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抗日戰爭期間國民黨投入多少兵力
抗戰期間,國軍消耗極大。七七事變前,國軍僅有現役士兵170萬人,而後來國軍損失超過450萬。國軍一邊徵募新兵,一面堅持抗戰,殊為不易。但因軍官腐敗、兵制混亂,導致軍中有很大空額,甚至最高統帥部也無法確知國軍的實際兵力。
國軍中「吃空額」的問題由來已久,抗戰爆發後呈愈演愈烈之勢。宋希濂回憶,1942年,遠征軍中「有許多空缺, 入緬時各級部隊長就已冒領了許多錢。及到戰爭失敗, 許多下級幹部和士兵都病死、餓死或被敵人打死以及逃散了。正當入緬軍喪師辱國, 舉國震動,士兵的親屬得到噩耗,悲痛萬分的時候,入緬軍的許多部隊長和軍需人員卻是充滿了愉快和歡笑,因為他們可以大撈一把,領來的大批外匯再也無須發給那些死人了。死的逃的愈多,對他們就愈有利, 他們就愈高興。」
1943年戴笠在給蔣介石的電報中也披露,駐在雲南的中央軍各師長,都自稱「現有戰鬥士兵八九千人」,但實際上「師士兵缺額均甚巨大,如三十六師現在騰北一帶游擊,實數僅約四千人,八十八師現任怒江西面防務,實數僅約四千五百人,八十七師現任怒江正面防務,其戰鬥士兵有五千人,尚較其他各師為多。」國軍一個師的滿員編制大約是1.1萬人。
戴笠上報的這種情況在國軍中當屬常見。1944年9月,桂柳會戰時,楊森率第二十七集團軍參戰。該集團軍下轄第二十軍、第二十六軍和第三十一軍。張發奎說,這三個軍「全是從湖南戰場潰敗下來的部隊,都嚴重缺額」。依據當時的統計,二十軍有4567人、二十六軍有4522人、三十七軍更僅有2056人。張發奎還透露,「軍、師級單位上報長官部的兵力數字比實有數字少,因為他們害怕再被指派擔負艱難的任務。上報長官部的人數與上報中央不同,他們上報中央則是多報。」
即使是胡宗南手下的所謂「天下第一師」,同樣如此。黃埔軍校第十七期的陶萃權,曾在胡宗南軍中服役。他回憶,「在第一師『吃空名』已是公開的秘密。以連的建制約130名士兵計算,連里大概要吃一成;營長要在各連掛5名空額,那麼各連的空額就在20人左右;師直屬部隊就更有問題。據說駐在西安近郊的一個師,全師僅有3000人。」如果陶萃權的說法屬實,那第一師至少也有1/6的士兵不存在。
虛報士兵人數即有機會侵吞軍餉,所以軍中長官最怕的就是自己的部隊被中央縮編。李宗仁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時,即利用一些人的這種心態,予以拉攏。1941年,「湯恩伯要吃掉一戰區六十八軍米文和部(石友三的殘部)」,迫使米文和投靠第五戰區,「李宗仁仍保留他的原建制(實只一師兵力),使米文和感激得老淚縱橫」。由此,米文和就繼續能從中央領取一個軍的軍餉了。
國軍中不管是中央軍,還是地方軍,都普遍存在「吃空額」的現象。至於具體的空額數量,因為沒有確實的資料,只能依據現有材料,大致估計一下。
從上面所舉事例來看,一個一萬多人的師,缺額三四千,乃至一半,幾乎是常事。蔣介石在1941年12月時也曾說,「我前方部隊兵額之空虛,已為全國盡知之缺點。各級層層蒙蔽,至有一師之中缺額至3000人以上者亦相率視為故常。平時領一師之餉,臨時不能作半師之用,及至事後申報戰役經過則又任意浮報,動稱一師死傷五六千人。」一個師有3000人空額,還是是情況比較好的,有的師甚至僅有2000多人。平均下來,國軍能參與戰斗的士兵人數,當只有名義上編制的一半。
陳誠在抗戰後期任軍政部長,他晚年回憶也可印證以上的推測。他說,「國軍預算員額為五百萬員名,而實際上吃軍糧者達七百二十萬人。據當局推斷,如經核實整編,能有三百萬可戰部隊就很不錯。以此而論,半數以上的軍費開支都是不實不盡的。」
國軍中士兵空額眾多,一方面固然是緣於軍官腐敗,另一面其實也是「中央政府與地方勢力之間,正通過創建新部隊或恢復舊部隊來達到某種競爭」。如齊錫生所說,抗戰開始後,「大量帶有『新』或『臨時』標志的師的出現,便可證明政府對部隊膨脹缺乏控制。這些部隊年復一年、月復一月地出現和消失,中央政府常常連這些部隊指揮官的名字都不知道。結果中央政府與地方指揮官都成了『數字幻覺』的犧牲品,創建的部隊遠遠超出了國家物力的限度。」李宗仁以一個軍的編制收納僅有一個師的米文和,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地方勢力的存在,在加劇國軍編制數量惡性增長的同時,也阻礙了中央政府對空額部隊的整編。這種狀況直至內戰爆發後,也沒能改變。以至後來周恩來在招降國民黨軍的演講中還需承諾,對投降部隊不裁兵,「按照原人數、原編制、原番號集中整訓」。
『貳』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最強的軍隊都有哪些代表人物都有誰
最強的軍隊有,第74軍、18軍、5軍、新6軍。74軍代表人物:王耀武,張靈甫。18軍代表人物:陳誠,胡璉。5軍代表人物:杜聿明,邱清泉。新6軍代表人物:廖耀湘。
『叄』 抗戰時期中華民國有哪些軍隊
