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抗日戰爭期間國民黨投入多少兵力
抗戰期間,國軍消耗極大。七七事變前,國軍僅有現役士兵170萬人,而後來國軍損失超過450萬。國軍一邊徵募新兵,一面堅持抗戰,殊為不易。但因軍官腐敗、兵制混亂,導致軍中有很大空額,甚至最高統帥部也無法確知國軍的實際兵力。
國軍中「吃空額」的問題由來已久,抗戰爆發後呈愈演愈烈之勢。宋希濂回憶,1942年,遠征軍中「有許多空缺, 入緬時各級部隊長就已冒領了許多錢。及到戰爭失敗, 許多下級幹部和士兵都病死、餓死或被敵人打死以及逃散了。正當入緬軍喪師辱國, 舉國震動,士兵的親屬得到噩耗,悲痛萬分的時候,入緬軍的許多部隊長和軍需人員卻是充滿了愉快和歡笑,因為他們可以大撈一把,領來的大批外匯再也無須發給那些死人了。死的逃的愈多,對他們就愈有利, 他們就愈高興。」
1943年戴笠在給蔣介石的電報中也披露,駐在雲南的中央軍各師長,都自稱「現有戰鬥士兵八九千人」,但實際上「師士兵缺額均甚巨大,如三十六師現在騰北一帶游擊,實數僅約四千人,八十八師現任怒江西面防務,實數僅約四千五百人,八十七師現任怒江正面防務,其戰鬥士兵有五千人,尚較其他各師為多。」國軍一個師的滿員編制大約是1.1萬人。
戴笠上報的這種情況在國軍中當屬常見。1944年9月,桂柳會戰時,楊森率第二十七集團軍參戰。該集團軍下轄第二十軍、第二十六軍和第三十一軍。張發奎說,這三個軍「全是從湖南戰場潰敗下來的部隊,都嚴重缺額」。依據當時的統計,二十軍有4567人、二十六軍有4522人、三十七軍更僅有2056人。張發奎還透露,「軍、師級單位上報長官部的兵力數字比實有數字少,因為他們害怕再被指派擔負艱難的任務。上報長官部的人數與上報中央不同,他們上報中央則是多報。」
即使是胡宗南手下的所謂「天下第一師」,同樣如此。黃埔軍校第十七期的陶萃權,曾在胡宗南軍中服役。他回憶,「在第一師『吃空名』已是公開的秘密。以連的建制約130名士兵計算,連里大概要吃一成;營長要在各連掛5名空額,那麼各連的空額就在20人左右;師直屬部隊就更有問題。據說駐在西安近郊的一個師,全師僅有3000人。」如果陶萃權的說法屬實,那第一師至少也有1/6的士兵不存在。
虛報士兵人數即有機會侵吞軍餉,所以軍中長官最怕的就是自己的部隊被中央縮編。李宗仁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時,即利用一些人的這種心態,予以拉攏。1941年,「湯恩伯要吃掉一戰區六十八軍米文和部(石友三的殘部)」,迫使米文和投靠第五戰區,「李宗仁仍保留他的原建制(實只一師兵力),使米文和感激得老淚縱橫」。由此,米文和就繼續能從中央領取一個軍的軍餉了。
國軍中不管是中央軍,還是地方軍,都普遍存在「吃空額」的現象。至於具體的空額數量,因為沒有確實的資料,只能依據現有材料,大致估計一下。
從上面所舉事例來看,一個一萬多人的師,缺額三四千,乃至一半,幾乎是常事。蔣介石在1941年12月時也曾說,「我前方部隊兵額之空虛,已為全國盡知之缺點。各級層層蒙蔽,至有一師之中缺額至3000人以上者亦相率視為故常。平時領一師之餉,臨時不能作半師之用,及至事後申報戰役經過則又任意浮報,動稱一師死傷五六千人。」一個師有3000人空額,還是是情況比較好的,有的師甚至僅有2000多人。平均下來,國軍能參與戰斗的士兵人數,當只有名義上編制的一半。
陳誠在抗戰後期任軍政部長,他晚年回憶也可印證以上的推測。他說,「國軍預算員額為五百萬員名,而實際上吃軍糧者達七百二十萬人。據當局推斷,如經核實整編,能有三百萬可戰部隊就很不錯。以此而論,半數以上的軍費開支都是不實不盡的。」
國軍中士兵空額眾多,一方面固然是緣於軍官腐敗,另一面其實也是「中央政府與地方勢力之間,正通過創建新部隊或恢復舊部隊來達到某種競爭」。如齊錫生所說,抗戰開始後,「大量帶有『新』或『臨時』標志的師的出現,便可證明政府對部隊膨脹缺乏控制。這些部隊年復一年、月復一月地出現和消失,中央政府常常連這些部隊指揮官的名字都不知道。結果中央政府與地方指揮官都成了『數字幻覺』的犧牲品,創建的部隊遠遠超出了國家物力的限度。」李宗仁以一個軍的編制收納僅有一個師的米文和,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地方勢力的存在,在加劇國軍編制數量惡性增長的同時,也阻礙了中央政府對空額部隊的整編。這種狀況直至內戰爆發後,也沒能改變。以至後來周恩來在招降國民黨軍的演講中還需承諾,對投降部隊不裁兵,「按照原人數、原編制、原番號集中整訓」。
