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抗日戰爭時期所發生的歷史事件以及時間
1931年9月18日在中國東北爆發的一次軍事沖突和政治事件。沖突雙方是中國東北軍和日本關東軍。九一八事件爆發後,日本與中國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激化,而在日本國內,主戰的日本軍部地位上升,導致日本走上全面侵華的道路。這次事件爆發後的幾年時間內,東北三省全部被日本關東軍佔領,因此被中國民眾視為國恥,直至今日,9月18日在中國許多非正式場合都被稱為「國恥日」。
./
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盧溝橋事變,是1937年7月7日發生在中國北平的盧溝橋(亦稱蘆溝橋)的中日軍事沖突,日本就此全面進攻中國。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為實現它鯨吞中國的野心而蓄意製造出來的,是它全面侵華的開始。同名影視作品由李前寬、肖桂雲執導,於1995年出品。
1945年9月2日上午9時許,在停泊於東京灣的美國戰列艦「密蘇里號」上舉行了隆重的受降儀式。首先,日本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天皇和政府、陸軍參謀長梅津美治郎代表帝國大本營在投降書上簽字。然後,同盟國代表、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上將,美國代表尼米茲海軍上將,中國代表徐永昌將軍,英國代表福萊塞海軍上將,蘇聯代表傑列維亞科中將以及澳、加、法、荷、新等國代表依次簽了字。至此,日本帝國主義戰敗投降載入史冊,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也以同盟國的勝利告終。
『貳』 中國抗日戰爭的大事記錄,時間,具體內容要詳細一點啊,謝謝!
1、九一八事變(1931年9月18日)
日本在中國東北蓄意製造並發動的一場侵華戰爭,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開端。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並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日軍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北大營,是為「九一八事變」。
次日,日軍侵佔沈陽,又陸續侵佔了東北三省。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此後,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開始了對東北人民長達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統治。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以來推行對華侵略擴張政策的必然的結果,也是企圖把中國變為其獨占的殖民地而採取的重要步驟。它同時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開始,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場的序幕。
2、七七事變(1937年7月7日)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辭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第29軍奮起抗戰。
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
3、淞滬會戰(1937年8月13日),
淞滬會戰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淞滬會戰是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而在上海採取主動反擊的戰役。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斗,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
淞滬會戰中日軍因遭到國民黨的頑強抵抗而損失慘重,這場戰役對於中國而言,標志兩國之間不宣而戰、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盧溝橋事變後的地區性沖突升級為全面戰爭,並徹底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
4、台兒庄大捷(1938年3月16日——1938年34月15日)
