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戰爭 > 抗日戰爭中的著名戰役時間和意義

抗日戰爭中的著名戰役時間和意義

發布時間:2021-03-03 20:53:09

1. 抗日戰爭中的著名戰役重要性和經典的排行給個

重要戰役共有約20次,要是說其重要性,都很重要,經典的話,個人認為萬家嶺大捷應該說是最經典的了,幾乎全殲日軍一個師團。

2. 抗日戰爭期間,中國有什麼著名的勝利的戰役,要按時間排列!

平型關大捷 日軍佔領北平、天津後,分三路向縱深推進。其中一路日軍先後佔領張家口和大同,隨後分兩路攻擊雁門關和平型關,企圖奪取兩關,拿下太原。 八路軍為配合友軍固守雁門關、平型關及長城各口隘,令120師馳援雁門關,115師向平型關急進。 1937年9月23日,日軍先頭部隊進抵平型關附近,115師師長林彪和副師長聶榮臻等決定在平型關至東河南鎮公路兩側設伏。這段公路穿行於峽谷之中,一旦佔領兩側高地,路上敵軍將無處可逃。25日零時,115師主力出發了。此時,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大雨,引起山洪暴發,洪濤咆哮,水深沒膝。英勇的八路軍戰士徹夜冒雨行進在崎嶇的山路上,終於在拂曉前進入陣地。 8時30分,日軍坂垣師團21旅團的兩個聯隊進入了埋伏圈,115師指揮部發出了進攻的信號,設伏部隊居高臨下,向山溝公路之敵猛烈射擊,敵陣頓時大亂。八路軍兩個營乘勢向下沖上公路,與敵展開肉搏。日軍大炮和騎兵完全失去了作用,他們左沖右突,毫無結果。隨後八路軍又有一個團投入戰斗,將日軍分成幾段,各個殲滅。戰至下午1時,日軍主力基本被消滅。 平型關戰役是八路軍開赴抗日前線後的首次勝利,共殲滅日軍1000多人,擊毀汽車近百輛,繳獲輕重武器數百支。它表明,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是一支不可忽視的抗戰力量。 台兒庄戰役取得正面戰場首次大勝利 台兒庄戰役 1938年3月中旬,日軍坂垣和磯谷兩個師團,分東西兩路向南進攻,企圖會師台兒庄,進而攻佔徐州。然而東路的坂垣師團在進攻臨沂時受挫,損失4500人,仍未突破中國守軍的防線,兩路日軍會合的企圖落空了。 西路磯谷師團於3月14日進攻滕縣,3000多中國守軍血戰3晝夜後全部陣亡,滕縣失守。磯谷師團佔領滕縣後,不可一世。國民黨第五戰區司令李宗仁估計日軍可能會孤軍深入,便主動放棄了嶧縣、棗庄,誘敵深入,同時將主力轉移到台兒庄北面山區,插到敵軍背後。果然,磯谷師團一路直撲台兒庄。中國守軍英勇抵抗,激戰數日,人員傷亡7/10,3/4的陣地失陷,但將日軍牢牢地拖在了台兒庄。為了奪回陣地,第31師師長池峰城決定組織敢死隊,與敵決一死戰。26日黃昏,他命令營長仵德厚率部從西門突入城內,與敵人逐牆逐屋地爭奪。仵德厚不負眾望,他身先士卒,揮舞著大刀與敵軍戰在一起。頓時,槍聲、殺聲、爆炸聲響成一片。經過一夜激戰,敵人屍橫遍地,殘部向西北城角退逃。28日,中國軍隊收復了台兒庄。 與此同時,中國軍隊主力按原定計劃迂迴到敵後,將坂垣、磯谷兩部敵軍分割包圍,經過激烈戰斗,磯谷師團除一部突圍北逃外,其餘全部被殲。台兒庄戰役大獲全勝,共殲敵2萬餘人,成為中國軍隊正面戰場的第一次大勝利。 百團大戰摧毀日軍的交通命脈 進入1939年冬天,日軍開始對抗日根據地進行頻繁掃盪,並企圖割斷太行、晉察冀等根據地的聯系,推行所謂「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的「囚籠政策」。為此,八路軍決定發動交通破襲戰,重點破襲正太鐵路和同蒲鐵路北段,給日本華北方面軍以有力打擊。 1940年8月20日,夜幕低垂,天空下著小雨,正太鐵路沿線突然槍聲大作,火光沖天,震驚中外的百團大戰就此打響。到9月10日止,綿延200餘公里的正太鐵路被破毀2/3以上,完全陷入癱瘓狀態。 受到沉重打擊的日軍如夢方醒,連連驚呼「對華北應有再認識」,出動2萬餘人對晉西北根據地實施全面大「掃盪」。八路軍在各個戰場上與日軍展開浴血奮戰。10月14日,129師新編第10旅在弓家溝設伏,殲滅日軍一支運輸隊,摧毀軍車40多輛。26日,在武鄉附近,129師師長劉伯承率領師主力,將日軍一個大隊包圍,八路軍副總司令彭德懷親臨戰場指揮,將大隊長以下400多人全部殲滅。到1941年1月,華北軍民經過3個月的苦戰,徹底粉碎了日軍的「掃盪」,百團大戰降下帷幕。 百團大戰歷時近半年,是抗日戰爭中八路軍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的進攻戰役,共斃傷日軍10645人,拔掉據點2993個,破壞鐵路474公里。這次戰役意義重大,它不僅打破了日軍的「囚籠政策」,而且給國民黨散布的「八路軍游而不擊」的謊言以有力回擊。蔣介石給八路軍總部的嘉獎電稱:「貴部窺此良機,斷然出擊,予敵甚大打擊,特此嘉獎。」

