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戰爭 > 必修1歷史抗日戰爭課件

必修1歷史抗日戰爭課件

發布時間:2021-03-02 23:34:00

『壹』 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意義。高一必修一課本的

抄抗日戰爭勝利的偉大歷史意義襲在於:
1、這是中國人民百餘年來反對帝國主義侵略中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全民族解放戰爭,是中華民族由衰敗到勝利和重新振興的轉折點;
2、抗日戰爭中人民武裝力量得到空前的發展壯大,從而奠定了新民主義革命最後勝利的基礎;3、中國戰場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東方的主戰場,牽制和消耗了日本總兵力的范,打亂了其侵略計劃,支援了同盟國在亞洲和太平洋戰場作戰。
(1)捍衛了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使中華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運,為中華民族實現偉大的復興奠定了基礎。抗日戰爭的勝利結束了日本在台灣50年的殖民統治,使台灣回到祖國的懷抱。

(2)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使中國人民在精神上、組織上的進步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為抗戰勝利後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取得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

(4)對世界各國奪取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維護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貳』 抗日戰爭課件怎麼做

但沒有對侵略帶來的危害進行系統分析。瓜分狂潮與民族危機二、中國軍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三元里抗英無左宗棠收復新疆無黃海海戰和反割台斗爭用小字和圖片介紹了致遠艦和反割台斗爭。義和團反帝運動無三、偉大的抗日戰爭侵華日軍的罪行下冊第七單元第五課(共兩框內容提到七七事變、南京大屠殺、細菌戰、西安事變、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東北抗日義勇軍、台兒庄戰役、敵後抗日、國際救援、抗戰勝利等重要知識點)關內關外的抗日救亡運動全民族的抗日戰爭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2、課標要求(1)列舉1840年至1900年間西方列強的侵華史實,概述中國軍民反抗外來侵略斗爭的事跡,體會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斗爭精神。(2)列舉侵華日軍的罪行,簡述中國軍民抗日斗爭的主要史實,理解全民族團結抗戰的重要性,探討抗日戰爭勝利在中國反抗外來侵略斗爭中的歷史地位。3、學習要求能力層次要求:識記層次——「列舉」、「知道」、「了解」、「簡述」、「說明」、「講述」等;理解層次——「概述」、「理解」、「說明」、「闡明」、「歸納」等; 應用層次——「分析」、「評價」、「探討」、「比較」、「討論」等;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認識、感受、感悟等心態詞彙。 第一課學習要求:了解鴉片戰爭的背景,知道1840年至1900年間西方列強的主要侵華戰爭: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簡述《馬關條約》、《南京條約》、《辛丑條約》的內容及其危害;認識列強侵華戰爭對中國的影響:中國的國家主權遭到嚴重踐踏,中國由獨立主權國家淪為受列強支配的半殖民地國家,中國社會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第二課學習要求:通過教材所提供的文字和圖片資料,概述中國軍民反抗外來侵略斗爭的典型事跡:三元里抗英、左宗棠收復新疆、黃海海戰和反割台斗爭、義和團運動,概括中國軍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分為政府官兵英勇抵抗和人民大眾自發抵抗兩類,善於發現中國近代史中關於抗敵禦侮的相關事例,總結出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斗爭精神是列強未能將中國變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第三課學習要求:簡述盧溝橋事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中共全面抗戰路線和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知道正面戰場的淞滬會戰、太原會戰與平型關大捷、徐州會戰與台兒庄大捷、武漢會戰和敵後戰場的百團大戰等;了解南京大屠殺、日軍的細菌戰和毒氣戰;理解抗戰的勝利及其意義。體會全民族團結抗戰的重要性,探討抗日戰爭勝利在中國反抗外來侵略斗爭中的歷史地位。4、專題概述兩條主線:一條是列強侵略,一條是中國軍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一個主題:捍衛國家主權與民族完全獨立與解放。 列強侵略中國軍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國際背景主要戰爭侵華方式愛國官兵人民群眾工業革命完成開辟國際市場鴉片戰爭商品輸出(略)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展;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中國邊疆危機從瓜分狂潮到「以華治華」。