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戰爭 > 中國抗日戰爭中國宣戰影響

中國抗日戰爭中國宣戰影響

發布時間:2021-03-01 13:07:12

Ⅰ 中國為何在抗戰快勝利時才對日宣戰

1941年月9日,國民政府發布文告,正式向日、德、意宣戰。1937年7月,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展開了全面性抗戰,中日之間已完全處於戰爭狀態,但國民政府僅發表了《自衛抗戰聲明書》,未正式對日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政府對日宣戰,於是國民政府也正式發布《中國政府對日宣戰文告》,明確宣布:「正式對日宣戰,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條約、協定、合同,所有涉及中日間之關系者,一律作廢。」自德、意、日在1940年9月簽訂三國同盟條約後,國民政府雖也宣布與德、意兩國斷絕外交關系,但卻並未對德、意宣戰。是日,國民政府在正式對日宣戰的同時,也發表了對德、意宣戰的文告,明確宣布:「中國對德意志、義大利兩國處於戰爭狀態。所有一切條約、協定、合同,有涉及中、德或中、意間之關系者,一律作廢。」至此,中國與英、美、加、荷、澳、新(西蘭)、法等國的聯合陣線形成。

當時國民黨上層之所以選擇「戰而不宣」,或不明確宣布與日本絕交,主要是出於以下考慮:
第一,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國際法由限制戰爭逐漸發展到禁止戰爭。但因國際紛爭具體情況復雜,有些國家就把禁止戰爭解釋為禁止「宣戰」。比如1933年7月,蘇聯與阿富汗、愛沙尼亞、拉脫維亞、波斯、波蘭、羅馬尼亞、土耳其、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立陶宛等國分別簽定的「關於侵略定義的公約」就把首先「向他國宣戰」規定為侵略。中國本來是受日本侵略的國家,如果首先「宣戰」,會不會被一些國家視為「侵略國」,這恐怕是當時國民黨最高決策層擔心的,因為整個討論連「宣戰」一詞也盡量迴避,而只使用「絕交」。
第二,他們擔心一旦進入法律上的戰爭狀態,日本將利用交戰國權利,對中國沿海進行封鎖,對來往中國的船隻進行臨檢,從而斷絕外國對中國武器彈葯及軍需器材的供應。參謀本部第二廳廳長徐祖貽在1937年7月17日召開的統帥部會議上就曾報告說:「如絕交後,雙方即具有交戰國資格,現日本海軍絕對優勢,日本即可以交戰國地位通告各國,禁止一切軍需品及軍需原料輸入中國,其范圍甚廣。現我國一切軍用品,能否自給自足,大有問題。」國民政府軍委會就宣戰問題向政府所提出的意見也認為,日本一經宣戰,即可依照國際公法行使封鎖海港權和海上臨檢權,尤其是海上臨檢,將會使「我方自海外購買之一切軍需品,無法運入緬甸和越南」,所以應趕在日本對華宣戰之前,盡量購買物品,運存緬甸和越南,以便轉運國內。其實,上海戰事爆發以後,日本就企圖行使交戰權利,封鎖海岸並對來往船隻進行臨檢。1937年9月20日,英、法均就日本封鎖海岸線的通知給予答復,英國答復說,凡有英艦護送之商輪,駛入被封鎖海面,日方不得加以干涉。其無英艦護送者,日方可向之詢明,是否確系英船,如系英船,則無論是否載運軍火,日方均不得干涉。法國答復說,法國航運利益,不受任何干涉。惟鑒於目前情形,可將駛往中國海岸之商輪,通知本國駐遠東海軍司令,轉告日艦司令。但這種通知並非承認日方對未通知之法國商輪有干涉之權。
第三,他們擔心一旦進入法律上的戰爭狀態,美國將不得不對中日兩國施行「中立法」,而根據當時的中立法,日本尚有許多空子可鑽,中國卻明顯受制。「維希達號」事件便是一個預兆。當日本把戰事擴大到上海以後,作為實施中立法的前奏,美國總統於9月14日宣布,禁止美國政府船隻運載軍火前往中日兩國。而恰巧此時美國政府船隻「維希達號」正裝載著中國訂購的軍火在航行途中,按照一般的法理,新的法令只對此後的行為產生約束力,「維希達號」在總統頒布禁令之前開始的行為並不受約束。但「維希達號」卻於中途返回,在美國海岸卸下了准備運往中國的物資。表面上看,美國所採取的措施是同時針對中日兩國,並無絲毫偏袒。但美國此項禁令只針對政府船隻而發,商輪並不在禁止之列。且不說中日戰爭的是非,單就中日兩國的海防及航運現狀,以商輪運載軍械赴日,遠比赴華便利、安全,美國此舉名義上「中立」,實際上卻在幫助日本。
第四,他們擔心一旦進入法律上的戰爭狀態,中日之間的局部戰爭就會立即變成全面戰爭,日本就會憑借其強大的海軍向我國的重要港口及長江腹地進攻。戰爭初期,日本一直對外宣布:盧溝橋事變是偶發事件,地方性事件,要求就地交涉解決。國民黨最高決策層雖預感到大戰即將來臨,但貪圖僥幸,以便推遲中日全面戰爭的想法仍很有市場。與日本長期准備相反,國民黨自九一八事變時就確定「攘外必先安內」和「依靠國聯」的外交方針,面對日本的步步進逼和國聯的軟弱,國民黨當局仍痴心不改,國聯雖不足依靠,但「攘外必先安內」方針卻毫不動搖。於是有使館升格及何梅協定、土秦協定的成立,有華北特殊化的出現。難怪在1937年7月16日召開的統帥部會?肯定,國民黨最高決策層抗戰初期之所以沒有對日宣戰,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深感自身力量有限,加之准備不足,故希望盡量限制戰爭規模或推遲全面戰爭的爆發。
第五,他們擔心一旦進入法律上的戰爭狀態,日本仍可利用英法租界及公共租界安置其僑民和居留民,而我國卻無此便利。根據前引中國參謀本部第二廳廳長徐祖貽的報告,他們認為:「絕交後,日本居留民及日租界之日人,仍可遷入英、法等國租界居住,依然可以作造謠、擾亂、諜報等工作,英、法租界必加以保護,我無法驅逐及拘捕之,但我國在日本之僑民則無法保護,將被驅逐,甚至拘捕,而我亦無如許船隻裝載僑民歸國。」這種擔心雖顯得過分畏首畏尾,但也不能說沒有道理。

