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戰爭 > 垣曲抗日戰爭

垣曲抗日戰爭

發布時間:2021-03-01 16:17:19

❶ 一個抗日戰爭中的著名戰役了解它的始末

中條山會戰,晉南戰役是中國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1938年起計13次防衛成功擊退日方;第14次於1941年5月間,中華民國軍隊在山西省范圍內的一場大規模對日作戰。
東線,日軍「左翼以溫縣為發起點,先頭步兵5000以上,騎兵千餘,炮20餘門,飛機數十架,戰、汽、裝甲等車共百餘輛,沿黃河北岸突進。」「中央以沁、博為發起點,一股先頭千餘,循沁濟大道西犯」,「另一股先頭2000餘人,附炮十餘門,於竄陷西向義庄後,繼向捏掌、紫陵、東逮寨、留村一帶猛撲。」「同時,沁河北岸3000餘人,以飛機十餘架,炮二十餘門,強渡沁河。」守軍第9軍裴昌會所部在強敵進攻下施行節節防禦,節節後撤。次日(8日)午,即放棄濟、孟兩地,向西撤退。在全線潰退的形勢下,第一戰區長官部命令第9軍「以主力於封門口北既設陣地,拒止沁、濟之敵西犯,以一小部對敵側擊」。第9軍部署新編第24師主力、第54師張團守封門口一線,第47師和第54師駐王屋的獨立第4旅等在孤山一線游擊。封門口系日軍西進必經之要隘,日軍勢在必奪。久攻不下,再行增兵。自9日上午激戰至10日晨,終為敵破。這時,中路日軍已於8日晚攻陷垣曲縣城後,分兵進攻邵源。長官部命令第9軍主力「由官陽南渡,以策應河防」。11日,日飛機百餘架轟炸封鎖官陽東西渡口,第54師在遭受重大傷亡後渡至河南,其餘各師團退至封門口至邵源以北山地。12日,該路日軍一部佔領黃河沿岸各渡口;主力則沿封門口西進至邵源,與從垣曲東進之敵會合,完成了對國民革命軍第14集團軍的內線包圍。
西線是日軍的主攻方向。「守軍為孔令恂的第80軍第165師(師長王治岐)和新編第27師(師長王竣),唐淮源的第3軍第7師(師長李世龍)和12師(師長寸性奇),以及直屬第5集團司令部指揮的公秉藩第34師。」7日下午,日軍「分多數縱隊,成廣正面法,集中機炮火力,並以飛機誘導步兵,向我西村、辛犁園、王家窯頭、梁家窯頭王竣新編第27師右翼80團(唐、孔兩軍接合部)陣地猛攻。另以獨3旅團附37師團一部,向劉家溝、古王、計王王治岐師全面佯攻,牽制激戰」。8日凌晨,日軍突破張店以東新編第27師防線,孔、唐兩軍聯系被切斷。新編第27師潰退至曹家川、太寨一帶。與此同時,奉命到望原集中的第80軍第165師在遭到日軍襲擊後也退至曹家川、太寨一線。乘隙而進的敵挺進縱隊於當晚占據茅津渡以下的槐扒、尖坪、南溝等渡口;最遠的一支進到平陸、垣曲、夏縣三縣交界處。9日正午時分,第80軍所部遭敵便衣襲擊和飛機轟炸掃射,進一步潰敗。「在一場混戰中,新編第27師師長王竣、參謀長陳文杞及165師姚汝崇營長等多名軍官犧牲在太寨村西的雷公廟嶺附近。剩餘部隊傍晚退到黃河渡口南溝。」第80軍軍長孔令恂、第165師師長王治岐拋棄部隊,獨自渡過黃河,失去指揮的國軍爭相競渡,傷亡慘重。新編第27師副師長梁希賢見事不可為,投河殉國。
夏縣日軍先頭部隊7000人分三股南向進犯唐淮源第3軍陣地。8日拂曉,日軍攻佔中條山北山交通要道泗交村。然後,一路向西北奔襲第7師師部駐地王家河(泗交鎮西北),一路向東南奔襲第3軍軍部唐回(泗交鎮東南)。王家河遭日軍重兵包圍,師長李世龍率部突圍;唐回村則在軍長率預備隊馳援王家河的情況下被日軍地面部隊與空降兵協同佔領。第3軍軍長唐淮源率殘餘人員向東撤退至溫峪(今屬夏縣泗交鎮東北,沿清水河南下可至五福澗的黃河渡口)一帶,被日軍擋住南去之路,遂與敵激戰,遭受重大傷亡後,再向東北、西北方向退去。12日唐軍長及其所部在尖山陷入日軍的四麵包圍之中。在三次突圍失敗的情況下,「唐軍長以保衛中條山職志未遂,當前大敵未殄,於尖山頂廟內自戕殉國」。同日,第3軍第12師在突圍至胡家峪(垣曲縣毛家灣鎮最西北角)後遭日軍截擊,師長寸性奇胸部中彈,身負重傷,仍率部苦戰。13日,寸部亦陷日軍重圍,寸師長二次負傷,右腿被敵炮炸斷,自知無力回天,亦拔槍自盡。繼忻口戰役第9軍軍長郝夢齡與第54師師長劉家祺之後,再寫一軍之中軍、師長同時殉國的悲壯史詩。
「聞喜敵36師團先頭部隊3000餘人,向公秉藩第34師防守的野峪(今屬於十八坪村)、十八坪(今為聞喜縣裴社鄉的行政村)、湯王山(十八坪村正東的山峰)等陣地猛攻,並迅速攻陷湯王山。公秉藩組織部隊反攻,收復湯王山周圍陣地,但因其右翼友鄰部隊防線被突破,第一戰區司令長官部又令公率部馳援馬村(按:馬村系第5集團軍司令部所在地,今屬垣曲縣華峰鄉),第34師便放棄湯王山陣地,退至胡家峪(垣曲縣毛家灣鎮最西北角)。」
北線是中條山地區國民革命軍曾萬鍾第5、劉茂恩第14兩個集團軍的接合部,日軍的戰略意圖在於迅速攻佔橫(橫嶺關)垣(垣曲)大道,直取垣曲縣城,對守軍兩個集團軍實施分割包圍,各個殲滅。戰役一開始日軍即以重兵向橫垣大道兩側猛攻。駐守橫嶺關東北側的趙世玲第43軍、西南側的高桂滋第17軍同時遭受日軍重兵打擊。激戰至次日(8日)拂曉,第43軍十八坪陣地被突破,堵擊無效。軍長趙世玲下令放棄陣地,撤向望仙庄(今屬垣曲縣歷山鎮)一線;第17軍雖依靠工事和有利地形進行了較為有效的抵抗,終因左右兩翼皆被敵突破,不得不退出防線。日軍則在一舉突破守軍防線後,兵分兩路:「一路沿桑池(今屬絳縣陳村鎮最南的縣界)、賈家山(今屬垣曲縣皋落鄉民興村北)、杜村(今屬垣曲縣華峰鄉)南下;一路沿亳清河南下,經皋落、長直、王茅,直取垣曲縣城。」
進攻發起後的次日:「8日黃昏,日軍在傘兵部隊配合下,佔領黃河岸邊的垣曲縣城,截斷了與黃河南岸的聯系。日軍實現了中間突破計劃,中條山區國民革命軍被分割成兩半。9、10兩日,日軍分兵兩路,一路向東,一路向西,東路於12日晨攻克邵源,與濟源西進日軍會合;西路於11日進至五福澗(今屬垣曲縣最西南角的黃河渡口),與9日攻佔五福澗的日軍會合。至此,日軍的內層包圍圈完全形成,中條山守軍黃河沿線的補給線和退路全被截斷。」
東北線駐防的守軍主要有國民革命軍第14集團軍司令部、武士敏第98軍,以及第15軍、第93軍等部。7日晚,日軍向武士敏第98軍發起進攻,武軍長率領所部拚死抵抗,在董封東西線上與敵激戰,多次擊退日軍進攻。王村一戰,將敵2000擊潰,斃敵濱田大佐以下700餘人。10日,第一戰區司令部鑒於「濟源、垣曲間各主要渡口漸次被敵封鎖,該集團整個補給線中斷」的事實,命第14集團軍「陽城以西部隊主力,迅向沁翼公路以北分路轉移,以旋迴鑽隙戰法,打擊敵人側背。卯刻,該集團軍全面與敵發生激戰。申刻,交口之敵陸續增至三四千,竄陷清風圪塔、煤坪。同時第10師與第98軍接合部之二里腰,亦被約二千餘之敵突破。而陷邵源之敵,亦向西北緊迫,此時該集團軍三面有受敵顧慮。」各部在突圍游擊中向北撤退。
在守軍全線潰退的同時,日軍以優勢的兵力和猛烈的炮火占據了先機,迅速完成了第一階段的作戰任務——突破了中條山地區的全部防禦陣地,先後佔領了垣曲、濟源、孟縣、平陸等縣城及相關的關隘據點,封鎖了黃河北岸各渡口,完成了對國民革命軍的內外側雙重包圍,隨即轉入第二階段的作戰——對數路國民革命軍守軍各陣地,反復掃盪。以西線為例,日軍「各兵團自11日並排向北返轉,然後又自5月15日再次轉向黃河線,如此再三反復進行篦梳掃盪,一直進行到6月10日。在這樣反復掃盪期間,各兵團所到之處消滅了敵人(按:日方的說法,指國民革命軍)三千至五千名」。守軍主力在遭受慘重傷亡後先後突圍:第3、第15等軍殘部在第5集團軍司令曾萬鍾率領下西渡黃河,轉到洛陽、新安一帶整頓;第93軍主力在擺脫尾追的日軍後由禹門口渡過黃河進入陝西韓城境內;第98軍一部在武士敏的率領下進入太岳山區;第43軍向浮山、翼城間轉進;第9軍主力在道清路西段和濟源山地游擊數天後,分別由小渡口和官陽渡口南渡;……國民革命軍中條山守軍大部退出中條山地區,中條山戰役落下了帷幕。

