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抗日戰爭中比較大的幾次會戰有哪些
淞滬會戰:1937年8月13日-11月11日
主要將領:蔣介石、張治中、陳誠
「八一三」淞滬會戰是抗戰爆發以來,中日雙方規模最大的一次會戰。3個月的戰役中,雙方都投入幾十萬兵力。由於中國軍隊戰略不當,武器裝備落後,在付出20萬多人的巨大損失後,最終被迫匆忙撤退,並直接導致了南京會戰的失利。此戰日軍傷亡5萬餘人。
南京保衛戰:1937年12月1日-12月13日
主要將領:唐生智、劉湘、顧祝同
淞滬會戰後,日軍迅速進攻國民政府首都南京。由於國民黨軍此時兵力凋零,退守絕地,被迫在12月12日匆忙突圍撤退。日軍進入南京後開始了長達數月的南京大屠殺,殘酷殺害中國軍民30餘萬人。
太原會戰:1937年9月13日-11月
主要將領:閻錫山、衛立煌(忻口)
1937年9月13日,日軍佔領大同後向太原進攻,中國軍隊由於指揮混亂,布置不當,被迫從太原突圍。此戰中國守軍英勇抵抗,付出了重大犧牲,消滅敵軍2萬餘人。但從此國民黨軍在華北戰場的正規戰爭宣告基本結束。
徐州會戰:1938年1月-5月21日
主要將領:李宗仁、孫連仲、池峰城(台兒庄)
日軍打通了津浦線,擴大了佔領區,但未能消滅中國軍隊主力。國民黨軍的防禦作戰和主動轉移為此後的武漢保衛戰贏得了4-5個月的時間。其中台兒庄大捷消滅日軍1萬多人,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意志。
蘭封會戰:1938年5月21日-6月
主要將領:薛岳
日軍試圖在徐州會戰後繼續擴大戰果,板垣征四郎師團孤軍深入,被以薛岳為首指揮的中國軍隊包圍。最後由於蔣軍嫡系將領的無能,中國軍隊最終功虧一簣。
武漢會戰:1938年6月-10月
主要將領:陳誠、白崇禧(代)、薛岳(萬家嶺)、徐煥升(空軍東征)
歷時4個半月的武漢會戰雖然最終以武漢失守為結束,但國民黨軍隊的正面抵抗取得了斃傷敵軍4萬人、近10萬日軍因戰斗、氣候、疾病等原因暫時喪失作戰能力的巨大戰果,極大地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抗日戰爭從此進入相持階段。
廣州戰役:1938年10月
主要將領:余漢謀
日軍控制了廣州及附近要地,廣州失陷。廣增之戰,雙方傷亡不少:日本防衛廳的《中國事變中國作戰史》載:日軍傷亡1923名。中國軍方記載:中國官兵陣亡2954名,傷5645名,失蹤2643名。
南昌會戰:1939年3月-4月
主要將領:羅卓英、上官雲相
南昌失守。此戰,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中日軍隊的首次交鋒,日軍糾集重兵,先發制人,攻勢極為猛烈。中國守軍奮勇抵抗,兵力損失達43000餘人。
隨棗會戰:1939年5月1日-20日
主要將領:李宗仁、張自忠
武漢會戰之後,日軍為消除鄂北、豫南方面中國軍隊對武漢的威脅,向湖北隨縣棗陽地區發動進攻。國民黨軍隊消滅斃傷敵軍1.3萬人,第5戰區也付出了較大的犧牲。日軍未能達到預定戰略目標。
第一次長沙會戰:1939年9月14日-10月
主要將領:薛岳、羅卓英
日軍動用10萬兵力,卻在第九戰區第十五集團軍的抵抗下損失慘重。日軍承認「在部分戰場上,部分戰況之激烈超過了諾門坎」。在中國軍隊反擊下,日軍傷亡達2萬人,被迫撤退,中國軍隊傷亡3萬多人。
桂南會戰:1939年11月13日-1940年10月30日
主要將領:白崇禧、杜聿明(昆侖關)
日軍佔領南寧和昆侖關後,國民政府從數百公里外急調10個精銳師,對日軍發動立體化進攻,取得昆侖關大捷,迫使日軍改變對廣東的作戰計劃,造成日軍在戰略上的部分被動。
冬季攻勢:1939年12月-1940年3月
主要將領:蔣介石、李宗仁、薛岳
