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戰爭 > 抗日戰爭八路軍火力

抗日戰爭八路軍火力

發布時間:2021-03-03 09:09:56

1. 抗日戰爭中八路軍和新四軍都用那些武器

當時,我軍擁有各種槍械200餘萬支(挺),但基本為繳獲品,性能落後,型號繁雜。步槍口徑從6.5mm至11.45mm達13種,手槍口徑也有10多種,涵蓋了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各時期的槍械,所屬的生產國家多達20餘個,號稱「萬國牌」,其中以美、德、日制居多。

我軍裝備的手槍最著名的是毛瑟手槍,有半自動、全自動型,彈容量10~20發。其中包括德國、西班牙產的和我國仿製的,口徑有7.63mm、9mm、11.25mm等。在世界范圍來說,我國是使用毛瑟手槍最廣泛、最成功的國家。在長期的實戰中積累了很多獨特的射擊方法,如以45°角出槍射擊(毛瑟手槍向上拋殼),全自動型的平躺射擊,以形成水平射彈散布,對付近距離集群目標極為有效。公文包、毛瑟手槍交叉佩帶,成了我軍基層指揮員的標准形象。我軍也裝備了相當數量的日本南部式8mm手槍(也有7mm口徑的);但此槍無論外觀、性能均令人不滿,惟一的優點是體積小,較易攜帶,化裝偵察時使用較多。我軍使用的其他手槍還有德國瓦爾特系列,柯爾特,勃朗寧,伯萊塔等自動手槍及多種左輪手槍。

步槍是步兵的基本裝備,也是我軍步兵的主要武器。建國初期,我軍繳獲使用的步槍主要有日本步槍、德國毛瑟步槍、美國斯普林菲爾德(春田)系列步槍,並自行製造了部分步槍。其中使用最多的是日本步槍,最著名的是三八式步槍,該槍為6.5mm口徑,因為槍上有一大型防塵蓋,因而得名「三八大蓋」。該槍因外形流暢,美觀而成為開國大典的步兵方隊用槍,為此中央軍委命令從四大野戰軍中挑選最新的「三八式」,集中到北京,以供受閱部隊使用,由此也能反映出我軍武器裝備的供應困難。美國步槍、德國步槍是從國民黨軍隊中繳獲的。德國毛瑟步槍口徑為7.92mm,當時的「漢陽造」、「中正式」即為仿造的該槍。美國斯普林菲爾德M1903步槍,口徑7.62mm。

我軍裝備使用的沖鋒槍主要有美國湯姆遜(森),M3「蓋德」,英國「司登」,德國MP38/40及部分仿製品。湯姆遜的型號有M1928、M1928A1、M1、M1A1等,口徑均為11.43mm。M3「蓋德」有9mm、11.43mm兩種口徑。這兩種槍均為美軍二戰中的制式裝備。「司登」和MP38/40也是兩國在二戰中的主力裝備,口徑均為9mm。

機槍是步兵的主要支援火力之一。我軍裝備的機槍主要是捷克的ZB26輕機槍及其變型、仿製型,還有日本機槍、德國通用機槍、馬克沁重機槍等。ZB26是最著名的輕機槍之一,口徑7.92mm,彈容量20發;英國的布倫機槍是它的變型,口徑7.7mm。日本機槍有十一式、九六式、九九式等,口徑有6.5mm、7.7mm。重機槍型號繁雜,有數十種之多,是我軍的「重型武器」。另外,我軍還擁有雜式高射機槍600餘挺。

我軍裝備的手榴彈是繳獲品與自製品並存。繳獲品性能較好,但來源不穩定,所以我軍大量使用各解放區自製手榴彈。這些自製手榴彈因生產工藝問題質量較差,在戰斗中時常誤事。即使如此,這樣的手榴彈也不是敞開供應的。我軍還裝備了一小部分火箭筒,主要是繳獲的美式武器,如M2088.9mm火箭筒。

三八大蓋(因為槍上有一大型防塵蓋,因而得名「三八大蓋」)
6.5毫米口徑,彈道平直,適合遠射,但受口徑影響,殺傷力弱,難以在人體內翻滾破壞,故中日戰場上許多軀干中彈的士兵能夠在3月內返回戰場,就此而言,此槍比二戰著名的毛瑟1898,莫辛納干,SPRINGFIELD,M-4差距不可以道里記。

2.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發動了幾次大戰

百團大戰
百團大戰是中國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八路軍與日軍在中國華北地區發生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八路軍的晉察冀軍區、第129、第120師在總部統一指揮下,發動了以破襲正太鐵路(石家莊至太原)為重點的戰役。戰役發起第3天,八路軍參戰部隊已達105個團,故中方稱此為「百團大戰」。