3. 抗日戰爭中,主要的戰役.幾次事變及意義

抗日戰爭大事記
1931 局部戰爭 九一八事變(侵略東北) 國民黨不抵抗政策 中共發表宣言,號召中國工農紅軍和人民「以民族革命戰爭,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出中國」
1932.03 偽滿洲國建立 東北三省淪陷 一·二八事變 淞滬守軍,國民黨第十九路軍,蔡廷鍇,蔣光鼐,迫使日軍三易主帥(關內)
1933 日軍向長城沿線蠶食,覬覦華北門戶 蔣介石實行「攘外必先安內」政策 1933.01 日軍進犯山海關 東北軍,安德馨,殉國 二十九軍宋哲元,喜峰口失而復得
1933.05 收復多倫,馮玉祥,吉鴻昌(中共),將日偽軍趕出察哈爾省(關內)
1935 華北事變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抗日救亡運動擴展為全國規模的群眾運動 中國共產黨發表「八一宣言」,號召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1935.12 陝北瓦窯堡會議,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
1935.12.09 一二·九運動,北平學生反對華北自治舉行遊行示威
1936 抗日義勇軍→抗日聯軍(東北抗日武裝力量的核心)(關外)
1936.12.12 西安事變,張學良,楊虎城

1937.07.07 盧溝橋事變,日軍發動全面侵華
1937.08 陝北洛川會議,制定了動員全民族一切力量爭取抗戰勝利的全面抗戰路線 1937.08.13 八一三事變,進攻上海,威脅南京
1937.08.14 國民政府發表《自衛抗戰聲明書》
1937.09 《國共合作宣言》發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全民族抗戰
工農紅軍改編→八路軍(朱德,彭德懷) 紅軍游擊隊→新四軍(葉挺,項英) 陝甘寧邊區政府成立,首府延安(全國抗日根據地的指揮中樞和總後方)
1937.11 上海失守 1937.12 南京淪陷
* 淞滬會戰,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
* 太原會戰,1937年9月至11月
* 徐州會戰,1938年1月至5月
1938.05 日軍佔領徐州,打通津浦路
1938.10 廣州,武漢失守,抗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1940.05 湖北棗宜會戰,國民黨張自忠殉國
1940下半年 百團大戰,彭德懷率八路軍,華北

1941.12.08 太平洋戰爭爆發
1941.12.09 中國政府正式對日,德,意宣戰
1942.01 世界反法西斯陣營正式形成,中國戰場成為重要戰場 1944 春 敵後抗日軍民發起局部反攻
1945 春 延安,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制定當時黨的任務: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領導人民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富強的新民主主義國家。
1945.05 德國投降,歐洲戰爭結束
1945.07 中、美、英發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投降
1945.08.06&07 美國在日本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
1945.08.08 蘇聯對日宣戰,出兵中國東北 ; 美、英在太平洋集結重兵,准備在日本登陸 ; 毛發表《對日寇的最後一戰》; 正反面戰場舉行戰略反攻
1945.08.15 日本政府被迫宣布無條件投降
1945.09.02 日本簽署投降書
1945.10.25 台灣光復 抗戰勝利!

4. 抗日戰爭的主要戰役時間及意義,國共抗戰的主要時間及意義(要簡略)

江橋抗戰 1931年10月-
1931年11月 馬佔山:張海鵬及關東軍
第一次淞滬會戰 1932年1月-
1932年3月
長城抗戰 1933年1月-
1933年5月
熱河抗戰 1933年2月-
1933年2月
綏遠抗戰 1936年11月-
1936年12月
盧溝橋事變 1937年7月
平津作戰 1937年7月
太原會戰
南口戰役
平型關戰役
忻口戰役
娘子關戰役
太原保衛戰
1937年9月12日-
1937年11月8日 閻錫山(總司令)、衛立煌、朱德、傅作義,六個集團軍,約580,000人:筱原純一郎、板垣征四郎(總司令),五個師,約140,000人 中方逾100,000人:日方近30,000人
淞滬會戰 1937年8月-
1937年11月 總司令長官:蔣中正、副司令長官:顧祝同;
右翼軍:右翼軍總司令張發奎,下轄第八集團軍(司令張發奎(兼))、第十集團軍(司令劉建緒); 中央軍總司令朱紹良,下轄第九集團軍(司令朱紹良(兼))、第二十一集團軍(司令廖磊); 左翼軍總司令陳誠,下轄第十九集團軍(司令薛岳)、第十五集團軍(司令羅卓英),總計中國戰斗序列五十餘師,戰斗兵員總數700,000上下|
中方:270,000人. 日方:50,000人。
南京戰役 1937年12月 唐生智、劉湘、顧祝同,約100,000人:松井石根,八個師 中方軍人約50,000餘人(包括平民估計超過300,000人喪生):日方傷、亡人數不詳
徐州會戰
台兒庄大戰
1938年2月-
1938年5月 李宗仁(總司令)、湯恩伯,600,000人,六十個部隊:磯谷廉介、板垣征四郎,240,000人,八個部隊 中方約20,000人:日方超過16,000人
台兒庄戰役 1938年3月-
1938年4月 李宗仁(總司令)、湯恩伯,十個師,約100,000人:磯谷廉介、板垣征四郎,兩個師(板垣第五師團、磯谷第十師團),約三萬人 中方約20,000人:日方超過16,000人
蘭封會戰 1938年5月-
1938年6月
武漢會戰
萬家嶺戰役
小界嶺戰役
1938年8月-
1938年10月 蔣介石、薛岳、李宗仁,一百二十個師總兵力約1,100,000人,飛機100餘架,軍艦40餘艘:岡村寧次,官兵350,000,飛機500餘架,軍艦120餘艘 中方約400,000人:日方140,000人
廣州戰役 1938年10月 中國軍方記載:中國官兵陣亡2954名,傷5645名,失蹤2643名。日本防衛廳的《中國事變中國作戰史》載:日軍傷亡1923名
南昌會戰 1939年3月-
1939年4月
隨棗會戰 1939年5月
第一次長沙會戰 1939年9月-
1939年10月 薛岳,30多個師和3個挺進縱隊共約240,000多人:100,000
桂南會戰
昆侖關戰役
1939年11月-
1940年2月
棗宜會戰 1940年5月-
1940年6月
百團大戰 1940年8月-
1940年12月 彭德懷,120師、129師105個團及民兵約40萬人(正規軍逾20萬人):多田俊-華北方面軍、獨立師、航空兵力與滿洲國軍隊約350,000人 中共戰報約17,000人:日方2萬余日本軍人,約5千偽軍
日方:日軍與皇協軍傷亡失蹤總數約3千人