Ⅱ 抗日期間解放軍和國民黨更多少人
以抗戰結束時的軍力對比,國民黨方面總兵力約萬,陸軍、空軍均齊備,方面兵力約60萬,無空軍。國民黨掌握了幾乎全部的國際援助資源,在1942年以後,國民黨主力部隊的火力,已經超過日軍;
以下數據來源於中國人民軍事博物館,展板原題為《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兵力逐年增長統計》,但根據其所列數據,在1941年和1942年,中共領導的軍隊總兵力比1939低不少,特別是八路軍,1941年為30.5萬,比1940年的40萬少了近10萬,我認為這和1940年百團大戰後,日軍的瘋狂報復有直接關系。
1937年,八路軍80000人,新四軍12000人,中共軍隊兵力合計92000人。
1938年,八路軍156700人,新四軍25000人,中共軍隊兵力合計181700人。
1939年,八路軍270000人,新四軍50000人,中共軍隊兵力合計320000人。
1940年,八路軍400000人,新四軍100000人,中共軍隊兵力合計500000人。
1941年,八路軍305000人,新四軍135000人,中共軍隊兵力合計440000人。
1942年,八路軍340000人,新四軍110960人,中共軍隊兵力合計450960人。
1943年起,增加華南人民抗日游擊隊兵力統計。
1943年,八路軍339000人,新四軍125892人,華南人民抗日游擊隊4500人,中共軍隊兵力合計469392人。
1944年,八路軍507620人,新四軍251393人,華南人民抗日游擊隊20730人,中共軍隊兵力合計779743人。
1945年,八路軍1028893人,新四軍268581人,華南人民抗日游擊隊20820人,中共軍隊兵力合計1318294人。
1.此材料是根據葉劍英參謀長1944年與中外記者西北參觀團談話時公布的數字,另加上1945年材料。
2.各年度人數均以年底為統計時限。
3.在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發展到120餘萬,民兵發展到260萬;抗日民主根據地面積達到近100萬平方公里,人口近1億。
Ⅲ 抗日戰爭期間的國民黨有多少人
你好,抗戰時期國軍人數大約在170萬人左右,抗戰結束後為530萬人。請採納,謝謝!
Ⅳ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共有幾個戰區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一共分成了十二個戰區。
各戰區的成立時間及具體情況:
一、1937年8月20日,軍事委員會頒布戰區及戰斗序列,成立五個戰區:
第一戰區為河北及魯北地區,司令長官由蔣介石兼,下轄第一、二、十四集團軍;
第二戰區為晉察綏地區,司令長官為閻錫山,下轄第六、七、十八集團軍(八路軍);
第三戰區為京滬杭地區,司令長官為馮玉祥(後改由蔣介石兼),下轄第八、九、十、十五、十九集團軍;
第四戰區為閩粵地區,司令長官為何應欽,下轄第四、十二集團軍;
第五戰區為魯南及蘇北地區,司令長官由蔣介石兼(後改為李宗仁),下轄第三、五集團軍;另將西南各省部隊編為一、二、三、四四個預備軍,隨時聽候調遣。
二、1937年9月17日,軍事委員會劃津浦路北段為第六戰區,以馮玉祥為司令長官。
三、1937年10月26日,增設第七戰區,以劉湘為司令長官,下轄第八、十五、二十三集團軍,在長江下游沿岸布防。
四、1938年2月,軍事委員會重新劃分戰區。增設第八戰區,司令長官由蔣介石兼,守備甘寧青地區。
五、1938年6月14日,增設第九戰區,以陳誠為司令長官,組織武漢保衛戰。
六、1938年11月軍令部在南嶽召集軍事會議。增設第十戰區,轄陝西省,司令長官為蔣鼎文;另設魯蘇戰區、冀察戰區兩個游擊戰區,分別以於學忠、鹿鍾麟為總司令。
七、1945年6月26日,增設第十一戰區(後來的保定綏靖公署)、第十二戰區(後來的張垣綏靖公署),分別以孫連仲、傅作義為司令長官,准備接收華北。
(4)抗日戰爭期間有多少國民黨擴展閱讀
1937年戰區劃分,是以第三戰區為重心,保衛京滬杭,期間也發生長達三個月的淞滬會戰。
