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戰爭 > 中考抗日戰爭歷史材料題

中考抗日戰爭歷史材料題

發布時間:2021-03-01 15:11:51

A. 歷史材料題 解答......

從以下三個階段來回答即可
① 抗戰初期中共領導全面抗戰。
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國共產黨從全民族利益出發,積極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並制定了全面抗戰路線,建立抗日根據地,開辟敵後戰場,所領導的抗日力量迅速發展,形成了敵後抗戰的大好局面。包括四個問題。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抗日戰爭爆發後,國共兩黨再次合作,正式形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強調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八路軍、新四軍,表現了中國共產黨團結抗日的誠意。建議教師介紹一些有關八路軍、新四軍的情況,增加學生對此的了解。
●全面抗戰路線。1937年8月,中共洛川會議制定全面抗戰路線,即動員全民族一切力量,爭取抗戰勝利的人民戰爭路線。這與國民黨實行的片面抗戰路線(不發動群眾,只依靠政府和軍隊抗戰)形成鮮明對比。建議教師引導學生深入分析兩條抗戰路線形成的原因及其影響。原因:中國共產黨代表廣大人民的利益,能夠發動群眾、依靠群眾;國民黨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害怕人民群眾力量壯大威脅其統治。影響: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和抗日根據地不斷發展;國民黨正面戰場作戰接連失利,喪師失地。
●抗日根據地的建立。在全面抗戰路線的指導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深入敵後,廣泛開展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建立抗日根據地,開辟敵後戰場。陝甘寧革命根據地改稱陝甘寧邊區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八路軍、新四軍抗日根據地的指揮中樞;晉察冀根據地是八路軍的第一個敵後抗日根據地。(注意陝甘寧邊區不屬於敵後抗日根據地)到1938年秋,八路軍、新三軍共創建了十多塊抗日根據地。中國共產黨的力量得到了初步發展。建議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形勢示意圖,了解華北主要抗日根據地的位置。
●毛澤東發表《論持久戰》。講明三點:目的:駁斥國民黨內的「亡國論」和「速勝論」,為人民指出抗日戰爭的正確道路。內容:指出中國既不會速勝,也不會亡國,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最後的勝利一定屬於中國人民。同時提出「兵民是勝利之本」,強調人民戰爭的重要性。意義:為抗日戰爭的勝利指明了道路。
② 抗戰相持階段,中共堅持敵後抗戰。
1938年秋,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抗戰的形勢更為艱難、復雜。日本侵華方針改變:將進攻重點放到八路軍、新四軍的敵後戰場;對國民黨採取政治誘降為主,軍事進攻為輔的方針。國民黨的投向分裂活動日益嚴重,多次掀起反共高潮。中國共產黨在極為嚴峻的形勢下,克服重重困難,堅持進行敵後抗戰,成為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包括三個問題:
●百團大戰。為振奮人民抗日精神,克服投降危機,爭取形勢好轉。1940年下半年,八路軍在華北發動,沉重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大大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堅定了全國人民抗戰勝利的信心。
●中共鞏固根據地和爭取抗戰勝利的舉措。背景:日軍的「掃盪」,國民黨軍隊的封鎖,使抗日根據地出現極端困難的局面。內容:在民主政權中,團結各階級、階層;經濟上實行減租減息的土地政策,開展大生產運動;思想上開展整風運動。意義:克服了嚴重的困難,為抗戰的勝利奠定了基礎。根據地和抗日武裝得到進一步發展。
●中共七大。背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中國抗日戰爭勝利前夕。內容:毛澤東作了《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制定了抗戰勝利下黨的任務;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選舉產生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央委員會。意義:為爭取抗戰的最後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作了重要准備。
③ 抗日戰爭勝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經過八年抗戰,中國共產黨已成為國內舉足輕重的政治力量。建議教師引導學生注意「八路軍、新四軍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裝在八年抗戰中的戰績」和中共力量發展兩組數字,引導學生分析兩者之間的內在聯系,得出結論: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高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大旗,堅持敵後抗戰,贏得人民信任,發展壯大了力量。

