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辛亥革命發生的必然性 革命為什麼會發生
辛亥革命爆發的歷史必然性:
(1)物質和階級基礎:20世紀初,民族資本主義的較快發展版,提供了民主革命權的物質基礎和階級力量.
(2)思想基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廣泛傳播,為辛亥革命爆發作了輿論准備.
(3)組織基礎:資產階級革命團體的廣泛建立和資產階級革命政黨的形成,為辛亥革命爆發作了組織准備.
(4)群眾基礎:清朝統治危機的加深和各地人民的抗捐抗稅斗爭、收回利權運動等,為辛亥革命的爆發奠定群眾基礎.
❷ 如何理解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必然性
1)甲來午中日戰爭是難以避免的。①自從日本方面來講,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大力發展資本主義,國力逐漸強盛。但日本國內市場狹小,人民起義不斷。日本統治集團急需從對外侵略擴張中尋找出路,為此制定了以侵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②從其他列強情況來看,當時,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正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日本的侵略行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持。這些成為日本實施侵略計劃的有利條件。③從清政府的態度來看,清政府對外國的侵略,一直採取妥協投降的政策。面對一觸即發的中日戰爭,清政府不認真備戰,寄希望於各國「調停」,足見清政府已十分腐朽。
❸ 抗日戰爭取得最終勝利的歷史必然性
其中有兩個關鍵點。一,抗日戰爭是正義的戰爭,是反抗暴力的行為回,世界人民都是支持我們的答,這就孤立了侵略者,在道義上占據了制高點。二,中華民族是一個團結的民族,擁有極強的韌性,中華民族對抗外敵的決心是巨大的,中華民族的自豪感與生俱來,中華民族的榮譽不會被磨滅,中國將永遠傲立於東方。
❹ 抗日戰爭最終勝利的歷史必然性是什麼
反法西斯戰爭最終會取得勝利
❺ 抗日戰爭的勝利是必然的嗎
二戰軸心國戰敗是一個必然,但是中國抗戰勝利未必是一個必然(從國際政治格局角度看勝負),盡管抗戰是二戰的一部分,如果蔣介石在同日本人的對抗中,損失慘重,被迫選擇了投降(向汪精衛一樣),那麼中國和日本將會都成為二戰戰敗國,中國就不會獲得聯合國席位。
當然即便是沒有世界大國幫助,一個民族也是永遠不會被其他民族所征服的,早晚中國人會獲得解放(例如滿清或蒙古征服並統治幾百年,中國人最後還是獲得解放),從這個角度看抗戰勝利是一個必然,只是時間問題。
世界大戰的本質就是大國戰爭,小國只是依附大國生存,一戰崛起的德國挑戰英國世界頭號強國地位,結果戰敗,二戰德國重新崛起,並同義大利、日本建立軸心,再次挑戰一戰的戰勝國建立的世界秩序(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結果也是慘敗,可以說完全是實力懸殊太大造成的。
僅僅美國一家的國力就超過德、意、日三國總還多,美國41年12月宣戰,等於42年參戰,42年11月在阿拉曼盟軍就擊敗了軸心國,使得軸心國勢力范圍邊緣地區陷入被動防禦態勢,42年6月中途島美國就掌握了對日作戰主動權。
可以說是軸心國只維持了不到1年的優勢,即可陷入被動局面。
蔣介石早就看到了這兩大集團的差距,日本入侵中國,必將破壞美英集團維護的世界秩序的利益,最後導致大國之戰,美英集團實力強大必將贏得戰爭勝利,所以利用中國土地遼闊,拖住日本,用空間換取時間,等待有利的國際形勢,隨後戰爭擴大,演變成大國之戰(世界大戰),藉助大國力量,中國最後取得了勝利,可以說中國領導階層對於國際形勢的判斷是十分正確的,戰略上高瞻遠矚,由於蔣介石和中國人民的英勇抗戰使得日本陷入泥潭,也獲得大國集團的認可,成為戰勝國行列,贏得了聯合國席位,
