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主要事跡是什麼
甘地領導的印度人民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運動。在運動中,甘地倡導以和平方式抵制政府、機關、法庭、學校以及採取總罷業、抵制英貨、抗稅等非暴力手段進行斗爭,重要的有四次。
非暴力不合作運動(1920年9月~1922年2月)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十月革命的影響下,印度掀起民族解放運動高潮。為了鞏固殖民統治,英國一方面准備憲政改革,安撫和拉攏印度上層階級,另一方面頒布羅拉特法(1919年2月),加強鎮壓。1919年4月13日,發生阿姆利則慘案,反英斗爭迅速高漲。1920年9月,甘地提出非暴力不合作計劃。甘地宣稱,斗爭的目的是達到自治,「如有可能就實行帝國內部的自治,如有必要就實行脫離帝國的自治」。在甘地號召下,人民舉行罷工、罷課、罷市、集會遊行,匯成一股反英洪流。1922年2月5日,聯合省(今北方邦)戈勒克布爾縣喬里喬拉村農民2000人將22名警察連同警察局一起,付之一炬。運動超出非暴力斗爭范圍,甘地聞後急忙制止。2月12日,國大黨通過巴多利決議,譴責群眾「越軌」行為,決定無限期地停止非暴力不合作運動。3月10日,甘地入獄,運動遭到殘酷鎮壓。
文明不服從運動(1930年3月~1934年4月)20年代末30年代初,資本主義世界發生經濟危機,波及印度。國大黨決定開展由甘地倡議的群眾性的文明不服從運動。1929年國大黨拉合爾年會上,提出印度獨立要求,授權甘地領導運動。1930年1月,甘地又提出十一點要求,遭總督拒絕後,甘地選定以破壞食鹽專營法作為運動的開端。3 月12日,他率領79名信徒,從阿默達巴德出發,前往西海岸,徒步426 千米,沿途成群農民隨行,4月5日,抵達丹迪海濱,親自動手煮鹽,持續3周。史稱食鹽進軍。當局聞訊後,大肆鎮壓。5月4日,甘地被捕,全國抵制斗爭發展成革命形勢。4~6月,在吉大港、白沙瓦和紹拉普爾相繼發生反英起義,結果近3萬人被捕。1931年3月5日簽訂甘地-歐文協定(又稱德里協定),雙方妥協,國大黨同意停止運動。
個人文明不服從運動(1940年10月~1941年12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印度總督V.A.J.林利思戈勛爵擅自宣布印度參戰,激起印度各界不滿,7省國大黨政府先後辭職,以示抗議。1940年10月13日,甘地提出開展個人文明不服從運動的建議。他先後指定自己門生A.V.巴韋以及J.尼赫魯等人,以個人身份公開發表反戰演說,悉遭逮捕。11月《哈里詹》周刊被查封,被捕者近3萬人,斗爭再次受挫。
退出印度運動(1942年8月8日~1944年5月24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戰火逼近印度,印度人民要求獨立呼聲甚高。為打破政治僵局,鞏固統治,英國於1942年3月派遣R.S.克里普斯訪印,提出宣言草案,但沒有滿足國大黨在戰時建立國民政府和印度國人掌管國防的要求,而被拒絕。國大黨於8月8日通過甘地提出的要求英國退出印度的決議。9日清晨,英國殖民當局突然將甘地和國大黨各級領導人全部逮捕。入獄者逾6萬人,國大黨遭禁。1944年5月6日,甘地因病獲釋。24日,甘地宣布退出印度決議作廢。退出印度運動結束。
㈡ 非暴力不合作是什麼意思
非暴力不合作一般指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非暴力不合作運動(Satyagraha Movement),是由甘地領導的版,印度人權民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一場影響深遠的運動。其特點就是非暴力和不合作,而在這場運動中印度國民大會黨逐漸成為了領導者,並從1947年開始在印度的長期以來的統治。
這場運動一方面打擊了英國殖民統治鼓舞人民士氣,而另一方面其妥協性也使得取得的成果並不徹底,不利於人民真正的覺醒。但總之,從這時開始,印度向著獨立國家的目標,前進了一大步。
(2)非暴力不合作抗日戰爭擴展閱讀:
合作的條件:
一、目標一致:合作總要有某種共同目標,至少是短期共同目標,否則無法合作。
二、統一的認識和規范:合作者應對共同目標、實現途徑和具體步驟等,有基本一致的認識;在聯合行動中合作者必須遵守共同認可的社會規范和群體規范。
三、相互信賴的合作氣氛。
四、具有合作賴以存在和發展的一定物質基礎。
㈢ 什麼是非暴力不合作
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直面意思指非暴力的不合作運動。其實質是指採用非暴力的手段,進行罷工等不合作行為,以此來抗議英國的殖民統治。
10月2日是聯合國確定的國際非暴力日。2007年6月15日,第61屆聯大通過決議,決定將每年的10月2日,即非暴力思想和策略創始人、印度聖雄甘地的誕辰,定為「國際非暴力日」。
甘地出生於1869年,是印度民族獨立運動的領袖、印度國大黨的創始人。他曾於上世紀四十年代領導了「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使印度擺脫了英國殖民統治而獲得獨立。
聯大設立國際非暴力日的宗旨是,推動建立「和平、寬容、理解和非暴力」的文化,並希望能夠通過傳播這種非暴力文化,促進寬容和增進人類尊嚴,幫助制止暴力,使人類不僅能結束戰爭,而且能最終遠離戰爭。
(3)非暴力不合作抗日戰爭擴展閱讀:
1930年3月12日,印度民族運動領袖甘地發動「食鹽進軍」,開始第二次不合作運動。
3月12日,甘地率領70多名崇拜者向海濱丹地進軍,沿途宣傳,號召人民破壞英國殖民政府的食鹽專賣法。他和他的同伴照常每天紡一小時紗。當他們的隊伍經過時,村民潮水般加入他們的隊伍,當他們到達丹地海濱時,遠征的隊伍達到幾千人之多。
各地人民紛紛以海水制鹽,這種破壞食鹽專賣法的狂熱席捲了整個印度,食鹽這種違禁品也在各村莊和城鎮公開銷售。4月9日甘地為此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規定范圍:自製食鹽,對酒店、鴉片煙館和洋布商店進行監視,自己紡織棉紗棉布,學生罷課,公務人員退出公職等。
在這次運動中,英國殖民政府和資本家遭受很大打擊,英國總督歐文尋求妥協,1931年3月5日與甘地反復協商後簽訂《甘地一歐文協定》,殖民政府承認國大黨為合法,國大黨將結束不合作運動,並派代表參加它曾抵制的英印倫敦圓桌會議。1931年12月國大黨卡拉奇會議通過此協定。第二次不合作運動結束。
甘地的運動除了受到英國人的推崇,印度國內的有錢人和統治者也非常贊同。因為這個理論滿足了他們的利益取向,倘若社會動盪有錢人的利益會受影響而窮人則無所謂。
但是甘地沒有明白有些社會問題沒有暴力是不能解決的,1948年1月30號,甘地心甘情願的死在了一名狂熱的印度教徒的槍口之下,甘地利用這種自我懲罰的最高形式來達到他想要的現實效果。以這樣的方式,完成了他成為民族信仰的最後一步。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㈣ 如何評價中國的抗戰和印度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
印度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是奇葩,是特定歷史環境的產物,具體分析可以看《羅輯思維》有一期專門講;
中國抗戰是中國人民和其他世界優秀人民的共同不懈努力,流血的革命
㈤ 非暴力不合作 是指歷史中的哪一事件
非暴力不合作來運動,是自M.K.甘地領導的印度人民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運動。在運動中,甘地倡導以和平方式抵制政府、機關、法庭、學校以及採取總罷業、抵制英貨、抗稅等非暴力手段進行斗爭。該運動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內容和名稱,重要的有四次。1919年11月印度民族解放運動領袖甘地第一次提出同英國政府「不合作」。1920年7月28日,甘地宣布8月1日將開始不合作運動,強調非暴力原則。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沉重打擊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增強了印度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進了人民的團結,為印度的獨立奠定了基礎,最終印度取得了自治。
㈥ 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經過
在1920年的8月1日,甘地用他辭去勛爵的信,作為發起不合作運動的信號。這封辭去榮譽的信,是寄給印度總督的:
「我把下列的三種勛章歸還給你:(一)王頭金章系前任總督因我在南非洲所做的慈善工作而賜予我的;(二)蘇魯戰爭,因我在1906年為印度義勇救傷隊的官職而賜予的;(三)波爾戰章,因我在1899年至1900年波爾戰爭中為印度義勇護傷隊的副監督而賜予的。我這樣做,心中並不是毫無苦衷的。」
甘地在敘述般遮布地方所發生的慘案和哈利發運動發生的起因之後,又接著說:「我對於這個一錯再錯,以袒護它的罪惡的政府,斷不能再有什麼尊敬和愛護?政府一定要有悔過的日子。因此,我起來提倡不合作運動,這運動是那一般要與政府斷絕關系的人要實行的。而倘若沒有暴動發生,則它將使政府收回它的成命並痛悔它的錯誤。」
末了,甘地又添上了幾句「盼望總督能秉公決斷「的話,並說他要召集幾位民眾公認的領袖,來開一個會議,共同商量。
甘地的動作立刻便有影響。很多文官都跟著他辭了職位,學生也離了學校,官府和學校都是人去樓空。全印度國會於9月在加爾各答開特別會議,以大多數的票數表決,贊許甘地的主張。甘地和他的友人毛拉拿沙科特阿里同游全國,在各處都受到極熱烈的歡迎。
(1920年9月~1922年2月)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十月革命的影響下,印度掀起民族解放運動高潮。為了鞏固殖民統治,英國一方面准備憲政改革,安撫和拉攏印度上層階級,另一方面頒布羅拉特法(1919年2月),加強鎮壓。1919年4月13日,發生阿姆利則慘案,反英斗爭迅速高漲。1920年9月,甘地提出非暴力不合作計劃。甘地宣稱,斗爭的目的是達到自治,「如有可能就實行帝國內部的自治,如有必要就實行脫離帝國的自治」。在甘地號召下,人民舉行罷工、罷課、罷市、集會遊行,匯成一股反英洪流。1922年2月5日,聯合省(今北方邦)戈勒克布爾縣喬里喬拉村農民2000人將22名警察連同警察局一起,付之一炬。運動超出非暴力斗爭范圍,甘地聞後急忙制止。2月12日,國大黨通過巴多利決議,譴責群眾「越軌」行為,決定無限期地停止非暴力不合作運動。3月10日,甘地入獄,運動遭到殘酷鎮壓。
