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甲午戰爭與抗日戰爭的區別
首先從國際背景看,甲午戰爭處於世界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資本主義實回力增強、擴張增強答,日本走向資本主義道路;抗日戰爭則是資本主義世界爆發經濟危機,法西斯勢力的擴張引起世界各國的反對。
再從戰爭結果看,甲午戰爭中國戰敗,並簽定《馬關條約》,台灣淪為日本殖民地。並引發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抗日戰爭則是日本戰敗。原因有國際反法西斯國家的大力支持,國民黨的正面戰場與共產黨的敵後戰場。
從持續時間上看,甲午戰爭持續一年,而抗戰有八年。
從戰爭目的上看,甲午戰爭主要為掠奪資本,商品輸出;抗戰則為欲滅亡中國。
⑵ 甲午中日戰爭經過的表格
中日甲午戰爭為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按中國干支紀年,戰爭爆發的1894年為回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答爭(日本稱日清戰爭,西方國家稱第一次中日戰爭/Sino-Japanese War)。
甲午戰爭以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的爆發為開端,至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簽字結束。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中國清朝政府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
甲午戰爭的結果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則使日本國力更為強大,得以躋身列強。
⑶ 甲午戰爭和抗日戰爭相比 中國一勝一敗的關鍵在於
A不對,因為中國在甲午戰爭中也始終堅持抗戰。B不對,因為抗戰主要靠的是我們自己,而不是利用帝國主義的矛盾。C不對,因為甲午戰爭和抗戰政府軍隊都起到主要作用。所以選D.
⑷ 請分析一下甲午戰爭和抗日戰爭!!
甲午之戰的失敗,應該從政治、經濟上去找原因,如果我們只盯著
戰術、技術問題那我們永遠也搞不清真正的原因,更不用說汲取教
訓了。
關於檢討甲午戰爭失敗原因的思想方法:
(1)如果炮彈大多能命中敵艦而未能爆炸,則問題在於軍械;
(2)如果戰術對而射擊不準,則問題在於訓練;
(3)如果戰術、訓練、軍械都出了問題,則問題在於艦隊司令
丁汝昌;
(4)如果海軍敗而陸軍勝,則問題在海軍大臣;
(5)如果海、陸軍都失敗了,則問題在李鴻章;
(6)如果國家的軍事、政治、經濟都出了問題,則問題在西太後;
(7)如果咸豐、西太後、同治、光緒、浦儀都沒能搞好國家,則
問題在封建君主制度。
我的看法:甲午戰爭的失敗是封建君主制的失敗。
原理一:經濟決定政治,而戰爭則是政治的繼續。說到底戰爭是為
經濟利益服務的。
對比一下甲午戰爭和抗日戰爭就能搞清很多問題:
(1)經濟方面:
甲午年間:
中國的經濟力量強於日本,日本打仗靠外國借款,戰爭
只能維持一個較短的時間,否則日本即告破產。但由於滿清王朝一
味對外妥協,匆忙割地、賠款使日本冒險發動的戰爭收到了成果,
光賠款一項就相當於日本六年的總產值,日本貨幣從那時起實現了
金本位,一個日圓相當於一兩銀子。台灣、朝鮮的割讓使日本的領
土擴大了一倍還多,這為日本日後的侵略打下了基礎,而中國的國
力卻受到了重創,賠款的白銀相當於一百艘鐵甲艦的造價,如果只