Ⅱ 抗日戰爭時,中國和日本是在什麼時候正式宣戰的

1941年12月9日,中國正式對日本宣戰。

按照國際慣例,交戰國一旦長期開戰,都會宣布斷交進入戰爭狀態。然而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十年,中國和日本兩國政府竟然都沒有正式宣布斷交,也未宣布進入戰爭狀態,直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中國才正式向日本宣戰。

剛開始的時候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府一直對日本存有幻想。1937年盧溝橋事變第3天,蔣介石仍讓外交部長向日本駐華大使發出照會,要求與日本進行談判,希望能和平解決戰事。但談判建議很快遭到日方拒絕,日方傲慢地說:「軍刀既拔出,焉能不見血而入鞘!」談判不成,蔣介石既尷尬,又惱火。娘希匹,這些倭寇真可惡。

7月16日,蔣介石壓著一肚子火氣,指示國民政府行政院召開會議,專門研究討論對日宣戰問題。經過對抗戰敵我態勢發展和國際形勢的分析,與會人員充分權衡對日宣戰可能產生的利弊後達成共識,一致認為:不宣戰、不絕交是中國目前對日關系的上策。

他們恐援華軍需物資的海運線被切斷。中國的軍需物資遠遠不能自給自足,絕大部分須依靠外國進口。如果中國公開對日絕交宣戰,日本就會以交戰國的身份通知各國禁止一切軍需品和軍需原料輸入中國,並切斷中國的海上運輸線,而中國則沒有能力保護大量的外國援華物資由海上輸入中國。

正因為不得不考慮與顧及,蔣介石才投鼠忌器隱忍不發。在相當長的抗戰過程中,他一直採取著一面守城一面媾和的策略。不過這位委員長組織的幾次大型保衛戰確實打得很賣力很慘烈,盡管最終都失敗了,但重重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

