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甲午戰爭後,有人說:「日本與中國戰,並不是日本與全中國戰,不過是與北京政府戰,」談談你對此認識。
我說,這句話有這么出名嗎。
這句話主要是指出當時清政府對全國的動員能力的回薄弱,和沒有現答代戰爭中的總體戰意識。在戰爭中,參戰的主要是北洋,其他各地都是打醬油狀態。
其實你問的這句話都是抬舉了中國,和這句話相同的一句話說的是:甲午戰爭就是李鴻章和日本的戰爭。就以戰爭的過程來看,毫無問題。參加戰爭的清國軍隊,海軍不要說,北洋水師,北洋淮軍系統的。陸師,都是以淮軍為主的老練營,和毅軍和銘軍這樣的北洋旁支。清政府沒有能力動員全國作戰。這是在太平天國運動之後,清政府中央權威收到極大打擊,對地方控制只能靠慣性和慈禧個人玩弄權術平衡來維系,還有清政府體制上的落後決定的。
給你講個小故事。甲午戰爭時,日本軍艦在廣州附近扣押了一艘中國船隻。這是戰爭的一部分。廣州地方官府卻嚮往常一樣向日軍交涉,用的理由就是:戰爭是你們和北洋的事,我們南洋不攙和。日軍頓時就無語了。
日後1900年時的東南五省聯合自保,也是這個原因導致的。
② 甲午戰爭中國怎麼會輸給日本而且是慘敗!人數上沒問題,我們的軍艦當時是先進的德式裝備!為什麼還那麼
甲午戰爭中國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edfvfnx | 2013-03-16
滿意回答
甲午戰爭中國失敗的原因究竟是什麼?我們應該從中汲取哪些教訓?這對我們今天維護國家安全和加強國防建設有哪些借鑒呢? 一、對可能發生的侵略戰爭缺乏預見,准備不足,是戰爭失敗的認識原因 從鴉片戰爭開始,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從來沒有停止過,但1884年中法戰爭後,由於列強之間忙於爭斗,相對平靜了大約10年,中國政治家的神經鬆弛了一些,在人們對西方列強的「友善」感到慶幸的時候,東邊的一個鄰國正在虎視眈眈。 二、一味依靠外國調停,沒有把立足點放在自身力量上來,是戰爭失敗的外部原因 朝鮮戰場的失利,雖然造成了一定的被動,但還沒有影響全局。這時候,清政府如果能認清形勢,堅定地投入反侵略戰爭,並採取正確的戰略,一定能夠挫敗敵人的進攻。可惜中國最高統治者中掌實權的慈禧太後、奕等都是主和派,李鴻章也堅決主張「羈糜為上,力保和局」。從戰爭開始到失敗投降,他們一直致力於爭取英俄德法美等國家的調停,以達到求和目的。 三、信奉「武器決定論」是戰爭失敗的思想原因 近代戰爭中,武器裝備的作用遠比古代更為重要。在晚清的政治家、軍事家中,李鴻章特別重視武器裝備。由於他的大力倡導和運籌,推動了洋務運動,組建起北洋海軍和新式陸軍,有利於提升軍事實力。但因為李鴻章把武器作用極端化、絕對化,由「武器決定論」導致悲觀情緒和失敗主義。 軍艦總數 魚雷艇數 鐵甲艦 半鐵甲艦 重炮 輕炮 排水量 中國艦隊 14 4 6 0 21 141 3.5萬噸 日本艦隊 12 0 1 2 11 209 4.1萬噸 四、放棄和喪失制海權是戰爭失敗的戰略原因 制海權的喪失使沿海陸戰孤立無援,極為被動,突出表現在兩次反登陸作戰的失利。 五、腐朽沒落的封建統治是戰爭失敗的政治原因 當時的清朝,早已失去開國初期勵精圖治、奮發有為的氣象,落日的輝煌已經完全消褪,遠遠地被拋在世界潮流的後邊。體制陳舊、政治腐敗,在內憂外患中迎來了它的末日。 六、軍隊素質低下不堪一擊是戰爭失敗的直接原因 政治腐敗必然影響軍隊建設。甲午戰爭中海陸幾十次戰役,中國軍隊屢戰屢敗,潰不成軍,沒有打過一個勝仗,沒有擊沉過一艘敵艦,軍隊綜合素質低下是直接原因。 