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抗日戰爭最後怎麼樣了
頂一樓的
一直都沒有停過~
我們大家要踴躍參與~~~~~
⑵ 抗日用了8年為什麼內戰4年就結束了
抗戰是國際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際大背景下的小背景,由於敵強版我弱權,所以受國際環境的影響較大,只有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了抗戰才能徹底勝利.
而解放戰爭是在列強均未乾涉的情況下進行的中國內部的階級戰爭,人心向背,戰略戰術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交戰雙方態勢逆轉較快.
⑶ 中國繼抗日戰爭後還發生過哪些對外戰爭
1-抗美援朝戰爭:1950年---1953年
2-中印戰爭:1962年
3-中蘇珍寶島戰爭: 1969年
4-抗美援越戰爭: 1965年
5-中越西沙群島戰爭:1974年
6-中越戰爭:1979―1989年 一、1950年爆發的抗美援朝
經過第一階段的反擊,使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妄圖在聖誕節前拿下朝鮮的希望破滅。
在第二階段,基本扭轉了戰場不利形勢,開始把美軍往三八線方向趕。
在全線反擊時,基本或者越過了三八線,並迫使美國接受停戰協定。
所以朝鮮戰爭是以美國的失敗而告終,但是不戰敗!!!
二、60年代爆發的援越抗法,抗美
中國派遣了大量的軍事人員幫助越南人民架橋梁,建雷達站、建立防空體系。
派經驗豐富的指戰員幫助越南軍隊作戰。
無償的送給越南大量物質裝備,包括彈葯,食品,葯品。
三、60年代末,中印自衛反擊戰
中國駐西藏邊防部隊全面出擊,收復印度蠶食的我國神聖領土。
在戰爭中,我人民解放軍英勇作戰,終於迫使印度在停戰協定上簽字。
戰爭結束後,中國只是收復了被印度佔領的領土,其他領土基本歸還印度。
四、70代中蘇自衛反擊戰
蘇聯大國沙文主義盛行,因中國拒絕同蘇聯建立聯合艦隊的原因,蘇聯對華援助全部廢止。並撤走專家,撕毀經濟協議。並威脅中國東北。於是蘇聯佔領中國在東北的一個小島(珍寶島)從而引發了武裝沖突。
中國有理有據,面對蘇聯的威脅,中央高瞻遠矚,終於迎來了停戰協定的簽字
五、70年代末80年代出,中越自衛反擊戰
由於越南在反法反美戰爭中的勝利,沖昏了領導者,他們就以越南北部領土界限未定之即,大肆侵佔我過領土,屠殺我過人民。所以在鄧小平同志的領導下,我們發動了自衛反擊,基本摧毀了越南北部的所有雷達站和防空體系。我軍部隊從攻下河內北部的門戶涼山,使越南領導人非常驚慌失措,首都曾前往南部胡志明市。
在中國軍隊的正義打擊下,越南終於同意讓步。所以在這場戰爭中,中國贏得了勝利。
六、60年代---70年代的台海之戰
在毛主席的命令下,中國人民解放軍破轟金門。
七、20世紀末,中越西沙之戰
八、中菲東沙之戰
九、派出多個軍事小組幫助緬甸抗擊越南,幫助巴抗擊印度 。
⑷ 抗日戰爭勝利後的方針是什麼
提出了嗎? 持久戰 (一)偉大抗日戰爭的一周年紀念,七月七日,快要到了。全民族的力量團結起來,堅持抗戰,堅持統一戰線,同敵人作英勇的戰爭,快一年了。這個戰爭,在東方歷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歷史上也將是偉大的,全世界人民都關心這個戰爭。身受戰爭災難、為著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奮斗的每一個中國人,無日不在渴望戰爭的勝利。然而戰爭的過程究竟會要怎麼樣?能勝利還是不能勝利?能速勝還是不能速勝?很多人都說持久戰,但是為什麼是持久戰?怎樣進行持久戰?很多人都說最後勝利,但是為什麼會有最後勝利?怎樣爭取最後勝利?這些問題,不是每個人都解決了的,甚至是大多數人至今沒有解決的。於是失敗主義的亡國論者跑出來向人們說:中國會亡,最後勝利不是中國的。某些性急的朋友們也跑出來向人們說:中國很快就能戰勝,無需乎費大氣力。這些議論究竟對不對呢?我們一向都說:這些議論是不對的。可是我們說的,還沒有為大多數人所了解。一半因為我們的宣傳解釋工作還不夠,一半也因為客觀事變的發展還沒有完全暴露其固有的性質,還沒有將其面貌鮮明地擺在人們之前,使人們無從看出其整個的趨勢和前途,因而無從決定自己的整套的方針和做法。現在好了,抗戰十個月的經驗,盡夠擊破毫無根據的亡國論,也盡夠說服急性朋友們的速勝論了。在這種情形下,很多人要求做個總結性的解釋。尤其是對持久戰,有亡國論和速勝論的反對意見,也有空洞無物的了解。「盧溝橋事變⑴以來,四萬萬人一齊努力,最後勝利是中國的。」這樣一種公式,在廣大的人們中流行著。這個公式是對的,但有加以充實的必要。抗日戰爭和統一戰線之所以能夠堅持,是由於許多的因素:全國黨派,從共產黨到國民黨;全國人民,從工人農民到資產階級;全國軍隊,從主力軍到游擊隊;國際方面,從社會主義國家到各國愛好正義的人民;敵國方面,從某些國內反戰的人民到前線反戰的兵士。總而言之,所有這些因素,在我們的抗戰中都盡了他們各種程度的努力。每一個有良心的人,都應向他們表示敬意。我們共產黨人,同其他抗戰黨派和全國人民一道,唯一的方向,是努力團結一切力量,戰勝萬惡的日寇。今年七月一日,是中國共產黨建立的十七周年紀念日。為了使每個共產黨員在抗日戰爭中能夠盡其更好和更大的努力,也有著重地研究持久戰的必要。因此,我的講演就來研究持久戰。和持久戰這個題目有關的問題,我都准備說到;但是不能一切都說到,因為一切的東西,不是在一個講演中完全說得了的。 二)抗戰十個月以來,一切經驗都證明下述兩種觀點的不對:一種是中國必亡論,一種是中國速勝論。前者產生妥協傾向,後者產生輕敵傾向。他們看問題的方法都是主觀的和片面的,一句話,非科學的。 (三)抗戰以前,存在著許多亡國論的議論。例如說:「中國武器不如人,戰必敗。」「如果抗戰,必會作阿比西尼亞⑵。」抗戰以後,公開的亡國論沒有了,但暗地是有的,而且很多。例如妥協的空氣時起時伏,主張妥協者的根據就是「再戰必亡」⑶。有個學生從湖南寫信來說:「在鄉下一切都感到困難。單獨一個人作宣傳工作,只好隨時隨地找人談話。對象都不是無知無識的愚民,他們多少也懂得一點,他們對我的談話很有興趣。可是碰了我那幾位親戚,他們總說:『中國打不勝,會亡。』討厭極了。好在他們還不去宣傳,不然真糟。農民對他們的信仰當然要大些啊!」這類中國必亡論者,是妥協傾向的社會基礎。這類人中國各地都有,因此,抗日陣線中隨時可能發生的妥協問題,恐怕終戰爭之局也不會消滅的。當此徐州失守武漢緊張的時候,給這種亡國論痛駁一駁,我想不是無益的。 (四)抗戰十個月以來,各種表現急性病的意見也發生了。例如在抗戰初起時,許多人有一種毫無根據的樂觀傾向,他們把日本估計過低,甚至以為日本不能打到山西。