1938年戰區劃分,則以華中地區的第四、第五、第六戰區為主,整編主要是為了「持久抗戰,鞏固武漢核心」,戰略目的則在於「東保津浦,西守道清」。
1938年11月中旬,中國軍隊於臨時首都武漢組織武漢保衛戰失利,加上華南戰場重要據點廣州亦極為危險,至此,中華民國政府再度遷都至重慶。
為了此戰略異動變數,加上兵士折損眾多,戰區同年年底至翌年年初予以大幅度更動。而跟隨戰區,中日戰爭第一期之第二及三階段亦告正式結束,而中國也正式邁入以重慶為根據地的第二期抗日戰爭。
Ⅳ 抗戰時期國民黨有多少部隊
抗戰期間,國軍消耗極大。七七事變前,國軍僅有現役士兵170萬人,而後來國軍損失超過450萬。國軍一邊徵募新兵,一面堅持抗戰,殊為不易。但因軍官腐敗、兵制混亂,導致軍中有很大空額,甚至最高統帥部也無法確知國軍的實際兵力。
國軍中「吃空額」的問題由來已久,抗戰爆發後呈愈演愈烈之勢。宋希濂回憶,1942年,遠征軍中「有許多空缺, 入緬時各級部隊長就已冒領了許多錢。及到戰爭失敗, 許多下級幹部和士兵都病死、餓死或被敵人打死以及逃散了。正當入緬軍喪師辱國, 舉國震動,士兵的親屬得到噩耗,悲痛萬分的時候,入緬軍的許多部隊長和軍需人員卻是充滿了愉快和歡笑,因為他們可以大撈一把,領來的大批外匯再也無須發給那些死人了。死的逃的愈多,對他們就愈有利, 他們就愈高興。」
1943年戴笠在給蔣介石的電報中也披露,駐在雲南的中央軍各師長,都自稱「現有戰鬥士兵八九千人」,但實際上「師士兵缺額均甚巨大,如三十六師現在騰北一帶游擊,實數僅約四千人,八十八師現任怒江西面防務,實數僅約四千五百人,八十七師現任怒江正面防務,其戰鬥士兵有五千人,尚較其他各師為多。」國軍一個師的滿員編制大約是1.1萬人。
戴笠上報的這種情況在國軍中當屬常見。1944年9月,桂柳會戰時,楊森率第二十七集團軍參戰。該集團軍下轄第二十軍、第二十六軍和第三十一軍。張發奎說,這三個軍「全是從湖南戰場潰敗下來的部隊,都嚴重缺額」。依據當時的統計,二十軍有4567人、二十六軍有4522人、三十七軍更僅有2056人。張發奎還透露,「軍、師級單位上報長官部的兵力數字比實有數字少,因為他們害怕再被指派擔負艱難的任務。上報長官部的人數與上報中央不同,他們上報中央則是多報。」
即使是胡宗南手下的所謂「天下第一師」,同樣如此。黃埔軍校第十七期的陶萃權,曾在胡宗南軍中服役。他回憶,「在第一師『吃空名』已是公開的秘密。以連的建制約130名士兵計算,連里大概要吃一成;營長要在各連掛5名空額,那麼各連的空額就在20人左右;師直屬部隊就更有問題。據說駐在西安近郊的一個師,全師僅有3000人。」如果陶萃權的說法屬實,那第一師至少也有1/6的士兵不存在。
虛報士兵人數即有機會侵吞軍餉,所以軍中長官最怕的就是自己的部隊被中央縮編。李宗仁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時,即利用一些人的這種心態,予以拉攏。1941年,「湯恩伯要吃掉一戰區六十八軍米文和部(石友三的殘部)」,迫使米文和投靠第五戰區,「李宗仁仍保留他的原建制(實只一師兵力),使米文和感激得老淚縱橫」。由此,米文和就繼續能從中央領取一個軍的軍餉了。
國軍中不管是中央軍,還是地方軍,都普遍存在「吃空額」的現象。至於具體的空額數量,因為沒有確實的資料,只能依據現有材料,大致估計一下。
從上面所舉事例來看,一個一萬多人的師,缺額三四千,乃至一半,幾乎是常事。蔣介石在1941年12月時也曾說,「我前方部隊兵額之空虛,已為全國盡知之缺點。各級層層蒙蔽,至有一師之中缺額至3000人以上者亦相率視為故常。平時領一師之餉,臨時不能作半師之用,及至事後申報戰役經過則又任意浮報,動稱一師死傷五六千人。」一個師有3000人空額,還是是情況比較好的,有的師甚至僅有2000多人。平均下來,國軍能參與戰斗的士兵人數,當只有名義上編制的一半。
陳誠在抗戰後期任軍政部長,他晚年回憶也可印證以上的推測。他說,「國軍預算員額為五百萬員名,而實際上吃軍糧者達七百二十萬人。據當局推斷,如經核實整編,能有三百萬可戰部隊就很不錯。以此而論,半數以上的軍費開支都是不實不盡的。」