在這次攻勢中,中國軍隊直接參戰兵力約71個師,55萬餘人,與敵作戰1340次,其中主動出擊1050次,斃敵九萬多人,我軍傷亡七萬多人。冬季攻勢是中國軍隊繼鴉片戰爭以來第一次對外主動出擊,改寫中國百年來基本上只有「挨打」的歷史,日軍亦承認這次作戰中我國軍隊的英勇。更為重要的是,抗日戰爭從被動挨打轉入主動進攻,一掃全國民眾之頹喪之氣,樹立起抗戰必勝之決心。
棗宜會戰:1940年5月1日-6月18日
主要將領:李宗仁、張自忠
張自忠上將殉國於南瓜店,宜昌失陷。棗宜會戰是武漢會戰以來,日軍對正面戰場最大規模的一次進攻。
百團大戰:1940年8月-12月
主要將領:彭德懷、左權
中方損失約一萬七千人;斃傷日方幾千日本軍人、約五千偽軍;拔除據點2900多個,繳獲各種火炮50多門、各種槍5800多枝。
豫南會戰:1941年1月25日-2月7日
主要將領:李宗仁
豫南會戰是武漢周圍地區防禦作戰中的一次戰役。日軍一度攻佔安徽界首和太和,但在傷亡9000人後,日軍最終撤退。
上高會戰:1941年3月15日-4月9日
主要將領:羅卓英、王耀武
為保證南昌及附近佔領區的安全,日軍發動試圖消滅贛北中國軍隊主力的上高會戰。日軍在三路圍攻、其中兩路受阻的情況下,形成一路孤軍深入,被中國軍隊包圍而倉皇撤退,傷亡高達1.5萬人。
晉南會戰:1941年5月
主要將領:衛立煌、唐淮源(中條山)
此次戰役日軍的目的是「在華北要殲滅山西南部的中央軍」。中國軍隊傷亡4.2萬餘人,被俘3.5萬餘人,日軍傷亡僅為中國軍隊的1/12,成為「抗戰史上最大的恥辱」。
第二次長沙會戰:1941年9月-10月1日
主要將領:薛岳、王耀武
中國軍隊第六戰區在正面戰場主動發起1941年以來惟一一次主動進攻作戰,殲滅日軍7000人。最終由於第九戰區指揮失誤,日軍一度攻佔長沙,中國軍隊傷亡失蹤7萬人,日軍傷亡2萬人。
第三次長沙會戰:1941年12月23日-1942年1月6日
主要將領:薛岳、李玉堂、方先覺
中國軍隊第九戰區制定了堅壁清野,誘敵深入的戰略,取得了長沙會戰大捷,共斃傷日軍5萬餘人。成為「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以來,同盟軍惟一決定性之勝利」。
香港保衛戰:1941年12月
主要將領:莫德庇、羅遜(加拿大軍)
香港淪陷,守軍2,233人陣亡 2,448人受傷:日方683人陣亡 1,413人受傷
第一次緬北會戰:1942年3月-9月
主要將領:羅卓英、杜聿明、戴安瀾、孫立人
戴安瀾犧牲。此戰,遠征軍經一個多月作戰,在保衛東吁、解救英軍諸戰中,英勇頑強為世人所贊譽。但由於出國時機過晚,盟軍作戰缺少協同,多頭指揮等原因,使遠征軍始終處於被動態勢,未能達成戰役企圖。
浙贛會戰:1942年4月-7月28日
主要將領:顧祝同、王敬久(衢州)
日軍大本營決定摧毀浙贛兩省中國軍隊機場,打通浙贛鐵路,最後基本實現預定目標,曾經佔領衢州機場,但遭到嚴重損失,第15師團師團長陣亡,日軍戰史記載傷亡17148人。
鄂西會戰:1943年5月-6月
主要將領:陳誠、孫連仲(代)、胡璉(石牌要塞)
日軍沿長江向上游進攻,國民黨第18軍堅守石牌要塞,第六戰區及友鄰部隊夾擊日軍,殲滅敵軍4000人。
常德會戰:1943年11月2日-12月
主要將領:孫連仲、余程萬
在日軍3萬優勢兵力進攻下,中國57師9000餘人孤軍誓死抵抗長達16天。最終中國軍隊收復常德等陣地,斃傷日軍2萬人。
豫中會戰:1944年4月-5月25日
主要將領:湯恩伯(洛陽)、李家鈺
日軍試圖通過豫中會戰圍殲第一戰區主力,並打通平漢線。由於國民黨軍指揮失當,洛陽淪陷。日軍實現最初的作戰計劃。
長衡會戰:1944年5月-8月:
主要將領:薛岳、方先覺(衡陽)
豫中會戰同時,日軍開始進攻湖南,打通粵漢鐵路。中國軍隊在衡陽進行了長達48天的抵抗,最終沒有支援而遭到失敗。
桂柳會戰:1944年8月-12月10日;
主要將領:白崇禧(桂林)、張發奎
日軍為摧毀大西南的空軍基地發動桂柳會戰。中國軍隊在明顯掌握制空權的情況下未能取得空地配合,導致桂林和柳州僅數日即遭到淪陷。
