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抗日戰爭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
①正面戰場:以國民政府為主,抗戰初期抗擊了侵華日軍大部分,執版行的是片面抗戰權路線,即單純依靠政府與軍隊,而不發動廣大人民群眾,其原因主要是蔣企圖依靠英美支持,一舉擊潰日本,從而避免人民力量在抗戰中強大而威脅蔣的統治。
②敵後戰場:即中共領導的敵後抗日根據地的斗爭,在戰略防禦階段是抗戰主戰場,執行的全面抗戰路線(1937年洛川會議),即動員全民族一切抗日力量爭取抗戰的勝利。陝甘寧邊區是全國抗日根據地的指揮中樞和總後方,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
❷ 抗日戰爭時期敵後戰場和正面戰場的關系
正面戰場,國民黨的軍隊其實是牽制著侵略中國的日軍主力,但是由於戰術專,裝備屬,政策``等等原因,正面戰場戰果不利。而雖然我們敵後戰場主要是游擊戰為主,力量較為單薄,但是由於機動性強,隱蔽性高,配合正面戰場作戰,一定程度上打擊了日軍!特別在打過長江後,日本兵力不足,戰線過長`更讓敵後的小規模作戰有了發揮的空間。中國抗戰勝利,是正面戰場牽制,敵後戰場消耗敵人,兩條戰線雖然有矛盾,但是在國共合作時,還是有著相互配合的關系,缺一不可
❸ 抗戰期間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分別進行了哪些軍事斗爭
正面戰場主要戰役: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回浙贛戰役、武漢會戰、隨答棗會戰、三次長沙會戰(包括一次長衡會戰)、南昌會戰、上高會戰、常德會戰、桂林戰役、昆侖關戰役、棗宜會戰、中條山戰役,豫湘桂戰役。以上會戰(戰役)除上高會戰外中國軍隊均以失敗告終。
敵後戰場軍事行動:八路軍配合國民黨軍隊進行平型關戰役、忻州戰役、雁門關戰役、獨自創建晉察冀、晉綏等根據地、115師挺進山東、創建回民支隊、組建魯南鐵道隊(即鐵道游擊隊)和平原游擊隊等群眾武裝,百團大戰、反掃盪,進行大反攻等;新四軍挺進蘇南、蘇中、創建東江、鄂豫皖等抗日根據地
❹ 抗日戰爭正面戰場與敵後戰場的關系
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關系。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高永中表示,抗日戰爭中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關系。應該客觀公正地評價兩個戰場的功能,不能片面地否定這個肯定另一個。
抗戰初期,國民黨採取了以「空間換時間」的策略,以節節抗禦的方式進行了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南京保衛戰、武漢會戰等大的戰役,殺傷、吸引和拖住了大量日軍,為打破日軍「速勝戰略」、推動戰略防禦進入戰略相持階段發揮了重要作用。
同時,由於國民黨當權者採取了消極抵抗的政策,正面戰場的作用受到了嚴重的影響。正面戰場的戰役是敗多勝少,盡管如此,它大量消耗了日軍的實力。但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以後,敵後戰場逐漸變為主戰場。
如果沒有八路軍、新四軍和廣大人民武裝在敵後戰場對日作戰,有力牽制、打擊日寇,正面戰場上所承受的軍事壓力將會更大,有些戰役可能會輸得更慘,所以兩個戰場應該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關系。
(4)抗日戰爭分為正面戰場和什麼戰場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正面戰場與敵後戰場的作用:
在戰略防禦階段,抗日游擊戰爭迅猛發展,不僅有力配合了正面戰場作戰,而且創建了敵後抗日根據地,迫使日軍不得不長期而不是暫時分散兵力兩面作戰,從而為推動抗日戰爭由戰略防禦轉到戰略相持階段,實現持久抗戰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戰略相持階段,敵後游擊戰逐漸成為抗日戰爭的主要作戰形式。1943年以後,抗日戰爭進入局部反攻階段,敵後戰場逐步實現由游擊戰向運動戰的轉變,收復了大量失地,成為全面反攻的戰略基地,為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❺ 抗日戰爭時期的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的戰役分別有哪些
