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戰爭 > 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觀後心得體會

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觀後心得體會

發布時間:2021-03-01 23:42:23

㈠ 甲午中日戰爭後感

感想,就是,
中國落後就要挨打,日本明治維新後,國力迅速發展,成為亞洲工業第一大國內,而中容國還過著落後的男耕女織的生活,緊閉國門,不與外界貿易和練習,引進先進的文化與科技.與日本有學習精神相差很遠,
所以才導致,日本發動對中國的甲午戰爭,
中國應該吸取教訓,大力改革,和發展,學習外國的先進文化與科技,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多與外國貿易與聯系,

㈡ 甲午中日戰爭有感(作文)

對甲午戰爭的評論
一八九四年爆發的中日甲午戰爭,是中國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中日甲午戰爭是一場日本發動的非正義侵略戰爭。 從中法戰爭結束到甲午戰爭爆發的九年,是中國在十九世紀下半葉一段最好的時期。在此期間,國內無大亂,遠東的國際環境緩和,中國與西方各國都處於和平狀態。以「富國強兵」為目標的洋務運動,歷經三十年,效果明顯。這表現在:左宗棠收復新疆之戰的勝利;馮子材在鎮南關及諒山之役中大敗法軍;劉永福的黑旗軍屢創法軍;以及日本兵配合朝鮮開化黨人製造政變遭到失敗等。當時中國的國勢並不比日本弱。英國權威人士評論說:「亞洲現在是在三大強國的手中——俄國、英國和中國。」十九世紀下半葉中國共進行了五次對外戰爭,中法和約是唯一一個沒有割地賠款的和約。當時的環境應當說對中國的自強相當有利。 中日甲午戰爭博物館
甲午戰爭前,遠東地區基本是俄、英爭霸,中國和日本的情況雖有不同,但都受到不平等條約的制約。甲午戰爭的勝利,使日本一躍成為亞洲強國,完全擺脫了半殖民地的地位。而中國的國際地位則一落千丈,財富大量流出,國勢頹微。甲午戰爭的失敗,對中國社會的震動之大,前所未有。一向被中國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殲北洋水師,索得巨款,割走國土。朝野上下,由此自信心喪失殆盡。清政府的獨立財政至此破產,靠向西方大國舉債度日。 甲午一戰,日本成為亞洲的暴發戶。戰爭賠款二億三千萬兩庫平銀;艦艇等戰利品價值也有一億多日元。而當時日本政府的年度財政收入只有八千萬日元。當時的日本外務大臣高興地說:「在這筆賠款以前,根本沒有料到會有好幾億元,全部收入只有八千萬日元。所以,一想到現在有三億五千萬元滾滾而來,無論政府還是私人都頓覺無比的富裕。」佔領朝鮮、台灣後,在戰略上對東北、華東構成了直接威脅,成為進攻中國大陸的跳板。日本第一次嘗到了侵略的甜頭,極大地刺激了其擴張他們侵略領土的慾望。

㈢ 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資料

中日甲午戰爭是1894年7月末~1895年4月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1894年(光緒二十年)爆發。按中國干支紀年,時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Sino-Japanese War) 。豐島海戰是戰爭爆發的標志。大清政府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簽訂了繼《南京條約》後,又一個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又一次,把中華民族帶入了災難的深淵。
一八九四年爆發的中日甲午戰爭,是中國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中日甲午戰爭是一場日本發動的非正義侵略戰爭。 從中法戰爭結束到甲午戰爭爆發的九年,是中國在十九世紀下半葉一段最好的時期。在此期間,國內無大亂,遠東的國際環境緩和,中國與西方各國都處於和平狀態。以「富國強兵」為目標的洋務運動,歷經三十年,效果明顯。這表現在:左宗棠收復新疆之戰的勝利;馮子材在鎮南關及諒山之役中大敗法軍;劉永福的黑旗軍屢創法軍;以及日本兵配合朝鮮開化黨人製造政變遭到失敗等。當時中國的國勢並不比日本弱。英國權威人士評論說:「亞洲現在是在三大強國的手中——俄國、英國和中國。」十九世紀下半葉中國共進行了五次對外戰爭,中法和約是唯一一個沒有割地賠款的和約。當時的環境應當說對中國的自強相當有利。 中日甲午戰爭博物館 甲午戰爭前,遠東地區基本是俄、英爭霸,中國和日本的情況雖有不同,但都受到不平等條約的制約。甲午戰爭的勝利,使日本一躍成為亞洲強國,完全擺脫了半殖民地的地位。而中國的國際地位則一落千丈,財富大量流出,國勢頹微。甲午戰爭的失敗,對中國社會的震動之大,前所未有。一向被中國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殲北洋水師,索得巨款,割走國土。朝野上下,由此自信心喪失殆盡。清政府的獨立財政至此破產,靠向西方大國舉債度日。 甲午一戰,日本成為亞洲的暴發戶。戰爭賠款二億三千萬兩庫平銀;艦艇等戰利品價值也有一億多日元。而當時日本政府的年度財政收入只有八千萬日元。當時的日本外務大臣高興地說:「在這筆賠款以前,根本沒有料到會有好幾億元,全部收入只有八千萬日元。所以,一想到現在有三億五千萬元滾滾而來,無論政府還是私人都頓覺無比的富裕。」佔領朝鮮、台灣後,在戰略上對東北、華東構成了直接威脅,成為進攻中國大陸的跳板。日本第一次嘗到了侵略的甜頭,極大地刺激了其擴張他們侵略領土的慾望。

