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戰爭 > 中國古代戰爭史的評價

中國古代戰爭史的評價

發布時間:2021-03-02 22:01:11

❶ 你對中國歷史上的幾次戰爭有那些看法和感悟

1.第一次鴉片戰爭打開了我國大門,並簽訂了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內。本人覺得那是件好容事,它使得我國的人民開始睜眼看世界,不再夜郎自大。
2.八國聯軍侵華和第二次鴉片戰爭,加深了我國半殖民化。簽訂了《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可以說這推動了洋務派推行中體西用,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也為我國資本業的發展埋下了種子。
3.黃淮海戰役也稱甲午中日戰爭,它標志著我國洋務運動的破產,同時也意味著日本開始對中國的侵略。個人感情:本來按當時中國的實力,不會敗得如此不堪,由於李鴻章他太愛惜艦隊了,直接導致了這次的慘敗。
4.辛亥革命的勝利,推翻了封建帝制2000多年來的統治,並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❷ 中國歷代戰爭史怎麼樣

《中國歷代戰來爭史》這套書共自18冊,計500多萬字,戰爭地圖789幅,煌煌巨制,讓人嘆為觀止。不過由上古至春秋再至秦代(第1、2冊),一路看下來,終抹去那種高處不勝寒想要敬而遠之的感覺。 本書是一部以戰爭為中心的中國通史。1955年10月1日,經蔣介石手令,由時任「國防大學」(台灣三軍大學前身)校長、陸軍上將徐培根親任主任編委,組織一眾史家擔任指導與審校,舉全台灣優良軍事專家與史學名家之力,編纂而成的中國古代戰爭史。其所論戰史,上起黃帝敗蚩尤之涿鹿之戰,下終太平天國天京陷落,4600多年戰事集於一覽,值得有戰爭史偏好的人們收藏並深度翻閱。 上古時代,蚩尤驅逐炎帝,黃帝戰敗蚩尤,然後黃帝開展各種文化創造:由游獵為生而使之稼穡;穴居野外使之有宮室;獸皮蔽體而使之有衣服;結繩記事而使之有文字

