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抗日戰爭中中國淪陷的城市名字
東北三省所有城市
南京、上海、武漢、北京、徐州等
2. 抗日戰爭時期的三大著名戰役
1、平型關戰役
平型關大捷(又稱平型關戰斗、平型關伏擊戰),是指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在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平型關附近,為了配合第二戰區的友軍作戰,阻擋日軍攻勢,由115師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指揮,充分發揮近戰和山地戰的特長,首次集中較大兵力對日軍進行的一次成功伏擊戰,八路軍在平型關取得首戰大捷。
2、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淞滬會戰中日軍因遭到國民黨的頑強抵抗而損失慘重,這場戰役對於中國而言,標志兩國之間不宣而戰、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盧溝橋事變後的地區性沖突升級為全面戰爭,並徹底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
3、百團大戰
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在華北敵後發動的一次大規模進攻和反「掃盪」的戰役,由於參戰兵力達105個團 ,故稱「百團大戰」。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
據八路軍總部1940年12月10日的統計,百團大戰僅前三個半月期間,就進行大小戰斗共1824次,重擊了日偽軍的反動氣焰,有力地配合了國民黨軍正面戰場的作戰,極大地振奮了全國的抗戰信心。
拓展資料:
抗日戰爭(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簡稱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Second Sino-Japanese War)、日本侵華戰爭(Japanes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參考資料:淞滬會戰_網路
百團大戰_網路
3. 民國時期江蘇省鎮江縣政府的地址在哪裡
概 述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皇朝的封建統治,鎮江地方政府的名稱由清末的縣署先後改為民政署、知事公署、縣政府,主持縣政的官員由清末的知縣先後改為民政長、縣知事、縣長,但縣政的實質未變,仍維護封建剝削制度和帝國主義的在華特權。由於軍閥混戰,政局動盪,自民國元年至民國16年(1912-1927年)間,主持縣政的官員更迭達13人之多。
民國16年3月,北伐軍佔領鎮江,群眾對政府當局曾寄予很大的希望。同年4月,蔣介石集團發動反革命政變,縣政府也執行國民黨反共反人民的反動政策,參與殺害大批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多次鎮壓工人罷工和農民反抗丈量土地的斗爭。民國18年江蘇省政府遷鎮後,對省會建設有所興舉,同時加強了黨、政、軍、憲、特的反動統治。
民國26年12月,鎮江淪陷,日偽在城區建立偽政權,經常「清鄉」掠奪,屠殺人民群眾。國民政府任命的鎮江縣縣長,無工作機構,無固定治所,流動於鎮江南鄉及蘇皖邊境,消極抗日,積極反共,多次與新四軍摩擦。民國28年11月,國民政府鎮江縣縣長庄梅芳在鎮江南鄉西麓一帶,利用地方勢力,殘殺了新四軍特務營營長馬峰。活躍於茅山地區的新四軍,自民國29年起,先後在鎮江及其毗鄰地區建立6個縣級抗日民主政府,帶領人民群眾進行艱苦卓絕的抗日斗爭。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政府鎮江縣政府接收了日偽財產,但以反共為要務,對經濟建設無所建樹。