1940年7月22日,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副總司令彭德懷、副參謀長左權下達《戰役預備命令》,規定以不少於22個團的兵力,大舉破擊正太鐵路。同時要求對同蒲、平漢、津浦、北寧、德石等鐵路以及華北一些主要公路線,也部署適當兵力展開廣泛的破擊,以配合正太鐵路的破擊戰。8月8日,朱德、彭德懷、左權下達《戰役行動命令》,規定:晉察冀軍區破擊正太鐵路石家莊至陽泉(不含)段;第129師破擊正太鐵路陽泉(含)至榆次段;第120師破擊忻縣以北的同蒲鐵路和汾(陽)離(石)公路,並以重兵置於陽曲南北地區,阻擊日軍向正太鐵路增援。要求各部在破擊交通線的同時,相繼收復日軍佔領的一些據點。在這些地區和交通線上,駐有日軍3個師團全部、2個師團的各2個聯隊、5個獨立混成旅團全部、4個獨立混成旅團的各2個大隊、1個騎兵旅團的2個大隊,共20餘萬人,另有飛機150架和偽軍約15萬人。

在1940年下半年,彭德懷指揮八路軍一二九師和晉察軍區等共一百零五個團二十餘萬兵力,對華北地區的日偽軍發動了一次進攻戰役。這次戰役共進行大小戰斗1800餘次,攻克據點2900餘個,殲滅日偽軍45000餘人,給日偽軍以沉重打擊,鼓舞了中國軍民抗戰的鬥志,增強了必勝的信心。

按八路軍總部原來規定,參戰兵力不少於22個團。但戰役發起後,由於八路軍廣大指戰員和抗日根據地民眾痛恨日軍的「囚籠政策」,參加破擊戰的積極性非常高,因此各部投入了大量兵力,計晉察冀軍區39個團、第129師(含決死隊第1、第3縱隊等)46個團、第120師(含決死隊第2、第4縱隊等)20個團,共105個團20餘萬人,還有許多地方游擊隊和民兵參加作戰。 (全部加起來可能200個團都不止)

當彭德懷、左權在八路軍總部作戰室聽取戰役情況匯報、得知實際參戰兵力達到105個團時,左權興奮地說:「好!這是百團大戰。」彭德懷說:「不管一百多少個團,乾脆就把這次戰役叫做百團大戰好了!」 由此,正太戰役就發展成為百團大戰。

1940年8月,八路軍指揮部動員了一百多個團,再華北地區兩千多千米的戰線上,對日本侵略者發動了大規模攻擊,拔掉了敵人靠近根據地的碉堡,據點,炸毀了鐵路,橋梁,公路,使日軍的交通線癱瘓.這就是著名的百團大戰.

3. 抗日戰爭八路軍。

抗日戰爭期間,八來路軍為中國抗日自民族解放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重大貢獻。八路軍在敵後戰場的作戰牽制了日軍在華正面戰場,對抗戰的全局勝利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抗日縱隊,在1937年9月到1945年3月的7年半(華南抗日縱隊缺1943年以前的數字)中,總計對敵大小戰斗11.5萬余次,擊斃和殺傷日偽軍計96萬余名,俘虜日偽軍計28萬余名,爭取投誠反正日偽軍計10萬余名,日偽總共損失計136萬余名。主要繳獲:炮類共計1028門,機槍共計7700餘挺,步馬槍43萬余枝,攻克碉堡3.4萬余座,攻克據點1.1萬余個

4. 抗日戰爭八路軍立了多大功勞

抗戰的中國戰場分為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
國軍主要是正面戰場,而敵後戰場八路軍和新四軍是主力的。
日軍在中國的傷亡具體數各方給的不一樣,一般認為日軍在中國戰場戰死40萬左右,傷亡總數應該在100萬吧。
具體是正面戰場還是敵後戰場殺敵多,這個沒有詳細統計,當然雙方也各有公布,但是數據沒法和日軍總傷亡數對上。
和國軍抗戰8年大國大小十幾次大型戰役不同的是,八路軍採用的是游擊戰術為主,運動戰為輔的打法,把部隊分散成很多小部隊,到個村莊去,打小規模戰斗。一般以偷襲,伏擊,圍點打援等為主,當然也有上規模的戰斗。比如說百團大戰這樣的。
八路的這種打法其實也是逼出來的,因為八路剛到的時候兵力少,比這個區域的日軍少很多,而日軍裝備好,機動力強,大兵團作戰沒有優勢。
而且日軍幾乎每年都對各個根據地進行掃盪,每次投入的兵力少則兩萬多,多則十幾萬,鐵壁合圍的戰術還是很猛的。最厲害的一次五一大掃盪,根據地死傷5萬餘人,也是很慘烈的。當然,比較好的是,日軍幾乎所有掃盪都被八路軍打跑了。個別的還會連帶丟失幾座日軍掃盪前占據的縣城。

八路軍每次殲敵少,但是小規模戰斗很多,積累下來殲敵數也不少的。
整個抗日戰爭期間,八路軍從華北日軍手裡奪回來小一百座縣城,大量的村鎮,收復了大量國土。沒有大量的殲敵日軍是不會讓出這些縣城的。