在侵華戰爭全面爆發後,日本同中國一樣對宣戰問題十分重視。其內閣曾多次就與中國宣戰和斷交問題進行討論。軍方的一致意見是「以不宣戰為宜」。其理由是,宣戰雖然可以阻止中國與第三國的經濟往來,最大限度地切斷中國軍事裝備的輸入,但日本也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島國,大部分軍用物資原料要靠國外進口,如果宣戰,同情中國的國家就會限制對日戰略原料的出口,日本甚至還會遭到國際上的經濟制裁,這對日本來說無疑是弊大於利。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國際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反法西斯的陣營越來越強大了。這時,蔣介石才再也不需要權衡利弊了,徹底放棄了對日媾和的念頭。1941年12月9日,是蔣介石揚眉吐氣的一天。這一天,蔣介石政府代表的中國正式對法西斯日本、德國、義大利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從此掀開了新的一頁,世界正義力量最終贏得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徹底勝利!

Ⅲ 抗日戰爭為什麼中國宣戰最晚

盧溝橋事變發生後幾天,蔣介石曾指示外交部針對日本的侵略發表一個聲明。當時,北平冀察當局已和日軍簽訂了停戰協定。外交部在討論蔣介石的指示時認為,地方政府已與日軍簽訂和平協定,而中央政府卻在調兵遣將宣布對日作戰,顯得中央與地方之間互不聯系、互不協調。這時中央非但不應宣布對日作戰,而應表明和平願望。外交部將這一意見轉報給了蔣介石,發表聲明的事遂作罷。
1937年7月16日,國民政府行政院召開會議,討論對日宣戰問題。何應欽在當晚召開的軍政部會議上和與會人員討論了此事,但不得要領。17日上午,外交部召集有關部門負責人繼續討論,最後作出的決定是:不宣戰,不絕交。其理由是:宣戰和絕交後,中、日之間即為交戰國。中國軍需品不能自給自足,要靠外國輸送,如果宣戰,首先,日本可以交戰國的身份通知各國禁止一切軍需品和軍需原料輸入中國。日本海軍相比中國海軍占絕對優勢,中國沒有能力保護外國援華物資由海上輸入中國。其次,中國在日本的僑民將被驅逐或拘捕,中國又無運載僑民回國的船隻,僑民得不到應有的保護。相反,日本在華僑民及日本租界的日本人,則可遷入英、法等國的租界內,仍可繼續為其國家的侵略政策效勞,中國政府無法驅逐和干預。總之,宣戰絕交後,對中國弊多利少。

Ⅳ 評述抗日戰爭勝利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一)抗日戰爭的勝利,結束了近代中國在外敵入侵時屢戰屢敗的歷史,是一百多年來第一次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從1840年開始,帝國主義列強紛紛入侵中國,由於清政府腐敗軟弱,最後都以割地賠款而告終。抗日戰爭的勝利,洗雪了百年來的民族恥辱。中國人民經過浴血奮戰,終於徹底打敗了日本這個世界第二號法西斯強國。這是中華民族的勝利,是世界和平民主力量和人類進步事業的勝利。
(二)抗日戰爭的勝利,從根本上改變了戰前世界政治格局,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抗戰以前,中國在世界上毫無地位可言。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中國的國際地位大大提高,成了世界反法西斯陣營中四大國之一。
(三)抗日戰爭的勝利,使中國掙脫了大部分束縛在自己身上的枷鎖,廢除了帝國列強強迫中國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日益提高,在1942年以前,蘇聯宣布放棄沙俄在中國的特權;美、英兩國政府也於1942年10月通知中國,表示願意廢除領事裁判權及其他特權(九龍租借權除外)。中國還收回了被日本侵佔達半個世紀的台灣、澎湖列島等中國領土,為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邁出了至關重要的一步。
(四)抗日戰爭促進了中華民族的空前覺醒,中華民族從此由衰落轉向振興。
在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最危急時刻,被人稱為「東亞病夫」的中華民族終於覺醒了。中國抗日戰爭是在中國共產黨倡伐稜崔谷詔咐措栓膽兢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原來「一盤散沙」、四分五裂的中華各界各族人民和海外僑胞、港澳台同胞廣泛參加的一次全民抗戰。海外赤子心繫祖國,泰國1000多名華僑司機回國參加軍事運輸,美國華僑飛行員回國參戰……抗戰的勝利鼓舞了中國人民,振奮了民族精神,增強了民族自信心。
(五)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歷史的一個根本轉折,為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礎,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由此走向勝利。