有些人輕視抗日戰爭中游擊戰爭的戰略地位,他們對於「在全體上,運動戰是主要的,游擊戰是輔助的;在部分上,游擊戰是主要的,運動戰是輔助的」這個提法,表示懷疑。他們不贊成八路軍這樣的戰略方針:「基本的是游擊戰,但不放鬆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認為這是「機械的」觀點⑷。上海戰爭時,有些人說:「只要打三個月,國際局勢一定變化,蘇聯一定出兵,戰爭就可解決。」把抗戰的前途主要地寄託在外國援助上面⑸。台兒庄勝利⑹之後,有些人主張徐州戰役⑺應是「准決戰」,說過去的持久戰方針應該改變。說什麼「這一戰,就是敵人的最後掙扎」,「我們勝了,日閥就在精神上失了立場,只有靜候末日審判」⑻。平型關一個勝仗,沖昏了一些人的頭腦;台兒庄再一個勝仗,沖昏了更多的人的頭腦。於是敵人是否進攻武漢,成為疑問了。許多人以為:「不一定」;許多人以為:「斷不會」。這樣的疑問可以牽涉到一切重大的問題。例如說:抗日力量是否夠了呢?回答可以是肯定的,因為現在的力量已使敵人不能再進攻,還要增加力量干什麼呢?例如說:鞏固和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口號是否依然正確呢?回答可以是否定的,因為統一戰線的現時狀態已夠打退敵人,還要什麼鞏固和擴大呢?例如說:國際外交和國際宣傳工作是否還應該加緊呢?回答也可以是否定的。例如說:改革軍隊制度,改革政治制度,發展民眾運動,厲行國防教育,鎮壓漢奸托派⑼,發展軍事工業,改良人民生活,是否應該認真去做呢?例如說:保衛武漢、保衛廣州、保衛西北和猛烈發展敵後游擊戰爭的口號,是否依然正確呢?回答都可以是否定的。甚至某些人在戰爭形勢稍為好轉的時候,就准備在國共兩黨之間加緊磨擦一下,把對外的眼光轉到對內。這種情況,差不多每一個較大的勝仗之後,或敵人進攻暫時停頓之時,都要發生。所有上述一切,我們叫它做政治上軍事上的近視眼。這些話,講起來好像有道理,實際上是毫無根據、似是而非的空談。掃除這些空談,對於進行勝利的抗日戰爭,應該是有好處的。 (五)於是問題是:中國會亡嗎?答復:不會亡,最後勝利是中國的。中國能夠速勝嗎?答復:不能速勝,抗日戰爭是持久戰。 (六)這些問題的主要論點,還在兩年之前我們就一般地指出了。還在一九三六年七月十六日,即在西安事變前五個月,盧溝橋事變前十二個月,我同美國記者斯諾先生的談話中,就已經一般地估計了中日戰爭的形勢,並提出了爭取勝利的各種方針。為備忘計,不妨抄錄幾段如下: 問:在什麼條件下,中國能戰勝並消滅日本帝國主義的實力呢? 答:要有三個條件:第一是中國抗日統一戰線的完成;第二是國際抗日統一戰線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國內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運動的興起。就中國人民的立場來說,三個條件中,中國人民的大聯合是主要的。 問:你想,這個戰爭要延長多久呢? 答:要看中國抗日統一戰線的實力和中日兩國其他許多決定的因素如何而定。即是說,除了主要地看中國自己的力量之外,國際間所給中國的援助和日本國內革命的援助也很有關系。如果中國抗日統一戰線有力地發展起來,橫的方面和縱的方面都有效地組織起來,如果認清日本帝國主義威脅他們自己利益的各國政府和各國人民能給中國以必要的援助,如果日本的革命起來得快,則這次戰爭將迅速結束,中國將迅速勝利。如果這些條件不能很快實現,戰爭就要延長。但結果還是一樣,日本必敗,中國必勝。只是犧牲會大,要經過一個很痛苦的時期。 問:從政治上和軍事上來看,你以為這個戰爭的前途會要如何發展? 答:日本的大陸政策已經確定了,那些以為同日本妥協,再犧牲一些中國的領土主權就能夠停止日本進攻的人們,他們的想法只是一種幻想。我們確切地知道,就是揚子江下游和南方各港口,都已經包括在日本帝國主義的大陸政策之內。並且日本還想佔領菲律賓、暹羅、越南、馬來半島和荷屬東印度,把外國和中國切開,獨佔西南太平洋。這又是日本的海洋政策。在這樣的時期,中國無疑地要處於極端困難的地位。可是大多數中國人相信,這種困難是能夠克服的;只有各大商埠的富人是失敗論者,因為他們害怕損失財產。有許多人想,一旦中國海岸被日本封鎖,中國就不能繼續作戰。這是廢話。為反駁他們,我們不妨舉出紅軍的戰爭史。在抗日戰爭中,中國所佔的優勢,比內戰時紅軍的地位強得多。中國是一個龐大的國家,就是日本能佔領中國一萬萬至二萬萬人口的區域,我們離戰敗還很遠呢。我們仍然有很大的力量同日本作戰,而日本在整個戰爭中須得時時在其後方作防禦戰。中國經濟的不統一、不平衡,對於抗日戰爭反為有利。例如將上海和中國其他地方割斷,對於中國的損害,絕沒有將紐約和美國其他地方割斷對於美國的損害那樣嚴重。日本就是把中國沿海封鎖,中國的西北、西南和西部,它是無法封鎖的。所以問題的中心點還是中國全體人民團結起來,樹立舉國一致的抗日陣線。這是我們早就提出了的。 問:假如戰爭拖得很長,日本沒有完全戰敗,共產黨能否同意講和,並承認日本統治東北? 答:不能。中國共產黨和全國人民一樣,不容許日本保留中國的寸土。 問:照你的意見,這次解放戰爭,主要的戰略方針是什麼? 答:我們的戰略方針,應該是使用我們的主力在很長的變動不定的戰線上作戰。中國軍隊要勝利,必須在廣闊的戰場上進行高度的運動戰,迅速地前進和迅速地後退,迅速地集中和迅速地分散。這就是大規模的運動戰,而不是深溝高壘、層層設防、專靠防禦工事的陣地戰。這並不是說要放棄一切重要的軍事地點,對於這些地點,只要有利,就應配置陣地戰。但是轉換全局的戰略方針,必然要是運動戰。陣地戰雖也必需,但是屬於輔助性質的第二種的方針。在地理上,戰場這樣廣大,我們作最有效的運動戰,是可能的。日軍遇到我軍的猛烈活動,必得謹慎。他們的戰爭機構很笨重,行動很慢,效力有限。如果我們集中兵力在一個狹小的陣地上作消耗戰的抵抗,將使我軍失掉地理上和經濟組織上的有利條件,犯阿比西尼亞的錯誤。戰爭的前期,我們要避免一切大的決戰,要先用運動戰逐漸地破壞敵人軍隊的精神和戰鬥力。 除了調動有訓練的軍隊進行運動戰之外,還要在農民中組織很多的游擊隊。須知東三省的抗日義勇軍,僅僅是表示了全國農民所能動員抗戰的潛伏力量的一小部分。中國農民有很大的潛伏力,只要組織和指揮得當,能使日本軍隊一天忙碌二十四小時,使之疲於奔命。必須記住這個戰爭是在中國打的,這就是說,日軍要完全被敵對的中國人所包圍;日軍要被迫運來他們所需的軍用品,而且要自己看守;他們要用重兵去保護交通線,時時謹防襲擊;另外,還要有一大部力量駐扎滿洲和日本內地。 在戰爭的過程中,中國能俘虜許多的日本兵,奪取許多的武器彈葯來武裝自己;同時,爭取外國的援助,使中國軍隊的裝備逐漸加強起來。因此,中國能夠在戰爭的後期從事陣地戰,對於日本的佔領地進行陣地的攻擊。這樣,日本在中國抗戰的長期消耗下,它的經濟行將崩潰;在無數戰爭的消磨中,它的士氣行將頹靡。