原蔣介石政府的嫡系部隊 以及收編的各路軍閥和派系組成的部隊 統稱國民革命軍
『肆』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有多少軍隊
1937年8月底,八路軍第一一五師開赴晉東北,利用平型關天險設伏,在月24日一舉殲滅日軍坂垣師團一部1000餘人,取得了抗戰以來第一個大勝利,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抗戰鬥志。接著,第一二0師進入晉西北,取得雁門關大捷。
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敵後戰場成為抗日的主戰場。八路軍、新四軍及其他抗日武裝以無數次小的戰斗,對日軍進行襲擊。這樣的戰斗,天天進行,處處發生,使日軍陷於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這其中,重大的戰役戰斗主要有:1939年7月,八路軍一二九師在晉東南打破日偽軍14萬人的「九路圍攻」,殲敵近萬人;1939年冬季晉察冀北嶽區反「掃盪」作戰中,雁宿崖、黃土嶺之役,共殲敵1500餘人並擊斃日軍所謂「名將之花」阿部規秀中將,創抗戰以來在敵後戰場上擊斃日軍高級將領的先例;1940年8月20日至12月5日,八路軍出動105個團、40萬人的兵力,連續對日軍發動大規模的進攻,共與敵作戰1824次,斃傷日偽軍25790人,俘日軍2811人,俘偽軍18407人,破壞鐵路470公里,破壞公路1500公里。
1941年起,敵後抗戰進入了極端困難的階段。抗日軍民面對日軍野蠻、殘酷的軍事「掃盪」、蠶食、清鄉,進行了各種形式的英勇頑強的斗爭。其中冀中軍民的反「掃盪」斗爭,尤其艱苦卓絕。敵後抗日軍民運用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打得敵人人仰馬翻,魂飛魄散。蘇北新四軍82烈士血戰劉老莊,晉察冀狼牙山五壯士捨身跳懸崖,譜寫了一曲曲氣壯山河的戰歌。從1941年6月至1943年5月,八路軍、新四軍共進行反「掃盪」戰斗42000餘次,斃傷、俘日偽軍34萬人。
1943年開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發生根本變化,中國敵後解放區度過嚴重困難時期。到1945年4月,主力部隊發展到91萬人,民兵發展到220萬人,19個解放區共有面積95萬平方公里,人口9500萬。從5月起,八路軍、新四軍相繼發動對敵夏季攻勢,晉察冀軍民發動了察南、雁北、子牙河、大清河戰役,晉察魯豫軍民發動了東平、安陽戰役;山東軍民發動了臨沂等10個戰役;新四軍發動了宿南和睢寧戰役。這些戰役皆沉重打擊了日軍,為全面反攻創造了有利的態勢。
1945年8月上旬,隨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進入最後階段,敵後各解放區軍民以排山倒海之勢,發起了對日軍的全面大反攻。從8月11日到10月10日的兩個月中,共斃傷俘日偽軍23萬餘人,收復城市197座,收復國土31.52萬平方公里,解放人口1800餘萬
『伍』 抗日時期國民黨軍隊和共產黨軍隊各叫什麼名字
國民黨正規軍叫國民革命軍;共產黨的軍隊北方的叫八路軍,南方的叫新四軍,也屬於國民革命軍的序列。
1、國民革命軍
國民革命軍由中國國民黨在1925年創設領導,同時效忠中華民國國民政府。1947年「行憲」前改為「中華民國國軍」,即為國家之軍隊,但實質上仍屬國民黨控制領導,1949年國共內戰失敗後退守台灣地區,由台灣地區行政當局直接控制,在大陸也稱為台軍 。
國軍早期的將領和軍官,是由設立在廣州的「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中國黃埔軍校)培養和訓練的,國軍參加過北伐戰爭、第一次國共內戰、中原大戰、抗日戰爭和第二次國共內戰等戰爭。
2、八路軍
1937年9月11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按全國陸海空軍戰斗序列,八路軍改稱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總指揮部改為總司令部,朱德改任總司令,彭德懷改任副總司令。
但由於八路軍的稱號已經在各級部隊中廣泛傳播,且八路軍內部對此叫法已成習慣,因此,在一定的范圍內仍沿用八路軍番號,人民群眾亦習慣稱這支部隊為八路軍,在非正式場合,八路軍這個稱號一直沿用。因此八路軍的稱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沿用直到解放戰爭後期。