❷ 介休的第一個抗日根據地是在那

晉綏抗日根據地是八路軍120師和115師一部在山西建立的。晉綏抗日根據地西臨黃河、東與晉察冀、晉冀魯豫根據地相連,是保衛陝甘寧邊區的東部屏障,是華北長期進行抗日戰爭的重要堡壘,是中共中央與華北、華中各抗日根據地聯系的重要通道,直接威脅著侵華日軍在華北的統治。因此,日軍以其華北方面軍一半左右的力量對晉綏抗日根據地進行了多次大掃盪。據不完全統計,山西老區人民被屠殺的約12.74萬人。(婁煩、陽曲、古交、廣靈、靈丘、渾源、盂縣、平定、澤州、陽城、高平、陵川、沁水、河曲、保德、偏關、五寨、岢嵐、神池、寧武、靜樂、原平、代縣、繁峙、五台、定襄、忻州、興縣、臨縣、方山、嵐縣、柳林、離石、中陽、交口、石樓、孝義、汾陽、文水、交城、左權、榆社、和順、昔陽、壽陽、榆次、太谷、祁縣、平遙、介休、靈石、平順、黎城、武鄉、沁縣、沁源、襄垣,屯留、壺關、長治、長子、潞城、臨汾、霍州、翼城、曲沃、襄汾、洪洞、安澤、古縣、浮山、鄉寧、大寧、吉縣、水和、隰縣、蒲縣、汾西、平魯、右玉、應縣、垣曲、夏縣、平陸、陽高、天鎮、左雲、大同、候馬、山陰、懷仁、運城、河津,臨猗、萬榮、稷山、新絳、絳縣、聞喜、芮城、永濟、朔城區、陽泉郊區、晉城郊區、長治郊區)

❸ 抗日戰爭中國犧牲了多少抗日將軍

國軍犧牲了205位,列表如下:

1、曾憲邦,陸軍少將,第83師498團團長,1937年月13日犧牲於北平(下同)

2、佟麟閣,陸軍上將,第29軍副軍長,1937年7月28日,北平

3、趙登禹,陸軍上將,第29軍132師師長,1937年7月28日,北平

4、張本禹,陸軍少將,第13軍4師12旅副旅長,1937年8月12日,北平

5、黃梅興,陸軍中將,第88師264旅旅長,1937年8月14日,上海

6、張樹楨,陸軍少將,第72師416團團長,1937年8月22日,河北懷柔

7、曾慶敏,陸軍少將,第66軍159師457旅旅長,1937年8月17日,江蘇江陰

8、睦宗熙,陸軍少將,第54軍98師政訓處處長,1937年8月17日,上海

9、路景榮,陸軍少將,第98師參謀長兼583團團長,1937年8月,上海

10、蔡炳炎,陸軍中將,第18軍67師201旅旅長,1937年8月25日,上海

11、李友梅,陸軍少將,第1軍1師4團團長,1937年9月17日,上海

12、尉遲鳳崗,陸軍少將,第7師21旅副旅長兼41團團長,1937年9月22日,河北保定

13、梁鑒堂,陸軍少將,第34軍69師203旅旅長,1937年9月28日,山西雁門關

15、姜玉楨,陸軍中將,第34軍66師196旅旅長,1937年10月11日,山西崞縣

16、龐泰峰,陸軍少將,第63軍91師22旅副旅長,1937年10月12日,河北寧晉

17、郝夢齡,陸軍上將,第9軍軍長,1937年10月16日,山西忻口

18、劉家麒,陸軍中將,第9軍54師師長,1937年10月16日,山西忻口

19、鄭廷珍,陸軍中將,第25軍獨立5旅旅長, 1937年10月16日,山西忻口

20、秦慶武,陸軍少將,第70軍19師113團團長,1937年10月17日,上海

21、秦霖,陸軍中將,第7軍171師511旅旅長,1937年10月23日,上海

22、龐漢楨,陸軍中將,第7軍170師510旅旅長,1937年10月23日,上海

23、劉眉生,陸軍少將,第85師510團團長,1937年10月28日,山西忻口

24、官惠民,陸軍少將,第4軍90師270旅旅長,1937年10月28日,上海

25、吳克仁,陸軍中將,第67軍軍長,1937年11月9日,上海

26、丘之紀,陸軍少將,稅警總團第2總隊副總隊長,1937年11月2日,上海

27、吳桐崗,陸軍少將,第67軍參謀長,1937年11月8日,上海

28、劉啟文,陸軍少將,第67軍108師322旅旅長,1937年11月8日,上海

29、唐惠洽,陸軍少將,上海國民軍事訓練所副總隊長,1937年11月11日,江蘇崑山

30、李伯蛟,陸軍少將,第28軍63師187旅旅長,1937年11月,上海

31、吳繼光,陸軍中將,第74軍58師174旅旅長,1937年11月11日,上海

32、高志航,空軍少將,空軍驅逐司令兼4大隊隊長,1937年11月21日,河南周家口

33、夏國璋,陸軍中將,第7軍175師副師長,1937年11月21日,浙江吳興

34、吳國璋,陸軍中將,第75師副師長,1937年11月26日,浙江湖州

35、饒國華,陸軍上將,第2軍145師師長,1937年11月30日,安徽廣德(自殺)