戰役由滕縣戰斗、臨沂附近戰斗、台兒庄戰斗和日軍的潰退,中國軍隊的追擊作戰等部分組成。在歷時1個月的激戰中,中國軍隊約29萬人參戰,日軍參戰人數約5萬人。中方傷亡約5萬餘人,斃傷日軍約2萬餘人。
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堅定了全國軍民堅持抗戰的信心。這次戰役鼓舞了全民族的士氣,改變了國際視聽,消滅了日本侵略者的威風,殲滅了日軍大量有生力量。
此次大捷是中華民族全面抗戰以來,繼長城戰役、平型關大捷等戰役後,中國人民取得的又一次勝利,是抗日戰爭以來取得的最大勝利,也是徐州會戰中國民革命軍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
5、百團大戰(1940年8月20日——1941年1月24日)
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在華北敵後發動的一次大規模進攻和反「掃盪」的戰役,由於參戰兵力達105個團 ,故稱「百團大戰」。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
據八路軍總部1940年12月10日的統計,百團大戰僅前三個半月期間,進行大小戰斗共1824次,重擊了日偽軍的反動氣焰,有力地配合了國民黨軍正面戰場的作戰,極大地振奮了全國的抗戰信心。
『叄』 抗日時期烈士英勇抗戰的故事
1、陳德馨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陳德馨誓言:「枕戈待命,誓殲倭寇,為中華民族而效死!」1938年9月,陳德馨率部參加武漢會戰。
1938年9月7日,三千多日軍進攻松楊橋陣地,陳德馨親臨前線指揮,數次擊退日軍進攻,被子彈擊中左胸仍堅持率軍作戰,直到援軍趕到,才被衛兵拖下火線,送往漢口萬國醫院搶救,因傷重不幸犧牲。
2、陳錦秀
1938年1月22日,688團在團長陳錦秀率領下,於河北平山溫塘鎮辛庄至南紅岸寨之間區域設伏,與井陘、平山來犯之敵展開殊死搏鬥。
2000餘名日寇損傷慘重,在即將全殲之際,援敵的炮彈擊中688團團部指揮所,團長陳錦秀、一營長劉國清和其他五位戰士壯烈犧牲。
此戰我軍共犧牲300多人,其中敵我投入兵力共約6000餘人、日軍死傷近1000人、戰斗持續時間5個多小時。
戰斗結束後,日軍殘部糾集援敵對我辛庄村手無寸鐵的群眾進行了瘋狂的大屠殺,殺害我同胞108人,燒毀房屋193間,製造了震驚晉察冀邊區的「辛庄慘案」。
3、陳鍾書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任第60軍542旅旅長。陳鍾書說:日本帝國主義欺侮我國人民實在太甚,我要上抗日前線,不打敗日本鬼子決不回家。
1938年4月22日,參加極其慘烈的台兒庄戰役,多次打退日寇進攻。日寇遂派出飛機在陣地上低空掃射,密集炮火狂轟濫炸。
滇軍將士們在一望無垠、無險可據的平原上,粉碎了日寇多次的瘋狂進攻。23日下午,日寇又發動更大規模進攻,陳鍾書率領將士沖向日寇,與敵展開肉搏戰,再次擊潰數倍兵力的日軍。
但在肉搏戰中,陳鍾書面部不幸被一發流彈擊中,壯烈犧牲,時年47歲。國民政府追贈陳鍾書為陸軍中將。
4、蕭山令
蕭山令(1892—1937),字鐵儂,湖南省益陽縣(今益陽市赫山區四方山)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步兵科畢業,國民革命軍陸軍南京衛戍軍憲兵副司令,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追授)。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破,他一人身兼6大重職——全國憲兵副司令、首都警察廳長、戰時南京市長、代理南京警備司令、防空司令、渡江總指揮。
當眾人都在計劃如何撤退之時,蕭山令卻決心留守,與南京城共存亡。槍炮聲中,蕭山令命令部下掩護軍民撤退。天色漸黑,憲兵們子彈漸盡,蕭山令率領官兵們與敵人白刃格鬥。
憲兵部隊在血戰5小時後,彈盡援絕,血染長江。在江水中指揮軍隊撤退的蕭山令身中數彈,他不願被俘受辱,飲彈自盡。1984年7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和湖南省人民政府追認蕭山令為革命烈士。
5、陳德馨
陳德馨(1904—1938),河南鄢陵人,1922年在開封考入國民革命軍檢閱使署學兵團,開始了行伍生涯。兩年後,陳德馨擔任學兵團排長、連長。1926年隨馮玉祥參加北伐戰爭,任營長。1933年,擢升旅長,駐防山東,後被授予少將軍銜。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陳德馨誓言:「枕戈待命,誓殲倭寇,為中華民族而效死!」1938年9月,陳德馨率部參加武漢會戰。
1938年9月7日,三千多日軍進攻松楊橋陣地,陳德馨親臨前線指揮,數次擊退日軍進攻,被子彈擊中左胸仍堅持率軍作戰,直到援軍趕到,才被衛兵拖下火線,送往漢口國醫院搶救,因傷重不幸犧牲。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肆』 革命歷史事件有哪些