中、美、英三國首腦於1943年11月22至26日在開羅舉行會議,討論如何協調對日作戰的共同軍事問題和戰後如何處置日本等政治問題,史稱「開羅會議」。其中,政治問題主要是於23日晚和25日下午中國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兼行政院院長、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和美國總統羅斯福的兩次長談中討論。因為美、英事先已進行過商議,無需再談。中美雙方領導人就八個方面的問題進行了討論,並達成若干共識。其中,關於中國的領土主權問題,中美雙方同意:日本用武力從中國奪去的東北各省、台灣和澎湖列島,戰後必須歸還中國。可以看出,中國獲得了世界頭號大國集團的認可,極大提升了自己的國際地位,也就是說中國沒有「站錯隊」,如果和汪精衛那種觀點,認為日本會獲勝,站到軸心國集團,那麼戰後中國就徹底失去了國際地位。
❻ 為什麼會發生抗日戰爭
理性的來說
直接原因:日本侵略中自國
間接原因:20世紀三十年代,全球爆發經濟危機,日本為轉移國內危機以及民眾注意力,發動侵華戰爭
根本原因:日本本國國土面積狹小,資源稀少,人口眾多,災害頻發(尤其是地震火山),所以日本歷史上歷屆統治者都想舉國遷往大陸(我認為)
❼ 歷史問題:請分析下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必然性
日本明治維新後來,國力大增自,擺脫了自己被侵略的局面,同時軍國主義在日本根深蒂固,所以日本走上了侵略的道路,而侵略朝鮮,進而侵略中國成為日本當時的國策,中國在洋務運動後一直自我感覺良好,不把日本當回事,豐島海戰,平壤戰役後,中國人都認為應該與日本決戰,所以甲午戰爭不可避免
❽ 抗日戰爭的勝利是必然的嗎
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
①正義性的反侵略戰爭:這是中國民族革命與世界反法西專斯戰爭兩重性質的進步的和正義的屬戰爭,因此得道多助,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②全民族抗戰:抗日戰爭是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全民族抗戰,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民族的凝聚力。從敵後戰場到正面戰場,從國統區到論陷區。從國內社會各階層到國外華僑,從漢族到少數民族都充分體現了全民抗戰的特點。③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倡導和建立,到全面抗戰路線的制定;從敵後根據地的建立和抗日游擊戰爭的開展,到毛澤東《論持久戰》指明抗戰前途;從堅持斗爭求團結鞏固統一戰線,到抓住國際國內有利時機及時反攻勝利,都突出了中共在抗戰勝利中的關鍵作用。④兩大戰場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堅持到抗戰勝利,成為中國抗日戰爭的突出特點。⑤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和作戰的相互協調是二戰勝利的根本原因,蘇美對日作戰是中國抗戰決勝的有力配合
❾ 分析中國持久抗戰的歷史必然性及抗戰的最後勝利屬於中國這一結論的正確性 麻煩給至少七百字,急用,謝謝