豫南會戰 1941年1月-
1941年2月
上高會戰 1941年3月-
1941年4月
晉南戰役 1941年5月-
1941年6月
第二次長沙會戰 1941年9月-
1941年10月
第三次長沙會戰 1941年12月-
1942年1月 薛岳、李玉堂,兵力300,000:阿南惟幾,兵力120,000 中方傷亡28,116人:日方傷亡6,000餘人
香港保衛戰 1941年12月 莫德庇(總司令)、羅遜(加拿大軍司令),11,299官兵:酒井隆,約60,000官兵 2,233人陣亡、2,448人受傷:日方683人陣亡、1,413人受傷
滇湎路戰役 1942年3月-
1942年9月
浙贛戰役 1942年5月-
1942年8月
鄂西會戰 1943年5月-
1943年6月
常德會戰 1943年11月-
1943年12月
豫湘桂會戰 1944年4月-
1944年12月 中方:蔣鼎文, 薛岳, 張發奎, 100萬 日方: 岡村寧次, 橫山勇, 畑俊六 51萬 中方:損失兵力五六十萬, 傷亡~300,000; 日方: 約70,000.
長衡會戰 1944年5月-
1944年8月
第四次長沙會戰 1944年5月-
1944年6月
衡陽保衛戰 1944年6月-
1944年8月 中方17,000餘人(其中5,000餘人陣亡)(中國官方數字:6,000餘人):日方19,380餘人(含瘟疫傷亡總計30,000餘人)(日軍陸軍部官方數字:12,186人)
桂柳會戰 1944年8月-
1944年12月
滇西緬北戰役 1943年10月-
1945年3月
密支那戰役 1944年5月-
1944年8月
強渡怒江戰役 1944年6月-
1944年7月
湘粵贛戰役 1945年1月-
1945年2月
豫西鄂北會戰 1945年3月-
1945年5月
湘西會戰 1945年4月9日-
1945年6月7日 何應欽(陸軍總司令),兩個方面軍及若干集團軍,美國空軍:板西一良(第二十軍司令官),七個師團約七至八萬官兵 中方20,601:日方20,000人
桂柳反攻戰役 1945年4月-
1945年8月