中國方面,則抗戰的潛伏力一天一天地奔騰高漲,大批的革命民眾不斷地傾注到前線去,為自由而戰爭。所有這些因素和其他的因素配合起來,就使我們能夠對日本佔領地的堡壘和根據地,作最後的致命的攻擊,驅逐日本侵略軍出中國。(斯諾:《西北印象記》) 抗戰十個月的經驗,證明上述論點的正確,以後也還將繼續證明它。 (七)還在盧溝橋事變發生後一個多月,即一九三七年八月二十五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就在它的《關於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定》中,清楚地指出: 盧溝橋的挑戰和平津的佔領,不過是日寇大舉進攻中國本部的開始。日寇已經開始了全國的戰時動員。他們的所謂「不求擴大」的宣傳,不過是掩護其進攻的煙幕彈。 七月七日盧溝橋的抗戰,已經成了中國全國性抗戰的起點。 中國的政治形勢從此開始了一個新階段,這就是實行抗戰的階段。抗戰的准備階段已經過去了。這一階段的最中心的任務是:動員一切力量爭取抗戰的勝利。 爭取抗戰勝利的中心關鍵,在使已經發動的抗戰發展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只有這種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才能使抗戰得到最後的勝利。 由於當前的抗戰還存在著嚴重的弱點,所以在今後的抗戰過程中,可能發生許多挫敗、退卻,內部的分化、叛變,暫時和局部的妥協等不利的情況。因此,應該看到這一抗戰是艱苦的持久戰。但我們相信,已經發動的抗戰,必將因為我黨和全國人民的努力,沖破一切障礙物而繼續地前進和發展。 抗戰十個月的經驗,同樣證明了上述論點的正確,以後也還將繼續證明它。 (八)戰爭問題中的唯心論和機械論的傾向,是一切錯誤觀點的認識論上的根源。他們看問題的方法是主觀的和片面的。或者是毫無根據地純主觀地說一頓;或者是只根據問題的一側面、一時候的表現,也同樣主觀地把它誇大起來,當作全體看。但是人們的錯誤觀點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根本的錯誤,帶一貫性,這是難於糾正的;另一類是偶然的錯誤,帶暫時性,這是易於糾正的。但既同為錯誤,就都有糾正的必要。因此,反對戰爭問題中的唯心論和機械論的傾向,採用客觀的觀點和全面的觀點去考察戰爭,才能使戰爭問題得出正確的結論。 問題的根據 (九)抗日戰爭為什麼是持久戰?最後勝利為什麼是中國的呢?根據在什麼地方呢? 中日戰爭不是任何別的戰爭,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和帝國主義的日本之間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進行的一個決死的戰爭。全部問題的根據就在這里。分別地說來,戰爭的雙方有如下互相反對的許多特點。 (一○)日本方面:第一,它是一個強的帝國主義國家,它的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在東方是一等的,在世界也是五六個著名帝國主義國家中的一個。這是日本侵略戰爭的基本條件,戰爭的不可避免和中國的不能速勝,就建立在這個日本國家的帝國主義制度及其強的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上面。然而第二,由於日本社會經濟的帝國主義性,就產生了日本戰爭的帝國主義性,它的戰爭是退步的和野蠻的。時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日本帝國主義,由於內外矛盾,不但使得它不得不舉行空前大規模的冒險戰爭,而且使得它臨到最後崩潰的前夜。從社會行程說來,日本已不是興旺的國家,戰爭不能達到日本統治階級所期求的興旺,而將達到它所期求的反面——日本帝國主義的死亡。這就是所謂日本戰爭的退步性。跟著這個退步性,加上日本又是一個帶軍事封建性的帝國主義這一特點,就產生了它的戰爭的特殊的野蠻性。這樣就要最大地激起它國內的階級對立、日本民族和中國民族的對立、日本和世界大多數國家的對立。日本戰爭的退步性和野蠻性是日本戰爭必然失敗的主要根據。還不止此,第三,日本戰爭雖是在其強的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的基礎之上進行的,但同時又是在其先天不足的基礎之上進行的。日本的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雖強,但這些力量之量的方面不足。日本國度比較地小,其人力、軍力、財力、物力均感缺乏,經不起長期的戰爭。日本統治者想從戰爭中解決這個困難問題,但同樣,將達到其所期求的反面,這就是說,它為解決這個困難問題而發動戰爭,結果將因戰爭而增加困難,戰爭將連它原有的東西也消耗掉。最後,第四,日本雖能得到國際法西斯國家的援助,但同時,卻又不能不遇到一個超過其國際援助力量的國際反對力量。這後一種力量將逐漸地增長,終究不但將把前者的援助力量抵消,並將施其壓力於日本自身。這是失道寡助的規律,是從日本戰爭的本性產生出來的。總起來說,日本的長處是其戰爭力量之強,而其短處則在其戰爭本質的退步性、野蠻性,在其人力、物力之不足,在其國際形勢之寡助。這些就是日本方面的特點
⑸ 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的租界還繼續存在嗎
(很詳細, 不騙你)
天津租界的收回,起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國北京政府作為協約國成員,於1917年3月宣布與敵對的德國和奧地利斷交,並收回兩國在華租界。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又經過天津人民的爭取,德、奧租界才正式由中國政府自行收回。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蘇維埃政府在革命後發表宣言,表示願無條件放棄帝俄在華特權,其中也包括帝俄在華強設的租界。後經兩國政府談判,俄租界於1924年由中國政府收回。1929年比利時政府在確保本國在津利益的前提下,將比租界交還中國政府。抗日戰爭時期,作為同盟國成員的重慶國民政府曾自行宣布將天津的日本租界和義大利租界收回,英國也與重慶國民政府簽訂條約,將天津英租界交給中國。但日、意和法國維希政府卻聲明將英、法、意、日租界交給偽南京政府。日本投降後國民政府首先收回天津日租界,然後於1947年將英、法、意租界收回。其間,天津的英租界存在時間最長,達87年;比租界存在的時間最短,為17年。
一、德租界