八路軍的這些作戰也讓日軍相當頭疼和恐懼,日軍在華北的各處駐軍都有被八路襲擾偷襲損失的戰報或記載。以至於抗戰勝利後閻錫山把1.5萬日軍編入自己的第十總隊,後來這只隊伍被派去和解放軍作戰,聽聞解放軍的將領是當年抗日根據地的某位八路將領,日軍也很恐懼,甚至有逃兵出現,最後這1.5萬日軍被解放軍全殲。

總的來說,敵後戰場殲敵我個人認為不如正面戰場多,但是也不好說,國軍每次打的戰役都很大,但是殲敵數也很模糊,主要是國軍總結的殲敵數和日軍公開的死傷數差距太大了,雙方都有水分是肯定的。

比如,淞滬抗戰國軍出動75萬人,日軍出動20萬人(去掉海空軍大概18萬,還有一說法是陸軍20萬)。戰爭以國軍大潰退結束,很多國軍一直退到南京才停下來,大部分連南京都沒停就又退了(這批國軍算是幸運了,當時應該買張彩票啥的)。
國軍公布的是自己死傷10萬,日軍死傷19萬(這個數字以後再也沒用過,直到近些年有些帖子里把這個數字當做國軍抗戰的功績列出來,希望以後大家別傳了,丟人啊。人家來了18萬,我們殲滅19萬後自己還被打的落花流水)。日軍公布的是自己死傷2萬多,國軍40萬。
雙方肯定都有水分,現在大部分文件都解密公開的情況下,大概數字是,國軍傷亡25萬,日軍4萬人。這個數字也是國軍在國內和日軍作戰,傷亡比例上國軍最好的記錄。

我個人認為敵後戰場有個特點,就是偷襲,伏擊為主,打完就跑,所以自身傷亡不高,但是抗戰中八路軍新四軍也傷亡60-80萬人,華北根據地更是被日本三光政策導致400萬以上的百姓死傷。
而國軍的正面戰場,傷亡就大一些,這個正常,國軍武器開始步入日軍,素質也差很多,指揮更是,後期國軍武器慢慢上來的,但是素質和指揮還是很差,導致國軍在大規模戰役時死傷比較大。以1944年底(1944年12月底結束)的豫湘桂戰役說吧,當時國軍武器已經不比日軍差了,空軍也有了制空權。日軍40萬,進攻150萬國軍,打了幾個月,最後國軍戰敗撤退。丟失了7個省的大部或一部,傷亡上,國軍70萬人,日軍7萬人。10:1.這個比例不錯了,畢竟國軍裝備上已經全面超過日軍了。

最後說一句,抗日戰爭是中國軍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一場正義戰爭,不管是國軍還是共軍都是中國軍隊的一份子,都參加了這場戰爭,很多時候雙方都是合作的共同對抗日軍的,都做出了相當大的犧牲,都是值得尊敬和紀念的。抗戰60周年的時候,國家給每一位參加抗戰的在世老兵頒發了抗戰紀念勛章,國共雙方都有,很多在海外的還委託當地中國使館轉交,除了勛章還有一個整證書,上面有國家主席的親筆簽名,表彰和認可這些抗戰老兵。

5. 抗日戰爭中八路軍軍火從何而來

在沒有東北基地之前八路軍的裝備主要來自黃崖洞兵工廠。

黃崖洞兵工廠位於山西黎城縣西北部,地處黎城縣、遼縣、武鄉縣之間,是八路軍在抗戰期間於華北敵後建立的最大的一個武器彈葯生產基地。該兵工廠是1939年至1941年間在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的親自領導下修建和完善起來的。由於它建於鑲嵌在海拔1600多米高的黃崖峰西面崖壁上一個叫黃崖洞的高25米、寬20米、深40米的天然大石洞中,所以稱黃崖洞兵工廠。在左權的親自領導和朱德、彭德懷的關懷下,兵工廠的生產得到了較快的發展。1940年,兵工廠先後研製、生產出五五式步槍和八一式步槍及一大批各式各樣的地雷。1941年初,又研製、生產出五○炮及其炮彈。從1941年1月到11月,黃崖洞兵工廠共生產五○炮800多門,炮彈2萬多發。1941年,黃崖洞兵工廠的最高月產量為步槍400多支,五○炮50門,炮彈2000多發。這批武器運往前線後,有效地增強了八路軍的戰斗火力。朱德總司令曾將該兵工廠譽為八路軍的「掌上明珠」。
日軍在與八路軍的作戰中曾奪得少量的由黃崖洞兵工廠生產的八一式步槍、五○炮等武器。他們在研究後發現,這些武器的性能居然絲毫不比他們手中的同類武器差,這就引起了日本侵略者對黃崖洞兵工廠的注意和恐懼。東京的新聞甚至報道說,黃崖洞兵工廠至少有3000名工人,是一個具有先進設備的現代化的兵工廠。日軍更是將其視為心腹之患,必欲除之而後快。為此,日軍從1940年起即加緊了對黃崖洞地區的「掃盪」。1941年春夏,日軍兩次對黃崖洞兵工廠進行試探性進攻,均因當地軍民的襲擾和八路軍總部特務團的嚴密防守,其破壞兵工廠的計劃未能得逞。

