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戰爭 > 對比鴉片戰爭前後的中國

對比鴉片戰爭前後的中國

發布時間:2021-03-02 13:57:59

A. 鴉片戰爭前中國與世界的情況

自清朝初期到鴉片戰爭前夕,清朝仍然是一個獨立的封建國家,曾經的國勢,從乾隆末年就呈現出江河日下之勢。封建制度已嚴重地阻礙著新的現代經濟的發展。

明代中葉產生的資本主義萌芽發展非常緩慢。到鴉片戰爭前,以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始終占據中國社會經濟的主導地位。土地兼並日趨嚴重,在全國成為普遍現象。吏治敗壞,封建專制發展到了極點。

清政府用「四書」、「五經」將人們的思想禁錮起來,對不滿情緒或評議時政者,實行殘酷鎮壓。國防空虛,軍備廢弛。對外關繫上,清朝長期實行閉關政策,嚴重地阻礙著中國對外貿易和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

(1)對比鴉片戰爭前後的中國擴展閱讀:

鴉片戰爭中,最直觀呈現的是武器裝備的差距,清軍在這方面的劣勢一覽無遺。鴉片戰爭期間,清軍裝備的主要是仿製的土槍土炮,輔之以刀矛弓箭,而英軍裝備的則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火槍。

清軍使用的火炮在樣式上和英軍使用的火炮大體相同,但是由於質量上的巨大差異,其射程范圍、射擊速度、射擊精度和威力都遠不及英國的火炮。正是如此,在戰爭的全過程中,清軍未能擊沉英軍的一艘戰艦,而自己的陣地卻被打得千瘡百孔。

兵器上處於劣勢的清王朝,在兵力上卻處於優勢。是時清朝有八旗兵約20萬,綠營兵約60萬,總兵力達到80萬。英國的兵力卻小得多,本土和海外的兵力總共不過20萬人。與清軍相比,大約是1:4。

與數量相關的是質量。清軍一旦被募後,就成了終身職業,從青壯到老弱,士兵的年齡參差不齊,戰鬥力大受影響。當兵也是一種餓不死的職業。為了維持生計,清軍士兵還替人幫工、租種土地等等。

從清軍的現狀來看,根本不是一支純粹的國防軍,而是同時兼有警察、內衛部隊、國防軍三種職能。這樣的軍隊對付盜賊和民眾還能勉強應付,面對近代化的世界一流軍隊,則毫無還手之力。

查看資料來源:網路-第一次鴉片戰爭

B. 對比鴉片戰爭前中國和西方在政治,經濟,外交,思想文化,軍事的不同

歷史老師回答您:抄
政 治:中國 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西方 資產階級議會民主制.
經 濟:中國 封建自然經濟; 西方 資本主義自由經濟體制.
外 交:中國 閉關鎖國; 西方 對外殖民侵略擴漲.
思想文化:中國 封建理學為核心; 西方 資產階級自由民主思想.
軍 事:中國 腐朽的八旗制度為核心,軍隊武器以冷兵器為主;
西方 資本主義現代軍事體制,武器基本是熱兵器.

C. 鴉片戰爭前後的中國

對於當時中國人(無論是統治者還是一般老百姓)而言,鴉片戰爭沖擊是非常有限的。
對於後來史學而言,把鴉片戰爭看作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成為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始。

D. 鴉片戰爭前後中國經濟的變化

基礎知識:鴉片戰爭爆發前清朝的衰敗和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崛起;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的原因和危害;林則徐的禁煙運動;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原因和經過;中國軍民的英勇反抗;鴉片戰爭結束

情感教育:
①鴉片戰爭是以英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擴張同清朝的封建統治發生碰撞的必然結果;

②通過講述鴉片輸入對中國的危害,對學生進行熱愛生命、遠離毒品的教育;

③鴉片戰爭給人們揭示了「落後就要挨打」這一道理,從而教育學生奮發圖強,為國家強大而讀書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能力培養:①培養學生運用「透過現象看本質」、「歷史發展的必然性通過偶然性表現出來」等觀點辨證觀察、分析能力;