1914年7月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作為同盟國的德國為了擺脫困境,於1917年2月違反國際法,恢復「無限制潛艇戰」,宣布將擊沉一切駛往協約國口岸的中立國商船。作為中立國的美國於2月3日與德國斷絕外交關系,並吁請各中立國採取一致行動。2月9日北京政府向德提出抗議,聲明如抗議無效,則斷絕兩國間的外交關系。就在德國的答復送來不久,北京政府於3月14日宣布與德國絕交,並收回德國在華的一切特權。
3月15日,直隸省長朱家寶根據北京政府內務部的命令,派天津警察廳長楊以德和天津交涉員黃榮良率軍警300人,前往接收天津德租界。他們先到德國領事館與德國駐津領事交涉了接收事宜,隨即同赴德租界工部局及巡捕房將其接收,然後中國軍警在德租界升起中國國旗。同時,租界內的各項事宜,也換由中國政府派人掌管。
3月28日,北京政府內務部公布了《管理津漢德國租界暫行章程》,其中規定,接收後的天津、漢口德租界改為特別區,各自設立臨時管理局,管理區內的警察及一切行政事宜。天津特別區臨時管理局由楊以德充任局長。8月4日,北京政府正式向德國宣戰,並宣布廢止中德間所訂立的一切條約、合同、協約。之後,又將特區臨時管理局改為正式的特區管理局,1928年改稱特別第一區。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國作為戰勝國於1919年1月派遣代表團參加了巴黎和會。在會上,中國代表明確地提出要求收回天津、漢口德租界。6月28日,由英、美、法等國與德國簽訂的《凡爾賽和約》第130條規定,德國把天津、漢口德租界內所有屬於德國政府的房屋、碼頭、軍需品、各種船隻等各種公產轉讓給中國;第132條規定,德國承允取消得自中國政府現有漢口及天津租界之契約。這些條款確認了中國對德租界的收回。但是,和約中竟還規定由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利。為此,中國代表拒簽這一和約,致使中國收回德租界的行動仍無國際條約為依據。1921年5月,德國為了恢復對華貿易,與中國另訂新的雙邊條約,並在該約後附的換文中聲明,德國政府承擔《凡爾賽和約》中有關在華租界等條款所規定的義務,北京政府終於完成了收回天津德租界的一切法律程序。
二、奧租界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中國政府參加了協約國集團,1917年8月14日對奧宣戰,並宣布收回奧租界。同日,中國軍警進駐奧租界。9月1日,中國政府與協約國達成協議,同意中國政府收回奧國在華租界。1919年9月10日,協約國與奧國在巴黎附近的聖日耳曼宮簽訂了《聖日耳曼和約》,其中第116條確認了中國收回奧租界的正當權益。收回後的奧租界改名為特別第二區。
三、俄租界
蘇維埃政權建立以後,面臨著外有列強干涉,內有白黨叛亂的十分嚴峻的形勢。當中國代表拒絕在《凡爾賽條約》上簽字的消息傳至俄國後,蘇俄政府非常高興,決定在外交上採取對華新步驟,以打破帝國主義在東方的反蘇陣線。1919年7月25日,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外交人民委員會向中國南北政府(即廣東軍政府和北京政府)發表宣言,鄭重宣布放棄帝俄時代在華所取得的一切特權,包括歸還租界和廢除不平等條約。然而,這時的北京政府在親日派安福系勢力控制之下,並受到英、法、美等國家的壓力,他們只承認二月革命後建立的舊俄臨時政府,而且讓這個已不存在的政府駐華公使和各地的領事繼續行使職權。
隨著蘇俄政權的日益鞏固以及在遠東影響的擴展,安福系下台後建立的北京政府,在1920年9月23日終於宣布停止俄臨時政府駐華公使、領事的外交待遇。之後,蘇維埃政府於9月27日再次對中國宣言,重申廢棄俄皇政府與中國所訂一切不平等條約。宣言第一款寫道:「俄羅斯社會主義聯邦蘇維埃共和國政府,宣言所有俄國前政府與中國所締結之條約皆屬無效,放棄侵佔所得之中國領土及中國境內之俄國租界,並將俄皇政府及俄國資產階級掠自中國者,皆無報酬的永久歸還中國」。北京政府面對蘇俄政府的宣言,雖然在帝國主義列強的壓力之下,沒有就以上問題與蘇俄談判,但還是下令著手收回在華俄租界。
1920年9月15日,直隸警察廳長楊以德和天津交涉員黃榮良帶領隨員到俄租界接收,由俄國領事移交了工部局卷宗帳簿,俄租界工部局鍾樓上掛上了中國國旗,該界華捕換上中國巡警服裝,又從天津各警區抽來120名警察維持秩序。同時,天津交涉署會同天津警察廳、高審檢廳議定了接管租界及管理、審判俄僑辦法。接管俄租界辦法規定:
(甲)天津俄租界應由交涉署會同天津警察廳先行接收,即將接收應辦事宜會銜通告旅津各俄僑一體遵照;
(乙)俄租界內原有警章稅則及一切管理章程暫准照舊辦理,但與中國現行法令章程抵觸及有其他特別情形時,得停止或變更之;
(丙)俄租界內管理警察並實施警察處分及其他行政處分均由天津警察廳執行之;
(丁)俄租界內如發生外交事宜,應由警察廳會同交涉署辦理;
(戊)從前俄使領職權內行政事宜,概由接管之地方官廳主辦,交涉事宜由交涉署主辦,裁判事宜由司法官廳主辦。
以上皆屬暫行辦法,待中國承認蘇俄新政府,該國派來新的駐華使領後,再加討論。
北京政府接管俄租界的行動,不僅引起白俄僑民的反抗,而且各帝國主義國家也紛紛出來干涉。10月11日和11月18日,駐北京公使團兩次照會北京政府,攻擊天津接管俄租界辦法,他們要求北京政府承認:「(一)所有俄國租界可自編警察,應歸該市政廳管理;(二)所有俄國租界之市政廳仍應照現行制度繼續辦理。」12月29日,中國外長表示:天津俄國租界工部局一切辦事章程均已許其暫行照舊。這實際上承認了俄租界的存在。中國政府派去的官員只代行監督行政權。
十月革命後的蘇維埃政府的兩次對華聲明,都未能及時得到北京政府的響應,在這種情況下,蘇聯全權代表加拉罕1923年9月到達北京,並於9月4日重申了兩次對華聲明的原則。經過一段時間的周折,中國外長顧維鈞與加拉罕於1924年5月31日簽訂了一系列的協定及聲明書。其中在《解決懸案大綱協定》中有「蘇聯政府拋棄前俄政府在中國境內任何地方根據各種公約、條約、協定等所得之一切租界等等之特權及特許」的條款。
根據《解決懸案大綱協定》的精神,天津地方當局於6月26日將沙俄領事館移交給蘇聯代表。8月6日,俄租界工部局董事會宣布解散,將董事會權力移交給新成立的天津第三特別區區公署。自此,天津俄租界才算完全為中國政府收回。
四、比租界
1927年國民政府建都南京,將收回外國在華租界作為對外交涉的一項重要內容,天津比租界是在中比交涉中被收回的。
天津比租界開辟以來一直沒有起色,它不但沒有給比利時帶來多大的實際利益,反而可能成為負擔。當時的比國政府沒有財力,也不願意投資於租界的建設。因此,1927年1月17日,比利時政府與北京政府舉行雙邊條約談判時,比利時駐華公使洛恩就宣布,比國願將天津比租界交還中國,以示友好。北京政府遂組織接收天津比租界委員會,准備予以接收。由於南方的國民政府堅決反對比利時政府與北京政府訂立任何條約,另外北京政府也無力支付比方要中國政府贖回界內土地的款項。於是,這一交涉遂被擱置。