國軍中士兵空額眾多,一方面固然是緣於軍官腐敗,另一面其實也是「中央政府與地方勢力之間,正通過創建新部隊或恢復舊部隊來達到某種競爭」。如齊錫生所說,抗戰開始後,「大量帶有『新』或『臨時』標志的師的出現,便可證明政府對部隊膨脹缺乏控制。這些部隊年復一年、月復一月地出現和消失,中央政府常常連這些部隊指揮官的名字都不知道。結果中央政府與地方指揮官都成了『數字幻覺』的犧牲品,創建的部隊遠遠超出了國家物力的限度。」李宗仁以一個軍的編制收納僅有一個師的米文和,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Ⅵ 在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在正面戰場上一共組織過多少次
1.淞滬會戰:1937年8月13日----11月11日:
主要將領:蔣介石、張治中、陳誠、謝晉元(四行倉庫)馮玉祥 顧祝同
「八一三」淞滬會戰是抗戰爆發以來,中日雙方規模最大的一次會戰。三個月的戰役中,雙方都投入幾十萬的兵力。由於國民革命軍戰略不當,武器裝備落後,在付出了330000多人的損失後,最終被迫匆忙撤兵,並直接導致了南京會戰的失利。此戰日軍傷亡50000餘人。
八一三」淞滬會戰中日雙方投入了將近100萬的兵力,這次戰役迫使日軍三易主帥,戰前日本曾囂張的說,三個月可以滅亡中國,結果光在上海戰場就打了三個月,雖然日本取得了勝利,但是也因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此戰日軍傷亡5萬餘人。中國軍民浴血苦戰,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並爭取了時間,從上海等地遷出大批廠礦機器及戰略物資,為堅持長期抗戰起了重大作用。
2.南京保衛戰:1937年12月1日----12月13日:
主要將領:唐生智、孫元良 、宋希濂、顧祝同
淞滬會戰後,日軍迅速進攻國民政府首都南京。由於此時國民革命軍兵力凋零,退守絕地,被迫在12月12日匆忙突圍撤退。日軍進入南京開始了長達數月,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殘酷殺害中國軍民300000多人。
3.太原會戰:1937年9月13日----11月:
主要將領:閻錫山、林彪(平型關)、衛立煌(忻口)、 孫連仲 、傅作義、 郝夢齡(陣亡)、 王靖國
1937年9月13日,日軍佔領大同後向太原進攻,國民革命軍由於指揮混亂,布置不當,被迫從太原突圍。此戰國民革命軍英勇抵抗,付出了重大犧牲,消滅敵軍20000餘人。
太原會戰:1937年9月13日----11月(5張)
但從此國民革命軍在華北戰場的正規戰爭宣告結束。1937年9月13日,日軍佔領大同後向太原進攻,此時中國守軍英勇抵抗,付出了重大犧牲. 日軍參戰總兵力約合4個半師共14萬人,傷亡近3萬人;中國軍隊參戰總兵力6個集團軍計52個師(旅)共28萬餘人,傷亡10萬人以上。忻口會戰大量消耗日軍有生力量,牽制了日軍沿平漢鐵路(今北京-漢口)南下的作戰行動,著名的忻口戰役就是這次會戰中打出了中國人的威風。
4.徐州會戰:1938年1月4日----5月21日:
主要將領:李宗仁、孫連仲、池峰城(台兒庄)、 湯恩伯、 張自忠、 龐炳勛 、王銘章(陣亡)
日軍打通了津溥線,擴大了佔領區,但未能消滅中國軍隊主力。國民革命軍的防禦作戰和主動轉移為此後的武漢保衛戰贏得了4~5個月的時間。其中台兒庄大捷消滅鬼子10000多人,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意志。
徐州會戰包括滕縣血戰、臨沂之戰、台兒庄大捷和徐州突圍4部分。川軍打的滕縣血戰,為台兒庄布陣爭取了兩天時間。張自忠指揮的臨沂大戰,粉碎了日軍兩路夾擊台兒庄的計劃。台兒庄大戰重傷了日軍的2個王牌軍。李宗仁搞的空城計,讓日軍想在徐州殲滅國民黨70萬主力的計劃落空,日軍未能消滅中國軍隊主力。
國民黨的防禦作戰和主動轉移為此後的武漢保衛戰贏得了4至5個月的時間。其中台兒庄大捷消滅日軍1萬餘人,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意志。徐州大突圍是我國抗戰史上光輝的一筆。它使敵人的戰略企圖徹底破滅,為我國後來長江方面的抗戰保存了精銳力量,對後來長江方面的持久戰和最後勝利的取得,都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意義。可以說,從台兒庄大捷到徐州的大突圍,是蔣介石整飭軍紀、扎穩陣腳之後,砍出的漂亮的兩板斧。
5.蘭封會戰:1938年5月21日----6月:
主要將領:薛岳、程潛、 邱清泉 、桂永清、 宋希濂、 杜聿明 、龍慕韓(槍斃)
日軍試圖在徐州會戰後繼續擴大戰果,板垣征四郎師團孤軍深入,被以薛岳為指揮的國民革命軍包圍。最後由於蔣軍嫡系將領的無能,國民革命軍最終功虧一簣。
蘭封會戰:1938年5月21日----6月
蘭封會戰是日軍為配合徐州會戰,切斷徐州中國軍隊之西面退路和阻止第一戰區軍隊增援徐州,和中國軍隊發生的一場會戰。這會戰演發成了武漢會戰的序幕。
蘭封會戰對日軍來講是敗仗,如果土肥原在5月18日轉向商丘,估計日軍能夠提前一個星期佔領商丘。一個精銳的常設師團加上一個重炮旅團,將對從徐州戰場後撤的中國軍隊造成很大威脅。而且日軍第16師團和第3、13混成旅團可以全力截擊後撤的中國軍隊,而不是去救援土肥原。
由於在這次會戰中,國民黨將領龍慕韓作戰不力被處決,成為抗戰中第一個被處決的蔣介石中央嫡系將領。
6.武漢會戰:1938年6月----10月:
主要將領:陳誠、白崇禧(代)、薛岳(萬家嶺)、徐煥升(空軍東征)、張發奎、 孫連仲、 王耀武、 張靈甫、 黃維、 商震、 池峰城、 李延年、 杜聿明、 關麟征、 鄭洞國
歷時四個半月的武漢會戰雖然最終以武漢失守而結束,但國民革命軍的正面抵抗取得了斃傷敵軍40000人、近100000名日軍因戰斗、氣候、疾病等原因暫時喪失了作戰能力的巨大戰果,極大地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抗日戰爭從此進入相持階段。
武漢會戰:1938年6月----10月
武漢會戰是抗日戰爭戰略防禦階段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其中在萬家嶺一帶,日軍4個團被全殲,史稱萬家嶺大捷。中國空軍與敵激戰,取得重大戰果,共擊落日機62架,炸毀日機16架,炸沉日軍艦艇23艘,有力支援了地面部隊作戰。中國海軍在長江上也進行了激烈戰斗,在沿江要塞布置水雷,設置海岸炮,並擊沉日艦多艘,有力遲滯了日艦沿江進攻。
中國軍隊英勇抗擊,消耗了日軍有生力量,遲滯了日軍行動。日軍傷亡10萬以上,日軍雖然攻佔了武漢,但其速戰速決,迫國民政府屈服以結束戰爭的戰略企圖並未達到,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雖然武漢最終失守,但「武漢會戰」卻有著重大的意義。會戰中,中國軍隊殲滅日軍十多萬人,同時大量消耗了日本財力,爭取到時間把工業遷入西南和西北地區,為相持階段作了重要的物資准備。自此以後,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日軍再也沒有能力調動40多萬大軍作戰略進攻性的大會戰了。從這個角度上看,「武漢會戰」取得了戰略上的成功。在中國近代史上,這一時期是中國人最團結的時期。全中國同仇敵愾,真正做到了「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都投入到抗日的偉大洪流中。用郭沬若的話來說,那就是「整個武漢沸騰起來了,也帶動全國沸騰起來了!」
7.隨棗會戰:1939年5月1日----20日:
主要將領:李宗仁、張自忠、 湯恩伯、 李品仙 、孫震
武漢會戰後,日軍為消除鄂北、豫南方面國民革命軍對武漢的威脅,向湖北省棗陽地區發動進攻。國民革命軍消滅斃傷敵軍13000人,第五戰區也付出了較大的犧牲。日軍未能達到預定的戰略目標。
8.第一次長沙會戰:1939年9月14日----10月:
主要將領:薛岳、羅卓英、 王耀武、 關麟征、 楊森、 張靈甫
此役,日軍集中10萬兵力,勞師南征,未能達到殲滅第9戰區主力的作戰目的,相反,各路均遭到有力的阻擊、側擊,部分日軍陷於包圍,損失慘重。日軍承認「此次會戰與南昌、襄東(即隨棗會戰)兩次會戰,頗有決戰之勢。在部分戰場上,部分戰況之激烈超過了諾門坎。」日軍在會戰前期,攻勢行動艱苦,在會戰後期,於中方反擊下匆匆撤退,士氣大受影響。此次會戰,日軍傷亡達2萬餘人。
日軍動用100000兵力,卻在第九戰區第十五集團軍的抵抗下損失慘重。日軍承認「在部分戰場上,部分戰況之激烈超過了諾門坎」。在國民革命軍反擊下,日軍傷亡達20000人,被迫撤軍,國民革命軍傷亡30000餘人。
9.桂南會戰:1939年11月13日----1940年10月30日:
主要將領:白崇禧、杜聿明(昆侖關)、 邱清泉、 廖耀湘 、鄭洞國、 陳明仁、 戴安瀾