第二次緬北會戰:1943年10月-1945年3月
主要將領:鄭洞國、孫立人、廖耀湘
在歷時兩年的緬北會戰中,中國駐印軍全殲日軍第18、第56師團,重創日軍第53師團、第2師團、第33師團和第49師團,共擊斃日軍3.3萬餘人,傷日軍7.5萬餘人,俘虜323人。繳獲大炮186門,戰車67輛和汽車552輛。中國駐印軍傷亡1.7萬人。
滇西作戰:1944年5月—1945年1月
主要將領:衛立煌、宋希濂、李彌(松山)
我軍攻克騰沖、松山、龍陵地區,遠征軍和駐印軍會師芒友,結束了滇西戰役。滇西作戰,自1944年5月11日開始,至1945年1月27日結束。歷時8個月零16天,日軍共傷亡、被俘21057人。遠征軍傷亡、失蹤67364人。
豫西鄂北會戰:1945年3月-5月
主要將領:劉峙、胡宗南
此次會戰,日軍雖然達成進占豫西鄂北控制老河口空軍基地的目標,但傷亡慘重,多達1.5 萬餘人。
湘西會戰:1945年4月-6月
主要將領:何應欽、王耀武(雪峰山)
中國軍隊在戰役中對日軍進行了包圍,創造了雪峰山大捷,斃傷日軍1萬多人。最終在中國軍隊的反攻下,日軍傷亡2萬餘人,被迫撤退。
桂柳反攻戰役:1945年4月-8月
主要將領:張發奎、湯恩伯
此役為國民革命軍對日最後一役,中方死傷不詳, 日軍4000人死亡, 5000人被擊傷。
(緬北和滇西戰役不屬於國內22次會戰,它是太平洋戰爭的組成部分,中國軍隊為英美裝備,由美國人史迪威組織訓練)
『貳』 抗日戰爭中的大型會戰有哪些
江橋抗戰:1931年10月-11月
主要復將制領:馬佔山
淞滬抗戰:1932年1月-3月
主要將領:蔡廷鍇、蔣光鼐
長城抗戰:1933年1月-5月
主要將領:宋哲元、徐庭瑤(關麟征、杜聿明)
熱河抗戰:1933年2月
主要將領:張學良
綏遠抗戰:1936年11月-12月
主要將領:閻錫山、傅作義(百靈廟)
[全面抗戰爆發後正面戰場的大型會戰]
平津作戰:1937年7月
主要將領:宋哲元、吉星文(盧溝橋)
本戰由七七事件所引發,中日最終談判破裂,經過數周的戰斗,日軍獨立混成第l旅團和駐屯旅團分別在30日晚和31日進占長辛店西面高地和大灰廠附近地區,平津失守。從此拉開了艱苦的8年抗戰。
『叄』 抗日戰爭旳四大會戰及其中的戰役名稱
淞滬會戰
徐州會戰內含台兒庄
太原會戰內含平型關大捷
武漢會戰防禦階段與僵持階段的轉折
『肆』 抗日戰爭大型會戰表
細數22次會戰:
1. 松滬會戰 1937年8月13日--11月11日
2. 太原會戰 1937年9月13日--11月
3. 南京保衛戰 1937年12月1日--12月13日
4. 徐州會戰 1938年1月 --5月24日
5. 蘭封會戰 1938年5月21日--6月
6. 武漢會戰 1938年6月 --10月
7. 隨棗會戰 1939年5月1日--20日
8. 第一次長沙會戰 1939年9月14日--10月
9. 桂南會戰 1939年11月13日--1940年10月30日
10.棗宜會戰 1940年5月1日--6月18日
11.豫南會戰 1941年1月25日--2月7日
12.上高會戰 1941年3月15日--4月9日
13.晉南(中條山)會戰 1941年5月
14.第二次長沙會戰 1941年9月--10月1日
15.第三次長沙會戰 1941年12月23日--1942年1月6日
16.浙贛會戰 1942年4月--7月28日
17.鄂西會戰 1943年5月--6月
18.常德會戰 1943年11月2日--12月
19.豫中會戰 1944年4月--5月25日
20.長(沙)衡(陽)會戰 1944年5月--8月
21.桂(林)柳(州)會戰 1944年8月--12月10日
22.湘西會戰 1945年4月--6月
『伍』 抗日戰爭一共幾次會戰
八年抗日戰爭中,中國國民政府組織了廿二次大型會戰、一千多次重要戰役和一萬三千多次中小戰斗,在這全民抗戰中,中國人民傷亡慘重,陣亡將士高達340餘萬,其中陣亡將軍多達208位,還包括了2位集團軍總司令。讓我們重回硝煙彌漫的戰場,在慘烈的十次戰役中,紀念抗戰中犧牲的烈士。
