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現在,還有多少中國人記得抗戰時期出國抗日
最多三分之復一吧。
畢竟那是KMT派兵出國抗制日,我黨不願意宣傳的。
那是舊中國的戰爭,不算新中國的戰爭,也不是揚新中國的國威,當然沒有必要宣傳-------對於一切以十月一日為國慶節的人來說,都是這樣認為的。
⑵ 抗日戰爭期間中國開辟的國外戰場主要在哪裡
中國遠征軍是抗日戰爭時期中華民國政府為支援英軍在緬甸(時為英屬地)抗擊日本法西斯、保衛中國西南大後方而派遣的出國作戰部隊。是中國與盟國直接進行軍事合作的典範,也是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出國作戰,立下了赫赫戰功。
主要是在緬甸,因為對我國而言滇緬公路是爭取國外援助的最後生命線,如果滇緬公路不保外援即無法輕易進入中國,與日本的對戰也將陷入補給不足之劣勢,因此國民政府方面極力爭取與英國間的軍事同盟以保障作戰資本。
1942年初,日本侵佔馬來亞後,開始入侵緬甸。1月30日,日軍攻克緬甸東部重鎮,隨後分兩路繼續前進,3月8日,日軍佔領緬甸首都仰光。3月到4月間,日軍進攻重鎮曼德勒,企圖切斷滇緬公路。此時,在英國的求助下,中國方面以杜聿明為代理司令長官,由中緬印戰區參謀長史迪威(美國人)指揮,集合中國精銳先後奔赴戰場對陣當時日本最精銳部隊號稱龍師團的55師團和桔師團的18師團。日本最精銳部隊對敗於遠征軍手裡,其中第18師團全軍覆沒,成為日軍3個玉碎師團中的一個。
但是,由於英軍輕視中國軍隊的力量,過於高估自己,又不願外國軍隊深入自己的殖民地,1942年1月初日本展開進攻後,英緬軍一路潰敗,才請求遠征軍人緬,但是,由於已經失去作戰先機,造成緬甸保衛戰的失利。這主要由於英國極端堅持先歐後亞的既定戰略,戰局一旦不利,便對保衛緬甸完全失去興趣,而是一再撤退,使中國遠征軍保衛緬甸的作戰變成了掩護英軍撤退的作戰。
但是,中國遠征軍卻仍然作出了讓英美盟國盟軍欽佩的戰績,並達到了一定的戰略目的。從1942年3月中國遠征軍開始與日軍作戰,至8月初中英聯軍撤離緬甸,歷時半年,轉戰1500餘公里,浴血奮戰,屢挫敵鋒,使日軍遭到太平洋戰爭以來少有的沉重打擊,多次給英緬軍有力的支援,取得了同古保衛戰、斯瓦阻擊戰、仁安羌解圍戰、東枝收復戰等勝利。
在仁安羌援英作戰中,中國遠征軍新編第38師師長孫立人憑借一團之力與數倍於己之敵連續英勇作戰,以少勝多,解救出被圍困數日瀕臨絕境的英緬軍第1師,轟動英倫三島。其中遠征軍新38師113團團長劉放吾以一團兵力浴血奮戰、立功異域。新編第200師師長戴安瀾屢建奇功,掩護了英軍的平安撤退,後在翻越野人山對敵作戰中不幸受傷殉國。戰役結束後,英美政府高度頌揚,授予孫立人將軍、戴安瀾將軍(追贈)功勛章。
緬甸失守後中國徹底失去了滇緬公路這唯一的陸上交通線,不得不開辟從印度飛越駝峰(在喜馬拉雅山)的空中航線。但是,也有重大的戰略意義,掩護英軍撤退,保存了力量,以保衛印度,並消耗日軍部分力量,阻滯了日軍進攻中國西南大後方,從而贏得時間,配合國內部隊阻敵於雲南境內怒江天險,最後形成長期對峙,粉碎了日軍從緬北進攻中國西南大後方的企圖。這次遠征作戰,也是中國自甲午戰爭以來首次出國作戰,他們弘揚了中國人民的國際主義和民族犧牲精神,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第一次緬戰日軍傷亡約4500人,英軍傷亡1.3萬餘人,中國遠征軍傷亡5萬餘人(絕大部分是死在胡康河谷野人山,而不是死於戰場)。
緬甸作戰失利後,中國遠征軍一部分退入英屬印度。在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的指導下,在蘭姆伽訓練營受訓並進行整編,並於1943年8月改編為中國駐印軍,利用美援物資配備全副美式裝備,戰鬥力大為提高。
同時,中國鑒於緬甸的重要性,積極醞釀反攻緬甸,在滇西重新組編並整訓第2批遠征軍,於1943年2月設立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部,嚴陣以待,隨時准備與英美軍隊協同反攻緬甸。
1943年10月,為配合中國戰場及太平洋地區的戰爭形勢,中國駐印軍制定了一個反攻緬北的作戰計劃,代號為「安納吉姆」,以保障開辟中印公路(中國昆明-印度利多)和敷設輸油管。計劃從印緬邊境小鎮利多出發,跨過印緬邊境,首先佔領新平洋等塔奈河以東地區,建立進攻出發陣地和後勤供應基地;而後翻越野人山,以強大的火力和包抄迂迴戰術,突破胡康河谷和孟拱河谷,奪占緬北要地密支那,最終連通雲南境內的滇緬公路。
1944年3月,我駐印軍新編第22師新編和第38師佔領孟關,消滅日本最精銳的第18師團的主力,繳獲其軍旗、關防、大量文件及各種武器。繼而這兩個師又乘勝進軍,一鼓作氣,攻佔緬北重鎮孟拱,再次告捷。