5. 抗日戰爭中的幾次著名戰役

淞滬會戰:盧溝橋事變爆發37天後,日本侵略軍又向上海發動了大規模進攻。中國軍隊英勇抗擊,進行了歷時3個月的淞滬會戰。1937年8月9日,駐滬日海軍陸戰隊官兵兩人,驅車闖入虹橋機場進行武裝挑釁,當即被中國守軍擊斃。8月13日,日軍以此為借口,大舉進攻上海(八一三事變)。駐上海的中國軍隊第九集團軍,在張治中率領下奮起抵抗。國民黨政府陸續調集6個集團軍70餘萬人抗擊,初戰獲勝。從8月23日起,日軍多次在長江口登陸,攻擊守軍左翼,遭頑強抗擊。隨後,日軍逐次增兵,加強上海派遣軍的力量。中國軍隊也陸續增援,不斷調整部署。9月11日以後,蔣介石自兼第三戰區司令長官。9月下旬至10月初,日軍增援部隊陸續在上海登陸。9月30日拂曉,日軍向中國軍隊發起猛攻,中國守備部隊陷於苦戰,傷亡慘重。10月26日晚,守衛大場防線的中國軍隊第88師第524團第2營400餘人(報界宣傳稱「八百壯士」),在副團長謝晉元、營長楊瑞符的指揮下,奉命據守蘇州河北岸的四行倉庫,掩護主力部隊連夜西撤。在日軍的重重包圍下,守衛四行倉庫的中國軍隊孤軍奮戰,誓死不退,堅持戰斗4晝夜,擊退了敵人在飛機、坦克、大炮掩護下的數十次進攻。11月5日,日軍一部從杭州灣登陸,迂迴守軍側後,合圍上海。守軍被迫撤退。11月12日,上海市區陷落。日本帝國主義進攻上海,嚴重威脅到蔣介石的統治,國民黨政府被迫實行抗戰,從此,全國進入了抗日戰爭。
平型關戰役:1937年9月中旬,沿平綏路西進的侵華日軍佔領大同後,分兵兩路向雁門關、平型關一線進攻,企圖進逼太原。為了配合友軍作戰,阻擋日軍的攻勢,八路軍第115師在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指揮下,奉命開抵平型關地區集結待機。9月23日,第115師派出獨立團和騎兵營插到靈丘—淶源—廣靈之間地區活動,以鉗制和打擊增援平型關之日軍。24日夜,又以3個團的兵力冒雨設伏於平型關東北公路兩側山地,等待來犯之敵。25日7時許,日軍第5師團(板垣師團)第21旅後續部隊全部進入設伏地域,八路軍預伏部隊居高臨下,迅速向敵發起猛烈攻擊,頓時打亂了日軍的指揮系統,敵軍的車輛自相碰撞,人仰馬翻,亂成一團。這時,我軍戰士勇猛地沖向公路,對敵實行分割圍殲,雙方展開了短兵相接的白刃肉搏戰。經過一天的激戰,八路軍取得了平型關戰役的勝利。八路軍在平型關戰役中共擊斃日軍1000餘人,擊毀汽車100餘輛,馬車200餘輛,繳獲步槍1000餘支,機槍20餘挺,火炮1門,以及大批軍用物資,取得了全國抗戰開始以來中國軍隊的第一個大勝利。
忻口戰役:抗日戰爭初期中國軍隊在晉北抗擊日本侵略軍的一次大規模的戰役。戰役從1937年10月13日至11月2日,歷時二十一天。參加作戰的部隊有閻錫山的晉綏軍、國民黨的中央軍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又稱第十八集團軍)。這次戰役是由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朱德、衛立煌、黃紹竑副之)指揮實施的太原會戰的中心戰役。該戰役創殲敵逾萬的紀錄,是國共兩黨團結合作、在軍事上相互配合的一次成功範例。
台兒庄戰役:抗日戰爭初期中國軍隊和日本侵略軍在山東南部台兒庄(今屬棗庄市)地區進行的一次會戰。日本侵略軍1937年12月13日和27日相繼佔領南京、濟南後,為了迅速實現滅亡中國的侵略計劃,連貫南北戰場,決定以南京、濟南為基地,從南北兩端沿津浦鐵路夾擊徐州。台兒庄是徐州的門戶,它位於徐州東北30公里的大運河北岸,臨城至趙墩的鐵路支線上,北連津浦路,南接隴海線,扼守運河的咽喉,是日軍夾擊徐州的首爭之地。1938年3月23日,瀨谷支隊主力沿台棗支線向台兒庄陣地突進。此時,第五戰區為確保台兒庄陣地,以拱衛徐州,進行了部署調整。24日,瀨谷支隊向台兒庄發起進攻,與中國守軍第2集團軍第31師展開激戰。日軍一部突入東北角,被守軍擊退。27日,瀨谷支隊主力一部突入北門,第31師與敵展開拉鋸戰,守軍傷亡甚重。28日,突入台兒庄的日軍被第31師圍攻,敵方損失甚重。29日,日軍第十師團長命瀨谷支隊迅速擊敗台兒庄附近守軍,同日,在徐州督戰的蔣介石也下達了死守台兒庄的命令,命令說「如果失守,不特全體官兵應加重懲,即李長官、白副參謀總長、林次長亦有處分」。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遂令第2集團軍死守台兒庄陣地,並再次嚴令龐炳勛部南下,協助第2集團軍解決台兒庄之敵。至31日,中國軍隊將進入台兒庄之敵完全包圍。4月3日,中國軍隊向日本侵略軍發起攻擊。日軍拚力爭奪,佔領了市街大部。中國軍隊一次又一次反擊,展開街壘戰,奪回被日軍佔領的市街。雙方陷於苦戰。6日晚,中國軍隊全線攻擊,圍殲被圍之瀨谷支隊。戰至7日凌晨,除一部日軍突圍至峰縣附近固守待援外,被圍之敵大部被殲。台兒庄戰役在歷時半個月的激戰中,中國軍隊付出了巨大犧牲,參戰部隊4.6萬人,傷亡失蹤7500人。在中國軍隊的英勇抗擊下,共殲日軍1萬餘人。此次戰役是繼平型關大捷之後全國抗戰的又一重大勝利,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凶焰,鼓舞了全國軍民堅持抗戰的鬥志。