3、新四軍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國民政府迫於日軍進攻上海,威脅南京,終於與中國共產黨達成關於南方各省紅軍游擊隊組成一個軍,於大江南北和閩浙兩省開展抗日游擊戰爭的協議。1937年10月12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正式宣布:南方8省13個地區(不包括瓊崖紅軍游擊隊)的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任命葉挺為軍長。
經由中共中央提名,經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核定,任命項英為副軍長,張雲逸為參謀長,袁國平為政治部主任,鄧子恢為副主任。為加強對新四軍的領導,中共中央決定成立中央軍委新四軍分會,以項英為書記,陳毅為副書記。
(5)抗日戰爭時的國民軍擴展閱讀
國民革命軍創立過程:
1924年,孫中山在中國廣州創立中國黃埔軍校。1925年7月廣州國民政府成立,8月18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將轄下各地方軍隊名目取消,統一更名為國民革命軍,簡稱國軍,也稱黨軍。由黃埔軍校學生組成的黃埔軍校軍為第一軍,軍長蔣中正。「建國湘軍」為第二軍,「建國滇軍」改為第三軍,「建國粵軍」為第四軍,福軍為第五軍。初期國民革命軍在軍、師兩級設黨代表及政治部。
1926年1月,改編湖南的「攻鄂軍」為第六軍,軍長程潛。3月,改編廣西軍隊為第七軍,軍長李宗仁。6月,湖南的唐生智參加革命,部隊改編為第八軍。7月誓師北伐,當時的國民革命軍為八個軍約十萬人。蔣介石任總司令,李濟深為參謀長,白崇禧任參謀次長代理參謀長,鄧演達為政治部主任,郭沫若為政治部副主任。
一至八軍軍長及黨代表分別為:(一軍)何應欽/繆斌;(二軍)譚延闓/李富春;(三軍)朱培德/朱克靖;(四軍)李濟深/廖乾五;(五軍)李福林/李朗如;(六軍)程潛/林伯渠;(七軍)李宗仁/黃紹竑;(八軍)唐生智/劉文島(1926年8月前)。北伐戰爭時期隨著戰爭的進展,擴編為49個軍,19個獨立師。
『陸』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部隊
37,38年,日本要徹底打垮gmd,於是死拼。後來,日本要跟美國較量,於是打為輔,勸降為主,主力調到東南亞去了。
『柒』 國民革命軍在抗日戰爭中真的無所作為嗎
希望答案您還滿意】抗日戰爭中.國民黨軍隊積極抗戰拚死抵抗.作出巨大犧牲.成為抗戰的主力軍.據統計.八年抗戰中.國民黨軍隊中陸軍陣亡將士三百萬人以上.當中將級軍官已超過二百名.中下級軍官更大幅傷亡.國民黨軍陣亡將領有:29軍副軍長佟麟閣.132師師長趙登禹.9軍軍長郝夢齡.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等等.其中張自忠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犧牲級別最高的將領.而在共產黨人中.犧牲的高級將領僅有左權將軍和彭雪楓將軍(左權為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彭雪楓為新四軍的師長).
抗日戰爭中.中國國民革命軍兵力最高時達500萬人.中國國民政府領導下的國民革命軍與日軍共有22次大型會戰.1117次大型戰斗.小型戰斗28931次.國民革命軍陸軍死亡.失蹤321萬1914人.空軍陣亡4321人.損失戰機2468架.海軍幾乎全滅.加上因病減員等非戰場損失.國軍總損失400多萬人.不過.亦於大小會戰中.讓日軍損失48萬3708人.而傷者更達193萬4820人.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共有126名日本將官陣亡於與國軍會戰中.(中日戰爭中.共129名日本將官陣亡.只有其中3名是死於跟八路軍的戰斗中.包括阿部規秀中將.)除此.由共產黨領導的包括八路軍.新四軍及抗日根據地民兵在內主要以在日本佔領區內游擊戰為主.
從抗擊日軍的數量和地域來看.國民黨軍的貢獻則遠遠要大於八路軍和新四軍.國民黨軍的對日戰場是主戰場.抗擊著大部分的日軍.僅從殲滅日軍的數量來看就超過一百萬.而八路軍新四軍殲滅日軍和偽軍共計52.7萬人.國民黨軍在除西北以外的廣大地區抗擊日軍.而八路軍.新四軍只是占據華北和華中等地區.只是局部戰場.國民黨軍在一次戰役中殲滅日軍的數量可以達到上萬人(不少為日軍精銳部隊).如台兒庄大捷.萬家嶺大捷.而共產黨的軍隊聊以自慰的平型關大捷只不過是殲滅一千多人的輜重部隊.當然.八路軍.新四軍人數較少.條件較差.而國民黨軍作為當時中國正規的政府武裝.戰績突出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往者雖已逝.來者猶可追.中國的抗戰史應該重新為國民黨書寫.那些國軍的抗日老戰士應該得到尊重.哪怕是遲到的尊重.否則我們對不起那些為國捐軀的英魂.歷史將永遠記住那些為了中國的主權和獨立為了保衛民族和人民而捐軀的烈士們.不管他們是共產黨還是國民黨.他們將永垂不朽!
