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的古代戰爭和西方的古代戰爭有什麼不同
一、戰爭規模不同:
1、亞里山大的遠征軍才3.5萬人。西方人打仗的時軍隊規模很小;諸侯間的交戰一般就幾百上千人的規模,騎士間的交戰往往通過個人間的決斗來解決。
2、中國軍隊遠遠超過歐洲。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推翻紂王,雙方兵力分別達8萬和17[或70萬]。公元前225年,秦王派兵20萬入侵楚國失敗而歸;公元前224年,秦王又派兵60萬入侵楚國,第二年終於滅楚國。在這里可看到人多勢眾的作用。秦始皇守五嶺用兵50萬,防匈奴30萬人,修長成50萬,造阿房宮秦皇陵的130萬人(其中受宮刑者達70多萬人)。以至於「丁男被甲,丁女轉輸,苦不聊生,自經於道樹,死者相望」(《漢書、嚴安傳》)。
二、戰爭目的不同:
1、騎士在戰場上的爭斗往往不以殺戮對方為目的,更多以商業利益為目的。殺死對手,就無法做生意了,就損害了自己的商業利益。所以,盡量少殺是西方戰爭的特點。
在廷切布雷(1106年)之役,英王亨利一世的300名貴族打敗了亨利一世之兄的所有諾曼底騎士,400個騎士被捕,但亨利的騎士卻沒有一個陣亡。維泰利描述 (1119年)之戰,報告說:「900個武士中,只有3個被殺死」。布汶之役是中古流血最多,最富決定性的一場戰役,1500個騎士中,只有170個喪生。
這主要是騎士間的默契與規約均要求善待俘虜及索取合理的贖金額。通常俘虜以信譽保證於一定日期繳給贖金後即被釋回,很少有騎士會破壞這種誓約。有史載英法戰爭時在克里西及普瓦泰被俘的法國騎士,與英國之俘擄者自由而舒適的生活在一起,並與他們的主人分享餐宴及運動,直到被贖回為止。這種以金錢贖俘的方式,甚至連國王也如此。
2、中國的戰爭的目的不是商業利益,而是佔領土地,達到改朝換代的目的。因此,必然斬草除根、趕盡殺絕,殺得越多越能使己方掌權。
《漢書》記載王莽篡漢時將反對他的劉信、翟義、趙明、霍鴻等人及其親屬全部「坑殺」,但該書所載的王莽關於誅殺這些人的詔書中,明明白白地寫著是要將這些人的屍體堆土,築為「方六丈,高六尺」的京觀,上面再樹6尺高的旗桿,寫上「反虜逆賊鯨鯢」。可見「坑」或京觀、武軍實際是一回事,都是指將屍體堆積封土。
三、戰爭動員程度不同:
1、中世紀歐洲無常備軍,打仗是臨時召集軍隊,打仗的主要是中上層的貴族騎士,平民一般不參加軍隊。
2、中國軍隊特別多。由於中國人吃糧食、糧食的保存期比較長,不容易腐化,能養很多的軍隊。軍隊規模大,打起仗來必然死得人多。加上用人海戰術圍城,糧食很快消耗完,經常發生大規模人吃人的現象。打仗時,很多中國人躲到城裡,結果還是被相互吃掉了,留在鄉里的人被攻城軍吃了,躲到深山老林好些,可見「苛政猛於虎」。
四、戰爭文化不同:
西方以保全自己為中心;
中國以戰死為榮耀。
五、在戰爭藝術上:
西方國家顯得極為呆板,遵守教條;中國的相對開放,多樣化。
B. 中國的古代戰爭和西方的古代戰爭有什麼不同
一、戰爭目的區別:
1、中國的戰爭的目是佔領土地,達到改朝換代的目的。因此,必然斬草除根、趕盡殺絕,殺得越多越能使己方掌權。
2、騎士在戰場上的爭斗是為商業利益,往往不以殺戮對方為目的。殺死對手,就無法做生意了,就損害了自己的商業利益,所以盡量少殺是西方戰爭的特點。
二、軍隊骨乾的構成上的區別:
1、中國古代上戰場的都是征來的泥腿子,很多亂世出名的戰將,都是泥腿子或下層小吏出身,以軍功卓著博取功名,關羽張飛袁崇煥曾國藩左宗棠都是這樣,沒聽說世家子弟踴躍參軍的。
2、在歐洲和國王這個全國最大的領主上陣砍人一樣,各個封建領主、騎士往往構成了軍隊有生力量的核心。
三、戰爭文化的不同:
中國以戰死為榮耀;西方以保全自己為中心。
(2)歐洲國家與古代中國的戰爭擴展閱讀
楚漢爭霸
楚漢之爭是由秦末農民戰爭直接演變而來的,但性質卻截然不同。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農民戰爭雖然勝利地推翻了舊的封建王朝,但曾經是農民戰爭領袖的劉邦和項羽,卻不得不走封建統治的老路,遂轉變為封建統治權的角逐者。