百團大戰:1940年8月20日夜,晉察冀軍區、第129、第120師在八路軍總部統一指揮下,發動了以破襲正太鐵路(石家莊至太原)為重點的戰役。戰役發起第3天,參戰部隊已達105個團,故稱「百團大戰」。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自1939年冬以來,日軍以鐵路、公路為支柱,對抗日根據地進行頻繁掃盪,並企圖割斷太行、晉察冀等戰略區的聯系,推行所謂「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的「囚籠政策」。八路軍總部決定發動交通破擊戰,重點破襲正太鐵路和同蒲路北段,給日本華北方面軍以有力打擊。這次戰役經歷了兩個主動進攻階段和一個反「掃盪」階段。第一階段(8月20日至9月10日)。八路軍在正太、同蒲、平漢、津浦等主要交通線發動總攻擊,重點破壞了正太鐵路。經過20天的戰斗,預定計劃全部完成。正太鐵路線的路軌、橋梁、隧道、水塔、車站等均被破壞;平漢、同蒲(北段)、石德、北寧鐵路以及主要公路也被切斷;華北各交通線陷於癱瘓。第二階段(9月22日至10月上旬)。任務是繼續擴大戰果,摧毀交通線兩側和深入各抗日根據地的敵偽據點。在這段時間里,我晉察冀軍區主要進行了淶靈戰役,第129師主要進行了榆遼戰役,第120師主要破襲了同蒲路。在這些戰斗中,八路軍給敵人以沉重打擊;但是,我軍計劃要拔除的敵據點未能全部拔除。第三階段(10月6日至翌年1月24日),主要任務是反擊日偽軍的報復掃盪。在這段時間里,八路軍先後粉碎了日偽軍對太行、太岳、平西、北嶽、晉西北等抗日根據地的大規模掃盪。百團大戰歷時5個多月。從8月20日至12月5日的3個半月中,八路軍共進行大小戰斗1824次,共計斃、傷、俘和投誠日偽軍達46480人。其中包括:斃、傷日軍20645人,偽軍5155人;俘虜日軍281人,偽軍18407人;日軍自動攜械投誠者47人,偽軍反正者1845人。同時,繳獲各種槍5942支(挺),各種炮53門;破壞鐵路474公里,公路1502公里,橋梁213座,火車站37個,隧道11個;破壞煤礦5個,倉庫11所。此外,還繳獲和破壞了其他大量軍用物資。百團大戰粉碎了日軍的「囚籠政策」,推遲了日軍的南進步伐,增強了全國軍民取得抗戰勝利的信心,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聲望。
黃土嶺之戰:1939年11月7日,八路軍晉察冀軍區在河北淶源黃土嶺伏擊日軍,擊斃號稱「名將之花」的日軍中將阿部規秀。此役殲敵900餘人,繳獲大量軍用物資。
昆侖關大捷:1939年12月18日,中國第五軍在軍長杜聿明指揮下,向被日軍佔領的位於廣西南寧東北50公里處的昆侖關發起攻擊,到12月31日,昆侖關戰役勝利結束。此役沉重打擊了日軍中素稱精銳的第五師團。昆侖關大捷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罕見的一場成功的正面攻擊戰。中國軍隊也付出了極大的犧牲,有11000人負傷,5500人為國捐軀。
五原大捷:1940年3月20日晚,傅作義將軍親率主力奇襲五原。至3月22日徹底消滅日偽軍,擊斃綏西警備總司令永川信夫中將、特務機關長桑原中佐以下日偽軍3000多人。
上高戰役:1941年3月15日至4月9日,中日軍隊在贛北上高進行了為時25天的會戰。中國軍隊斃傷日軍少將指揮官岩永以下1.5萬多人。對中國軍隊來說,這是一次難得的,始終掌握戰場主動權的會戰。
仁安羌大捷: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為了保障當時中國惟一有效的國際交通線滇緬公路,並援助新結成的盟友英國,1942年3月,中國10萬遠征軍入緬作戰。1942年4月17日,遠征軍派新編66軍38師113團前往解救被日軍圍困在仁安羌的英軍。經過激烈戰斗,我軍終於佔領了仁安羌油田地區,使7000餘名被圍被俘英軍及500餘名美國傳教士、新聞記者得救脫險。仁安羌大捷是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第一次主動進攻日軍取得的重大勝利,英軍脫險被稱為是「亞洲的敦刻爾克奇跡」。
常德會戰:1943年秋,日軍集中8萬餘人的兵力和130餘架飛機,對常德地區的中國軍隊發動進攻。中國軍隊集中28個師約19.4萬人、飛機100餘架,進行防禦。1943年11月2日,會戰打響。常德會戰歷時65天,這在抗戰相持階段是少見的。戰斗激烈、傷亡慘重。日軍傷亡4萬餘人,戰死3名聯隊長;中國軍隊死傷5萬餘人,3名師長陣亡。中國軍隊不僅頂住了日軍的進攻,而且將日軍趕出了常德,保住了這一戰略要地,使中國入緬遠征軍無後顧之憂,打通了中印、中緬公路。常德會戰被稱為中國的斯大林格勒戰役。
雪峰山戰役:也稱湘西會戰。1945年4月至6月,中國軍隊近20萬人與日軍約9萬人在湘西雪峰山激戰兩個月。日軍傷亡達29940人,中方傷亡也慘重,僅第四方面軍的統計就達11223人之多。日軍在這次戰役慘敗後,其在華戰略便改為全面的收縮防守。

