取得了重大勝利,贏得了美英盟國的巨大贊譽,但在豫湘桂戰役中卻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潰敗。豫湘桂戰役的潰敗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強烈憤慨,引發了民主運動的新高漲。中國共產黨提出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主張,獲得人民的熱烈響應。1945年8月,美國在日本本土先後投擲了兩顆原子彈,蘇聯出兵我國東北。國民黨軍和共產黨領導的武裝舉行反攻。日本帝國主義於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抗日戰爭取得了偉大勝利。中國人民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犧牲和貢獻,中國躋身世界四大國之列,國際地位大大提高。
㈢ 抗日戰爭進入什麼成為中國抗日戰爭的基本形態
抗戰總體而言可分為兩大階段:局部抗戰和全面抗戰
一、局部抗戰(1931.9.18-1937.7.6)
九一八事變後最早的抗日隊伍東北抗聯(有部分東北軍、共軍游擊隊和愛國人士組成)因為力量不足部分退入蘇聯成為蘇軍獨立88旅,隨蘇日戰爭反攻回來。
1932年一二八事變爆發,上海的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與日本海軍陸戰隊在上海閘北交戰,蔣介石暗地裡派出德械87、88師和教導總隊組成張治中第五軍,打著十九路軍的旗號支援,最後在國聯調停下停戰,上海為非武裝區
1933年,長城抗戰爆發,張學良任集團軍司令及總指揮,但由於指揮不當、裝備不足等原因國軍戰敗退出長城防線,張學良辭職,何應欽接任並代表簽訂《塘沽停戰協定》(史稱《何梅協定》),華北為非武裝自治區。
同年至1934年1月,李濟深聯合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等,以十九路軍為主力在福建建立中華共和國政府,口號為反蔣抗日。
1935年8月1日,中共發表《八一宣言》,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1936年6月,兩廣事變爆發,粵軍陳濟棠聯合桂軍李宗仁以反蔣抗日為名發兵南京,卻未動一槍一炮,後和解
1936年12月12日,東北軍總司令張學良聯合西北軍十七路軍指揮楊虎城「兵諫」蔣介石,西安事變爆發,在中共、蘇聯等第三方調解下和平解決,蔣介石同意聯共抗日。
二、全面抗戰(1937.7.7-1945.8.15)簡單說點
防禦階段(1937.7.7-1938.10)武漢會戰結束為防禦階段結束
相持階段(1938.10-1943.7)
反攻階段(1943.7-1945.9)
1937年7月8日,中共發表抗日通電,8月14日,蔣介石發表《廬山談話》,國民政府發表《自衛宣言》。至此,全面抗戰爆發。
㈣ 抗日戰爭是什麼樣的戰爭
抗日戰爭是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內全面戰爭容!
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㈤ 什麼是抗日戰爭的戰略姿態
就是全民族抗戰。
㈥ 抗日戰爭分為哪幾個階段各有什麼重大戰役
抗日戰爭分為三個階段:戰略防禦階段、戰略相持階段、戰略反攻階段。
一、戰略防禦階段(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
盧溝橋事變標志著日本帝國主義妄圖將中國變為其獨占的殖民地的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中國掀起了全國性的反對日本侵略的民族解放戰爭。在此期間,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上頑強抵抗,與日寇浴血奮戰。
國民政府先後組織了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四次大規模會戰,這些大會戰極大地消耗了日軍的作戰實力和精銳部隊,中國軍隊以空間換時間,粉碎了日軍迅速滅亡中國的圖謀,使抗戰進入對中國有利的戰略相持階段。
二、戰略相持階段(1938年10月至1943年7月)。
隨著戰局的擴大,戰線的延長和長期戰爭的消耗,日軍的財力、物力、兵力嚴重不足,已無力再發動大規模的戰略進攻。
敵後游擊戰爭的發展和抗日根據地的擴大,使日軍在其佔領區內只能控制主要交通線和一些大城市,廣大農村均控制在以八路軍、新四軍為主的中國軍隊手中,敵後戰場逐漸成為抗日戰爭的主要戰場。
在這個階段發生的戰役有:南昌會戰、隨棗會戰、第一次長沙會戰、黃土嶺戰役、桂南會戰、棗宜會戰、五原戰役、百團大戰、豫南會戰、上高戰役、中條山戰役、蘇南反清鄉作戰、第二次長沙會戰、香港保衛戰、第三次長沙會戰、仁安羌大捷、浙贛會戰、鄂西會戰、常德會戰等戰役。
三、戰略反攻階段(1943年7月至1945年9月)。
1944年,共產黨領導的敵後軍民在華北、華中、華南地區,對日偽軍普遍發起局部反攻。與此同時,國民黨正面戰場卻出現了大潰敗的局面,先後喪失了河南、湖南、廣西、廣東等省的大部分和貴州省的一部。
1945年,八路軍、新四軍向日軍發動了大規模的春、夏季攻勢,擴大了解放區,打通了許多解放區之間的聯系。
當時,由於國民黨軍隊主力分散在中國的西南、西北大後方地區,日軍佔領的大部分城鎮、交通要道和沿海地區都處在解放區軍民的包圍之中,因此全面反攻的任務,自然地主要由敵後抗日根據地的人民軍隊來進行。
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裕仁天皇通過廣播發表《終戰詔書》,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外相重光葵在美國軍艦密蘇里號上正式簽署投降書。9月9日,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在南京向中華民國政府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呈交投降書。中華民族八年的全面抗日戰爭宣告勝利結束。