抗日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形成原因:日本大舉侵略中國,中國大部分領土淪陷,中華民族危亡。抗戰路線:國民黨單純依靠軍隊和政府進行正面戰場上的進攻,進行陣地戰(代表:淞滬會戰,鬆口會戰)共產黨開辟的敵後戰場依靠廣大人民和軍隊抗戰。進行游擊戰。互相關系:互相支持,互相鼓勵,一起對抗日本侵略者。作用:結束中國多年內戰,中國軍隊槍口一致對外,開辟了抗日戰場的新局面,為日後的勝利奠定堅實基礎
❻ 抗日戰爭中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的比較如題 謝謝了
在抗日戰爭中有兩大戰場,即中國國民黨領導的抗擊日本法西斯的正面戰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擊日本法西斯的敵後戰場。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里,國民黨領導的抗日正面戰場是一個歷史禁區,沒有誰敢提及這個敏感的歷史話題,但歷史發展到今天,我們有責任把歷史真相告訴人民。 過去,之所以不能討論這個話題,可以列舉出眾多的理由,但毛澤東主席在會見尼克松總統時,一語道破:他們稱我們為「匪」,我們也稱他們為「匪」(大意)。國共兩黨互相為「匪」,互相為敵的時候,抗戰歷史也就難以客觀、公正、理性的表述。 當歷史的桎梏被打破以後,一些人又從一個極端跑到了另一個極端。好象抗日戰爭全是國民黨打下來的,和共產黨沒有關系,或者相反。特別是在網路上,兩種觀點尖銳對立,各自論證,互不相讓。 歷史並非可以隨便戲說,它既要合乎歷史存在的真實,又要合乎歷史發展的邏輯。那麼,怎樣評價國共兩黨在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的作用呢?我們只要簡明地梳理一下那段歷史,就不難從中得出接近歷史真相的結論。我們可以粗略地把抗戰劃分為3個發展時期。 1931年9月——1937年6月為一個時期。這一時期,發生了9.18事變,東三省淪陷。此時的國民政府並不願意向日本開戰,採取的是外交調解的不抵抗政策,特別是推行了「攘外必先安內」的不得人心的政策。而中國共產黨發出了抗戰的最強音,廣泛的喚醒民眾,倡導建立抗日統一戰線。 這時,國民黨軍隊的愛國將領也有堅決抗戰的,比如馬佔山、張治中、張自忠所進行的江橋抗戰、第一次淞滬抗戰、第一次長城抗戰等,但這些戰役就其本質上說,多少帶有愛國將領的「個人行為」,並不完全是「政府行為」,所以,他們的抗戰都沒有得到政府的全力支持。 1937年7月——1941年春為一個時期。這一時期,發生了7.7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中國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成為抗擊日本法西斯的主戰場,對於粉碎日本法西斯「三個月滅亡中國」戰略陰謀,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經過淞滬會戰、忻口太原會戰、武漢會戰等,殲滅日軍45萬余,迫使日軍停止了戰略進攻,形成了抗戰的相持階段。 從7.7事變到1941年春,國名黨軍隊在正面戰場上先後進行重大戰役22次,重要戰斗3117次,小型戰斗38931次,殲滅日軍86萬人,自身付出了322萬人的重大傷亡。特別是國民黨軍隊中的廣大愛國官兵英勇作戰,不怕犧牲,表現出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涌現出郝夢齡、趙登禹、張自忠、戴安讕等一大批愛國將領,共有100多名將軍血灑疆場,這在戰爭史上絕無僅有。因此,國民黨的抗戰業績和重大作用是不能抹殺的,也是得到了世界的公認的。 在2005年8月30日的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國民黨在抗戰中的歷史地位第一次得到了確認。同時,對台灣同胞50年(從1895年起)堅持對日斗爭的壯舉也給予了高度評價。 1941年春——1945年7月為一個時期。這一時期抗日戰爭由相持階段轉為反攻階段。由於日軍基本停止了對正面戰場的戰略進攻,進而把作戰的重點轉向對八路軍、新四軍的進攻。由於國民黨沒有「敵後戰場」,因此,大反攻就其本質上說,是敵後戰場的大反攻。 這一時期有兩大特點:一是八路軍、新四軍廣泛收復失地,消滅偽政權,建立陝甘寧抗日民主政權,充分發動群眾,減租減息,建立抗日根據地,在十分艱難的環境中,粉碎日軍的大掃盪。創造了「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伏擊戰」等新穎的戰法,時時處處打擊消耗日軍。特別是按照「三三制」(民主政權中黨員佔1/3,開明紳士佔1/3,左派代表佔1/3)建立起來的抗日民主政府,已經成為新中國的雛形。二是國民黨接連掀起了三次反共高潮,特別是在1941年4月,發動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調集重兵,圍殲新四軍9000餘人。但中國共產黨胸懷開闊,顧全大局,並沒有向國民黨開戰。而此時的國民黨政府,腐敗獨裁,物價飛漲,民不聊生,逐漸失掉了民心,大廈將傾。 