是白白丟掉了一百艘鐵甲艦問題還不嚴重,問題是日本得到了這一
百艘鐵甲艦,相當於中日兩國的實力相差二百艘鐵甲艦,以後就更
難追趕了。這一點上日本象一個賭徒:壓上了全部家當,僥幸贏了
一大筆錢。
抗日戰爭時期:
日本經濟強於中國,但是日本的強大並未強大到可以吃掉中國
的地步,中國也沒有弱小到完全不能抵抗的程度。
當時日本軍事的力量:海軍對美國太平洋艦隊佔有優勢,陸軍
還不能和蘇聯紅軍匹敵,但是和中國軍隊比較卻佔有優勢,這一成
績的取得,不是綜合國力的必然,而是提前幾十年維持一個高度軍
事化的經濟體制的結果,在戰爭爆發時,日本好象一個做了充分准
備活動,並使出全力的的運動員,而中國好象一個正在生病的人,
美國象一個正在宴會上的運動員,而蘇聯正在准備和德國比賽。所
以日本在戰爭初期得勝就不奇怪了。但這樣的勝利是不可能持久的。
在抗戰爆發時,日本政府的高度動員體制只能使國內經濟維
持三年,所以日軍提出三個月滅亡中國,這不只是一句瘋話,其中
的苦衷只有日本高層才知道,包括一些右翼軍人都未必明白。日軍
進行南京大屠殺的性質與其它地區的暴行有根本不同,這是一種戰
略威懾手段,企圖用極端的恐怖摧毀中國政府和人民抵抗的決心,
因為它們深知持久作戰就必然失敗。毛主席提出《論持久戰》的方
針為戰勝日本軍國主義指出了問題的關鍵。
日本陷在中國,所以不得不冒險發動太平洋戰爭,就如同一個
被資金套牢的投機家,不得不冒險去搶銀行來求得周轉,其結果不
問自知。
(2)政治上:
甲午年間:
日本是君主立憲的資本主義政體,而中國還是封建君主制;日本
的政治法律制度較完備,的中國正處於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過渡時期,
戊戌變法的失敗使中國失去了強大的機會。落後的政治制度不但阻礙
長遠的經濟發展,而且限制了現有的經濟力量轉化為戰鬥力和日本較
量。
日本是單一民族的國家,中國是少數滿洲權貴統治廣大漢族和其
他民族。以國家的凝聚力比較,日本強於中國,這使得日本能傾全國
之力與中國作戰,而中國只有淮系一派軍閥的力量與之抗衡。
在君主政體下面:「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賓莫非王臣」西太
後李鴻章割地賠款,理論上都是皇帝自家的事,百姓和官吏只有愚忠的
義務,沒有發言的權力。看:那時賣國多容易!
抗日戰爭時期:
中國已經完成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制,推翻了滿族貴族的統
治,民主、共和的觀念得以確立,國家和領土不再是皇帝的,至少理
論上是屬於人民的,所以任何人包括蔣介石都不敢公開的賣國投降,
否則將陷入眾叛親離的境地。例如:汪逆精衛叛變之日,即是他全面
破產之時絕大多數追隨它多年的軍政要員都棄它而去,汪逆身邊只剩
下少數死黨,失意政客,還有蔣介石居心叵測地派去的雙面間諜了。
有汪逆精衛的下場在先,共產黨和其它愛國力量逼迫於後,雖然
蔣日秘密談判一直斷斷續續,蔣介石一直不敢對日投降,只好做持久
的抗爭,直到日本投降。閻西山也是如此。
所以抗戰的勝利,某種程度上也是辛亥革命的勝利,孫中山先生一
生坎坷,屢屢失敗,然而僅「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一項功績就值得
我們永遠懷念他。
甲午戰爭失敗的原因:甲午戰爭與抗日戰爭的比較
甲午之戰的失敗,應該從政治、經濟上去找原因,如果我們只盯著
戰術、技術問題那我們永遠也搞不清真正的原因,更不用說汲取教
訓了。
關於檢討甲午戰爭失敗原因的思想方法:
(1)如果炮彈大多能命中敵艦而未能爆炸,則問題在於軍械;
(2)如果戰術對而射擊不準,則問題在於訓練;
(3)如果戰術、訓練、軍械都出了問題,則問題在於艦隊司令