有:平型關大捷、南昌起義、百團大戰、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渡江戰役、七七事變等。
1、平型關大捷
平型關大捷(又稱平型關戰斗、平型關伏擊戰),是指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在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平型關附近。
為了配合第二戰區的友軍作戰,阻擋日軍攻勢,由115師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指揮,充分發揮近戰和山地戰的特長,首次集中較大兵力對日軍進行的一次成功伏擊戰,八路軍在平型關取得首戰大捷。
該戰是八路軍115師師長林彪率領所部,根據中共中央軍委的指示臨危出征,與日本號稱「鋼軍」的板垣征四郎第5師團第21旅團一部及輜重車隊浴血死拼取得的首戰勝利。
有力配合了閻錫山負責的第二戰區正面戰場的防禦作戰,遲滯了日軍的戰略進攻,打亂了敵人沿平綏鐵路右翼迂迴華北的計劃,是八路軍出師以來打的第一個大勝仗。
2、南昌起義
八一南昌起義常簡稱南昌起義或者八一起義,指在1927年8月1日中共聯合國民黨左派,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揭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序幕。
1927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領導部分國民革命軍在江西省南昌市舉行的武裝起義。
起義由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譚平山領導。1933年7月1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根據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6月30日的建議,決定8月1日為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從此,8月1日成為中國工農紅軍和後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節。
3、七七事變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辭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
第29軍奮起抗戰。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
4、淮海戰役
淮海戰役,國民黨稱「徐蚌會戰」,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連雲港),西至商丘,北起臨城(今棗庄市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戰略性進攻戰役。
戰役於1948年11月6日開始,1949年1月10日結束,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劉峙指揮中華民國國軍五個兵團部、22個軍部、56個師及一個綏靖區共55.5萬人被消滅及改編,解放軍總共傷亡13.4萬人。
淮海戰役是三大戰役中解放軍犧牲最重,殲敵數量最多,政治影響最大、戰爭樣式最復雜的戰役。
淮海戰役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大戰役的第二個戰役。
5、平津戰役
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部隊將國民黨軍傅作義集團抑留於北平、天津、張家口地區,予以各個殲滅的戰略決戰性戰役。是解放戰爭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大戰役之一。
平津戰役(中國大陸稱作平津戰役,台灣稱作平津會戰)是國共內戰「三大戰役」之一,1948年11月29日開始。
1949年1月31日結束,共64天。林彪、羅榮桓、聶榮臻、劉亞樓指揮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部隊共100萬大軍,以北平、天津為中心,以傷亡3.9萬人的代價,消滅及改編中華民國國軍3個兵團,13個軍50個師共計52.1萬人,解放了北平、天津在內的華北大片地區。
平津戰役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個戰役。
『伍』 求抗日烈士事跡(梗概)
1、抗日英雄楊靖宇
楊靖宇是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東北抗日聯軍創建人和領導人楊靖宇犧牲後,當殘忍的日軍割頭剖腹,發現他的胃裡盡是枯草、樹皮和棉絮,竟無一粒糧食,也無不為之震驚。