1945年春,中國共產黨的黨員人數增加到120萬人,19個抗日根據地的軍隊人數發展到130萬人,民兵260多萬人,人口近1億人。在整個抗戰中,八路軍、新四軍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其他抗日武裝力量,作戰12.5萬次,消滅日偽軍171.4萬人,其中日軍52.7萬人,為抗日戰爭的勝利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從以上的史實可以看出——在中國國民黨領導的抗擊日本法西斯的正面戰場上驚天地;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擊日本法西斯的敵後戰場上泣鬼神!就抗戰的兩大戰場而言,是相互聯系,相互支援,缺一不可,相互不可取代,具有同等的重大作用。如果一定要分主次,比高下,則有可能會走向機械的歷史觀。 有必要指出的是,中國抗日戰爭取得全面勝利,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美軍在日本本土的作戰,蘇軍出動陸海空三軍殲滅日本關東軍……否則,我們的抗戰會花費更長的時間,付出更大的代價。
❼ 如何認識與評價抗日戰爭中的敵後戰場和 正面戰場
我們可以粗略地把抗戰劃分為3個發展時期。
1931年9月——1937年6月為一個時期。這一時期,發生了9.18事變,東三省淪陷。此時的國民政府並不願意向日本開戰,採取的是外交調解的不抵抗政策,特別是推行了「攘外必先安內」的不得人心的政策。而中國共產黨發出了抗戰的最強音,廣泛的喚醒民眾,倡導建立抗日統一戰線。
這時,國民黨軍隊的愛國將領也有堅決抗戰的,比如馬佔山、張治中、張自忠所進行的江橋抗戰、第一次淞滬抗戰、第一次長城抗戰等,但這些戰役就其本質上說,多少帶有愛國將領的「個人行為」,並不完全是「政府行為」,所以,他們的抗戰都沒有得到政府的全力支持。
1937年7月——1941年春為一個時期。這一時期,發生了7.7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中國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成為抗擊日本法西斯的主戰場,對於粉碎日本法西斯「三個月滅亡中國」戰略陰謀,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經過淞滬會戰、忻口太原會戰、武漢會戰等,殲滅日軍45萬余,迫使日軍停止了戰略進攻,形成了抗戰的相持階段。
從7.7事變到1941年春,國名黨軍隊在正面戰場上先後進行重大戰役22次,重要戰斗3117次,小型戰斗38931次,殲滅日軍86萬人,自身付出了322萬人的重大傷亡。特別是國民黨軍隊中的廣大愛國官兵英勇作戰,不怕犧牲,表現出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涌現出郝夢齡、趙登禹、張自忠、戴安讕等一大批愛國將領,共有100多名將軍血灑疆場,這在戰爭史上絕無僅有。因此,國民黨的抗戰業績和重大作用是不能抹殺的,也是得到了世界的公認的。
在2005年8月30日的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國民黨在抗戰中的歷史地位第一次得到了確認。同時,對台灣同胞50年(從1895年起)堅持對日斗爭的壯舉也給予了高度評價。
1941年春——1945年7月為一個時期。這一時期抗日戰爭由相持階段轉為反攻階段。由於日軍基本停止了對正面戰場的戰略進攻,進而把作戰的重點轉向對八路軍、新四軍的進攻。由於國民黨沒有「敵後戰場」,因此,大反攻就其本質上說,是敵後戰場的大反攻。
這一時期有兩大特點:一是八路軍、新四軍廣泛收復失地,消滅偽政權,建立陝甘寧抗日民主政權,充分發動群眾,減租減息,建立抗日根據地,在十分艱難的環境中,粉碎日軍的大掃盪。創造了「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伏擊戰」等新穎的戰法,時時處處打擊消耗日軍。特別是按照「三三制」(民主政權中黨員佔1/3,開明紳士佔1/3,左派代表佔1/3)建立起來的抗日民主政府,已經成為新中國的雛形。二是國民黨接連掀起了三次反共高潮,特別是在1941年4月,發動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調集重兵,圍殲新四軍9000餘人。但中國共產黨胸懷開闊,顧全大局,並沒有向國民黨開戰。而此時的國民黨政府,腐敗獨裁,物價飛漲,民不聊生,逐漸失掉了民心,大廈將傾。
