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冀中的地道戰發生的背景是什麼
發生的背景:
1941年,日本帝國主義在華北佔領地區強迫中國人民到處建築碉堡,封鎖專溝,幾10萬日本均屬不斷地向華北抗日根據地進行掃盪,抗日戰爭進行最困難的時期,為了粉碎敵人的掃盪,堅持敵後游擊戰爭,智慧的人民創造了地雷戰,地道戰。
這篇課文從冀中地道戰的出現原因、作用、地道的樣式結構及特點等方面進行了介紹和說明,並對冀中地道戰作了高度評價,熱情頌揚了人民群眾的無窮智慧和頑強的鬥志。
地道戰開始後,敵人也曾費盡心機,採用尋找洞口和放火、放水、放毒等辦法進行破壞。但是,黨領導群眾不斷改進地道,使其更加完善。
為使敵人不易發現洞口,除對群眾進行必要的保密教育外,還把洞口巧妙地隱蔽起來,用牆壁、鍋台、水井、土炕做掩護;為使敵人不敢進入洞內,在洞口修築陷阱、埋設地雷、插上尖刀,或者在洞內挖掘縱橫交錯的「棋盤路」;
為了防止敵人用水、火、毒破壞地道,還在洞內設有卡口、翻板和防毒、防水門,或者將地道挖得忽高忽低、忽粗忽細、並且設有直通村外的突圍口。
『貳』 晉中的地道戰這篇課文的背景資料是什麼
背景資料:1942到1944那幾年,日本侵略軍在冀中平原上「大掃盪」,還修築了封鎖專溝和封鎖牆,十屬里一碉,八里一堡,想搞垮我們的人民武裝。
為了粉碎敵人的「掃盪」,冀中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創造了新的斗爭方式,這就是地道戰。
(2)抗日戰爭冀中的地道戰背景資料擴展閱讀
這篇課文可分三個部分,前面一部分說明冀中地道戰的出現原因和作用,後一部分對其作出高度評價,中間的重點部分則主要介紹地道的樣式及特點。
按由總到分的順序和空間轉換的順序,先介紹冀中地道的總體結構,再分別介紹各種具體的設計樣式及其保護自己、抗擊敵人、防止破壞和傳遞敵情信息的功用,體現了它設計周密、易守能攻、靈活多樣、富有創造性的特點。
《冀中的地道戰》是1997年語文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15課的課文,這篇課文從冀中地道戰的出現原因、作用、地道的樣式結構及特點等方面進行了介紹和說明,並對冀中地道戰作了高度評價,熱情頌揚了人民群眾的無窮智慧和頑強的鬥志。
『叄』 冀中的地道戰的資料
網路知道冀中地道戰的資料
冀中的地道戰的資料
有獎勵寫回答共個回答
常青§樹
TA獲得超過3.8萬個認可
聊聊關注成為第25位粉絲
冀中的地道戰
抗日戰爭時期,河北省中部清苑縣冉庄民兵挖築地道對日偽軍進行的作戰。
1941年秋,冀中平原的抗日斗爭進入困難階段,日偽軍"掃盪"日益殘酷。冀中人民抗日武裝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長期堅持平原游擊戰爭,開始挖掘和利用地道對日偽軍進行斗爭。冬初,清苑縣冉庄民兵先在自己家中挖了單口隱蔽洞(俗稱蛤蟆蹲),很快遭到日偽軍的破壞。民兵把單口隱蔽洞改造成能進能出的雙口隱蔽地道,但仍不能有效地進行戰斗,多數地道又遭到破壞。
1942年夏季反"掃盪"開始後,中共冀中區委和冀中軍區號召冀中人民普遍開展挖地道的活動,地道的構造不斷改進和完善,初步形成戶戶相通、村村相連,既能隱蔽、轉移,又便於依託作戰的地道網路,成為長期堅持冀中平原抗日斗爭的堅強地下堡壘。冉庄的地道也有較大的發展,共有4條主要干線、24條支線,村內戶戶相通,向外可通往孫庄、姜庄、隋家墳、河坡等村,全長30餘華里。地道一般寬1米、高1.5米、頂部土厚2米以上;地道內設有瞭望孔、射擊孔、通氣孔、陷阱、活動翻板、指路牌、水井、儲糧室等,便於進行對敵斗爭。
冉庄民兵依託地道,採取靈活機動的戰術,在多次戰斗中給日偽軍以沉重的打擊。1943年1月7日,30名日偽軍進村搶掠,冉庄民兵利用地道進行作戰,斃傷其4人。