七、封建政權買辦化導致妥協投降是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 清政府在甲午戰爭中表現出的軟弱、消極,急於求和投降的態度不是封建統治的腐朽性所能完全解釋的。 這樣一個朝廷,這樣一批官僚,這樣一支軍隊,能捍衛國家主權、維護國家安全、戰勝外敵侵略嗎?清朝統治集團在甲午戰爭中妥協、退讓、求和、投降的一系列做法,都可從其買辦立場找到答案。 綜觀中國歷史,沒有什麼災難和壓力可以征服中華民族,而只會使我們愈挫愈奮、眾志成城,到頭來頭破血流的只會是我們的敵人。 參考文獻:
③ 甲午戰爭之前中國就把日本當作假想敵了嗎
我是城市獵人5.11戶外裝備,我來回答。
是的,甲午戰爭開始之前,中日雙方就已經將回對方都設為了頭號假想敵,因答為雙方在地理位置上距離最近,對彼此的弱點都足夠了解。
早在甲午戰爭爆發之前,我們的北洋水師就曾到訪過日本,目的除了彰顯國威外,還有一層意思就是震懾日本當時的右派,讓他們知道北洋水師的強大實力,因為那個時候日本海軍還很弱小。
北洋水師幕後的領導者李鴻章也在甲午戰爭之前,一直在提防著東瀛之國,建造北洋水師就是為了將日本這個極度依靠海權的國家,在軍事上先超越並領先下去。
④ 日中甲午戰爭之後,日本當年為什麼不滅掉大中國
且不說你的口風,單說事情:當時的日本真沒那個力氣了。
事實上,明治維新後的日本版雖然步入權騰飛階段,但是論及國家綜合實力的絕對值來說,清帝國依然遠遠領先;甲午一戰,日本是抱著「不贏就得傾家盪產」的狀況和中國打,雖然確實打贏了,但是維新後辛辛苦苦累積下來的國內積蓄也基本上打沒了,再打下去連軍餉都發不下來,自然也就無力擴大戰果了。
另:為啥李鴻章遇刺,日本會如此緊張?就是因為日本當時也打不起了,急於求和,所以才擔心李氏會因為遇刺而中止和談、
⑤ 為什麼甲午戰爭後,中國無力和日本對抗
中日甲午戰爭為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按中國干支紀年,戰爭爆發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西方國家稱第一次中日戰爭/Sino-Japanese War)。
甲午戰爭以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的爆發為開端,至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簽字結束。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中國清朝政府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
甲午戰爭的結果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則使日本國力更為強大,得以躋身列強。
⑥ 為什麼在甲午戰爭裡面日本不繼續攻打中國了急急急。謝謝
因為中國被西方各個國家所殖民,如果日本繼續攻打中國只會侵犯西方各個國家的利內益,同時日本海軍雖然戰勝中容國水師,但是陸軍不一定能戰勝清朝。而且日本是島國,如果攻打中國只會後援不足。所以日本甲午戰爭之後只是割據了台灣,以台灣為跳板,為以後的侵略做好資源儲備。
⑦ 甲午戰爭日本勝利後為什麼不乘機滅掉中國
日本這個願望在當時的環境一下是實現不了的!
首先:甲午戰爭日本國內的消耗及自身版的實力不具備滅亡中權國;
第二:其他帝國主義國家不會讓日本獨霸中國的(從三國干涉還遼就能看出來);
第三:割讓的台灣及附屬島嶼的中國人民的反抗,已經讓日本自顧不暇;
所以當時的環境和自身實力導致日本不具備滅亡中國的條件!