②培養學生用史實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重點:鴉片戰爭發生的歷史背景和起因

難點:通過鴉片戰爭的史實分析中國戰敗的原因

新授課

投影儀

中國這個東方文明古國,曾經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在封建社會中,它昂首走在世界的前列,然而當人類歷史步入近代後,中國社會遭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外部沖擊,經受了一個多世紀的蹂躪,最後遠遠落在了世界的後面。中國這個古代巨人在這百年多的時間里究竟做了什麼?從今天開始,就讓我們大家一起走進近代中國。

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1840年————————1919年————————1949年

(鴉片戰爭)(五四運動)(新中國成立)

一、鴉片戰爭發生的歷史背景

1、鴉片戰爭前的國際形勢——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迅速崛起

從17世紀開始,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到19世紀上半期,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頭號資本主義強國。工業資本主義生產的存在和發展,需要不斷開辟新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如何實現這一需要?

————加緊對外擴張

資本主義發展對於市場、原料的要求同自己自足的自然經濟存在著不能克服的矛盾,這也是鴉片戰爭爆發的深刻原因。

2、鴉片戰爭前的國內形勢——清王朝的腐朽沒落

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處於晚清,也即封建社會的末期,歷朝歷代在其末期無不隱藏著嚴重的統治危機。

從經濟落後、政治腐敗、外交上閉關鎖國三方面總結,可見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都呈現出封建末世的衰敗特徵。

總結後提問:中英兩國遠隔重洋,一個在亞洲東部,一個在歐洲西部,相隔如此遙遠,為何會在19世紀中期爆發戰爭呢?

國別
中國
英國

時間
19世紀上半期
19世紀上半期

社會形態
封建社會
資本主義社會

經濟基礎
自己自足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
完成工業革命,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

軍事力量
裝備陳舊、紀律敗壞
船堅炮利,戰鬥力強

對外政策
閉關自守
殖民擴張

中英貿易
出超
入超

綜合實力
日趨衰落
世界強國

從表中可以看出,到19世紀上半期,歐亞大陸兩端的中英兩國興衰局勢已經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鴉片戰爭前中國日趨衰落的國力構成了英國侵略中國的可能性,而英國為了滿足自身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迫切要求擴大海外殖民地和市場,這就又決定了英國要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的必然性。

二、英國的鴉片走私和中國的禁煙運動

1、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

出超——貿易順差

入超——貿易逆差

①為什麼在中英正當貿易中,英國處於貿易逆差的地位?

中國自己自足的自然經濟對外國的工業品具有頑強的抵抗力,中國對外國商品需求量少;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的限制

②英國為何在這一時期對中國走私鴉片?有何危害?

扭轉對華貿易逆差,打開中國市場。

英國從向中國輸入鴉片起,直至鴉片戰爭爆發前,輸入的鴉片數量逐年激增,它給中國人民帶來的災難罄竹難書。

鴉片走私不僅給中國帶來巨大的災難,同時也嚴重威脅清政府的統治。

2、林則徐的禁煙活動和虎門硝煙

①列舉出力主禁煙的代表人物

②道光帝為什麼會接受林則徐等提出的禁煙主張?最主要的原因是什麼?

③林則徐的禁煙措施

④虎門硝煙:1939年6月

三、鴉片戰爭

1、戰爭爆發的原因

兩種說法:①因為林則徐禁煙,鴉片戰爭才爆發。

②西方學者說「鴉片戰爭是維護商業的戰爭」。

否定兩種說法,均從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來分析。

英國政府發動這次侵略戰爭是蓄謀已久的,以大炮保護鴉片走私,是英國資產階級的既定政策。工業革命以後的英國,隨著工業化大生產的發展,迫切需要更多的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加緊對外擴張。侵略擴張是資本主義的本性。——必然性(清政府的腐敗、國力衰弱為必然性的實現提供可能;英國要用武力打開中國的大門)

在正當的中英貿易中,中國處於出超,為扭轉貿易逆差,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進而發動了對中國的武裝進攻。中國正義的禁煙運動被英國作為發動戰爭的借口。——偶然性

偶然的歷史時間能起到加速或延緩歷史發展進程的作用,但不能改變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和客觀規律。

