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西南聯大由哪些大學組成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是在1937年11月1日,由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在長沙組建成立的國立長沙臨時大學在長沙開學(這一天也成為西南聯大校慶日)。由於長沙連遭日機轟炸,1938年2月中旬,經中華民國教育部批准,長沙臨時大學分三路西遷昆明。1938年4月,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1.北京大學
北京大學(Peking University),簡稱「北大」,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入選「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為九校聯盟、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京港大學聯盟、亞洲大學聯盟、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國際研究型大學聯盟、環太平洋大學聯盟、東亞四大學論壇、國際公立大學論壇、中俄綜合性大學聯盟成員。
北京大學創立於1898年維新變法之際,初名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現代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創辦之初也是國家最高教育行政機關。1912年改為國立北京大學。1937年南遷至長沙,與國立清華大學和私立南開大學組成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遷至昆明,更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復員返回北平。1952年經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成為以文理基礎學科為主的綜合性大學,並自北京城內沙灘等地遷至現址。2000年與原北京醫科大學合並,組建為新的北京大學。
2.清華大學
清華大學(Tsinghua University),簡稱「清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入選「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為九校聯盟、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亞洲大學聯盟、環太平洋大學聯盟、清華—劍橋—MIT低碳大學聯盟成員,被譽為「紅色工程師的搖籃」。
清華大學的前身清華學堂始建於1911年,因水木清華而得名,是清政府設立的留美預備學校,其建校的資金源於1908年美國退還的部分庚子賠款。1912年更名為清華學校。1928年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南遷長沙,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組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遷至昆明改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遷回清華園。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清華大學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後成為多科性工業大學。1978年以來逐步恢復和發展為綜合性的研究型大學。
3.南開大學
南開大學(Nankai University,NKU),簡稱「南開」,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位列國家首批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入選首批2011計劃、111計劃、珠峰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教育部來華留學示範基地,為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學科門類覆蓋文、史、哲、經、管、法、理、工、農、醫、教、藝等,是「學府北辰」之一。
南開大學由嚴修、張伯苓秉承教育救國理念創辦,肇始於1904年,正式成立於1919年,1937年校園遭侵華日軍炸毀而南遷,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在湖南長沙合組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遷往雲南昆明,長沙臨時大學更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回天津復校並改為國立;新中國成立後,經歷高等學校院系調整,成為文理並重的全國重點大學;改革開放以來,天津對外貿易學院、中國旅遊管理幹部學院相繼並入。
(1)抗日戰爭期間被炸的西南大學擴展閱讀:
西南聯大紀念建築:
1.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館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館位於昆明市五華區一二一大街298號雲南師范大學一二一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區校園內(原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本部舊址所在地),為紀念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抗戰期間在滇八年的辦學歷史而建,隸屬於雲南師范大學,屬國家行業性博物館。
博物館於1985年建館,佔地面積13320平方米,建築面積2332平方米,館藏文物1218件(套)。博物館內設2個展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館、「一二·一」運動紀念館)及1個活動展廳,常設3個基本展覽(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歷史展、「一二·一」運動歷史展、李公朴和聞一多先生生平事跡展)。
館區內存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時期的遺存有: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原教室、國立昆明師范學院紀念標柱、「一二·一」運動四烈士墓、「梅園」、「民主草坪」、李公朴先生衣冠冢、聞一多先生衣冠冢以及鐫刻有聞一多撰寫的《一二·一運動始末記》的石雕火炬紀念柱等。
博物館所轄景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首批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一,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全國紅色旅遊精品線景點,國家級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全國免費開放博物館,民盟中央傳統教育基地,雲南省社會科學普及示範基地,雲南省國防教育示範基地等。
2.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原址位於雲南師范大學一二一校區東北側,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均有復制碑,碑座呈圓拱狀,中嵌石碑。
參考資料網路-西南聯大
『貳』 抗日戰爭爆發後,很多高校西遷避戰,大多遷到臨時首都重慶,西南聯大則遷去昆明,為啥不遷去重慶呢
史記:1937年11月1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在嶽麓山下組成了長沙臨時大學,開回學一個月後,答日軍沿長江一線步步緊逼,危及衡山湘水,師生們於1938年2月搬遷入滇,4月,改名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從歷史看,西南聯大先在湖南長沙辦了校,後因日軍沿長江一線步步緊逼,而搬遷入滇。這和日軍入侵有直接的聯系;還有一點是,從地圖上看,重慶也剛好在長江線上,這時的重慶和長沙的境況是差不多的。雲南的地理優勢和相對安靜,應該說是成了西南聯大選擇的主因。
從後來取得的教育成效看,這選擇很好。
聯大8年,前後任教的教授有朱自清、聞一多等300餘人,他們都是各個學科、專業的泰斗、頂級專家。學生有8000人,畢業生3343人(1938-1946年)。 聯大師生擔任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1949年)27人、中國科學院院士154人(學生80人)、工程院院士12人(全是學生),其中有楊振寧、李政道2人獲得諾貝爾獎(物理學獎);趙九章、鄧稼先等8人獲得兩彈一星功勛獎;黃昆、劉東生、葉篤正、吳征鎰4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宋平、彭佩雲、王漢斌等人成為國家領導人。
『叄』 哪所大學的前身是抗戰時期的西南聯大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是中國抗日戰爭期間設於昆明的一所綜合性大學。版1938年4月,國立北京大學、權國立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從長沙組成的國立長沙臨時大學西遷至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三校復員北返,雲南師范學院留昆舊址獨立建校,定名國立昆明師范學院,現為雲南師范大學,舊址已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肆』 西南大學應叫西南聯大,請問出了幾個大家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是中國抗日戰爭期間設於昆明的一所綜合性大學。1938年4月,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從長沙組成的國立長沙臨時大學西遷至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
從國立長沙臨時大學於1937年8月建立,到國立西南聯大1946年7月31日停止辦學,西南聯大共存在了8年零11個月。西南聯大保存了抗戰時期的重要科研力量並培養了一大批優秀學生,為中國以至世界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因其成就顯著,有「內樹學術自由,外築民主堡壘」之美譽。
1946年,三校復員北返,雲南師范學院留昆舊址獨立建校,定名國立昆明師范學院,現為雲南師范大學,舊址已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知名校友
