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土地革命時期受到壓迫,抗戰時聯合日本人打土豪、分田地,這樣的人是否值得我們同情
在國仇家恨面前,很明顯,劉某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先說鄒某吧,他仗著自專己地主的身份,欺壓老實屬的劉某,又霸佔他的妻子,劉某心中憤怒也是正常。從這一點上看鄒某的人品似乎不怎麼樣,劉某的經歷的確讓人同情;可是後來他面對日本鬼子的威脅絲毫沒有妥協的意味,這種不卑不亢的精神有幾人能做到?國家被日本人欺負也就算了,可我們還有尊嚴的,拚死也要維護。
劉某想要報仇的確有理可循,可是聯合日本人打土豪、分田地,這跟當初鄒某欺壓劉某的行徑又有什麼差別呢?性質還不是一樣!為了一己私利,而棄國家安危於不顧,只能說他是農民死心眼么?這樣一個特殊的時期里,所做的選擇,就會有爭議。可這樣一來,劉某是不值得同情的。
②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民生活在一個怎樣的環境中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民生活在一個水深火熱的環境中。
抗戰時期,受戰爭贏下,中國人民顛沛流離,大部分人民生活艱難,日常生活難以維持,還要時刻提防和遭受日本侵略者的迫害,生存都是問題。紅軍也極其艱苦環境中堅決抵抗、捍衛國土,吃樹皮、吃皮帶等,全民皆兵,老百姓與解放軍共同抗敵。
抗戰勝利後,抗戰賠償委員會作出的《中國責令日本賠償損失之說貼》指出,淪陷區有26省1500餘縣市,面積600餘萬平方公里,人民受戰爭損害者至少在2億人以上。
自1937年7月7日至戰爭結束,中國軍隊傷亡331萬多人,人民傷亡842萬多人,其他因逃避戰火,流離顛沛,凍餓疾病而死傷者更不可勝計。
(2)抗日戰爭時期人們被壓迫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過程:
盧溝橋事變爆發後,日本侵略軍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1937年7月8日,中共中央通電全國,號召國共合作和全民族團結,建立民族統一戰線,抵抗日本的侵略。在中國共產黨的推動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在八年抗戰中,中國共產黨堅持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原則和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全面抗戰路線,實行了持久戰的戰略方針,開辟了廣闊的敵後戰場,建立了敵後抗日民主根據地,先後打退了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的三次反共高潮。
黨領導下的八路軍、新四軍等人民抗日武裝,開展了艱苦卓絕的敵後抗日游擊戰爭,進行了著名的平型關戰役和百團大戰等數萬次對敵作戰。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中國共產黨成為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中流砥柱,黨所領導的人民革命力量在抗日戰爭中得到了空前壯大。
1945年8月,日本帝國主義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取得了偉大勝利。
③ 抗日戰爭給中國帶來的危害
抗日戰爭給中國帶來的危害:
1、財產方面
中國在戰爭中所承受的損失極大,直接財產損失313億美元,間接財產損失204億美元,此數尚不包括東北、台灣、海外華僑所受損失及41.6億美元的軍費損失和1000多萬軍民傷亡損害。在抗日戰爭中,中國損失財產及戰爭消耗達5600餘億美元,另一說6500億美金。
2、空軍方面
抗戰八年中,中國空軍共擊落日機1543架,擊傷330架,出動轟炸、驅逐、偵察、運輸等飛機計18500架次,作戰達4027次。中國空軍損失各種飛機(包括訓練損失)2468架,6164人殉國。
3、人民群眾方面
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平民則約有900萬死於戰火,另有800萬平民死於其他因素,9500萬人成為難民。而據蔣夢麟的回憶錄稱有1400萬壯丁被拉夫後死於飢餓疾病。另有估計中國抗戰直接人口損失可累計之估計數為2062萬人,合可累計之戰爭直接傷殘人口,軍民傷亡最低限為3480萬人。
同時,還有估計認為,中國抗戰直接傷亡人口合計可能在4100萬上,合戰時失蹤被俘等項數字,戰爭直接給中國造成的死亡、傷殘及失蹤等項人口損失共計超過4500萬人;而從人口損失的角度看,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口損失總數應在5000萬人以上。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反侵略戰爭和民族解放戰爭,是20世紀中國和世界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戰爭史上的奇觀。
第一,抗日戰爭的勝利徹底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捍衛了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它洗雪了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受帝國主義奴役和壓迫的恥辱,極大推進了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弘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成為抗戰的最強音和主旋律:國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當亡國奴,同仇敵愾、萬眾一心,勤勞勇敢,不畏強暴、血戰到底,自強不息,開拓創新。
第三,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抗日戰爭開始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抗擊日軍最多,付出代價最大,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中國抗戰的勝利創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國打敗帝國主義強國的奇跡,它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斗爭。中國參與發起成立聯合國並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顯著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有力地維護了世界和平。
④ 抗日戰爭時期老百姓的生活狀況要詳細點
1943年華北出現了亘古未有的大飢荒,特別是在敵占區尤為嚴重.日偽曾以天旱回、農業歉收為由,掩蓋其瘋答狂的掠奪政策.事實上飢荒正是日本侵略者造成的.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以來,整個敵占區慘遭戰禍,廣大田園盡成戰場,農民流離失所,農業生產破壞殆盡.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更以華北為其兵站基地,對華北的掠奪愈加野蠻,對佔領區人民的奴役和統治癒加殘酷.