B. 初二歷史選擇題(關於抗日戰爭)

選(D)
A錯,盧溝橋事變是全國性抗日戰爭從此爆發
B錯,國共兩黨發表《八一宣言》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C錯,平型關大捷是中國抗戰以來第一次大捷,台兒庄是第二次,是第一次殲敵超過萬人的大捷

C. 歷史材料題:①南京大屠殺②抗日戰爭的勝利

抗戰勝利原因 1世界反法西斯節節勝利 2.美國向日本廣島長崎投擲兩枚原子彈 3德國在歐洲敗局已定 4.蘇聯發表對日宣戰派蘇聯紅軍進攻駐中國東北的日軍。5.國共兩黨通過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進行合作。
南京大屠殺圖片: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lm=-1&cl=2&nc=1&word=%E5%8D%97%E4%BA%AC%E5%A4%A7%E5%B1%A0%E6%9D%80&ie=utf-8

D. 歷屆歷史中考經典題

歷史歷屆典型中考題

1、(安徽)「中國印 舞動的北京」把中國傳統的印章和( )等藝術形式與運動特徵結合起來蘊涵著濃濃的中國韻味,展現著漢字的獨特魅力請你完成以下漢字字體的演變圖

( )-金文-小篆-( )-楷書、草書、行書。

2、(四川 內江 )填空題 公元前138年( )奉命從長安出發,出使西域。

3、(四川 內江)秦始皇規定,以秦國圓形方孔的( )作為全國通行的貨幣。漢武帝時,貨幣由國家統一鑄造為( )。

4、(四川 內江)清雍正時,為軍事上的需要,在宮中建立( ),協助皇帝處理軍務。

5、(四川 宜賓)情境問答 。唐朝時,凡新科進士及第,先要一起在都城長安的曲江參加國宴,然後登臨大雁塔,象徵從此步步高升,並題名他壁留念,被稱為「雁塔題名」。請回答下列問題。

⑴「新科進士及第」是我國古代哪一重要選官制度的內容?這一制度創建於我國哪一朝代?

⑵概述這一選官制度在唐朝時的積極影響。

6、(江蘇 揚州)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晉以來,官員大都從各地高門權貴的子弟中選拔。權貴子弟無論優劣,都可以作官。許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實學的人,卻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擔任高官。

──摘自人教版歷史教材(七下)第4課

材料二 唐代有人寫詩說「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

──摘自人教版歷史教材(七下)第4課

請回答:

(1)為改變材料一所反映的弊端,隋文帝和隋煬帝各採取了什麼措施

(2)材料二中提到的「長策」是指什麼?它對唐代的教育事業產生的什麼影響?

7、(四川 宜賓)圖說歷史 按要求回答問題。

下圖反映的是古代一條重要的商路路線。長期以來,這條商路被人們稱為什麼?簡要說明其開通的重要意義。(2分)

8、(廣東 汕頭)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鄭和與哥倫布航海情況對比表

鄭和
哥倫布
時間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航海次數
7次
4次
各次航海的船隻
大小船隻200多艘
最少3隻,最多17隻
每次航行人數
約2.7—2.8萬人
最少90人,最多1500人

材料二 英國馬嘎爾尼使團1793年來到中國時的日記記載:經過廣州時了解到雖有

指南針,中國船的構造根本不適應航海,在廣州港一個口岸,每年海上遇難人數達l萬至1.2萬人。……(在定海時)驚奇地發現中國帆船很不結實。安得遜看了兩個世紀以前的圖畫後發現:「帆船沒有任何變化」。馬嘎爾尼寫道「他們毫不掩飾對我們航海技術的贊賞,然而,他們從未模仿我們的造船工藝或航海技術。他們頑固地沿用他們祖先的方法。」

──佩雷菲特《停滯的帝國·兩個世界的相撞》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為什麼說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不得照抄材料)

(2)根據材料二,指出馬嘎爾尼使團對清朝當時航海狀況的評價。

(3)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導致出現材料二所述情況的原因是什麼?

