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哪些抗日兒童的故事
1、張嘎:
抗戰時期,生活在白洋淀的小男孩張嘎與唯一的親人奶奶相依為命。為了掩護在家養傷的八路軍偵察連長鍾亮,奶奶英勇地犧牲在日軍的刺刀下,而鍾亮也被敵人抓走。
嘎子歷經艱辛,找到八路軍,當上了一名小偵察員。他配合偵察員羅金保執行任務,表現得勇敢、機智。
『貳』 求一部抗戰背景的兒童電影,
是馮小寧的《戰爭子午線》當年的小演員里有現在的牛萌萌,就是眼睛瞎的那個;富大龍,就是那個最後死了的那個;黃海波,裡面叫山炮。還有他們不是穿越回現代被搶救,是導演用藝術的手法,讓他們夢到的。
『叄』 抗日戰爭兒童團的故事
1937年8月底,八路軍從陝西韓城的靈芝東渡黃河到達山西。9月份,八路軍總部設在山西省五台縣南茹村之後,八路軍的身影就不時出現在各個村落,他們走訪慰問當地老百姓,關切詢問群眾的生活情況,藉以擴大我軍影響。
由於當時山西境內的情況比較復雜,多種勢力混合、交錯在一起,老百姓從心底里非常懼怕「扛槍桿子的人」。
一天,在五台縣的神頭村突然來了幾個頭戴斗笠、打著綁腿、扛著長槍的人。這幾個人與以往扛槍桿子的人似乎大不一樣,他們一見到老百姓就噓寒問暖,像自己的親人一樣,非常關心群眾的疾苦。
後來人們才弄清,這是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是到抗日前線打鬼子的。由於年少無知加上太淘氣,當時年僅14歲的楊建業還頑皮地奪過八路軍的槍支,拿著去玩耍。
次年,八路軍在神頭村成立了兒童團,楊建業擔任了兒童團的團長。說是兒童團,其實就是十七八個小毛孩,小的只有七八歲,大的也不過十四五歲。不過,楊建業可認真了,他紅纓槍一扛,每次都走在隊伍的最前頭,正式地「干起了革命」。
抗日兒童團是廣大抗日根據地在抗戰中成立的兒童組織。它的主要任務是學習、生產,同時也擔負著「宣傳抗日」「偵察敵情捉漢奸」「站崗放哨送書信」等任務。它的成立不僅給孩子的生活帶去了樂趣和希望,同時也壯大了抗日隊伍的力量,為抗戰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革命接班人。
創建背景
早在1938年6月26日,毛澤東同志為《邊區兒童》(半日刊)的題詞中教導道:「兒童們起來,學習做一個自由解放的中國國民,學習從日本帝國主義壓迫下爭取自由解放的方法,把自己變成新時代的主人翁。」1942年「四?四」兒童節時,又為《解放日報》題詞:「兒童們團結起來學習做新中國的新主人。」
朱德同志在為晉東南武鄉縣王家峪兒童團題詞中指出:「斗爭與學習缺一不可」。 周恩來、劉少奇、陳毅等領導同志,也都分別為新安旅行團、孩子劇團的工作作出不少重要指示。這些題詞和指示,對抗日戰爭時期兒童運動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是黨在這個時期指導少年兒童工作的指針。
『肆』 抗日戰爭時期的少兒歌曲
王二小吧 兒童團
『伍』 適合中小學生看的兒童抗日戰爭電影
1、《小兵張嘎》。
一部很有特色的兒童題材影片,這部影片真實自然地內塑造了一個性格鮮明的少年容英雄形象。影片的構圖精緻、簡煉,盡量防止和隱蔽一些繁瑣的線條,力求人物和主要線條的突出。
2、《閃閃的紅星》。
於1974年10月1日上映。該片講述了在1930年至1939年艱難困苦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少年英雄潘冬子的故事。
3、《雞毛信》。
影片主要講述了龍門村的兒童團長海娃奉命給八路軍送雞毛信的路上所發生的故事。影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第一部反映中國少年兒童在抗日戰爭時期的對敵斗爭的兒童影片。
4、《二小放牛郎》。
由北京電影製片廠與安徽電影製片廠共同出品的一部抗戰電影,張馳執導,丁儼、沈丹萍、李加西等主演。該電影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放牛娃王二小與敵人鬥智斗勇並最終英勇犧牲的故事。