抗戰時期中國的災荒與人口遷移
1939年7月的海河
大水時,日軍甚至在淪陷區和游擊區大肆掘河放水,致使災情進一
步擴大;冀南日偽軍在德州,隆平,平鄉,東光等地還用機槍掃射修1938—1947黃河花園口決口,黃水漫淹豫皖蘇3省44縣市,
1250萬人受災,死亡89萬餘人;
1939年海河大水災,波及冀豫魯晉4省近900萬人口,淹斃
13320餘人;
1942—1943年中原大飢荒,災民3000餘萬,餓死約300
萬人;
1942—1943年廣東大飢荒,死亡約50萬人(一說300萬人).
補河堤的民眾,僅德州一地飲彈而亡者即達50餘人,
⑤ 史上抗日戰爭時期是什麼時候
1931年-1945年。
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製造事端、挑起戰爭,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12月9日重慶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
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抗日戰爭結束。
(5)抗日戰爭時期人們被壓迫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軍國主義侵略、爭取民族解放、捍衛自由獨立的正義戰爭,是鏟除法西斯、保衛世界和平、拯救人類文明的殊死較量。
在這場中國近代規模最大、時間最長、范圍最廣和對手最兇殘、犧牲最慘重的反侵略戰爭中,中國人民實現了偉大的民族覺醒,迸發出空前的團結抗敵巨大能量,展現出氣貫長虹的抗戰精神,終結了百年來列強侵華的歷史。
抗日戰爭不但是中國近代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反侵略戰爭,而且是中華民族由災難深重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轉折點。
中國抗日戰爭歷時14年,經歷了局部抗戰和全國抗戰兩個時期。局部抗戰從1931年9月18日持續到1937年7月,不但是中國抗戰的開端,也拉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帷幕。
全國抗戰從1937年7月7日開始,到1945年9月3日結束,分為戰略防禦、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個階段,開辟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
在抗日戰爭中,中國軍民殲滅日軍150多萬人,受降日軍128萬人。中國在戰爭中付出巨大犧牲,人員傷亡達3500萬以上,按照1937年的比價,直接經濟損失1000多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更是超過5000億美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抗日戰爭
⑥ 抗日戰爭中國那些地方沒有被侵略
抗日戰爭中國西北5省(疆,藏,青,甘,西川)沒有被侵略。
抗戰期間,中國全省淪陷的省份總共有九個。分別是:台灣省、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熱河省、察哈爾省、河北省、山東省和江蘇省。
抗戰期間,中國部分淪陷的省份有13個。按照淪陷面積從大到小的順序,依次分別是:河南省、山西省、安徽省、浙江省、綏遠省、廣東省、湖北省、廣西省、湖南省、江西省、福建省、貴州省和雲南省。另外,在抗戰期間,中國先後共設有6個直轄市,其中有5個先後淪陷。直轄市也劃入了部分淪陷的范疇。
(6)抗日戰爭時期人們被壓迫擴展閱讀:
敵後戰場
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軍隊深入敵後,放手發動群眾,廣泛開展了各種形式的抗日游擊戰爭(如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破襲戰、圍困戰等)。
建立了大小十九塊抗日根據地,取得了反「掃盪」、反「清鄉」、平型關大捷、雁門關伏擊戰、夜襲陽明堡機場、百團大戰等戰斗戰役的階段勝利,形成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觀。
據《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記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八路軍、新四軍、華南人民抗日游擊隊)主要在日軍後方及日佔區進行游擊戰,共作戰12.5萬余次,殲滅日軍52.7萬人,殲滅偽軍118.7萬人,繳獲各種69.4萬余支(挺)、各種炮1800餘門,軍隊發展到130餘萬人,建立了約100萬平方公里、近1億人口的抗日根據地。