1949年4月鎮江解放,建立市人民政府,人民當家做主,政權性質起了根本的變化。市人民政府遵循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按照憲法、法律賦予的職責和各個時期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帶領全市人民,經過30多年的努力,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時,市政府在工作中不斷總結經驗,糾正失誤,加強自身建設,完善決策程序,轉變政府職能,改進工作作風。由黨政不分逐步做到黨政分工;由政企不分逐步實行簡政放權,擴大企業自主權;由一般行政布置逐步實行目標管理責任制,每年為市民多辦實事。
1983年3月實行市管縣體制後,鎮江市為省轄市,下轄丹陽、丹徒、句容、揚中四縣和城(京口)、郊(潤州)兩區。市政府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注意發揮城市的中心作用,加強所屬縣、區政府的領導,統一協調縣、區政府工作,組織支援茅山老區,促進城鄉兩個文明建設同步、協調發展。
第一章 民國時期鎮江地方政府
清末,鎮江府轄丹徒、丹陽、金壇、溧陽4縣和太平廳(今揚中縣),丹徒縣為鎮江府首邑。民國成立後,地方政府稱丹徒縣民政署,翌年改稱知事公署,先後由民政長、縣知事主持縣政。民國16年(1927年)改稱丹徒縣政府,由縣長執掌。民國17年改名鎮江縣政府。民國26年鎮江淪陷後,建立日偽政權;四鄉先後成立抗日民主政府。民國34年日本投降後,鎮江縣政府還治,直至鎮江解放。
第一節 丹徒縣民政署、知事公署
宣統三年(1911年)10月,在武昌起義影響下,鎮江革命黨人林述慶、李競成等組織新軍起義,11月8日(農歷九月十八)鎮江光復,成立鎮江軍政府,公舉林述慶為都督;內設軍政部、民政部等部門。不久,江蘇都督府成立於南京,鎮江軍政府改稱鎮江軍政分府。
民國元年(1912年)1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江蘇省臨時議會議決,撤府存縣。同年2月,鎮江軍政分府撤銷,建立丹徒縣民政署,由民政長主持,設總務、警務、學務、實業、主計、典獄6課。同年,民國政府發布縣知事公署組織法,劃一地方官吏名稱,縣民政長改稱縣知事。民國2年1月,丹徒縣民政署改稱縣知事公署,設第一、二、三、四4科。民國5年起,縣先後設警察、教育、實業等局。
縣民政署、縣知事公署均設在清代縣衙門內(現中山東路三五九醫院西部,日軍侵佔鎮江時毀於戰火)。
1912-1927年丹徒縣民政長、知事名單
機構 姓 名 籍 貫 職 務 任 期
丹徒縣
民政署 楊邦彥(震聲) 江蘇丹徒 民政長 1912.2-1912.4
張 鵬(翼雲) 江蘇丹徒 民政長 1912.4-1912.12
丹徒縣
知 事
公 署 於定一(懷瑾) 江蘇武進 知 事 1913.1-1913.7
楊邦彥(震聲) 江蘇丹徒 知 事 1913.7-1913.12
劉鳴復(梅舫) 江西南城 知 事 1913.12-1914.11
張鳳瑞 知 事 1914.11-1915.3
章 同(覲瀛) 知 事 1915.3-1917.4
倪曾鎣(和甫) 浙江平湖 知 事 1917.4-1919.8
張玉藻(子青) 天 津 知 事 1919.9-1923.5
翁有成(志吾) 浙江杭州 知 事 1923.6-1925.1
趙 鰲(永和) 知 事 1925.2-1925.4
傅文通(達泉) 知 事 1925.4-1926.9
盧鴻鈞(子衡) 知 事 1926.10-1927.2
譚 謐 湖 南 知 事 1927.3 -1927.10
第二節 丹徒、鎮江縣政府
民國16年(1927年)3月23日,國民革命軍抵達鎮江。同年10月,丹徒縣知事公署改稱丹徒縣政府,知事改稱縣長,設民治、財政、總務3科;後增設秘書一職,協助縣長督促各科工作。
民國17年7月,江蘇省府委員會第90次會議議決,省政府由南京遷駐鎮江(翌年遷來);丹徒縣改稱鎮江縣,列一等縣。縣政府設秘書及一、二2科,下設公安、財政、教育、實業、土地等局。此後機構時有變動,至民國25年,縣政府設4科:一科司行政總務,二科司財政,三科司禁煙,四科司公安。另設教育、建設、地政等局。
民國26年12月日軍侵佔鎮江前夕,縣政府撤離。民國27年9月至民國33年8月,江蘇省政府江南行署先後委庄梅芳、鍾鍾山、沈務本、馬躍先、李守之等為鎮江縣縣長,流動於鎮江南鄉一帶及蘇皖邊境,縣政府無具體辦事機構,有名無實。