5、《狼牙山五壯士》。
該片講述了抗日戰爭期間,五位八路軍戰士為掩護老百姓和主力部隊轉移,與數十倍於己的日本侵略者激戰一天,最後全體縱身跳下懸崖的故事。
『陸』 抗日戰爭那時的兒童故事內容有哪些要故事內容。
王二小,中國少年抗日英雄。1929年生於河北省淶源縣上庄村。抗日戰爭版時期,王二小的權家鄉是八路軍抗日根據地,經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掃盪」,王二小是兒童團員,他常常一邊在山坡上放牛,一邊給八路軍放哨。1942年10月25日(農歷9月16日),日本鬼子又來「掃盪」,走到山口時迷了路。敵人看見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帶路。王二小裝著聽話的樣子走在前面,為了保衛轉移躲藏的鄉親,把敵人帶進了八路軍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響起了槍聲,敵人知道上了當,就氣急敗壞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機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就這樣被日本侵略者殘酷地殺害了,犧牲在淶源縣狼牙口村,年僅13歲。正在這時候,八路軍從山上沖下來,消滅了全部敵人。
『柒』 尋找一首關於抗日戰爭或解放戰爭的兒童歌曲(急)
歌曲:歌唱二小放來牛郎源
方冰詞 劫夫曲
牛兒還在山坡吃草,
放牛的卻不知哪兒去了,
不是他貪玩耍丟了牛,
那放牛的孩子王二校
九月十六那天早上,
敵人向一條山溝掃盪,
山溝里掩護著後方機關,
掩護著幾千老鄉.
正在那十分危急的時候,
敵人快要走到山口,
昏頭昏腦地迷失了方向,
抓住了二小要他帶路.
二小他順從地走在前面,
把敵人帶進我們的埋伏圈,
四下里乒乒乓乓響起了槍炮,
敵人才知道受了騙.
敵人把二小挑在槍尖,
摔死在大石頭的上面,
我們那十三歲的王二小,
可憐犧牲在山間
幹部和老鄉得到了安全,
他卻睡在冰冷的山間,
他的臉上含著微笑,
他的血染紅了藍的天.
秋風吹遍了每個村莊,
他把這動人的故事傳揚,
每一個村莊都含著眼淚,
歌唱著二信牛郎
『捌』 求宣布抗日戰爭勝利的廣播的音頻
可以用電影原聲Conquest of Paradise 十分雄壯的一首背景樂,經常用在軍旅題材的電影電視劇中,這是世界十大氣勢背景音樂之一,這個在任何音樂軟體上都可以下載。
希望您能獲得幫助,謝謝
『玖』 抗日兒童故事
一、教材解讀
1.課文簡說。
這篇略讀課文節選自作家管樺寫的同名中篇小說,選入課文時有改動,講的是在那戰火連天、槍炮轟鳴的抗日戰爭時期,晉察冀邊區的少年雨來,聰明勇敢,游泳本領高強,為了掩護革命幹部,機智地同敵人作斗爭的故事。圍繞這一主題,課文分六個部分敘述。
第一部分講雨來的游泳本領高。雨來生活的蘆花村在晉察冀邊區的北部,是抗日根據地。蘆花村旁有還鄉河,河裡有蘆葦,雨來每到夏天就到還鄉河游泳,所以練就了一身游泳的本領。
第二部分講雨來上夜校受到愛國主義教育,他在夜校跟著老師輕聲念著:「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
第三部分講雨來掩護區交通員李大叔。在戰斗形勢異常緊張的關頭,生活在革命家庭中的雨來,在危急的情況下毫不慌張,勇敢地掩護了李大叔,並機智地把敵人引開。
第四部分講雨來和鬼子進行不屈的斗爭。雨來機智地回答敵人的盤問;拒絕了敵人的哄騙和利誘;在敵人威脅、毒打下也沒有屈服。
第五部分講蘆花村的人們誤以為雨來犧牲了。村裡人都說:「雨來是個好孩子!」「有志不在年高。」
第六部分講雨來並沒有死。雨來能夠在敵人的槍口底下巧妙逃生,進一步表現雨來的機智勇敢。
本文的故事情節緊湊而又豐富多彩、跌宕起伏,將一位熱愛祖國、不畏強敵的少年英雄展現在讀者面前。