1929年1月,南京國民政府外交部重提這一舊案,比利時政府表示,願「自動」將該租界「無抵償」地交還中國。隨後,國民政府特派外交部條約委員會顧問凌冰等5人與比利時駐華使館參議紀佑穆進行了具體交涉。1929年8月31日雙方訂立《比利時交還天津比國租界協定》及4項附件。這些文件規定,比利時政府將該租界的行政管理權移交中國政府,並將界內的所有租界公產也交與中國政府。該協定簽字後,中國政府指派凌冰等為接收委員,與比國駐華公使葛來姆繼續會商有關交收問題。到1931年1月15日,雙方才互換協定批准書,至3月,正式舉行交接典禮。比租界收回後改名為天津市特別第四區。
五、日租界
天津日租界的真正收回,實際上是在抗日戰爭勝利之後。然而在1938年12月22日日本全面發動侵華戰爭之後,卻由其內閣總理大臣近衛文了發表了一紙遮羞的「聲明」,說什麼「日本非常尊重中國之主權,即更進一步,撤廢對中國獨立完整所必要之治外法權,及交還租界,亦不吝予以積極的考慮。」嗣後於1940年11月30日,又與偽南京政府簽訂《中日基本條約》,其中第七條說:「日本政府基於本條約之中日新關系的發展,應撤廢在中華民國所享有之治外法權,並交還其租界。中華民國政府則應開放其領域,使日本國臣民,得居住營業。」換句話說,就是要把日本佔領下的中國完全變成其租界。
1941年12月8日,日本對美、英等國不宣而戰,挑起了太平洋戰爭。12月9日,重慶國民政府正式向日本宣戰,並宣布廢除中日之間的一切條約、協定、合同。這樣,中國便可以收回日本在華的全部租界。然而在當時,除重慶外,其他日租界的所在地均已淪陷,事實上,中國政府根本無法收回這些城市的日本租界。
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日本為了盡力動員本國和佔領區的全部力量來與盟國決戰,於1942年12月21日的御前會議上決定了對華的新政策,其內容包括歸還租界,撤消治外法權等,藉以強化汪偽政權,「拂拭」中國人民的抗日意識,並促令偽南京政府向英、美宣戰。於此同時,由日本政府扶植的偽南京政府也勁頭十足地開展著「收回」外國租界的運動,以此來掩蓋其賣國嘴臉。1942年3月,日本政府把它所奪取的天津、廣州兩個英租界「移交」給偽南京政府後,於1943年1月初,又與偽南京政府訂立了所謂日華關於《交還租界及撤廢治外法權協定》。根據這一協定,日本將把在華日租界的行政權「交還」偽南京政府。隨後,日、汪在3月9日簽署了日本《交還專管租界實施細則協定》。條款規定,在杭州、蘇州、漢口、沙市、天津等地的日本專管租界之行政權,定於3月30日實施「交還」。3月17日,偽南京政府任命陳君慧為接收天津日本專管租界委員。
3月30日,在天津日租界公會堂舉行了日租界「交收」儀式,參加「交收」儀式的有日本駐北京的公使鹽澤,駐天津總領事太田,日本租界居留民團團長臼井忠三,汪偽接收委員陳君慧,以及偽天津特別市市長王緒高等。日租界「交收」後,改名為「興亞第一區」,偽特別市參事張同亮被任命為興亞一區區長。被日軍佔領的原英租界和法租界,分別改名為興亞二區、興亞三區。
偽南京政府「收回」的日租界,表面上租界的行政機構已不復存在,實際上一切行政大權仍操縱在日人之手。日本導演的這場雙簧戲,不僅無損於自己的絲毫利益,而且還可以收到掩飾其侵略形象,抬高汪偽地位,欺騙中國人民加入其「大東亞戰爭」的特殊功效。
1945年初秋,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結束。10月6日,由美國海軍陸戰隊駱基中將和國民黨第十一戰區前進指揮所主任施奎齡分別代表兩國政府在原法租界公議局大樓舉行駐天津日軍投降儀式。隨後決定由有關當局隨同收復淪陷區,將日租界收回。
六、意租界
1941年12月8日,日本對美、英等國不宣而戰。同一天,侵華日軍也佔領了天津英、法租界。9日,國民政府正式向日、德、意宣戰,並宣布廢除中日、中德、中意之間的一切條約、協定、合同。據此,中國即可收回義大利在華的租界。但是,此時天津已處在日本統治之下,中國政府無法將意租界收回。
在此期間,由日本政府扶植的偽南京政府,卻在起勁地開展「收回」外國租界的運動。因為「歸還」租界,「撤廢」治外法權一直是日本招降汪偽的誘餌,而汪偽又一直將「收回」租界當作掩蓋其賣國嘴臉的遮羞布。作為法西斯陣營中的義大利,為配合日偽的這一行動,於1943年1月14日,指使駐南京的「大使」拜會了汪精衛,向他轉達了意國政府「交還」租界與撤廢治外法權的決定。該決定的電文稱:「義大利政府在本月13日,業已表明贊同交還租界及取消治外法權之原則,至實際執行辦法,將共同協商之」。這只是一個原則性聲明,何時交還天津意租界,電文沒有說明,以後也一直沒有下文。
1943年8月,義大利反法西斯力量乘著盟軍在義大利迅速推進的形勢,發動軍事政變,推翻墨索里尼政權,並公開向盟軍投降(後德國又將墨氏重新扶上台)。片刻之間,義大利從日本的盟國變成了敵國,駐津日軍立即封鎖了意租界,並「協助」偽天津市政府強行將意租界「接收管理」。8月13日至16日,在日本駐天津總領事太田的主持下,意方代表與偽天津市長張仁蠡和汪偽外交部的兩個司長確定了「交收」意租界的9條辦法,並舉行了「交收」儀式。意租界改為「特管區」。
由於當時的南京政府是個偽政權,它對租界的接收不為國際社會所承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45年11月24日,國民政府外交部正式公布《接收租界及北平使館界辦法》。這一辦法規定,天津意租界的收回,根據1941年12月8日中國對義大利宣戰後廢止兩國間一切條約的聲明來辦理。隨後,天津市政府成立了天津市前英、法、意租界官有資產與官有義務、債務清理委員會,對意租界的財產進行了清理。這樣,天津意租界方正式為中國政府所接收。
七、英租界
1927年1月漢口、九江英租界的收回,在國內外震動很大,天津人民亦有收回天津英租界的要求。在這種形勢下,北京政府專門組成接收租界委員會,把收回天津英租界的問題提到了日程。而天津英租界當局,也迫於形勢,採取了兩手准備。一是通過會商「第一步為確保永租權」,拖延收回時間;二是採取中英共管的辦法做好「交還」的准備。1927年3月,中英組織了交還天津英租界委員會,雙方代表開始進行接觸會商,經過9次討論,初步取得統一意見,即:採取中英共管的辦法,組織中英共同管理委員會,由英租界行政部將管理權移交給共同管理委員會掌管並擬出一個《紫竹林市政管理章程草案》。當時,由於中方主管部門認為「章程」草案必需修改而未能很快獲准。後來,由於中國政局的動盪,天津英租界收回問題便無人再提及。