民國34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無條件投降。原偽鎮江縣縣長黃香谷忽以南京先遣軍政治特派員的身份,率其偽班底維持局面,等待接收。與此同時,流動於安徽省境內的江蘇省第一行政區督察專員顧大榮也回到鎮江自兼縣長,在錢家山掛牌辦公,但沒有掌握實權,未能開展工作。短期內,鎮江處於混亂狀態。同年9月,國民黨鎮江縣政府重建,省府任命丁松林為縣長,接收偽政權,實行新制組府,設秘書室和民政、財政、建設、教育、軍事、社會、地政、田糧等科,後陸續設公安局(後改警察局),衛生院、農業推廣所、稅捐稽徵處等機構。民國36年,田糧科改為田賦糧食管理處,縣政府內又增設會計室及人事管理員、統計員、合作指導員、軍法承審員等。民國38年4月鎮江解放前夕,縣政府官員撤逃、潰散。
抗日戰爭前,縣府治所在縣知事公署原址,抗日戰爭勝利後的縣府治所,初設於原江蘇省政府大院內(現市政路),不久遷至道署街(現丹徒縣人民政府所在地)。
1927-1949年丹徒縣、鎮江縣縣長名單
機 構 姓 名 籍 貫 職 務 任職年月
丹徒縣
政 府 陳峻雲(紹禹) 廣 西 縣長 1927.10-1928.7
鎮江縣
政 府 陸龍翔 縣長(代) 1928.9-1928.12
沈 昌(立孫) 縣長 1928.12-1929.3
孔憲鏗(琴後) 廣東南海 縣長(代) 1929.4-1929.12
謝 震 縣長(兼) 1929.12-1930.1
張 鵬(翼雲) 江蘇丹徒 縣長(兼) 1930.1-1934.7
葉震東 福建閩侯 縣長 1934.7-1935.7
張清源 河 北 縣長 1935.7-1937.12
庄梅芳 湖 南 縣長 1938.9-1940.4
鍾鍾山 湖南邵縣 縣長 1940.8-1941.3
沈務本 江蘇沐陽 縣長 1941.10-1943.7
馬躍山 縣長 1943.8-1943.秋
李守之 江蘇武進 縣長 1943.冬-1945.7
丁松林(筠香) 江蘇江陰 縣長 1945.9-1946.2
張孟陶 安 徽 縣長 1946.3-1947.2
周 天(浩如) 江 西 縣長 1947.3-1947.11
謝 泌(承鄴) 江蘇武進 縣長 1947.11-1949.4
第三節 抗日民主政府
民國27年(1938年)5、6月間,陳毅、粟裕率領新四軍一支隊及先遣支隊到達茅山地區。7月7日,在新四軍的領導與發動下,於鎮江縣寶堰鎮成立了鎮(江)句(容)丹(陽)金(壇)四縣抗敵自衛委員會(籌)。民國29年4月,又在滬寧鐵路以北成立鎮(江)丹(陽)武(進)揚(中)四縣抗敵自衛委員會。後在兩個"四抗會"基礎上,分別建立了蘇南第四區(丹北地區)和第五區(茅山地區)兩個專署級機構,並在鎮江縣四鄉及其毗鄰地區先後建6個縣級抗日民主政府。由於處於敵後,環境復雜,隨著對敵斗爭形勢的發展和變化,縣級抗日民主政府的轄區及名稱時有變更,也無固定治所。民國34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蘇中第五行政區專員公署任命王龍為鎮江市市長,准備接收被日本侵略軍佔領的鎮江市區。9月上旬,王龍在丹徒鎮附近與偽軍遭遇,不幸犧牲。同年10月,根據國共兩黨在重慶談判簽訂的"雙十協定",中國共產黨為爭取和平民主,撤退蘇南抗日根據地的抗日武裝,抗日民主政府亦隨之撤銷。
一、山北縣政府
山北縣政府建於民國29年(1940年)12月,始稱鎮江縣政府。翌年3月,改稱山北縣政府。隸屬於鎮澄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後改名江南第四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蘇南第四行政區專員公署、蘇中第五行政區專員公署)。民國34年7月復稱鎮江縣政府。轄區大體為原鎮江縣第四區、第五區,丹陽縣第八區。
1940-1945年山北縣政府歷任正副縣長名單
機構 姓別 性別 籍貫 職務 任職年月
備注
鎮江縣政府 韋永義 男 江蘇丹陽 縣長(兼) 1940.12-1941.1 未到職秘書長代行縣長職務
李培根 男 江蘇丹徒 縣長(代) 1940.12-1941.1
陳雲閣 男 江蘇丹陽 縣長 1941.1 —1941.3
山北縣政府 陳雲閣 男 江蘇丹陽 縣長 1941.3-1941.5
趙文豹 男 江蘇丹徒 縣長 1941.6-1945.6