㈣ 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陳列館的介紹

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陳列館位於山東威海劉公島,是一座全面展示中日甲午戰爭歷史的綜合性展館。整個展館分為「序廳」、「甲午戰前的中國和日本」、「甲午戰爭」、「深淵與抗爭」、「尾廳」五個部分。

㈤ 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的介紹

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開館於1985年3月21日,該館佔地面積版10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8800平方米。屬於紀念遺址權性博物館,以北洋海軍和甲午戰爭為主題,以豐富的歷史遺跡和特色鮮明的陳列挺秀於中國博物館之林。館址所在的北洋海軍提督署,是目前國內唯一保存完好的高級軍事衙門。

㈥ 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小故事

http://ke..com/view/197508.htm?fromtitle=%E4%B8%AD%E6%97%A5%E7%94%B2%E5%8D%88%E6%88%98%E4%BA%89%E5%8D%9A%E7%89%A9%E9%A6%86&fromid=7194853&type=syn 查著這個,網路。里專面有。屬

㈦ 參加劉公島景區體會

站在威海的海岸邊向東眺望,煙波浩渺的大海上,威海那彎彎地海岸線像伸出的兩只手臂,從南北兩個方向環抱著,一座小島若隱若現地聳立在海面上。這,就是劉公島。
登船入島,遊船以平穩的速度前行,隨船老少皆有,艙內充滿著談笑聲,船頭把海面劃出了一條長長的V字海浪,附近翻滾著雪白的浪花,海面上蒙著一層薄薄的霧,包括我的很多人都站在甲板上,傻傻的盯著海面。大約二十幾分鍾就到了,
靠近了海岸,碼頭上布滿了軍艦、遊艇,修葺一新的碼頭大樓,甚是壯觀。候船室很寬敞,是一個很具有商業色彩的通道,小攤、地攤,人流攢動,往來接踵。踏上這具有歷史意義的劉公島的第一步,我們有組織有秩序的開始了一天的旅程。
出了碼頭大樓,便有一條大道,橫貫島東西,道旁花團錦簇,道的名字叫丁公路,想必丁公便是當年水師提督丁汝昌了,可想甲午的烙印在劉公島處處可尋。我們幾人沿丁公路向西去,有一大片古建築,這便都是北洋水師的遺址,原先這就是水師提督府,中國近代唯一的水師衙門。

進了大門,提督府的建築格局,是典型的明清風格,廳堂及兩邊的廂房,對稱布局。正堂是將領議政之所,其他各房,展示著那時水軍的物品,有軍刀等武器,有服飾,有各類書文等等,琳琅滿目,展現了那時水軍的各個方面。有一房間,擺放著甲午時的威海灣的沙盤,停足細看,劉公島真乃天然的水軍駐港,威海灣南北呈犄角之勢,而劉公島剛好處在這對角線的中部,猶如老天成就不沉的軍艦,守衛著威海東大門。水師衙門的最後面兩個大院里,還擺放著致遠號軍艦的炮筒、跑車、魚雷,鐵銹斑駁的表面,傾訴著甲午那段歷史的滄桑。