2、戰爭性質

英方:英國為首的資本主義殖民侵略戰爭

中方:反侵略的自衛戰爭

3、戰爭過程

①結合P4戰爭形勢圖,使學生明確並簡要復述戰爭發展的三個階段

英國
中國

1840年
英艦封鎖珠江口,鴉片戰爭爆發
林則徐在廣東戒備森嚴

英軍沿海進犯,到達天津白河口
琦善向英軍保證懲治林則徐

英軍撤退
道光帝將林則徐革職查辦

1841年
英軍侵佔香港島
①三元里人民抗英

英軍攻佔中國東南沿海一些城市
②陳連升、關天培、等將領為國捐軀

③清政府組織抵抗不力,戰事節節失利

1842年
英艦駛抵南京下關江面
①陳化成、海齡等殉國

②清政府屈服求和

也即三個階段:

戰爭爆發(1840.6)——戰爭擴大(1841)——戰爭結束(1842.8)

②突出捐軀的愛國將領

③英國侵佔香港島與三元里人民抗英

英國侵略者從侵入中國領土的第一日起,就開始了極其殘暴的屠殺和劫掠。可見,這是一場非正義的侵略戰爭。也就是從這時起,中國人民展開了不屈不撓的斗爭。三元里人民的斗爭就是中國人民反抗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武裝斗爭的開端。此外,廣大的愛國將士英勇作戰,為國捐軀,表現了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高尚的情操。

4、中國戰敗的原因和教訓

對比指出:這場戰爭的結果是正義遭到懲罰,野蠻褻瀆了文明。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

內因:中國封建經濟落後,綜合國力衰弱,政治腐敗,軍備廢弛,紀律敗壞;清朝閉關鎖國的對外政策使科技落後;清政府戰和不定,妥協投降,組織抵抗不力。

外因:英國19世紀完成工業革命後,成為頭號資本主義強國,科技發達。

一句話:腐朽沒落的封建主義無法抵擋新興的資本主義

教訓:落後就要挨打,腐敗就要亡國。

E. 鴉片戰爭前後中國社會的變化

1、政治上,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是獨立自主、統一的封建國家,而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喪失獨立自主的地位,領土主權、海關主權、司法主權等都開始遭到侵犯和破壞。

2、經濟上,由於受到洋貨的沖擊和國外市場的刺激,中國絲茶等的生產和出口貿易,開始走上了依附外國資本的道路。

3、階級關繫上,這個時期,中國產業工人雖然剛剛出現,人數不多,但卻是中國新的生產力的代表者,顯示了中國社會階級關系的新變化。

(5)對比鴉片戰爭前後的中國擴展閱讀:

鴉片戰爭後,中國無產階級深受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雙重壓迫和剝削,具有極強的革命性的斗爭性。其次,買辦商人的性質發生了變化,買辦的隊伍逐漸擴大。

買辦是鴉片戰爭前受清政府控制而不直接受雇於外商的中間代理人。戰前的中外貿易由行商控制,但實際經手的是洋行買辦。

他們初為臨時僱傭,替外人購買零星之物及起居飲食的必需品。隨著外人與華人交往日繁,承辦的事務漸多。戰後,他們成為外商自由僱傭並受其控制為其服務的工具。

有的受雇於外國商行,有的開設行棧,為外國商人推銷商品和收購出口土貨。買辦在幫助外國剝削和掠奪中國人民的過程中,迅速致富。

隨著外國資本主義勢力在中國的擴張,買辦的經濟勢力不斷發展,政治地位不斷提高,人數不斷增加。70年代後,有的買辦投資於近代企業。

F. 鴉片戰爭前後中國社會發生了什麼變化

兩次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政治結構、經濟結構、思想文化等方面發生全方位的劇變。

(1)政治上,鴉片戰爭前,中國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戰後,中國的領土、領海、司法、關稅、貿易等大量主權喪失,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革命任務、革命性質都發生了變化,中國歷史從此進入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在社會矛盾方面,由於巨額的賠款,勞動人民負擔加重,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聚合而導致了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並由此把舊式的農民戰爭發展到最高峰,同時賦予新的時代內容。

(2)經濟上,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西方列強利用侵略特權,瘋狂向中國輸出商品和掠奪原料,進行早期資本輸出,沿海和長江流域直接受到列強經濟入侵,中國被動地捲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開始納入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

(3)在思想觀念方面,封建傳統觀念受到沖擊,對「夷夏」關系有了新的認識。鴉片戰爭首先使一些愛國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從「天朝上國」的夢幻中驚醒,開始關注世界,學習西方,萌發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顯示了「向西方學習」思想觀念的變化和「西學東漸」的趨勢,開啟了學習西方的腳步。