從商品輸出到資本輸出過渡左宗棠收復新疆(略)甲午中日戰爭甲午海戰愛國官兵台灣人民反割台斗爭瓜分中國狂潮 八國聯軍侵華(略)義和團運動30年代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日本侵華軍事侵略殖民統治抗日救亡運動的興起和高漲1937年七七事變後全民族抗戰 第三課、偉大的抗日戰爭一、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簡述盧溝橋事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中共全面抗戰路線和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知道正面戰場的淞滬會戰、太原會戰與平型關大捷、徐州會戰與台兒庄大捷、武漢會戰和敵後戰場的百團大戰等;了解南京大屠殺、日軍的細菌戰和毒氣戰;理解抗戰的勝利及其意義。體會全民族團結抗戰的重要性,探討抗日戰爭勝利在中國反抗外來侵略斗爭中的歷史地位。 2、過程與方法⑴提問學生:通過小學和初中有關歷史知識的學習,你對中國的抗日戰爭了解多少?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逐步培養學生利用已學知識學習和理解未知知識的知識遷移方法。⑵要求學生首先閱讀本節的大標題和三個子標題,並分析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以使學生學會從整體上把握歷史的過程和方法。⑶引導學生從《侵華日軍的罪行》一目中列舉最能反映日本帝國主義殘暴本質的事實,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過程和方法。⑷要求學生對《關內外的抗日救亡運動》一目進行分類:先從政治派別分,再從關內與關外分,最後看書上是按什麼進行編排的等,以培養學生正確的多角度的分類方法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⑴通過對侵華日軍罪行史實的掌握,培養學生愛憎分明的情感立場,共同警惕日本今天新的軍國主義企圖重新抬頭的危險。⑵通過中國軍民團結抗日史實的學習,深刻理解團結就是力量的道理,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形成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⑶通過學習,加深對歷史上以人為本、善待生命、關注人類命運的人文主義精神的理解;培養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增強經受挫折、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二、本課重點和難點 本課重點:盧溝橋事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中共全面抗戰路線和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 本課難點: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以及原因、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三、教學理念 1、加強課程內容與現代社會的聯系,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2、教學過程中滲透教學評價,教中有評,評中有教,體現一種過程引導、及時反饋和激勵鞭策的教學理念。3、注重情景體驗和理性分析、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4、屏棄原來的以教材為中心,一綱一本的觀念,樹立新的教材觀,以課標為依據,參照教學指導意見,變教教材為用教材教,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四、知識結構及教學流程導入新課:提問:中共誕生前,中國人民為維護國家主權進行過哪些可歌可泣的抗爭,結局怎樣?中共誕生後,中國人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出現了怎樣的高潮?由此導入新課——進行了偉大的抗日戰爭。新課學習:(一)、侵華日軍的罪行1、日本侵略中國的原因何在?① 滅亡中國,稱霸西太平洋是日本的既定國策。② 1931年,受世界性經濟危機的影響,日本陷入極端困難的境地。③ 中國國民政府全力圍剿紅軍,給了日本可乘之機。④ (補充知識)日本之所以敢於侵略中國,還在於中國長期積弱不振。參見下圖表對比,使學生認識中日雙方的差距。中國日本工業總產值13.6億美元60億美元生鐵產量95.9噸239.7噸鋼產量55.6噸635噸石油0.02噸39.3噸論由史出:分析日本侵華之前的政治社會背景,給學生講述自明治天皇以來日本的國策,也可以結合日本的地理位置,資源狀況等讓學生了解日本所面臨的民族危機感,從而試圖通過對外擴張尋找出路;放眼全球,簡單地給學生講述一下經濟危機給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帶來的影響,並結合一些資料了解經濟危機對日本經濟和社會的影響,以及從壟斷資本主義國家的特點來分析日本侵華的原因;通過回顧幾次日本侵華的主要戰爭,讓學生認識到征服中國是日本的目標;給學生介紹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政策以及對紅軍的圍剿,讓學生明白為什麼說日本有侵略中國的可乘之機。討論:對這些原因,你有何感想?(讓同桌同學、及周圍同學一起討論,然後自由發言,答案沒有唯一性。)2、軍事罪行過程:盧溝橋事變 八一三事變 攻陷南京 進攻徐州 攻陷廣州、武漢暴行:南京大屠殺 細菌戰 毒氣戰通過一些圖片和資料向學生展示盧溝橋事變、南京大屠殺、細菌戰、毒氣戰。讓學生充分認識日本的侵略給中國帶來的危害,對學生進行情感價值觀方面的教育。