❸ 中國歷代戰爭史 第1冊怎麼樣

《中國歷代戰爭史》這套書共18冊,計500多萬字,戰爭地圖789幅,煌煌巨制,讓人嘆為觀止。不過由上古至春秋再至秦代(第1、2冊),一路看下來,終抹去那種高處不勝寒想要敬而遠之的感覺。 本書是一部以戰爭為中心的中國通史。1955年10月1日,經蔣介石手令,由時任「國防大學」(台灣三軍大學前身)校長、陸軍上將徐培根親任主任編委,組織一眾史家擔任指導與審校,舉全台灣優良軍事專家與史學名家之力,編纂而成的中國古代戰爭史。其所論戰史,上起黃帝敗蚩尤之涿鹿之戰,下終太平天國天京陷落,4600多年戰事集於一覽,值得有戰爭史偏好的人們收藏並深度翻閱。 上古時代,蚩尤驅逐炎帝,黃帝戰敗蚩尤,然後黃帝開展各種文化創造:由游獵為生而使之稼穡;穴居野外使之有宮室;獸皮蔽體而使之有衣服;結繩記事而使之有文字。想及電影《瘋狂原始人》瓜哥一家,穴居人的原始生活狀況真可稱瘋狂,然而涿鹿之戰卻將這一切做了徹底的改變,使原始野蠻人步入了文明時代。繼之,即有堯舜禹賓士水患之歷史大事件。之後,有關鳥生神話的商代興起,商殷時代政治安定,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國力充沛,遠征邊疆的大規模戰爭致其疆域廣闊,可謂我國古代史上首次出現之泱泱大國。 商後西周滅亡,春秋與戰國前後連貫,並無截然之分的兩大時代步入歷史舞台。這是一個戰事連連,人口激增,且人才倍出,精彩紛呈的時代。春秋源自孔子所修魯史《春秋》,各路諸侯處在爭奪兼並的混亂狀態中,第一求自存;自存必自強,自強必內修軍實,外並弱小。於是,弱小諸國盡為大國吞並。很快,春秋初期見於史書者有160餘國之多,至春秋晚期,則僅存戰國七雄齊魯燕趙秦魏楚在內的10餘國。 春秋全時代分為中原諸候內亂、齊桓公霸政、楚國北侵、晉楚兩國爭奪中原、吳楚爭霸、中原諸候混戰六大時期。而著名的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的故事即發生在最後的諸候混戰時期。此戰亂紛爭不斷的時代,各路學術也開始繁榮昌盛。 兵家之學的代表有孫武孫臏,前者所著《兵法》13篇,尤對後世影響甚大。縱橫家之學,至戰國時代暢行,奇謀百出,代表有張儀魏冉范睢呂不韋等,皆是歷史上赫赫有名之輩。儒家代表孔子,其所提倡雖不見重於當世,但其重道德、崇仁義、勵忠孝、正是非,卻被之後歷代中國人奉行為道德標准。法家之學為春秋戰國時代各國政治改革之動力,代表為齊國首相管仲,首先提出禮義廉恥但並不片面要求人做到,而是說「倉廩實而後知禮義,衣食足而後知榮辱。」其後法學大家商鞅,改革秦國政治,促秦吞並六國,結束自上古以來部落氏族與封建之割據政局,首創統一的中國功不可沒。 春秋時代,是一個聽起來就可引發人無限聯想的時代,有士兵吟誦著「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向新婚的妻子描述戰場之苦,更以「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回憶著與嬌妻的誓言。戰爭從來都殘酷,但戰爭推進歷史發展也是不爭的事實。春秋時代,列強爭奪激烈,變化最多,但亦是中國歷史上進步最大的時代。政治上,有其建國強國進程;軍事上,有其戰略戰術之變化;學術上,有各種學術的創立成百花齊放之態。 游離故鄉之人,大都會侍機回歸故土尋找根基。而靜心讀史,即可讓我們回溯過往,由金戈鐵馬的戰史中明了祖輩的追尋與發展,且窺及歷史變遷、演化至今的一些痕跡。前人博大精深,歷史風雲變幻,最終令人發現浮華現代人生之所幸,這就是此部書帶給我最大的收獲吧! 總之看此書猶學歷史,重宏觀輕細節,上下幾千年戰史脈絡清晰。