Ⅳ 抗日戰爭中國政府何時對日宣戰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空軍突襲珍珠港,美太平洋艦隊遭受重大損失。12月8日,美國國會通版過決議權對日本宣戰,英國也宣布同日本處於戰爭狀態。太平洋戰爭爆發。12月9日,國民政府隨即發布《中華民國政府對日宣戰布告》,正式對日本宣戰。

Ⅵ 抗戰時期,中國什麼時候對日本宣戰

如果一方對另一方宣戰,那麼雙方就已經處於戰爭狀態,宣戰的程序依據國際法,宣戰書要由外交人員送達宣戰國的外交部,這樣就走完了宣戰程序,依據國際法還有宣戰行為,一國國家元首是一國代表,殺害一國國家元首是戰爭行為,等同宣戰,1928年6月4日日本暗殺中國國家元首張作霖,對中國宣戰,中國日本兩國開始處於戰爭狀態,東京國際軍事法庭依據國際法明確確認了這一點這一天中國日本開始處於戰爭狀態,我們有日本天皇裕仁的回憶,田中義一在1928年5月13日接見蔣中正代表殷汝耕表明以下態度之第八,「張作霖不久必處決,請注意勿使滿洲化為戰區,否則日方輿論頗難抑制」,還有被中國軍隊在太原戰役俘虜的戰犯河本大作的供詞等,完全可以證明這是日本政府的戰爭行為,在那時繼任的中國國家領導人是張學良,張學良也採取了一定措施如與國內敵人蔣中正國民黨妥協尋求共同抗日,至於中國日本兩國戰爭狀態結束,日本口頭答應投降是1945年8月10日通過中立國向參戰各國表示了願意投降的意願,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向日本國民講述了自己這一決定,9月2日,日本同參戰各國簽訂總的停戰協定,停戰協定生效之日戰爭行為才要終止,對於簽訂停戰協定和之後的和平條約,中國人民政府發表聲明,沒有人民政府的參與人民政府將保留自己的意見,不能代表人民政府,意思是有權否定或另行處置,對於國民黨政權通過給予美國蘇聯等好處獲得單獨代表中國與日本簽訂停戰協定中國人民政府表示相當不滿,因此停戰協定對於中國人民政府的約束力有待商討,中國人民政府可以事後聲明代表戰勝國中國追加承認這一停戰協定有效,但對國民黨單獨代表中國則表示反對或無效,簽訂停戰協定後就是召開和平會議簽署和平條約正式結束戰爭狀態,對於1951年舊金山和約因沒有戰勝國中國政府的參與,表示反對,非法和無效,不承認舊金山和約,不承認就可以以國家身份另行單獨簽署和平條約,如一戰中國不承認對德和約,單獨與德國關於簽訂和平條約的談判,中國日本和平條約的簽訂,1972年9月25日日本內閣總理大臣田中角榮攜大平正芳外務大臣二階堂進內閣官房長官以及其他政府官員來中國首都北京,9月29日同中國政府簽訂和平條約中日聯合聲明,兩國戰爭狀態宣布正式結束,建立外交關系。