⑦ 抗日戰爭對當時人民以及人民生活的影響
抗日戰爭對當時人民以及人民生活的影響:
抗日戰爭是一場神聖的民族解放戰爭。日本侵華對於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飢荒、人身侵略等構成了人民生活中的林林總總。
(一)戰爭導致農業水平大幅下降
抗戰八年全國經濟發生了滄桑巨變。在淪陷區,日軍為加強對重慶政權的經濟封鎖和推行「以戰養戰」的方針,對農產品及其他物資實行嚴格的管制,對一些重要物資進行赤裸裸地掠奪和搜刮,使得全國的農業、工商業、交通運輸、文教衛生等方面均遭受了巨大的損失,現代化進程受到嚴重窒礙。
抗戰時期,日本人還先後佔領我國金礦要地,把娃金川挖出來的金子製作成金磚,一周左右用軍車武裝押運走。
抗日戰爭百姓徵兵導致家中缺少勞動力,農業方面糧食產量下降,間接對百姓家庭生活造成了負面影響。比如廣西的大批男子開赴前線引起了家中勞動力的嚴重短缺,從而導致農產品產量下降。
(二)日偽政府下多種政策對經濟的影響
在農業政策方面,滿洲國壟斷糧站,設置交易市場。對老百姓而言,壟斷糧站一開始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不良商販低價買入,高價賣出的高盈利商業行為;但統制下的不自由糧食交易,糧食價格過分壓低,靠糧食買賣收入彌補不了生活支出,農民甚至棄農。
在學校政策方面,從1942年下班學期開始對在一個食堂吃飯的兩個系的學生分細糧與粗糧不同配給(這里的兩個系指的是日本學生和中國學生)。
在商人政策方面,政府施行統制政策。如此政策導致的結果是開業商店逐年減少,停業的卻逐年增加,商人處境不甚樂觀。
在稅收方面,政府施行高稅收。尤其在1937年日中戰爭爆發後,「滿洲國」政府推行國家至上的增稅政策。
(三)淪陷中各個行業的運營狀況和百姓生活水平
1937年北平淪為日本佔領區,在積極生活中日軍以北平作為」大東亞戰爭」的後方和」兵站基地」,侵吞,霸佔北平企業,瘋狂地掠奪工資資源,是北平人民深陷水深火熱之中。
1938年宣告成立偽」中國聯合準備銀行』發行連銀券禁止銀元流通,設立「北支開發株式會社」1940年控制了煤鐵、鹽、棉花等生活用品的流通。1939年北平發生糧荒,偽政府執行糧食的配給制度。
由於市民的貧困化,最為興旺的行業為典當行業,據調查,全市有典當行業87家,全年贏利502684元,只有4家虧損,內城越繁華的地段,典當行業越多,這一現象說明北平人民依靠典當來維持生計。
物價飛漲,使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出版家張元濟先生1944年給友人限制提到:今年物價增長10倍,小職員、工人、苦力都掙扎在飢餓的線上,我們的生活也非常拮據。
日本對工人實行了殘酷的剝削,工資難以維持生計,即使最高工資的工人,溫飽也成問題。處於中等中小學教師的工資在物價飛漲的時期也難解決一家溫飽。小工一般衣不蔽體,居無定所,一旦陰雨天氣,久病不愈。北平百姓為填飽肚子,常常在大半夜寒冷的冬季披著棉被去排隊,等待著第2天上午買玉米面。有人還冒著生命危險去張家口,宣化換北京一些低價的小米、土豆等雜糧,春天還有人氣挖野菜充飢。
日偽時期北平物資嚴重匱乏,物價飛漲,市民基本的生活都得不到保障,衛生無人管理,垃圾日積月累,各街巷與住宅積存垃圾160萬噸以上,城內積水橫流。北平淪陷後,人口死亡率上升,1943死亡率高達21%出生率急劇下降,從1940年以後一直在10%左右,尤其1944和1955年,分別為5.5%和6.7%。
究其原因,主要是生存條件惡劣,物價飛漲,工資不能維持基本生存,工作環境惡劣。通過上述的物價,工資和生命指數的數據,說明人民在日本的剝奪和欺壓下,生活在水深火熱中。
⑧ 抗戰時期遭迫害的知識分子
(1)馬寅初:
1927年到1937年,馬寅初南下浙江、南京、上海,以財政經濟專家身份,參與對國家財政經濟問題的研究,尋找症結的所在,謀求解決的辦法,全力保護中華民族的利益。1937年到1945年,馬寅初繼續以財政經濟專家身份研究中國的財政經濟,剖析蔣、宋,孔、陳「四大家族」的官僚資本,撰文抨擊「四大家族」趁民族危亡之機大發橫財的罪行。抗戰爆發後,馬寅初擁護抗戰,反對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馬寅初的愛國行動、正義行為,遭到了國民黨反動派的迫害,馬寅初先後被關進息烽集中營、上饒集中營,最後被軟禁於重慶歌樂山家中,直到抗戰勝利才恢復人身自由。
http://ke..com/view/33641.htm
(2)王實味:
1941年開始的整風運動因為丁玲、蕭軍、王實味、艾青等人掀起了暴露黑暗的浪潮。1942年3月王實味連續推出《政治家 藝術家》、《野百合花》兩篇文章,認為「揭破清洗工作不止是消極的,因為黑暗消滅,光明自然增長。」當時他已經料到了這類文章會被國民黨利用,但是他說「(敵人)……倒更希望我們諱疾忌醫,使黑暗更加擴大。」當時形成了巨大的社會思潮,與延安熱烈的時代氛圍形成了一種極不和諧的沖撞。