丁汝昌;
(4)如果海軍敗而陸軍勝,則問題在海軍大臣;
(5)如果海、陸軍都失敗了,則問題在李鴻章;
(6)如果國家的軍事、政治、經濟都出了問題,則問題在西太後;
(7)如果咸豐、西太後、同治、光緒、浦儀都沒能搞好國家,則
問題在封建君主制度。
⑸ 甲午戰爭時期表是兩次戰役的影響,
您好,請問您指的是中日甲午戰爭嗎?歷史上,中日之間的大戰爭共有6次,即白回江口之戰(唐朝答)、元朝兩次入侵日本之戰、萬曆朝鮮戰爭(明朝)、甲午海戰(清朝)和抗日戰爭(民國)。而甲午戰爭只有一次,就是清朝政府慘敗的那次。我想你是想問甲午戰爭與抗日戰爭不同後果的原因吧。下面就說說原因吧:
1、戰爭領導:前者是受腐敗的清朝統治,慈禧制民族和國家的安危於不顧。抗日戰爭中,國共兩黨實現第二次合作,分別開辟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共同對敵。
2、民眾動員:甲午中,清政府壓制民眾的抗日熱情。抗戰中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實現全民族抗戰。
3、戰略戰術:甲午中,李鴻章採取避戰自保,消極應戰的方針,導致北洋艦隊全軍覆末。抗戰中,兩大戰場互相配合,中共制定了持久抗戰方針,採取游擊戰爭提高飯戰略地位,最後贏得了勝利。
4、國際環境:甲午,西方列強偏袒日本,使日本侵略者有恃無恐。抗戰中,世界反法西斯聯盟形成,中國抗戰得到了蘇美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人民的有力支持和援助。
5、政治制度:清政府採用的是落後的封建制度,而民國採用是制度是共和制,這時制度上的勝利。
希望對你有幫助,謝謝~~~
⑹ 比較甲午戰爭與抗日戰爭背景(包括國際(國內)分析兩次戰爭的結果,為何不同
國內:甲午戰爭,清政府中的洋務派掀起了的洋務運動。在科學技術(特別是軍事技術)方面有一定的發展。建立了北洋水師,成為亞洲一個強大的力量。但此時滿清的腐敗已經深入骨髓,官場中各派系明爭暗鬥,軍隊外強中干。
抗日戰爭,國內局勢依舊一片混亂,經濟上依舊是落後的農業國,政治上軍閥割據,政府內派系林立。、
國際背景:甲午戰爭,日本通過明治維新開始走向強盛的日本剛開始效仿其他列強走過的道路——對外擴張。最好的目標自然是落後而弱小滿清的藩屬國朝鮮。吞並朝鮮必須要打敗中國。此時對滿清的滿洲地區與朝鮮虎視眈眈的還有沙俄,但其當時在遠東沒有足夠的力量。美國支持日本,希望藉助日本擴大在朝鮮與中國的影響。英國支持日本,從而牽制沙俄。法德則抱著趁火打劫的態度也支持日本。
而抗日戰爭,日本依舊奉行以侵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但是這極大的觸犯了西方國家在華利益。為了謀求東南亞的石油橡膠資源以支持戰爭,日本進攻英國荷蘭的殖民地,鋌而走險挑戰美國在太平洋的霸權,處於四面受敵,僅有遠在歐洲的納粹各國盟友,卻幾乎沒有實質性的支援。
其實日本惹上美國的時候,就已經決定了它的失敗,二戰時的美國的生產力、資源、人力這些戰爭潛力方面超過日本數個級別。當美國的戰爭機器開啟,日本的失敗就是時間問題。
⑺ 對比甲午戰爭和抗日戰爭一勝一敗的原因
甲午海戰抄,中國的實力不弱,將士也很勇敢,只是技術落後,指揮不當,滿清懦弱。故而號稱當時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最終以失敗告終。
抗日戰爭,武器裝備水平不及日本一半,但是有毛主席等中共黨員的領導,還有統一戰線,還有無數中國軍人的逢敵亮劍、至死方休的戰斗意志,還有中國人民的強大支持。故而,我們打敗了日本法西斯。
⑻ 甲午中日戰爭與抗日戰爭的比較(能分背景,原因,人物,戰役,影響嗎)謝謝!