G. 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和英國的對比

1、政治上:

中國是腐朽的封建統治,英國是完善的君主立憲制資本主義國家;

2、經濟上:

中國仍以小農經濟為主,資本主義萌芽本遏制;英國已經開始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生產力大大提升,並積極開辟殖民地,拓展海外市場,經濟實力顯著提升;

3、外交上:

中國是閉關鎖國;英國積極開辟殖民地,發展海路,建立各種外交關系。

(7)對比鴉片戰爭前後的中國擴展閱讀

1、清朝

嘉慶中葉後,清朝的統治日趨衰落。清政府仍以「天朝上國」自居,虛驕自大,閉目塞聽。而同一時期的歐美列強卻有長足發展,並把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的中國,作為他們擴大海外市場的主要目標。

而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農業國家,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加上保守的「天朝上國」思想,一直以來中國人對外來的產品的需求很小。外國商人為攝取暴利,從華南將大量鴉片走私輸入中國,鴉片的輸入量由道光即位之初的四千餘箱,到道光十八年,即鴉片戰爭爆發之前,已猛增到四萬零二百箱。

2、英國

從19世紀30年代開始英國政府對政治、經濟、社會、司法制度實行積極的干預政策,進行一系列立法改革。首先進行了議會選舉法改革。通過兩次議會選舉法的改革,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逐漸爭得了選舉權,由此推動了資本主義的快速發展。

此後多部法律相繼出台,有效地維護了社會安定,促進了經濟發展,加強了國家統一,從而使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19世紀中葉,大英帝國進入全盛時期。

H. 鴉片戰爭前後中國社會的變化(文化生活)

鴉片戰爭

基礎知識:鴉片戰爭爆發前清朝的衰敗和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崛起;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的原因和危害;林則徐的禁煙運動;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原因和經過;中國軍民的英勇反抗;鴉片戰爭結束

情感教育:
①鴉片戰爭是以英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擴張同清朝的封建統治發生碰撞的必然結果;

②通過講述鴉片輸入對中國的危害,對學生進行熱愛生命、遠離毒品的教育;

③鴉片戰爭給人們揭示了「落後就要挨打」這一道理,從而教育學生奮發圖強,為國家強大而讀書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能力培養:①培養學生運用「透過現象看本質」、「歷史發展的必然性通過偶然性表現出來」等觀點辨證觀察、分析能力;

②培養學生用史實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重點:鴉片戰爭發生的歷史背景和起因

難點:通過鴉片戰爭的史實分析中國戰敗的原因

新授課

投影儀

中國這個東方文明古國,曾經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在封建社會中,它昂首走在世界的前列,然而當人類歷史步入近代後,中國社會遭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外部沖擊,經受了一個多世紀的蹂躪,最後遠遠落在了世界的後面。中國這個古代巨人在這百年多的時間里究竟做了什麼?從今天開始,就讓我們大家一起走進近代中國。

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1840年————————1919年————————1949年

(鴉片戰爭)(五四運動)(新中國成立)

一、鴉片戰爭發生的歷史背景

1、鴉片戰爭前的國際形勢——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迅速崛起

從17世紀開始,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到19世紀上半期,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頭號資本主義強國。工業資本主義生產的存在和發展,需要不斷開辟新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如何實現這一需要?

————加緊對外擴張

資本主義發展對於市場、原料的要求同自己自足的自然經濟存在著不能克服的矛盾,這也是鴉片戰爭爆發的深刻原因。

2、鴉片戰爭前的國內形勢——清王朝的腐朽沒落

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處於晚清,也即封建社會的末期,歷朝歷代在其末期無不隱藏著嚴重的統治危機。

從經濟落後、政治腐敗、外交上閉關鎖國三方面總結,可見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都呈現出封建末世的衰敗特徵。

總結後提問:中英兩國遠隔重洋,一個在亞洲東部,一個在歐洲西部,相隔如此遙遠,為何會在19世紀中期爆發戰爭呢?