❹ 中國古代戰爭的原因結果歷史意義3000字

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在泓水發生了一場規模雖不很大,但是在中國古代戰爭發展史上意義卻很大的戰爭。這場宋、楚兩國之間的戰爭,史稱「泓水之戰」,宋襄公也因這場戰爭而成了名人。 十一月初一,楚軍進至泓水南岸,並開始渡河,這時宋軍已布列好陣勢。宋大司馬公孫固鑒於楚宋兩軍眾寡懸殊,但宋軍已佔有先機之利的情況,建議乘楚軍渡河過半時予以打擊,宋襄公斷然拒絕。楚軍全部渡過泓水後開始布列陣勢,這時公孫固又勸宋襄公乘楚軍列陣未畢、行列未定之際發動攻擊,宋襄公仍然不予接受。一直等到楚軍布陣完畢,一切准備就緒之後,宋襄公這才擊鼓向楚軍進攻。戰爭的結果是人所盡知的,宋軍受到重創,宋襄公本人的大腿也受了嚴重的箭傷,連其禁衛軍(門官)也悉數被楚軍所殲滅。 而這場戰爭的意義不在於表明宋襄公指揮有錯誤,或他本人智力有缺陷。因為宋襄公在泓水之戰中的所作所為,其實並非他本人心血來潮、視戰爭如兒戲,而是他努力保持君子尊嚴的舉動,恪守戰爭當受道德規則約束的選擇。這場戰爭的標志作用是,自西周初建,到春秋末期,兵家所奉行「仁義之兵」,提倡「成列而鼓」的「正道」,被「不講信義」且又實力強大的楚軍徹底擊碎了。 周王朝建立之後,充滿詭道權謀思想的「太公陰符」,並沒有成為軍事的主導思想,而是「治兵以禮」。同時代的《司馬法》與其說是兵書不如說是禮書,其中強調的「軍禮」是,用兵應該「正而不詐」,即必須做到「成列而鼓,不相詐」,「逐奔不遠,縱綏不及」,戰爭的程度與范圍應該受到必要的限制,不允許無節制地使用暴力。 宋襄公所堅持強調的,「君子不重傷」(不再傷害受傷的敵人);「不禽二毛」(不捕捉頭發花白的敵軍老兵);「不以阻隘」(不阻敵人於險隘取勝);「不鼓不成列」(不主動攻擊尚未列好陣勢的敵人),都是對《司馬法》作戰原則的堅持。 如果在中國破壞了有限戰爭規則的是被中原各國視為「蠻夷」的楚國,那麼在歐洲破壞有限戰爭規則的就是大革命之後的法國。 在泓水之戰後中國誕生了一位舉世公認的戰略家,他就是提倡「兵者詭道」,主張「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的孫武。在他撰著的《孫子兵法》十三篇中,戰爭已經不允許有任何溫情,只要能達到消滅敵人、保存自己的目的,戰爭的手段可以無所不用其極,於是乎「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是正當途徑,「墮其城,毀其國」是應有做法,「掠於饒野」、「掠鄉分眾」是可行舉措。雖然兵不血刃是任何一個軍事統帥的希望,而在孫武的時代「不戰而屈人之兵」,只能是遙遠的理想。 在戰國時代的將領都將「兵不厭詐」奉行為指導作戰的最高原則,其客觀效果,往往是在取得戰爭勝利的同時,也促使戰爭手段變得越來越殘酷,戰爭破壞程度越來越駭人。所謂「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秦將白起在長平一戰後坑殺趙國降卒40萬,就是戰爭已經變成了只求目的不講手段的例證。 在歐洲,拿破崙戰爭結束後。一代戰略學大師卡爾·馮·克勞塞維茨以拿破崙戰爭為經驗,寫出了著名的傳世之作《戰爭論》。這部和《孫子兵法》一樣誕生於戰亂背景下的軍事著作,同樣把戰爭暴力推進到最大限度,並以戰勝和消滅敵人的軍隊作為核心目標。這種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原則的作戰思想,一直到20世紀的上半葉都在發揮著主導作用,並在世紀初的兩次大戰中把屠殺演義到了極致。 在中國,到了結束戰亂統一後的漢朝。軍事思想家再次對戰爭的目的和手段進行了反思,這一點在兩漢時期惟一一部流傳至今的完整兵學著作《三略》中有集中的反映。在戰爭目的論方面,所強調的是「誅暴討不義」;在對待「戰勝」與「國安」關繫上,它既重視如何爭取「勝可全」,更重視如何實現「天下寧」;思想上又回到了崇尚「仁義」和「禮樂」,提倡施「仁義」之澤於萬民:「澤及於民,則賢人歸之;澤及昆蟲,則聖人歸之。賢人所歸,則其國強;聖人所歸,則六合同。」同時《淮南子》中也有這樣的感嘆:「古之伐國,不殺黃口,不獲二毛,於古為義,於今為笑,古之所以為榮者,今之所以為辱也。」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blade/zhuanti/tang_rw.html ; 中華軍事網,上邊有許多中國古代戰爭史的資料與圖片 秦 朝 漢 朝 唐 朝 宋 朝 元 朝 明 朝 清 朝

❺ 中國古代戰爭的歷史意義

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在泓水發生了一場規模雖不很大,但是在中國古代戰爭發專展史上意義卻很大的屬戰爭。這場宋、楚兩國之間的戰爭,史稱「泓水之戰」,宋襄公也因這場戰爭而成了名人。 十一月初一,楚軍進至泓水南岸,並開始渡河,這時宋軍已布列好陣勢。宋大司馬公孫固鑒於楚宋兩軍眾寡懸殊,但宋軍已佔有先機之利的情況,建議乘楚軍渡河過半時予以打擊,宋襄公斷然拒絕。楚軍全部渡過泓水後開始布列陣勢,這時公孫固又勸宋襄公乘楚軍列陣未畢、行列未定之際發動攻擊,宋襄公仍然不予接受。一直等到楚軍布陣完畢,一切准備就緒之後,宋襄公這才擊鼓向楚軍進攻。戰爭的結果是人所盡知的,宋軍受到重創,宋襄公本人的大腿也受了嚴重的箭傷,連其禁衛軍(門官)也悉數被楚軍所殲滅。

