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戰爭 > 抗日戰爭蔣介石戰略

抗日戰爭蔣介石戰略

發布時間:2021-03-02 07:24:30

⑴ 揭抗日戰爭期間蔣介石的戰爭策略是什麼

核心提示:蔣介石集團是堅持一個政黨,一個主義,一個領袖前提條件下的抗戰,是取消人們自由抗戰的路線,是一條片面的抗戰路線。蔣介石的抗戰策略不是速勝,而是一條片面的持久戰,這是他同中國共產黨的持久戰最大的區別。 現行人教版高中《中國近現代史》(下冊),在敘述1938年毛澤東《論持久戰》發表時是這樣說的:抗戰初期,國民黨內部的親日派散布‘亡國論’,他們片面強調中國武器和技術不如日本,鼓吹再戰必亡。國民黨親英美派,宣揚‘速勝論’,幻想依靠英美的力量,迅速戰勝日本。為了向全國人們指出抗日戰爭的正確道路,1938年毛澤東發表了《論持久戰》筆者也查閱了幾個版本的高校教材,幾乎都是這樣的觀點。但是根據筆者掌握的材料認為這種觀點有一定的欠缺。 請先來閱讀下列這些材料: 材料一:1937年,國民政府南京國防會議,一致通過以持久消耗戰略作為中國抗戰的戰略指導方針,即利於我優勢之人力與廣大國土,採取持久消耗戰,一面消耗敵人,一面培養國力,伺機轉入攻勢,擊破敵人,爭取最後勝利。 《國共兩黨關系史》 材料二:陳誠在1946年所著《八年抗戰概要》中論述到:國民政府軍隊抗戰活動可分為三期,第一期為持久戰時期;第二期為敵我對峙時期;第三期為總反攻時期。 《中國國民黨簡史》 材料三:抗戰初期,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依據中日戰爭相互對立的基本特點,闡明了實行持久戰的道理,指出持久戰具體地表現於三個階段之中:第一階段,是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禦階段;第二階段,是敵之戰略保守,我之准備反攻階段,即敵我戰略相持階段;第三階段,是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階段 通過以上三則材料,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親英美派)都認為抗日戰爭是持久戰,都任為抗日戰爭經過戰略防禦,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個階段,最後的勝利將屬於中國人民。 但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親英美派)的抗戰策略又不是完全相同的。 請閱讀以下材料: 對於國內任何派別,只要誠意救國,在國內革命抗敵禦侮之旗幟下共同奮斗者,政府無不開誠接納,咸使集於本黨領導之下,而一致努力。共產黨人既摒棄成見,確認國家獨立與民族利益之重要,吾人望其真誠一致,實現其在禦侮救亡統一軍事指揮之下人人貢獻能力於國家,於全國同胞一致奮斗,以完成國民革命之使命。 《蔣介石對中共中央公布國共合作宣言》 從上述材料可以看出蔣介石集團是堅持一個政黨,一個主義,一個領袖前提條件下的抗戰,是取消人們自由抗戰的路線,是一條片面的抗戰路線。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蔣介石集團的抗戰策略不是速勝,而是一條片面的持久戰,這是他同中國共產黨的持久戰最大的區別。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蔣介石集團將自己的階級利益看的高於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使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服從其階級利益。這充分暴露了其反共反人們的本質,也是其實行片面持久戰的根本原因。以上只是個人對這一問題的粗淺的看法,希望專家學者批評指正。