國別
中國
英國

時間
19世紀上半期
19世紀上半期

社會形態
封建社會
資本主義社會

經濟基礎
自己自足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
完成工業革命,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

軍事力量
裝備陳舊、紀律敗壞
船堅炮利,戰鬥力強

對外政策
閉關自守
殖民擴張

中英貿易
出超
入超

綜合實力
日趨衰落
世界強國

從表中可以看出,到19世紀上半期,歐亞大陸兩端的中英兩國興衰局勢已經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鴉片戰爭前中國日趨衰落的國力構成了英國侵略中國的可能性,而英國為了滿足自身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迫切要求擴大海外殖民地和市場,這就又決定了英國要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的必然性。

二、英國的鴉片走私和中國的禁煙運動

1、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

出超——貿易順差

入超——貿易逆差

①為什麼在中英正當貿易中,英國處於貿易逆差的地位?

中國自己自足的自然經濟對外國的工業品具有頑強的抵抗力,中國對外國商品需求量少;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的限制

②英國為何在這一時期對中國走私鴉片?有何危害?

扭轉對華貿易逆差,打開中國市場。

英國從向中國輸入鴉片起,直至鴉片戰爭爆發前,輸入的鴉片數量逐年激增,它給中國人民帶來的災難罄竹難書。

鴉片走私不僅給中國帶來巨大的災難,同時也嚴重威脅清政府的統治。

2、林則徐的禁煙活動和虎門硝煙

①列舉出力主禁煙的代表人物

②道光帝為什麼會接受林則徐等提出的禁煙主張?最主要的原因是什麼?

③林則徐的禁煙措施

④虎門硝煙:1939年6月

三、鴉片戰爭

1、戰爭爆發的原因

兩種說法:①因為林則徐禁煙,鴉片戰爭才爆發。

②西方學者說「鴉片戰爭是維護商業的戰爭」。

否定兩種說法,均從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來分析。

英國政府發動這次侵略戰爭是蓄謀已久的,以大炮保護鴉片走私,是英國資產階級的既定政策。工業革命以後的英國,隨著工業化大生產的發展,迫切需要更多的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加緊對外擴張。侵略擴張是資本主義的本性。——必然性(清政府的腐敗、國力衰弱為必然性的實現提供可能;英國要用武力打開中國的大門)

在正當的中英貿易中,中國處於出超,為扭轉貿易逆差,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進而發動了對中國的武裝進攻。中國正義的禁煙運動被英國作為發動戰爭的借口。——偶然性

偶然的歷史時間能起到加速或延緩歷史發展進程的作用,但不能改變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和客觀規律。

2、戰爭性質

英方:英國為首的資本主義殖民侵略戰爭

中方:反侵略的自衛戰爭

3、戰爭過程

①結合P4戰爭形勢圖,使學生明確並簡要復述戰爭發展的三個階段

英國
中國

1840年
英艦封鎖珠江口,鴉片戰爭爆發
林則徐在廣東戒備森嚴

英軍沿海進犯,到達天津白河口
琦善向英軍保證懲治林則徐

英軍撤退
道光帝將林則徐革職查辦

1841年
英軍侵佔香港島
①三元里人民抗英

英軍攻佔中國東南沿海一些城市
②陳連升、關天培、等將領為國捐軀

③清政府組織抵抗不力,戰事節節失利

1842年
英艦駛抵南京下關江面
①陳化成、海齡等殉國

②清政府屈服求和

也即三個階段:

戰爭爆發(1840.6)——戰爭擴大(1841)——戰爭結束(1842.8)

②突出捐軀的愛國將領

③英國侵佔香港島與三元里人民抗英

英國侵略者從侵入中國領土的第一日起,就開始了極其殘暴的屠殺和劫掠。可見,這是一場非正義的侵略戰爭。也就是從這時起,中國人民展開了不屈不撓的斗爭。三元里人民的斗爭就是中國人民反抗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武裝斗爭的開端。此外,廣大的愛國將士英勇作戰,為國捐軀,表現了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高尚的情操。

4、中國戰敗的原因和教訓

對比指出:這場戰爭的結果是正義遭到懲罰,野蠻褻瀆了文明。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