1長沙會戰
中國軍隊與日軍在長沙展開激烈的巷戰
在二次世界大戰中,長沙是舉世罕有的受災最嚴重城市之一,整個城市被大火連續燒了兩天兩夜。在這場大火的背後,正是持續6年的四次長沙會戰。
1938年至1944年,腥風血雨的四次「長沙大會戰」,是八年全國抗戰中中日雙方出動兵力最多(日軍66萬人次,中國軍隊100餘萬人次)、規模最大、歷時最長的一次大會戰。這場震驚世界的會戰前三次以中國軍隊的大獲全勝而告結束,日軍受到中國軍隊的沉重打擊,日軍共傷亡10.7萬人,中國軍隊共傷亡13萬人。
2中條山戰役
國民黨第一戰區部隊在中條山作戰
1941年5月7日至月底,日軍華北方面軍集中了10萬餘人的部隊,包括從華中中國派遣軍和關東軍中抽調部隊和飛行團,進攻晉南中條山地區中國第1戰區的近18萬部隊,結果日軍以1比20 的極小傷亡代價打敗了中條山地區的國民黨軍,蔣介石稱此役為「抗戰史上最大之恥辱」。自太原會戰後以來,日軍一方面重點對八路軍抗日根據地大舉「掃盪」,一方面也多次攻擊中條山國民黨軍隊,但始終沒有大的進展。進入1941年後,日軍鑒於百團大戰後八路軍消耗很大尚未恢復,遂決定先打擊中條山的國民黨軍。然而,中條山國民黨龐大部隊竟然不堪一擊。從5月7日日軍發起攻擊開始,中國軍隊「一經中間(被日軍)突破,各部皆陷於包圍零亂之中竟至不可收拾」。
3衡陽保衛戰
衡陽保衛站雨母山戰場
歷時48天的衡陽保衛戰終因寡不敵眾而以衡陽的陷落宣告結束。但它卻極大地鼓舞了中國軍民的抗戰士氣。據美國國會圖書館記載:衡陽保衛戰,10萬以上的日軍包圍了1.7萬名中國軍人。當中國軍隊在衡陽擊敗日本的第二波進攻並擊斃2.5萬日軍之後,日本首相東條英機倒台。經48天血戰之後,衡陽於8月8日陷落。日軍死傷超過7萬人,其中4.8萬人被擊斃;中國死傷1.5萬人,其中7400人捐軀。
4常德會戰
中國守軍在炮火中沖鋒
1943年11月2日,日軍10多萬人兵分四路,動用空軍、毒氣瓦斯部隊等向常德發起攻擊。中國軍隊20萬將士奮起反擊,以劣勢裝備和血肉之軀與日軍展開生死決戰。至12月20日,日軍傷亡40000餘人後敗退,中國軍隊用傷亡50000餘人的代價換來了勝利。常德會戰因戰事慘烈,而被稱為東方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5仁安羌之戰
中國軍隊在緬作戰
仁安羌大捷,是一個聞名世界的戰役,是近代史上中國軍隊第一次和盟軍並肩作戰所得的榮譽,是盟軍在第一次緬戰中惟一的大勝仗,同時更是一個奇跡。因為新38師113團在劣勢情況下,竟以800多人的兵力,擊敗十倍於我軍的敵人,救出十倍於我軍的友軍,這十足表現出中國軍人作戰精神的英勇與堅強。
6百團大戰
八路軍副總司令彭德懷親臨前線指揮
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八路軍發動的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帶有戰略性的進攻戰役。
日軍在遭受打擊後驚呼:「對華北應有再認識!」從這以後,日軍開始真正研究中國的敵後抗日武裝,並從正面戰場抽調大批部隊對華北各抗日根據地反復掃盪、清鄉。當然,日軍想「 肅清後方」的願望並沒有最終實現,「地雷戰」、「地道戰」、「大生產運動」等一系列新概念,從這一時期開始出現在戰爭辭典里。
1940年8月開始的百團大戰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8月20日~9月20日),以正太鐵路為重點,進行交通總破擊戰;第二階段(9月20日~10月上旬),繼續破擊日軍交通線,重點攻佔交通線兩側和深入根據地內的日軍據點;第三階段(1940年10月6日~1941年1月24日),反擊日軍的報復「掃盪」。
7淞滬會戰
中國軍隊在上海與日軍展開巷戰