『捌』 抗日戰爭時期的國民黨軍隊的五大主力是哪些軍隊將領是誰
十萬鐵騎出雄關,立馬駐足東海邊。 傲視紅日瀛洲北,力挽雕弓射扶桑。 抗日戰爭後,國民政府重新命名組建的新編第一軍、新編第六軍(簡稱新一軍、新六軍,下同)、第五軍、整編第七十四師(整編前為七十四軍)、整編第十一師(整編前為第十八軍),是國民黨的五大王牌軍,也是抗日戰場上國軍的五支英雄部隊。這五支部隊,在同日寇作戰中戰功赫赫,屢創強敵,為中國人打出了威風,譽滿中外。 抗戰硝煙中誕生的第五軍和第七十四軍 一九三六年三月,蔣介石接受徐庭瑤考察歐美軍隊現代化裝備後所提出的建議,在南京成立陸軍交輜學校。一九六七年,在交輜學校基礎上又擴編建成第一個陸軍裝甲兵團,杜聿明任團長。全面抗戰爆發後,杜聿明率裝甲兵團的兩個連參加淞滬會戰。一九三八年,裝甲兵團撤至湖南湘潭整訓,後擴編為第二○○師。同年冬該師又擴編為新編第十一軍。一九三九年一月,番號又改為第五軍,杜聿明任軍長,下轄第二○○師(師長戴安瀾)、榮譽一師(師長鄭洞國)和新二十二師(師長邱清泉)。第五軍是抗戰初期國民政府唯一的機械化軍。在杜聿明統率下,該軍注意訓練,士氣旺盛,號稱新軍,一時蜚聲全國。一九三九年十一月,第五軍在昆侖關戰役中奮勇搏殺,重創號稱「鋼軍」的日軍坂垣征四郎所部的第五師團第十二旅團,殲敵六千餘人,取得重大勝利。此役後鄭洞國調升,帶走榮譽一師,第五軍由廣西移駐雲南,第九十六師(師長余韶)調歸其建制。 一九四二年三月,根據中英兩國政府簽訂的「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及英方請求,國民政府令第五軍、第六軍、第六十六軍組成中國遠征軍第一路軍,開赴緬甸對日作戰。三月上旬,第二○○師到達同古,接著便在此與日軍發生第一次惡戰,殲敵五千餘人,在中國遠征軍史上寫下光輝的一頁。由於孤軍深入,日軍兇悍,第二○○師被迫撤退。新二十二師繼而在斯瓦戰役中重創日軍第五十五師團。四月中下旬,第九十六師又在平滿納抗擊日軍兩個師團的猛烈攻擊,雖傷亡甚重,但陣地始終未被敵人突破。因中美英三方在戰略上的矛盾及指揮上的混亂,導致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失利,並於4 月底開始撤退。第五軍的第二○○師、九十六師歷盡磨難,撤回國內;而第五軍軍部、新二十二師及第六十六軍的新三十八師則撤退至印度。這次撤退損失慘重,第二○○師師長戴安瀾在指揮部隊撤退中不幸中彈,壯烈殉國。噩耗傳來,舉國悲慟,蔣介石親自為其舉行葬禮,中共領導人毛、周、朱、彭等均打電報表示哀悼。第五軍在出國作戰前共有四萬兩千人,戰斗中死傷七千三百人,而在撤退中死傷竟達一萬四千七百人,其中絕大多數又是在穿越緬北野人山中丟掉性命的,當時的情景實在是慘不忍睹。許多將士後來回憶談起那段遭遇時,仍不免為之動容。 七七事變後,國民政府在漢口組建第七十四軍,俞濟時任軍長,下轄王耀武的第五十一師和俞濟時自兼師長的第五十八師。該軍成立後不久就奉命參加淞滬會戰,一戰便名震淞滬,真乃「初生牛犢不怕虎」。在參加完南京保衛戰後,第七十四軍被調至湖北沙市休整,補充乒員。一九三八年,第七十四軍又先後參加徐州會戰、蘭封會戰、武漢會戰。十一月,該軍開赴湘陰、長沙一帶整訓,並擴充為三個師,分別為第五十一師(師長王耀武)、第五十八師(師長馮聖法)、第五十七師(師長施中誠)。一九三九年,俞濟時又率部參加南昌會戰、第一次長沙會戰。一九四○年,俞濟時升職,由王耀武任七十四軍軍長,李天霞接任五十一師師長一職。王耀武對蔣介石的提拔感激涕零,立誓要將第七十四軍訓練成紀律嚴明、戰鬥力強、服從指揮的軍隊。一九四一年三月,王耀武指揮七十四軍參加上高會戰,大敗日軍。軍政部長何應欽曾在國民參政會上說,這次作戰是抗戰以來「最精彩之戰」。第七十四軍因作戰有功,國民政府特頒軍中最高獎旗 ---- 飛虎旗一面,以彰其功,第七十四軍也一時名聲大噪,被譽為「抗日鐵軍」。 上高會戰後,第七十四軍又參加了後兩次長沙會戰及浙贛會戰、鄂西會戰。在一九四三年十一月十二日的常德會戰中,該軍表現極為英勇。當時第五十七師固守常德,與日軍血戰十六晝夜。日軍先後使用飛機、大炮、毒氣輪番進攻,第五十七師官兵傷亡殆盡,最後師里所有勤雜政工人員全部上陣,余程萬師長親率衛隊參戰。官兵彈盡肉搏,誓死拼殺,戰場慘烈空前。此役僅五十七師就斃傷日軍萬人以上,再次打出了「抗日鐵軍」的聲威。蔣介石在給余程萬的電文中說:「欣悉我五十七師全體官兵保衛常德,奮勇殲敵,已引起全世界各友邦最大之敬意」。一九四三年五月,周志道接替李天霞任五十一師師長,一九四一年余程萬接替施中誠任五十七師師長,五十八師師長先後由陳式正、廖齡奇接任,一九四一年十一月張靈甫又升任該師師長。常德會戰後, 王耀武調升,施中誠接任第七十四軍軍長一職。