(6)抗日戰爭主要戰爭形態擴展閱讀:
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上,毛澤東發表了《論持久戰》演講。
在《論持久戰》中,毛澤東科學地預見了抗日戰爭將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禦的時期。第二個階段,是敵之戰略保守、我之准備反攻的時期。第三個階段,是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的時期。毛澤東著重指出,第二階段是整個戰爭的過渡階段,也將是最困難的時期。
為了實現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毛澤東還提出了一套具體的戰略方針。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階段中主動地、靈活地、有計劃地執行防禦戰中的進攻戰,持久戰中的速決戰,內線作戰中的外線作戰;第三階段中,應是戰略的反攻戰。
在《論持久戰》中,毛澤東還強調了「兵民是勝利之本」。只要動員了全國老百姓,就會造成陷敵於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造成彌補武器等等缺陷的補救條件,造成克服一切戰爭困難的前提。
㈦ 抗日戰爭分為那幾個階段
分為三個階段;戰略防禦、戰略相持、戰略反攻。
㈧ 抗日戰爭三個階段各自的特徵,詳細點
關於你的問題通過檢索相關網站和書籍可以獲得以下內容
1、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年為第一個階段。在此階段的頭兩年內,即在一九三七年和一九三八年,日本軍閥重視國民黨,輕視共產黨,故用其主要力量向國民黨戰線進攻,對它採取以軍事打擊為主、以政治誘降為輔的政策,而對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則不重視
2、一九四一年和一九四二年為第二階段。日本帝國主義者為准備和執行反英美的戰爭,將他們在武漢失守以後已經改變了的方針,即由對國民黨為主的方針改為對共產黨為主的方針,更加強調起來,更加集中其主力於共產黨領導的一切根據地的周圍,進行連續的「掃盪」戰爭
3、一九四三年到現在為第三階段。我們的各項政策更為見效,特別是整頓三風和發展生產這樣兩項工作,發生了根本性質的效果,使我黨在思想基礎和物質基礎兩方面,立於不敗之地。
來源:《毛澤東論述抗日戰爭時期三個階段》,《學習和時局》,1944年4月12日
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56583-1.shtml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希望有助於你的問題研究
杭州圖書館
㈨ 抗日戰爭中正面與敵後兩個戰場分別是哪個呢
中國抗日戰爭是在第二次國共合作條件下進行的,正面與敵後兩個戰場各自獨立又相互配合,對侵華日軍形成了兩面夾擊的戰略布局。這一特殊的戰爭形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乃至中外戰爭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
抗戰初期,在日軍長驅直入,國軍敗退之際,八路軍挺進山西抗日前線。在平型關殲滅敵軍1000多人,取得了一個不小的勝利,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的鼓舞了全國抗戰的信心。接著,配合國軍保衛忻口、太原,在同蒲路和正太路上打擊日軍,掩護友軍撤退。
太原失守後,在華北以國民黨軍為主力的正面戰爭結束,而緊接著是以八路軍為主力的游擊戰爭成為了主要抗爭支柱。八路軍展開於晉東北、晉西北、晉西南,對占據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的敵人採取四麵包圍的戰略布局,逐步形成了以山西為首的敵後戰場。隨後又迅速擴大到晉察冀綏等省市的廣大地區,形成了廣闊的華北敵後戰場。
8年抗戰中,兩個戰場共進行了重大戰役200多次,大小戰斗數不勝數,殲滅日偽軍270萬人左右,俘虜日軍128萬多人。可以想像,如果只有一個戰場,那麼日軍就可以毫無忌憚地集中全力來攻擊,並可以充分利用其佔領區的物資以強化其自身力量。
㈩ 抗日戰爭階段劃分
對於抗爭階段劃分有不同觀點,這是普遍觀點:
1931年九一八事變,標志著局部抗戰的爆發,版1937年七七權事變,抗戰全面爆發。
1937.7-1938年10月,武漢失守,戰略防禦階段。
1938年10月-1945年8月進入相持階段
1945年8月-9月 反攻階段
另外的觀點:
局部抗戰的6年應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九一八事變到1932年12月,為日軍侵佔東北的階段;第二階段從1933年1月至1935年7月,為日軍侵入華北的階段;第三階段從1935年8月1日《八一宣言》發表到七七事變爆發,為全國抗日救亡高漲的時期。全面抗戰的八年總的可按毛澤東《論持久戰》中的三階段來劃分,但為敘述方便,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從七七事變爆發到1938年10月武漢失守,為戰略防禦階段;第二階段從武漢失守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為戰略相持階段前期;第三階段從太平洋戰爭爆發到1945年8月上旬,為戰略相持階段後期;第四階段從1945年8月10日到最後勝利,為大反攻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