1945年4月1日,日偽軍500餘人向冉庄發動進攻,冉庄民兵20餘人利用地道進行作戰,斃傷日偽軍13人,迫其撤退。6月20日,駐保定日軍率偽軍第14團千餘人向冉庄進犯,冉庄民兵30餘人先在村邊進行阻擊,爾後迅速轉入地道,通過瞭望孔觀察到一群偽軍沖到村東企圖破壞地堡工事,當即拉響地雷,炸死偽軍數人。與此同時,村北老母廟、南口地平堡、東街碾子堡和十字街的民兵,也紛紛從暗室和高房工事等向日偽軍射擊,經數小時激戰,斃傷其29人,日偽軍被迫撤退。23日,日偽軍又調集2000餘人的兵力,再次進犯冉庄,先用迫擊炮向村內猛烈轟擊,隨後,步兵迅速向村內沖擊,當其進至村口時,踏響了民兵用水壺、鐵桶等就便器材製造的地雷,日軍數名被炸死。日偽軍進村後,見四處空無一人,便東沖西撞,盲目射擊。一群偽軍剛進至東街,其中一名偽團長就被小廟工事里的民兵擊斃,1名偽軍去拖曳屍體,又被擊斃。當大批日偽軍進入村北布雷區時,守候在暗室里的5名民兵立即拉響11顆地雷,炸死日偽軍多人。接著,民兵又用步槍斃其10餘人,日偽軍亂作一團,分頭潰逃。數十分鍾後,20餘名偽軍前來收屍,民兵再次拉響地雷,又炸死其5人。經13小時激戰,冉庄民兵僅以輕傷1人的代價斃傷日偽軍33人,打退了日偽軍的進攻。從1942年至抗日戰爭勝利,冉庄民兵共進行地道戰11次,斃傷日偽軍96人,並繳獲許多武器、彈葯和其他軍用物資。
冉庄地道戰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冀中平原抗日軍民的一個創造,是堅持平原游擊戰爭的一種有效的作戰形式
『肆』 冀中地道戰的歷史背景
1937年10月,東北軍第五十三軍第六九一團團長呂正操在晉縣誓師抗日,並改稱人民自衛軍,與孟慶山領導的河北游擊隊等抗日武裝積極開展游擊戰爭。
至1938年4月,相繼建立了38個縣的抗日政權。1938年5月3日,冀中軍區成立。至此,東起津浦路、西至平漢路、北起平津、南至滄(縣)石(家莊)路之間的冀中根據地初步建立起來,並成為晉察冀邊區抗日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冀中是個大平原,開展地道斗爭比較早。地道斗爭最初是在距離敵人據點較近、受敵人騷擾最厲害的村莊產生的,是一個被群眾稱為「蛤蟆蹲」的簡單的防身洞。蠡縣靠近保定,飽受敵人的殘害,所以發展較早,群眾在自己家裡的灶底、炕底,或者庭院中隱蔽的角落,挖掘秘密地洞。
這種地洞雖能藏人防身,但構築簡單,容易被發現。隨著斗爭形勢的發展,群眾逐漸把地洞加以改善,洞與洞連接起來,即所謂「院院相連」「戶戶相通」「村村相通」,形成了初具規模的村落地道網。正式的地道首先在蠡縣三區出現。此後在被敵人「蠶食」的地區迅速推廣。
(4)抗日戰爭冀中的地道戰背景資料擴展閱讀:
地道在當時是件新生事物,免不了評價不一。1941年冬,程子華帶領一支30多人組成的工作組,深入到開展地道斗爭比較早的蠡縣、高陽、無極、安國等縣,進到農村,連續搞了三個多月的調查。
在掌握了大量事實和情況後,他向區黨委報告了調查情況,認為挖地道是敵偽碉堡附近群眾在敵人殘酷蠶食的特殊情況下,為保存自己、反擊敵人的一種有效斗爭形式,應予肯定和推廣。經認真研究討論,區黨委和軍區領導統一了認識,要求各地普遍地開展地道斗爭。
『伍』 冀中的地道戰資料
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在中國***領導下經過八年艱苦奮戰,最終取得全面勝利的一場最偉大的反侵略戰爭,也是一場最偉大的民族革命戰爭。1931年的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悍然發動了侵華戰爭,侵入中國東北地區。又以1937年7月7日在北平西南蘆溝橋發動的「七·七事變」為起點,進一步侵略中國的華北地區,中國的歷史由此進入抗日戰爭階段。此後,由紅軍主力改編的第八路軍進入華北,抗擊日軍,南方紅軍也改編為新四軍進入華中戰場。在中國***的正確領導下,抗日軍民經受了嚴峻考驗,經歷了八年艱苦卓絕的奮戰,最終取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日本帝國主義於1945年8月14日宣布無條件投降。