36、易安華,陸軍少將,第71軍87師259旅旅長,1937年12月9日,江蘇南京

37、蕭山令,陸軍中將,南京憲兵副司令、南京警備司令,1937年12月12日,江蘇南京

38、高致嵩,陸軍中將,第72軍88師264旅旅長,1937年12月12日,江蘇南京

39、朱赤,陸軍少將,第72軍88師262旅旅長,1937年12月12日,江蘇南京

40、姚中英,陸軍少將,第83軍156師參謀長,1937年12月12日,江蘇南京

41、司徒非,陸軍少將,160師參謀長,1937年12月12日,江蘇南京

42、萬全策,陸軍少將,教導總隊第1旅參謀長,1937年12月12日,江蘇南京

43、藍運東,陸軍少將,預10師參謀長,1937年12月12日,江蘇南京

44、陳節,陸軍少將,第66軍159師參謀處長,1937年12月12日,江蘇南京

45、李蘭池,陸軍少將,第57軍112師57旅旅長,1937年12月12日,江蘇南京

46、李紹嘉,陸軍少將,第83軍156師468旅旅長,1937年12月12日,江蘇南京

47、羅策群,陸軍少將,第66軍159師副師長,1937年12月12日,江蘇南京

48、黃紀福,陸軍少將,第66軍159師477旅副旅長,1937年12月12日,江蘇南京

49、韓憲元,陸軍少將,第72軍88師524團團長,1937年12月12日,江蘇南京

50、華品章,陸軍少將,第88師262旅副旅長兼野戰補充兵團團長,1937年12月12日,江蘇南京

51、劉國用,陸軍少將,第74軍58師147旅副旅長,1937年12月13日,江蘇南京

52、雷震,陸軍少將,中央軍校教導總隊第3旅副旅長,1937年12月13日,江蘇南京

53、謝承瑞,陸軍少將,教導總隊第1旅2團團長,1937年12月13日,江蘇南京

54、蔡如柏,陸軍少將,第66軍160師956團團長,1937年12月13日,江蘇南京

55、謝升標,陸軍中將,蘇浙皖游擊司令,1938年2月,安徽廣德

56、徐積璋,陸軍少將,第205旅旅長、晉南十八縣保安司令,1938年2月,山西聞喜

57、趙錫章,陸軍中將,第19軍70師251旅旅長,1938年2月21日,山西陰縣

58、劉震東,陸軍中將,第5戰區第2路游擊司令,1938年2月22日,山東莒縣

59、王銘章,陸軍上將,第41軍122師師長,1938年3月17日,山東滕縣保衛戰犧牲殉國

60、鄒慕陶,陸軍少將,第41軍124師參謀長,1938年3月17日,山東滕縣(今滕州市)

61、趙渭濱,陸軍少將,第41軍122師參謀長,1938年3月17日,山東滕縣

62、范庭蘭,陸軍少將,豫北別動隊第5總隊總隊長,1938年3月28日,河南修武

63、胡文臣,陸軍少將,第8軍33師3團團長,1938年春,江蘇宿遷

64、楊懷,陸軍少將,第60師180旅359團團長,1938年4月5日,江蘇溧陽

65、羅芳珪,陸軍少將,第13軍89師529團團長,1938年4月6日,山東台兒庄

66、江帷仁,陸軍少將,江蘇綏靖公署參議,1938年4月8日,安徽蒙城

67、呂曉韜,陸軍中將,第17軍84師501團團長,1938年4月11日,山西安澤

68、劉桂五,陸軍中將,騎6師師長,1938年4月22日,內蒙古達爾罕茂明安旗

69、陳鍾書,陸軍中將,第60軍183師542旅旅長,1938年4月24日,山東台兒庄

70、李友於,陸軍少將,第85軍89師528團團長,1938年4月24日,山東台兒庄

71、扈先梅,陸軍少將,第51軍114師36旅旅長,1938年4月28日,山東台兒庄

72、周元,陸軍中將,第48軍173師副師長,1938年5月9日,山東蒙城

73、李必蕃,陸軍中將,第27軍23師師長,1938年5月14日,山東菏澤

74、黃啟東,陸軍少將,第27軍23師參謀長,1938年5月14日,山東菏澤(自殺)

75、鄧佐虞,陸軍少將,第139師參謀長,1938年5月18日,安徽蕭縣

76、馬驥德,陸軍少將,第2軍139師2旅副旅長,1938年5月18日,安徽蕭縣(自殺)

77、馬威龍,陸軍少將,第27軍46師136旅旅長,1938年5月24日,河南蘭封

78、陳蘊瑜,陸軍少將,第8軍102師304團團長,1938年5月24日,河南蘭封

79、毛麟義,陸軍少將,第27軍46師276團長,1938年5月24日,河南開封

80、彭璋,陸軍少將,第50師副師長,1938年5月,安徽宿縣

81、方叔洪,陸軍中將,第51軍114師師長,1938年6月,山東馮家場

82、王楨祥,陸軍少將,第12軍20師副師長,1938年7月,湖北武漢

83、毛岱鈞,陸軍少將,預9師35團團長,1938年9月2日,江西朱家山

84、李秉君,陸軍少將,第87軍198師572旅1143團長,1938年9月,湖北圓峰山

85、陳德馨,陸軍中將,第29師86旅旅長,1938年9月,湖北黃梅

86、范藎,陸軍中將,第198師副師長,1938年9月,湖北黃陂

87、梅一平,海軍少將,海軍守備隊司令,1938年9月,湖北田家鎮

88、傅忠貴,陸軍少將,魯北游擊司令,1938年9月23日,山東惠民

89、楊家騮,陸軍少將,第37軍60師306旅360團團長兼第4支隊指揮,1938年9月25日,安徽馬回嶺

90、雷忠,陸軍少將,皖北軍事聯絡員兼游擊總指揮,1938年9月28日,安徽霍邱

91、蔡劭,陸軍少將,預10師補充旅副旅長,1938年10月,湖北武漢

92、田耘,陸軍少將,第75軍13師37旅73團團長,1938年10月,湖北蒲垢

93、江煌,陸軍少將,武漢行營政治部主任,1938年10月,湖北武漢

94、鍾芳峻,陸軍少將,第153師459旅旅長,1938年10月18日,廣東福田(自殺)

95、朱炎暉,陸軍中將,第94軍85師546旅旅長,1938年11月3日,湖北金牛

96、馮安邦,陸軍中將,第42軍軍長,1938年11月3日,湖北襄陽

97、張鏡亮,陸軍少將,新3軍旅長,1938年11月,湖南嶽陽

98、徐積章,陸軍少將,第205旅旅長,1938年11月15日,山西溫喜

99、郁仁治,陸軍中將,山東1區行政督察專員兼軍事特派員,1938年11月27日,山東肥城

100、張廷玉,陸軍少將,第3軍第7師政訓處長,1938年12月19日,山西沁源

101、胡文臣,陸軍少將,第33師游擊3團團長,1938年,江蘇宿遷

102、韓炳宸,陸軍少將,山東第13區保安副司令,1939年1月9日,山東萊陽

103、林英燦,陸軍少將,第152師副師長,1939年1月13日,廣東清遠

104、楊家騮,陸軍少將,第60師180旅360團團長,1939年2月,江西麒麟峰

105、李國良,陸軍中將,軍訓部輜重兵監、天水行營處長,1939年3月7日,陝西西安

106、張胥行,陸軍中將,第1戰區副參謀長,1939年3月7日,陝西西安

107、趙侗,陸軍中將,冀察邊區第1游擊縱隊司令,1939年12月31日,河北靈壽(被八路軍擊斃)

108、龔選登,陸軍少將,第79軍76師參謀長,1939年3月,江西修水

109、王禹九,陸軍少將,第79軍參謀處長兼76師226旅副旅長,1939年3月27日,江西高安

110、陳安寶,陸軍上將,第29軍軍長,1939年5月6日,江西龍里

111、唐聚五,陸軍上將,東北游擊司令,1939年5月16日,河北遷安

112、柳漱風,陸軍少將,新6軍高級參謀,1939年5月27日,湖南桃源

113、陳世潘,陸軍少將,江西省浮梁縣團管區司令,1939年8月18日,江西景德鎮

114、馬秉忠,陸軍少將,暫編騎1師2旅旅長,1939年9月12日,河南淮陽

115、邵一之,陸軍少將,第5軍200師600團團長,1939年11月,廣西昆侖關

116、馬玉仁,陸軍中將,蘇魯戰區第1路抗日游擊總司令,1940年1月3日,江蘇阜寧

117、丁炳權,陸軍中將,第8軍197師師長、長沙警備司令,1940年1月25日,江西武寧

118、鄭作民,陸軍中將,第2軍副軍長兼9師師長,1940年2月3日,廣西昆侖關

119、韋燦,陸軍少將,第131師782團團長,1940年2月24日,廣西上思

120、鍾毅,陸軍中將,第84軍173師師長,1940年5月9日,湖北蒼台(自殺)