後施中誠又率部參加了長衡會戰,五十一師和五十八師也表現不俗,真可謂強將手下無弱兵。 建制多變的第十八軍 第十八軍是陳誠一手栽培起來的,陳誠也正是靠這支軍隊發跡的。一九三○年中原大戰後,陳誠升為第十八軍軍長。但實際上該軍當時只有一個十一師。一九三一年,第十八軍才初具規模,下轄羅卓英的第十一師和周至柔的第十四師。後陳誠以種種借口不斷收編雜牌軍,第十八軍規模最大時曾轄有五個師的兵力。由於陳誠深得蔣介石的寵愛,第十八軍也就備受青睞,其裝備在當時國民黨軍隊中是最先進的。這支軍隊訓練有素,以能征善戰著稱。當時國民黨軍校畢業生很多人寧願到第十八軍當排長,也不願到一般部隊當連長,其名聲可想而知。一九三五年九月,羅卓英升任軍長一職。全面抗戰爆發前,第十八軍下轄三個師:彭善的十一師、陳沛的六十師、黃維的六十七師。 一九三七年八月,羅卓英率第十八軍由廣州開赴上海參加淞滬會戰。為不辱使命,陳誠惟有忍痛一時,嚴令部隊:只要完成任務,十八軍打光打盡也在所不惜。在作戰初期十八軍曾四戰羅店,雙方傷亡慘重,羅店也因此戰而聞名天下。淞滬會戰後,十八軍入江西作戰。一九三八年五月,六十七師師長黃維升任軍長,莫與碩接任六十七師師長之職。一九三八年秋,十八軍參加武漢會戰,當時其下轄的三個師為彭善的十一師、何平的十六師、陳沛的六十師。此後該軍又開進湖南。到湖南後,其地方保安處所屬的幾個保安團被編成一九八、一九九兩個師,歸十八軍建制。一九三九年五月,彭善升任十八軍軍長,繼而便率軍入川整訓。整訓後其下轄的三個師分別為第十一師(師長方靖)、十八師(師長羅光文)、一九九師(師長羅樹甲)。彭善在棗宜會戰後因國民黨內部的派系斗爭被免職,方天繼任軍長,宋瑞柯升為一九九師師長,十八軍再度撤回四川。 一九四一年十月,陳誠令第十八軍開至湖北宜昌、秭歸地區,並於與一九四二年夏對日軍發動攻勢作戰。一九四三年春,覃道善調升十八師師長,在此之前胡璉於一九四二年三月升任十一師師長,鄂西會戰時十八軍下轄覃道善的十八師、胡璉的十一師、彭鞏英的暫編三十四師。這次會戰中石牌要塞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曾被重慶統帥部比作中國的斯大林格勒。當時守此要地的是胡璉的十一師。當戰斗激烈時,陳誠司令長官打電話問他:「守住要塞有無把握?」胡璉斬釘載鐵地回答:「成功雖無把握,成仁卻有決心!」十一師官兵英勇作戰,死守要塞;十八師則連日苦戰,仗打得極為激烈,雙方死傷甚多。十八軍的英勇奮戰為鄂西大捷立下了汗馬功老。一九四三年八月,羅光文就任軍長。之後十八軍又參加常德會戰,原暫編三十四師由武泉遠的五十五師取代。一九四四年八月,胡璉升任軍長,率部守備常德、桃源等地區。同年冬,十八軍全換美式裝備,實施美式兵器教育和訓練方法。 連體「嬰兒」 ---- 新一軍和新六軍 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失利後,一部分部隊輾轉撤至印度。一九四二年六月,蔣介石批准史迪威關於在印度訓練十萬中國軍隊、在滇西裝備訓練三十個師及反攻緬甸的計劃。新三十八師和二十二師分別奉命於六月底和八月開赴蘭姆伽軍營,改該換美式裝備,實施美式訓練,於是蘭姆伽軍營便成了新一軍的搖籃。一九四二年十月,蔣介石下令在印度部隊改編為中國駐印軍。一九四三年初,鄭洞國到達蘭姆伽,成立新一軍並任軍長之職,下轄孫立人新三十八師和廖耀湘新二十二師。一九四三年三月,新三十八師開出蘭姆伽軍營,重返前線。是年秋,該師被調往中印緬邊境的列多地區駐防,並於十二月打通了入緬的門戶。駐印軍為迅速打通中印公路,隨即向緬北推進,以新三十八、新二十二師分別擔任左右冀,進軍胡康河谷(在當地被稱為死亡地帶)。一九四四年三月,我駐印軍佔領孟關,消滅日本最精銳的第十八師團的主力,繳獲其軍旗、關防、大量文件及各種武器。繼而這兩個師又乘勝進軍,一鼓作氣,攻佔緬北重鎮孟拱,再次告捷。此前,由國內於一九四四年春先後空運至印度接受美式裝備和訓練的新三十師(師長胡素,歸新一軍建制)、第十四師(師長龍天武)、第五十師(師長潘裕昆)先後轉運至緬甸密支那,隨即對其發動進攻。第三十八師在孟拱戰役結束後,也進軍密支那。經過一個多月的激烈戰斗, 八月初密支那終於被攻克。自從我駐印軍先後開出蘭姆伽後,連續作戰,屢創強敵,戰鬥力較之以前大為提高,這是日軍做夢也想不到的。他們弄不清楚這支兩年前曾敗在自己手下的中國軍隊何以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便成了一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威猛之師。 一九四四年八月,入緬作戰的中國軍隊休整擴編,成立兩個軍。