通過一些資料給學生介紹現在日本對這段歷史的反應,通過介紹戰爭給中國人民,包括日本無辜民眾帶來的災難,介紹日本現在的態度,讓學生思考,為什麼日本不能夠從中反思,為什麼不肯向亞洲人民道歉,為什麼軍國主義還有抬頭的趨勢,作為我們這一代人,應當怎樣認識這段歷史,我們要以史為鑒,不要讓歷史重演;同時,也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戰爭的根源,不能完全用仇恨的眼光來看待日本,要有理性的思考,要看到中國的落後,讓學生明白「落後就要挨打」這一道理,中國在遭受了100年的侵略後為什麼還是不能反思,還會給日本以可乘之機,在民族危機面前,為什麼到了要亡國的地步才能夠覺醒,而正是因為日本的侵略才促使了這種覺醒,而日本卻早在西方最早滲透到亞洲之時,就已經覺醒,大力推行改革,從而實現了富國強兵,從這一點也可以引導學生得出結論:中國的舊體制實在是太僵化,而改革又是如何的舉步為艱,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的失敗充分印證了這一點。3、殖民統治原因:鞏固和擴大佔領區。表現:①「以華制華」,利用漢奸,扶持傀儡政權;②實行殖民統治;③經濟掠奪和奴化教育。危害:再次踐踏了中國的國家主權,破壞了中國的領土完整,掠取了在淪陷區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特權,剝奪了許多無辜百姓的生存權,中華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引導學生思考)註:盧溝橋事變 南京大屠殺 細菌戰 毒氣戰 屬於新課標學習要求內容,教材描述比較簡單,宜加入一些文字和圖片來詳細講述。思考題:侵華日軍對中國人民犯下了哪些罪行?教材外擴充知識:補充一些關於日本現在對這場戰爭的認識的背景資料,比如日本的新教科書問題,參拜靖國神社問題,當前中日關系問題。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反思這段歷史,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只有牢記過去,吸取教訓,才能避免歷史悲劇重演。要學生深切感受「落後就要挨打」這一道理,從而形成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樹立為國家富強、人類和平與進步事業做貢獻的人生理想。(二)、關內關外的抗日救亡運動1、關內關外的抗日運動⑴中國共產黨的態度:堅決(九一八事變的宣言、八一宣言和召開瓦窯堡會議)⑵ 關外的抗日武裝:東北抗日義勇軍⑶國民黨愛國軍隊 :一二八事變中,蔡廷鍇、蔣光鼐率領國民黨第十九路軍抵抗;日軍進犯山海關,東北軍奮起還擊,愛德馨等全營殉國;日軍進犯長城時,二十九軍宋哲元部英勇抵抗;日軍進犯察哈爾省時,馮玉祥、吉鴻昌組織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將日偽軍趕出察哈爾省。2、關外的救亡運動 ⑴關外人民的救亡運動:工人罷工、募捐;愛國工商業者抵制日貨;拒收日鈔,要求政府與日絕交。⑵愛國學生:掀起「一二九運動」:背景、時間、目的意義⑶國民黨愛國將領: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時間、經過、結果、意義這部分內容(三)、全民族的抗日戰爭1、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背景:⑴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合作抗日的序幕;⑵盧溝橋事變,日軍開始全面侵華;⑶八一三事變,日軍侵佔上海、威脅南京。經過:⑴國民政府發表《自衛抗戰聲明書》;⑵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和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⑶國民黨公布國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意義:⑴從此抗日戰爭發展為全民族的抗戰。⑵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國共兩黨合作抗日。學生思考:為什麼國共兩黨能夠實現合作進行抗戰?抗日救亡運動為什麼會發展為全民族的抗戰?(啟發學生聯系初中所學知識加以總結,並從多角度思考問題) 2、正面戰場的抗戰⑴淞滬會戰:時間、經過、意義⑵太原會戰:時間、平型關大捷⑶徐州會戰:時間、台兒庄大捷結果:⑴消耗了日軍大量的有生力量,但未能阻止優勢敵人的進攻。⑵1938年10年,中國的抗日戰爭進入了戰略相持階段。學生討論:國民黨正面戰場抗戰的結果,說明了什麼?怎樣評價正面戰場的地位和作用。(通過講述要學生充分認識國民黨正面戰場的重要作用)1、 國民黨正面戰場是抗日的主力,國民政府組織了一系列大規模的會戰,……使日本三個月內滅亡中國的計劃破滅;2、 聲援了共產黨組織的抗日根據地的建立,為敵後游擊戰爭創造了條件;3、 國民黨愛國官兵的英勇事跡,振奮了民族精神,大長中國人的志氣,請學生舉例說明;4、 喚起了國際上的同情和支持,擴大了中國抗戰在國際上的影響力;5、 掩護了西南抗戰基地的營建,為確保抗戰的勝利提供了條件。(補充知識)6、 引用一些資料來說明正面戰場的地位和作用,比如,在抗戰中,國民黨殲敵100多萬,國民黨軍隊傷亡321萬,為抗戰的勝利做出了極大的犧牲。3、敵後戰場的抗戰⑴洛川會議,制定全面抗戰路線;⑵敵後抗日根據地開辟⑶陝甘寧邊區政府成立⑷百團大戰⑸少數民族抗日武裝斗爭:蒙古抗日游擊隊、回民支隊等。意義:敵後戰場發展成為抗日戰爭的主要戰場。學生思考:怎樣正確認識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在抗日戰爭中的關系。(相互配合、互相依存)1、抗戰前期,正面戰場聲援了共產黨組織的抗日根據地的建立,為敵後游記戰爭創造了條件;2、抗戰進入相持階段,由於正面戰場的消極抗戰,正面戰場形勢惡化,這時,敵後戰場成為抗戰的主力,但正面戰場繼續堅持抗戰,鉗制了敵人,有力地配合了敵後戰場的堅持和發展。四、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1、中國戰區盟軍最高統帥部成立