在這場角逐中,項羽具有強烈的舊貴族意識,不善於用人,不能重建統一王朝。劉邦知人善任,因勢利導。終於戰勝了項羽,登上了西漢皇帝的寶座,建立了漢朝。
楚漢戰爭歷時4年多,戰地之遼闊,規模之巨大,用兵韜略之豐富,前所未有,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楚漢戰爭最終實現了西漢王朝的大一統,具有積極的歷史意義。
C. 中國古代同中歐的戰爭
蒙古第二次西征時打到了東歐和中歐,與基輔羅斯、匈牙利以及德意志地區部分騎士團交過手。
西羅馬帝國也曾面臨東方而來的匈人的威脅(匈人有可能是被漢朝驅逐的北匈奴余部,但沒有決定性證據支持)。
如果不把蒙古和匈奴視作中國的話,那麼古代歐洲確實沒有和中國打過仗,原因就是太遠了。古代歐洲向東最遠到過北印度(亞歷山大大帝遠征);古代中國向西最遠到過波斯灣附近——這次是甘英奉命去找羅馬,結果沒找到(這里只考慮陸地行動,鄭和航海不算)。
有一種說法稱,羅馬共和國執政官克拉蘇遠征帕提亞敗亡後,其殘部有一支向東進入今中國新疆境內當了雇傭兵,後來被漢軍平定西域時消滅。這個說法沒有真憑實據,不能輕信。
中歐(Central Europe)
歐洲中部德國、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奧地利、列支敦斯登和瑞士8個國家的統稱。地形多樣 ,西北部是波德平原;南為阿爾卑斯山脈、喀爾巴阡山脈;東有多瑙河流域的匈牙利平原。中歐西部部分地區為溫帶海洋性氣候,東部為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因地處歐洲中央,不僅自然條件具有多樣性和過渡性。其政治、經濟、民族與文化也具有明顯的多樣性和過渡性。經濟發展的總體水平高於東歐和南歐,但是低於西歐和北歐。
D. 為什麼中國古代戰爭一下打敗好幾萬,歐洲戰爭多滅幾千就是大勝
為什麼歐洲的戰爭很多就只有幾千人的戰斗,但是到了中國古代動輒就上萬人,甚至是就是萬人,這些現象讓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這無非是因為以下兩個原因。
綜合以上,在歐洲大陸,出現幾千人的戰役可以說就是規模很大了,但是在中國這種卻只能算作小戰役,並不能上檯面的。
E. 古代歐洲為何沒有與中國發生戰爭
蒙古第二次西征時打到了東歐和中歐,與基輔羅斯、匈牙利以及德意志地區部分內騎士團交過手。
西羅馬帝國容也曾面臨東方而來的匈人的威脅(匈人有可能是被漢朝驅逐的北匈奴余部,但沒有決定性證據支持)。
如果不把蒙古和匈奴視作中國的話,那麼古代歐洲確實沒有和中國打過仗,原因就是太遠了。古代歐洲向東最遠到過北印度(亞歷山大大帝遠征);古代中國向西最遠到過波斯灣附近——這次是甘英奉命去找羅馬,結果沒找到(這里只考慮陸地行動,鄭和航海不算)。
有一種說法稱,羅馬共和國執政官克拉蘇遠征帕提亞敗亡後,其殘部有一支向東進入今中國新疆境內當了雇傭兵,後來被漢軍平定西域時消滅。這個說法沒有真憑實據,不能輕信。
F. 古代的中國能與整個歐洲抗衡
中國的上古時期和歐洲的上古時期(及西元前2500年到西元前100年)這個時期中國文明和歐洲文內明(特指古容希臘)處於封閉的狀態,各自都有很大的文明成就。那時的人只能在自己國家周邊進行戰爭無法穿越歐亞大陸(交通水平有限)進行交流或是戰爭侵略,所以就沒有抗衡這個命題!到了中古時期即西元前100年到歐洲工業革命前時期中國的綜合國力都在歐洲之上,這不僅是抗衡還可以征服!!!但是中國是以一儒家思想(仁愛 仁者 愛人)主導統治者和華夏文明故不可能侵略!早在漢武帝時期就派張騫出使西方,但無果!後還有甘英出使西方,後在東漢漢恆帝時期(公元166年)東羅馬帝國派使者出使中國。
G. 中國古時有跟歐洲國家戰斗過嗎
蒙古第二次西征時打到了東歐和中歐,與基輔羅斯、匈牙利以及德意志地區部分騎版士團交過手。權