6. 抗戰中八路軍的戰鬥力真的那麼差嗎真的就像一個網友說的八路的一個團才敢招惹日軍的一個中隊

戰爭不是神劇那麼簡單的,光靠勇氣是不行的。在絕對火力壓制面前 勇氣和戰術 都是白搭。怕死的美軍還不是揍的不怕死的日軍不要不要的。美軍就是遇到阻力就炸,沒有人就沒有問題了。

7. 抗戰後期八路軍火力能壓倒日軍嗎

至今未見正式的資料憑證,只能間接評估。
抗戰勝利後,國軍在美國的重裝下向回共軍進攻那是信心滿答滿,連共軍都承認國軍的裝備水平達到「武裝到了牙齒」的程度,從緬甸戰場遠征軍把日本精銳師團都虐成了狗看,顯然是遠超日軍在抗戰後期火力水平的。1946年開戰後不久雙方就進入了規模化沖突,而這時國軍最精銳裝備的部隊都一下子被打得懵了逼,一個又一個部隊被整建制吞了餃。有句著名的蔣先生罵屬下的笑話「就是捉一群豬都沒那麼快」,包括打遍抗戰全場未曾輸過、戰後又經過最完善美式裝備的整編74師(只用了3天時間)。
還有個史實:日軍步兵主力武器歪把子機槍,抗戰後期那是丟給地方部隊和民兵用的。
自己去想吧。

8. 抗戰結束時八路軍什麼裝備水平

精銳部隊能夠做到人手一槍,10幾發子彈,大部分把秸稈塞在子彈袋裡作戰,顯得有槍有彈。游擊隊、地方民兵也就是少量的步槍、單發手槍,大刀、長矛。老電影《董存瑞》,就是抗戰末期和解放戰爭時期。

9. 抗日戰爭期間,八路軍有多少萬人

1937年夏,軍委統計在陝甘寧地區的紅軍主力部隊、地方部隊和後方機關總計為7.4萬人,其中總部為4000人,野戰部隊為4.2萬人。同年8月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時,野戰部隊編為八路軍三個師,編制4.5萬人。其中115師1.5萬人,120師1.4萬人,129師1.3萬人,八路軍總部直屬3000人。

http://hi..com/zxzhu/blog/item/1d28f31f9c6a7e63f624e4b5.html

八路軍編制

八路軍野戰政治部:1938年2月28日,中共中央決定中央軍委總政治部以八路軍政治部名義出現,同時決定將華北前線的八路軍政治部改稱八路軍野戰政治部,傅鍾任八路軍政治部副主任兼野政主任,1940年5月傅鍾調中央軍委工作,羅瑞卿為野政主任,陸定一為副主任。1942年,野政成立黨務委員會,羅瑞卿為書記,彭德懷、羅瑞卿、陸定一、周恆、滕代遠、楊立三等六人為委員。1943年9月,中央軍委又任命張際春為野政副主任。1945年8月,成立晉冀魯豫軍區,八路軍野戰政治部改為晉冀魯豫軍區政治部 八路軍後勤部:八路軍總部成立後,開始設供給部,部長趙爾陸;衛生部,部長姜齊賢;兵站部,部長楊立三。1940年設立後勤部,部長兼政委楊立三,政治部主任謝翰文。下屬供給部,部長周玉成;衛生部,部長孫儀之;軍工部,部長劉鼎;兵運部,部長劉頌;財政經濟部,部長張慕光;冀南銀行,行長高捷成。1945年8月編為晉冀魯豫軍區後勤部。

軍政委員會:中國共產黨在其軍隊中設立的黨的集體領導機關,負責部隊的軍事、政治和黨的工作。一一五師軍政委員會由林彪、聶榮臻、周昆、肖華組成,林彪為書記;一二○師軍政委員會由賀龍、關向應、肖克、甘泗淇、王震組成,賀龍為書記;一二九師軍政委員會由劉伯承、張浩、徐向前、陳賡、王宏坤組成,劉伯承為書記。1941年2月7日,中央軍委頒布《軍政委員會條例》,規定在軍、師、旅、團及縱隊、支隊、軍區、軍分區成立軍政委員會,作為黨的領導機關,集體討論決定軍隊重大問題,領導部隊的軍事、政治和黨的工作。1947年,隨著軍隊黨委制的恢復(軍隊黨委制在王明"左"傾錯誤的影響下於1931年11月取消),軍政委員會被撤消。