一向為李鴻章所倚重的北洋艦隊竟會在甲午海戰中敗給日本,這是李鴻章及其他清朝統治者所萬萬料想不到的。他們雖然對西方列強畏之若虎,但對日本卻從沒用正視的眼光去打量過它,因為臣伏了千年的小小島國,不過是個蠻夷小邦,是決沒有掀起黃海千尺浪的能耐的。然而就是這么一個蠻夷小邦掀起了千層浪,掀翻了清政府賴以自慰的新式海軍——北洋艦隊,使清朝的海岸線一下子暴露在正覬覦中國這塊肥臠的列強的眼前。
那麼究竟是什麼使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六的艦隊如此不堪一擊呢?這,值得我們深思。北洋艦隊是洋務運動的產物。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人為代表的開明地主為了挽救清王朝瀕危的統治,提出「師夷長技以自強」、「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口號,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用於壯大中國的經濟、軍事實力。終於,在80年代中期,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軍初步組建完成,其中以北洋海軍的實力最為雄厚。但是雖然引進了先進的艦只,軍隊的管理模式卻依舊陳舊、僵化。這支艦隊自組建以來就很少進行訓練演習,艦艇也不知保養,以至於炮管上經常晾滿水兵的襪子,炮筒中一摸一把黑灰。曾有一位日本將領參觀艦隊後說:「這種艦隊,噸位再大也是沒用的。」
為什麼有了艦隊卻不訓練呢?其原因在於清政府根本就不重視艦隊的存在與發展。在他們眼中,這支艦隊只是用來向世人顯威的、自欺欺人的工具。再加上慈禧大搞「萬壽慶典」挪用了海軍的軍費,極度緊缺燃料、彈葯成為艦隊不得不面對的嚴峻現實。在關鍵的時刻,英美等國也從中作梗,把質量低劣甚至根本無法使用的炮彈出售給中國。因此,北洋艦隊在海戰中吃虧很大。
中日甲午海戰的失利最終又使中國套上了《馬關條約》這一沉重的枷鎖。隨著條約的簽定,外國列強極大地加緊了對中國的輸出和原料掠奪,外國勢力進一步控制了中國的政治、經濟,成了清政府的「太上皇」。
甲午中日戰爭後,素來夜郎自大的清朝統治者不得不對昔日的蠻夷小邦刮目相看。中國的仁人志士更是為此苦苦思索日本強盛的根源。
日本的近代化始於1868年的明治維新。當時以明治天皇為首,中下層武士為主的倒幕派以暴力推翻了幕府統治,阻礙日本走上近代化道路的最大毒瘤被割除了。通過大刀闊斧地改革,如廢藩置縣、改革土地制度推行「文明開化」政策等,擺脫了封建制度對資本主義發展的束縛,走上獨立發展的強國之路,在加快經濟發展步伐的同時,它還進行了政治制度的改革,建立起近代天皇制,由封建君主政體轉變為君主立憲政體,由天皇頒布的《大日本帝國憲法》也賦予了公民以言論、集會、出版、結社的自由。日本還順應時代潮流,大力吸收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所帶來的豐碩的科技成果,並使之轉化為促進經濟發展的強有力的動力。壟斷組織的形成及壯大,促使日本於20世紀初向帝國主義過渡。為解決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的矛盾和轉移人民斗爭的視線,日本出台了「大陸政策」,把中國和朝鮮劃入了其「利益線」范圍。
而此時清朝的洋務派們卻只知引進技術和設備,對於政治制度卻視而不見。他們認為中國的封建制度是完美的,是先聖們制定出來的,一旦涉及到政治制度的徹底改革不僅損害到他們自身的利益,還會遭來由於褻瀆祖先而帶來的滅頂之災。這種主觀上的桎梏影響了洋務運動的進程及其發揮的作用,無法形成中國近代完整的工業基礎和新的生產關系。洋務運動所創辦的學校雖然引進了一些新的教育形式,但僅限於與「師夷長技以制夷」有關的內容,未能從真正意義上建立起近代教育體系。這一切都決定了洋務運動以失敗而告終的結局。
眾所周知,一個國家的強盛與其經濟基礎是密不可分的。在當代社會,凡是在國際事務中指手劃腳、甚至粗暴動武干涉他國內政的無不是一些經濟發達的國家,正因為有了強大的經濟後盾,他才有膽量冒天下之大不韙而行事。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甲午戰爭慘敗的鍾聲時時撞擊,提醒整個中華民族清醒地面對中華發展之大計。
新中國歷經五十年,特別是近二十年的奮斗,開創了經濟騰飛的新局面,但問題與不足卻仍不容忽視。雖然中國有了如此輝煌的業績,但卻不是世界強國,沒有在國際事務上充當主角的能力。而且隨著日本經濟的崛起,日本右翼勢力掀起歷史逆流,使中國和亞洲的和平面臨挑戰。
腐敗與落後是甲午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經濟決定一切,腐敗的政治、落後的生產力必將導致經濟的衰弱,從而把民族、國家引向敗亡的深淵。
中國經濟的發展推動了各方面如政治、軍事、文化的突飛猛進。九七年的金融風暴中,中國站住了,站穩了,經受住了沖擊,說明中國經濟已具備了一定實力。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中國的經濟將進一步走向世界,將再掀起國內經濟發展的新高潮。而且隨著中國的綜合實力的進一步增強,中國的國際地位會大大提高,她將是穩定亞太乃至世界的鎮石。
世界局勢,風雲莫測,中國既面臨機遇,又面臨挑戰。中國只有抓住機遇,深化改革,堅持兩個文明建設,消除腐敗,穩定社會。把建設有中國物色的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21世紀,振興中華民族,才是中華發展之大計。
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
①正義性的反侵略戰爭:這是中國民族革命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兩重性質的進步的和正義的戰爭,因此得道多助,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②全民族抗戰:抗日戰爭是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全民族抗戰,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民族的凝聚力。從敵後戰場到正面戰場,從國統區到論陷區。從國內社會各階層到國外華僑,從漢族到少數民族都充分體現了全民抗戰的特點。③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倡導和建立,到全面抗戰路線的制定;從敵後根據地的建立和抗日游擊戰爭的開展,到毛澤東《論持久戰》指明抗戰前途;從堅持斗爭求團結鞏固統一戰線,到抓住國際國內有利時機及時反攻勝利,都突出了中共在抗戰勝利中的關鍵作用。④兩大戰場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堅持到抗戰勝利,成為中國抗日戰爭的突出特點。⑤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和作戰的相互協調是二戰勝利的根本原因,蘇美對日作戰是中國抗戰決勝的有力配合
⑼ 甲午戰爭和抗日戰爭的比較說明了什麼
甲午戰爭和抗日戰爭都是對日作戰,看看怎麼就差距這么大呢?