『叄』 高一歷史(必修一)抗日戰爭的重點

抗日戰爭的時間、發生的原因、發生的背景、、結果、意義等等

中國抗日戰爭,又稱為日本侵華戰爭,是指在1930年代至1940年代,由於日本帝國非法入侵中華民國引發的戰爭,主戰場在中國大陸,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事之前與期間,最終以中國的勝利而告終。
這場戰爭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名稱。中華民國政府及多數華人稱其為八年抗戰、中日戰爭等等,簡稱抗戰,中國共產黨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稱其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日本稱其為日華戰爭(日語:日中戦爭)或支那事變(支那事変),西方國家多數稱其為第二次中日戰爭(把甲午戰爭稱為「第一次中日戰爭」)。
抗日戰爭結束於1945年8月15日,但對於其開始的時間存在爭議。比較普遍的觀點認為,全面的抗日戰爭起於1937年7月7日的盧溝橋事變,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時結束,歷時九十七月又八天,共為八年,八年抗戰名稱因此而來。另外一種觀點認為這場戰爭可追溯到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變,這是政府私下主導的局部抗戰的開始,因此又有十四年或十五年抗戰之說。也有觀點認為,1941年12月9日在珍珠港事件爆發後兩天,中華民國政府才公開宣布正式同日本宣戰,如果這樣算,抗日戰爭歷時不到4年。在這段時間里,戰爭擴大到整個太平洋地區,中國和美國、英國等同盟國共同抗擊日本,而中國的抗戰也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的一部分。最後,日本節節敗退,戰爭以包括中華民國在內的同盟國勝利而結束。

抗日戰爭 - 主要特徵
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全民參戰的一場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戰爭。是中國人民取得完全徹底勝利的一場戰爭。其主要特徵有5條:
1、全國共同抗戰。
2、主要有兩支抗日力量。中國國民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
3、兩個抗日戰場,中國國民黨面對的正面戰場和中國共產黨開辟的敵後戰場。
4、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部分,得到了包括美國在內的全世界人民的支援,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場的主要戰場之一,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標志著第二次世界打戰徹底結束。
5、抗日戰爭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反侵略戰爭,中國人民空前團結起來,浴血奮戰,前撲後繼,付出了巨大的犧牲。

抗日戰爭 - 意義
抗日戰爭是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第一次獲得完全勝利的反侵略戰爭。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徹底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捍衛了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使中華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運。它是中華民族在近代歷史上進行反侵略戰爭第一次取得徹底勝利,改變了屈辱挨打的狀況。終於擺脫了「恐洋症」,全中國人民找回了自信與自尊。從此感到自己作為世界上一個有能力自立的民族,能夠打敗侵略者,這對整個民族精神非常重要,也就是中華民族在世界上能夠有地位,不再受人欺壓,從而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它同時也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為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徹底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礎。