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是讓學生在閱讀中了解戰爭年代人們的生活,學習小英雄雨來勇敢機智的品質,從中受到愛國主義教育。二是運用聯繫上下文等方法理解文中含義深刻句子的意思。本文篇幅較長,因此要訓練學生用較快的速度閱讀課文,了解內容。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體會雨來機智勇敢的優秀品質,難點是用較快速度閱讀課文,把握課文主要內容。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
這是雨來能夠掩護革命幹部,同日寇作斗爭的思想基礎,正是因為雨來對祖國深切的愛,才有了後面勇救交通員、勇斗鬼子的故事。
②雨來沒理他,腳下像踩著風,—直朝後院跑去。
這一系列動作的描寫,形象地表現了雨來的機智勇敢。因為年齡小,面對雪亮的刺刀,敵人以為雨來害怕,不顧一切朝後院跑去,實際上,雨來是為了把敵人引開,保護交通員。
③一滴一滴的血滴下來,濺在課本那幾行字上。
這是一處細節描寫。鮮血滴在「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幾行字上,表明了雨來誓死保護交通員,和敵人斗爭到底的決心與堅強意志;體現了中國人民不惜用鮮血和生命保衛祖國的決心。句子未加任何雕琢,意思卻含蓄深刻。這句話既寫了當時的場景,又將鮮血和愛國巧妙地聯系在一起,會使人產生豐富的想像和無窮的回味。
④有志不在年高。
志:志氣、志向;年高:年紀大。有志氣不在於年紀大,指人貴在有志,不能憑年齡大小來衡量,只要有志氣,年輕也能做出優異成績。這是人們對雨來的贊揚,雨來熱愛祖國、勇敢機智的品質深深感動、激勵著蘆花村的人們。
(2)對詞語的理解。
晉察冀邊區:晉,山西省簡稱,察,察哈爾省(1952年撤銷,分別並入河北、山西兩省)簡稱,冀,河北省簡稱。晉察冀邊區是我抗日根據地之一。
門檻:門框下部挨著地面的橫木(也有用石頭的)。
推推搡搡:搡,猛推。推推搡搡就是使勁推的樣子。
劫難:災難。
趔趄:身體歪斜,腳步不穩要摔倒的樣子。
雞冠花:一種草本植物,開的花形狀像雞冠,通常為紅色。
二、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
2.了解雨來為掩護革命幹部和日寇英勇斗爭的故事,學習雨來熱愛祖國、勇敢機智的品質。
3.理解「有志不在年高」等句子的意思。
4.給課文的每個部分加小標題。
三、教學建議
1.這篇課文內容通俗易懂,故事性強。教學時,應放手讓學生根據課文前「連接語」的要求自讀課文。在自讀的基礎上,重點討論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麼」。最後,組織學生講故事。
2.體會雨來機智勇敢、熱愛祖國的品質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教學時,可將這一問題的解決融入到討論、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麼這一環節中,注意抓住一些關鍵句子,讓學生想,讓學生談。如「雨來沒理他,腳下像踩著風,一直朝後院跑去」一句,可讓學生想像:雨來此時心裡是怎麼想的,想像後討論:他為什麼要這樣做。
3.用較快速度閱讀課文,了解內容,這對四年級學生而言有一定的難度,因此不能要求太高,可在學生閱讀每一部分時,教師提出閱讀時間要求,促使學生加快閱讀速度。對於每部分內容的把握,可採用加小標題的形式予以落實。對加小標題不要要求太高,只要學生基本上概括了本部分的內容,語句通順即可,不必強求一致。以下標題供參考:
①游泳本領高 ②上夜校念書
③掩護李大叔 ④勇斗鬼子
⑤寧死不屈 ⑥機智逃生
也可以選用課文中的語句作小標題。引用原句要加引號。如:
①「望著媽媽笑」 ②「我們愛自己的祖國」
③「把缸挪回到原地」 ④「什麼也沒看見」
⑤「有志不在年高」⑥「雨來沒有死」
4.講故事,有利於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根據本組教學內容的特點,可組織一次「英雄故事會」,除講述課文中的英雄故事外,還可廣泛收集課文外的其他英雄故事,讓英雄的故事激勵孩子們奮發向上。