內因:中國封建經濟落後,綜合國力衰弱,政治腐敗,軍備廢弛,紀律敗壞;清朝閉關鎖國的對外政策使科技落後;清政府戰和不定,妥協投降,組織抵抗不力。

外因:英國19世紀完成工業革命後,成為頭號資本主義強國,科技發達。

一句話:腐朽沒落的封建主義無法抵擋新興的資本主義

教訓:落後就要挨打,腐敗就要亡國。

I. 鴉片戰爭中英對比 鴉片戰爭前的中國和世界的關系

清國出於需要,要切斷漢地同滿蒙回藏,自然也包括從東南來的海上國家的聯系,與外界聯系,容易導致發生變化,不利於維護統治,而英國則要打開中國市場,進行貿易,兩者產生無法解決的矛盾,只能用戰爭解決,而英國認為自己的軍事制度軍事訓練軍事裝備等都優於清國,清國則很弱,所以就發動了戰爭,戰爭過程,1840年6月,英軍派艦隊封鎖清國珠江口,然後又沿清國海岸北上,於7月5日攻佔定海(今中國寧波),8月9日抵達天津大沽口,威脅清國京師,旻寧急令清國直隸總督琦善前去議和;又命令兩江總督伊裡布查清英軍攻佔定海的原因,究竟是由於「絕其貿易」還是「燒其鴉片」,英軍的宣稱是因為貿易開戰報復,旻寧後指責林則徐簡直是一派胡言。9月29日,旻寧下旨,革林則徐的職,並命令「交部嚴加議處,來京聽候部議」。10月25日,林則徐又收到吏部文件,通知他暫留廣州,等待新任欽差大臣博爾濟吉特·琦善的審問和發落。1841年5月1日,林則徐又接到聖旨:降為四品卿銜,速赴浙江鎮海聽候諭旨。到鎮海後,林則徐積極參與了當地的海防建設事宜,力圖戴罪立功。不久,接替琦善的靖逆將軍奕山在廣州率軍與英軍作戰中打了敗仗,向清國皇帝表示英方是願意議和的。6月28日,旻寧下旨,革去林則徐「四品卿銜」 「從重發往新疆伊犁,效力贖罪。」在林則徐1842年《致姚椿王柏心書》講述禁煙原委,徐自亥年赴粵,早知身蹈危。所以不敢稍避者,當造膝時,訓誨之切,委任之重,皆臣下所垂泣而承者,豈復有所觀望?及 至羊城,以一紙諭夷,宣布德威,不數日即得其繳煙之。稟中既繕漢文,復加夷字,畫夷押,蓋夷印,慎重如彼,似可謂誠心恭順。原稟進呈,現存樞。遂於虎門海 口收煙,徐與夷舶連檣相對者再閱。其時犬羊之性,一有不願,第以半段槍加我足矣,何以後來猖獗諸狀獨不施諸當日?且毀煙之時,遵旨出示,令諸夷觀看,彼來 觀者,歸而勒成一書,備記其事,是明知此物之當毀,亦彰彰。收繳以後,並未罪其一人,惟諭以寬既往、儆將來,取其切結,以為久遠通市之法。它國皆已遵具, 即國人亦已取具數。惟義律與積慣賣煙者十餘人屢形反復,致與舟師接仗,我師迭挫其衄,彼即稟懇轉。是冬明奉上諭,禁其貿易,且迭荷密旨:「區區稅銀,不足 計較。」徐曾奏請彼國已具結者仍准通商,奉諭:「究系該國之人,不應允准。」欽。此辦理禁煙之原委。這里林則徐說禁止貿易是皇帝行為,不是他,清國皇帝認為不是因為禁煙而是明白禁止貿易開戰,那麼當初為什麼要絕其貿易呢,而又認為他是聽了看了林則徐的奏摺等情況才絕其貿易,於是認為開釁的責任就在林則徐,至少把責任推給林則徐,挑釁開戰戰敗的責任不能落到他頭上,要有人承擔責任,這樣才能議和,後來林則徐被重新啟用也是有這方面原因的,替清國皇帝背鍋。

J. 比較19世紀(鴉片戰爭前)中國和英國的情況

中國從乾隆後期開始,統治日趨衰落。清政府仍以「天朝上國」自居,虛驕自大,閉專目塞聽。而同一時期的英帝國屬已有長足發展,並把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的中國,作為他們擴大海外市場的目標。而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農業國家,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加上保守的「天朝上國」思想,一直以來中國人對外來的產品的需求很小。英國的商人為攝取暴利,從華南將大量鴉片走私輸入中國。鴉片的泛濫,影響了民眾的身心健康,使吏治敗壞導致中國白銀外流,政府財政收入短絀。

閱讀全文

與對比鴉片戰爭前後的中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