冀中冀是河北省的別稱,冀中即指河北省的中部平原地區。
掃盪在抗日戰爭中,由於我抗日軍民團結一致,全民皆兵,日本侵略者根本分不清哪是正規軍,哪是游擊隊,哪是老百姓,因此,在進攻我解放區時,採取了滅絕人性的「三光」政策:燒光、殺光、搶光,妄圖把抗日力量鏟除凈盡,所以叫「掃盪」。我抗日軍民則利用各種有利條件,靈活多變地進行還擊,因此叫作「反掃盪」。
游擊戰爭為了更有力地打擊敵人,在黨的領導下,許多地方都成立了有武裝的組織,稱作游擊隊、獨立大隊、武工隊等等。他們由於人數較少,裝備也輕便,因而行動靈活,神出鬼沒,採取敵進我退、敵退我進、敵疲我打、打完就走等靈活多樣的戰術,需要時聚零為整,必要時又化整為零,小組作戰或單兵作戰,最大限度地打擊敵人,又保存自己的實力,配合正規部隊作戰,保護地方黨政組織和人民群眾,使敵人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
碉堡也叫「炮樓」,是建在交通要道和關卡上的軍事設施,主要用於打仗時的保護、射擊和瞭望,底層也可住兵員,簡單的僅作射擊掩體用。一般建在既可殺傷對方,卡住對方前進路徑,又隱蔽,不易被對方發現摧毀的地方,多為磚、石、混凝土結構。
『陸』 冀中的地道戰背景70字誰知道
冀中的地道戰背景:抗日戰爭時期,河北省中部清苑縣冉庄民兵挖築地道對日偽軍回進行的答作戰。
1941年秋,冀中平原的抗日斗爭進入困難階段,日偽軍"掃盪"日益殘酷。冀中人民抗日武裝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長期堅持平原游擊戰爭,開始挖掘和利用地道對日偽軍進行斗爭。
(6)抗日戰爭冀中的地道戰背景資料擴展閱讀
從總體看,地道十分隱蔽:在街道下面和莊稼地下面。高深適宜:四尺多高,離地面三四尺。構造齊全:地洞眾多,可以住人、拴牲口、擱東西、做廁所;氣孔通到地面,人住在裡面比較舒適;出口隱蔽,防守嚴密,敵人不易進來。
冀中人民的智慧和才能。地道的式樣多,結構奇特;地道的作用奇特,既能保護自己,又能打擊敵人;地道能防禦敵人的火攻、水攻、毒氣功等各種破壞;地道里可以通過「無線電"和"有線電」了解地面的情況。
『柒』 冀中的地道戰資料,急用,~~~~快來
1941年秋,冀中平原的抗日斗爭進入困難階段,日偽軍"掃盪"日益殘酷。冀中人民抗日武裝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長期堅持平原游擊戰爭,開始挖掘和利用地道對日偽軍進行斗爭。冬初,清苑縣冉庄民兵先在自己家中挖了單口隱蔽洞(俗稱蛤蟆蹲),很快遭到日偽軍的破壞。民兵把單口隱蔽洞改造成能進能出的雙口隱蔽地道,但仍不能有效地進行戰斗,多數地道又遭到破壞。
1942年夏季反"掃盪"開始後,中共冀中區委和冀中軍區號召冀中人民普遍開展挖地道的活動,地道的構造不斷改進和完善,初步形成戶戶相通、村村相連,既能隱蔽、轉移,又便於依託作戰的地道網路,成為長期堅持冀中平原抗日斗爭的堅強地下堡壘。冉庄的地道也有較大的發展,共有4條主要干線、24條支線,村內戶戶相通,向外可通往孫庄、姜庄、隋家墳、河坡等村,全長30餘華里。地道一般寬1米、高1.5米、頂部土厚2米以上;地道內設有瞭望孔、射擊孔、通氣孔、陷阱、活動翻板、指路牌、水井、儲糧室等,便於進行對敵斗爭。
冉庄民兵依託地道,採取靈活機動的戰術,在多次戰斗中給日偽軍以沉重的打擊。1943年1月7日,30名日偽軍進村搶掠,冉庄民兵利用地道進行作戰,斃傷其4人。