⑧ 甲午戰爭時期,中國一定打不過日本嗎
單論軍抄艦戰鬥力的話襲,清朝水師還是比日軍強大的(包括南洋艦隊、福建艦隊),因為中國、日本的軍艦都是購買的,而且日本很窮,而中國在古代一直代表著世界先進水平(至少16、7世紀以前是),所以清朝的底蘊還是有的,但問題是清軍缺乏必要的訓練,炮彈......也不足、甚至用的是訓練彈,再有就是不捨得軍艦出戰,最後被擊沉在軍港內。
純手寫,望採納!
⑨ 甲午戰爭時期日本有實力滅了中國嗎
沒有,甲午戰爭是日本的一次賭博
當時,清朝有著世界第七,亞洲第一的海軍,內全容部艦艇都是德國都沒有列裝就賣給中國的(主要因為怕法國的德國海軍威脅論)。
但是中國人經常去日本嚇人,給軍艦給他們看,讓他們害怕,誰知道日本認真研究清朝的艦艇,發現:
1.清朝海軍軍事准備不足,經常不帶彈葯出航。
2.日久失修,維護極差,大炮口上掛衣服都有的,東西亂放。
3.慈禧正在大修圓明園,財經日不付出。
根據這三點,日本決定把自己的全部家當(4艘旗艦組成的日本海軍)和中國在東海決一雌雄,結果呢?當然是日本贏了。
正是大修圓明園期間,清朝的經濟已經無法應付北洋海軍全軍覆滅的打擊,馬上和日本議和,加上當時日本和英國是盟友(也就是為什麼一戰一開始,日本就對德宣戰)。
清朝能同時應付英國和日本嗎?
不可能
同時甲午戰爭日本國內的消耗及自身的實力不具備滅亡中國;
第二:其他帝國主義國家不會讓日本獨霸中國的(從三國干涉還遼就能看出來);
第三:割讓的台灣及附屬島嶼的中國人民的反抗,已經讓日本自顧不暇;
所以當時的環境和自身實力導致日本不具備滅亡中國的條件!
⑩ 甲午戰爭時中國的實力到底比日本怎樣,為什麼失敗了
從表面來看,中國的海軍實力要優於日本,因為1;中國已推行了幾十年的洋務運動,培養了一批海軍人才.2;李鴻章耗費幾十年心血,申請了大批國防預算,打造了號稱"東亞第一"的北洋艦隊(艦艇都是從歐洲進口).而日本的近代艦隊只是剛剛開始.大家都覺得不會輸.
不過,此時清王朝已是日薄西山,中國無論政府上還是社會里,貪污腐化罪惡沉淪等各種丑惡現象都已達到極點.相反,日本自明治維新後,政治開始清明,經濟稍有起色,各社會階層的矛盾有所緩解,還有就是越來越重視教育.都使日本漸漸超越當時的中國.還有一點就是,日本政界中主張先發展經濟的漸進派失勢,而主張武力擴張的激進派上台.
當時兩國的實力對比,大抵如此.至於失敗原因就多方面了.首先是日本人先偷襲,接著,我們才驚覺好多炮彈都是假的,不能用(被歐美的軍火商黑了).最慘的還是上級的大官瞎指揮,被動挨打(我當年讀史讀到此處,看得那個恨啊).最後被日本搶了好幾條戰艦(他們是一陣竊喜呀),還簽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臨了,給您舉個實例.甲午戰爭之前大約十年,中國學生嚴復(<<天演論>>的作者)和日本學生伊滕博文(日本首任總理大臣)同在當時世界上最好的海軍學院--英國皇家海軍學院學習.每年的第一名都是中國學生嚴復,第二名肯定是日本學生伊滕博文.後來,兩人回國後的遭遇卻大大不同.嚴復不過被清政府安排當個海軍學堂的教員.而伊滕博文回國時,明治天皇親率宗親大臣往碼頭迎接,還握著伊滕博文的手說:日本海軍從此有望.伊滕博文不久便被委以海軍要職.
小事折射哲理,你了解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