日軍佔領南寧和昆侖關後,國民政府從數百公里處急調10個精銳師,對日軍發動立體化進攻,取得昆侖關大捷,迫使日軍改變對廣東的作戰計劃,造成日軍在戰略上的部分被動。
10.棗宜會戰:1940年5月1日----6月18日:
主要將領:李宗仁、張自忠(陣亡)、 陳誠、 湯恩伯、 黃琪翔、 孫連仲、 孫震
此次會戰,日軍雖佔領了宜昌,但未能擊潰第五戰區的主力,而且遭到重創,傷亡1.1萬餘人。
張自忠上將殉國於南瓜店,宜昌失陷。棗宜會戰是武漢會戰以來,日軍對正面戰場最大規模的一次進攻。
11.豫南會戰:1941年1月25日----2月7日:
主要將領:李宗仁、 湯恩伯、 孫連仲、 李品仙
豫南會戰是武漢周圍地區防禦作戰中的一次戰役。日軍一度攻佔安徽省國民革命軍界首和太和,但在傷亡了9000人後,日軍最終撤軍。
12.上高會戰:1941年3月15日----4月9日:
主要將領:羅卓英、王耀武、 張靈甫、 韓璇
為保證南昌附近佔領區的安全,日軍發動試圖消滅贛北國民革命軍主力的上高會戰。日軍在三路圍攻、其中兩路受阻的情況下,形成一路孤軍深入,被國民革命軍包圍而倉皇撤軍,傷亡高達15000人。
13.晉南會戰:1941年5月:
主要將領:衛立煌、寸性奇、唐淮源(中條山)
此次戰役日軍的目的是「在華北要殲滅山西南部的中央軍」。由於中國軍隊疏於防守,臨戰又缺乏物質和精神准備,因此遭到慘敗,傷亡慘重,退出中條山。此戰日軍傷亡9900人。
國民革命軍傷亡42000餘人,被俘35000餘人,日軍傷亡僅為國民革命軍的1/20,成為「抗戰史上最大的恥辱」。
14.第二次長沙會戰:1941年9月----10月1日:
第二次長沙會戰:1941年9月----10月1日(7張)
主要將領:薛岳、王耀武、楊森、 賴傳湘(陣亡)、歐震、 王甲本、 劉振三
國民革命軍第六戰區在正面戰場上主動發起1941年以來唯一一次主動進攻作戰,殲滅日軍7000人。最終由於第九戰區指揮失誤,日軍一度攻佔長沙,國民革命軍傷亡失蹤70000人,日軍僅傷亡20000人。日軍為打擊中國第9戰區主力,摧毀中國軍民的抗戰意志,第11軍在湘北嶽陽以南地區集結了第3、第4、第6、第40師團和4個旅團,總兵力達12萬餘人.此次會戰歷時月余,中國軍隊共殲滅日軍3萬餘人,擊落飛機6架,擊沉汽艇9艘,使其日軍妄圖一舉殲滅第9戰區主力的計劃遭到失敗。
15.第三次長沙會戰:1941年12月23日----1942年1月6日:
主要將領:薛岳、李玉堂、方先覺、薛岳、 楊森、 夏首勛、 陳沛、 孫明瑾、 余程萬
這次長沙會戰,是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在中國正面戰場發動的第一次大規模進攻作戰.薛岳將軍負責的第9戰區一線兵團依託各陣地逐次抵抗,給日軍相當的損耗和遲滯。待敵深入長沙預定決戰地區,中國長沙守軍頑強堅守核心陣地,連續挫敗日軍進攻。同時,第二線反擊兵團周密協同,對日軍進行合圍。日軍屢攻長沙不下,周圍中國軍隊又不斷壓縮包圍圈。日軍彈葯將盡而補給線已被切斷,只能空投補給。日軍見勢不妙立即展開退卻。我軍合圍部隊立即轉為向敵阻擊、截擊、尾擊作戰,窮追不舍,在多處予敵重大打擊,擴大戰果,敵狼狽逃串,至1942年1月15日,日軍退過新牆河,恢復戰前態勢。由於第9戰區部署得當、協同密切,作戰得力,從而取得了此次會戰的勝利。此役共斃傷俘日軍5萬餘人.成為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以來,同盟軍唯一決定性之勝利。」
國民革命軍第九戰區制定了堅壁清野、誘敵深入的戰略,取得了長沙會戰的大捷,共斃傷日軍50000多人。成為「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以來,同盟軍唯一決定性之勝利」。
16.浙贛會戰:1942年4月----7月28日:
主要將領:顧祝同、王敬久(衢州)、 上官雲相 、劉建緒、 黃紹竑 、汪之斌
日軍大本營決定摧毀浙贛兩省國民革命軍機場,打通浙贛鐵路,最後基本實現預定目標,曾經佔領衢州機場,但遭到嚴重損失,第十五師團師團長陣亡,日軍戰史記載傷亡17148人。
17.鄂西會戰:1943年5月----6月:
主要將領:陳誠、孫連仲(代)、胡璉(石牌要塞)、 王瓚緒、 王敬久 、馮治安 、王甲本