Ⅶ 抗日戰爭的勝利對中國產生了什麼影響1

一、抗日戰爭喚起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形成全民族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愛國主義的偉大旗幟下,經過十四年浴血奮戰,徹底粉碎了日本軍國主義殖民奴役中國的圖謀
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給中國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災難,同時,也激起了中國人民的憤怒和反抗。面對民族危亡,面對武裝到牙齒的日本侵略者,全中國人民同仇敵愾、義無反顧地同日本侵略者進行斗爭。從東北義勇軍、抗日聯軍在白山黑水間的抗日斗爭到國民黨軍愛國將士在上海、華北的英勇抗擊,從一二九運動到遍及全國的抗日救亡運動,從七七事變後國民黨軍的正面戰場抗戰到八路軍、新四軍的敵後抗戰,都反映了中國各族人民團結禦侮、共赴國難的堅強意志,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覺醒。正如朱自清在《這一天》中所寫:「東亞病夫居然奮起了,睡獅果然醒了。從前只是一片沃土,一大盤散沙的死中國,現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國了。」
中華民族覺醒的集中體現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九一八事變後,中國共產黨以民族大義為重,站在抗日救亡的前列,發表宣言和決議,號召全國人民武裝反抗日本的侵略,領導和支持東北人民的抗日斗爭和全國抗日救亡運動,倡導建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得以初步形成。七七事變後,國共兩黨又經過多次談判,1937年9月,在中國共產黨的倡導和推動下以國共兩黨為基礎的包括各黨派、各民族、各階層和社會各界參與的最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中華兒女不分民族、階層、黨派、宗教,也不分工、農、兵、學、商各行各業以至海外僑胞,都聚集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匯成全民族抗戰洪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不僅是中華民族覺醒的集中表現,更是中華民族不可戰勝的保證。
中華民族覺醒的核心內容是愛國主義。中華民族是富有愛國主義光榮傳統的偉大民族。在「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愛國主義成為全國人民團結禦侮、共赴國難的思想基礎和強大動力,成為中華民族覺醒的核心內精神。為了抗擊日本侵略,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光輝旗幟下,一切炎黃子孫、中華兒女,都積極投身於抗日洪流之中,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槍出槍,有糧出糧,有知識出知識,竭盡全力報效祖國。一切愛國的中國軍隊和武裝力量以「身死為國殉」的大無畏精神,與日本侵略者進行浴血奮戰。全國50多個民族幾乎全部直接參加了保衛祖國的戰爭,各少數民族同漢族人民一起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堅持抗日斗爭。身在國外的華僑,與祖國抗戰事業休戚與共,以各種形式支援祖國抗戰。許多華僑兒女回國參戰,血灑抗日疆場。抗日洪流浩浩盪盪,中華民族的新覺醒不可阻擋。正是中華民族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才使中國人民克服了過去四分五裂、一盤散沙狀況,空前地團結和覺醒起來,浴血抗戰。愛國主義成為抗日戰爭凝聚中華民族之魂,是團結全民族抗戰的一面旗幟。
中華民族團結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和推動建立的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高舉愛國主義大旗,經過14年的浴血奮戰,徹底粉碎了日本軍國主義殖民奴役中國的圖謀。
二、抗日戰爭勝利,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中華民族取得了近代歷史上第一次反對外敵入侵的完全勝利,洗刷了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來侵略屢戰屢敗的民族恥辱
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的中國近代史,是一部中國人民受盡帝國主義凌辱和侵略的歷史。帝國主義列強先後發動了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戰爭,強迫中國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使中國一步步地淪為半殖民半封建國家。
面對帝國主義列強的入侵,中國人民進行了英勇的反抗,表現了不屈不撓的大無畏的英勇斗爭精神。這種反抗和斗爭此起彼伏、綿延不斷,但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打擊下,無一例外遭到失敗。