1937年8月13日淞滬抗戰爆發。開始,中國中央軍精銳第八十七師、第八十八師、第三十六師等部,在京滬警備總司令張治中指揮下,主動進攻,企圖一舉掃盪駐上海之日本海軍陸戰隊,但因指揮不當,竟未能奏功。8月22日深夜至8月23日晨,日本援軍第三師團、第十一師團等,在日本「上海派遣軍」司令官、陸軍大將松井石根的指揮下,在長江口南岸川沙口、獅子林直至吳淞口、張華浜等地強行登陸成功。日本援軍在日海、空軍的強大支持下,向寶山城、月浦、羅店、瀏河鎮一線發動猛烈進攻,企圖包抄中國上海守軍的後路,重施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變故技。
8平型關大捷
平型關大捷
1937年9月25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取得抗戰以來第一個重要勝利——平型關大捷。八路軍第一一五師在山西省靈丘縣西南的平型關附近伏擊日軍坂垣征四郎第五師團21旅團一部,擊斃日軍1000餘人,擊毀其全部輜重車輛,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當槍聲響起,日軍驚慌失措,隊伍頓時亂了陣腳。
經過一天激戰,八路軍殲敵1000餘人,擊毀汽車100餘輛、馬車200餘輛,繳獲火炮1門、炮彈2000餘發、機槍20餘挺、擲彈筒20個、步槍千餘支及大批軍用物資。
聶榮臻元帥後來在總結平型關戰斗經驗時指出,從根本上講,這勝利是由於我們黨堅決抗日的政治路線所決定的。八路軍東渡以來,官兵士氣高漲……另外,從指揮上講,八路軍選擇了有利地形,居高臨下,兩面夾擊,在狹窄的山谷給敵人以突然襲擊,使它的裝備優勢無法發揮。
天時,地利,人和,使八路軍在平型關取得了關鍵性的勝利。這次勝利,不僅打破了日本「皇軍」所謂不可戰勝的神話,更為全國抗戰增添了勇氣和力量。
9台兒庄戰役
台兒庄戰役
1938年3月中旬,日軍坂垣和磯谷兩個師團,分東西兩路向南進攻,企圖會師台兒庄,進而攻佔徐州。3月23日,磯谷師團進攻台兒庄,大戰打響。持續近半個月的戰斗由守城戰發展為巷戰,中國守軍傷亡慘重,但將日軍牢牢地拖在了台兒庄。中國軍隊主力按原定計劃迂迴到敵後,將坂垣、磯谷兩部敵軍分割包圍,經過激烈戰斗,殲敵兩萬餘人,取得抗戰以來正面戰場的第一次大勝利。圖為在台兒庄戰斗中的中國將士。
全面侵華戰爭打響後,日軍狂妄地叫囂「三個月滅亡中國」,在戰略上力求「速戰速決」。南京陷落後,國民政府一部分機關遷到武漢。徐州位於津浦、隴海兩線的交會處,日軍欲奪武漢,必先佔領徐州。由此,徐州之戰,對於日後戰局的發展將產生重要影響。
中日雙方均對其作戰與軍隊部署作出調整。中國方面確定了以確保武漢為核心的作戰方針,任命李宗仁為第五戰區司令長官。1938年1月到3月,中國軍隊成功組織淮河阻擊戰、臨沂阻擊戰、滕縣保衛戰三大序幕戰,為台兒庄戰役贏得殲敵之機。3月24日,暉磯谷師團孤軍進攻台兒庄,大戰打響。近半個月的戰斗由守城戰發展為巷戰,日軍一度佔領台兒庄三分之二的土地。4月5日,湯恩伯部南下,與第二集團軍形成夾擊之勢,日軍潰敗,中國軍隊全線反擊,激戰至4月7日取得徹底勝利。
10武漢會戰
向日軍射擊的空軍機槍手
1938年6月至10月,抗日戰爭中最大規模的戰役之一—武漢會戰爆發。凶頑的日軍企圖以一役之功,擊潰中國軍隊的主力,逼迫中國投降。縱橫千里的戰線上,中日兩軍激戰4個多月。中國軍隊動員了129個師、30餘艘艦艇、約200多架飛機、近100萬人參戰;日軍共14個師團、120餘艘艦艇、300 余架飛機,計25萬人參戰。最終武漢淪陷,日軍傷亡在4萬以上,中國軍隊傷亡20萬人。