1937年7月30日,日本侵略軍佔領了天津,隨之對英租界即採取了一系列的行動。如勸告日僑撤離英租界,傳言英租界為中國人的抗日活動提供了掩護,以及有與日政策相沖突的行為等等,因而英租界當局與日本佔領者之關系日趨緊張。1938年12月15日,日軍在英、法租界的周圍架設了鐵絲網,對出入於英、法租界的行人進行檢查,除持有護照或通行證外,一律不準出入。1939年4月9日,偽天津海關監督、偽中國聯合準備銀行天津分行經理程錫庚被「抗日鋤奸團」暗殺於英租界大光明電影院。日軍立即通過偽天津市長溫世珍向英國駐津領事館發出抗議照會,並要求進入租界搜查兇手。15日,英租界工部局巡捕房和偽天津市警察局共同搜捕了4名嫌疑犯,日本天津防衛司令官要求英租界工部局引渡給日方。經多次交涉均被英方拒絕。5月6日,日方向英租界提出嚴重警告:「英、法租界是抗日共產分子陰謀活動的策源地,為各種暴力行為的避難所。英租界庇護暗殺犯人,是對日軍的間接敵對行為,是對東亞新秩序的挑戰」。6月14日,日本天津防衛司令官奉日本華北駐屯軍司令部的命令,將英、法租界通往日租界及中國管轄區的7條路完全封鎖。不久,在日本外務省和軍部制定的《措施要領》中也規定,對於英租界不但要封鎖,而且可以「直接搜捕」,「實在不得已也可以實行軍事佔領」。
英租界被封鎖後,日軍選精銳官兵500人,以公祭「庚子殉難」日本兵墳墓為名,全副武裝開入英租界廣東路墳地。英國政府迫於日本所施的壓力,決定通過外交途徑進行斡旋,雙方同意在日本東京舉行英、日談判。
1939年7月,經日本外相有田八郎和英國駐日本大使克萊琪的幾次會談,於24日達成了初步協定,即《有田—克萊琪協定》。根據這個協定,英國政府承認日本在中國鎮壓抗日活動「有特殊需要」,保證在治安與經濟方面與日本合作;關於處理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在英租界所存的白銀等問題將繼續進行談判。
《有田—克萊琪協定》發表以後,受到中國各界及國際輿論的譴責,認為英國簽署的這個協定,是英國政府向日本的投降和退讓。這個協定,也引起了美國的震動。7月26日,即協定發表後的第三天,美國國務卿赫爾發表聲明指出:「如果日本欠斟酌的行動繼續下去,那麼不可避免發生某種嚴重事件。」次日,又向日本駐美大使崛內提出了廢除《日美通商航海條約》的通告。由於美國的強硬態度,英國在談判桌上的態度也立即改變,最終沒有達成天津租界貨幣流通問題的協議。8月31日,英、日談判宣告決裂。
1940年6月,經英國政府的要求,英日的東京談判再次舉行。6月19日,雙方達成了關於天津問題的一些協定。如公認偽聯合準備銀行的紙幣在英租界內流通;封存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原存於英租界之白銀;日軍可以對租界行政進行干涉等等。6月20日,日本解除了對天津英、法租界的封鎖。
1941年12月7日爆發了太平洋戰爭,日本向英、美宣戰。8日清晨,一支番號為極部隊的日軍進駐英租界,並立即將英租界改為極管區。1942年2月18日日本發表「移讓」天津英租界的「聲明」;3月,日本與偽南京政府搞了一次「移交英租界」的會商,並於3月28日正式履行了「移交」儀式,把極管區改名為特別行政區。設區公署,由漢奸方若任署長。1943年3月,又改名為興亞第二區。
日本對天津英租界的接管,英國並不予以承認。與此同時,英國與重慶國民政府進行會談,並在1943年1月11日簽訂了《關於取消英國在華治外法權及其有關特權條約》,其中第四條規定將天津英租界交還中國。但是,當時天津尚處於日軍佔領之下,這一條約並不能履行。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政府頒布《接收租界及北平使館界辦法》,其中對收回天津的英、法、意三國租界作了相應的規定。年底,天津市政府成立了「天津市前英、法、意租界官有資產與官有義務、債務清理委員會」,杜建時任主任委員,英國首席顧問為甘悌,法國首席顧問為美馥瑞。1946年12月開始進行清理工作,1947年5月結束。至此,天津英租界正式收回。
八、法租界
在1937年七七事變以前,日本就有步驟地對法、英租界施展陰謀,以圖進占。據1934年8月31日《申報》記載,由於在津日軍進行演習,致使各國租界「檢查通過行人甚嚴,法租界巡警局尤執行最厲」。七七事變以後,日本佔領了天津。當時,由於租界享有治外法權,日軍尚不敢進佔法租界,只是不斷進行挑釁。
後來,隨著日本與法、英兩國矛盾的日益激化,日本軍方於1938年12月15日開始封鎖英法租界。1939年6月14日上午6時又開始封鎖法、英租界通向外面的道路。19日晚10時,日軍對於環繞英、法租界周圍之鐵絲網通放強烈電流,外僑受辱現象也不斷發生。日本的這種恐嚇活動一直延續到1940年6月20日才暫告一段落。與此同時,天津偽特別市公署配合日軍當局,飭令市商會,勸諭在英、法租界內之米業、錢業等各大商店迅速遷移至市區。27日,偽特別市公署又通告各人民團體,不拘會址或會員,一律遷出英、法租界。
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了太平洋戰爭,駐津日軍隨即進駐法、英租界。法租界因日本與維希政府關系得以繼續維持,雖然沒被接管,但已成為附庸。1943年2月23日,維希政府發表聲明,撤廢在華治外法權,將其在華租界「交
還」給中國,並於同年5月18日與偽南京政府簽署了交還協定,每月由天津市公署撥款4萬元,充法籍留用人員之薪金。是年6月5日10時30分,雙方舉行了法租界交還典禮,即日,在租界內設置行政、警察機關,管理收回後的法租界事務。同日,天津偽特別市公署布告,「查本市法國專管租界於6月5日交還中國,茲經本署規定,由接收之日將該租界地區暫行改稱為興亞第三區。依照興亞第一、二兩區之例,即日組設區公所,直隸於本署管轄,並立即實施保甲制度。」
與此同時,在重慶的國民政府也針對據法國維希政府1943年2月23日之聲明,宣布收回法租界。由於天津當時尚處日本控制之下,國民政府對法租界無法實施有效管理,其宣布收回之命令也只能是一句空話,毫無實際意義。直到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以後,南京國民政府頒布《接收租界及北京使館界辦法》,才正式將天津法租界收回。
http://www.tjdfz.org.cn/tjtz/zjz/zjdsh/
⑹ 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的租界還繼續存在嗎,
抗戰之前的一些租界確實沒有了,在抗戰期間許多國家在中國的租界被日軍戰領,專而後反法斯聯盟成立後屬,各西方國家便送了個順水人情廢除了許多針對中國的不平等條約,租界也在名義上歸來中國(香港、澳門除外)。
但是在抗戰結束後也產生了新租界,如蔣介石為了確保蘇聯不把東北交給中共,與蘇聯簽定了喪權辱國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同意蘇聯租借旅順。