1939年在東南滿地區秋冬季反「討伐」作戰中,他與魏拯民等指揮部隊化整為零、分散游擊。自己率警衛旅轉戰於蒙江一帶,最後隻身與敵周旋5晝夜。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蒙江三道崴子壯烈犧牲,時年35歲。
2、抗日英雄吉鴻昌
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鴻昌將軍被蔣介石逼迫下野,到國外「考察實業」。有一次,吉鴻昌要往國內郵寄衣物,郵局職員竟說不知道中國。
陪同的人對吉鴻昌說:「你說自己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禮遇。」吉鴻昌當即怒斥:「你覺得當中國人丟臉,我覺得當中國人光榮!」
為抗議帝國主義者對中國人的歧視,維護民族尊嚴,他找來一塊木牌,用英文在上面寫上:「我是中國人!」
3、抗日英雄王小二
抗日戰爭時期,王二小的家鄉是八路軍抗日根據地,經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掃盪」,王二小是兒童團員,他常常一邊在山坡上放牛,一邊給八路軍放哨。
1942年10月25日(農歷9月16日),日本鬼子又來「掃盪」,走到山口時迷了路。敵人看見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帶路。
王二小裝著聽話的樣子走在前面,為了保衛轉移躲藏的鄉親,把敵人帶進了八路軍的埋伏圈。
突然,四面八方響起了槍聲,敵人知道上了當,就氣急敗壞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
機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就這樣被日本侵略者殘酷地殺害了,犧牲在淶源縣狼牙口村,年僅13歲。
4、抗日英雄趙尚志:
曾讓侵華日軍聞風喪膽,「小小的『滿洲國』,大大的趙尚志」,是倭寇發出的無奈而又欽佩的感慨。
被日偽稱為最頑固的「反滿抗日」分子! 當年東北流傳一種說法,叫「南楊北趙」。
「南楊」指的是楊靖宇,「北趙」就是趙尚志,他十七歲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就讀黃埔軍校第五期,歷經艱難困苦,抗日決心毫不動搖,即使最後負傷被俘,依然寧死不屈。
5、八女投江:
抗日戰爭時期,以冷雲為首的東北抗日聯軍8名女官兵,在頑強抗擊日本侵略軍的戰斗中投江殉國,表現了中華民族同敵人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在人民群眾中廣為傳頌。
她們是第2路軍第5軍婦女團的指導員冷雲,班長胡秀芝、楊貴珍,戰士郭桂琴、黃桂清、王惠民、李鳳善和被服廠廠長安順福。
在西征隊伍中,婦女團的戰士們和男戰士一樣跋山涉水,英勇作戰。7月12日參加了攻打樓山鎮戰斗。10月上旬,該部在牡丹江地區烏斯渾河渡口與日偽軍千餘人遭遇。
已行至河邊准備渡河的婦女團的上述8名成員,為掩護大部隊突圍,毅然放棄渡河,在冷雲率領下,分成3個戰斗小組,與日偽軍展開激戰。
她們主動吸引日偽軍火力,使部隊主力得以迅速擺脫敵人的攻擊,但是她們卻被敵圍困於河邊。在背水作戰至彈盡的情況下,面對日偽軍逼降,誓死不屈。
她們毀掉槍支,挽臂涉入烏斯渾河,高唱著《國際歌》:「滿腔的熱血已經沸騰,要為真理而斗爭」集體沉江,壯烈殉國。
民族正氣壓入槍膛 不忘「王二小」式抗日英雄
最近,網上對抗日將領和平民抗戰英雄的評價,有個非常不好的傾向:把當年抗日人員分出高低貴賤,如將正面抗日戰場上的將領歸為「高大上」,而對敵後的平民抗日英雄則不屑一顧。
事實上,抗日戰爭是整個中華民族的戰爭,抗日戰爭勝利最深厚的根源,恰恰在於民眾之中。
當年,就是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
正是有了全民的抗戰,正面戰場與敵占區抗日相結合,前線將士與千百萬平民英雄共同付出鮮血和生命才換來了偉大的抗戰勝利。
為了民族生存、河山不破,中華兒女浴血奮戰。特別是從1937年「七七事變」開始的8年全面抗戰,在長達5000千米的正面戰線和200餘萬平方千米的敵後戰場上,先後有2億人民群眾直接、間接參加了對日作戰。
整個抗戰期間,中國人民總傷亡3500餘萬人。可以說,正是有了千百萬名平民英雄的配合,正面抗日戰場才得以維系,才有了可靠的後方支援。
「兵民是勝利之本」。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戰爭的路線,極大地調動了全民抗戰熱情。敵後抗戰在缺乏武器又無外援的情況下,若沒有人民群眾的支持是不可能成功的。
據統計,我黨領導的抗日武裝通過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共抗擊了64%的侵華日軍和95%以上的偽軍,並使人民的抗日力量不斷壯大。
以中國共產黨為代表的敵占區抗戰有多艱苦?聽聽抗戰時期的民謠就知道了:「抬頭見崗樓,低頭封鎖溝」「鎮鎮有據點,村村有崗樓」。
日寇要求崗樓之間的距離是以步槍的射程來確定,崗樓之間要能相互提供火力支援!姑且遑論戰斗,單說抗日軍民能在敵占區活下來就已萬般不易!