這次會戰雖以放棄武漢告終,但使日軍力量受到很大消耗,而後無力進行大規模的戰略進攻。日軍殲滅中國軍隊主力、迫使中國投降的戰略企圖破產,抗日戰爭從此進入相持階段。不僅如此,武漢會戰有力地牽制了日本陸軍的主力,使其無法抽調兵力和戰略資源支援當時日本關東軍和蘇聯紅軍在張鼓峰的戰役,最終使日本不得不放棄武力進攻蘇聯的所謂「北進」計劃,這對於整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進程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陸』 抗日戰爭時期的著名戰役
抗日戰爭重要戰役分別是:淞滬會戰,上高會戰,南京保衛戰,長沙會戰,徐州會戰,武漢保衛戰,桂南會戰,滇緬之戰,湘西會戰,太原會戰、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等。
『柒』 抗戰游擊戰名詞解釋
名詞解釋不來知道
中國共產源黨在太原會戰(平型關戰役為太原會戰的一部分)之後,發現日軍強悍難敵,於是毛澤東不顧劉伯承、林彪等軍事將領的反對,命令八路軍、新四軍由與國民黨、地方軍閥配合作戰改為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盡可能避免與日軍交戰,主要以攻擊偽軍為主。
與此同時,國民黨也在進行大規模的敵後游擊戰。因國軍與日軍戰線犬牙交錯,且日軍後方有大量民眾、偽軍支持國軍,願意無償為國軍提供糧食補給,於是國民黨派遣營連級部隊,深入敵後騷擾攻擊日軍。
『捌』 抗日戰爭時期有什麼重要會戰
淞滬會戰 1937年8月13日——11月11日雙方投入幾十萬的兵力。
南京保衛戰 1937年12月1日——12月13日淞滬會戰
太原會戰 1937年9月13日——11月
徐州會戰 1938年1月——5月21日
蘭封會戰 1938年5月21日——6月
武漢會戰 1938年6月——10月
隨棗會戰 1939年5月1日——20日
第一次長沙會戰 1939年9月14日————10月
桂南會戰 1939年11月13日——1940年10月30日
棗宜會戰 1940年5月1日——6月18日張自忠上將殉國於南瓜店,宜昌失陷。棗宜會戰是武漢會戰以來,日軍對正面戰場最大規模的一次進攻。
豫南會戰 1941年1月25日——2月7日豫南會戰是武漢周圍地區防禦作戰中的一次戰役。日軍一度攻佔安徽省國民革命軍界首和太和,但在傷亡了9000人後,日軍最終撤軍。
上高會戰 1941年3月15日——4月9日為保證南昌附近佔領區的安全,日軍發動試圖消滅贛北國民革命軍主力的上高會戰。日軍在三路圍攻、其中兩路受阻的情況下,形成一路孤軍深入,被國民革命軍包圍而倉皇撤軍,傷亡高達15000人。
晉南會戰 1941年5月此次戰役日軍的目的是:在華北要殲滅山西南部的國民革命軍。國民革命軍傷亡42000餘人,被俘35000餘人,日軍傷亡僅為國民革命軍的1/12,成為「抗戰史上最大的恥辱」。
第二次長沙會戰 1941年9月————10月1日國民革命軍第六戰區在正面戰場上主動發起1941年以來惟一一次主動進攻作戰,殲滅日軍7000人。最終由於第九戰區指揮失誤,日軍一度攻佔長沙,國民革命軍傷亡失蹤70000人,日軍僅傷亡20000人。
第三次長沙會戰 1941年12月23日——1942年1月6日國民革命軍第九戰區制定了堅壁清野、誘敵深入的戰略,取得了長沙會戰的大捷,共斃傷日軍50000多人。成為「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以來,同盟軍惟一決定性之勝利」。
浙贛會戰 1942年4月——7月28日日軍大本營決定摧毀浙贛兩省國民革命軍機場,打通浙贛鐵路,最後基本實現預定目標,曾經佔領衢州機場,但遭到嚴重損失,第十五師團師團長陣亡,日軍戰史記載傷亡17148人。
鄂西會戰 1943年5月——6月日軍沿長江向上游進攻,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軍堅守石牌要塞,第六戰區及友鄰部隊夾擊日軍,殲滅敵軍4000人。