❻ 誰有詳細的中國古代戰爭史的資料

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在泓水發生了一場規模雖不很大,但是在中國古代戰爭發展史上意義卻很大的戰爭。這場宋、楚兩國之間的戰爭,史稱「泓水之戰」,宋襄公也因這場戰爭而成了名人。十一月初一,楚軍進至泓水南岸,並開始渡河,這時宋軍已布列好陣勢。宋大司馬公孫固鑒於楚宋兩軍眾寡懸殊,但宋軍已佔有先機之利的情況,建議乘楚軍渡河過半時予以打擊,宋襄公斷然拒絕。楚軍全部渡過泓水後開始布列陣勢,這時公孫固又勸宋襄公乘楚軍列陣未畢、行列未定之際發動攻擊,宋襄公仍然不予接受。一直等到楚軍布陣完畢,一切准備就緒之後,宋襄公這才擊鼓向楚軍進攻。戰爭的結果是人所盡知的,宋軍受到重創,宋襄公本人的大腿也受了嚴重的箭傷,連其禁衛軍(門官)也悉數被楚軍所殲滅。而這場戰爭的意義不在於表明宋襄公指揮有錯誤,或他本人智力有缺陷。因為宋襄公在泓水之戰中的所作所為,其實並非他本人心血來潮、視戰爭如兒戲,而是他努力保持君子尊嚴的舉動,恪守戰爭當受道德規則約束的選擇。這場戰爭的標志作用是,自西周初建,到春秋末期,兵家所奉行「仁義之兵」,提倡「成列而鼓」的「正道」,被「不講信義」且又實力強大的楚軍徹底擊碎了。周王朝建立之後,充滿詭道權謀思想的「太公陰符」,並沒有成為軍事的主導思想,而是「治兵以禮」。同時代的《司馬法》與其說是兵書不如說是禮書,其中強調的「軍禮」是,用兵應該「正而不詐」,即必須做到「成列而鼓,不相詐」,「逐奔不遠,縱綏不及」,戰爭的程度與范圍應該受到必要的限制,不允許無節制地使用暴力。宋襄公所堅持強調的,「君子不重傷」(不再傷害受傷的敵人);「不禽二毛」(不捕捉頭發花白的敵軍老兵);「不以阻隘」(不阻敵人於險隘取勝);「不鼓不成列」(不主動攻擊尚未列好陣勢的敵人),都是對《司馬法》作戰原則的堅持。如果在中國破壞了有限戰爭規則的是被中原各國視為「蠻夷」的楚國,那麼在歐洲破壞有限戰爭規則的就是大革命之後的法國。在泓水之戰後中國誕生了一位舉世公認的戰略家,他就是提倡「兵者詭道」,主張「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的孫武。在他撰著的《孫子兵法》十三篇中,戰爭已經不允許有任何溫情,只要能達到消滅敵人、保存自己的目的,戰爭的手段可以無所不用其極,於是乎「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是正當途徑,「墮其城,毀其國」是應有做法,「掠於饒野」、「掠鄉分眾」是可行舉措。雖然兵不血刃是任何一個軍事統帥的希望,而在孫武的時代「不戰而屈人之兵」,只能是遙遠的理想。在戰國時代的將領都將「兵不厭詐」奉行為指導作戰的最高原則,其客觀效果,往往是在取得戰爭勝利的同時,也促使戰爭手段變得越來越殘酷,戰爭破壞程度越來越駭人。所謂「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秦將白起在長平一戰後坑殺趙國降卒40萬,就是戰爭已經變成了只求目的不講手段的例證。在歐洲,拿破崙戰爭結束後。一代戰略學大師卡爾·馮·克勞塞維茨以拿破崙戰爭為經驗,寫出了著名的傳世之作《戰爭論》。這部和《孫子兵法》一樣誕生於戰亂背景下的軍事著作,同樣把戰爭暴力推進到最大限度,並以戰勝和消滅敵人的軍隊作為核心目標。這種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原則的作戰思想,一直到20世紀的上半葉都在發揮著主導作用,並在世紀初的兩次大戰中把屠殺演義到了極致。在中國,到了結束戰亂統一後的漢朝。軍事思想家再次對戰爭的目的和手段進行了反思,這一點在兩漢時期惟一一部流傳至今的完整兵學著作《三略》中有集中的反映。在戰爭目的論方面,所強調的是「誅暴討不義」;在對待「戰勝」與「國安」關繫上,它既重視如何爭取「勝可全」,更重視如何實現「天下寧」;思想上又回到了崇尚「仁義」和「禮樂」,提倡施「仁義」之澤於萬民:「澤及於民,則賢人歸之;澤及昆蟲,則聖人歸之。賢人所歸,則其國強;聖人所歸,則六合同。」同時《淮南子》中也有這樣的感嘆:「古之伐國,不殺黃口,不獲二毛,於古為義,於今為笑,古之所以為榮者,今之所以為辱也。」