鄭竹波 男 江蘇丹陽 縣長 1941.5-1942.春
戎 藩 男 江蘇丹陽 縣長 1942.春-1942.9
鎮江縣政府 趙文豹 男 江蘇丹徒 縣長 1945.7-1945.9
二、山南縣政府
山南縣政府建於民國30年(1941年)3月,上級隸屬關系與山北縣同。民國34年6月改稱丹陽縣政府。轄區大體為原丹陽縣第五區、第六區、第七區,武進縣第三區,鎮江縣第四區一部分。
1941-1945年山南縣政府歷任正副縣長名單
機 構 姓 名 性 別 籍 貫 職 務 任職年月
山南縣政府 張 光 男 安徽宿縣 縣 長 1941.3-1941.5
趙文豹 男 江蘇丹徒 縣 長 1941.5-1941.6
王 龍 男 江蘇揚中 縣 長 1941.7-1941.9
戎 藩 男 江蘇丹陽 副縣長 1941.7-1941.9
陳雲閣 男 江蘇丹陽 縣 長 1941.9-1941.12
虞榮和 男 江蘇丹陽 副縣長 1941.9-1941.10
吳 翼 男 江蘇武進 縣 長 1942.2-1942.12
王 鵬 男 江蘇江陰 副縣長 1942.12-1945.6
丹陽縣政府 王 鵬 男 江蘇江陰 縣 長 1945.6-1945.9
高俊傑 男 江蘇南通 副縣長 1945.6-1945.9
三、江鎮辦事處
江鎮地區是江中沙洲,系新四軍南下北上之交通要道。民國27年(1938年)10月,江南抗日義勇軍挺進縱隊在該地區曾建立區級抗日民主政權。翌年4月,該地區劃給江都縣。民國30年1月歸蘇南第四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直接領導。翌年2月15日,在原區級政權基礎上建立縣級抗日民主政府,轄原鎮江縣第七區和江都縣第三區。
1942-1945年江鎮辦事處(縣級)歷任正副主任名單
機構 姓 名 性 別 籍 貫 職 務 任 期
江 鎮
辦事處 陳 輝 男 江蘇丹徒 主 任 1942.2-1942.10
虞榮和 男 江蘇丹陽 副主任 1942.3-1942.7
戎 藩 男 江蘇丹陽 主 任 1942.10-1943.10
徐桐秀 男 江蘇丹陽 副主任 1943.7-1944.秋
吳 翼 男 江蘇武進 主 任 1943.10-1945.6
陳 驥 男 江蘇揚州 主任(兼) 1945.6-1945.9
陳東曙 男 江蘇丹陽 副主任 1945.5-1945.9
四、茅東縣政府
茅東縣政府於民國30年(1941年)6月建立,始稱鎮江縣政府,隸屬於江南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後合並為蘇南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蘇南區行政公署第一行政區),其轄區最初包括原鎮江縣第三區、第六區,丹陽縣第二區、第三區,以及金壇縣第六區。翌年5月改稱茅東縣政府。在此前後,丹陽二區、三區曾屬丹南辦事處(丹陽縣政府);鎮江三區及鎮江六區北部曾劃歸鎮丹縣政府。民國32年,丹陽縣政府撤銷,所屬丹陽二區、三區復歸茅東縣政府領導。武進、句容一度有部分毗鄰地區也劃給茅東縣。
1941-1945年茅東縣政府歷任正副縣長名單
機構 姓 名 性 別 籍 貫 職 務 任 期
鎮江縣
政 府 樊玉琳 男 江蘇句容 縣長(兼) 1941.6-1942.5
蔣鐵如 男 江蘇武進 副縣長 1941.6-1942.5
茅東縣
政 府 徐公魯 男 江蘇溧陽 縣 長 1942.5-1943.1
蔣鐵如 男 江蘇武進 副縣長 1942.5-1943.1
蔣鐵如 男 江蘇武進 縣 長 1943.1-1943.4
凌海波 男 江蘇丹徒 副縣長 1943.1—1943.4
凌海波 男 江蘇丹徒 縣 長 1943.4 -1945.9
薛 斌 男 江蘇金壇 副縣長 1945.3-1945.9
五、鎮丹縣政府
民國30年(1941年)8月建立丹南辦事處,上級隸屬關系與茅東縣政府同。翌年2月改稱丹陽縣政府。同年10月,劃出原鎮江三區、六區寶堰鎮以北和丹陽一區,成立鎮丹縣政府。民國33年1月,撤銷鎮丹縣建制,所屬鎮江三區、丹陽一區合並為鎮丹區,由鎮句縣管轄。其餘則劃歸茅東縣。
1941-1943年鎮丹縣政府歷任正副縣長名單
機構 姓 名 性 別 籍 貫 職 務 任 期 備 注
丹南辦事處 強 博 男 江蘇丹陽 主 任 1941.8-1942.2