著名教師
葉企孫 陳寅恪 趙元任 吳有訓
梁思成 金岳霖 陳省身 王力
朱自清 馮友蘭 王竹溪 沈從文
陳岱孫 聞一多 錢穆 錢鍾書
錢端升 吳大猷 周培源 費孝通
華羅庚 朱光潛 趙九章 林徽因
吳晗 吳宓 張奚若 潘光旦
卞之琳 李憲之 梅貽琦 張伯苓
蔣夢麟 楊武之 馮景蘭 袁復禮
馮至 劉文典 穆旦 趙以炳
羅庸 游國恩 羅常培 魏建功
畢業生
何澤慧 李政道 鄧稼先 彭佩雲
汪曾祺 鄒承魯 王希季 陳芳允
郭永懷 屠守鍔 吳訥孫 陳忠經
戴傳曾 何兆武 李長之 何其芳
吳大觀 任繼愈 吳慶恆 葉篤正
謝瑋 黃昆 王浩楊 鳳林景
查良釗 馬識途
『伍』 西南聯大存在多少年啊,由哪幾個學校組成的,校長是誰
一、從國立長沙臨時大學於年8月建立,到國立西南聯大1946年7月31日停止辦學,西南聯大共存在了8年零11個月。
二、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是中國抗日戰爭開始後高校內遷設於昆明的一所綜合性大學。1937年11月1日,由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在長沙組建成立的國立長沙臨時大學在長沙開學(這一天也成為西南聯大校慶日)。由於長沙連遭日機轟炸,1938年2月中旬,經中華民國教育部批准,長沙臨時大學分三路西遷昆明。1938年4月,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三、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有三位校長擔任校務委員會主席:張伯苓、蔣夢麟、梅貽琦。
(5)抗日戰爭期間被炸的西南大學擴展閱讀
西南聯大的成就令國際矚目
西南聯大雖然物質條件極為困窘,但各系學人始終關注國際前沿的學術進展和教育改革,辦學水準和成績亦舉世矚目。1939年,陳寅恪獲選為首位牛津大學華籍講座教授(未就任)。不久後,牛津大學的知名學者休斯,亦不遠萬里到西南聯大訪學,並長時間地求教於陳寅恪的學生、當時年僅30來歲的少壯派教授邵循正。
從劍橋大學來訪的李約瑟,到中國後為西南聯大極高的辦學水準而驚異。西南聯大不僅在中國學研究方面遙遙領先,數理、地學等學科也是全球矚目。物理主要得益於清華大學物理系的基礎,它曾是當時中國「最接近國際水平、最有望啟渥未來大師的搖籃」,系中的吳有訓、趙忠堯都曾作出諾貝爾獎級別的成果。果不其然,最早的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即出自西南聯大物理系。
截止1965年,美國科學院院士的華裔人士有6位,其中4人曾在西南聯大求學或任教,分別是陳省身、林家翹、李政道和楊振寧;還有一位是清華校友趙忠堯的愛徒吳健雄。
『陸』 抗日戰爭期間設於昆明的一所綜合性大學,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聯合而成
西南聯大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中國抗日戰爭期間設於昆明的一所綜合性大學。盧溝橋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全國發動侵華戰爭。為保存中華民族教育精華免遭毀滅,華北及沿海許多大城市的高等學校紛紛內遷。抗戰八年間,遷入雲南的高校有10餘所,其中最著名的是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西南聯大是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聯合而成。
1937年抗日戰爭發生,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先遷至湖南長沙,組成長沙臨時大學,同年10月25日開學。1938年4月又西遷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5月4日開始上課,設立文、理、法商、工、師范5個院26個系,兩個專修科一個選修班。北大、清華、南開原為著名的高等學府,它們有各自獨特的經歷,有各自的教學作風,組成聯大以後,薈集了一批著名專家、學者、教授,師資充實,人才濟濟。他們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堅持嚴謹的治學態度,樹立優良學風,是當時中國規模最大的著名高等學府。西南聯大在辦學的8年中畢業學生約2000人,均學有成就,有的成為舉世聞名的專家學者,他們對中國的建設事業、高等教育的發展和世界學術研究,作出了貢獻。抗戰勝利後,1946年西南聯大解散,3校分別遷回北京、天津復校。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自1938年5月4日開始上課,至1946年5月4日結束,西南聯大在滇整8年。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 西南聯大培養出大批傑出人才。其中有許多是蜚聲中外的第一流科學家。
著名校友
楊振寧 李政道 朱光亞 謝瑋 鄧稼先 黃昆 彭佩雲
著名教師
吳大猷 周培源 王竹溪 梁思成 金岳霖 陳省身 王力 朱自清
馮友蘭 吳有訓 陳寅恪 沈從文 陳岱孫 聞一多 錢穆 錢鍾書
費孝通 華羅庚 朱光潛 吳晗 趙九章李楷文 林徽因
西南聯大紀年表
1937年11月1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在嶽麓山下組成了長沙臨時大學,開學一個月後,日軍沿長江一線步步緊逼,危及衡山湘水,師生們於1938年2月搬遷入滇,4月,改名國立西南聯合大學,5月4日開課,1946年5月4日舉行結業典禮,7月31日宣布結束,西南聯大在滇8年。