❼ 簡單評價古代戰爭對歷史發展的影響

戰爭,是敵對雙方為了達到一定的政治、經濟目的而進行的武裝斗爭。階級社會的專戰爭,是用以解決階級和階屬級、民族和民族、國家和國家、政治集團和政治集切之間矛盾的最高的斗爭形式。它是政治通過暴力手段的繼續,是流血的政治。戰爭分為正義戰爭和非正義戰爭,這是由進行戰爭的政治目的決定的。正義戰爭包括:奴隸農民起義、農民革命戰爭、階級解放戰爭、民族解放戰爭、反侵略戰爭、自衛戰爭等等。正義戰爭是為人民利益而戰的,對社會的發展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是歷史發展的火車頭。與此相反,非正義戰爭包括:爭霸戰爭、反革命戰爭、殖民戰爭、帝國主義戰爭、侵略戰爭等等,是為維護剝削階級的利益和反動階級的政治服務的,違背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社會的發展方向,是把人民推向災難的戰爭,對歷史發展有負面作用。如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從摼乓話藬到日本投降,在長達 14年的時間里,給中國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災難,中國軍民傷亡總數3500萬人以上,中國官方財產損失和戰爭消耗1000多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5000億美元。擁護正義戰爭,反對非正義戰爭,這是我們對待戰爭的根本態度。