⑵ 怎麼評價蔣介石抗日戰爭中表現的戰略水平我認為還是很不錯的。

所謂開戰華東,拖住日軍的說法,完全是國民黨御用專家為了給蔣介石的失敗戰略辯護的借口。
抗日戰爭爆發前,關於抗日戰略問題,國民黨軍方高層有兩個思路:一是以蔣方震、楊傑為代表的,主張持久抵抗,著力營建西南大後方,與日軍打持久戰;二是以何應欽為代表的速勝派,主張集中主力於華東地區與日軍決戰,同時以外交手段爭取美英西方國家的支持,對日施加壓力,從而實現勝利。而作為最高決策者,蔣在這其中一直搖擺不定。從長遠來看,他明白不能完全寄希望於西方國家的干涉,持久戰才是根本之道;但是蔣畢竟是軍閥,江浙地區是他的根本之地,無論從情感還是利益上,他都不願將之放棄。最終,他一方面做了一定的持久抗戰的准備,但是從根本上說,他還是寄希望於速戰速決,以「軍事勝利+外交壓力+政治讓步」來換取勝利,保住江浙根本之地。
蔣發動淞滬會戰,實際上是希望利用日軍主力被拖在華北的時機,消滅日軍在上海的軍事存在,恢復他江浙防禦圈的完整。但他有兩點沒有料到:一是中央軍戰鬥力奇差,絕對優勢的精銳兵力面對3000日本海軍陸戰隊加2000臨時徵召入伍的預備役士兵居然打了一個禮拜還吃不下;二是日軍反應奇快,日軍早有從上海出發閃擊南京的計劃,所以此時為了保住上海橋頭堡不惜停止在華北的軍事行動,從華北、東北,甚至本土調兵支援上海戰場。
按說,此時淞滬會戰已經失敗了,雙方打成了消耗戰,中國軍隊已無力將日軍逐出上海。此時,蔣應當果斷部署退兵,利用日軍兵力不足無法反擊的機會將部隊撤出來,保存有生力量。可是蔣此時還寄希望於歐美列強,希望通過在上海的戰爭,迫使歐美列強干預。此時的蔣,非但沒有像你說的那樣部署軍隊、工業、人口向西撤退,反而進一步向上海調集兵力。
直到仗打了兩個多月後,日軍實力越來越強,蔣才意識到他已經無法再堅持了,所以決定撤退。可惜這個時候已經太晚了,國民黨軍隊有限的運力連自己軍隊的撤退都無法全部實現,又有多少能保證地方需求呢?除了少數重點的軍工企業,大部分企業、單位都只是接到了一個撤退的命令,而手段全部是自己解決。老百姓就更慘了,拖家帶口的逃亡。而且因為沒有對人口的轉移做出妥善的安排和規劃,很多老百姓並不知道到底要轉移到哪,所以大多數人只是選擇了去相對距離較近的南京,以為在首都可以獲得安全庇護,結果統統成了日軍的刀下冤魂。而就在總撤退的前幾天,蔣居然還突然下令停止撤退,原來此時九國公約組織要開會研究中國問題,蔣希望軍隊能夠再堅持幾天,爭取形勢好轉;他這時候還指望列強呢。結果呢,就因為等的這幾天,日軍從金山衛登陸,一下子抄了中國軍隊後路,致使中國軍隊原定的撤退計劃無法執行,各部只得倉促撤退,損失很大;如果不是來自東北軍的第67軍拚命阻擊日軍,後果不堪設想(此戰67軍損失慘重,僅將級軍官就犧牲了4個,包括此戰犧牲軍銜最高的軍長吳克仁中將)。

⑶ 抗戰勝利後,蔣介石的策略是

蔣介石的策略是積極准備對共產黨作戰,利用美國援助武裝部隊,運送軍隊搶占城市和戰略要地。
鑒於內戰的准備沒有完成,國際國內反戰呼聲高漲的情況下,玩弄「假和平,真內戰」。蔣介石要發動內戰,但國民黨軍隊大部分在大西南、大西北,要運兵到華東、華北、華中、華南等地還需要時間。另外,蔣介石認為中國共產黨不敢到重慶來商討和平建國方針,到那時,中共不來談判,就可以將內戰的責任推給共產黨。所以,他三次發電報邀請毛澤東到重慶談判。

⑷ 抗日戰爭結束後蔣介石該採取怎樣的策略

事實上,蔣介石當時有三個選擇

1組建聯合政府

事實上不可行。之前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經歷,給予了蔣介石以足夠的警示。極左翼是理想主義者,他們描繪的未來是那麼美好,以至於更容易吸引年輕人支持。而KMT的三民主義就沒有那麼美好,畢竟現實主義的右翼是難以在嘴炮上擊敗理想主義的左翼、極左翼的。

第一次國共合作中,本來極其弱小的我黨,利用難得的合法傳教機會,極大的擴張實力。

有了前車之鑒的花生米,是不可能再次與虎謀皮的。

況且,國朝太祖的宮斗水平如此高超,估計最多十年就會將光頭趕走。

.

2開戰

結果大家都知道了。組織嚴密的我黨,藉助階級斗爭理念的擅長內戰,輕而易舉打垮了不擅長內戰的KMT.

.

3與我黨根據實際佔領區劃分地盤,實現和平,各自發展經濟

這一點會被絕大多數人所忽視,因為這等於承認我黨的軍閥化得到了合法中央政府的承認。所以花生米極其僚屬十有八九根本沒有討論這個選擇。

但是事實上,這是花生米唯一能夠擊敗我黨的方法。

從蘇聯的歷史、新中國建國後的歷史可以知道,理想崇高、擅長嘴炮的共產主義者(極左翼)根本不懂經濟,也不擅長搞經濟。如果國共以各自實際佔領區搞經濟,最多十年,我黨就將原形畢露。而一向不安分的國朝太祖如果再搞個反右、人民公社、大躍進,那就更有趣了。

.