毛親自指出:「這是王實味掛帥了,不是馬克思主義掛帥。」在整風高級幹部總結會上說:「丁玲是同志,王實味是托派。」在另一場合說:「《野百合花》有文章。」事後在1945年七大時毛說:「他(指王實味)是總司令,我們打了敗仗。我們承認打了敗仗,於是好好整風。」1942年6月起展開了對托派王實味的批判並且不斷升級擴大。康生的插手使得這件事情向一個更加惡劣的政治事件演變。後又被定為托派分子,並與延安中央研究院、中央政治研究室的其他4人,一起被打成「五人反黨集團」。1942年被開除黨籍。1943年被逮捕關押。1943年4月1日被康生下令逮捕,1946年重新審查結論是「反革命托派奸細分子」。1947年3月延安保衛戰開始,王實味被轉移押往興縣城郊晉綏公安總局的一個看守所。不久此地遭到國民黨轟炸,看守所需要轉移,行前請示對於王實味的處置辦法,批復指示將王實味就地秘密處死。晉綏公安總局審訊科於7月1日夜將王實味提出,砍殺後置於一眼枯井掩埋。時年四十一歲。
http://ke..com/view/142397.htm
⑨ 抗日戰爭時期人民的生活狀態
民族資產階級壟斷中國經濟,控制著國家的經濟命脈。農村的地主、富農只有5%,卻佔有50%的土地。另外50%由貧下中農耕種,所以很多人沒有地種,給地主富農打長工或是打短工,長期貧窮。
中國在戰爭中所承受的損失極大,直接財產損失313億美元,間接財產損失204億美元,此數尚不包括東北、台灣、海外華僑所受損失及41.6億美元的軍費損失和1000多萬軍民傷亡損害。
此外,七七事變以前中國的損失未予計算;中共敵後抗日所受損失也不在內。
經過中國歷史學家多年研究考證、計算得出,在抗日戰爭中,中國損失財產及戰爭消耗達5600餘億美元,另一說6500億美金。
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平民則約有900萬死於戰火,另有800萬平民死於其他因素,9500萬人成為難民。
而據蔣夢麟的回憶錄稱有1400萬壯丁被拉夫後死於飢餓疾病。另有估計中國抗戰直接人口損失可累計之估計數為2062萬人,合可累計之戰爭直接傷殘人口,軍民傷亡最低限為3480萬人。
同時,還有估計認為,中國抗戰直接傷亡人口合計可能在4100萬上,合戰時失蹤被俘等項數字,戰爭直接給中國造成的死亡、傷殘及失蹤等項人口損失共計超過4500萬人;而從人口損失的角度看,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口損失總數應在5000萬人以上。
(9)抗日戰爭時期人們被壓迫擴展閱讀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反侵略戰爭和民族解放戰爭,是20世紀中國和世界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戰爭史上的奇觀。
抗日戰爭的勝利徹底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捍衛了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它洗雪了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受帝國主義奴役和壓迫的恥辱,極大推進了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弘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成為抗戰的最強音和主旋律:國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當亡國奴,同仇敵愾、萬眾一心,勤勞勇敢,不畏強暴、血戰到底,自強不息,開拓創新。
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抗日戰爭開始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抗擊日軍最多,付出代價最大,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中國抗戰的勝利創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國打敗帝國主義強國的奇跡,它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斗爭。
中國參與發起成立聯合國並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顯著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有力地維護了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