1945年4月1日,日偽軍500餘人向冉庄發動進攻,冉庄民兵20餘人利用地道進行作戰,斃傷日偽軍13人,迫其撤退。6月20日,駐保定日軍率偽軍第14團千餘人向冉庄進犯,冉庄民兵30餘人先在村邊進行阻擊,爾後迅速轉入地道,通過瞭望孔觀察到一群偽軍沖到村東企圖破壞地堡工事,當即拉響地雷,炸死偽軍數人。與此同時,村北老母廟、南口地平堡、東街碾子堡和十字街的民兵,也紛紛從暗室和高房工事等向日偽軍射擊,經數小時激戰,斃傷其29人,日偽軍被迫撤退。23日,日偽軍又調集2000餘人的兵力,再次進犯冉庄,先用迫擊炮向村內猛烈轟擊,隨後,步兵迅速向村內沖擊,當其進至村口時,踏響了民兵用水壺、鐵桶等就便器材製造的地雷,日軍數名被炸死。日偽軍進村後,見四處空無一人,便東沖西撞,盲目射擊。一群偽軍剛進至東街,其中一名偽團長就被小廟工事里的民兵擊斃,1名偽軍去拖曳屍體,又被擊斃。當大批日偽軍進入村北布雷區時,守候在暗室里的5名民兵立即拉響11顆地雷,炸死日偽軍多人。接著,民兵又用步槍斃其10餘人,日偽軍亂作一團,分頭潰逃。數十分鍾後,20餘名偽軍前來收屍,民兵再次拉響地雷,又炸死其5人。經13小時激戰,冉庄民兵僅以輕傷1人的代價斃傷日偽軍33人,打退了日偽軍的進攻。從1942年至抗日戰爭勝利,冉庄民兵共進行地道戰11次,斃傷日偽軍96人,並繳獲許多武器、彈葯和其他軍用物資。
冉庄地道戰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冀中平原抗日軍民的一個創造,是堅持平原游擊戰爭的一種有效的作戰形式。
『捌』 誰知道關於冀中的地道戰的資料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冀中地道戰 (8)抗日戰爭冀中的地道戰背景資料擴展閱讀
(8)抗日戰爭冀中的地道戰背景資料擴展閱讀
我愛家鄉的地道戰
那波瀾壯闊的大海曾令我心馳神往,那水平如鏡的西湖曾使我流連忘返。但我最愛的還是我的家鄉——北京市順義縣。它雖沒有都市的繁華喧鬧,也沒有桂林的奇山異水,但仍舊值得我驕傲和自豪,因為它有光輝的地道戰遺址。
地道戰遺址位於燕山山脈歪砣子山下。你可別小看這不足400戶人家的小鄉村,《地道戰》那部電影就是根據這里的人民利用地道與敵人英勇斗爭的歷史史實拍攝而成的。
地道內陰冷潮濕,寬約1米,高約2米。牆壁都是用黃泥砌成的,每隔幾米,牆壁就會出現一盞燈,燈光昏暗,顯得很陰森,使我毛骨驚然。地道蜿蜒盤旋,岔道很多。
「爺爺,這是什麼呀?」我指著洞壁上一塊一人多高,一米來寬,凹進去的地方問道。「這叫單人掩體。」爺爺說,「它的用處可大了!當年小日本到咱們村掃盪,發現這個地道入口,就先派一個探路的鬼子進來。當時一個民兵躲在這兒,手裡舉著一根手腕粗的木棍,鬼子過來時,他就忽然跳了出來,趁故人還沒有轉過神來,一下子就把他報銷了。」
繼續往前走,我們的眼前出現了一個直徑一米左右的洞,要通過這洞,可要像狗一樣爬著才能過去。洞的上面還安有閘門。爺爺問我:「怎麼樣,知道這是什麼嗎?」我搖搖頭。「這叫隘口,它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功能。只要一個人在隘口等著,敵人爬過來的時候,就可以把他們收拾了。如果敵人全都進來了,只要把閘門一放,他們就是插翅也難逃。家鄉人民管這叫『關起門來打狗,堵住籠子捉雞』。」爺爺說。
爺爺告訴我,如果敵人發現地道入口,就會用抽水機把井裡的水抽到地道里,但地道里有泄水井,讓地道里的水順著泄水井流回井裡。「敵人要是往洞里放煙可怎麼辦?」我忽然想到了一個嚴重的問題。爺爺告訴我:只要把翻板蓋在洞口上,再壓上土,這樣就可以把煙霧拒之門外了。
家鄉的地道真是神奇莫測,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家鄉人民利用這種方法同敵人血戰到底,創造了豐功偉績。
望著眼前各家各戶的紅牆藍瓦,望著遠方那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我心中不禁湧起一陣激動:祖國真的騰飛了!