5.課後安排了「資料袋」,內容為「戰爭讓無數人失去了生命」。安排在這里有利於幫助學生認識戰爭,特別是為學生閱讀理解後面的課文,做了很好的鋪墊。應組織學生閱讀、了解。
6.本課多音字較多,要注意讀准字音。如:「還」、「彈」、「扎」、「擰」,在本課分別讀「huán」、「dàn」、「zhā」、「nínɡ」。課文中有些詞語,現在已不常用,如「晉察冀邊區」、「掃盪」,要注意引導學生讀准,理解基本意思。還有些鬼子說的話,具有日語特點,如「這個,金的,也給你」,要注意幫助學生正確朗讀和理解。
四、相關鏈接
管樺 原名鮑化普,著名作家、詩人、畫家。河北省豐潤縣人。1940年參加革命工作。1942年畢業於華北聯合大學文學系。曾任報社記者,在軍區政治部劇社工作,在東北魯迅藝術學院文學研究室任研究員。在冀東農村落戶期間,發表了大量文學作品,是全國第五、六、七、八屆政協委員,曾任北京市文聯副主席、主席,北京老舍文藝基金會會長,北京老舍研究會會長,一級作家。是中國作協北京分會專業作家。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說《荊各庄的故事》《小英雄雨來》,長篇小說《將軍河》及《管樺中短篇小說集》等。2002年8月17日因心臟病突然發作,在河北唐山家鄉病逝,享年81歲。
中篇小說《小英雄雨來》,早在五十多年前就已被選入了全國中、小學語文教科書,感染和教育了不止一代人。
提起《小英雄雨來》,作家管樺說,雨來的形象絕不是作家憑空想像的。雨來,是抗日戰爭年代裡冀東少年兒童的一個縮影,這其中也包括管樺本人在內。小說中的蘆花戲水,星夜攻讀,智護交通員的情節,葦叢雛鴨、五穀飄香的田園風光景物,鮮活的方言土語,無一不是五十多年前那場波起雲涌的民族解放戰爭中燕趙大地的真實寫照。
1940年,管樺離家奔赴抗日戰場,長年轉戰南北,但濃濃的鄉情,給他留下了無限的眷戀。他從小親身經歷目睹了年長他幾歲的本村兒童團團長,帶領一群天真無邪的兒童,站崗放哨,給八路軍送雞毛信,上樹望,捕捉敵情。從軍後,童年時代的情景,總是像演電影似的一幕幕在腦海中浮現。就這樣,創作了以雨來為主人公的《雨來沒有死》。這成了管樺創作生涯的開端。
初稿寫成後,管樺首先請當時任魯迅文學院研究室主任的周立波審閱。周立波被小說中主人公雨來的精神所吸引、感動,連連稱贊這篇小說寫得有骨頭有肉,非常值得一讀,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周立波鼓勵並指點管樺繼續寫下去,要寫成一部真實反映冀東人民抗日斗爭的中篇或長篇小說。
《雨來沒有死》這篇處女作,1948年發表在《人民日報》的前身——《晉察冀日報》上,受到了廣大讀者的一致好評。建國之初,教育部一位負責語文教科書的編審專程找到管樺,告知他《小英雄雨來》被選進了全國語文課本。從此,小英雄雨來便成了整整一個時代全國少年兒童心目中的英雄。
管樺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文革」中,小英雄雨來竟會成為他的「保護者」。那是「文革」初期,一次,沖擊北京市文聯的「紅衛兵」要揪斗管樺。當一群臉上還帶著稚氣、對管樺一無所知的學生,拿著皮帶朝管樺步步逼近時,其中有人問了一句:「管樺是誰?」旁邊有人回答:「就是寫《小英雄雨來》的那個作家。」那些學生都是學著《小英雄雨來》長大的,聽了這句話,滿臉殺氣的孩子們頓時像泄了氣的皮球,他們怎麼好意思對塑造出自己童年崇拜過的偶像的人動手呢?管樺因此躲過了一劫。
風雲過後,年逾古稀的管樺深知革命傳統教育對下一代的重要,他愈加魂牽夢縈「雨來」的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英雄精神了。管樺說:「愛國主義教育應當從娃娃抓起,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家鄉都不熱愛,還談何愛國?」為了使「雨來」的愛國主義精神不斷得到發揚,管樺打算在家鄉的還鄉河公園里建一座小英雄雨來紀念園,讓新一代更多地走近英雄,學習英雄,自覺地接受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的教育熏陶。他的這一想法很快得到唐山市委、市政府和新區區委、區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1998年「小英雄雨來紀念園」終於在還鄉河公園落成了。