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中期的抗日戰爭,以中國的勝利和日本的失敗而告終。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日本派遣軍總司令官岡村寧次在投降書上簽字,128萬侵華日軍向中國投降,日本侵華戰犯受到了嚴正的審判。中國人民取得近百年來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完全的勝利,洗雪了鴉片戰爭以來的民族恥辱,改變了近百年來中華民族屢戰屢敗的歷史,使中華民族重新找回了民族的自尊與自信。
中國之所以能夠進行這場前所未有的全民族抗戰並取得勝利,是由於中國人民經過百年來民族解放運動的挫折和鍛煉,民族意識空前覺醒和中華民族團結禦侮的凝聚力。中國抗日戰爭是20世紀進步的革命的正義戰爭。全國抗戰開始後,國民黨政府實行了一些有利於抗戰的政策,國民黨軍廣大官兵在抗日戰場上付出了大量的犧牲。但是,國民黨領導集團的片面抗戰路線和反共反人民傾向及其活動,也給抗戰帶來消極影響。中國取得抗戰勝利的決定性因素,是團結抗戰的堅強核心——中國共產黨。正如毛澤東在全國抗戰爆發不久所說:「今日中國的軍事、經濟、政治、文化雖不如日本之強,但中國自己比較起來,卻有了比任何一個歷史時期更為進步的因素。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軍隊,就是這種進步因素的代表。中國今天的解放戰爭,就是在這種進步的基礎上得到了持久戰和最後勝利的可能性。」
中國共產黨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高舉愛國主義大旗,堅決維護民族獨立和尊嚴,提出全面抗戰路線和持久抗戰的戰略方針,領導八路軍、新四軍等人民抗日武裝,同日本侵略者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中國共產黨廣泛動員和組織人民群眾抗戰,形成了一種日本帝國主義所無法征服的偉力。日本有識之士井上清說得好:「日軍是與這些燃起抗日怒火的整個中華民族為敵的,並不像過去那樣,只是以被人民憎惡的地方軍閥,或本質上不過是中國頭號軍閥的蔣政權為敵的。政府、軍部和政黨根本沒察覺到和以前本質上不同的這種情況,竟妄想用兩個月的時間就能取勝。」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游擊戰爭,使具有優勢裝備的日本侵略軍經常被動挨打,令國內外很多人震驚、折服。英國《每日先驅報》記者詹姆斯?貝特蘭在1937年至1938年訪問中國後,熱情而欽佩地贊揚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游擊戰爭:「在華北荒蕪的崇山峻嶺中,在綠色的長江流域,在華南的稻田和雨水充足的山裡,一個拿起武器的民族逐漸找到了自己的領路人。在蘇醒了的中國強大力量面前,世界上任何一支軍隊必將碰得頭破血流。」
三、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重新確立了我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中國人民贏得了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尊敬,中國贏得了應有的國際地位
中國是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五個最大的國家之一,是亞洲大陸反對日本侵略的主要國家。中國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盡了自己的偉大責任。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重要的歷史貢獻。
中國人民最早舉起反法西斯戰爭的旗幟。1931年9月,日本法西斯發動了侵略中國的九一八事變後,中國人民就開始了反抗日本法西斯的斗爭,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1937年7月7日日本策動盧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在日軍大舉進攻面前,中華民族萬眾一心,團結禦侮,以舉國抗戰開辟了世界上第一個大規模的反法西斯戰場。1939年歐戰爆發以前,中國人民在國內外重重困難的條件下,獨立承擔著世界反法西斯的重任數年之久。中國的頑強抗戰,粉碎了日軍企圖在短期內征服中國,變中國為其爭霸亞太地區的戰略基地的侵略計劃,延緩了德日意法西斯勾結起來擴大侵略戰爭的進程。1939年9月,歐洲才開始反法西斯戰爭,比中國局部抗戰晚了8年,比中國全國抗戰晚了兩年多。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英美才開始參加對日本法西斯的作戰,比中國局部抗戰晚了10年多,比中國全國抗戰晚了4年多。
中國反法西斯戰爭持續時間最長。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開始,到1945年9月2日日本在投降書上簽字,中國堅持反法西斯戰爭長達14年之久。而歐洲戰場從1939年9月開始到1945年5月德軍投降,時間還不到6年;美、英兩國從1941年12月8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到1945年9月日本投降,同日軍作戰僅3年零9個月。中國反法西斯戰爭持續14年,是世界上反法西斯戰爭持續時間最長的國家。