丹陽縣政府 包建華 男 江蘇句容 縣 長 1942.2-1942.10 1943.1撤銷
馬玉亭 男 江蘇丹陽 副縣長 1942.8—1942.10
馬玉亭 男 江蘇丹陽 縣 長 1942.10-1943.1
鎮丹縣政府 包建華 男 江蘇句容 縣 長 1942.10-1943.5 1944.1年撤銷
江輔華 男 江蘇丹陽 副縣長 1942.10-1943.8
楊知方 男 江蘇丹徒 縣長(代) 1943.5-1943.11
六、鎮句縣政府
民國31年(1942年)10月,建立鎮句辦事處,行使縣級行政職權。翌年1月,正式成立鎮句縣政府,管轄原鎮江二區,句容一區、七區及九區。民國33年1月,鎮丹縣撤銷,所屬鎮江三區、丹陽一區亦劃入鎮句縣。上級隸屬關系先屬於蘇南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後改稱蘇南區行政公署),民國33年12月改屬蘇中第五行政區專員公署領導。
1942-1945年鎮句縣政府歷任正副縣長名單
機 構 姓 名 性 別 籍 貫 職 務 任 期
鎮句辦事處 巫孔璽 男 江蘇句容 主任 1942.10-1943.1
范 堅 男 江蘇句容 副主任 1942.10-1943.1
鎮句縣政府 洪天壽 男 江蘇句容 縣長(兼) 1943.1-1945.6
洪天誠 男 江蘇句容 縣長(兼) 1945.6-1945.9
第四節 日偽政權
民國26年(1937年)12月8日,鎮江淪陷。在日本侵略軍「宣撫班」策劃下,民國27年1月建立鎮江自治委員會,委員12人,柳衍齋為委員長,郭志誠為副委員長,並請日本顧問一人。委員會下設總務主任1人及文書、司法、庶務、公安、商務、金融、救濟、會計、文化9科。同年8月,改鎮江縣為丹徒縣,自治委員會改稱丹徒縣公署,郭志誠為縣知事。下設秘書室及民政、財政、建設、教育4科。民國29年9月,丹徒縣公署改稱丹徒縣政府,同年12月復改名鎮江縣政府,郭志誠為縣長。民國32年3月,日偽實行「清鄉」,改組鎮江縣政府為鎮江清鄉特別區公署,縣長改署長,由張修明擔任。不久,鎮江清鄉特別區公署復名鎮江縣政府,張修明任縣長。民國33年11月,張修明調離,黃香谷繼任縣長。翌年8月,日偽政權隨著日本無條件投降而覆滅。
偽自治委員會設於現中山路五條街小學內,偽縣政府設在市政路原國民政府江蘇省政府大院。
附:駐鎮的江蘇省政府及第一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
一、江蘇省政府
民國18年(1929年),江蘇省政府由南京遷駐鎮江,治所在將軍巷舊都統署內(今市政路),民國26年12月鎮江淪陷前夕,省政府遷往蘇北。這期間,歷任江蘇省政府主席的有紐永建、葉楚傖、顧祝同、陳果夫。
抗日戰爭勝利後,江蘇省政府還治鎮江。民國38年2月鎮江解放前夕,江蘇省政府遷往蘇州。這期間,擔任江蘇省政府主席的有王懋功、丁治磐。
二、第一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
民國22年(1933年)3月,江蘇省政府委員會第570次會議通過,全省分13個行政區,各區設置督察專員公署。鎮江為第一行政區,轄鎮江、丹陽、金壇、句容、溧水、高淳、揚中七縣,專署駐鎮江。同年12月,第一行政區改為第六行政區,增轄溧陽、宜興2縣,專署駐溧陽,翌年第六行政區撤銷。抗日戰爭勝利後,重建第一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轄丹陽、鎮江、金壇、句容、溧水、高淳、溧陽、宜興、江寧9縣,專署駐丹陽,直至解放。
附:抗日戰爭時期鎮江境內專署級機構(抗日民主政權)
一、茅山地區專署級機構
民國27年(1938年)7月,茅山地區鎮江縣寶堰鎮成立鎮(江)句(容)丹(陽)金(壇)四縣抗敵自衛委員會(籌),主任紀振綱(民主人士),未到職,由副主任樊玉琳代理主任。該會於民國30年5月撤銷,建立江南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巫恆通為專員,下轄句容、鎮江、江寧等縣抗日民主政府和丹南辦事處。同年9月,巫恆被捕犧牲,樊玉林為專員。同年10月,江南第五、第六兩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合並為蘇南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朱春苑為專員,下轄句容、鎮江、江寧、溧水、溧陽等縣抗日民主政府和丹南、丹金武兩個辦事處。民國32年3月,蘇南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稱蘇南區行政公署。民國33年2月,蘇南區行政公署改為蘇南第一行政區專員公署,樊玉琳為專員,下轄江寧、鎮句、茅東、句容四縣抗日民主政府。民國34年2月,蘇南第一、第三行政區專員公署合並,仍稱蘇南第一行政區專員公署,樊玉琳仍為專員,下轄句容、鎮句、茅東、江寧、溧陽、溧水、橫山、高淳8縣抗日民主政府,直至日本投降。