鄂西會戰歷時月余,第六戰區以10個軍的兵力抗擊了日軍約5個師團兵力的進攻。日軍沿長江向上游進攻,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軍堅守石牌要塞,第六戰區及友鄰部隊夾擊日軍,殲滅敵軍4000人。
18.常德會戰:1943年11月2日----12月:
主要將領:孫連仲、余程萬、 王耀武、 施中誠 、胡璉、 池峰城、 張靈甫
在此次會戰中,中國空軍以及美國駐中國基地空軍也參戰並取得重大戰績。集結轟炸機和驅逐機約200架,對日軍飛機、艦船、地面部隊展開作戰,有力支援了地面作戰。
中國軍隊依託陣地節節頑強阻擊,遲滯日軍進攻,給敵重大消耗。在日軍30000優勢兵力進攻下,國民革命軍第57師官兵9000餘人孤軍誓死抵抗長達一十六天。最終國民革命軍收復常德等陣地,斃傷日軍20000人。
19.豫中會戰:1944年4月----5月25日:
主要將領:湯恩伯(洛陽)、李家鈺、 蔣鼎文、 胡宗南 、何國柱、 呂公良(陣亡)
日軍試圖通過豫中會戰圍殲國民革命軍第一戰區主力,並打通平漢線。由於國民革命軍指揮失當,洛陽淪陷。日軍實現最初的作戰計劃。豫中會戰是豫湘桂會戰的第一部分,一九四四年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就要看到勝利的曙光,侵略成性的日本軍國主義妄圖挽救因太平洋戰爭慘敗而導致即將覆滅的命運,根據「一號作戰計劃」,發動了以打通平漢鐵路南段,消滅中國軍隊湯恩伯部主力為目的的「河南會戰」,史稱「豫中會戰」。其中「許昌保衛戰」成了當時這場戰役最為慘烈的戰斗之一。
這次會戰是侵華日軍發動的最大規模的戰役,日軍勢在必得打通大陸橫貫南北的交通線.
20.長衡會戰:1944年5月----8月:
主要將領:薛岳、方先覺(衡陽)、周慶祥、 容有略、 葛先才
豫中會戰同時,日軍開始進攻湖南,打通粵漢鐵路。國民革命軍在衡陽進行了長達四十八天的抵抗,最終因沒有拒不後援而遭到失敗。長衡會戰是豫湘桂會戰的第二部分,豫中會戰的同時,日軍開始進攻湖南,打通粵漢鐵路。國民黨第10軍隊在衡陽進行了不可思議的長達48天的抵抗.最後因寡不敵眾,衡陽失守.在這里要強調的是中日雙方公布的日軍在長衡會戰中傷亡人數均是6萬人,驚人的一致,這是八年抗戰唯一的一次。
21.桂柳會戰:1944年8月----12月10日:
主要將領:白崇禧(桂林)、張發奎、韋雲淞、 闞維雍(陣亡)、 孫元良
日軍為摧毀大西南的空軍基地發動桂柳會戰。國民革命軍在明顯掌握制空權的情況下,未能取得空地配合,導致桂林和柳州僅數日即遭到淪陷。桂柳會戰是豫湘桂會戰的第三部分,日軍為摧毀大西南的美軍空軍基地和打通大陸與越南等東南亞國家交通線,發動桂柳會戰。 由於蔣和桂系之間的矛盾,這次會戰國民黨兵力嚴重不足,導致桂林柳州相繼失守,在整個會戰中日軍也付出了傷亡3萬余的代價。
22.湘西會戰:1945年4月----6月
主要將領:何應欽、王耀武(雪峰山)、施中誠、 胡璉 、李天霞、 廖耀湘、 韓璇
湘西會戰:1945年4月----6月
國民革命軍在戰役中對日軍進行了包圍,取得了雪峰山大捷,斃傷日軍10000多人。最終在國民革命軍的反攻下,日軍傷亡20000餘人,被迫撤軍。1945年4月至6月的湘西雪峰會戰,是國民黨軍給日軍最嚴厲的打擊之一,也是中日戰爭的一次攤牌作戰。 此戰役直接給日本政府敲想了喪鍾。
Ⅶ 抗日戰爭國民黨殲敵多少
.共產黨報告的殺敵數:約52萬日軍,117萬偽軍。
八路軍:斃傷日軍401648人、俘虜5096人、投誠710人。總計:407454人。
斃傷偽軍312282人、俘虜402112人、反正136855人。總計:851249人。
新四軍:斃傷日軍117395人、俘虜1082人、投誠30人。總計:118507。
斃傷偽軍175201人、俘虜108687人、反正46025人。總計:329903人
2.國民黨軍報告的日軍傷亡人數:48萬。此數字由國民黨軍參謀總長何應欽在《八年抗戰》中公布。
3.蘇聯文獻記載共軍殲滅日軍人數:15萬。
4.美國文獻記載共軍殲滅日軍人數:5萬。
5.日軍公布在華傷亡日軍人數:
40.6萬。
數字分析:
1.上述5組數字對比可以看出,日軍公布其傷亡人數於國軍公布人數較為接近,而且40萬的人數與靖國神社所謂「戰斗英雄」「烈士」人數一致。故,我們可認定日軍在華傷亡應為40萬-50萬人。而共軍報到自己單方面殺敵52萬,可視為無稽之談。