論持久戰 (一九三八年五月) 這是毛澤東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三日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的講演。 問題的提起 (一)偉大抗日戰爭的一周年紀念,七月七日,快要到了。全民族的力量團結起來,堅持抗戰,堅持統一戰線,同敵人作英勇的戰爭,快一年了。這個戰爭,在東方歷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歷史上也將是偉大的,全世界人民都關心這個戰爭。身受戰爭災難、為著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奮斗的每一個中國人,無日不在渴望戰爭的勝利。然而戰爭的過程究竟會要怎麼樣?能勝利還是不能勝利?能速勝還是不能速勝?很多人都說持久戰,但是為什麼是持久戰?怎樣進行持久戰?很多人都說最後勝利,但是為什麼會有最後勝利?怎樣爭取最後勝利?這些問題,不是每個人都解決了的,甚至是大多數人至今沒有解決的。於是失敗主義的亡國論者跑出來向人們說:中國會亡,最後勝利不是中國的。某些性急的朋友們也跑出來向人們說:中國很快就能戰勝,無需乎費大氣力。這些議論究竟對不對呢?我們一向都說:這些議論是不對的。可是我們說的,還沒有為大多數人所了解。一半因為我們的宣傳解釋工作還不夠,一半也因為客觀事變的發展還沒有完全暴露其固有的性質,還沒有將其面貌鮮明地擺在人們之前,使人們無從看出其整個的趨勢和前途,因而無從決定自己的整套的方針和做法。現在好了,抗戰十個月的經驗,盡夠擊破毫無根據的亡國論,也盡夠說服急性朋友們的速勝論了。在這種情形下,很多人要求做個總結性的解釋。尤其是對持久戰,有亡國論和速勝論的反對意見,也有空洞無物的了解。「盧溝橋事變⑴以來,四萬萬人一齊努力,最後勝利是中國的。」這樣一種公式,在廣大的人們中流行著。這個公式是對的,但有加以充實的必要。抗日戰爭和統一戰線之所以能夠堅持,是由於許多的因素:全國黨派,從共產黨到國民黨;全國人民,從工人農民到資產階級;全國軍隊,從主力軍到游擊隊;國際方面,從社會主義國家到各國愛好正義的人民;敵國方面,從某些國內反戰的人民到前線反戰的兵士。總而言之,所有這些因素,在我們的抗戰中都盡了他們各種程度的努力。每一個有良心的人,都應向他們表示敬意。我們共產黨人,同其他抗戰黨派和全國人民一道,唯一的方向,是努力團結一切力量,戰勝萬惡的日寇。今年七月一日,是中國共產黨建立的十七周年紀念日。為了使每個共產黨員在抗日戰爭中能夠盡其更好和更大的努力,也有著重地研究持久戰的必要。因此,我的講演就來研究持久戰。和持久戰這個題目有關的問題,我都准備說到;但是不能一切都說到,因為一切的東西,不是在一個講演中完全說得了的。 (二)抗戰十個月以來,一切經驗都證明下述兩種觀點的不對:一種是中國必亡論,一種是中國速勝論。前者產生妥協傾向,後者產生輕敵傾向。他們看問題的方法都是主觀的和片面的,一句話,非科學的。 (三)抗戰以前,存在著許多亡國論的議論。例如說:「中國武器不如人,戰必敗。」「如果抗戰,必會作阿比西尼亞⑵。」抗戰以後,公開的亡國論沒有了,但暗地是有的,而且很多。例如妥協的空氣時起時伏,主張妥協者的根據就是「再戰必亡」⑶。有個學生從湖南寫信來說:「在鄉下一切都感到困難。單獨一個人作宣傳工作,只好隨時隨地找人談話。對象都不是無知無識的愚民,他們多少也懂得一點,他們對我的談話很有興趣。可是碰了我那幾位親戚,他們總說:『中國打不勝,會亡。』討厭極了。好在他們還不去宣傳,不然真糟。農民對他們的信仰當然要大些啊!」這類中國必亡論者,是妥協傾向的社會基礎。這類人中國各地都有,因此,抗日陣線中隨時可能發生的妥協問題,恐怕終戰爭之局也不會消滅的。當此徐州失守武漢緊張的時候,給這種亡國論痛駁一駁,我想不是無益的。 (四)抗戰十個月以來,各種表現急性病的意見也發生了。例如在抗戰初起時,許多人有一種毫無根據的樂觀傾向,他們把日本估計過低,甚至以為日本不能打到山西。有些人輕視抗日戰爭中游擊戰爭的戰略地位,他們對於「在全體上,運動戰是主要的,游擊戰是輔助的;在部分上,游擊戰是主要的,運動戰是輔助的」這個提法,表示懷疑。他們不贊成八路軍這樣的戰略方針:「基本的是游擊戰,但不放鬆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認為這是「機械的」觀點⑷。上海戰爭時,有些人說:「只要打三個月,國際局勢一定變化,蘇聯一定出兵,戰爭就可解決。」