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抗日戰爭時期是什麼時候
一、全面抗日戰爭爆發日。
1、國際上公認的抗日戰爭,這個時間是從1937年7月7日開始起算的。回
抗日戰爭,在答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是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由於全面戰爭時間約為8年(1937年七七事變國民政府發表《告全體將士書》—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亦被稱為八年抗戰、或簡稱為抗戰。
2、事實上,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是從1931年的9月18日開始的。
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挑起戰爭沖突,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才全面爆發。
當然,國內也有把1931年視為抗日戰爭的開始。
二、抗日戰爭勝利日
1、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包括中國在內的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2、1945年9月2日,日本在中國戰區向國民政府正式投降。
中國人民把1945年9月3日視為抗日戰爭勝利日,這個時間是海峽兩岸公認的。
B. 當時日本發動抗戰的時候中國的狀況是怎樣的
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時候,當時的中國是非常落後的。這種落後主要體現在經濟實力和軍事裝備方面。經濟上日本已經走上了工業化的道路,建立了較為完備的國家工業體系,具備強大的科研實力,而中國當時卻是以封建式的農業生產為主,工業生產能力羸弱,科技研發能力幾乎為零;軍事上日本已經建立了強大的海軍和空軍,擁有包括航空母艦在內的軍艦數百艘,作戰飛機上千架,陸軍的武器裝備在亞洲也是領先水平;而中國海軍和空軍十分弱小,海軍幾乎沒有大型水面艦艇,都是性能單一的老式輕型艦船,空軍的幾百架飛機也是購自國外的老式飛機,由於中國沒有強大的工業支撐,海空軍的裝備無法實現自我補充,中國的陸軍雖然數量龐大,但是國內派系嚴重,軍隊的凝聚力較差,陸軍的武器裝備以步兵的輕武器為主,且武器種類繁多,無法形成制式裝備的彈葯供應體系,武器性能比較落後。
C.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有多少人口
抗日戰爭時期是1931年9月18日至1945年9月2日。
這個期間的人口是有變化的,在民國時期的人口總數一直沒有一個准確的官方說法,一般通用的就是4萬萬同胞,也就是4億人,約佔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
中國人口到18世紀中葉已經超過4億,近代以來,在籍人口不斷增加,從1841年的4.13億增加到1949年的5.41億,在109年中增加了31%以上。
(3)抗日戰爭前期中國情況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人口損失數量
抗日戰爭是近代史上中國人民為追求民族解放、捍衛國家獨立的一場偉大全民族抗戰。抗戰八年,中國人民與日本侵略者進行了長期的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並最終與世界反法西斯正義力量一起贏得了戰爭的最後勝利。
逐日寇出國門,挽民族免滅絕,奠立了中華民族復興的根基,但中國人民也為此偉大勝利付出了極其慘烈的代價,遭到前所未有的損失,人口損失即為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
經過長達四年時間的研究,利用戰爭期間及戰爭勝利後形成的大量檔案文獻資料,對國民政府權轄區域內南京市、江西、廣西、湖南、福建、河南、雲南、貴州等省以及陝甘寧地區、國民政府部分中央部會機關、南洋華僑等方面的戰時人口損失情況進行了分別的考察。
結合利用相關資料對部分省區的戰時人口損失數目進行增補及重新核算,對中國解放區抗戰人口損失進行了分析、核算,得出有關中國抗戰時期人口損失的初步研究結論。
中國抗戰直接人口損失可累計之估計數為2062萬人,合可累計之戰爭直接傷殘人口,軍民傷亡最低限為3480萬人;同時,我們認為,中國抗戰直接傷亡人口合計應在4100萬上,合戰時失蹤被俘等項數字。
戰爭直接給中國造成的死亡、傷殘及失蹤等項人口損失共計超過4500萬人;而從人口損失的角度看,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口損失總數應在5000萬人以上。