常德會戰 1943年11月2日——12月在日軍30000優勢兵力進攻下,國民革命軍第57師官兵9000餘人孤軍誓死抵抗長達一十六天。最終國民革命軍收復常德等陣地,斃傷日軍20000人。
豫中會戰 1944年4月——5月25日日軍試圖通過豫中會戰圍殲國民革命軍第一戰區主力,並打通平漢線。由於國民革命軍指揮失當,洛陽淪陷。日軍實現最初的作戰計劃。
長衡會戰 1944年5月——8月豫中會戰同時,日軍開始進攻湖南,打通粵漢鐵路。國民革命軍在衡陽進行了長達四十八天的抵抗,最終因沒有拒不後援而遭到失敗。
桂柳會戰 1944年8月——12月10日日軍為摧毀大西南的空軍基地發動桂柳會戰。國民革命軍在明顯掌握制空權的情況下,未能取得空地配合,導致桂林和柳州僅數日即遭到淪陷。
湘西會戰 1945年4月——6月國民革命軍在戰役中對日軍進行了包圍,取得了雪峰山大捷,斃傷日軍10000多人。最終在國民革命軍的反攻下,日軍傷亡20000餘人,被迫撤軍。
『玖』 抗日戰爭時期的三大著名戰役
1、平型關戰役
平型關大捷(又稱平型關戰斗、平型關伏擊戰),是指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在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平型關附近,為了配合第二戰區的友軍作戰,阻擋日軍攻勢,由115師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指揮,充分發揮近戰和山地戰的特長,首次集中較大兵力對日軍進行的一次成功伏擊戰,八路軍在平型關取得首戰大捷。
2、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淞滬會戰中日軍因遭到國民黨的頑強抵抗而損失慘重,這場戰役對於中國而言,標志兩國之間不宣而戰、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盧溝橋事變後的地區性沖突升級為全面戰爭,並徹底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
3、百團大戰
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在華北敵後發動的一次大規模進攻和反「掃盪」的戰役,由於參戰兵力達105個團 ,故稱「百團大戰」。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
據八路軍總部1940年12月10日的統計,百團大戰僅前三個半月期間,就進行大小戰斗共1824次,重擊了日偽軍的反動氣焰,有力地配合了國民黨軍正面戰場的作戰,極大地振奮了全國的抗戰信心。
拓展資料:
抗日戰爭(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簡稱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Second Sino-Japanese War)、日本侵華戰爭(Japanes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參考資料:淞滬會戰_網路
百團大戰_網路
『拾』 抗日戰爭有哪些大型會戰
一共22次大規模會戰。具體
淞滬會戰——國民政府的守都之戰
台兒庄戰役——國民內政府的大劫之戰
鄂湘容桂會戰——抗戰後期,國民政府的大退卻
平型關大捷——八路軍的首戰
百團大戰——聲勢浩大的鐵路破襲戰
娘子關之戰——名將之花凋落在太行山下
.....
想到的只有這些了,抗日戰爭國民黨承擔正面戰場,但是,勝績不多,而且,我們了解的機會也不多。共產黨八路軍的勝利都是積小勝為大勝。除了百團大戰之外,幾乎沒有過殲敵萬人之上的戰役。這部同於解放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