❽ 中國古代戰爭史

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在泓水發生了一場規模雖不很大,但是在中國古代戰爭發展史上意義卻很大的戰爭。這場宋、楚兩國之間的戰爭,史稱「泓水之戰」,宋襄公也因這場戰爭而成了名人。 十一月初一,楚軍進至泓水南岸,並開始渡河,這時宋軍已布列好陣勢。宋大司馬公孫固鑒於楚宋兩軍眾寡懸殊,但宋軍已佔有先機之利的情況,建議乘楚軍渡河過半時予以打擊,宋襄公斷然拒絕。楚軍全部渡過泓水後開始布列陣勢,這時公孫固又勸宋襄公乘楚軍列陣未畢、行列未定之際發動攻擊,宋襄公仍然不予接受。一直等到楚軍布陣完畢,一切准備就緒之後,宋襄公這才擊鼓向楚軍進攻。戰爭的結果是人所盡知的,宋軍受到重創,宋襄公本人的大腿也受了嚴重的箭傷,連其禁衛軍(門官)也悉數被楚軍所殲滅。 而這場戰爭的意義不在於表明宋襄公指揮有錯誤,或他本人智力有缺陷。因為宋襄公在泓水之戰中的所作所為,其實並非他本人心血來潮、視戰爭如兒戲,而是他努力保持君子尊嚴的舉動,恪守戰爭當受道德規則約束的選擇。這場戰爭的標志作用是,自西周初建,到春秋末期,兵家所奉行「仁義之兵」,提倡「成列而鼓」的「正道」,被「不講信義」且又實力強大的楚軍徹底擊碎了。 周王朝建立之後,充滿詭道權謀思想的「太公陰符」,並沒有成為軍事的主導思想,而是「治兵以禮」。同時代的《司馬法》與其說是兵書不如說是禮書,其中強調的「軍禮」是,用兵應該「正而不詐」,即必須做到「成列而鼓,不相詐」,「逐奔不遠,縱綏不及」,戰爭的程度與范圍應該受到必要的限制,不允許無節制地使用暴力。 宋襄公所堅持強調的,「君子不重傷」(不再傷害受傷的敵人);「不禽二毛」(不捕捉頭發花白的敵軍老兵);「不以阻隘」(不阻敵人於險隘取勝);「不鼓不成列」(不主動攻擊尚未列好陣勢的敵人),都是對《司馬法》作戰原則的堅持。 如果在中國破壞了有限戰爭規則的是被中原各國視為「蠻夷」的楚國,那麼在歐洲破壞有限戰爭規則的就是大革命之後的法國。 在泓水之戰後中國誕生了一位舉世公認的戰略家,他就是提倡「兵者詭道」,主張「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的孫武。在他撰著的《孫子兵法》十三篇中,戰爭已經不允許有任何溫情,只要能達到消滅敵人、保存自己的目的,戰爭的手段可以無所不用其極,於是乎「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是正當途徑,「墮其城,毀其國」是應有做法,「掠於饒野」、「掠鄉分眾」是可行舉措。雖然兵不血刃是任何一個軍事統帥的希望,而在孫武的時代「不戰而屈人之兵」,只能是遙遠的理想。 在戰國時代的將領都將「兵不厭詐」奉行為指導作戰的最高原則,其客觀效果,往往是在取得戰爭勝利的同時,也促使戰爭手段變得越來越殘酷,戰爭破壞程度越來越駭人。所謂「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秦將白起在長平一戰後坑殺趙國降卒40萬,就是戰爭已經變成了只求目的不講手段的例證。 在歐洲,拿破崙戰爭結束後。一代戰略學大師卡爾·馮·克勞塞維茨以拿破崙戰爭為經驗,寫出了著名的傳世之作《戰爭論》。這部和《孫子兵法》一樣誕生於戰亂背景下的軍事著作,同樣把戰爭暴力推進到最大限度,並以戰勝和消滅敵人的軍隊作為核心目標。這種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原則的作戰思想,一直到20世紀的上半葉都在發揮著主導作用,並在世紀初的兩次大戰中把屠殺演義到了極致。 在中國,到了結束戰亂統一後的漢朝。軍事思想家再次對戰爭的目的和手段進行了反思,這一點在兩漢時期惟一一部流傳至今的完整兵學著作《三略》中有集中的反映。在戰爭目的論方面,所強調的是「誅暴討不義」;在對待「戰勝」與「國安」關繫上,它既重視如何爭取「勝可全」,更重視如何實現「天下寧」;思想上又回到了崇尚「仁義」和「禮樂」,提倡施「仁義」之澤於萬民:「澤及於民,則賢人歸之;澤及昆蟲,則聖人歸之。賢人所歸,則其國強;聖人所歸,則六合同。」同時《淮南子》中也有這樣的感嘆:「古之伐國,不殺黃口,不獲二毛,於古為義,於今為笑,古之所以為榮者,今之所以為辱也。」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blade/zhuanti/tang_rw.html 中華軍事網,上邊有許多中國古代戰爭史的資料與圖片 秦 朝 漢 朝 唐 朝 宋 朝 元 朝 明 朝 清 朝

❾ 為什麼現代很多歷史學家認為,古代中國2000多年的戰爭歷史都是在打內戰

這是現代一些歷史學家,按照現代的標准來評價古代的戰爭,其實中華民族的始祖,炎帝和皇帝哪個時候,領土面積還很狹小。但是後來各個部落之間相互爭斗殺伐,最後勝利者兼並了其他部落。所以中國的領土面積在不斷地擴大。而炎帝和黃帝的後代,又遷移到周邊很多地方,這些地方的後來又發展成為一個個部落,甚至變成了一個個國家。而占據中原之地的國家以中央王國自居,自稱中國,而其他部落則被稱之為蠻夷。

❿ 想要徹底的了解中國古代戰爭史需要看些什麼書

中國的全部歷史都是戰爭史,要了解大概就看《中華上下五千年》,想更專進一步就屬要看史書,從時間上來說,可以先看《春秋》、《東周列國志》、《戰國策》外加一些兵書和歷史性的演義小說,以故事情節的方式比較容易理解,要想了解的徹底,那就要再看二十四史,這樣你就會比較清晰,但很費時,如果你不是做歷史研究的話,只需要從朝代更替方面去看就行,有個整體脈絡你就會了解大部分的中國古代戰爭史。

閱讀全文

與中國古代戰爭史的評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