——本文摘自西苑出版社《素質教育新教案》
小兵張嘎
抗日戰爭時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張嘎與唯一的親人奶奶相依為命。為了掩護在家養傷的八路軍偵察
連長鍾亮,奶奶英勇地犧牲在日軍的刺刀下,而鍾亮也被敵人抓走。為替奶奶報仇和救出老鍾叔,嘎子歷經艱辛,找到了八路軍,當上了一名小偵察員。他配合偵察排長羅金保執行任務時,表現得勇敢、機智。在一次戰
斗中,他繳獲了敵人的一支手槍,竟偷偷把槍藏進老鴰窩里,沒有上繳。為攻打敵人崗樓,他奉命進城偵察時被捕。當敵人拷問時,他勇猛反抗,
堅強不屈。當部隊攻打崗樓時,他設法在裡面放火,發揮了很好的配合作用,最終里應外合,全殲敵人,救出了老鍾叔,也替奶奶報了仇。戰斗結束後,嘎子把藏在老鴰窩里的手槍主動拿出來交公,隊長則正式宣布把手槍發給他使用。嘎子心滿意足,便將自己珍愛的木製小手槍送給了好朋友胖墩。
王二小
王二小是兒童團員。他常常一邊放牛,一邊幫助八路軍放哨。
有一天,敵人來掃盪,走到山口迷了路。敵人看見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帶路。
王二小裝著順從的樣子走在前面,把敵人帶進了八路軍的埋伏圈。
突然,四面八方響起了槍聲。敵人知道上了當,就殺害了小英雄王二小。
正在這時候,八路軍從山上沖下來,消滅了全部敵人。
游擊戰爭
為了更有力地打擊敵人,在黨的領導下,許多地方都成立了有武裝的組織,稱作游擊隊、獨立大隊、武工隊等等。他們由於人數較少,裝備也輕便,因而行動靈活,神出鬼沒,採取敵進我退、敵退我進、敵疲我打、打完就走等靈活多樣的戰術,需要時聚整為零,必要時又化整為零,小組作戰或單兵作戰,最大限度地打擊敵人,又保存自己的實力,配合正規部隊作戰,保護地方黨政組織和人民群眾,使敵人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
冀中地道戰
冀是河北省的別稱,冀中即指河北省的中部平原地區。冀中地道戰是我國抗日戰爭史上的創舉。現在河北省清苑縣城南十五公里的冉庄村,保留了地道戰遺址,供人們參觀。
『玖』 冀中地道戰的資料
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在中國***領導下經過八年艱苦奮戰,最終取得全面勝利的一場最偉大的反侵略戰爭,也是一場最偉大的民族革命戰爭。1931年的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悍然發動了侵華戰爭,侵入中國東北地區。又以1937年7月7日在北平西南蘆溝橋發動的「七·七事變」為起點,進一步侵略中國的華北地區,中國的歷史由此進入抗日戰爭階段。此後,由紅軍主力改編的第八路軍進入華北,抗擊日軍,南方紅軍也改編為新四軍進入華中戰場。在中國***的正確領導下,抗日軍民經受了嚴峻考驗,經歷了八年艱苦卓絕的奮戰,最終取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日本帝國主義於1945年8月14日宣布無條件投降。
冀中冀是河北省的別稱,冀中即指河北省的中部平原地區。
掃盪在抗日戰爭中,由於我抗日軍民團結一致,全民皆兵,日本侵略者根本分不清哪是正規軍,哪是游擊隊,哪是老百姓,因此,在進攻我解放區時,採取了滅絕人性的「三光」政策:燒光、殺光、搶光,妄圖把抗日力量鏟除凈盡,所以叫「掃盪」。我抗日軍民則利用各種有利條件,靈活多變地進行還擊,因此叫作「反掃盪」。
游擊戰爭為了更有力地打擊敵人,在黨的領導下,許多地方都成立了有武裝的組織,稱作游擊隊、獨立大隊、武工隊等等。他們由於人數較少,裝備也輕便,因而行動靈活,神出鬼沒,採取敵進我退、敵退我進、敵疲我打、打完就走等靈活多樣的戰術,需要時聚零為整,必要時又化整為零,小組作戰或單兵作戰,最大限度地打擊敵人,又保存自己的實力,配合正規部隊作戰,保護地方黨政組織和人民群眾,使敵人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
碉堡也叫「炮樓」,是建在交通要道和關卡上的軍事設施,主要用於打仗時的保護、射擊和瞭望,底層也可住兵員,簡單的僅作射擊掩體用。一般建在既可殺傷對方,卡住對方前進路徑,又隱蔽,不易被對方發現摧毀的地方,多為磚、石、混凝土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