1945年春,中國共產黨的黨員人數增加到120萬人,19個抗日根據地的軍隊人數發展到130萬人,民兵260多萬人,人口近1億人。在整個抗戰中,八路軍、新四軍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其他抗日武裝力量,作戰12.5萬次,消滅日偽軍171.4萬人,其中日軍52.7萬人,為抗日戰爭的勝利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從以上的史實可以看出——在中國國民黨領導的抗擊日本法西斯的正面戰場上驚天地;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擊日本法西斯的敵後戰場上泣鬼神!就抗戰的兩大戰場而言,是相互聯系,相互支援,缺一不可,相互不可取代,具有同等的重大作用。如果一定要分主次,比高下,則有可能會走向機械的歷史觀。
❽ 中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有哪些大型戰役
中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大型戰役(詳細版)
江橋抗戰:1931年10月-11月
主要將領:馬佔山
淞滬抗戰:1932年1月-3月
主要將領:蔡廷鍇、蔣光鼐
長城抗戰:1933年1月-5月
主要將領:宋哲元、徐庭瑤(關麟征、杜聿明)
熱河抗戰:1933年2月
主要將領:張學良
綏遠抗戰:1936年11月-12月
主要將領:閻錫山、傅作義(百靈廟)
[全面抗戰爆發後正面戰場的大型會戰]
平津作戰:1937年7月
主要將領:宋哲元、吉星文(盧溝橋)
本戰由七七事件所引發,中日最終談判破裂,經過數周的戰斗,日軍獨立混成第l旅團和駐屯旅團分別在30日晚和31日進占長辛店西面高地和大灰廠附近地區,平津失守。從此拉開了艱苦的8年抗戰。
淞滬會戰:1937年8月13日-11月11日
主要將領:蔣介石、張治中、陳誠、謝晉元(四行倉庫)
「八一三」淞滬會戰是抗戰爆發以來,中日雙方規模最大的一次會戰。3個月的戰役中,雙方都投入幾十萬兵力。由於中國軍隊戰略不當,武器裝備落後,在付出33萬多人的巨大損失後,最終被迫匆忙撤退,並直接導致了南京會戰的失利。此戰日軍傷亡5萬餘人。
南京保衛戰:1937年12月1日-12月13日
主要將領:唐生智、劉湘、顧祝同
淞滬會戰後,日軍迅速進攻國民政府首都南京。由於國民黨軍此時兵力凋零,退守絕地,被迫在12月12日匆忙突圍撤退。日軍進入南京後開始了長達數月的南京大屠殺,殘酷殺害中國軍民30餘萬人。
太原會戰:1937年9月13日-11月
主要將領:閻錫山、林彪(平型關)、衛立煌(忻口)
1937年9月13日,日軍佔領大同後向太原進攻,中國軍隊由於指揮混亂,布置不當,被迫從太原突圍。此戰中國守軍英勇抵抗,付出了重大犧牲,消滅敵軍2萬餘人。但從此國民黨軍在華北戰場的正規戰爭宣告基本結束。
徐州會戰:1938年1月-5月21日
主要將領:李宗仁、孫連仲、池峰城(台兒庄)
日軍打通了津浦線,擴大了佔領區,但未能消滅中國軍隊主力。國民黨軍的防禦作戰和主動轉移為此後的武漢保衛戰贏得了4-5個月的時間。其中台兒庄大捷消滅日軍1萬多人,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意志。
❾ 抗日戰爭,怎樣區分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
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從事實上來看是戰爭中規模最大、持續最久的戰略大會戰,戰略上包圍和反包圍,使日寇陷於汪洋大海、滅頂之災的戰略大會戰。
兩個戰場的關系不能分割,不能割裂,是一個戰爭中的兩種形態、兩個部分。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支持的關系,如果沒有正面戰場的大規模作戰,吸引並殺傷大量日軍,特別是戰爭初期,敵後戰場的開辟應該說是很困難的。
同樣,如果沒有八路軍、新四軍和廣大人民武裝在敵後戰場對日作戰,有力牽制、打擊日寇,正面戰場上所承受的軍事壓力將會更大,有些戰役可能會輸得更慘,所以兩個戰場應該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關系。客觀公正地評價兩個戰場的功能,不能片面地否定這個肯定另一個。
(9)抗日戰爭分為正面戰場和什麼戰場擴展閱讀:
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這兩個戰場的存在,是中國抗日戰爭的一個重要特點。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分別由國共兩黨主導,海內外原來對兩個戰場的研究都提出過一些不夠全面的看法,有的籠統地把正面戰場稱為國民黨戰場,敵後的是共產黨戰場。
這不是事實,正面戰場也有共產黨的力量在參與,在活動。有的只承認某一戰場的作用,否定另一個戰場的作用,對兩個戰場的地位和作用不能做恰當的評價。現在完全有條件從全民族抗戰的視野全面考察這兩個戰場的關系,給予實事求是的定位,但是有些具體問題還可以進一步深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