看看甲午戰爭雙方的軍力比較:
海軍雙方基本上實力相當,而陸軍,清廷火炮幾千門,這幾千門是各種野戰炮、山炮、重炮。淮軍三萬人,就有五百門後膛鋼炮。此時日本主力發展海軍,而陸軍沒有多少常見師團,而且火炮火槍也比少。
戰爭結果是日軍比較輕松的擊敗了清軍。清軍戰斗意志更是差勁,沒打幾下就直接割地賠款投降——其實只要清軍堅持幾個月,日軍就後勤不行資源耗盡而不得不求和,清軍甚至不需要遷都。
日軍有很好的戰略家——天皇,伊藤博文等文武大臣,大清基本上沒有什麼戰略家,連戰術家也沒有。
抗日戰爭比較
由於甲午日本從大清手來大量攫取利潤來發展軍備,使得日軍軍力大大提升,提升軍力後繼續從中國那裡吸取血液,這樣一上一下到了抗戰時期中日差距巨大。可以說沒有甲午戰爭大清耗盡民脂民膏給日軍,抗戰時期的日軍將遠遠沒那樣強。抗戰比較
海軍,中國約等於0,日本世界第三海軍強國
空軍,日本飛機數量百倍於中國,而且日本能生產,中國基本上只能維修
陸軍,中國只有數量優勢。比較好的中國軍 一個軍 也就是十幾門炮。跟日本差距巨大。結果中國軍隊在美國沒有介入之前就和日本進入相持階段——即中國軍隊沒有能力反攻,而日本軍隊也沒能力徹底擊敗中國軍隊——即讓中國軍隊想滿清那樣投降然後割地賠款。
戰斗意志,中國軍隊此時丟了最富庶的半壁江山,照樣遷都再戰——明明不知道前景到底能支持多久,繼續抗爭。很多軍隊都是傷亡過半繼續堅守陣地不退,跟大清當年放了幾槍幾炮後對方一逼近就潰敗形成鮮明對比。
此時中國終於有了一些戰略家和戰術大師。
兩者差距這么大背後的原因:
不是什麼腐敗不腐敗——大清腐敗,民國也腐敗。不是什麼軍隊訓練問題——大清訓練不行,民國軍隊很多士兵都是拉壯丁,更不是什麼裝備問題——大清裝備比日本強,而民國武器裝備比日本差多了
而是在於大清時期中國老百姓被愚昧了200多年,在大清殖民式的統治下,國民麻木異常認為大清和日本都是一樣,反正誰來了誰當皇帝我們照樣種田做生意。上層精英人士則是當奴才——八旗主子說什麼就什麼,對外界毫無所知,大清羈縻式管理讓民眾沒有國家概念和領土概念,所以老百姓根本就不知道丟棄領土割仍領土。這就是大清康乾盛世文字獄和愚昧統治的結果。
而民國時期,中國底層老百姓雖然大多還沒有從大清200多年愚昧中覺醒過來,但是在辛亥革命的影響下,他們多少也有了一些現代民主觀念和國家觀念,所以侵略者來了無論說的多好聽,老百姓還是意識到了。而上層精英人士更是大清時代沒法比的,他們不再是奴才,而是具有國家民主觀念的人,所以很多軍隊裡面的哦上傳領導都死在第一線。
兩者根本的原因在於——大清下面的精英地主階級和平民認為他們和日本人打戰是在為大清八旗貴胄服務,大清八旗貴胄和日本沒有什麼區別,誰來了都無所謂反正自己該幹嘛照樣幹嘛。大清主力部隊淮軍是典型的偽軍思想,可以想像一下即使武器再先進的偽軍會有多少戰鬥力。而民國時期雖然偽軍也很多(這是因為大清200多年殖民式愚昧統治的影響還沒有完全消除的原因),但和日軍打得軍隊至少其基層以上的軍官都是在為了保家衛國的思想在和日軍死拼,雖然武器相差很大,但結果就得大大不同了。