期間,於1938年春在蒙自建立分校。於1940年8月設敘永分校。1946年5月,上述3校遷回原址,師范學院留昆獨立設院,改稱昆明師范學院,後更名為雲南師范大學。
校慶日
1937年11月1日,國立長沙臨時大學正式上課。這一天,後來定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校慶日。
校訓
剛毅堅卓。
校歌
萬里長征,辭卻了五史宮闕,暫駐足衡山湘水,又成別離,絕檄移栽楨干質,九州遍灑黎元血。盡笳吹弦誦在春城,情彌切。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須人傑。便一成三戶,壯懷難折。多難殷憂新國運,動心忍性希前哲,待驅除仇寇復神京,還燕碣。
校風
民主自由、嚴謹求實、活潑創新、團結實干。
專業設置
西南聯大共設文、理、法商、工、師范五學院,共26系,另有先修班和體育部。
師生
聯大8年,前後任教的教授有朱自清、聞一多等300餘人,他們都是各個學科、專業的泰斗、頂級專家,學生有8000人,畢業生近4000人。
聯大師生擔任中國科學院、工程院院士共171人(學生92人),其中有楊振寧、李振道2人獲得諾貝爾獎;趙九章、鄧稼先等8人獲得兩彈一星功勛獎;黃昆、劉東生2人獲得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宋平、彭佩雲等人成為國家領導人。
聯大校舍
西南聯大先租得蒙自海關、昆明大西門外昆華農業學校、拓東路迤西會館等處為校舍,總辦公處設在城內崇仁街46號,但仍不敷應用。1938年7月,學校以昆明市西北角城外荒地124畝為校址,修建新校舍。
1939年4月,西南聯大新校舍落成,有學生宿舍36棟,全是土牆茅草頂結構;教室、辦公室、實驗室56棟,為土牆鐵皮頂結構;食堂2棟,圖書館1棟,為磚木結構。
834聯大學生參軍
抗戰八年間,西南聯大從軍學生前後一共達到834人,其中不乏主動投筆從戎的熱血青年,聯大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之子梅祖彥就是其中之一。
除了擔任翻譯外,聯大學生還參加了遠征軍和空軍。在1942年至1945年間,為了保證空中運輸線「駝峰」航線的暢通,1500名中美健兒血灑長空。根據記載,其中就有聯大的從軍學生。
西南聯大當然是名人倍出了啊.不過有許多是後來成名的,當時出名的有如陳寅恪,馮友蘭、聞一多,錢鍾書、王力、朱自清、沈從文,胡適,記得好像張伯苓當時也是聯大的領導呢, 後來出名的多的多拉.象楊鎮寧,李政道,鄧嫁先等好多人他們也都在聯大求過學....自己只記得這多了
『柒』 抗戰中熱血大學那麼多,為何西南聯大最感人
讀書需要安靜也需要分享
『捌』 1937抗戰全面爆發,有哪三所大學合並為西南聯合大學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簡稱西南聯大,是抗日戰爭時期在雲南昆明,由當時的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及私立南開大學共同組成的一所大學。校務由當時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和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共同管理。抗日戰爭勝利以後,西南聯大解散,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分別遷回北京、天津復校。
1937年11月1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在嶽麓山下組成了西南聯大的前身長沙臨時大學,開學一個月後,隨後由於日軍沿長江一線步步緊逼,師生們於是在1938年2月搬遷入雲南,同年4月,改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址現為雲南師范大學。1938年5月4日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正式開課,1946年5月4日舉行結業典禮,7月31日宣布結束。抗戰勝利後,三校復員返回平、津,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師范學院留昆續辦,即現今的雲南師范大學。
在滇期間,於1938年春建立分校。於1940年8月設敘永分校。1946年5月,上述3校遷回原址復校後,師范學院留雲南獨立設院,改稱昆明師范學院,後更名為雲南師范大學。
與西南聯大一路之隔的雲南大學,抗日戰爭時期在著名數學家熊慶來的主持下也聚集了大批學者,如嚴濟慈、彭桓武等。一些知名學者在西南聯大與雲南大學兩校兼職;許多活動也由兩校師生共同參加。
西南聯大師生中後來出了至少7位兩彈一星元勛(趙九章、鄧稼先、郭永懷、朱光亞、王希季、陳芳允、屠守鍔),171位中國科學院或中國工程院院士。
『玖』 抗戰時期 大學還有人嗎
有呀。比較有名的有抗大、聯大等 。
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簡稱「抗大」,內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容,由中國共產黨創辦的培養軍事和政治幹部的學校。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是中國抗日戰爭開始後高校內遷設於昆明的一所綜合性大學。1937年11月1日,由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在長沙組建成立的國立長沙臨時大學在長沙開學(這一天也成為西南聯大校慶日)。由於長沙連遭日機轟炸,1938年2月中旬,經中華民國教育部批准,長沙臨時大學分三路西遷昆明。1938年4月,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