2.關於共軍殺敵的真是數量,應從第三組和第四組數字中分析得出。作為親共的蘇聯和親國的美國給出的數字,應該是共軍殺日軍數量的區間值。即共軍殲滅日軍數量,應少於蘇聯方面的15萬,而多於美國方面的5萬,即為5-15萬之間,遠遠少於其所宣傳的52萬之多。
分析論證:
接下來我們從幾個方面來論證數字分析,首先是從真正消滅日軍的大的戰役來看,其次是從國共的武裝力量上來分析,再次,從日軍大將的傷亡上來看。
1.真正的消滅日軍的戰爭是
淞滬會戰
武漢會戰
徐州會戰
長沙會戰
蘇寧會戰
陝甘寧大捷戰
以及 百團大戰
台兒庄會戰 等等
在真正戰役的戰爭中 才是解決主力死亡勝負的真正決戰
上面的這些共產黨打的就一個------百團大戰
Ⅷ 抗日戰爭開始和結束時國軍和共軍的人數分別是多少
抗戰開始,國軍350W,共軍4.5W,二戰結束,國軍430W,共軍142W。
Ⅸ 抗日戰爭時國民黨軍隊有多少人
國軍人數方面,綜合當時美國對華白皮統計書以及相關資料,抗戰勝利後,回1946年國軍是300萬、年底裁答軍至260萬;到了1949年前後,共計遷台58萬國軍。同時期,1946年共.軍為100萬正規軍,260多萬民兵武裝,到1949年建.政時,統計達到550萬人。
Ⅹ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有多少軍隊
1937年8月底,八路軍第一一五師開赴晉東北,利用平型關天險設伏,在月24日一舉殲滅日軍坂垣師團一部1000餘人,取得了抗戰以來第一個大勝利,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抗戰鬥志。接著,第一二0師進入晉西北,取得雁門關大捷。
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敵後戰場成為抗日的主戰場。八路軍、新四軍及其他抗日武裝以無數次小的戰斗,對日軍進行襲擊。這樣的戰斗,天天進行,處處發生,使日軍陷於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這其中,重大的戰役戰斗主要有:1939年7月,八路軍一二九師在晉東南打破日偽軍14萬人的「九路圍攻」,殲敵近萬人;1939年冬季晉察冀北嶽區反「掃盪」作戰中,雁宿崖、黃土嶺之役,共殲敵1500餘人並擊斃日軍所謂「名將之花」阿部規秀中將,創抗戰以來在敵後戰場上擊斃日軍高級將領的先例;1940年8月20日至12月5日,八路軍出動105個團、40萬人的兵力,連續對日軍發動大規模的進攻,共與敵作戰1824次,斃傷日偽軍25790人,俘日軍2811人,俘偽軍18407人,破壞鐵路470公里,破壞公路1500公里。
1941年起,敵後抗戰進入了極端困難的階段。抗日軍民面對日軍野蠻、殘酷的軍事「掃盪」、蠶食、清鄉,進行了各種形式的英勇頑強的斗爭。其中冀中軍民的反「掃盪」斗爭,尤其艱苦卓絕。敵後抗日軍民運用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打得敵人人仰馬翻,魂飛魄散。蘇北新四軍82烈士血戰劉老莊,晉察冀狼牙山五壯士捨身跳懸崖,譜寫了一曲曲氣壯山河的戰歌。從1941年6月至1943年5月,八路軍、新四軍共進行反「掃盪」戰斗42000餘次,斃傷、俘日偽軍34萬人。
1943年開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發生根本變化,中國敵後解放區度過嚴重困難時期。到1945年4月,主力部隊發展到91萬人,民兵發展到220萬人,19個解放區共有面積95萬平方公里,人口9500萬。從5月起,八路軍、新四軍相繼發動對敵夏季攻勢,晉察冀軍民發動了察南、雁北、子牙河、大清河戰役,晉察魯豫軍民發動了東平、安陽戰役;山東軍民發動了臨沂等10個戰役;新四軍發動了宿南和睢寧戰役。這些戰役皆沉重打擊了日軍,為全面反攻創造了有利的態勢。
1945年8月上旬,隨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進入最後階段,敵後各解放區軍民以排山倒海之勢,發起了對日軍的全面大反攻。從8月11日到10月10日的兩個月中,共斃傷俘日偽軍23萬餘人,收復城市197座,收復國土31.52萬平方公里,解放人口1800餘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