正是敵後抗日根據地的存在,才收復和控制了大片國土,解放了大批淪陷區的人民,給了淪陷區人民反抗侵略者以信心,武裝和教育了中國人民、凝聚了中華兒女的抗敵熱情。
正是敵後抗日根據地的存在,才有效地抑制了日寇對淪陷區人民的奴役和屠殺,打擊了漢奸勢力,破壞了日寇的殖民統治。
正是敵後抗日根據地的存在,才保衛了我們祖國的財富和資源,打破了日寇以戰養戰、以華治華的陰謀。
『陸』 山西抗日戰爭英雄人物和事跡
1、張凡平(1924~2009)
張凡平同志生平(1924-2009)中共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我軍優秀的政治工作者,原66軍政治部主任張凡平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09年11月15日00時30分在天津逝世,享年85歲。張凡平同志,1924年12月出生在山西省右玉縣米家莊村。
1938年受革命思想的啟迪,積極參加當地的抗日救亡運動,參加了青救會並任主席。1939年被提升為村抗聯主任,同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2、賀仁駰(1920~2012)
賀仁駰同志生平(1920-2012)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原農業部畜牧總局副局長、離休幹部賀仁駰同志(正部級醫療待遇),因病醫治無效,於2012年5月21日00時13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賀仁駰同志1920年2月出生於山西省懷仁縣。1937年初在山西省懷仁縣實驗小學教讀時,受我黨進步思想的影響,積極參加革命活動,同年4月參加山西犧盟會國民軍官教導八團,並投身革命。
3、田文(1918~2008)
田文同志生平(1918-2008)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原中共武漢市委書記、湖北省軍區顧問田文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08年3月12日上午9時59分在武漢逝世,終年90歲。田文同志1918年6月出生於山西省萬榮縣東趙庄,1936年12月加入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1938年3月,參加了黨領導的八路軍晉豫游擊隊,隨後奔赴延安,1940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抗大學員、助教、政治指導員等職
4、岳德旺(1929~2011)
岳德旺同志生平(1929-2011)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江蘇省委原常委、江蘇省軍區原政治委員,江蘇省鄭和研究會第四屆理事會理事長岳德旺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11年6月28日15時20分在南京逝世,享年83歲。岳德旺同志1929年11月出生於山西省忻縣(現忻州市)溫村鄉西大王村。1946年7月參加革命,1947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5、周旭民(1924~2018)
周旭民,(1924-2018)同志1924年11月出生於山西省萬榮縣,1942年參加革命工作,積極組織學生抗日運動,1943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4年6月入伍。抗日戰爭時期,周旭民同志任八路軍洪趙支隊支部組織委員、五連黨支部書記。1944年12月任文化教員,隨部隊深入敵占區抗擊日本侵略者,參加了太岳反掃盪、攻打日偽據點沁源縣城、攻打浮山等戰役戰斗。
拓展資料
山西抗戰歷史貢獻
毛澤東提出「經營山西」戰略構想,親率紅軍東征山西,初試「造成抗日根據地」,把山西擺到推動中國革命和推動抗日戰爭的戰略基地重要地位
山西是華北敵後抗戰的中心,八路軍開辟華北敵後戰場的立足地和出發地,晉察冀、晉綏、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的發源地,黨領導八路軍和人民群眾英勇抗日的主戰場之一,是保衛陝甘寧邊區、保衛黨中央的堅固屏障和前衛陣地
山西最早成功實踐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山西人民為奪取抗戰勝利作出了巨大犧牲和突出貢獻,一大批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黨和人民軍隊領導人在山西工作戰斗建立了豐功偉績
山西抗戰培育了偉大的太行精神、呂梁精神
抗日戰爭時期,山西作為華北敵後抗戰的中心,晉察冀、晉綏、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的發源地,黨領導八路軍和人民群眾英勇抗日的主戰場之一,在華北乃至全國抗戰中居於重要地位,發揮了特殊作用,作出了重大貢獻。山西抗戰偉業鑄就的歷史豐碑光耀千秋。
『柒』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山西的英雄人物和革命斗爭事跡
山西抗日時期,山西土皇帝是閻錫山,在山西的有太原會戰,雁門關伏擊戰,此處專網路剪貼的
太原會戰包括有:屬天鎮戰役、平型關戰役、忻口戰役、娘子關戰役、太原保衛戰。
南口張家口戰役後,日本關東軍察哈爾派遣兵團佔領山西大同,立即以一部向豐鎮(今屬內蒙古)進攻,主力向
雁北地區進攻。日軍第5師從河北宣化、新保安西下,連陷廣靈、靈丘、渾源等晉東北城鎮。9月下旬,日軍統帥部命板垣征四郎率第5師及察哈爾派遣兵團主力進攻山西內長城防線,企圖向太原發展進攻。中國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指揮所部退守內長城的平型關、雁門關、神池一線。以第6集團軍總司令楊愛源為右地區總司令,指揮3個軍防守平型關東西一線;以第7集團軍總司令傅作義為左地區總司令,指揮4個軍防守雁門關東西一線;以第71、第72師為預備軍,位於繁峙;令第18集團軍(八路軍)朱德總司令以第115、第120、第129師分別馳援平型關、雁門關、五台山配合作戰。
門關伏擊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