管樺在小英雄雨來紀念碑上親筆寫道:「1937年,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國,中國進行全民族抗戰。青壯年參加八路軍,拿起槍抗擊日本侵略者,冀東還鄉河兩岸各村的民兵、老年人、婦女、少年兒童,為保衛祖國家園與敵進行頑強的斗爭。在那個戰爭年代,像雨來那樣站崗放哨、手拿紅纓槍、挺起小胸脯、給八路軍送信、帶路的情況是很多很多的……」
如今,小英雄雨來紀念園已經成為革命傳統教育基地,也成了大人和孩子們經常光顧之處。在那裡,會使人勾起一段歷史的回憶,仰望雨來塑像,曾經讀著雨來的故事長大的人們和正在學著雨來的故事成長的孩子們,都常常會重溫《小英雄雨來》中那句不止激勵過一代人的名句:「我們是中國人,我們熱愛自己的祖國!」
中國抗日戰爭(1937—1945) 中國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民族革命戰爭。1937年7月7日,日本策劃了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並以此為起點,發動了全面的侵華戰爭。中國各族人民從此同仇敵愾,共赴國難,與日本侵略者進行了一場氣壯山河的斗爭……
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強占東北建立偽「滿洲國」。1932年製造上海「一二八事變」,1933年侵佔山海關和熱河,並不斷挑釁。1937年7月7日,日本策劃蘆溝橋事變,並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全面抗戰開始。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武裝進入淪陷區,開辟敵後根據地,積極進行對敵作戰,抗擊侵華日軍。
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出兵東北,迅速粉碎了關東軍,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遞交投降書,9月9日,侵華日軍投降。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結束。
這場戰爭給中國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但日軍的野蠻侵略激起了中華民族空前團結的民族精神,經過8年浴血奮戰,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取得了第一場反侵略戰爭的徹底勝利,為中華民族的復興奠定了基礎。
抗日兒童團 1937年至1945年,是中國歷史上波瀾壯闊的抗日戰爭時期,黨領導下的許多抗日根據地都成立了抗日兒童團的組織。
抗日兒童團員們在青年救國會的領導下,積極參加抗日救國斗爭,他們同抗日軍民一道,廣泛參加各種抗日活動,十分活躍。抗日兒童團的任務是:宣傳大家打日本;偵察敵情抓漢奸;站崗放哨送書信;尊敬抗戰官和兵;幫助軍屬來做事;學習生產不稍停。從東北的黑土地到晉西北的黃土高原,從蘇北地區到陝甘寧邊區,到處活躍著抗日兒童團員們的身影。
到1940年,陝甘寧邊區有7萬兒童團員,蘇北解放區有18萬少年隊和兒童團員,華北抗日根據地有60萬兒童團員,他們是當時抗日兒童團的主力。
其中,最為活躍和出色的是晉察冀邊區的兒童團,他們站崗放哨、捉漢奸、送情報,利用自己年紀小,不被注意的特點,深入敵後,出色地完成任務。在晉冀一帶,直到現在仍流傳著小英雄王二小把日本鬼子引進八路軍包圍圈的故事。晉察冀邊區抗日兒童團還開展了「五不運動」:不給敵人帶路;不給敵人送信;不吃敵人的糖;不念敵人的書:不告訴敵人藏糧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