121、戴民權,陸軍中將,第39軍副軍長兼第1戰區豫南第5游擊縱隊司令,1940年5月,河南遂平

122、張自忠,陸軍上將(追授),第33集團軍總司令,1940年5月16日下午4時,湖北南瓜店十里長山

123、張敬,陸軍少將,第33集團軍總司令部高級參謀,1940年5月16日,湖北南瓜店

124、藍挺,陸軍少將,第49師參謀處主任兼第4團團長,1940年6月8日,湖北南漳

125、燕鼎九,陸軍少將,第8軍分區保安副司令、第1戰區游擊挺進軍22縱隊副司令,1941年1月28日,河南汝南

126、朱鴻勛,陸軍中將,第53軍副軍長,1941年1月,湖南

127、張雅韻,陸軍少將,第72軍新15師44團團長,1941年3月24日,江西上高

128、蔣志英,陸軍中將,浙東沿海台州守備指揮部守備司令,1941年4月19日,浙江海門

129、謝晉元,陸軍少將,第88師262旅524團團長,1941年4月24日,上海(被刺殉國)

130、王竣,陸軍中將,第80軍新27師師長,1941年5月9日,山西台寨

131、梁希賢,陸軍少將,第80軍新27師副師長,1941年5月9日,山西台寨(自殺)

132、陳文杞,陸軍少將,第80軍新27師參謀長,1941年5月9日,山西台寨

133、唐淮源,陸軍上將,第3軍軍長,1941年5月12日,山西縣山(自殺)

134、寸性奇,陸軍中將,第3軍12師師長,1941年5月13日,山西毛家灣(自殺)

135、陳中柱,陸軍中將,魯蘇皖邊區游擊4縱隊司令,1941年7月1日,江蘇泰縣

136、楊生,陸軍少將,第9戰區南潯挺進縱隊參謀長、游擊2支隊司令,1941年7月13日,江西南昌

137、金崇印,陸軍中將,第17軍參謀長,1941年7月16日,山西絳縣

138、劉克信,陸軍中將,河北民軍總指揮部總參議兼參謀長,1941年7月,山西中條山

139、艾亞春,陸軍少將,第17軍84師補充團團長,1941年7月,山西中條山

140、章亮基,陸軍中將,第18軍副軍長、第9戰區軍法執行總監,1941年8月,江西宜春

141、劉世焱,陸軍少將,暫8師15團團長,1941年9月,河南石門

142、石作衡,陸軍中將,第43軍70師師長,1941年9月6日,山西絳縣

143、黃紅,陸軍少將,第95師284團團長,1941年9月,湖南嶽陽

144、賴傳湘,陸軍中將,第10軍190師副師長,1941年9月24日,湖南梁家段

145、朱實夫,陸軍少將,新3師副師長,1941年9月25日,甘肅

146、李翰卿,陸軍中將,第74軍57師步兵指揮官,1941年9月27日,湖南長沙

147、武士敏,陸軍中將,第98軍軍長,1941年9月29日,山西東峪

148、凌則民,陸軍少將,第96師288團團長、臘戌警備副司令,1942年4月,緬甸滿納

149、朱士勤,陸軍中將,暫30師師長,1942年5月4日,山東單縣

150、郭子斌,陸軍少將,暫30師副師長,1942年5月4日,山東單縣

151、劉星南,陸軍少將,暫30師參謀長,1942年5月4日,山東單縣

152、柳樹人,陸軍少將,第5軍200師599團團長,1942年5月,緬甸

153、戴安瀾,陸軍中將,第5軍200師師長,1942年5月26日,緬甸茅邦

154、胡義賓,陸軍少將,第5軍96師副師長,1942年6月27日,緬甸埋通

155、王鳳山,陸軍中將,第34軍暫45師師長,1942年6月28日,山西萬泉

156、閔季連,陸軍少將,第36師副師長兼政治部主任,1942年,雲南保山

157、張慶澍,陸軍少將,魯蘇戰區高參,1942年8月,山東莒縣

158、王立業,陸軍少將,第70師副師長,1943年2月,山西稷山

159、周復,陸軍中將,魯蘇戰區政治部主任,1943年2月21日,山東安丘

160、張少舫,陸軍少將,第51軍113師參謀長,1943年2月21日,山東安丘

161、楊世立,陸軍少將,第84師251團團長,1943年4月,山西垣曲

162、高道先,陸軍少將,山東鐵道破壞總隊長,1943年5月,山東

163、陳涉藩,陸軍少將,15師45團團長,1943年5月6日,湖南南縣

164、江春炎,陸軍少將,第51軍114師參謀長,1943年7月4日,山東鄒縣

165、李竹林,陸軍少將,滇緬警備司令、遠征軍兵站參謀長,1943年夏,緬甸

166、陶紹唐,陸軍少將,第3師副師長,1943年秋,湖南桃源

167、陳飛龍,陸軍少將,新10師代理師長,1943年10月,安徽鳳台

168、許國璋,陸軍中將,第150師師長,1943年11月3日,湖南常德(自殺)

169、彭士量,陸軍中將,第73軍暫5師師長,1943年11月15日,湖北石門

170、黃永淮,陸軍少將,第31集團軍高參兼29師副師長,1943年冬,河南許昌

171、孫明瑾,陸軍中將,預10師師長,1943年12月1日,湖南常德

172、柴意新,陸軍中將,第74軍58師參謀長兼169團團長,1943年12月4日,湖南常德

173、張惠民,海軍少將,第10軍3師9團團長,1943年12月,湖南常德

174、陳范,陸軍少將,遠征軍司令長官部高參,1944年1月31日,緬甸

175、張劍虹,陸軍少將,第5軍高級參謀,1944年1月31日,緬甸

176、曾萬里,海軍少將,東南亞盟軍總部海軍聯絡官、國防研究院研究委員,1944年4月14日,印度孟買

177、呂公良,陸軍中將,暫15軍新29師師長、河南許昌守備司令,1944年5月1日,河南許昌

178、楊尚武,陸軍少將,新29師85團團長,1944年5月1日,河南許昌

179、李培芹,陸軍少將,新29師87團團長,1944年5月1日,河南許昌

180、盧廣偉,陸軍少將,騎8師副師長兼政治部主任,1944年5月5日,遼寧鳳城

181、徐亞傑,陸軍少將,暫6軍參謀長,1944年5月,湖南雪峰山

182、覃子斌,陸軍少將,遠征軍198師594團團長,1944年5月11日,緬甸

183、王家讓,陸軍少將,第13軍輜重團團長,1944年5月,河南臨汝

184、肖孝澤,陸軍少將,第36集團軍高參兼代理參謀處長,1944年5月,河南陝縣

185、陳紹堂,陸軍少將,第104師指揮官,1944年5月12日,河南陝縣

186、李家鈺,陸軍上將,第36集團軍總司令兼47軍軍長,1944年5月21日,河南陝縣

187、周鼎銘,陸軍少將,第36集團軍總部副官處長,1944年5月21日,河南陝縣

188、王劍岳,陸軍少將,第57軍8師副師長,1944年6月10日,河南靈寶

189、呂繼周,陸軍中將,第3軍副軍長,1944年6月

190、餘子武,陸軍少將,第62軍151師副師長,1944年8月3日,湖南衡陽

191、王甲本,陸軍中將,第79軍軍長,1944年9月7日,湖南東安

192、李頤,陸軍少將,第6軍預2師5團團長,1944年9月14日,雲南騰沖

193、易鳳翔,陸軍少將,第97軍196師588團團長,1944年9月,廣西

194、吳展,陸軍少將,第31軍131師392團團長,1944年10月10日,廣西桂林

195、闞維雍,陸軍中將,第131師師長,1944年11月10日,廣西桂林(自殺)