參考答案

1、書法,甲骨文,隸書。

2、張騫

3、「半兩」銅錢 五銖錢

4、軍機處

5、(1)科舉制度;隋朝。

(2)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促進了教育事業和文學藝術的發展。

6、(1)答:①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來選拔官員。

②隋煬帝時正式設置進士科,考核參選者對時事的看法,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

(2)①「長策」指科舉制度。②影響:a科舉制度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士人用功讀書的風氣盛行。

b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尤其是因為進士科重視考試賦,大大有利於唐詩的繁榮。

7、(1)名稱:「絲綢之路」 意義:溝通東西方的交通;有利於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等。(答出一點即可。其他符合題意,言之有理的答案同等給分)

8、(1)時間早,次數多,人數多,船隊規模大。(如學生只是照抄材料一,酌情給分。)

(2)中國的航海技術停滯不前。(如學生僅從造船技術方面作答,酌情給分。)

(3)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因循守舊,固步自封,缺乏創新精神。

E. 中考歷史專題復習資料。

答:
中考歷史總復抄習資料
炎黃堯舜夏商周, 春秋戰國亂悠悠; 秦漢三國晉一統, 南朝北朝是對頭; 隋唐五代又十國, 宋元明清帝王休。

中國歷史第一冊

一、我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1、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是雲南的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 2、北京人生活的時間距今約70萬年至20萬年,最早使用天然火。 3、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和粟的國家,6000多年前,生活在長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已栽培了水稻,5000多年前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半坡人已栽培了世界上最早的粟和蔬菜。

F. 中考歷史材料題練習。求答案。

一。。神指教會
二。。1自由平等。2黑人奴隸制。3美國獨立戰爭期間,發表(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三。。二戰後科技在進步。2科技促進戰爭發展,破壞經濟發展。3制止侵略,充分發揮聯合國的作用,正確使用科技
四。。1封建專制2自由平等,理性 3因為法國大革命徹底摧毀了法國封建制度

G. 關於 抗日戰爭勝利 的歷史題目

應為「仗延安」。
中共七大。1945年4月23日─6月11日在延安楊家嶺中央大禮堂召開。早在內1937年12月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容上,就通過了召集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決議。但由於長期緊張的戰爭環境,一直沒有召開。直到1945年4月,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中國的抗日戰爭即將取得勝利的前夜,在中國面臨著兩種前途、兩種命運斗爭的關鍵時刻,為了團結全黨全國人民,爭取光明的前途,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建立獨立、自由、 民主、 統一與富強的新中國,中國共產黨召開了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這次大會的主要任務是組織和保障全中國人民取得抗戰的最後勝利,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
百年積弱——自1840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至寫詩時約百年。
八載干戈--八年抗日戰爭。
其實自己網路一下就可以。

H. 關於抗戰的歷史材料分析題(急求)

一.蔣介石之所以命令張學良不得抵抗,主要的目的還是不想在那個時間發動全面對日戰爭回,他要先答完成剿滅共產黨的內戰,否則命令張學良抵抗同樣可以起到削弱東北軍的作用,也許效果會更好一點。

二.在抗日戰場上,國民黨處於全線正面對抗狀態,承擔了幾乎所有的大型會戰,策略是正面攻防;共產黨則是以游擊戰、敵後破壞為主,對日軍過長的展現進行背後打擊,以拖延其兵力、時間。

三.在當時,日本軍方曾對戰爭的失敗有這樣的說法:「中國人給了我們幾拳,而美國人給了我們兩槍」,事實上,在美國投放原子彈的時候,日軍在中國戰場以及太平洋戰場全面潰敗。究其原因,是日軍的侵略行徑得到了受侵略國家人民的英勇反抗。原子彈作為一種可以毀滅人類文明的破壞性武器,並不是人類的福音,在反侵略的戰爭中,只有至始至終保護人民的利益,人民才會依附於政府、國家,齊心抗戰。

閱讀全文

與中考抗日戰爭歷史材料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