6. 抗日戰爭時期的三大著名戰役

1、平型關戰役

平型關大捷(又稱平型關戰斗、平型關伏擊戰),是指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在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平型關附近,為了配合第二戰區的友軍作戰,阻擋日軍攻勢,由115師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指揮,充分發揮近戰和山地戰的特長,首次集中較大兵力對日軍進行的一次成功伏擊戰,八路軍在平型關取得首戰大捷。

2、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淞滬會戰中日軍因遭到國民黨的頑強抵抗而損失慘重,這場戰役對於中國而言,標志兩國之間不宣而戰、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盧溝橋事變後的地區性沖突升級為全面戰爭,並徹底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

3、百團大戰

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在華北敵後發動的一次大規模進攻和反「掃盪」的戰役,由於參戰兵力達105個團 ,故稱「百團大戰」。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

據八路軍總部1940年12月10日的統計,百團大戰僅前三個半月期間,就進行大小戰斗共1824次,重擊了日偽軍的反動氣焰,有力地配合了國民黨軍正面戰場的作戰,極大地振奮了全國的抗戰信心。

拓展資料

抗日戰爭(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簡稱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Second Sino-Japanese War)、日本侵華戰爭(Japanes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參考資料:淞滬會戰_網路

百團大戰_網路

7. 請舉例抗日戰爭中著名的三次戰役,並說說它們在歷史上有什麼意義

、平型關大捷(也叫平型關伏擊戰)
是指1937年9月25日,抗日戰爭中八路軍115師在平型關附近伏擊日本軍隊並取得抗日首勝的戰斗。平型關戰斗中115師共殲滅日軍1000餘人。擊斃日軍中佐二人。
意義:這次勝利打破了日本軍隊不可戰勝的神話,振奮了全國人心,加強了全國人民抗戰必勝的信念。同時通過此次戰斗,八路軍進一步明確了開展"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才是唯一正確的戰略方針。
2、台兒庄大捷,(又稱台兒庄戰役、魯南會戰或血戰台兒庄。)
從1938年3月16日開始至4月15日結束。戰役由滕縣戰斗、臨沂附近戰斗、台兒庄戰斗和日軍的潰退,中國軍隊的追擊作戰等部分組成。在歷時1個月的激戰中,中國軍隊約29萬人參戰,日軍參戰人數約5萬人。中方傷亡約5萬餘人,斃傷日軍約2萬餘人(日軍自報傷亡11984人 )。
意義:它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堅定了全國軍民堅持抗戰的信心。這次戰役鼓舞了全民族的士氣,改變了國際視聽,消滅了日本侵略者的威風,殲滅了日軍大量有生力量。
3、百團大戰
1940年8月20日至12月15日間發動的以破壞華北日軍佔領的交通線、礦山為目的的破襲作戰。。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新四軍與日軍在中國華北地區發生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八路軍的晉察冀軍區、第一二九、第一二零師在總部統一指揮下,發動了以破襲正太鐵路(石家莊至太原)為重點的戰役。戰役發起第3天,八路軍參戰部隊已達105個團,故中方稱此為「百團大戰」。百團大戰紀念碑現在山西省陽泉市獅腦山。
意義:百團大戰是抗戰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動出擊日軍的一次最大規模的戰役,它打出了敵後抗日軍民的聲威,振奮了全國人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在戰略上有力地支持了國民黨正面戰場。

8. 抗日戰爭中著名的三次戰役是什麼它們在歷史上有什麼意義

1、平型關大捷(也叫平型關伏擊戰)
是指1937年9月25日,抗日戰爭中八路軍115師在平型關附近伏擊日本軍隊並取得抗日首勝的戰斗。平型關戰斗中115師共殲滅日軍1000餘人。擊斃日軍中佐二人。
意義:這次勝利打破了日本軍隊不可戰勝的神話,振奮了全國人心,加強了全國人民抗戰必勝的信念。同時通過此次戰斗,八路軍進一步明確了開展"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才是唯一正確的戰略方針。
2、台兒庄大捷,(又稱台兒庄戰役、魯南會戰或血戰台兒庄。)
從1938年3月16日開始至4月15日結束。戰役由滕縣戰斗、臨沂附近戰斗、台兒庄戰斗和日軍的潰退,中國軍隊的追擊作戰等部分組成。在歷時1個月的激戰中,中國軍隊約29萬人參戰,日軍參戰人數約5萬人。中方傷亡約5萬餘人,斃傷日軍約2萬餘人(日軍自報傷亡11984人 )。
意義:它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堅定了全國軍民堅持抗戰的信心。這次戰役鼓舞了全民族的士氣,改變了國際視聽,消滅了日本侵略者的威風,殲滅了日軍大量有生力量。
3、百團大戰
1940年8月20日至12月15日間發動的以破壞華北日軍佔領的交通線、礦山為目的的破襲作戰。。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新四軍與日軍在中國華北地區發生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八路軍的晉察冀軍區、第一二九、第一二零師在總部統一指揮下,發動了以破襲正太鐵路(石家莊至太原)為重點的戰役。戰役發起第3天,八路軍參戰部隊已達105個團,故中方稱此為「百團大戰」。百團大戰紀念碑現在山西省陽泉市獅腦山。
意義:百團大戰是抗戰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動出擊日軍的一次最大規模的戰役,它打出了敵後抗日軍民的聲威,振奮了全國人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在戰略上有力地支持了國民黨正面戰場。

9. 中國抗戰(共+國)及解放戰爭中的重要戰役(包括時間,地點,主要人物,意義)

