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創作抗日勝利70周年美術國畫
作品應以反映波瀾壯闊的全民族抗戰為主題,可以反映正面戰場重大戰役、敵後戰場著名戰役和國際合作共同抗戰等宏大場景,也可以表現抗日名將和為抗戰勝利做出貢獻的普通人民群眾,以及抗戰遺址紀念地,通過對人物、山水、一草一木的書寫、描繪,生動深刻地反映昂揚向上、奮發圖強的偉大民族精神,抒發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真摯情感。
-
-
-
-
-
請採納~
B. 在抗日戰爭時期有哪些中國美術作品比較有名涌現出哪些用繪畫反抗日本的畫家
蔣兆和:流民圖。曾在被日佔的北京展……徐悲鴻的奔馬也是寫抗戰的。
5.60年代首推齊白石。
C. 二年級繪畫抗日戰爭
這個……你隨便找個電視劇劇照模仿吧
D. 抗戰時期的藝術作品有哪些
1,2,4,5,7,8,9
也許吧
E. 紀念抗日戰爭70周年為主題的繪畫有哪些圖片都有什麼樣的
狼牙山五壯士
F. 抗戰題材美術作品(高品質)
抗戰題材美術作品:
G. 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到建國之前的現代主義美術為什麼沒有在中國興起
很簡單,中國以前就沒有西方美術。
西方美術受到了古典主義的多年專泛濫,所以有識之士要求改革屬,興起反對古典主義的抽象派,印象派,強調光影,人性,反對古典主義美術的人物宗教神化,高大化,完美主義,僵硬畫法。
中國接觸西洋美術是在明末清初,那時候來華的西洋傳教士帶來了西方美術。但是中國有傳統的美術——中國畫。中國畫強調神似,線條,與西方畫的強調立體,光影截然不同。康熙早就批評過,洋人的畫沒有中國畫有神韻。
抗戰到建國之前徐悲鴻,黃賓虹等人探索油畫,但是基因里根本就不是西方文化精神,所以就畫不出內涵深刻的西方畫。你沒有西方文化的底子啊。同樣的,西方人畫中國畫他也畫不出神韻,他沒有中華文化的底子。
迄今為止東方人包括日本人探索西方美術的很多,但是沒有產生一位大師,像梵高,畢加索,莫奈,德加那樣的大師級別畫家根本就沒有。這就是文化的差異,中國人畫現代主義繪畫,無異於描摹照抄,邯鄲學步。
再者,中國沒有經歷歐洲那樣的古典主義美術統治時期,所以也沒有要求改革美術的願望,抽象,現代還是古典,對於中國人來說都是很陌生,無關緊要的。
H. 小學生畫的關於抗日戰爭的圖畫有哪些
小學生關於抗日戰爭的畫畫
I. 繪歷史畫:徵集繪畫作品主題為反映中國抗戰歷史
紀念抗戰70周年
想起一九三七年,
心如刀絞淚漣漣,
當年倭寇幾兇狠,
害我中華家不全。
七七不是情人節,
更甚六月飛天雪,
盧溝狼煙惡戰起,
祖國山河遭洗劫。
七七事件大戰發,
血洗山河九一八,
烈士紅潮平地滾,
多少革命英雄花。
倭寇侵略罪滔天,
長江黃河長悲咽,
國破哪有家存在,
地下閻王都喊冤。
哭罷江山無淚流,
亡國慘禍已臨頭,
拔劍寒光誓不返,
將士熱血灑神州。
南京屠殺幾十萬,
街頭橫屍魂難安,
婦孺齊心抗倭寇,
抗戰何懼肢體殘。
狂轟濫炸無人性,
殘害無辜更寒心,
無惡不作是強盜,
欺我中華無神兵。
國仇家恨怒火燒,
幾多先烈熱血拋,
全國工農大旗舉,
掄起鐵錘和大刀。
大海能容百川水,
國共合作第二回,
百團大戰鼓士氣,
台兒莊上揚神威。
任憑日寇幾張狂,
中國處處是戰場,
縱有飛機和大炮,
照樣來把日本亡。
抗日打的持久戰,
好比棉花用心彈,
戰爭鬥智又斗勇,
直到日寇消滅完。
得道多助失道寡,
日寇就是癩蛤蟆,
喪盡天良必然敗,
繳槍投降滾回家。
八年仇帳能清算,
百萬生靈還不回,
如今賊心又想起,
前倭雖死未同灰。
全國協力驅倭鬼,
萬眾同心鑄鐵城,
警惕覬覦吾領土,
江山永固躍龍神。
現在有國又有家,
要給先烈送束花,
祭奠抗日的烈士,
勿忘國恥勿忘他。
J. 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到建國之前的現代主義美術為什麼沒有興起
作為文化教育和審美教育的美術鑒賞課,是對學生進行認識美和評價美而專門開設的課程。因此上好美術鑒賞不但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增長知識,還可以在潛移默化的教育過程中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目前,在美術鑒賞課教學中仍存在一定的教學誤區:鑒賞教學側重點有所偏離,內容較為片面;教學方法單一,以教師講解為主;以畫論畫,割裂了與其它學科有機聯系等等。本文結合本人的教學實際對此進行分析,並提出有一些見解。
一、克服教學內容上存在的片面性,注重作品內在情感。在內容上,有些教師往往只從史學意識或單純從造型、構圖、色彩等技術角度來講解美術作品。為了迎合學生的好奇心,整堂課津津樂道畫家的趣聞逸事。從史學意識和技術角度講解作品並不是美術鑒賞的主要方面。美術是人類創造的精神產品,是人藉助一定的物質材料和工具,藉助一定的審美能力和技能技巧,塑造靜態的平面或立體的視覺藝術形象,反映生活,表達作者思想感情和審美感受的藝術。既有它的物質性,也有其精神性。國畫中的文人畫,大多數借景、借物抒情,鄭板橋畫竹,是通過竹和形象來表現作者的風骨、氣節與高尚情操。如果美術鑒賞只是側重美術史和技術方面,是對美術鑒賞課的一種偏離。