華北軍分會:中國共產黨在華北敵後的軍事領導機構,是根據中共中央1937年8月29日的決定成立的,當時稱前方軍委會分會(簡稱為前方軍分會)。1941年4月16日,根據中共中央軍委命令,前方軍分會改稱華北軍委分會,簡稱華北軍分會,朱德任主席。八路軍:七七事變以後,國共合作的統一戰線逐步形成。7月15日,中國共產黨為公布國共合作發表宣言,決定"取消紅軍的名義及番號,改編為國民革命軍"。8月中共中央軍委命令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紅軍前敵總指揮部改稱為第八路軍總指揮部,轄一一五師、一二○師、一二九師。8月25日,中央軍委任命朱德為總指揮,彭德懷為副總指揮,葉劍英為參謀長,左權為副參謀長。原紅軍總政治部改為八路軍政治部,以任弼時為主任,鄧小平為副主任。同日,第八路軍總指揮朱德、副總指揮彭德懷通電就職,決心"效命疆場,誓驅日寇,收復失地,為中國之獨立自由幸福而奮斗到底!"9月6日,八路軍總部由朱德、彭德懷、任弼時、左權、鄧小平諸同志率領從陝西三原縣雲陽鎮東進。所屬各師先後東渡黃河,向華北抗日前線進軍。9月11日,第八路軍改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習慣仍稱八路軍),第八路軍總指揮部改為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部(簡稱集總),朱德為總司令,彭德懷為副總司令。1938年12月,中央軍委決定成立八路軍前方指揮部,簡稱"前指",設立於晉東南。總指揮朱德,副總指揮彭德懷,參謀長左權,野戰政治部主任傅鍾,副主任陸定一。1943年9月8日,彭德懷離開麻田總部,同劉伯承一起回延安。10日,又任命楊立三為前指副參謀長。10月6日,中共中央決定一二九師於總部合並(保留一二九師番號),仍沿用"前方總部"名義。前方總部總指揮彭德懷,參謀長滕代遠,政治部主任羅瑞卿,副參謀長楊立三,供給部部長周玉成,政委周文龍。八路軍前總工作由鄧小平同志主持。在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部隊不斷發展壯大。1937年8月,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時共4.5萬人,遵照中共中央的決定,八路軍3個師分別以晉東北之五台山、晉東太行山、晉西呂梁山以及晉南太岳山一帶為活動地區,廣泛開展游擊戰爭,打擊敵人,壯大抗日武裝。10月23日,一一五師政委聶榮臻奉命率一一五師一部創建晉察冀抗日根據地。11月7日,建立了抗日戰爭時期的第一個軍區--晉察冀軍區(北嶽、冀中、平西、平北、冀東),此後,又創建了晉綏(晉西北、大青山)、晉冀豫(太行、太岳、冀南)、冀魯豫(冀魯豫、魯西、湖西)、山東(魯中、魯南、冀魯邊、清河、膠東、濱海)等軍區。到抗日戰爭結束的1945年8月,八路軍的3個師分別兼任山東軍區、晉綏軍區、晉冀魯豫軍區和晉察冀軍區。在8年抗戰中,各師擴大了編制,又一度組建了第一至第五縱隊以及冀察熱挺進軍等,總兵力由改編時的4.5萬人發展到102萬人。據不完全統計,我八路軍共與日偽作戰12萬次,斃傷、俘虜日偽125萬人,創造面積達246萬平方公里,人口近1億的抗日根據地,為中國人民民族解放戰爭作出了貢獻。1947年6月,八路軍全部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 一一五師:八路軍三大主力之一。1937年8月25日由紅一軍團、紅十五軍團及陝南紅七十四師合編而成,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政訓處主任羅榮桓,副主任肖華,參謀長周昆。下轄三四三旅、三四四旅及師直獨立團團長楊成武、副團長鄧華、政治處主任羅元發;騎兵營、炮兵營、工兵營、輜重營、教導營,全師共15000人。改編即日便開赴山西抗日前線,工兵、輜重營留守陝甘寧。9月25日,首戰平型關,殲敵1000餘人。10月,聶榮臻改任師政委,羅榮桓政治部主任。同月,聶榮臻率獨立團等部2000餘人留守五台地區,開辟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師部率三四三旅南下開辟呂梁抗日根據地。1938年春,林彪受傷,陳光代理師長。1939年,一一五師進入山東地區,1943年,一一五師與八路軍山東軍區合並,組成新的山東軍區,羅榮桓任司令員兼政委,黎玉任副政委,肖華任政治部主任。8年抗戰中,該師共與日作戰3800次,殲滅日偽軍18.2萬餘人。抗戰勝利後,一部分部隊調東北,另一部分編入新組建的新四軍兼山東軍區。