『肆』 高一歷史必修一人教版第十六課《抗日戰爭》的全面抗戰和片面抗戰分別是什麼

兩條不同抗戰路線的比較:
①依靠的力量不同:片面抗戰路線是由國民政府和軍隊包辦抗戰,依靠英美等國的"外援",不給人民以抗日所必需的民主自由權利.全面抗戰路線依靠中國廣大人民群眾,並爭取和團結一切抗日力量.為此,共產黨提出廢除國民黨一黨專政,給人民以充分的抗日民主權利,充分動員,組織和武裝民眾抗戰,使抗日戰爭成為真正的人民戰爭.洛川會議通過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就是全面抗戰路線的具體體現.總之,兩條抗戰路線的本質區別在於是否發動和依靠人民群眾抗戰.
②)代表的階級利益不同:片面抗戰路線是由國民政府的階級本質決定的,國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與廣大工農群眾處於階級對立狀態,因此不願意讓人民的力量在抗戰中發展壯大,從而威脅其目後的統治.全面抗戰路線是由中國共產黨為代表的無產階級領導的,代表了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使抗日戰爭變成了真正的民族解放戰爭.
③抗戰的結果不同:片面抗戰路線挫傷和打擊了人民群眾的抗日積極性,影響到國民黨前線官兵的士氣和戰鬥力,導致了抗戰初期國民黨軍隊的節節敗退,喪失了華北,華中,華南大片領土.八路軍,新四軍執行全面抗戰路線,放手發動群眾,廣泛開展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使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日益壯大和發展,嚴重威脅日軍後方,成為抗戰後期對敵作戰的主要力量.
不同的抗戰路線是由國共兩黨不同的階級利益決定的.國民黨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與群眾對立,害怕群眾,單純依靠政府和軍隊來抗戰.共產黨代表工農群眾利益,必然發動群眾和依靠群眾,進行全民族的抗戰

『伍』 整理必修一重大歷史事件

要是覺得下面的內容看不懂就看這個網頁 http://wenku..com/view/ffd0142b0066f5335a812108.html
我從這兒復制來的,採納我的答案吧

中國古代史

約公元前
2070

:禹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
------
夏。中國出現早期國家政治制度

公元前
1046

:建立周朝,史稱西周

公元前
770

:周王東遷洛邑,史稱東周

公元前
221
年前
:秦王嬴政結束了長期的諸侯割據局面,統一全國

世界古代史

公元前
8~
公元前
6
世紀
:古希臘城邦國家出現

公元前
6
世紀初

梭倫改革
,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礎

公元前
6
世紀末
:克利斯提尼改革,雅典民主政治確立起來

公元前
5
世紀

伯里克利
執政時代


黃金時代


公元前
4
世紀後半期
:希臘被北部崛起的馬其頓王國所滅

公元前
509

:羅馬共和國在義大利半島上建立起來

公元前
3
世紀
:習慣法到公民法

公元前
5
世紀

《十二銅表法》

標志羅馬成文法的誕生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特權,保
護平民利益。

6
世紀


民法大全

,標志
羅馬法體系最終完成

世界近代史

1640

:英國革命爆發

1649

:英王查理一世被押上斷頭台

克倫威爾獨裁

1660

:斯圖亞特王朝復辟,查理二世和他繼承者詹姆士二世反攻倒算,以圖恢復舊的統
治秩序。

1688

:光榮革命。

1689



權利法案
》的頒布

1832

:英國議會改革

1721

:英國的責任制內閣開始形成

1776

:英屬北美
13
快殖民地宣布獨立,美國誕生

1783

:英國承認
美國獨立

1789

:華盛頓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

19
世紀
20
年代末至
30
年代初
:美國兩黨制形成的重要時期

19
世紀
50
年代中期
:美國民主黨與共和黨兩大黨的對峙格局最終形成

1860

:美國共和黨開始執政

1789

:法國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沉重打擊了封建勢力

1792


法國廢除君主制
。建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1804

:拿破崙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

高中各年級課件教案習題匯總
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
高一歷史復習提綱
2009~2010

必修一時間復習

2

1815

:封建王朝一度復辟

1848

: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成立

1852

:路易
.
波拿巴建立法蘭西第三帝國

1870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建立

1875

:法蘭西共和政體的確立
------1875
年憲法頒布

1871
年初
:德意志帝國建立

中國近代史

1839

6

:虎門銷煙

1840

:鴉片戰爭爆發

1841
年:

三元里抗英斗爭

中國近代史上中國人民第一次自發的大規模抵抗外國侵略斗爭

1842

8



南京條約


「五議港元」


香港
給英國

之後又取得
領事裁判權

中國開
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858


《天津條約》

1860


《北京條約》

1851

1

11

:金田起義

洪秀全建立
太平天國

《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

1864

: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

1878
年:
除伊犁外

新疆回歸

1884


在新疆設行省

1894

:甲午中日戰爭爆發

9


黃海海戰
(鄧世昌)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1895


4
月《
馬關條約

「一廠二億三島四阜」

割台灣

允許日本
開設工廠
,資本流入,
對中國危害最大

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899
年:

義和團起義

1900~1901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901


9
月《
辛丑條約


「錢禁兵館」劃
北京東交民巷
為使館界

中國徹底淪為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會

「洋人的朝廷」

近代中國民主革命

1984

:興中會成立,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

1905


中國同盟會
成立

1911

5
月:保路運動

1911

10

10

:武昌起義


辛亥革命

1912

1

1
日:
中華民國成立

定都南京

1912
年春

《中華民國
臨時約法
》頒布

1912

2

:帝制的終結,標志著清王朝的統治結束

1912

3

: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1919

5

4


五四運動
的爆發

1921

7

23


中共一大
的召開

1924

1


第一次國共合作

國民革命

1925

:國民革命運動的開展

1927
年初
:國民政府由廣州遷往武漢

高一歷史復習提綱
2009~2010

必修一時間復習

3

1927

4

12

:四一二政變,標志著大革命局部失敗

1927

7

15

:七一五政變,
第一次國共合作全面破裂
,大革命失敗

1927

8

1


南昌起義

1927

8

7

:八七會議

1927

9

:秋收起義

1927

10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的創建

1930
年起
:蔣介石發動三次大規模的「圍剿」

1931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

1934

10
月:
開始長征

1935

1

:遵義會議

1934

10

~1936

10

:長征勝利

1931

9

18
日:


九一八事變


局部抗戰開始

1935

12
月:

中共陝北
瓦窯堡
召開會議

,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

1935

12

9
日:

北平學生遊行

即「一二·九運動」

1936

12

12
日:

西安事變
和平解決

1937

7

7


盧溝橋事變
,全面抗戰的開始

1937

8

13
日:
「八一三事變」爆發後

滬淞會戰

太原會戰

平型關大捷
(抗戰以來首
次大捷)

1937

9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第二次國共合作實現

陝甘寧邊區政府成立
。首府
延安。成為全國抗日根據地的指揮中樞和總後方。

1937
年秋
:中國共產黨制定了動員全民族一切力量、爭取抗戰勝利的人民戰爭路線

1937

12

:南京大屠殺

1938
年:
國民政府李宗仁

台兒庄戰役

1941

:日軍在河北豐潤縣製造了潘家峪慘案

1940

:彭德懷指揮
百團大戰
的勝利

1945

8

15


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中國人民最終取得了八年抗戰的偉大勝利

1945

8
月底
:毛澤東等人赴
重慶談判

1945

10

10

:國共兩黨簽署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

1946

6

:國民黨軍隊大舉進攻中原解放區,
全面內戰爆發

1947
年春
:國民黨軍隊對陝北和山東解放區實行重點進攻,幾個月後,又被人民解放軍粉
碎。

1947

6

:劉鄧大軍
挺進大別山
,揭開戰略反攻的序幕

1948
年秋
:連續發動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

1948

9

:遼沈戰役打響,長春解放

1948

11
月初
:解放軍乘勝攻下沈陽,東北全境解放

1949

1

:淮海戰役勝利結束

1949

1


北平和平解放

1949
年元旦
:蔣介石發出「求和」聲明,毛澤東號召人民將革命進行到底。但為迅速結束
戰爭,減少人民痛苦,中國共產黨提出了和平談判的條件。

1949

4

:雙方達成《國內和平協定》
,但南京國名政府拒絕在協定上簽字,和談破裂。

1949

4

23


解放南京
,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基本勝利

國際工人運動

高一歷史復習提綱
2009~2010

必修一時間復習

4

1825

:周期性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加劇了工人貧困和社會動盪

19
世紀三四十年代

歐洲三大工人運動

1831-1834
年法國里昂工人起義

1836
年起英國憲
章運動

1844
年德意志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

1847
年底
:馬克思、恩格斯出席在倫敦舉行的共產主義者同盟代表大會,並接受大會委託
起草同盟綱領。

1848



共產黨宣言
》發表

1870

:法國在普法戰爭中慘敗,普軍兵臨巴黎城下

1871

3

18

:革命開始(巴黎公社)