新一軍(軍長孫立人)下轄李鴻新三十八師、唐守治新三十師;新六軍(軍長寥耀湘)下轄李濤新二十二師、龍天武第十四師、潘裕昆第五十師。至此國民黨五大王牌軍前身已全部誕生。中國軍隊在密支那休整約兩個月後,向日寇發動了最後的攻擊,用繳獲的日軍文件上的一句話來說:「支那軍歸國心切,銳不可擋」。 「東方睡獅」傲笑沙場 一九四四年秋,國際反法西斯戰爭已取得重大的勝利,三個法西斯強國只剩下一個日本了。日本侵略軍已是孤注一擲,只能徒老地作垂死爭扎。勝利的曙光已處現在東方的地平線上了,這對於多年以來浴血抗戰的中國軍隊來說更是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為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東方睡獅」終於發出了驚人的努吼。 第五軍的第二○○師和九十六師撤回國後進行了大休整,並補充了大批兵源。一九四三年初,第五軍擴編成第五集團軍,邱清泉就任軍長,下轄劉觀龍四十九師、黃翔九十六師、高吉人二○○師,駐防昆明城郊。同年十月,該軍開始接受美式裝備。一九四四年五月,為打通滇緬公路,邱清泉奉命率第二○○師赴滇西作戰,並於次年元月配合友軍攻克畹町城,打通了滇緬公路。抗戰勝利後,第五軍奉蔣介石之命繳了龍雲部隊的械, 從而結束了龍雲對雲南的控制。這期間羅又倫、廖慷先後擔任過第二○○事師長一職,羅又倫還擔任過四十九師師長一職。 密支那休整後,新一軍、新六軍分左右兩路向八莫發動進攻。一路上關斬將,所向披靡。一九四四年十一月,日軍進犯獨山,貴陽告急,蔣介石匆忙把新六軍軍部及新二十二師、第十四師空運至雲南沾益,以保衛重慶(後新六軍又由沾益運至湖南芷江)。剩下的第五十師仍與新一軍配合作戰。新一軍先後攻克八莫、南坎,並在畹町附近的芒友與雲南西進的遠征軍會師。駐印軍和遠征軍會師後,在畹町城舉行了中印公路通車典禮,由宋子文主持,當時已是九四五年一月二十八日。為配合英軍攻佔曼德勒,新一軍又先後拿下了新維、臘戌,第五十師攻佔了細胞。此時日軍因在菲律賓失敗,收縮戰線,全部撤出緬甸。至此,緬甸戰事全部結束。一九四五年春,新一軍在臘戌附近准備回國,第五十師正式奉命編入新一軍建制。同年夏,新一軍四萬餘人由緬甸空運沾益,隨即又被運至南寧,繼而向廣州挺進。日軍投降時,新一軍已到達廣州。這支在國外戰場上誕生的「新生兒」,經過兩年的輾轉奮戰,已變成一支能征善的生力軍, 並終於回到了祖國的懷抱。中國駐印軍為緬甸抗戰和打通中印公路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他們為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一九四五年五月,日軍集中六個師團約二十萬人的兵力向湘西雪峰山地區發動進攻。第七十四軍和第十八軍(下轄楊伯濤十一師、覃道善十八師、高魁元一一八師)統歸王耀武的第四方面軍指揮。兩軍再度聯手,直搗雪峰山,將大部分日軍分割包圍,殲滅大量日軍,從而再顯神威。這次會戰是國民政府自抗戰以來組織的最後一次會戰,也是日軍侵華以來最大的一次慘敗,其傷亡約二十萬人,幾乎是全軍覆沒。
『玖』 抗日戰爭時期稱什麼軍,之後稱為什麼軍
中國人民來解放軍誕源生於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義。1927年秋至1928年春,中國共產黨先後發動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湘南起義和黃麻起義。這些地區起義後保留下來的部隊,當時叫中國工農革命軍,1928年5月以後,陸續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簡稱「紅軍」。
1937年7月7日爆發抗日戰爭,8月25日紅軍的主力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1937年9月11日改稱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活動在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八省十四個地區的紅軍游擊隊集中起來,1937年10月2日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
1946年,解放戰爭爆發,解放區各部隊由八路軍、新四軍、東北民主聯軍等陸續改稱人民解放軍,編成了五大野戰軍。經過數年的解放戰爭,推翻了國民政府的統治,後又進駐西藏,統一了中國大陸。
『拾』 抗日戰爭中的國民黨