此前,由國內於1944年春先後空運至印度接受美式裝備和訓練的新30師、第14師、第50師先後轉運至緬甸密支那,隨即對其發動進攻。新38師在孟拱戰役結束後,也進軍密支那。經過一個多月的激烈戰斗,8月初密支那終於被攻克。自從我駐印軍先後開出蘭姆伽後,連續作戰,屢創強敵,戰鬥力較之以前大為提高,這是日軍做夢也想不到的。他們弄不清楚這支兩年前曾敗在自己手下的中國軍隊何以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便成了一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威猛之師。
中國軍隊在密支那休整約兩個月後,向日寇發動了最後的攻擊,用繳獲的日軍文件上的一句話來說:「支那軍歸國心切,銳不可當」。密支那休整後,新1軍、新6軍分左右兩路向八莫發動進攻。一路上過關斬將,所向披靡。隨後,新1軍先後攻克八莫、南坎,並在畹町附近的芒友與雲南西進的遠征軍會師,中印公路完全打通。中國駐印軍旋即南下,於1945年3月8日攻克臘戌,30日與英軍會師於喬梅,緬北反攻作戰結束。此時日軍因在菲律賓失敗,收縮戰線,全部撤出緬甸。至此,緬甸戰事全部結束。
此役歷時一年半,殲滅日軍4.8萬餘人,中國駐印軍傷亡1.8萬餘人,中國遠征軍傷亡4萬餘人。
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的反攻勝利,重新打通了國際交通線,使得國際援華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入中國;把日軍趕出了中國西南大門,揭開了正面戰場對日反攻的序幕;鉗制和重創了緬北、滇西日軍,為盟軍收復全緬甸創造了有利條件。
從中國軍隊入緬算起,中緬印大戰歷時3年零3月,中國投入兵力總計40萬人,傷亡接近20萬人。中國遠征軍用鮮血和生命書寫了抗日戰爭史上極為悲壯的一筆。
中國遠征軍里有十餘萬事在校大學生,他們響應政府十萬青年十萬軍的號召,踴躍參軍,在當時情況下十萬大學生是多麼寶貴的國家財富啊。
向抗日勇士致敬!!!!
⑶ 抗日戰爭勝利以後的那段時間有中國人去日本留學嗎
沒有,日本二戰後是戰敗國,經濟文化受到很大摧殘,別說沒人去,就是有人去也沒條件接收留學生。
⑷ 抗日戰爭時在日本的中國留學生情況如何
多數人返國從事抗日活動,少數人繼續留學,但處境艱難。
⑸ 抗戰時期日本為什麼會允許中國人去日本軍事學校留學
我們經常說抄,七七事變是全面抗襲戰的開始,九一八事變是抗戰的開始。但是中日正式宣戰是在1941年12月9日。在與日寇一交戰四年半之久,國土已被日寇侵佔大半後,國民黨政府才正式對日宣戰。
明治天皇上台後,日本開始進入了軍國主義時代,標志是軍隊開始不受政府的指揮,自己任意行事,而作為國家的管理機構——內閣,則必須聽從軍隊的臉色行事。事實上,即使內閣很多事不同意軍隊,軍隊也幹了,這就是日本當時盛行的「下克上」。
九一八前夕,中日兩國在外交上是和平的,遵守著清朝的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的協定,日本可以在條約規定的地區駐軍。同時,日本也是民國初期離中國最近的一個發達國家,所以民國時期中日兩國的交流比較頻繁,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交流一直未斷。很多軍人都去日本留過學,如蔣介石閻錫山都是日本士官學校畢業的,而東北軍張學良等人還經常去日本觀看秋操(軍事演習),進行軍事交流。
九一八事變後,在日本留學的很多中國軍官都紛紛脫去日本軍裝,交還軍校生軍刀,毅然與日本決裂,表示再相見就是敵人,將生死相見。
⑹ 請問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的現狀是怎麼樣的
貧富差異比現在更厲害,在大城市特別是在上海過的日子就好比現在的紐約。
⑺ 抗日戰爭期間去日本留學的中國人算不算漢奸!(偽滿洲國 汪偽政權等統治下的中國人不顧國家民族大義)
其實我覺得那些懷著去學習的心理想要回來改造中國去探尋日本強大的秘密的人不能算漢奸,反而是英雄,至於那些出賣了自己的人以此為晉升之物的人自然是漢奸。
⑻ 抗日戰爭時期有很多中國人去日本留學,而且這些中國留學生都住在日本普通人家裡,而且這些日本普通人家
大多是偽政府選人送去日本,也就是說是日本在有意培養有利於鞏固佔領區統治的學專生。
再說現在能屬出國留學的家庭條件肯定都不錯,更別提當時許多人連飯都吃不起。有權有勢的人到哪裡別人都會跟你客客氣氣的,不管是在哪個國家,哪個時代。
樓上的回答真的六,日本國民再傻能不知道自己國家跟誰打仗?當時中國已經被日本人宣傳成低等民族了。
就連現在中國的黑人留學生,沒有幾個是美國黑人,大多數是肯亞,剛果,或者連名字都叫不上的非洲國家。但一個個都拽的跟二五八萬似的,為什麼呢?你以為人家家裡窮的連機票錢都交不起,從非洲劃木筏過來的?
⑼ 抗日戰爭期間,中國還有去日本的留學生嗎
有,汪偽政權組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