中國戰場牽制和消滅日本法西斯軍隊最多。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只有中國單獨地和日本侵略者進行著浴血奮戰,中國是抗擊日本法西斯的唯一戰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東方反法西斯戰爭出現了兩個戰場,即中國戰場和太平洋戰場。太平洋戰場以海戰為主,日本70%的陸軍和近1/3的海軍陷在中國不能自拔,中國是抗擊日本法西斯的主戰場。僅從1937年7月開始的全國抗戰8年時間里,中國軍隊進行會戰20餘次,重要戰役200餘次,大小戰斗近20萬次,殲滅日軍150餘萬。抗日戰爭結束時,中國接受投降日軍128萬人。以上合計,中國軍民共殲滅日軍近280萬人。中國是消滅日本法西斯軍隊最多的國家。
中國在東方反法西斯戰爭中付出的代價最大。在抗擊日本法西斯戰爭中,僅從1937年7月開始的全國抗戰中,中國軍民傷亡總數達3500萬人以上,其中犧牲2000餘萬人,中國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000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5000億美元。而美軍在對日作戰中僅傷亡32萬餘人,蘇軍在對日作戰中僅傷亡3.2萬餘人。中國為東方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
中國抗日戰爭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偉大貢獻。首先,中國的持久抗戰,牽制並消耗日軍大批兵力,打破了日本法西斯「北進」的計劃,使蘇聯得以避免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日軍參謀總長杉山元不得不承認:日本的大部分兵力現在正用於中國,再北進對蘇聯開戰,「實際上辦不到」。其次,中國的持久抗戰,遲滯了日本法西斯「南進」的步伐,配合了美、英盟軍在太平洋戰場和東南亞的作戰。美國總統羅斯福曾高度評價中國抗戰的重要作用,他說:「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師團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調到其他方面來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們可以毫不費力地把這些地方打下來,他們並且可以一直沖向中東。」 再次,中國抗日戰爭減輕了日本法西斯對亞洲其他地區的壓力,直接支援了鄰近國家的抗日斗爭。中國遠征軍數十萬人,兩次入緬配合盟軍作戰,歷時3年多,直接打擊了侵緬日軍,解救被圍困的英軍7000餘人,解放了緬甸大部地區,消滅日軍5萬餘人,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偉大貢獻。當然,不可否認,中國的抗日戰爭也得到了世界其他反法西斯戰場的支援和配合。蘇聯、美國、英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從人力、物力等方面支援了中國。朝鮮、越南、美國、加拿大、印度、日本等國共產黨和進步人士,也以各種方式給中國抗戰以國際主義的支援。蘇聯出兵中國東北地區對日本關東軍作戰和英美盟軍在亞洲、太平洋地區的對日反攻,加速了抗日戰爭勝利的進程。所有這些都是中國人民難以忘懷的。「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豐碑上,熔鑄著中國人民的卓著功勛;在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紅旗上,凝結著各國友人的血跡。」
中國人民在反法西斯戰爭中表現出來的堅韌不拔的鬥志和無所畏懼的反抗精神以及輝煌的戰績,贏得了國際社會的贊譽。1941年2月7日,美國總統羅斯福致電蔣介石:「中國軍隊對貴國遭受野蠻侵略所進行的英勇抵抗已贏得美國和一切熱愛自由民族的最高贊譽。中國人民,武裝起來的和沒有武裝的都一樣,在十分不利的情況下,對於在裝備上占極大優勢的敵人進行了差不多五年堅決抗擊所表現的頑強,乃是對其他聯合國家軍隊和全體人民的鼓舞。」 1940年8月以後,英國處於德國飛機狂轟濫炸之中,首相丘吉爾為鼓勵英國人民作戰,提出:「效法中國」的口號。1941年10月,德軍兵臨莫斯科城下,斯大林為鼓舞蘇聯軍民士氣,同樣提出「效法中國」的口號。可見,英勇抗戰的中國軍民已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楷模。
中國人民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所作出的重要貢獻和中國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突出作用,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1941年1月1日,中國與美國、英國、蘇聯領銜26國在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這是中國第一次以「四大國」身份出現在戰時的國際舞台上。美國總統羅斯福對參加簽字儀式的中國代表表示:「歡迎中國列為四強之一」。1943年10月,蘇、美、英三國外交部長在莫斯科舉行會議,會議發表了《關於普遍安全的宣言》。由於中國已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四大同盟國之一,應邀加入這一宣言,中國駐蘇大使受權在宣言上簽字,從而形成四國宣言,標志著中國正式成為四大國之一。1943年12月,中、美、英三國首腦舉行會議,商討聯合對日作戰問題。會議發表了《開羅宣言》,三國決心團結戰斗,將戰爭進行到日本無條件投降為止。1945年7月,中、美、英三國聯合發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中國官員作為主要戰勝國的代表參加了日本向盟國投降的儀式。戰後,中國成為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中國贏得了應有的國際地位。