⑽ 試比較甲午戰爭和抗日戰爭的異同
相同點很簡單 都是日本發動的對華侵略戰爭 而且日本都佔有軍事上的絕對優勢 並且都是從東北首先發動攻擊
不同點就有太多了
1:甲午戰爭是有海戰的 中國當時的艦隊其實不比日本差 是旗鼓相當的 但因為陸軍太過軟弱無能 政治又比較腐敗 導致陸地上防線全面崩潰 北洋艦隊又沒有抓住時機擊敗日本海軍 導致陸地失守後被海陸夾擊 而2戰侵華戰爭則完全沒有任何海上的較量 中國的艦隊最多隻能充當內陸河的運輸和輔助防守
2:甲午戰爭日本的目的並不是吞並全中國 更不是吞並全亞洲 他們只是想要一塊更大的發展空間----東北(這是因為東北是他們消化極限 吃更多會撐死) 而2戰侵華戰爭日本則是先佔了東北 後則想佔領全中國甚至全亞洲(結果果然撐死了)
3:甲午戰爭中國有一個完整的中央政府 雖然清政府腐敗無能到一定程度了 但至少是統一的 而2戰侵華戰爭則是一個表面的統一 內部卻是完全分裂的 中央有南京國民政府 有中共在那攪亂局勢破壞國民政府的整軍和恢復經濟計劃 靠近北面和西面的軍閥都依靠外國勢力想分裂出去建立新政府 而國民政府又無力全面圍剿(即使圍剿成功也元氣大傷打不過日本人) 所以2戰侵華戰爭中國基本是一個分裂的國家
4:甲午戰爭日本的作戰對象只有朝鮮 中國和俄羅斯 朝鮮很快被擊敗 中國也一敗塗地 只有俄羅斯存在威脅 世界其他國家也只是施加政治壓力 沒有任何軍事行動 而2戰侵華戰爭中 美國和俄羅斯直接參加對日作戰 導致日軍的海軍大部分在與美軍作戰 而俄羅斯擊敗日本精銳部隊關東軍其實只是個幌子 日本在進攻國民政府屢屢受挫怎麼可能還把精銳部隊放在那不動?所謂的精銳關東軍其實早就被抽的只剩個空殼子了 真正的精銳早就投入了攻擊國民政府的計劃中去了
5:甲午日本勝利了 2戰侵華戰爭日本失敗了 這大家都知道。。。
6:甲午戰爭日本是完全依靠軍事上的進攻 沒有任何政治手段 而2戰侵華戰爭中 日軍單靠軍事上的進攻是完全不足以打垮國民政府的 所以建立了許多的偽政權來維持統治 並建立了許多戰鬥力比較差的偽軍來輔助進攻和防守
7:這點可能許多人不同意 但我認為是事實 甲午戰爭中日軍力相差其實不大 首先艦隊實力相同 這不多說了 陸軍實力其實也是相同的 無論從單兵武器還是火炮上來說 都相差不大 這詳見薩沙博客http://sidalin.blog.hexun.com/9461401_d.html 這里有詳細說明 而2戰侵華戰爭 中日的武器裝備差距不是一點點了 海軍噸位只有日本的幾十分之一 而且都是些類似漁船的 就算噸位比日本多都打不過 空軍大概只有日本的1/20 日本陸軍支柱火力是重輕機槍 重山炮 直擊炮和坦克 中國火力完全是一戰前的步槍 輕機槍少量 重機槍幾乎沒有 山炮可以掰手指來數 坦克沒見過 主要靠步槍(中射程)手槍 手榴彈(近戰)大刀 刺刀(肉搏戰)來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