西羅馬帝國也曾面臨東方而來的匈人的威脅(匈人有可能是被漢朝驅逐的北匈奴余部,但沒有決定性證據支持)。
如果不把蒙古和匈奴視作中國的話,那麼古代歐洲確實沒有和中國打過仗,原因就是太遠了。古代歐洲向東最遠到過北印度(亞歷山大大帝遠征);古代中國向西最遠到過波斯灣附近——這次是甘英奉命去找羅馬,結果沒找到(這里只考慮陸地行動,鄭和航海不算)。
有一種說法稱,羅馬共和國執政官克拉蘇遠征帕提亞敗亡後,其殘部有一支向東進入今中國新疆境內當了雇傭兵,後來被漢軍平定西域時消滅。這個說法沒有真憑實據,不能輕信。
H. 古代中國與歐洲軍事實力對比
戰爭比的是武器科技,還有將帥的智謀,經濟,國家的綜合國力,不是你說的那麼簡單的,你說當時歐洲游長弓,但中國有弩機射程為500-600,米,有老外曾經做個試驗,復制了中國的弩機,然後對著2厘米的鋼板發射,直接把鋼板射穿,看看這兩種武器的打擊力那個更厲害,歐洲的騎兵能沖破兵陣? 呵呵, 你知道中國兵陣的武器是什麼嗎,12米的鉤鐮槍,這個可是專門用來對付輕騎兵和重騎兵的,另外在告訴你,要是他們的騎兵沖上來回受到兩輪弩機箭的打擊,跑到中國兵陣邊,12米長的鉤鐮槍就會對付他們的殘存騎兵,然後就是真正意義上的刀盾兵上場了。另外在告訴你,別看歐洲的盔甲好看,但真正用起來還沒有中國的盔甲實用,你研究過他們的盔甲嗎,都是板甲,和中國的鱗片甲比起來靈活度你怎麼比,再有一個因素,中國在漢唐可以招募到真正意義上的百萬大軍,以當時的人口,歐洲能辦到?再說一說,中國幾乎幾千年都在打仗,縱觀一下歷史你會發現那些兵書都是在打仗中實踐出來的,中國軍事家你以為都是吃素的?再告訴你,高仙芝那場戰爭,要不是內亂阿拉伯人死得很慘,你知道唐兵和阿拉伯打傷死的比列吧,2萬唐軍被15萬阿拉伯兵圍攻,阿拉伯軍隊還死了將近7萬多人,致使阿拉伯人看到唐朝內亂都不敢進中原,這場戰爭中阿拉伯人抓獲了唐朝的工匠,導致了紙張傳到了歐洲。引發了歐洲的文藝復興,在漢朝的時候中國漢軍和羅馬兵團僱傭軍有過一次接觸,當時漢軍打匈奴,匈奴請來了隨亞歷山大出征的軍隊和匈奴人一起對付漢軍,最後被漢軍打得七零八碎,還被降服,在甘肅還有他們的後裔,身份證上說是漢族,但這些人眼睛都是藍色的,有專家經過DNA檢驗,發現在這些人就是那支被漢軍打得七零八碎的羅馬軍團的後裔。古中國不是古歐洲的對手。。。。。。太搞笑了。在給你說說,秦始皇兵馬俑中發現有歐洲的人骨頭,似乎是被秦朝抓來當成奴隸修兵馬俑的歐洲人。
I. 古代中國的哪些戰爭改變了歐洲的發展
亞馬遜雨林中的一隻蝴蝶,輕輕的一振翅,或許就會引發美國一場龍卷風。同樣,發生在東亞中國的戰爭,卻可能影響到歐洲各國的命運。
在中國歷史上,一共有過三場戰爭深刻改變了歐洲,前兩場中國都贏了,卻“禍害”了歐洲,但第三場中國輸了,卻拯救了歐洲文明!
客觀的說,前兩次發生在東亞的戰爭,的確“害慘”了歐洲,尤其導致東西羅馬帝國的滅亡。然而第三次戰爭,卻拯救了歐洲文明。
值得一提的是,歐亞大陸較為發達的文明地區,唯獨西歐沒有遭到蒙古入侵破壞,而西歐能在近代率先崛起,這兩者之間有沒有必然聯系?而且,蒙古帝國入侵之前,中國文明、伊斯蘭文明等都比歐洲發達,為何遭到入侵之後,卻變得愈加保守封閉落後?蒙古帝國對文明究竟有何影響,還真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話題,可惜如今中國學者鮮有研究。
J. 中國歷史上有沒有和歐洲國家發生戰爭
有。
最早的是明朝末年鄭成功和荷蘭之間的戰爭,鄭成功打敗了當時如日中天的荷版蘭權,拿回了台灣;
第二次是康熙年間,和俄羅斯之間的 雅克薩之戰,中國贏了,但是放棄了很多外興安領的土地,俄羅斯獲得了西伯利亞和遠東的大片領土;
第三次是1840年的中英鴉片戰爭,以及後來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庚子八國聯軍。
差不多就這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