二、丹北地區專署級機構
民國29年(1940年)4月,丹北地區成立鎮(江)丹(陽)武(進)揚(中)四縣抗敵委員會,主任管寒濤。民國30年2月,鎮丹武揚四縣抗敵委員會與澄(江陰)武(進)錫(無錫)三縣抗敵委員會合並,成立鎮澄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吳仲超為主任,下轄揚中、丹陽、鎮江、武進、澄西5縣抗日民主政府。同年4月,鎮澄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為江南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先後由韋永義、管寒濤為專員,下轄山南、山北、揚中、武進、澄西5縣抗日民主政府。民國31年5月,江南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稱蘇南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寒濤為專員,轄區增江鎮辦事處。民國33年12月,蘇南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為蘇中第五行政區專員公署,金柯、韋永義先後為專員,下轄山南、山北、揚中、澄西、武進、鎮句等縣抗日民主政府和江鎮辦事處,直至日本投降。
4. 歷史上發生在孟城,江陰,鎮江的戰爭有哪些
孟城在嘉靖三十七年間孟河城築好後朝廷就設官建署、專司吏管,並派了大量的重兵駐扎城內和城外防守,孟河城一直是歷代朝廷的江防要塞,是常州府抵禦金兵南侵及倭寇進犯北部的重要通道和屏障,從宋朝開始至民國年間當朝曾一直派重兵駐防。又說明朝代年間的戚繼光在此築城防倭寇,才將孟河稱為孟城。(故孟河史稱河庄、稱珠城、別稱孟城、還稱通江市等)。宋朝嘉熙初年期間﹙1237年﹚郡守何處信請命朝廷,派精兵二百零五駐守在孟瀆寨;明朝初年期間﹙1370年﹚朝廷派兵一千六百多名,沙漿船五十隻駐守孟河堡;清朝期間又派兵海軍一千五百多名駐孟河營;太平天國期間曾派重兵太平軍駐守孟河城內長達三年又七個月的時間;民國時期國民黨八十八師轄一部在孟河城內關帝廟一帶駐防;至1938年前孟河城內西林寺和城外的娘娘廟各駐有一個營的民國保安部隊;1938年日軍侵略到孟河城後曾派一個中隊的日軍駐扎在孟河城的城皇廟內;1945年抗戰勝利後有國民黨的張少華保安第四縱隊的一個中隊駐防北門外的財神廟內;解放後政府還派將近一個營的兵駐扎在孟河鎮的東山。「訪孟河城跡,濱江古屯兵,東山對西山,兩山夾一城。這是當年人們為紀念這座抵禦侵略的古孟河城而留下的一首贊美詩。」大型戰役沒有多少。
江陰 韓世忠曾引軍退守江陰軍,後率軍伏擊截殺胡虜。韓世忠在砂山留下藏軍洞。岳飛亦曾駐守江陰。辛棄疾在江陰任簽判期間(宋紹興三十二年閏二月至隆興二年冬),專門考察江防要塞。明末抗清守城戰,江陰全城百姓在抗清三公的帶領下獨守孤城八十一天(史稱「江陰八十一日」),後全城殉節,無一人投降。抗日戰爭時期長江江陰段是著名的江陰海戰的主戰場,國軍僅有的海軍基本在這里或自沉或被擊沉。解放戰爭的渡江戰役東起江陰,在江陰要塞打過。
鎮江 鎮江之役是鴉片戰爭中最後一戰 1843年(清道光二十三年)立。鴉片戰爭爆發後,駐防青州旗兵500人被調戍江南。1842年7月22日的鎮江戰役中,青州旗兵浴血奮戰,重創英軍,旗兵65人陣亡,10 0餘人負傷。 另外 1659年,明朝遺臣鄭成功、張煌言的水師攻入長江,一度攻克鎮江 歷史上作為兵家必爭之地 ,有名的戰役並不多,另外 黃天盪戰役韓世忠梁紅玉也是從鎮江出發的。
上面就是我所知道的,有不足地方請指正。
5. 鎮江發生過什麼著名的歷史事件
1949年4,23日清晨,中國人民解放軍渡過長江,解放鎮江!