D. 請問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的現狀是怎麼樣的
貧富差異比現在更厲害,在大城市特別是在上海過的日子就好比現在的紐約。
E. 抗日戰爭前中國有多少人口
抗日戰爭前中國人口1912年為億,1928年為4.7億,1936年為4.7億(估計)。歷史上,中國人口一保持世界人口較大比例。1850年中國人口約4.3億,佔世界人口的34%。由於戰亂等原因,1850年至1950年中國人口增長緩慢。1949年年末,中國大陸人口為5.4167億,佔世界人口比例下降到22%。
1931年爆發了抗日戰爭,在抗日戰爭期間,中國有大約900萬平民在抗日戰爭中死亡,另有800萬平民因其他原因死亡,9500萬人淪為難民。根據蔣夢麟的回憶錄,1400萬年輕人在被強奸後死於飢餓。據估計,中國抗日戰爭的直接人口損失為2062萬人。
而戰爭中軍民傷亡的最低限為3480萬人。同時,據估計,合戰時失蹤被俘等項數字,戰爭直接給中國造成的死亡、傷殘及失蹤等項人口損失共計超過4500萬人;而從人口損失的角度看,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口損失總數應在5000萬人以上。
(5)抗日戰爭前期中國情況擴展閱讀:
抗戰勝利後,抗戰賠償委員會作出的《中國責令日本賠償損失之說貼》指出,淪陷區有26省1500餘縣市,面積600餘萬平方公里,人民受戰爭損害者至少在2億人以上。
自1937年7月7日至戰爭結束,中國軍隊傷亡331萬多人,人民傷亡842萬多人,其他因逃避戰火,流離顛沛,凍餓疾病而死傷者更不可勝計。
1950年起,由於生產發展、人均壽命提高,世界各國人口迅速增長。到1990年末,中國人口已達11.4333億人,但佔世界人口比例一直保持在22%左右。
F. 抗戰初期國內的情況
何應欽在《開戰之前敵我兵力比較》中,對比了「七七事變」時雙方的兵種及兵員數量,日本在開戰之初,陸、海、空軍無論在質量上還是數量上都占絕對優勢。日本兵員總數為448.1萬人,其中現役兵、後備役兵、預備役兵為戰斗兵,數量199.7萬人,補充兵人數248.4萬。陸軍常備師團17個,海軍艦艇190萬噸位,空軍飛機2700多架。國民黨陸軍現役兵170多萬,補充兵約50萬。海軍艦艇11萬噸位,不足日本的1/10。空軍僅有戰斗機305架,各式飛機加起來一共600架。陳誠在《敵我國力的比較》中寫道:我陸軍雖然有182個師的番號,但作戰初期可使用於一線的兵力,僅為步兵80個師、9個獨立旅、9個騎士師、2個炮兵旅、16個獨立團而已。
這里首先需要釐清的是中日雙方軍隊編制上的差異。日軍以師團為基本戰略單位,聯隊為基本戰術單位。在抗戰爆發時,日軍有17個師團,編制為四單位制,即每個師團下轄兩個旅團,每個旅團設有兩個步兵聯隊,每個步兵聯隊包含四個步兵大隊和一個山野炮中隊(75毫米山野炮4門)、一個速射炮中隊(37毫米速射炮6門)。每個步兵大隊下設三個步兵中隊、一個機槍中隊(九二式重機槍6挺)、一個炮兵小隊(九二式步兵炮2門)。一個步兵中隊包括三個步兵小隊,每小隊轄三個分隊(輕機槍3挺,步槍24支)、一個擲彈筒分隊(擲彈筒2支)。師團總人數在2.3萬~2.5萬人。即便是在侵華戰爭開始後,日軍感到四單位制師團行動不便,取消了旅團級別,改為師團直接下轄三個聯隊,直屬一個炮兵聯隊、一個工兵聯隊、一個搜索聯隊和一個輜重聯隊後,一個師團也有1.8萬人的規模。國民黨軍的編制為一個師下轄三個團,另有直屬的工兵連、迫擊炮連、搜索連、特務連各一個,步兵團沒有炮兵。按照這樣的配備,一個師的兵力大約相當於日軍的一個步兵大隊。如若按日軍最初的四單位制計算,17個師團下轄共計204個步兵大隊——國民黨軍的統合戰鬥力其實僅為其2/5。
G. 抗戰前的中國是怎樣的狀況
1931年以前,中國長期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封建主義、帝國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三座大山壓迫之下,人民生活極端貧困,基礎設施落後,生產嚴重破壞,加上常年的軍閥混戰,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中。
H. 抗日戰爭以前中國的社會狀況
民族工業膨勃發展,帶來很多就業機會,使大量農民湧入城市。上海成為遠東的金融中心。被稱為中華民國的『黃金十年』
I.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國內情況
二戰前,日本人的日子其實挺好過的。雖然日本沒有英美等歐美列強發達富裕,但在亞洲首屈一指,是亞洲唯一的工業國。當時的日本已經擺脫了貧窮落後的面貌,日本不管是農村還是城市,都非常具有現代化的氣息,國內民眾也基本都能吃飽飯。
可以說在當時來講,日本人的生活是非常安逸和富裕的,甚至讓人羨慕。但戰爭爆發後,這種情況徹底改變了。