客觀地評價國民黨在抗戰中的作用:
1、作為政府軍,面對日軍的侵略,他們守土有責,不抵抗只能亡國的情況下,在抗戰的各個階段,國軍都有頑強抵抗的表現——這是他們的職責所在。如果蔣委員長不抵抗,他頂多就是個大東亞共榮圈支那維持會的會長,還要和汪主席爭一爭,他是不會乾的。
2、從國軍的構成來看,國民革命軍從來不是一支軍令統一、紀律嚴明的軍隊。這是國民革命不徹底的歷史原因造成的。蔣統一中國的努力大抵上是戰爭與妥協的產物。所以,在國軍里派系林立,所謂中央軍、與桂系、川軍、東北軍、西北軍等等地方軍閥並存。在中國殘酷的內戰史上,槍桿子就是政治實力,這就註定了各派武裝力量在抵抗戰爭中各懷鬼胎。我們可以看到,地方軍閥在日軍危脅自身生存時,要麼明哲保身,要麼殊死抵抗。而蔣委員長的中央軍內部也是派系林立,偏蔣也不是一個大公無私的人。韓復渠為什麼成為漢奸?也是與中央軍的欺壓有關,與蔣的小心眼有關。所以我們在討論國民黨軍隊抗戰中的表現時,不能象中學教科書一樣把它作為一個整體泛泛而談。實際上,國軍是一支很復雜的軍隊,從嚴格意義上來說甚至不能稱之為現代國家中的國防軍,倒類似於唐朝時的節度使時代的軍隊。事實上,國軍中許多英勇抵抗的將領與軍隊,並非蔣的嫡系。所以,他們的英勇,不能歸結於蔣的功勞。如張自忠、西北軍和川軍等。
3、國軍在抗戰中的表現的確很多時候表現為無能。象扒花園口黃河大堤、火燒長沙城等烏龍事件,只能是戰爭史上的無能笑談,是一個現代國家政府軍的恥辱。國軍在抗戰中表現出來的整體戰鬥力令人無法恭維。事實上,大部分的偽軍就是從原來的政府軍中叛變過去的。作為中國當時的最高軍事統帥的蔣委員長,難辭其咎。
4、盡管從整體上國軍的表現不佳,但他們畢竟承擔了正面戰場的主要壓力。而且不能否認,在國軍中也有許多有血性的中國人,有許多有能力的戰將,為中華民族做出了巨大的犧牲。但是,不得不指出,從軍事的角度和戰略戰術的角度,國軍的表現是不成功的。表現為最高指揮部的戰略思想並不統一,軍令也難以貫徹,組織的幾次大會戰基本上沒有達到戰略目的。戰爭的前期與後期的思路並不統一,蔣在前期對日還抱有一定幻想,在後期在宋的幫助下爭取到美援後,才逐漸堅定了抵抗的決心。在軍事上,蔣從來不是一個好的統帥。他的軍事思想主要表現為與敵人拼消耗、拼時間,被動地與阻擊強敵的戰略思路;而不是主動的戰略打擊,還在戰爭中時刻不忘借刀殺人的小把戲。象足球比賽一樣,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弱的一方要戰而勝之,只能採取防守反擊的戰術。但是防守有積極防守和消極防守兩種形式。而蔣的「焦土抗戰」等基本上是一種消極防守的姿態,導致戰略要地一個個失守,只致遷都重慶。值得肯定的是,蔣還是堅持下來了,盡管作為一個並不高明的全國最高軍事統帥。但是他的消極防守的戰略極大地損害了政府軍在國民中的形象。象扒黃河大堤和火燒長沙這樣的事件,還有國軍的節節敗退,在很大程度上打擊了國民的抵抗熱情。這也就是為什麼國軍在異國他鄉的表現反而比在本土表現更好的原因之一。同時,國軍在國外的軍隊由於是孤軍奮戰,反而能夠團結,軍令能夠統一,將士能夠拚死一戰;但是在本土,往往你指望我,我看著你,部隊越多越壞事。象衡陽會戰,如果不是援軍遲遲不到,方先覺又怎會投降?中國人的不團結的確是國民的劣根性,往往把一個中國人逼上絕路,他會殊死反抗,倒是一群中國人,卻會四散逃竄。為什麼一個日本兵可以趕走一個村的人?因為誰都不願意犧牲自己去爭取勝利,一個跑了大家就一窩風的散了,打死誰算誰倒霉。這也基本上是許多國軍的心態。
綜上所述,國民黨的軍隊在抗戰中的表現是不能統而論之的,不能全算到蔣委員長的身上。他只是名義上的最高統帥,而且他的軍事才能實在有限得很。國軍各支力量的表現也參差不齊,實力強弱不等,我們在肯定國民黨正面戰場的功績的同時,對他們的失敗之處也不應該諱言。
7
縱觀國共關系史:1924—1927年的第一次國共合作,推動了第一次國民大革命(主要是北伐戰爭)的蓬勃發展,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為後來中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1927—1937年,國共十年內戰,造成國家分裂,外敵乘機入侵,給後來中國第二抗戰造成了極其嚴重的後果;1937—1945年,國共第二次合作,使中國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終使中國一越為世界五大國之一;1946—1949年,國共三年內戰,使得大陸與台灣分離至今。歷史經驗證明:國共兩黨合則國家興旺;分則民族元氣大傷。因此,第三次國共合作的實現必將有利於中華民族的進一步繁榮昌盛!