6. 抗戰時中國有哪些地方未被佔領
在半個世紀的對日戰爭中,中國只有8個省份1個直轄市(重慶)沒有落入日寇之手。這8個省份分別是:西康省、寧夏省、青海省、新疆省、四川省、陝西省、甘肅省和西藏自治區。
西藏自治區、西康省、寧夏省、青海省、新疆省。抗日戰爭期間沒有遭到日軍的轟炸和侵佔。
四川省所屬各縣均沒有遭到日軍的入侵,只是一些城市遭到敵機的轟炸。
陝西省所轄的部分縣城以及鄉鎮多次遭到日軍的侵犯和轟炸。但是總體上說,各縣城均沒有被日軍佔領。
甘肅省所屬各縣均沒有遭到日軍的入侵,只是一些城市遭到敵機的轟炸。
直轄市(重慶)遭到日軍的狂轟濫炸。
總的說來外蒙古(那時候外蒙古還是中國的國土),福建(只有廈門一帶被占),四川,貴州(只有很少的地方),甘肅,新疆,西藏,西康(國名黨統治時的一個地區),青海,寧夏。在當時還沒有被日本侵略殆盡。以省來說 新疆、陝西、青海、甘肅、寧夏、西康、西藏、四川.
(6)抗日戰爭中的鎮江擴展閱讀
一、全省淪陷的省份
抗戰期間,中國全省淪陷的省份總共有九個。分別是:台灣省、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熱河省、察哈爾省、河北省、山東省和江蘇省。
二、部分淪陷的省份
抗戰期間,中國部分淪陷的省份有13個。抗戰期間,中國部分淪陷的省份有13個。
按照淪陷面積從大到小的順序,依次分別是:河南省、山西省、安徵省、浙江省、綏遠省、廣東省、湖北省、廣西省、湖南省、江西省、福建省、貴州省和雲南省。另外,在抗戰期間,中國先後共設有6個直轄市,其中有5個淪陷。直轄市也劃入了部分淪陷的范疇。
7. 鎮江的歷史文化是什麼
3000多年前,周康王(前1026—前1001)分封「夨」為宜侯,如今的鎮江一帶即為「宜」地。1954年從鎮江大港煙墩山出土的國寶級西周青銅器「宜侯夨簋」及其126字的銘文無不充分折射出鎮江悠久而輝煌的歷史。
在有文字記載的3000餘年漫長的歲月中,鎮江曾多次更名:春秋時稱為「朱方」,戰國時改稱「谷陽」,秦朝時稱「丹徒」,三國時為「京口」,南朝宋在京口設「南徐州」,隋統一後改置「潤州」,鎮江之名自北宋至今。
鎮江是國務院第二批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著極其豐厚的文化積淀。這里曾產生過許多令人矚目的傳世佳作,其厚重的精神承載力對後世的文明化進程催化出難以估量的作用和影響。那一部部如「日月經天、江河行地」般的作品至今仍閃爍著深刻而睿智的光芒:
」十二部中國文學入門書」之一的《抱朴子》
中國第一部文學理論和批評專著《文心雕龍》
首開中國筆記小說先河的《世說新語》
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文選集《昭明文選》
中國文學史上繼《詩經》和《楚辭》之後現存的第三部詩歌總集《玉台新詠》
「十一世紀的科學坐標」《夢溪筆談》
中國第一部體系完整的語法著述《馬氏文通》
中國著錄甲骨文字的第一部書《鐵雲藏龜》
中國第一部醫學史專著《中國醫學史》
中國第一部完整的文化通史《中國文化史》等等
(7)抗日戰爭中的鎮江擴展閱讀:
自秦漢起直到建國前,鎮江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譬如確立魏、蜀、吳三分下的赤壁之點,其發韌地便是鎮江;南宋韓世忠率八千精銳困十萬金兵於黃天盪,殺得金兵丟盔卸甲倉皇北竄;元蒙滅宋那場具有決定意義的水戰,兩軍水師即會獵於鎮江江面。
太平天國定都後更在這「東南鎖鑰」與清軍鏖戰長達十二年之久;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脫手斬得小樓蘭」的韋崗伏擊戰,奏響了江南抗戰的首曲凱歌;渡江戰役中,人民解放軍果斷地向妄圖阻礙中國革命進程的英軍「紫石英」號發起炮擊,終結了大英帝國在華的炮艦政策。
8. 鎮江市抗日戰爭時打過仗沒有
1937年11月12日上海陷落後,日軍即沿京(寧)滬鐵路和太湖南岸分兵西犯,專連陷蘇、錫屬、常。5日,日軍由丹陽境內的馬陵今河陽鄉境內)進犯鎮江,遭國民政府軍第87師等守軍抵抗,在官塘橋、三里崗、硯梁山等處激戰數小時,雙方傷亡數十人。6日又激戰於南郊竹林寺一帶,日軍再次被擊退。7日,日軍佔領鎮江東南重鎮辛豐。時南京告急,鎮江守軍奉令撤離。8日上午,日軍入侵鎮江,遭到未撤離的象山守軍炮擊,斃敵百餘名。守軍退守焦山。9日,敵分乘10艘汽艇在12架飛機掩護配合下登焦山,被擊退。10、11日又激戰兩日。12日中午,日軍在飛機、重炮配合下登上焦山。在鎮江水上門戶大港圌山關,9日,圌山炮台駱禧標等12名士兵不甘撤離,自發組成敢死隊守台抗敵。10日,敵艦40餘艘溯江而上,到達圌山關江面。駱等發炮阻擊,連發3炮,擊中旗艦,迫使敵艦滯遲3天到達南京。
此後鎮江陷入日軍占據八年之久,未發生過其他戰事
日本無條件投降後,鎮江也被順利接收
9. 抗日戰爭在江蘇的情況,要具體些哦!在江蘇!!!
1937年日寇進入南京,屠殺我國無辜人民30餘萬人,日寇還在江蘇境內製造了無數的駭人聽聞的慘案,江蘇人民深受苦難。
1940年10月10日,由黃克誠率領的八路軍第五縱隊南下佔領鹽城,新四軍陳毅部北上進抵東台,兩軍的先頭部隊在鹽城、東台之間的白駒鎮勝利會師。
這使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蘇北敵後抗日根據地聯成一片,八路軍和新四軍聯成一片,開辟了華中最大的一塊抗日根據地,從此新四軍開始領導江蘇人民抗戰。
1944年,華中新四軍向日、偽軍發動攻勢作戰。蘇北軍民發起高溝、楊口戰役和沿海攻勢作戰,攻克敵據點40餘處,使淮海、鹽阜連成一片。
1945年8月,蘇北抗日軍民舉行大反攻。9月攻克淮陰、淮安。10月,華中局、新四軍軍部決定發起鹽城戰役,11月攻克鹽城。
(9)抗日戰爭中的鎮江擴展閱讀:
在抗日戰爭中,新四軍抗擊和牽制了16萬日軍,23萬偽軍,作戰2.2萬余次,其中對日偽軍作戰1.9萬余次,殲日偽軍31萬餘人。
反頑自衛作戰3千餘次,殲國民黨頑固派軍14萬餘人。新四軍作戰傷亡8萬餘人。新四軍從最初的1萬餘人,發展到擁有主力21萬餘人,地方武裝97萬餘人,計31萬餘人。
另有民兵自衛隊96萬餘人。建立了地跨蘇、浙、皖、豫、鄂、湘、贛七省的蘇南、蘇中、蘇北、淮南、淮北、鄂豫皖湘贛、皖江和浙東八塊抗日根據地,面積達25萬平方公里,人口3420餘萬,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