1936年,由日本軍部支持的廣田弘毅正式上台組閣,標志著法西斯政權在日本正式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亞洲戰爭策源地形成。次年,日本發動了侵華戰爭,日本進入戰爭狀態。由於日軍遭到了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日本陷入了中國戰爭的泥潭。
日本是個小國,資源匱乏,底子也很薄,沒多久外匯儲備就用光了,財政也開始入不敷出。由於日本無法在國外借到錢,所以只能從國內百姓身上想辦法。為了支援前線,日本人開始節衣縮食,民眾紛紛把積蓄拿出來購買政府發行的公債。但沒多久,日本國民就已經沒有什麼積蓄,全都過的緊巴巴。
沒錢不可怕,節衣縮食還能對付一下。問題是,日本發動的侵略戰爭是個無底洞。由於戰爭規模越來越大,所以日本政府財政和資源的缺口也越來越大。為了維持戰爭,日本把國內所有的資源都集中到軍事上,並加大了對國內民眾的掠奪,連日本國民的口糧都被徵用了。
城裡人再也吃不上雪白的大米,即使條件好一些的也只能吃一些摻雜粗糧的糙米。而鄉下的農民們就更慘了,農民們辛辛苦苦種出來的糧食基本上全部都要上交國家,自己只能吃粗糧和野菜。一到冬天來臨,很多沒吃沒喝的日本農民根本撐不過寒冷的冬季。所以,每年日本農村很多地方都會出現餓死人的情況。
日本人不僅忍飢挨餓沒飯吃,他們的日用生活品也非常匱乏。由於執行配給制,日本國民手裡又沒有錢,所以他們只能分到數量很少、質量極差的生活品。大部分日本人分到的衣服是一種用木漿和樹皮混合著粉碎的廢舊棉布製作的粗製服裝。
這種服裝非常易碎,穿著也不舒服,但能夠分到一套衣服已經非常不容易,因為有的人連衣服都沒有。至於糖、油、肥皂等生活日用品,對於日本人來說完全屬於奢侈品。二戰後期,為了滿足戰艦的燃油需求,日本政府把老百姓炒菜做飯的豆油都給徵用了,老百姓做菜只能用水煮。
公園里的鐵柵欄、路邊的井蓋甚至家裡的收音機和門板也都被徵用了。實際上,日本政府征不徵用已經沒有什麼實際意義,因為大部分民眾連住的地方都沒有了。由於盟軍的轟炸,大量房屋被炸毀,很多人只能住又臟又臭的下水道,和老鼠住在一起。當時日本人的生活可想而知。
更讓他們難以忍受的是,他們沒有任何自由和權力,除了為國家賣命什麼都不能做。即使不被拉到前線充當炮灰,也要在後方像機器人一樣進行超長時間和超長強度的乏味工作,忍受著折磨,為所謂的大日本帝國「聖戰」服務。
所以「滿洲」成為了日本人心目中的樂土,他們都夢寐以求的希望能到滿洲去,因為滿洲國被日本軍部宣傳的簡直就是世外桃源。實際上,真的如此嗎?答案自然不是,當時的滿洲並不比日本本土民眾生活的好多少。不過滿洲擁有他們渴望的和平。
畢竟如果沒有戰爭,也許他們會生活的更好,也不會落到顛沛流離、忍飢挨餓的地步。但不管怎麼說,他們都參與了日本的對外侵略,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他們都充當了日本帝國主義的幫凶,即使忍飢挨餓、遭到轟炸,也不值得人們同情。
抗日戰爭日本國內環境:
日本經濟危機
1929年10月,由美國開始的經濟危機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日本在危機中遭受沉重打擊,國民經濟虧損,黃金不斷外流,工業萎縮,農業告急。為了擺脫世界經濟危機造成的深重困擾,轉移國內的注意力,日本帝國走上侵略道路,日本軍國主義者加緊實施其既定的侵華政策。
國際環境
九一八事變後,國際局勢發生深刻復雜變化,特別是各主國聯調查團調查南滿鐵路被炸情況要國家對日本侵略中國所採取的綏靖政策,客觀上縱容了世界法西斯勢力的發展和相互勾連。
中國政府曾將希望寄託於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際組織——國際聯盟。然而西方政治家們此時主要精力集中於歐洲戰場,未向中國伸出援手。國聯的綏靖主義態度使日本對國際社會不再心存忌憚,它向日本發出了一個錯誤的信號,嘗到了甜頭的日本從此在侵略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J. 抗日戰爭爆發前我國國內的情況
27年到37年被稱為黃金十年。那個時候國家實力還是很弱,但是經濟發展很快,差不多版接近10%。國家還在承擔清朝遺權留下的賠款,只有25%的財政用於經濟發展,這個速度堪稱一個奇跡。
1932年軍事收束(即大裁軍)完成後,政府保留的現役軍隊不到150萬,後備兵力不到100萬,是沒有為大戰做好充分准備的,但是軍費開支已經接近財政的40%,絕對偏高。中原大戰之後(即軍事收束之後),國內主要的軍史行動是南方對中央蘇區的圍剿。
地域發展極度不平衡。東南部地區工農業發展迅速,政治氛圍也較好。但是西北、西南依舊處於實際上的軍閥格局狀態(雖然名義上都尊崇中央政府),東北已經落入日本手中,東北軍全部入關。而華北事件後,華北的熱河省也落入日本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