抗戰期間,國民黨正面戰場雖有諸多失誤,特別是相持階段時期,隨著日本侵華方針的改變,國民黨在正面戰場採取消極對敵,避戰觀戰的態度,而對共產黨則確立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針,建立了「防共委員會」,運用一切手段限制八路軍、新四軍的發展,甚至於後來調動大量軍隊對付中共軍隊,相繼掀起了三次反共高潮,並限制全國抗日民主力量的發展,由於實際上的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方針,正面戰場形勢嚴重惡化,以至於出現像豫湘桂那樣的大潰敗。但是國民黨正面戰場的巨大貢獻不會因為這些反面因素而被磨滅的。
一、 國民黨正面戰場是抗日的主力。國民黨政府組織了一系列大規模的會戰,如凇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和武漢會戰,極大地消耗了日軍有生力量,給日本帝國主義以沉重打擊,是中國抗日戰爭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忻口、太原會戰,中國軍民(主要是國民黨軍隊)共斃傷日軍2萬餘人,戰績顯著;凇滬會戰,中國軍隊以劣勢裝備與有優勢裝備的敵人拼搏,斃傷日軍4萬多人;隨棗會戰斃傷日軍1.3萬餘人,日軍遺屍5000餘具;第一次長沙會戰日軍傷亡2萬餘人;第三次長沙會戰共斃傷敵5萬餘人,俘日軍139人。如果忽略國民黨正面戰場的作用,很顯然僅憑中共當時的三四萬人來抵禦百萬日軍,那是不可想像的。
二、 由於正面戰場的頑強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國主義三個月滅亡中國的戰略計劃和「速戰速決」的狂妄企圖,極大地消耗了日本軍事、經濟實力,使其長期陷入中國戰場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延綿數千里的戰線上,國民黨始終堅持著抗戰,使日軍兵力分散,戰線延長,為相持階段的到來,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三、 國民黨正面戰場支援了中共領導的敵後根據地戰場的開辟和發展,為敵後有機戰爭創造了有利條件。抗戰初期自不用說,國民黨積極主動抗戰吸引了日軍主力,無疑是極大地促進了敵後根據地的開辟和發展。即使在相持階段,國民黨軍隊雖無多大作為,但數千里戰線上的數百萬國民黨軍隊的存在,牽制了大量日軍,並使敵人受到一定消耗,在客觀上配合了敵後戰場的堅持和發展,減輕了敵後戰場的壓力。
四、 國民黨中愛國抗戰官兵的英雄事跡,振奮了民族精神,大長了中華民族的志氣,促進了全國人民的團結和進步,堅定了抗戰必勝的信念。國民黨軍隊中很多人都叛國了,國民黨軍隊的素質也不高,但是絕大多數國民黨官兵是愛國的,這點毋庸置疑。「中國軍人的楷模」張自忠,西北王馮玉祥,第五戰區總司令李宗仁,東北軍總司令張學良,哪個不是熱血男兒?還有那數不盡的未知名的國民黨官兵……
五、 國民黨正面戰場喚起了國際輿論的同情和支持,擴大了中國抗戰在國際上的影響。中國軍隊以重大民族犧牲,粉碎了日本法西斯與德國法西斯會師,使得盟軍有可能騰出手來集中解決歐洲事件,換來了國際尊重,各國領導人曾先後高度評價過中國戰場。因此,美英等國先後放棄了租界等一切在華特權,基本取得了國際關系的平等地位,終止了晚清以來的外交屈辱狀況。
六、 掩護了西南抗戰基地的營建,為領導機構和沿海、沿江工廠、學校、科研機構的內遷爭取了時間,為中國長期抗戰創造了有利條件。毛主席曾經說過戰爭之偉力在於人民,但我認為抗日戰爭勝利之關鍵在於持久戰,而持久戰的關鍵在於工業,特別是軍事國防工業。抗戰前,中國工業大部分集中於沿海沿江地區。「一-二八事變「後,集中在東部沿海的工業受到嚴重威脅。若以上海為中心的工業基地落入敵手,中國將何以持久抗戰?凇滬會戰歷時三個月,內遷僅民營企業一項就達146家,機器材料共14600餘萬噸,技術工廠250家。武漢會戰期間,從武漢遷往內地的廠礦企業達304家,機件重量達5萬余噸。從戰役本身來說凇滬會戰、武漢保衛戰都失利了,但就這點而言兩次會戰的貢獻絕不亞於一次大戰役的勝利。雖然工廠數量不多,但這些工廠都是民族工業的精華,沒有這些工廠中國的持久戰將無從談起,不敢說中國抗戰必敗,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國抗戰必將來得更困難、更嚴峻、更殘酷、更持久……
從國民黨全黨來看,雖有妥協投降的賣國行為,卻始終能夠堅持抗戰;從國民黨局部來看雖有幾十萬國民黨軍隊賣國投降,卻更有數百萬國民黨軍隊在猛烈地打擊著可惡的侵略者。因此只能說國民黨成分比較復雜,黨務沒有干好,卻並非是一個投降的黨,其比晚清政府、北洋政府何止強千百倍。
從整個抗戰過程來看,雖然國民黨在後期消極抗戰,積極反共,但國民黨的基本利益和本民族的利益總體來說是一致的,因此她始終堅持抗日的方針,沒有妥協投降,從而保證了抗戰的最後勝利。最值得一提的是,英法美等國綏靖政策甚囂塵上的時候,國民黨有過投降么?抗戰初期,英法美非但沒有給中國援助,還妄圖犧牲中國的利益來保持既得利益,慫恿日本進攻蘇聯,幫助日本勸降中國。也就是說國民黨在如此嚴峻的國際形勢下仍是堅持抗戰的,沒有投降。
8年抗戰,國民黨正面戰場共進行過22次重大戰役,殲滅日軍100餘萬,國民黨傷亡321萬,這是血的數字,鐵的貢獻,不可抹殺。國民黨軍隊的廣大愛國官兵曾經在前線與日本侵略者奮勇作戰,不怕流血犧牲,表現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是值得全民族尊敬與紀念的。
英魂常駐,精神永生。15個月(抗戰初期)鮮血飛濺,上百萬將士的血染沙場,含笑九泉。中國大地是紅的,天空是紅的,太多的血寫就的歷史難免悲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