一二○師:八路軍三大主力之一。1937年8月25日由紅二方面軍和陝北紅二十七軍、二十八軍、獨立第一師、第二師、總部特務團、赤水警衛營等合編而成,師長賀龍,副師長肖克,政訓處主任關向應,副主任甘泗淇,參謀長周士第。下轄三五八旅、三五九旅及教導團團長彭紹輝、政委劉型;騎兵營、炮兵營、工兵營、輜重營、特務營,全師共14000人。9月3日,開赴山西抗日前線,七一八團留守陝甘寧。9月,一二○師進入晉西北地區,創建抗日根據地。1938年,李井泉率大青山支隊開辟綏西、綏南和綏中創建大青山抗日根據地。1942年,組建陝甘寧晉綏聯防軍。8年抗戰中,該師共與日作戰2萬余次,消滅日偽軍12萬餘人,部隊發展到8.5萬人。解放戰爭初期,改編為晉綏軍區及晉綏野戰軍。

一二九師:八路軍三大主力之一。1937年8月25日由紅四方面軍和陝北紅二十九軍、三十軍、獨立一至四團合編而成,師長劉伯承,副師長徐向前,政訓處主任張浩,副主任宋任窮,參謀長倪志亮。下轄三八五旅、三八六旅及教導團、騎兵營、炮兵營、工兵營、輜重營、教導營,全師共13000人。9月30日,開赴山西抗日前線,三八五旅旅部及七七○團留守陝甘寧。10月,張浩任政委。年底,全師越過正太路創建晉冀豫抗日根據地。1938年1月,張浩調延安,師政委由鄧小平接任。4月,陳再道、宋任窮等率部開辟冀南,抗戰時期,該師先後開創了太行、太岳、冀南、冀魯豫等抗日根據地,8年中,殲滅日偽42萬餘人,部隊發展到30萬人。解放戰爭初期,該師編為晉冀魯豫軍區及晉冀魯豫野戰軍三四三旅:一一五師主力部隊之一,由紅一軍團改編而成,旅長陳光、副旅長周建屏,政委蕭華(兼)、參謀長陳士榘、孫毅,下轄685團團長楊得志、一營營長劉正、二營營長梁興初、三營營長張國華。686團團長李天佑、副團長楊勇、政治處主任符竹庭。1937年8月22日,從陝西三原出發,東進抗日,開赴山西抗日前線。1938年冬旅主力開赴山東,彭明治率685團抵微山湖地區,改稱蘇魯豫支隊,該旅於1940年改稱教導第三旅兼魯西軍區。後並入冀魯豫軍區。

三四四旅:一一五師主力部隊之一,由紅十五軍團而成,旅長徐海東、副旅長黃克誠,參謀長盧紹武,下轄687團團長韋傑,688團團長韓先楚。1937年8月22日,從陝西三原出發,東進抗日,開赴山西抗日前線。1938年冬旅主力開赴山東,楊得志、崔田民率該旅旅直一部與當地武裝合並為冀魯豫支隊,並成立六八九團、獨立團、挺進縱隊等,1938年2月曾歸一二九師指揮,1940年2月隸屬於八路軍第二縱隊。南下以後又編入八路軍第四縱隊,皖南事變後編者按入新四軍第三師。

三五八旅:一二○師主力部隊之一,由紅二軍團和紅二十八軍改編而成,旅長盧冬生(未到職1945年在東北被老毛子老大哥槍殺)、張宗遜、副旅長李井泉、參謀長姚哲,下轄715團團長王尚榮、副團長賴星雲,716團團長宋時輪、副團長賀炳炎、政治處主任劉道生。改編後於9月3日開赴山西抗日前線。當月由宋時輪組建宋支隊,後與鄧華支隊會合開辟冀東抗日根據地,1938年1月忻縣獨立團編為714團列入該旅序列,夏天李井泉帶部分部隊組成大青山支隊挺進大青山地區開辟抗日根據地,1939年由彭紹輝接任旅長,羅貴波任政委(也叫彭八旅)。9月將獨二旅也改稱三五八旅,張宗遜為旅長,張平化政委(稱張八旅)。1940年9月彭八旅改編為獨立第二旅,1945年9月,三五八旅及獨二旅均編入晉綏野戰軍。

三五九旅:一二○師主力部隊之一,由紅六軍團和紅三十二軍、總部特務團一營改編而成,旅長陳伯鈞、副旅長王震、參謀長唐子奇,下轄七一七團團長劉轉連、政委晏福生、參謀長歐陽家祥,七一八團團長文年生、黃新廷、參謀長帥榮。除七一八團留守延安外,其餘全部於9月3 日開赴山西抗日前線,1938年1月平山獨立團改編為七一八團、崞縣獨立團改編為七一九團列入該旅序列,1939年在旅長王震率領下三五九旅主力調回陝甘寧邊區駐防,1940年冬該旅開赴南泥灣執行屯田任務。1944年10月,中共中央決定三五九旅主力改編為八路軍第一支隊(也叫南下支隊)分別由王震、王首道任司令員、政委,南下湘粵邊,打通與廣東東江縱隊的聯系並開辟根據地,後該支隊開辟了湘鄂贛根據地,留駐陝甘寧的三五九旅一部由副旅長蘇進率領作為南下第二梯隊。