美術鑒賞課,應該透過作品的造型、色彩、構成等的表象,去發掘在這些表象下所隱藏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心境,把握作者在畫中所表達的精神和情感力量,使死的物質材料與人的精神結合而變得生動無比如表現主義畫家蒙克的《吶喊》,通過強烈的、流動的色彩、天空中那燃燒如火的紅色;以橋和欄桿傾斜的不穩定構圖形式;道路與人物強烈的扭曲誇張,憔悴男子那誇張變形的面部表情,遠處孤寂與無助的情緒,表現了作者恐懼、絕望、瘋狂的內心世界。
教師在美術鑒賞課中的作用就是引導學生通過鑒賞作用的表象去尋找和發現作品的靈魂,也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審美感受,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藝術感覺和修養。對於史學意識、技術探討,和畫家的趣聞軼事待方面只能是適可而止。
二、克服教學方法上的單一性,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我曾在教學中做過實驗:在同一個年級講「印象派」繪畫,其中A班採用整堂由我一個人講的方式;B班採取在我的提示與引導下,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然後由我總結講解。單元課程布置一份題為《我對「印象派繪畫的認識」》的作業。結果A班很多學生都是照搬課本完成作業,B班課堂討論熱烈,有相當競爭學生提出了一些獨特的見解,可見,在美術鑒賞課教學過程中師生間的雙邊活動,對於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非常重要的。要注意做好三項工作:
首先,教師要提示與引導學生發表見解,教師再進行總結講解。我們以鑒賞畢加索的《格爾尼卡》為例。第一步:引導學生說出對作品的感受。教師要適當提供一些描述性的詞彙以幫助學生正確表達自己的感受。如果學生人數多,可分組討論,再推選一代表提出見解的方式進行。第二步:讓學生分析產生這種感受的原因。教師應引導學生從作品內容和形式去分析。內容主要是指畫中畫了什麼形象,表現了一個什麼樣的活動,從形式角度,主要是研究作者對美術造型元素的處理,對形式美法則和組織方法的運用,如何營造出我們所感受到的氣氛和情緒。《格爾尼卡》,以象徵性的手法通過牛、馬、女人、燈等物體的分解,構成畫面上破碎、混亂、騷動、狂暴的效果,表現了戰爭的殘暴、恐怖、人民的痛苦與絕望。第三步:讓學生分析作者想通過作品表達什麼樣的主題思想。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從畫面所提供的如形象、色彩、構圖等去尋找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同時,教師適當地介紹作品時代背景、作者的世界觀、個性等。讓學生更好更全面地把握作品中的主題思想。1937年德國納粹空軍民遭到殺戮,小城血流成河,頓成廢墟。畢加索激憤難平,於是,創作了這一作品控訴法西斯的罪行。表現了作者強烈的正義感與渴望和平的願望。第四步:及時了解學生的鑒賞收獲。課堂結束前詢問一下學生最喜歡本堂鑒賞過的那一件作品,為什麼?從中了解學生的學習收獲及審美傾向、審美水平和價值觀等。
其次,要注重課內外相結合。在美術鑒賞課中盡可能地讓學生欣賞原作。因為原作中那種強烈的色彩沖擊力和畫面的震撼感,還有畫面所營造出來的氣氛,都是印刷品所難以比擬的。再則,教師應量力而行地組織學生參觀一些展覽開闊學生的視野。利用課余收集有關圖片資料,不要把美術鑒賞課局限於課堂上。
第三,要重視以點帶面。在教學中要重點分析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其它作品從略,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還應該注意縱橫對比,歸納出不同作品的共性與個性,使學生盡快形成網狀知識。有時必須變通,如鑒賞西方近現代繪畫時,因為它吸收了東方的繪畫方法。就可以穿插一些中國繪畫、日本浮世繪畫等東方藝術與之對比,使學生能更好理解作品的特點與內涵。
三、 克服孤立性地分析作品,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素養。在美術鑒賞中,以畫論畫割裂了美術與其它學科的聯系。使得美術學科變得孤立,知識面窄,不能夠更深入地理解作品,原因之一是教師知識面不夠廣;其二是忽視了其它學科知識對美術鑒賞課所起的積極作用。這就要求教師博覽各種知識,盡可能將文學、音樂、攝影、歷史、心理學等其它學科知識引入到美術鑒賞課中來,畢竟美術與文學、音樂、攝影等有許多共同的特徵。在我國的藝術傳統中,美術與文學更是具有千絲萬縷的聯系,「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而音樂的意境、節奏和韻律等與美術又是一致的。如印象派畫家莫奈晚期的《睡蓮》和惠斯勒的《風景》,被人們稱作「可視的音樂」和「色彩的音樂家」。攝影的構圖、色彩,立意等和美術有共同特徵。歷史學科對於提供作品的時代背景,心理學知識對於分析畫面的情感信息等對鑒賞美術作品都有很好的促進作用,通過借用其他學科來分析美術作品,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更易於理解作品的內容與精神,而且更具親切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