出了提督府,向西是護佑大海的龍王廟及一代名將丁汝昌的寓所。在寓所里,望著斯草斯木,感概當年丁公興建北洋水師的嘔心瀝血,及甲午戰敗的悲壯自刎的石雕。丁公,鄧公,他們在中國近代那屈辱的年代裡,前赴後繼,以救國自強為已任,不正是中國的脊樑嗎?沿著小路西行,便又到了水師學堂,這里是舊時水軍官兵們學習、操練、生活的地方。有教學樓,宿捨生活樓,裡面展示了當年水軍官兵的情景。操場的西角,有一古戲台,那可能是水軍士兵們,閑時,少有的娛樂之處。想想,每個人正值青春年少,為保家國,守海疆,來此孤島,能聽到那熟悉的旋律,是多大的心靈安慰。

向東幾步,便是博覽園,園子依山而建。進了大門,就是一群廟宇建築,乃劉公廟。這劉公廟可能有點來頭,問了一下導游,她說劉公島的來歷都是傳說。一曰劉公乃島上之民,與其妻劉母,依島而居,以海為生;每有海難,救起不少漁民,故後人記之。二說劉公是東漢末年,漢發帝劉辯之遺子,因避戰亂,而居此島。傳說雖無史據,然此處香火旺盛,也是後人對先人護佑一方的慰藉。離了劉公廟,向上走,有一大壇,壇中央有一參天圓柱,名叫鎮海神柱。不由的讓人想起,〈西遊記〉中東海龍宮被孫猴拿去的那根柱子。多少年來,沒有人考究它有無鎮海之效果,但據當地人講,威海這方海域,確實少有大風浪,時常是風平浪靜,不像東南沿海常遭遇的台風風暴。出了大壇,旁邊有幾幢洋房,沿路而進,擺放的物品,使人進入了時空隧道般,來到了百年前的威海。當看到洋人飾品,讓人憶起,威海,也是七子之一,曾是英國的租界。而打鐵鋪,泥塑的叫賣人,又讓人想起,百年前我們的市井景象。出了洋樓,我們來到園中最高處,此處有一古式樓閣,名曰望海樓。相傳此樓,建於唐朝武則天年間,幾經修建,至今日,修繕的甚為壯觀。登斯樓也,極目遠望,心曠神怡之感,油然而生。
劉公島是個小島,僅有 3.1 平方公里的面積,我們坐上觀光車,半個小時繞島一周,海島四周岩石裸露,島上林木蔥蔥,峰巒疊翠,景色優美,空氣清新,沿環山路繞島而行,不僅可以參觀各景點,還可飽覽海天一色的美麗風光。「千里絕塵埃,此間即洞天」,也許這就是劉公島最好的寫照吧。但是,小島真正享有盛名的不是那海空的自然風光,因為它的特別地位:中國清代北洋水師的誕生地;甲午戰爭的古戰場;現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島上現有除了自然風光,幾乎到處可說是甲午戰爭的古跡。
吃過中午飯,我們走進那個建在海邊的巨大建築物,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而映入眼簾的是建築上立著巨大的人雕。看其形,似清代軍官,手握單筒望遠鏡,注視遠方,不需多想,這便是我們的甲午英雄鄧世昌的巨大雕像。而這座建築就是甲午海戰博物館。進入中日甲午戰爭博物館,映入眼簾的兩個大字讓我深感震撼——國殤。即使在這個和平的年代,人們的心中也充滿了抹不去的傷害與恥辱。紀念館通過建築、雕塑、繪畫、影視等綜合藝術手段展示甲午海戰極其悲壯的歷史,它是由序廳、北洋水師成軍、頤和園水師學堂、豐島戰役、平壤之戰、黃海大戰、旅順基地陷落、血戰威海、尾聲廳等九大部分組成。尤其當進入甲午海戰演示館,遊客彷彿進入幻想中的"時光隧道",親身體驗甲午戰爭的慘烈與悲壯。也是現如今的高科技,採用聲光電、多媒體、全息影視成像等手段,把北洋水師從建成到覆滅的全過程逼真地演繹出來,再現了恢弘壯烈的戰爭場面。原來當年甲午海戰包括有豐島海戰、黃海大戰、劉公島保衛戰等戰役,置身其中,眼前火光閃閃,炮聲隆隆,水中爆炸形成的沖天水柱和煙霧此起彼伏,彷彿置身於百多年前那場驚濤駭浪之中,真正體驗甲午戰爭的悲壯慘烈。
今天,目睹威海的滄桑巨變,看看我巍巍中華今日之強大,撫今思昔,我們感慨萬千。
北洋海軍,清末創建,曾為中國海軍開創了亞洲第一的輝煌榮耀,但也曾因為甲午戰爭中的最後敗亡而被國人視為恥辱的化身。劉公島,作為威海之屏障,自然條件優越,被選擇為北洋海防上的駐泊基地,北洋海軍的司令部亦設在此。據資料記載,北洋海軍以丁汝昌為海軍提督,林泰曾為左翼總兵,劉步蟾為右翼總兵,全軍分為中軍、左翼、右翼三路,合計大小艦船26 艘,額定人員3304 名,實力位居亞洲第一位。戰艦噸位達到4萬噸。 1894年,中國農歷甲午,日本借朝鮮事變發動了蓄謀已久的侵略中國的戰爭,先是在朝鮮承歡攻擊中國陸軍,繼而在仁川口外不宣而戰,偷襲擊沉中國運兵船「高升」,船上千餘名將士為國捐軀,俘虜運輸艦「操江」,重創巡洋艦「廣乙」。8 月1 日,中日兩國互相宣戰,甲午戰爭爆發。為抵禦外侮,中國軍民前赴後繼、浴血抗敵,表現了不屈的民族氣節和崇高的愛國精神。在戰爭初期,北洋海軍主要執行為運兵船護航的任務,1894 年9 月17 日,護送陸軍前往鴨綠江口登陸的北洋海軍主力與日本聯合艦隊主力遭遇,展開了黃海大東溝海戰。