196、陳濟恆,陸軍中將,桂林防守司令部參謀長,1944年11月10日,廣西桂林(自殺)

197、呂旃蒙,陸軍少將,第31軍參謀長,1944年11月10日,廣西桂林

198、胡厚基,陸軍少將,第7軍170師副師長,1944年11月13日,廣西桂林

199、史蔚馥,陸軍少將,廣西綏靖公署高參,1944年11月10日,廣西永福

200、洪行,陸軍中將,第6軍新39師副師長,1944年12月17日,雲南龍陵

201、齊學啟,陸軍中將(追授),新38師副師長兼政治部主任,1945年3月13日,緬甸(被刺殉國)

202、王宇震,陸軍少將,第64師參謀長,1945年,河南洛陽

203、張治平,陸軍少將,第21軍副師長兼政治部主任,1945年,湖北

204、胡旭盱,陸軍少將,軍事委員會陸軍突擊總隊第1突擊隊司令官,1945年6月23日,浙江孝豐

205、左權,陸軍少將,第18集團軍副參謀長 1942年 5月25日山西遼縣(現左權縣)

(3)垣曲抗日戰爭擴展閱讀:

犧牲將領資料:

1、佟麟閣

佟麟閣(1892-1937),漢族,原名佟凌閣(因犧牲後報紙誤寫為「麟閣」,此後就沿用了下來),字捷三,河北省保定市高陽縣人。

中華民國軍事將領,先後隸屬北京政府、國民政府(國民革命軍),是馮玉祥手下的「十三太保」之一,是中國在抗日戰爭中殉國的高級將領之一。

1937年7月,南京國民政府發布命令,追授佟麟閣為陸軍二級上將。抗戰勝利後,將南溝沿大街改名為佟麟閣路,以示紀念。

佟麟閣早年參加護國討袁戰爭。曾任馮玉祥部陸軍第11師第21混成旅旅長。1926年9月五原誓師後,隨部參加北伐。

1928年起,任國民革命軍第2集團軍第35軍軍長、暫編第11師師長、第29軍副軍長。1933年率部參加長城抗戰,取得喜峰口大捷。

同年5月,參加察哈爾抗日同盟軍,任第一軍軍長兼代理察哈爾省主席,跟隨馮玉祥馳騁察省,打擊日軍,收復失地,為察省光復作出了貢獻。

2014年9月,佟麟閣將軍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2、趙登禹

趙登禹(1898—1937年),字舜誠,山東菏澤縣杜庄鄉趙樓村人,抗日烈士,中國國民黨黨員。1914年趙登禹加入馮玉祥的部隊,任馮的隨身護兵,跟隨參加北伐戰爭,後國民黨軍改編,回任第二十八旅旅長。

跟隨馮玉祥參加「中原大戰」,戰敗後馮的部隊被整編,趙登禹被任命為第29軍37師109旅旅長。 1937年7月28日,對日作戰時壯烈殉國,時年39歲,是抗日殉國的第一位師長。

為了紀念趙登禹,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北平市政府將崇元觀南至太平橋的馬路命名為「趙登禹路」;北平通縣古運河西岸一條大街,被命名為「趙登禹大街」。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確認趙登禹為抗日烈士。2009年9月,趙登禹被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等11個部門評選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國民革命軍-抗戰時期

❹ 抗日戰爭中,中條山戰役是怎麼回事

1941年5月7日,自感穩操「勝券」的日軍,於傍晚時分突然一齊出動,由東、西、北三面「以鉗形並配以中央突破之方式」進犯中條山地區。

東線,日軍原田雄吉中將指揮的第35師團主力、田中久一中將指揮的第21師團一部,以及騎兵第4獨立旅團一部,約25000餘人,在偽軍張嵐峰、劉彥峰部的配合下,沿道清路西段分三路向濟源、孟縣進犯。

西線,日軍安達二十三中將指揮的第37師團主力、井關仞中將指揮的第36師團一部、若松賓士少將指揮的獨立混成第16旅團,約25000餘人,自聞喜、夏縣東南向張店鎮進犯。

北線,日軍清水規矩中將指揮的第41師團及池之上賢吉少將指揮的獨立混成第9旅團共約30000餘人,以中央突破之閃電戰術,由橫嶺關方面向橫垣大道西側猛攻。

東北線,日軍櫻井省三中將指揮的第33師團一部及獨立混成第4旅團一部,約萬餘人,從陽城方面向董封鎮一線攻擊。

第一戰區司令長官部根據情報,針對日軍分兵合擊,襲擊我通信聯絡及各級指揮部;以重兵攻佔各交通要點,切斷我軍聯絡,各個擊破;封鎖山口、渡口,逐步緊縮包圍圈,完成合擊的企圖,「於會戰前,經以辰東誠電令各部以交通線為目標,加緊游擊襲破,妨害敵之攻擊准備及兵力集中」。

但因戰區主帥缺位,上述命令未能得到有效組織施行,致使「會戰開始第二日,因情況劇變,敵之來勢極猛。當嚴令各部應力保現態勢,粉碎敵蝕食中條山企圖,誘敵於有利地帶,轉取攻勢,而夾殄之」。各部倉促應變,分別與各路日軍交戰,中條山戰役正式打響。

第一階段

東線:日軍「左翼以溫縣為發起點,先頭步兵5000以上,騎兵千餘,炮20餘門,飛機數十架,戰、汽、裝甲等車共百餘輛,沿黃河北岸突進。」「中央以沁、博為發起點,一股先頭千餘,循沁濟大道西犯」,「另一股先頭2000餘人,附炮十餘門,於竄陷西向義庄後,繼向捏掌、紫陵、東逮寨、留村一帶猛撲。」

「同時,沁河北岸3000餘人,以飛機十餘架,炮二十餘門,強渡沁河。」守軍第9軍裴昌會所部在強敵進攻下施行節節防禦,節節後撤。

8日午,即放棄濟、孟兩地,向西撤退。在全線潰退的形勢下,第一戰區長官部命令第9軍「以主力於封門口北既設陣地,拒止沁、濟之敵西犯,以一小部對敵側擊」。

第9軍部署新編第24;師主力、第54師張團守封門口一線,第47師和第54師駐王屋的獨立第4旅等在孤山一線游擊。封門口系日軍西進必經之要隘,日軍勢在必奪。久攻不下,再行增兵。

自9日上午激戰至10日晨,終為敵破。這時,中路日軍已於8日晚攻陷垣曲縣城後,分兵進攻邵源。長官部命令第9軍主力「由官陽南渡,以策應河防」。

11日,日飛機百餘架轟炸封鎖官陽東西渡口,第54師在遭受重大傷亡後渡至河南,其餘各師團退至封門口至邵源以北山地。

12日,該路日軍一部佔領黃河沿岸各渡口;主力則沿封門口西進至邵源,與從垣曲東進之敵會合,完成了對國民黨第14集團軍的內線包圍。

西線:是日軍的主攻方向。「守軍為孔令恂的第80軍第165師(師長王治岐)和新編第27師(師長王竣),唐淮源的第3軍第7師(師長李世龍)和12師(師長寸性奇),以及直屬第5集團司令部指揮的公秉藩第34師。」

7日下午,日軍「分多數縱隊,成廣正面法,集中機炮火力,並以飛機誘導步兵,向我西村、辛犁園、王家窯頭、梁家窯頭王竣師右翼80團(唐、孔兩軍接合部)陣地猛攻。另以獨3旅附37師團一部,向劉家溝、古王、計王王治岐師全面佯攻,牽制激戰」。