把抗戰的前途主要地寄託在外國援助上面⑸。台兒庄勝利⑹之後,有些人主張徐州戰役⑺應是「准決戰」,說過去的持久戰方針應該改變。說什麼「這一戰,就是敵人的最後掙扎」,「我們勝了,日閥就在精神上失了立場,只有靜候末日審判」⑻。平型關一個勝仗,沖昏了一些人的頭腦;台兒庄再一個勝仗,沖昏了更多的人的頭腦。於是敵人是否進攻武漢,成為疑問了。許多人以為:「不一定」;許多人以為:「斷不會」。這樣的疑問可以牽涉到一切重大的問題。例如說:抗日力量是否夠了呢?回答可以是肯定的,因為現在的力量已使敵人不能再進攻,還要增加力量干什麼呢?例如說:鞏固和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口號是否依然正確呢?回答可以是否定的,因為統一戰線的現時狀態已夠打退敵人,還要什麼鞏固和擴大呢?例如說:國際外交和國際宣傳工作是否還應該加緊呢?回答也可以是否定的。例如說:改革軍隊制度,改革政治制度,發展民眾運動,厲行國防教育,鎮壓漢奸托派⑼,發展軍事工業,改良人民生活,是否應該認真去做呢?例如說:保衛武漢、保衛廣州、保衛西北和猛烈發展敵後游擊戰爭的口號,是否依然正確呢?回答都可以是否定的。甚至某些人在戰爭形勢稍為好轉的時候,就准備在國共兩黨之間加緊磨擦一下,把對外的眼光轉到對內。這種情況,差不多每一個較大的勝仗之後,或敵人進攻暫時停頓之時,都要發生。所有上述一切,我們叫它做政治上軍事上的近視眼。這些話,講起來好像有道理,實際上是毫無根據、似是而非的空談。掃除這些空談,對於進行勝利的抗日戰爭,應該是有好處的。 (五)於是問題是:中國會亡嗎?答復:不會亡,最後勝利是中國的。中國能夠速勝嗎?答復:不能速勝,抗日戰爭是持久戰。 (六)這些問題的主要論點,還在兩年之前我們就一般地指出了。還在一九三六年七月十六日,即在西安事變前五個月,盧溝橋事變前十二個月,我同美國記者斯諾先生的談話中,就已經一般地估計了中日戰爭的形勢,並提出了爭取勝利的各種方針。為備忘計,不妨抄錄幾段如下: 問:在什麼條件下,中國能戰勝並消滅日本帝國主義的實力呢? 答:要有三個條件:第一是中國抗日統一戰線的完成;第二是國際抗日統一戰線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國內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運動的興起。就中國人民的立場來說,三個條件中,中國人民的大聯合是主要的。 問:你想,這個戰爭要延長多久呢? 答:要看中國抗日統一戰線的實力和中日兩國其他許多決定的因素如何而定。即是說,除了主要地看中國自己的力量之外,國際間所給中國的援助和日本國內革命的援助也很有關系。如果中國抗日統一戰線有力地發展起來,橫的方面和縱的方面都有效地組織起來,如果認清日本帝國主義威脅他們自己利益的各國政府和各國人民能給中國以必要的援助,如果日本的革命起來得快,則這次戰爭將迅速結束,中國將迅速勝利。如果這些條件不能很快實現,戰爭就要延長。但結果還是一樣,日本必敗,中國必勝。只是犧牲會大,要經過一個很痛苦的時期。 問:從政治上和軍事上來看,你以為這個戰爭的前途會要如何發展? 答:日本的大陸政策已經確定了,那些以為同日本妥協,再犧牲一些中國的領土主權就能夠停止日本進攻的人們,他們的想法只是一種幻想。我們確切地知道,就是揚子江下游和南方各港口,都已經包括在日本帝國主義的大陸政策之內。並且日本還想佔領菲律賓、暹羅、越南、馬來半島和荷屬東印度,把外國和中國切開,獨佔西南太平洋。這又是日本的海洋政策。在這樣的時期,中國無疑地要處於極端困難的地位。可是大多數中國人相信,這種困難是能夠克服的;只有各大商埠的富人是失敗論者,因為他們害怕損失財產。有許多人想,一旦中國海岸被日本封鎖,中國就不能繼續作戰。這是廢話。為反駁他們,我們不妨舉出紅軍的戰爭史。在抗日戰爭中,中國所佔的優勢,比內戰時紅軍的地位強得多。中國是一個龐大的國家,就是日本能佔領中國一萬萬至二萬萬人口的區域,我們離戰敗還很遠呢。我們仍然有很大的力量同日本作戰,而日本在整個戰爭中須得時時在其後方作防禦戰。中國經濟的不統一、不平衡,對於抗日戰爭反為有利。