共產黨方面:
抗日戰爭是由中國共產黨倡導和堅持的,以國民黨、共產黨合作為基礎而進行的反侵略的民族戰爭。為了適應民族統一戰線的需要和抗日形勢的發展,中國工農紅軍被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戰爭一開始,就區分為正面戰場(國民黨戰場)和敵後戰場(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戰場)。1938年武漢失守後,敵後戰場逐步成為全國抗日的主要戰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和新四軍,在人民群眾的支援下,堅持持久抗戰,實現了由正規戰向抗日游擊戰的轉變,又由游擊戰向小型的正規戰的轉變。
整個戰爭時期,八路軍和新四軍同日軍、偽軍作戰共12.5萬多次,抗擊了60%以上的侵華日軍和95%的偽軍,消滅日、偽軍171萬親人,同時還粉碎了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的三次反共高潮。最後,在全中國人民的積極支持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援助下,終於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這一時期,八路軍和新四軍進行的主要戰役和戰斗有:平型關大戰(1937.9.25);夜襲陽明堡(1937.10.19);雁門關伏擊戰(1937.10.18);收復晉西北七縣城戰役(1938.3.7~4.1);響堂鋪殲滅戰(1938.3.31);晉東南反敵九路圍攻作戰(1938.4.4~27);保衛黃河河防作戰(1938.5~1939.12);齊會殲滅戰(1939.4.23~25);晉察冀北嶽區冬季反掃盪作戰(1939.9~12);三岔口、黃土嶺戰役(1939.11. 3~12);百團大戰(1940.8.28~12,5);黃橋戰役(1940.9.30~10.6);侏儒山戰役(1941.12.7~1942.2.4);冀中「五一」反掃盪作戰(1942.5~6);車橋戰役(1944.3.5~6);安陽戰役(1945.6.30~7. 7)等。
在上述作戰和戰役中,以平型關大戰、夜襲陽明堡和百團大戰最為著名:
平型關大戰:指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抗擊侵華日軍進犯平型關的一次戰役。當時,侵入山西北部的日軍板垣師團向山西東北部平型關、雁門關一帶進犯。八路軍115師預先在日軍必經之山路兩旁設伏,待日軍進入伏擊圈後,突然發起猛烈攻擊。經一天激戰,殲敵1000餘人,擊毀汽車100餘輛,繳獲大量的武器裝備,取得了抗日戰爭開始以來中國軍隊的第一次大勝利。
夜襲陽明堡:指1937年10月19日八路軍在陽明堡襲擊侵華日軍飛機場的一次作戰行動。當時,八路軍第129師第769團在山西代縣陽明堡以南進行游擊活動,偵察到該地有一個日軍飛機場,為配合忻口友軍的作戰,該團以一個營的兵力夜襲日軍機場,擊毀敵機24架,消滅了日軍在晉北戰場上的一支重要空中突擊力量,創造了步兵地面擊毀大量飛機的光輝範例。
百團大戰:指1940年8月28日至12月5日八路軍在華北敵後抗擊侵華日軍的一次大規模戰役。當時,八路軍共出動了105個團的兵力(約40萬人),向正太、同蒲、津浦、膠濟等五千公里重要交通線和沿線的日軍發起攻擊。經過三個半月的作戰,共進行大小戰斗1800多次,攻克敵人據點2993個,破壞敵鐵路470公里、公路1500公里,橋梁、車站、煤礦、隧道等建築260餘處,打死、打傷和俘虜日偽軍4萬多人,繳獲大量武器彈葯及軍用物資,取得了抗戰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
國民黨方面:
淞滬會戰:1937年8月13日~11月11日
「八一三」淞滬會戰是抗戰爆發以來,中日雙方規模最大的一次會戰。3個月的戰役中,雙方都投入幾十萬兵力。由於中國軍隊戰略不當,武器裝備落後,在付出33萬多人的巨大損失後,最終被迫匆忙撤退,並直接導致了南京會戰的失利。此戰日軍傷亡5萬餘人。
南京保衛戰:1937年12月1日~12月13日
淞滬會戰後,日軍迅速進攻國民政府首都南京。由於國民黨軍此時兵力凋零,退守絕地,被迫在12月12日匆忙突圍撤退。日軍進入南京後開始了長達數月的南京大屠殺,殘酷殺害中國軍民30餘萬人。
太原會戰:1937年9月13日~11月
1937年9月13日,日軍佔領大同後向太原進攻,中國軍隊由於指揮混亂,布置不當,被迫從太原突圍。此戰中國守軍英勇抵抗,付出了重大犧牲,消滅敵軍2萬餘人。但從此國民黨軍在華北戰場的正規戰爭宣告基本結束。
徐州會戰:1938年1月~5月21日
日軍打通了津浦線,擴大了佔領區,但未能消滅中國軍隊主力。國民黨軍的防禦作戰和主動轉移為此後的武漢保衛戰贏得了4~5個月的時間。其中台兒庄大捷消滅日軍1萬多人,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意志。
蘭封會戰:1938年5月21日~6月
日軍試圖在徐州會戰後繼續擴大戰果,板垣征四郎師團孤軍深入,被以薛岳為指揮的中國軍隊包圍。最後由於蔣軍嫡系將領的無能,中國軍隊最終功虧一簣。
武漢會戰:1938年6月~10月