1871

3

28

:巴黎公社宣告成立

1871

5
月下旬

巴黎公社失敗

1941

: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進一步激化了俄國的各種矛盾

1917

3


「二月革命」爆發

1917

4


「四月提綱」的發表

1917

7


7
月流血事件,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結束

1917

11

6
日晚
:布爾什維克黨起義開始

1917

11

7

:列寧領導
十月革命

新中國政治建設

1949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隆重舉行

1949

10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新中國誕生了

1954

9

: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

第一屆全國人大

第一次會議召開

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1956
年底:
三大改造完成

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基本確立

1966



文化大革命
」的開始

1978

:中國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法律
建設方針。

1979

:全國人大加緊全面立法工作

1982

:全國人大通過了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這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一部
比較完整的憲法

1984
年:
政府頒布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



1988
年:
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

1997

9
月:
第十五次全國人大正式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歷史任務

1999

3
月:全國人大九屆會議通過憲法修正案

正式把依法治國寫進憲法

一個以憲法為核心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律體系框架基本完成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1947
年:
內蒙古自治區

1955
年: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1958

3
月:
廣西壯族自治區

高一歷史復習提綱
2009~2010

必修一時間復習

5

1958

10
月:
寧夏回族自治區

1965
年:
西藏自治區

祖國統一

1949
年開始:
台灣與祖國處於隔絕的敵對狀態

1979
年元旦:
全國人大常委發表
《告台灣同胞書》

宣布採用和平方式統一祖國的方針。

20
世紀
80
年代初:
鄧小平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


1982
年:
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訪問中國,鄧小平就香港前途問題與她進行了會談。

1984

12
月:
中英雙方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正式簽署了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

1987
年開始:
台灣當局迫於形勢採取了一些措施,允許台灣居民赴大陸探親,並在經濟文
化等發面進行交流。海峽兩岸長期隔絕的狀態終於被打破,兩岸關系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

1997

7

1
日:
香港回歸

1999

12

20
日:
澳門回歸

1979
年元旦:
中國人民解放軍停止炮擊金門,實現了兩岸
30
年來的真正停火。中央人民政
府又倡導兩岸直接實行了通郵、通航、通商。

1990
年:
台灣成立海峽交流基金會

1991
年:
祖國大陸成立海峽兩岸關系協會

1992
年:
「九二共識」
(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

2005
年:
中國國名黨主席連戰率「和平之旅」訪問團訪問祖國大陸,胡錦濤親切會見,雙
方重申堅持「九二共識」
,反對台獨,主張台灣和平穩定,促進了兩岸關系的新發展。

2008
年:
兩岸直接通郵、通航、通商終於實現。

中國近代外交

1950
年:
中國與就蘇聯等
17
個國家正式建立了外交關系

1953

12
月:
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
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即「互相尊
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平共處。
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問題的
基本准則

1954
年:
周恩來訪問印度和緬甸,又分別與兩國總理發表聯合聲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處
五項原則作為指導中印、中緬關系的基本原則。

1954

4
月至
7
月:周恩來赴
日內瓦
出席有蘇、美、英、法參加的會議。是新中國首次以
世界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參加重要的國際會議。

《關於恢復朝鮮和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內瓦公
約》


1955
年:
萬隆會議

第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國際會議

1971

10

25
日:
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1971

7
月:
尼克松總統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秘密訪問中國

1972

2
月:
尼克松訪問中國

1978

12
月:
發表《中美外交公報》

1979

1

1
日:
中美正式建交

兩國關系正常化

1972

9
月:
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

中日正式建交

1991
年:
加入亞太經合組織

2001

10
月: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陸』 普通高中歷史課本必修一抗日戰爭一課中關於南京大屠殺的內容,最好是原課本圖片

歷史:漢語詞語,含義有三:
1.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版類進程歷史事件的一門權學科。
2.沿革,來歷。
3.過去的事實。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映射,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1] 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閱讀全文

與必修1歷史抗日戰爭課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