⑺ 抗戰史上有哪些令人絕望的時刻
《圍剿》 故事發生在抗日戰爭末期(1944年冬),一隊九人日軍小分隊奉命進山尋找藏有以前存放細菌武器的山洞。而在同時,山裡的唯一一戶人家也在給自己死去多年的爺爺過生日而殺豬慶祝。家裡的老太太拿著死去老伴的二胡正在感慨萬千,影片從一陣殺豬聲中開場,每個人的臉上洋溢著歡快與質朴。就在這個時候九人小分隊沖進院落,純朴的村人用酒肉招待他們並希望他們吃完快走。但是日本人並沒有他們想像那樣,最終因為山洞,電池(日本小分隊無線電電池被疙瘩打壞)而獸性大發將一家人除逃走的三個兒子外全部殺死。離開後日軍小分隊到了山洞。純朴的中國老百姓已經被日本鬼子的獸性激怒。兄弟仨人發現全家被殺決定要報仇!於是展開了一場三個農民兒子與九個武裝日軍的戰斗。三個原本純朴的老百姓利用手中的大刀、斧頭、繩子、鍘刀、鐵叉等農具對鬼子的三八大蓋和刺刀,整整竟將鬼子困了將近半年時間。他們利用熟悉的山勢和地形將日軍困在山洞裡不敢下來直至一個個耗死。而這半年間老大戰死了,老三戰死了,只剩下最膽小的二喜,鬼子這邊也只剩下了殘酷至極的鬼子隊長。 此刻,戰鬥成為了兩個人的戰斗。每天的騷擾,每夜的石塊襲擊,每晚的叫罵成為戰斗的主題。在這個戰斗中已經沒有了農民和士兵,有的只是「我要殺你」。兩個人之間的戰斗每天都在上演,兩個人每天睜開眼的唯一目的就是去殺死對方。二喜要對方殺人償命,鬼子隊長要下山完成任務。就在僵持中時間已經過去半年之久,兩個人之間的比拼卻還在繼續。直到抗日戰爭結束,解放軍來到這個已經看上去荒蕪了許久的山村,才發現在這里竟然還存有這樣一場特殊的戰斗。最終鬼子隊長在絕望中自殺,二喜在吶喊中喜極而泣。
⑻ 如果沒有美國參戰,中國抗日戰爭還要打多長時間
勝利是必然的 但是時間絕對不會在1945年
⑼ 如果沒有太平洋戰爭的爆發,中國的抗日戰爭還要打多久
美國對日作戰當然是日本失敗的重要原因。但即使沒有爆發太平洋戰爭,一旦歐洲戰事結束,蘇聯回過手來必然也要解決日本的威脅問題。以蘇軍在東北打日本關東軍的情況來看,最後在中國戰勝日本是問題不大的,但是可能時間上要推後,而且難以打上日本本土。如果歐洲戰事反法西斯陣線失利了,蘇聯無法來對付日本,美國也不介入中日戰爭的話,抗日戰爭可能失敗,至少還要很久很久,也許還得十年八年甚至更久。說它可能失敗,不是說中國人就打不贏日本,而是蔣政府很可能和日本妥協。這有兩點證據:其一是蔣政權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才跟著美英對日宣戰,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軍侵佔東北不對日宣戰,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日軍進入上海不對日宣戰,1933年長城抗戰爆發日軍進入華北不對日宣戰,七七事變爆發日軍侵佔北平仍不對日宣戰,1937年底日軍佔領中國首都南京並屠殺三十萬中國人還是不肯對日宣戰,日軍偷襲美國的珍珠港反而成了對日宣戰的決定性因素,這明顯是蔣一直不放棄對日妥協的想法,直到對日妥協絕對不可能為美國容忍的時候才最後死心。還有一件鐵證是蔣在1939年1月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上的講話記錄:「抗戰的底在哪裡?是否日本亡了或中國亡了才算到底?必須有一個界說。我們不恢復七七事變以前原狀就是失敗,恢復了就是勝利。」(原話)按蔣的說法,東北可以不要,華北地區和上海也可以允許日本駐扎軍隊,因為這就是七七事變前的狀態。再看日本投降後蔣政府又宣布日本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無罪釋放!侵華日軍總司令居然無罪。綜上種種,如果戰事持久局面愈加困難,蔣和日本妥協甚至投降的可能性是極大的,中國抗戰失敗的最大可能因素就在於此。當然抗日戰爭失敗不意味著它的結束,即使蔣不抗日甚至降日,也會有中國人堅持繼續抗日的,只是其艱巨程度就要百倍的增加了,就像抗聯在東北堅持那樣。
⑽ 什麼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
1937~1945年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自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面的侵華始,至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的戰敗投降止,歷時八年,中國人民的浴血奮戰,終於取得了這場反法西斯侵略戰爭的偉大勝利,在中華民族史上,也因一舉洗雪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抗禦外敵入侵屢敗的屈辱史而永遠彪炳史冊。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者以製造蘆溝橋事變為起點,發動了蓄謀已久的全面侵華戰爭。從此,戰火在中華大地上全面燃起,中國人民積極投入到偉大的抗日救國斗爭之中。
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絕不是偶然的,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推行以滅亡中國為首要目標,進而吞並亞洲的「大陸政策」的結果,也是日本為擺脫當時經濟危機、緩和國內矛盾、爭奪世界市場和東亞霸權所採取的新的侵略步驟。20年代末至30年代,日本國內矛盾激化,連續發生經濟危機。為了擺脫政治經濟危機和實現奪取中國東北的戰略計劃,日本於1931年蓄謀製造了「九·一八事變」,發動了侵略中國東北的局部戰爭。隨後,日本又把侵略矛頭指向中國華北,侵佔熱河,進逼北平、天津,策動「華北事變」,並加強了全面侵華的戰爭准備。1936年11月25日,日本與德國簽訂了《反共產國際協定》,接著,形成德、意、日法西斯軸心同盟。1937年7月7日,日本全面侵華戰爭正式爆發。
日本政府認為只要對中國「加以一擊」,就能使其完全屈服,從而制定了「速戰速決」的戰略方針,企圖在3個月內結束對華戰爭。然而,中國軍民的頑強抵抗,打破了帝國主義的美夢。