(1930年3月~1934年4月)20年代末30年代初,資本主義世界發生經濟危機,波及印度。國大黨決定開展由甘地倡議的群眾性的文明不服從運動。1929年國大黨拉合爾年會上,提出印度獨立要求,授權甘地領導運動。1930年1月,甘地又提出十一點要求,遭總督拒絕後,甘地選定以破壞食鹽專營法作為運動的開端。3 月12日,他率領79名信徒,從阿默達巴德出發,前往西海岸,徒步426 千米,沿途成群農民隨行,4月5日,抵達丹迪海濱,親自動手煮鹽,持續3周。史稱食鹽進軍。當局聞訊後,大肆鎮壓。5月4日,甘地被捕,全國抵制斗爭發展成革命形勢。4~6月,在吉大港、白沙瓦和紹拉普爾相繼發生反英起義,結果近3萬人被捕。1931年3月5日簽訂甘地-歐文協定(又稱德里協定),雙方妥協,國大黨同意停止運動。
(1940年10月~1941年12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印度總督V.A.J.林利思戈勛爵擅自宣布印度參戰,激起印度各界不滿,7省國大黨政府先後辭職,以示抗議。1940年10月13日,甘地提出開展個人文明不服從運動的建議。他先後指定自己門生A.V.巴韋以及J.尼赫魯等人,以個人身份公開發表反戰演說,悉遭逮捕。11月《哈里詹》周刊被查封,被捕者近3萬人,斗爭再次受挫。
㈦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在同一時間發生的嗎
不是同一時間發生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發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內後?
第一次世界容大戰(英語:World War I、First World War,1914年7月28日一1918年11月11日),簡稱「一戰」。
甘地發動和領導了1920—1922年和1930—1934年全國范圍的轟轟烈烈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㈧ 非暴力不合作涉及范圍
解答本題的關鍵是要正確理解課文中所講述的「非暴力不合作計劃」的內容所涉及的領域。
㈨ 甘地一生推行過多少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結果如何
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⑴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1919—1922)
① 准備:1915年,甘地建立非暴力抵抗基地,培養具有非暴力不合作理念的青年骨幹。②起因:a1919年,英國殖民當局頒布《羅拉特法案》,損害了印度人民的民主權利,激起全印度的激烈抵抗;b、英國殖民當局實行高壓政策,製造阿姆利則慘案。③斗爭 a方式(內容):印度人民放棄英國殖民當局給予的頭銜和名譽職位;對英國人的立法機關、法院和學校等實行普遍的抵制,號召家家戶戶恢復手紡車紡織並抵制英貨;逐步進行抗稅斗爭,爭取印度民族自治;b目標:實現印度民族自治;c手段:「非暴力不合作」;d過程:全國性的抗英斗爭——英經濟損失慘重;e結果:1922年,出現暴力沖突,甘地停止了非暴力運動;隨後,甘地被捕入獄,完成自傳《我體驗真理的故事》④影響:積極:打擊了英國殖民統治,增強了印度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為印度日後獨立奠定基礎;消極:發動了廣泛群眾,但非暴力又限制運動的深入發展;贏得敬意——「聖雄」
⑵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① 背景:a.1929年國大黨通過實現印度完全獨立的決議,授權甘地領導運動b.1929年爆發世界性經濟危機,英國為轉嫁危機,加強對印度殖民掠奪,英國在印度實行「食鹽專賣法」,損害印度人民利益。② 運動:1930年,「食鹽進軍」使運動達到高潮③ 結果:釋放甘地,撤消取締國大黨的禁令,允許人民煮鹽,停止不合作運動。
④ 影響:進一步打擊英國殖民統治,但沒有實現印度獨立。
⑶「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新發展二戰時期, 甘地提出「英國退出印度」的主張,再次發出不合作號召。特點:第一次真正提出獨立的要求,第一次沒有譴責人民使用暴力
3、評價非暴力不合作運動:①積極性: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沉重打擊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增強了印度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進了人民的團結,為印度獨立奠定基礎。②局限性:以非暴力限制人民的革命運動,束縛了人民的手腳,反映了印度民族資產階級在反帝斗爭中的動搖性和妥協性。甘地始終對英國政府抱有幻想。
㈩ 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歷史意義
說實話,這個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我現在都沒搞懂。有很多人都覺得聖雄甘地很了不起,但是我感覺他那個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只能在印度。因為印度人思想比較奇葩,哪有讓人站著被打也不還手的呢,這樣的反抗未免太消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