三八五旅:一二九師主力部隊之一,由紅一軍團改編而成,旅長王宏坤、副旅長王維舟,參謀長耿飈、唐天際,下轄七六九團團長陳錫聯、副團長汪乃貴,七七○團團長張才千、副團長胡奇才。旅部與七七○團留守陝甘寧邊區,之後將警備第三、七團編入該旅序列,並劃歸八路軍後方留守兵團指揮。1942年6月,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司令部成立後,又歸聯防軍司令部領導,抗戰勝利後編入陝甘寧邊(軍)區。該旅第七六九團跟隨一二九師開赴山西抗日前線,1938年新的三八五旅在太行根據地成立,由陳錫聯任旅長,謝富治任政委,轄769團、獨立團、汪乃貴支隊。該旅一直在太行山抗日根據地生活戰斗,1945年8月,晉冀魯豫軍區成立,該旅編入晉冀魯豫軍區第三縱隊。

三八六旅:一二九師主力部隊之一,由紅十五軍團改編而成,旅長陳賡、副旅長陳再道、許世友,政委王新亭、參謀長李聚奎,下轄七七一團團長徐深吉、政委吳富善、副團長韓東山、參謀長黃新友,七七二團團長葉成煥、政委謝富治、副團長王近山、參謀長孫繼先。9月30日,該旅隨一二九師出兵山西抗日前線。1938年1月成立獨立團,由韓東山任團長,7月,七七一團編入一二九師獨立旅,不久獨立旅與青年抗日游擊縱隊合編為青年抗日縱隊。1940年改編為新四旅,1942年11月七七一團歸冀南第四軍分區,1944年春,該團又調往延安,編入新編第四旅。抗戰勝利後編入陝甘寧晉綏聯防軍。1940年5月該旅兼太岳軍區,對外稱太岳縱隊,1941年1月三八六旅改為機動兵團,一直在太岳抗日根據地。1943年3月兼太岳第二軍分區,抗戰勝利後該旅分別編入太岳第十九軍分區和晉冀魯豫軍區第四縱隊。

山東縱隊:由山東地區的各抗日游擊隊改編而成。1937年7月11日至1938年5月,中共山東黨組織在各地發動和領導了10餘次抗日武裝起義,建立了10幾個抗日陣地,至1938年夏天,起義部隊達4萬餘人,為加強起義部隊的統一指揮,1938年12月,經中央批准,成立了八路軍山東縱隊,張經武任總指揮,黎玉任政治委員,王建安任副總指揮,羅舜初任參謀長,江華任政治部主任,下轄第一至第八支隊和挺進、南進支隊,總兵力5萬餘人。1941年8月,中央軍委決定,山東縱隊歸一一五師指揮。1942年1月20日中央軍委指示將山東縱隊改為山東軍區,由一一五師統一指揮。1943年3月12日,中央決定一一五師與山東軍區合並,成立新的山東軍區,羅榮桓任司令員兼政委,黎玉任副政委,肖華任政治部主任,下轄15個軍分區八路軍第一縱隊:1939年7月初,徐向前、朱瑞奉中央之命率一部分幹部由冀南抵魯南沂水,與山東縱隊指揮部會合。8月1日正式成立八路軍第一縱隊,徐向前任司令員,朱瑞任政治委員,統一指揮黃河以北山東、蘇北的八路軍部隊,8月9日,山東軍政委員會組成,第一縱隊歸山東軍政委員會直接指揮。10月,第一縱隊與山東縱隊指揮機關合並(山東縱隊番號仍保留),統一指揮山東地區的抗日斗爭。1940年5月,第一縱隊番號撤消,由山東縱隊指揮所屬部隊。

八路軍第二縱隊:1940年2月,根據八路軍總部決定,將一一五師三四四旅、晉豫邊支隊、獨立游擊支隊、決死第三縱隊和河北民軍第四團合編為八路軍第二縱隊。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兼司令員,黃克誠任政治委員。4月,黃克誠奉中央軍委和八路軍總部的命令,率第二縱隊主力三四四旅、獨立游擊支隊和河北民軍第一旅挺進冀魯豫邊區,隨即與冀魯豫支隊合編,仍稱第二縱隊,原冀魯豫支隊司令員楊得志任司令員,黃克誠任政治委員。黃克誠奉命率第二縱隊主力南下華中後,留在冀魯豫根據地的第二縱隊新編第三旅、民軍第一旅,在楊得志率領下,與敵人展開激烈斗爭。1941年7月,第二縱隊再次整編,楊得志任司令員,蘇振華任政治委員,楊勇任副司令員,下轄教導第三旅、教導第七旅和冀中南進支隊等。第二縱隊仍由八路軍總部指揮。1941年12月,第二縱隊領導機關與冀魯豫軍區合並。1942年6月,第二縱隊番號取消,所屬部隊劃歸冀魯豫軍區。