此時,因北洋海軍自1890 年左右開始,受光緒大婚、慈禧萬壽、加上動用大量國庫修建頤和園,戶部停購外洋軍火等事件的影響,中國海軍的建設陷入停頓、倒退的深淵,數年內沒有能再添一炮一彈,未進行新的改造;而此時日本卻大力擴充海軍,購買了一大批新式艦船,其海軍艦隊噸位達到7萬噸,實力已超越北洋海軍,躍居亞洲第一。而此時北洋艦隊沒有補充,軍艦樣式陳舊、火力單薄且在燃煤、彈葯等供應上都問題重重,盡管在大東溝海戰中努力奮戰,最終還是以損失4 艘戰艦而敗北,主力艦「定遠」,「鎮遠」等被重創。之後的威海保衛戰中,受損嚴重的北洋艦隊無力出洋決戰。1895 年1 月,日軍發起山東半島戰役,旨在全殲北洋海軍。清軍由於海陸互不統屬,陸戰失利,炮台資敵,北洋海軍被困孤島。威海海岸炮台接連被日本陸軍攻佔,殘存的主力艦接連損失,外援徹底斷絕,在此情況下,雖英勇戰斗、頑強抵抗,但至彈盡援絕,1895 年2 月14 日《威海降約》簽署,北洋海軍覆滅。
戰敗後的清政府,被迫簽訂了又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使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大大加深,清政府已經完全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甲午海戰的失敗,使洋務派「自強求富」 的夢想最終化為泡影。自此,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國人陷入水深火熱之中。失敗的原因,往深處追究,是制度的原因,是封建專制政權落後於憲政的原因。明治維新使日本短期內走向富強,試想,如果皇權得到制約,慈禧太後斷不敢挪用軍費建造皇家園林。看著紀念館中鄧世昌清秀的照片和他的生平介紹,內心的敬仰和悲憫無以言表:北洋海軍廣大愛國將士勇挫強敵,雖敗猶榮;他們出生入死、浴血奮戰、勇往直前、以身殉國的英雄事跡,永載中華民族的光輝史冊。無論戰爭的結果如何,鄧世昌和那些英勇殉國的北洋海軍將士們都是我們民族永遠的脊樑。失敗的戰爭從來都是由英勇不屈和畏縮怕死共同寫就的。作為一個中國人,重溫歷史,那種強烈的民族自尊心使我悲喉哽咽。甲午海戰中,致使我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被迫簽定了喪權辱國的《中日馬關條約》。如果說鴉片戰爭後簽定的《南京條約》還只是被列強敲開了中國大門的話,那麼這個《馬關條約》卻是大大地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進程。在這個恥辱的條約中,我們喪失了台灣、澎湖……這種曾被傷害的自尊綿延一百多年,至今還在往下傳遞。我們生於和平年代,但我們不能忘記歷史,包括我們的子孫後代,落後就要挨打。中國人在世人面前要有尊嚴,依賴於國家的富強,而國家的富強,依賴於國民的努力,我們只有努力才能做個有尊嚴的中國人,這,不僅僅是我們生存的需要,更是我們的責任。
110 年前,這場刻骨銘心的戰爭,給中華民族帶來的創傷,至今仍隱隱作痛。在現今我國的經濟建設中,隨處可以看到那些經濟實力雄厚的國家執劍行商的影子。觀望四周,日本企業作為外資進入佔有了相當的比例。打開國門迎接資本的進入是中國擺脫貧困的需要,在仇恨與發展的選擇中,我們也面臨著妥協與無奈,因為,發展才是硬道理。110年的國恥,提醒我們「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100 年的屈辱,我們將永不忘記。民族的仇恨可以牢記,但牢記仇恨是為了不重蹈覆轍。在亞洲,日本永遠是我們最大的利益爭奪者。釣魚島只是一個影子,惟望國人,記住笑容背後的覬覦!因為,歷史驚人地相似,相同的歷史,不斷地在重演!不可以疏忽外交詞令背後的那個「友好鄰邦」的皮笑肉不笑的笑臉!
夕陽已西下,碼頭的渡船也已鳴笛了。登船離去,望著小小的孤島,唯那段甲午風雲,另我們余悲尚濃。歲月流逝,斗轉星移,我們感嘆它的悲壯地歷史滄桑!甲午海戰,雖然百年風煙逝去,然而劉公島上殘存的北洋水師遺址、遺跡,歷史的滄桑,在這里烙印清晰,歷歷在目。走遍散落在劉公島上的甲午戰爭的文物古跡,我們依舊可以真切的感受到被歷史凝固的流光碎影。這些保存完好的遺址和遺物,無一不在訴說著北洋海軍的興衰與榮辱、甲午戰爭的悲壯與慘烈。如今甲午戰爭如一口口碩大的警鍾,時時警醒著國人:勿忘國恥,發奮圖強。如今的劉公島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碧波盪漾的威海灣內,天藍海碧、優美如畫、安靜祥和。