由於當時的特殊歷史條件,中國抗日戰爭一開始就形成兩個戰場: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正面戰場上的國民黨軍隊在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救亡運動推動下,初期對日軍做了較為積極的抵抗,進行了一系列規模較大的戰役,給日軍以殺傷和消耗。特別是台兒庄一戰,更是對日軍的一次重大打擊,但是由於國民黨實行單純的政府和軍隊的片面抗戰路線,採取單純防禦的戰略方針,致使國民黨的數百萬大軍在日軍壓力下節節敗退。到1938年10月,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城市以及江蘇、安徽等省的大部分地區相繼落入日軍手中。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中國共產黨提出了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路線,制定了持久戰的戰略方針。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挺進敵後開辟敵後戰場,不斷打擊日軍,取得了平型關戰役、雁門關伏擊戰等重大勝利,大大鼓舞了中國人民抗敵的鬥志和信心。日本在佔領廣州和武漢後,由於戰線過長,兵力不足,特別是遭到八路軍、新四軍的沉重打擊,便停止了對國民黨正面戰場的進攻,而轉移其主力於解放區戰場。從此,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在戰略相持階段,日本侵略者對國民黨改取以政治誘降為主,以軍事打擊為輔的政策,而逐漸轉移其主要兵力來打擊我黨領導的武裝力量,以鞏固其佔領區。從1938年底開始,日軍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各抗日根據地進行「掃盪」,推行「三光政策」和「囚籠政策」。為粉碎日軍的企圖,八路軍總部決定大舉破壞正太路,進行「百團大戰」。這次戰役從1940年8月至12月歷時近4個月,消滅敵偽軍2.5萬人,沉重地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與此同時,八路軍和新四軍在敵後放手發動群眾,開展反掃盪斗爭,堅持敵後抗戰,牽制了大量敵人,破壞了日軍北上侵蘇的計劃。日軍經過幾年對我華北、華中抗日根據地的作戰,開始認識到剿共僅靠武力進行征伐不能取得成效,因而實行所謂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的「總力戰」,進行頻繁的「大掃盪」,敵後抗戰處於嚴重困難時期。同時,國民黨蔣介石集團採取消極抗戰,積極反共的方針,不斷製造反共摩擦並多次掀起反共高潮,但我軍和解放區禁受了鍛煉,積累了經驗,渡過了困難時期。
從1943年開始,戰爭形勢發生了深刻的變化。1943年2月,前蘇聯紅軍取得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偉大勝利,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在中國戰場上,日軍在中國人民特別是敵後戰場軍民的有力打擊下,部隊士氣低落,戰鬥力明顯下降。同時,曠日持久的戰爭消耗,也加劇了日本的國內矛盾,人民反戰情緒激增。為挽救其失敗的命運,改變其在太平洋戰場的不利態勢,日本急欲結束對華戰爭,以便從中國戰場抽調更多兵力用於太平洋戰場。為此,日本企圖大力扶植和加強汪精衛偽政權的政治力量,並對蔣介石施加一定的壓力,促成蔣、汪合流,以達到以華制華的目的。在作戰指導上,日軍強調確保其佔領區,保證重要資源開發地區、中心城市和主要交通線的安全,並以部分偽軍接替部分日軍守備任務,以便抽出日軍用於太平洋戰場和在中國佔領區執行機動作戰任務。而在國際形勢日益有利於中國抗戰的情況下,國民黨蔣介石集團仍推行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政策。敵後抗日軍民在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克服了嚴重困難,堅持了敵後抗戰,並從1943年起開始進入恢復和再發展時期,不僅粉碎了日軍的「掃盪」和「清鄉」,而且制止了國民黨頑固派掀起的第三次反共高潮。
1945年初,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處於最後勝利的前夜。而在太平洋戰場,日本侵略者還在繼續頑抗。1945年上半年,中國敵後解放區軍民,繼1944年春、夏、秋季攻勢作戰後,又發起1945年春、夏季攻勢作戰,殲滅和牽制了大量日偽軍,迫使其退守主要交通線、重要城市和沿海地區。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國政府發表《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政府立即宣布無條件投降,否則日本即將迅速完全毀滅。8月6日和9日,美國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擲下兩顆原子彈,給日本以巨大打擊。8日,前蘇聯政府對日宣戰,同時宣布參加《波茨坦公告》;9日,100餘萬蘇軍從北、東、西三個方向進攻侵佔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同一天,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後一戰》的聲明,各解放區軍民立即展開全面大反攻,解放了大片國土。在中國、前蘇聯、亞洲各國以及美、英等盟國軍隊的共同打擊下,日軍迅即崩潰。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簽署投降書;9月9日,日本在南京向中國遞交了投降書。至此,歷經八年的浴血奮戰,中國人民終於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打亂了日本法西斯的侵略計劃,迫使其不得不放棄「北進」前蘇聯的企圖。持久的抗日戰爭,也拖延了日本法西斯「南進」時間,打破了它變中國佔領區為進行太平洋戰爭的後方基地的計劃,使其南取澳洲、西取印度和在中東與德國法西斯會師的企圖成為泡影。而且對支援太平洋戰場美、英盟軍作戰,加速太平洋戰場反攻起了重要作用,並對打敗日本法西斯起了決定性作用。
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一洗百餘年來中國被帝國主義壓迫和奴役的歷史。它拯救了中華民族的危亡,喚起了人民的覺醒,為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新中國奠定了勝利的基礎。
此外,在抗日戰爭中發展起來的毛澤東游擊戰爭戰略思想,對世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斗爭也起了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