八路軍第三縱隊:1938年4月,由呂正操領導的冀中人民自衛軍和河北游擊軍合編為八路軍第三縱隊,呂正操任司令員,王平任政治委員(7月由程子華接任),下轄第七、八、九、十支隊和獨立支隊、回民支隊,共二十一個團6萬餘人。第三縱隊兼冀中軍區,歸晉察冀軍區指揮。1939年1月,一二○師主力抵達冀中,成立了八路軍冀中區總指揮部,賀龍任總指揮,呂正操任副總指揮,關向應任政治委員,統一領導冀中的游擊戰爭,第三縱隊有很大發展。同年8月,一二○師離開冀中後,第三縱隊在極艱苦的條件下堅持抗日戰爭。1943年秋,呂正操奉中央之命,率部到達晉西北地區,第三縱隊建制隨即取消。

八路軍第四縱隊:1938年5月,根據集總指示,一二○師宋時輪支隊與鄧華支隊回合,編為八路軍第四縱隊,歸晉察冀軍區指揮,宋時輪任司令員、鄧華任政治委員,同時組成黨的縱隊委員會,鄧華任書記。6月,第四縱隊經平北向冀東地區挺進,配合中共冀熱邊特委領導的冀東抗日武裝起義,部隊迅速擴大到7萬餘人。10月,第四縱隊和起義武裝大部撤向平西整訓,撤退中部隊受到較大損失。1939年2月,遵照中央軍委和集總指示,以第四縱隊為基礎,成立冀熱察挺進軍,肖克任司令員,並組成軍政委員會,統一指揮平西、冀東、平北地區的武裝斗爭。至此,第四縱隊番號取消。1939年8月,根據中共中央決定,由三四四旅(欠六八七團)與第六支隊(欠第四總隊)合編為新的八路軍第四縱隊,轄第四、五、六旅,由彭雪楓任司令員兼政委,堅持豫皖蘇邊區的斗爭。1941年初,皖南事變以後,根據中共中央指示,八路軍第四縱隊整體改編為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彭雪楓兼政委,參謀長張震。

八路軍第五縱隊:1940年5月,第二縱隊政委黃克誠奉命率該縱隊三四四旅、新二旅主力共五個團1.2萬餘人及教導營500餘名幹部,由冀魯豫南下支援新四軍。6月,在永城以南新興集與新四軍第六支隊回合。中共中央指示,第二縱隊歸中共中原局直接指揮。新二旅及三四四旅六八七團與皖東北的蘇魯豫支隊、隴海南進支隊、第四總隊合編為八路軍第五縱隊,黃克誠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韓振紀任參謀長,吳法憲任政治部主任,轄三個支隊共九個團近2萬人,執行東進任務。皖南事變後,第五縱隊整體編為新四軍第三師,師長兼政委黃克誠,副師長張愛萍。g(B4

&;鐵血對抗網 鐵血游騎兵戰隊 -- 鐵血對抗網 鐵血游騎兵戰隊

八路軍後方留守處:八路軍主力開赴前線抗日後,中央軍委將一一五師炮兵營、輜重營;一二○師七一八團、特務營、工兵營、炮兵營、輜重營;一二九師之三八五旅(欠七六九團)、特務營、炮兵營、工兵營等共9000餘人組成八路軍後方留守處,由肖勁光任主任兼政委,參謀長曹里懷、政治部主任莫文驊轄八個警備團、七七零團及三八五旅旅部等部。10月12日成立了五縣警備司令部及兩延河防司令部。何長工任五縣警備司令員,郭洪濤任政治委員;陳奇涵任兩延河防司令部司令員,白志文任副司令員。同年12月,中央軍委決定,將留守處改編為留守兵團。

八路軍後方留守兵團:1937年12月,中央軍委決定,將八路軍後方留守處改編為留守兵團,肖勁光任司令員,莫文驊任政治部主任,留守兵團歸中央軍委直接指揮。1938年1月,中央軍委決定陝甘寧邊區各部隊由留守兵團指揮。此時留守兵團轄三八五旅、警備第一至八團、綏德警備司令部、保安司令部等部。至1940年,留守兵團直轄三八五旅、三五九旅、警備一旅、關中警備司令部、保安司令部等共13個團,31000餘人。1942年月13日,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司令部成立,賀龍任司令員,關向應任政治委員(在關養病期間,由高崗代理),徐向前任副司令員兼參謀長,肖勁光任副司令員,林楓任副政委。留守兵團歸聯防軍司令部統一指揮。

10. 抗日戰爭結束後八路軍共有多少兵力啊

正規軍94萬,地方武裝200多萬.

閱讀全文

與抗日戰爭八路軍火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