歷時4個半月的武漢會戰雖然最終以武漢失守為結束,但國民黨軍隊的正面抵抗取得了斃傷敵軍4萬人、近10萬日軍因戰斗、氣候、疾病等原因暫時喪失作戰能力的巨大戰果,極大地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抗日戰爭從此進入相持階段。
隨棗會戰:1939年5月1日~20日
武漢會戰之後,日軍為消除鄂北、豫南方面中國軍隊對武漢的威脅,向湖北隨縣棗陽地區發動進攻。國民黨軍隊消滅斃傷敵軍1.3萬人,第5戰區也付出了較大的犧牲。日軍未能達到預定戰略目標。
第一次長沙會戰:1939年9月14日~10月
日軍動用10萬兵力,卻在第九戰區第十五集團軍的抵抗下損失慘重。日軍承認「在部分戰場上,部分戰況之激烈超過了諾門坎」。在中國軍隊反擊下,日軍傷亡達2萬人,被迫撤退,中國軍隊傷亡3萬多人。
桂南會戰:1939年11月13日~1940年10月30日
日軍佔領南寧和昆侖關後,國民政府從數百公里外急調10個精銳師,對日軍發動立體化進攻,取得昆侖關大捷,迫使日軍改變對廣東的作戰計劃,造成日軍在戰略上的部分被動。
棗宜會戰:1940年5月1日~6月18日
張自忠上將殉國於南瓜店,宜昌失陷。棗宜會戰是武漢會戰以來,日軍對正面戰場最大規模的一次進攻。
豫南會戰:1941年1月25日~2月7日
豫南會戰是武漢周圍地區防禦作戰中的一次戰役。日軍一度攻佔安徽界首和太和,但在傷亡9000人後,日軍最終撤退。
上高會戰:1941年3月15日~4月9日
為保證南昌及附近佔領區的安全,日軍發動試圖消滅贛北中國軍隊主力的上高會戰。日軍在三路圍攻、其中兩路受阻的情況下,形成一路孤軍深入,被中國軍隊包圍而倉皇撤退,傷亡高達1.5萬人。
晉南(中條山)會戰:1941年5月
此次戰役日軍的目的是「在華北要殲滅山西南部的中央軍」。中國軍隊傷亡4.2萬餘人,被俘3.5萬餘人,日軍傷亡僅為中國軍隊的1/12,成為「抗戰史上最大的恥辱」。
第二次長沙會戰:1941年9月~10月1日
中國軍隊第六戰區在正面戰場主動發起1941年以來惟一一次主動進攻作戰,殲滅日軍7000人。最終由於第九戰區指揮失誤,日軍一度攻佔長沙,中國軍隊傷亡失蹤7萬人,日軍傷亡2萬人。
第三次長沙會戰:1941年12月23日~1942年1月6日
中國軍隊第九戰區制定了堅壁清野,誘敵深入的戰略,取得了長沙會戰大捷,共斃傷日軍5萬餘人。成為「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以來,同盟軍惟一決定性之勝利」。
浙贛會戰:1942年4月~7月28日
日軍大本營決定摧毀浙贛兩省中國軍隊機場,打通浙贛鐵路,最後基本實現預定目標,曾經佔領衢州機場,但遭到嚴重損失,第15師團師團長陣亡,日軍戰史記載傷亡17148人。
鄂西會戰:1943年5月~6月
日軍沿長江向上游進攻,國民黨第18軍堅守石牌要塞,第六戰區及友鄰部隊夾擊日軍,殲滅敵軍4000人。
常德會戰:1943年11月2日~12月
在日軍3萬優勢兵力進攻下,中國57師9000餘人孤軍誓死抵抗長達16天。最終中國軍隊收復常德等陣地,斃傷日軍2萬人。
豫中會戰:1944年4月~5月25日
日軍試圖通過豫中會戰圍殲第一戰區主力,並打通平漢線。由於國民黨軍指揮失當,洛陽淪陷。日軍實現最初的作戰計劃。
長(沙)衡(陽)會戰:1944年5月~8月:
豫中會戰同時,日軍開始進攻湖南,打通粵漢鐵路。中國軍隊在衡陽進行了長達48天的抵抗,最終沒有支援而遭到失敗。
桂(林)柳(州)會戰:1944年8月~12月10日;
日軍為摧毀大西南的空軍基地發動桂柳會戰。中國軍隊在明顯掌握制空權的情況下未能取得空地配合,導致桂林和柳州僅數日即遭到淪陷。
湘西會戰:1945年4月~6月
中國軍隊在戰役中對日軍進行了包圍,創造了雪峰山大捷,斃傷日軍1萬多人。最終在中國軍隊的反攻下,日軍傷亡2萬餘人,被迫撤退。

10. 抗日戰爭時間及歷史意義

抗日戰爭,是指全國性的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戰爭。
1931年,日本軍在中國東北製版造918事變,發動權了侵略中國東北的戰爭。中國東北軍民奮起抵抗。但,當時國民黨政府對日本的進攻採取不抵抗政策。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暴發,日本帝國主義入侵中華民國。在此之前,1936年12月12日,中國國內發生了西安事變,最終蔣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剿共(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致使第二次國共合作和平解決。「盧溝橋事變」後,中國最高領導人蔣介石於7月31日發表《告全體將士書》宣告全面抗戰開始。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投降簽字儀式舉行,日本代表在無條件投降書上簽字。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結束。
因此,說「抗戰八年」。抗日戰爭的時間,劃定為1937年7月7日—1945年8月15日。

閱讀全文

與抗日戰爭中的著名戰役時間和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