8日凌晨,日軍突破張店以東第27師防線,孔、唐兩軍聯系被切斷。第27師潰退至曹家川、太寨一帶。與此同時,奉命到望原集中的第80軍第165師在遭到日軍襲擊後也退至曹家川、太寨一線。乘隙而進的敵挺進縱隊於當晚占據茅津渡以下的槐扒、尖坪、南溝等渡口;最遠的一支進到平陸、垣曲、夏縣三縣交界處。

9日正午時分,第80軍所部遭敵便衣襲擊和飛機轟炸掃射,進一步潰敗。「在一場混戰中,新編第27師師長王竣、參謀長陳文杞及165師姚汝崇營長等多名軍官犧牲在太寨村西的雷公廟嶺附近。剩餘部隊傍晚退到黃河渡口南溝。」

第80軍軍長孔令恂、第165師師長王治岐棄部渡過黃河,失去指揮的部隊爭相競渡,傷亡慘重。新編第27師副師長梁汝賢見事不可為,投河殉國。

(4)垣曲抗日戰爭擴展閱讀

戰爭背景:

中條山位於山西南部、黃河北岸,呈東北西南走向,東北高西南低,橫廣170公里,縱深50公里,最高峰為海拔2321米的垣曲歷山舜王坪,山脈平均海拔1249米。

中條山,西起晉南永濟與陝西相望,東迄豫北濟源、孟縣同太行山相連,北靠素有山西糧倉美譽的運城盆地,南瀕一瀉千里的滾滾黃河。境內溝壑縱橫,山巒起伏,關隘重疊,礦藏豐富。

中條山,與太行、呂梁、太岳三山互為犄角,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隨著山西各主要關隘的相繼失守,中條山的戰略地位愈加重要。對我方來說,占之,即可以此為根據地,瞰制豫北、晉南,屏蔽洛陽、潼關。

進能擾亂敵後,牽制日軍兵力;退可憑險據守,積極防禦,配合整個抗日戰場。就日方而言,得之,即占據了南進北侵的重要「橋頭堡」,既可渡河南下,問津隴海,侵奪中原;又可北上與其在山西的主要佔領地相連接,解除心腹之患,改善華北佔領區的治安狀況。所以,中條山地區被視為抗日戰爭時期「關系國家安危之要地」。

中條山橫亘黃河北岸,東連太行山,西接呂梁山,北可以作為進擊華北的基地,南可以屏蔽河南洛陽等重鎮,西可以威脅敵之西進,是晉南豫北的戰略要地。太原會戰後,國民黨軍隊分散在晉南山地進行游擊作戰,建立了以中條山為依託的游擊根據地,八路軍所屬第2戰區與之相鄰。

自太原會戰後以來,日軍一方面重點對八路軍抗日根據地大舉「掃盪」,一方面也多次攻擊中條山國民黨軍隊,但始終沒有大的進展。

進入1941年後,日軍鑒於百團大戰後八路軍消耗很大尚未恢復,遂決定先打擊中條山的國民黨軍。然而,中條山國民黨龐大部隊竟然不堪一擊。從5月7日日軍發起攻擊開始,中國軍隊「一經中間(被日軍)突破,各部皆陷於包圍零亂之中竟至不可收拾」。

中條山戰役前後歷時一個多月,據日方的統計資料,國民黨軍隊「被俘約35000名,遺棄屍體42000具,日軍損失計戰死670名,負傷2292名」。

在國民政府公布的材料中,「綜合會戰,計斃傷敵官兵9900名」,我軍「共傷亡、中毒、失蹤官兵達13751員名」。日軍以1比20的微小代價、在極短時間內給國民黨軍隊以沉痛打擊。中條山戰役被國民政府視為「最大之錯誤,亦為抗戰中最大之恥辱」。

❺ 介紹一下血戰中條山

1939年6月5日,在日軍騎兵、野炮、山炮聯隊和空軍約3萬餘人的強烈攻勢下,防守中條山的以「陝西愣娃」為主的楊虎城舊部第38軍、96軍和川軍第47軍在突圍中彈盡糧絕,屢屢受挫,將士們不願束手就擒。

八百衣衫襤褸十六七歲的軍人,被日軍逼到懸崖邊,彈盡糧絕。八百名「秦軍」,面朝陝西,跪天,再跪爹娘,唱著秦腔寧死不降,跳進滾滾黃河。

(5)垣曲抗日戰爭擴展閱讀:

中條山戰役失敗原因

1、日軍全力決戰,而中國軍隊對雙方實力缺乏清醒的估計。

戰前,衛立煌原來是憑著二十六萬大軍與日軍四個師團對峙,所以才能長期堅持中條山防線,並自稱「東方馬其諾防線」。但這次戰役,日軍非常重視,稱為「中原會戰」,是一舉拿出七個師團超過十萬的主力部隊來決戰了,其志勢在必得。

而中國軍隊在戰前按蔣介石要求,甚至還抽調部隊去反共,「中條山的鐵柱子」第四集團軍被調離,使中條山地區兵力反下降到十七八萬人。

2、戰前日軍准備認真充分,中國軍隊則倉促應戰。

日軍為確保會戰成功,對主力部隊做了山地戰的強化訓練,並事先清掃周邊為突出做好准備,可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而中國軍隊連上層都思想准備不足,下層部隊更是沒有任何應戰准備,渡口工事沒有加強不說,令人匪疑所思是,竟然糧食都沒有儲備夠。

❻ 求抗戰時潼關附近的戰役

抗戰期間,來在潼關附近發生的源大的戰役,典型當屬中條山之戰。

中條山,位於山西省西南部,黃河、涑水河間。居太行山及華山之間,山勢狹長,故名中條。主峰雪花山,海拔1994米,位於山西省垣曲縣東南。東北端與王屋山相接的歷山,海拔2322米,為涑水河發源地。

因它屏蔽著洛陽、潼關和中原大地,拱衛著西安和大西北,瞰視著晉南和豫北,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中條山戰役(日方稱之為「中原會戰」)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正面戰場國民黨軍隊在山西范圍內的一場大規模對日作戰。

1941年5月7日,中條山外圍日軍在航空兵的支持下,由東、北、西三個方向開始全面進攻。

中條山戰役前後歷時一個多月,中國軍隊由於事前准備不足、又缺乏統一指揮,除少數突圍外,大部潰散,日軍據中方公布斃傷9900人,按日方數字僅戰死673人,負傷2292人。包括第三軍軍長唐淮源上將、第十二師少將師長寸性奇等滇軍名將在內的多名國軍將領壯烈殉國。

中條山會戰示意圖:

❼ 中條山戰役的國共指揮員分別是誰

國軍的指揮官是參謀總長何應欽。根據官方記載,中條山戰役,共軍並未成建制參戰。

中條山戰役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正面戰場國民黨軍隊在山西范圍內的唯一一場大規模對日作戰。1941年5月7日,中條山外圍日軍在航空兵的支持下,由東、北、西三個方向開始全面進攻。

中條山戰役前後歷時一個多月,中國軍隊由於事前准備不足、又缺乏統一指揮,除少數突圍外,大部潰散,被俘虜3.5萬人,陣亡將士4.2萬人,日軍據中方公布斃傷9900人,按日方數字僅戰死673人,負傷2292人。

此役給積極「剿共」的國民政府沉重打擊,被蔣介石稱為「抗戰史上最大之恥辱」,此役失敗給北方抗戰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戰後,由於日軍長期封鎖中條山的三個師團被轉用於對付敵後根據地,使得敵後根據地陷入最艱苦的時期。

(7)垣曲抗日戰爭擴展閱讀

中條山戰役的路線:

東北線:

中條山北側陽城附近之日軍第3師團及第4獨立旅團一部,5月7日向董村東西之線國軍第98軍陣地攻擊,激戰至12日,該軍仍堅守原陣地。13日,日軍增援再興攻擊,董村陣地不守。