例如將上海和中國其他地方割斷,對於中國的損害,絕沒有將紐約和美國其他地方割斷對於美國的損害那樣嚴重。日本就是把中國沿海封鎖,中國的西北、西南和西部,它是無法封鎖的。所以問題的中心點還是中國全體人民團結起來,樹立舉國一致的抗日陣線。這是我們早就提出了的。 問:假如戰爭拖得很長,日本沒有完全戰敗,共產黨能否同意講和,並承認日本統治東北? 答:不能。中國共產黨和全國人民一樣,不容許日本保留中國的寸土。 問:照你的意見,這次解放戰爭,主要的戰略方針是什麼? 答:我們的戰略方針,應該是使用我們的主力在很長的變動不定的戰線上作戰。中國軍隊要勝利,必須在廣闊的戰場上進行高度的運動戰,迅速地前進和迅速地後退,迅速地集中和迅速地分散。這就是大規模的運動戰,而不是深溝高壘、層層設防、專靠防禦工事的陣地戰。這並不是說要放棄一切重要的軍事地點,對於這些地點,只要有利,就應配置陣地戰。但是轉換全局的戰略方針,必然要是運動戰。陣地戰雖也必需,但是屬於輔助性質的第二種的方針。在地理上,戰場這樣廣大,我們作最有效的運動戰,是可能的。日軍遇到我軍的猛烈活動,必得謹慎。他們的戰爭機構很笨重,行動很慢,效力有限。如果我們集中兵力在一個狹小的陣地上作消耗戰的抵抗,將使我軍失掉地理上和經濟組織上的有利條件,犯阿比西尼亞的錯誤。戰爭的前期,我們要避免一切大的決戰,要先用運動戰逐漸地破壞敵人軍隊的精神和戰鬥力。 除了調動有訓練的軍隊進行運動戰之外,還要在農民中組織很多的游擊隊。須知東三省的抗日義勇軍,僅僅是表示了全國農民所能動員抗戰的潛伏力量的一小部分。中國農民有很大的潛伏力,只要組織和指揮得當,能使日本軍隊一天忙碌二十四小時,使之疲於奔命。必須記住這個戰爭是在中國打的,這就是說,日軍要完全被敵對的中國人所包圍;日軍要被迫運來他們所需的軍用品,而且要自己看守;他們要用重兵去保護交通線,時時謹防襲擊;另外,還要有一大部力量駐扎滿洲和日本內地。 在戰爭的過程中,中國能俘虜許多的日本兵,奪取許多的武器彈葯來武裝自己;同時,爭取外國的援助,使中國軍隊的裝備逐漸加強起來。因此,中國能夠在戰爭的後期從事陣地戰,對於日本的佔領地進行陣地的攻擊。這樣,日本在中國抗戰的長期消耗下,它的經濟行將崩潰;在無數戰爭的消磨中,它的士氣行將頹靡。中國方面,則抗戰的潛伏力一天一天地奔騰高漲,大批的革命民眾不斷地傾注到前線去,為自由而戰爭。所有這些因素和其他的因素配合起來,就使我們能夠對日本佔領地的堡壘和根據地,作最後的致命的攻擊,驅逐日本侵略軍出中國。(斯諾:《西北印象記》) 抗戰十個月的經驗,證明上述論點的正確,以後也還將繼續證明它。 (七)還在盧溝橋事變發生後一個多月,即一九三七年八月二十五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就在它的《關於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定》中,清楚地指出: 盧溝橋的挑戰和平津的佔領,不過是日寇大舉進攻中國本部的開始。日寇已經開始了全國的戰時動員。他們的所謂「不求擴大」的宣傳,不過是掩護其進攻的煙幕彈。 七月七日盧溝橋的抗戰,已經成了中國全國性抗戰的起點。 中國的政治形勢從此開始了一個新階段,這就是實行抗戰的階段。抗戰的准備階段已經過去了。這一階段的最中心的任務是:動員一切力量爭取抗戰的勝利。 爭取抗戰勝利的中心關鍵,在使已經發動的抗戰發展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只有這種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才能使抗戰得到最後的勝利。 由於當前的抗戰還存在著嚴重的弱點,所以在今後的抗戰過程中,可能發生許多挫敗、退卻,內部的分化、叛變,暫時和局部的妥協等不利的情況。因此,應該看到這一抗戰是艱苦的持久戰。但我們相信,已經發動的抗戰,必將因為我黨和全國人民的努力,沖破一切障礙物而繼續地前進和發展。 抗戰十個月的經驗,同樣證明了上述論點的正確,以後也還將繼續證明它。 (八)戰爭問題中的唯心論和機械論的傾向,是一切錯誤觀點的認識論上的根源。他們看問題的方法是主觀的和片面的。或者是毫無根據地純主觀地說一頓;或者是只根據問題的一側面、一時候的表現,也同樣主觀地把它誇大起來,當作全體看。但是人們的錯誤觀點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根本的錯誤,帶一貫性,這是難於糾正的;另一類是偶然的錯誤,帶暫時性,這是易於糾正的。但既同為錯誤,就都有糾正的必要。因此,反對戰爭問題中的唯心論和機械論的傾向,採用客觀的觀點和全面的觀點去考察戰爭,才能使戰爭問題得出正確的結論。
❿ 抗日戰爭爆發的原因是什麼
1、戰爭起因
(1)根本原因:根據既定國策,日本在1927年東方會議上確定「征服滿蒙」的武裝侵略方針。
(2)現實原因:受1929年經濟危機的影響,日本面臨嚴重打擊。國民經濟虧損,黃金不斷外流,工業萎縮,農業告急。為了擺脫世界經濟危機造成的深重困擾,轉移國內的注意力,日本帝國走上侵略道路。另一方面,國民政府正全力圍剿紅軍,中國的內戰為日本侵華提供了可乘之機。
2、戰爭簡介
抗日戰爭(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Second Sino-Japanese War),是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從1937年七七事變國民政府發表《告全體將士書》至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結束,歷時八年,被稱為八年抗戰、或簡稱抗戰。
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挑起戰爭沖突,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
在戰爭初期,中國投入大量軍隊以遏制日軍的進攻;隨後交戰雙方即轉入相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力量逐漸發展壯大,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美國的羅斯福政府正式對日宣戰,中國戰場成為二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簡稱)的主戰場之一。
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抗日戰爭對中國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和財產損失,但戰爭過程中民眾的國家觀念得到了增強,戰爭的勝利極大的提高了中國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
3、戰爭意義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反侵略戰爭和民族解放戰爭,是20世紀中國和世界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戰爭史上的奇觀。
第一,抗日戰爭的勝利徹底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捍衛了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第二,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弘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
第三,抗日戰爭的勝利,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維護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