第三個選擇,很容易被大多數人所忽視。也被當時的花生米所忽視了。但是這其實是花生米、KMT唯一的機會。

關鍵在於,花生米在抗戰勝利後得了勝利病,忽視了他所處環境的險惡。

二戰兩個最強戰勝國蘇聯堅決支持我黨,在東北向我黨轉讓了俘虜日軍的70萬只步槍、坦克600輛、火炮4000門、飛機800架,蘇軍制式步槍也高達30萬以上(四野進關前,為了宣傳需要,將蘇軍制式裝備留在關外)。而KMT接受的日軍武器,步槍也不過66萬只,坦克400輛-------要知道,抗戰期間,因為史迪威的截留,KMT獲得的美國租借法案步槍總數不到15萬只,抗戰八年,中國生產步槍不過60萬只。

另外一個最強戰勝國美國並不很支持花生米,相反,羅斯福死後對杜魯門擁有絕對影響力的馬歇爾,因為史迪威的事情與花生米過節甚深,恨不得花生米玩完。結果是,馬歇爾搞了個對華武器禁運,實際上就是對KMT武器禁運,該禁運直到1947年底才取消。等於1946、1947年我黨可以從蘇聯手裡獲得武器軍火支持,而KMT卻無法從美國獲得軍火支持。

⑸ 蔣介石的抗日戰略是什麼

第一階段,從九一八到西安事變,蔣介石的抗日戰略是「攘外必先安內」。內

第二階段,從盧溝橋事變容到徐州會戰,蔣介石的抗日戰略是「焦土抗戰」的速勝論。

第三階段,從武漢會戰到昆侖關會戰,蔣介石的抗日戰略是「以空間換取時間,積小勝為大勝」。

第四階段,1939-41年,蔣介石的抗日戰略是「消極抗戰,積極反共」。

第五階段,1942-44年,蔣介石的抗日戰略是「聯合盟軍,國內防守反擊,國外主動出擊」。

第六階段,1945年,蔣介石的抗日戰略是「全面反攻,留有餘地,以備日後與日本聯手反共」。

⑹ 蔣介石抗日策略的幾個時期變化

蔣介石抗日策略發生三個時期變化:
①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是戰略防禦。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專主義全屬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全國抗戰的開始。這一時期,日本大舉進攻中國;國共兩黨實現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國出現兩個戰場抗戰的局面,這是中國抗戰的重要特點之一。
②1938年10月至1945年8月初是戰略相持。1938年10月,日本佔領廣州、武漢後,抗日戰爭進人相持階段。這一階段,日本改變了侵華策略;汪精衛集團叛國投敵,蔣介石集團發生動搖,消極抗日,積極反共;中國共產黨堅持抗戰、團結、進步的方針,克服重重困難,堅持敵後游擊戰爭,使敵後戰場成為抗日戰爭的主要戰場,對抗戰勝利具有決定的意義。
③1945年8月至9月是戰略反攻。1945年8月,蘇聯對日宣戰,美國動用原子彈轟炸日本,中國舉行全國規模的反攻,抗日戰爭進入反攻階段。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正式簽署投降書。至此,中國抗日戰爭取得最後勝利。

⑺ 抗日戰爭中哪些戰役是蔣介石嫡系打的

  1. 華北戰役(蔣介石嫡系湯恩伯部隊)

  2. 台兒庄戰役(第五戰區戰區總司令李宗仁下轄桂軍,川軍及蔣介石嫡系部隊湯恩伯部隊及孫)

  3. 武漢會戰(第九戰區戰區總代司令薛岳率國民黨中央軍重創日軍一零六師團及三十三師團,自此,中國抗戰進入了第二階段——相持階段)

  4. 中條山戰役【第一戰區總司令衛立煌在中條山附近對日軍的阻擊戰(被蔣介石稱為抗戰史上最大恥辱——國軍傷亡約兩萬人以上,被俘萬人以上,日軍傷亡六百多,被俘三百多】

  5. 第一次長沙會戰(第五戰區總司令李宗仁,第九戰區代總司令薛岳在長沙狙擊日軍,在日軍猛烈攻勢下由於薛岳的違抗蔣介石命令不撤退,而竟然對日軍無意中形成了反包圍,日軍被迫撤退)

  6. 第二次長沙會戰【第九戰區總司令薛岳(升職)在長沙憑借長沙天塹再次戰勝日軍】

  7. 第三次長沙會戰(同)

  8. 第四次長沙會戰(日軍集結重兵,第九戰區並第七戰區兩個軍死戰後未能堅守,日軍攻陷長沙)

  9. 桂柳戰役【日軍集結約十六萬人及大量機械化部隊及一個中隊的空軍對湖南衡陽發起進攻,國民軍第四戰區總司令張發奎集結約80萬人進行防禦(包括國民黨中央軍精銳湯恩伯部),國民軍戰敗,損失約五十萬人】

  10. 湘西會戰(日軍為爭奪芷江空軍基地,集結重兵發動大規模進攻,第二綏靖區司令長官王耀武在雪峰山倚仗雪峰山天塹對日軍實行誘敵深入,節節抵抗,大敗日軍,殲敵三萬餘人,國民軍僅傷亡兩萬餘人,至此,中國抗戰進入第三階段,國民政府開始有戰略防禦轉向戰略進攻,這也是抗日戰爭中最後一戰)

純手打,耗時34min,望採納!

⑻ 抗日戰爭期間蔣介石進行戰略大調整的背景原因是是么

積極和共產黨一致對日,後期積極抗日,原因是日本的侵略

閱讀全文

與抗日戰爭蔣介石戰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