98軍除一部突至沁水外,余皆移至橫河鎮東南地區。後因垣曲、邵源均失陷,後方被截斷,同時又遭由濟源突入之日軍第21師團,致使該軍腹背受敵,雖有第93軍奉命正由太行山方面趕來策應,但該軍因補給線早已斷絕,兩日斷炊,不得不於14日向北突圍。

東線:

中條山東側,日軍第21師團及第35師團,5月7日向濟源、孟縣第9軍陣地突襲,並用飛機狂轟濫炸。

我第54師扼守沁陽至濟源公路,阻止敵人。激戰至8日8時,敵陷孟縣,繼續西進,同時沁河兩岸之敵也增援西進,企圖包圍我第9軍於濟源以東地區。8日夜敵陷濟源。

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衛立煌令第9軍退守封門口既設陣地。9日晚,敵猛攻封門口,戰斗激烈。10日晨,終為敵破。

橫嶺關方面之敵已於8日晚陷垣曲,繼續東進,衛立煌慮河防空虛,令第9軍主力南渡黃河擔任河防,留一部遲滯敵人,掩護第14集團軍之後方。

11日,日飛機百餘架轟炸封鎖官陽東西渡口,第54師在遭受重大傷亡後渡至河南,其餘各師團退至封門口至邵源以北山地。

12日,日軍突至邵源,與由垣曲東進之第41師團一部會合,繼向橫河鎮方向,與其由董村突入之第33師團,夾擊第14集團軍,迫之北移。

❽ 誰知道山西省新絳縣抗日戰爭故事

■柴雙來(1917~1947)新絳縣店頭鄉店頭庄村人。家庭貧苦,無錢讀書。1941年春,參加革命。在抗日戰爭時,參加襲擊日軍的火車站、河底的日軍據點等多個據點的戰斗,打擊日本侵略者。1946年參加中共太岳地委編為33部隊,轉戰在稷王山區和中條山區,作戰勇敢,多次立功,被升任為聞喜縣民主政府獨立營副營長。1947年7月17日,在執行任務時,被閻匪特務暗殺,時年30歲。 ■吉財全(1926~1952) 新絳縣萬安鄉趙村人。1949年自願報名參軍,195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六○七團八連班長,同年參加了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在戰斗中勇敢殺敵,曾榮立二等功一次。1952年2月24日在無名高地上擔任阻擊任務,打退了敵人兩次沖鋒,打死打傷敵人多人,當敵人第三次沖上來時,組織戰士頑強抵抗,在敵強我弱、炮火十分猛烈的情況下,中彈陣亡。 ■郝振西(1913~1948) 新絳縣橫橋鄉符村人。1937年先入山西省民族革命大學,後到延安抗大學習,1938年入黨。畢業後分配到山西榆次縣犧盟會工作,積極宣傳抗日救國,發動和組織群眾參軍參戰。1939年12月晉西事變後,轉入呂梁抗日根據地打游擊,為保衛人民的勝利果實和生命財產作出了顯著成績。抗戰勝利後,任榆次縣公安局長,在同國民黨反動勢力作斗爭中,於1948年8月配合解放軍解放榆次縣時,在高璧村戰斗中光榮犧牲。 ■周輝(1919~1947) 新絳縣三泉鎮孝陵庄人。1938年參加了抗日游擊隊,經常活動在鄉寧、汾城、新絳一帶,發動群眾抗糧抗捐,組織群眾打擊日偽軍的掃盪。抗戰勝利後,任鄉寧縣游擊隊隊長,在戰斗中以身作則,沖鋒陷陣、勇敢殺敵。1947年在解放鄉寧的戰斗中光榮犧牲。 ■程山川(1908~1946) 新絳縣柳泉鄉狄庄村人。1938年參加革命,開始在聞喜縣犧盟會工作,進行抗日宣傳,組織群眾抗糧抗捐,發動群眾參軍參戰。晉西事變後,轉入地下工作,組織游擊隊,經常活動在新絳、聞喜、峨嵋嶺一帶,配合部隊反掃盪,有力地打擊了日偽軍囂張氣焰。日軍投降後,調絳南縣任公安局長,1947年在聞喜的一次戰斗中,英勇犧牲。 ■吉中福(1909~1946) 新絳縣陽王鎮西康村人。1946年參加革命,任四縱隊電話員。曾榮立一等功和三等功各一次。同年在河南戰場上同蔣軍作戰時壯烈犧牲。 ■梁子俊(1915~1946) 新絳縣人。1935年參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晉綏邊區六分區四十二團團長。1946年在崞縣同蔣介石部隊作戰中不幸中彈光榮犧牲。 ■劉永平(1917~1945) 新絳縣支北庄鄉劉雅村人。1940年參加革命。194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三十八團一連班長、排長、連長等職。1945年在上黨戰役中指揮全連戰士阻擊圍殲敵人,帶頭沖入敵人陣地,不幸中彈犧牲。 ■王成林(1922~1945) 新絳縣萬安鄉趙村人。1937年參加革命。開始在新絳自衛隊當看護員,改編後在二一二旅一大隊當衛生員,由於他勤奮學習,工作積極,在槍林彈雨中不怕犧牲搶救傷員,作出了顯著成績,被提升為醫生。1945年在趙家溝戰斗中,掩護和搶救傷員撤退時,中彈犧牲。 ■張占彪(1922~1944) 新絳縣萬安鄉西馬村人。1938年參加革命工作,194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原任基幹團政治處宣傳幹事(連級)。1944年在山東省冠縣戰斗中,深入陣地前沿,進行宣傳鼓勵工作,不幸犧牲。 ■行貴全(1905~1944) 新絳縣陽王鎮禪曲村人。1940年參加革命,歷任戰士、班長、排長、連長。1944年夏收期間,他帶領一個排深入各村,發動群眾抗糧抗捐和反擊日偽軍的掃盪時,遇到敵人一個連,由於敵強我弱,在掩護我方撤退時犧牲。 ■姚思良(1920~1943) 新絳縣古交鄉中蘇村人。1937年秋參加革命,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一二九師三八五旅班長、排長、連長等職。1943年在左權縣洪村戰斗中,被日軍包圍,他臨危不懼,組織突圍時,不幸中彈犧牲。 ■劉彥明(1919~1943) 新絳縣橫橋鄉劉家莊村人,中共黨員。1939年參加革命。曾任二一二旅連指導員。1943年在沁源縣與日軍作戰中犧牲。 ■劉興漢(1918~1943) 新絳縣橫橋鄉劉家莊村人。1939年1月參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任二一二旅連指導員。1943年在浮山縣同日偽軍作戰中光榮犧牲。 王三順(1915~1942) 新絳縣陽王鎮裴社村人。自幼家貧,不願受日偽的欺壓,於1938年參加了晉南八路軍游擊支隊,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班長、排長、連長等職。1942年在山東省小馬庄戰斗中,頑強地阻擊敵人的沖鋒,打死打傷敵人多人,最後中彈犧牲。 ■張五星(1914~1942) 新絳縣陽王鎮北頭村人,中國共產黨黨員。1936年參加革命。曾任二一二旅十一支隊政治處主任。1942年10月1 1日在新絳縣柏璧村被日軍殺害。 ■權滋華(1918~1941) 新絳縣北張鄉北張村人。1937年參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戰斗中勇敢殺敵,曾多次立功。曾任太岳軍分區三十五團班長、排長、連長等職。1941年在原平縣同日偽作戰中,遭敵圍困,在突圍中不幸中彈陣亡。 ■蘆中和(1916~1940) 新絳縣橫僑鄉西橫橋村人。1937年參加新絳縣人民武裝自衛隊,任政工員。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任二一三旅五十七團一連指導員。1940年8月百團大戰時,該連擔任護送一批重要物資由太行區返回太岳區,夜間通過白晉鐵路封鎖線時遭敵襲擊,他靠一支手槍、一支步槍和幾顆手榴彈,阻擊敵人,掩護同志們轉移,直到彈盡負傷被俘。當天被押解沁縣城日軍總部,經多次酷刑審訊,他堅貞不屈,被日軍慘殺於沁縣城外。 ■南豐雲(1916~1946)新絳縣三泉鎮席村人。大學畢業後,當過《大公報》記者,曾到過南洋群島一些國家進行采訪。1934年參加革命,1936年加入新絳縣犧盟會;1938年參加新絳縣人民武裝自衛隊;1939年到晉東南參加決死一縱隊;1940年在二一二旅後勤部當糧秣員,後調到太岳縱隊政治處宣傳部工作;1941年6月在青城縣擔任第五區區長;1945年任新絳縣民主縣政府第一區區長。南豐雲多才多藝,言談幽默,妙趣風生,得到廣大幹部和群眾的擁戴。他編的《十一日頑固大搶糧》,歌詞雄壯,音響鏗鏘,傳唱於新絳縣汾南解放區。1946年8月,部隊轉移時,因病去世。 ■衛金柱(1922~1945)新絳縣柳家鄉孫家院村人。1938年3月參加新絳縣抗日人民武裝自衛隊。10月,被編入山西政治保衛隊第二支隊三大隊九中隊當戰士。1939年6月,編入新軍二一三旅五十七團三營九連。在鄉寧縣堰子村與日軍戰斗中,他一人擊斃日軍16名。1940年9月,在沁縣東石岩村狙擊日軍戰斗中,發揮他神槍手的特長,一人又擊斃日軍15名,八路軍總部向全軍通報表揚。1941年在決死縱隊警衛連任班長。衛金柱在戰斗中英勇頑強,被授予「模範朱德青年隊員」稱號;《太岳日報》以《砍不死的衛金柱》為題,刊登了他的英雄事跡,號召全軍向衛金柱同志學習。1943年先後擔任排長、副連長、連長。1945年春,在殲滅夏縣城南虎廟的日軍時,與敵發生白刃戰,身負重傷,光榮犧牲。 ■賈烈英(1917~1945)原名賈根法,新絳縣城關鎮橋東村人。新絳縣第一高小畢業後升入「絳垣中學」讀書,加入進步學生組織。1938年2月到運城民族革命大學第三分校就讀,同年5月加入了犧盟會任特派員。1941年任青城縣大隊鋤奸保衛特派員、汾東支隊鋤奸保衛特派員、洪洞縣獨立團鋤奸保衛特派員。1945年初夏,在圍攻蘇堡村日軍據點時,因身負重任被捕遭日軍殺害。 ■翟立高(1918~1943)又名翟德生,新絳縣店頭鄉婁庄村人。新絳縣立第六高小畢業後,考入絳垣中學附設的師范班讀書。1936年底,參加新絳縣犧盟會,1937年4月,參加山西國民兵軍官教導團訓練,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七七」事變後,編入山西青年抗敵決死三縱隊,開展對日游擊戰爭。1939年「十二月事變」之後,在新軍二一三旅五十七團一營當管理員,後調到地方上工作,任陽城縣第三區區長。領導區干隊與民兵同日軍進行游擊戰,狠狠打擊日本侵略軍。1943年第三區政府賈寨村被日軍包圍,突圍戰斗中,中彈身亡。 ■范克明(1918~1942)新絳縣三泉鎮北熟汾村人。1937年參加革命工作。1939年「十二月事變」後,隨新軍二一三旅到晉東南革命根據地。1940年4月,任太岳決死隊五十七團二營教導員。同年9月25日,五十七團奉命截擊由沁縣漳源鎮增援被我圍攻的榆社縣日軍。下午四時,日軍200多人與二營展開白刃戰,范克明與營長指揮作戰,擊斃日軍和偽軍南溝車站警備隊隊長悠豐大尉等200餘人,繳獲長短槍80餘支,擊毀敵汽車兩輛。被困榆社之敵,因各路援軍受阻,在5架飛機掩護下,棄城逃跑。11月30日,在沁源陳家嶺,指揮二營五連堅守1239高地一整天,擊退日軍多次強攻,受到團部的表彰。1942年6月,二營奉命到翼城、曲沃一帶打擊敵人,掩護人民群眾夏收、徵收公糧支援根據地軍民。完成任務後返回團駐地途中,在翼城縣四區同敵人遭遇,在激烈的戰斗中,范克明同志不幸犧牲,時年24歲。 ■郝四喜(1912~1940)新絳縣店頭婁庄村人。從小家貧,讀了幾年小學,便務農為生。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他帶上自己11歲的兒子郝金娃參加了新絳縣人民武裝自衛隊。剛入伍他當炊事員,兒子當通訊員,後來隨部隊編入新軍二一三旅。1939年「十二月事變」後,二一三旅開赴晉東南,他們父子隨部隊到襄垣縣一帶,他改任偵察兵,後升為五十七團副營長。1940年日軍對我革命根據地進行「掃盪」,郝四喜隨軍反擊,率領部隊與日軍進行戰斗,英勇犧牲,時年28歲。 ■王貴廷(1918~1939)新絳縣龍興鎮孝義坊村人,中共黨員。1936年在山西省立國民師范學習,1937年參加決死三縱隊,歷任連指導員、營教導員、組織科長等職。1939年閆錫山發動「十二月事變」,在陽城突圍中被閆軍抓捕,因越獄失敗而被殺害,犧牲時年僅21歲。 ■黨永立(1919~1945)新絳縣龍興鎮王莊村人。1933年高小畢業考入絳垣中學,1936年夏畢業考入太原進山中學高中班,加入了共產主義青年團。1938年2月,奔赴延安,上了抗日軍政大學。於同年5月22日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春,任垣曲縣委組織部長,後又調任條西地委組織部長,領導中條山西部幾個縣黨的活動。1943年3月,任中共曲沃縣委書記。後轉移到新絳縣城內以開雜貨輔作掩護,繼續領導曲沃縣地下黨的活動。1945年8月,日軍投降後,被翼城縣隆化鎮一個已投靠了閻頑軍的同學秘密殺害,年僅26歲。