㈧ 小學生4年級寫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作文

還在正月,早春的天氣就已熱的反常,29度的氣溫使春姑娘有些疑惑:夏老弟,你專著什麼急呢?屬
大好春光自然應該出去走走。「春來江水綠如藍」,居住在鷹潭這個江南小城,信江無疑是個春遊的好去處。
寧靜的江邊,遠處冬天的灰黛色還未完全褪去,「草色遙看近卻無」。然而,冬景的厚重凝固正逐漸被春光的輕快流動所取代。
確實,江水清澈的發藍。一陣微風吹過水面,盪起的漣漪在陽光的照耀下映射出炫目的白光。江邊水底,一群群小魚在忽閃閃地游弋覓食;掬起一捧江水,有些涼,滑滑的,看著水中幻動的倒影,我感覺自己已完全融入進這醉人的水墨畫中。
枝頭、草叢間隱隱約約或深或淺的露出鵝黃淡綠;竹林里,間或傳出聲聲百轉鶯啼;陣陣暖風拂面而過,柔柔的,很是愜意。嗅著夾雜著淡淡青草泥土的氣味,聽著潺潺的流水聲,身體中涌動著一股熱流,很想放開喉嚨吼上一嗓子。
現在才是立春時節,最早報春的桃花都還沒有動靜,但枝條上已是芽孢成串,只等一場適時的春雨,綠葉紅花就會如

㈨ 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陳列館的館內陳列

該館以《甲午戰來爭:1894—自1895》為基本陳列,共展出珍貴甲午戰爭歷史圖片650多幅,復制了大量甲午戰爭時期的武器裝備,還原再現了多個超寫實人物塑像場景,如:「金州曲氏一家投井場景」、「李鴻章在馬關談判場景」等,開辟國內首個「黃海海戰」3D影視廳,聲光電與多媒體復合再現「威海衛保衛戰」震撼人心的戰爭場面,還有大量反映甲午戰爭的巨幅油畫和巨型雕塑。
該館陳列展覽由國內著名的魯迅美術學院藝術裝飾工程總公司高水準設計、製作,綜合運用先進的陳列展示手段,代表了當今陳列館展覽的最高水平,融真實性、可觀性、參與性、趣味性於一體,極具視覺沖擊力、精神震撼力和感染力。
該館在參觀游覽軟硬體配備方面,注重人性化服務,實現全館無障礙參觀服務,展廳配備中央空調,設有觀眾休息區,整體游覽環境舒適宜人。

閱讀全文

與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觀後心得體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