❾ 山西哪裡有抗日戰爭紀念館近期帶我爺想去看看他父親戰斗過的地方!

最有名的就是坐落於山西省運城市垣曲縣皋落鄉民興村的中條山抗戰紀念館,不過這回是紀念八路軍英勇答抗日的。大同煤礦萬人坑遺址紀念館(大同市大同煤礦煤峪口礦建新街1號)、平型關烈士陵園(大同市靈丘縣武靈鎮靈源村)、太行太岳烈士陵園(長治市城區英雄南路東華門67號)、抗日五專署舊址(長治市城區五馬街道南石槽村)、黃崖洞革命紀念地(長治市黎城縣黃崖洞鎮上赤峪村)、八路軍太行紀念館(長治市武鄉縣太行街363號)、李林烈士陵園(朔州市平魯區井坪鎮平萬路1號)、麻田八路軍總部紀念館(晉中市左權縣麻田鎮上麻田村)和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呂梁市興縣蔡家崖鄉蔡家崖村)。以上14處都是紀念八路軍抗戰的
山西省鄉寧縣華靈廟抗日紀念館是前幾年新開的,紀念國民黨抗戰的紀念館,你的爺爺應該對這個紀念館最情有獨鍾吧

❿ 抗戰的中條山和義川各是哪裡

中條山,位於山西省西南部,黃河、涑水河間。居太行山及華山之間,山勢狹長,故名中條。主峰雪花山,海拔1994米,位於山西省垣曲縣東南。東北端與王屋山相接的歷山,海拔2322米,為涑水河發源地。因中條山屏蔽著洛陽、潼關和中原大地,拱衛著西安和大西北,瞰視著晉南和豫北,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閱讀全文

與垣曲抗日戰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