四、抗日戰爭勝利,百年來帝國主義強加給中國的各種不平等條約基本上得以廢除,收回由於不平等條約而失去的一部分主權,使中國從不平等條約枷鎖束縛下解放出來
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帝國主義列強通過侵略戰爭強迫中國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廢除不平等條約,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強烈願望,但列強一直不願放棄其在華特權。
由於中國對日本法西斯的英勇抗戰,改變了過去中國被列強欺凌的軟弱形象;更由於中國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地位的重要,中國國際地位大為提高。英、美等國出於自身利益考慮並迫於客觀形勢,曾表示願意取消領事裁判權和其他特權,但宣稱要到遠東戰事結束以後的適當時期。
為了廢除不平等條約,1941年4月,中國政府電令將回國任職的原駐英大使郭泰祺訪美,向美國政府提請締結中美平等條約,廢除現有不平等條約,並建議「實行之期,不妨俟諸中日戰爭結束之後,用意在壯吾人今日之聲勢,而增高他日之國際地位」 。5月下旬,美國承諾通過談判「迅速地做到取消一切特殊性質的權利」。7月上旬,英國與中國互換照會,表示願根據平等互惠原則,修改條約。1942年8月,美國向英國通報,准備著手與中國舉行談判,廢除治外法權等在華特權,修訂新約,英國表示同意並准備採取一致行動。10月9日,美、英兩國政府表示願意與中國談判,廢除不平等條約,締結新的平等條約。10月,中、美兩國政府就新條約進行談判,經過談判,兩國同意於1943年1月1日在華盛頓正式簽署條約和換文。中、英兩國也於10月開始談判,談判中英國拒絕討論歸還香港問題,並於10月14日發表外交部聲明:廢除英國在華特權並不包括將香港交還中國。中國方面則要求先行收回九龍,提出將此問題納入條約談判之中,但也被英方拒絕。中國方面對英國拒絕討論香港問題不滿,保留將來再提出這一問題的權利。為了不影響與美英兩方在1943年元旦前簽訂新約,中方不得不做出讓步。中美新約、中英新約(即《中美關於取消美國在華治外法權及處理有關問題條約》、《中英關於取消英國在華治外法權及其有關特權條約》)於1943年1月11日分別在華盛頓和重慶簽字。5月20日,中美新約在華盛頓,中英新約在重慶換文批准,條約生效。此後,中國與比利時、挪威、瑞典、荷蘭、法國、瑞士、丹麥、葡萄牙等國相繼簽訂類似條約,廢除了過去不平等條約。
不平等條約的廢除,收回了由於不平等條約而失去的一部分主權,進一步提高和改善了中國國際地位,這是中國人民長期進行民族解放運動及要求廢除不平等條約的一個重大勝利,在精神上打碎了不平等條約加在中華民族身上的沉重枷鎖。
不平等條約的廢除,並不表示中國在實際上已經取得真正的平等地位,正如毛澤東所指出的:「中國人民歡迎許多外國政府廢除對中國的不平等條約,並和中國訂立平等新約的措施。但是,我們認為平等新約的訂立,並不就表示中國在實際上已經取得真正的平等地位。這種實際上的真正的平等地位,決不能單靠外國政府的給予,主要應靠中國人民自己努力爭取,而努力之道就是把中國的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建設成為一個新民主主義的國家,否則便只會有形式的獨立、平等。在實際上是不會有的。」
五、抗日戰爭勝利,中國人民收回被日本通過侵略戰爭強割50餘年的祖國寶島台灣及澎湖列島等地,台灣及澎湖列島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
台灣自古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894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翌年迫使中國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侵佔了中國的台灣和澎湖列島。但台灣人民「義不臣倭」,從未屈服於日本侵略者的統治,反抗殖民主義者的斗爭持續不斷。
抗日戰爭爆發後,台灣人民為收復台灣、回歸祖國進行了可歌可泣的斗爭。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台灣報紙連續報道事變真相,傳遞祖國大陸抗日斗爭的信息。七七事變後,祖國舉國抗戰的行動給台灣同胞以極大鼓舞,他們採取暴動、起義等各種形式開展斗爭,用實際行動支援大陸同胞抗戰。還有不少台灣同胞冒著生命危險回到祖國大陸,參加抗日團體,從事各種抗日活動,甚至親赴前線參加對日作戰。台灣同胞的斗爭,充分表現了他們愛國主義的民族精神和不屈不撓的斗爭意志,有效地配合了祖國大陸人民的抗戰。
抗日戰爭中,中國政府正式宣布廢除「過去中日間簽署的所有條約、協議、共同聲明或文件」,這其中當然也包括《馬關條約》,奠定了戰後台灣回歸中國的法律基礎。
由於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重要地位和台灣在此大戰中的戰略地位,美國和英國協商主張戰後將台灣歸還中國。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國首腦在開羅舉行會議,並發表《開羅宣言》,庄嚴聲明:把日本所侵佔中國的東北地區、台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國;日本將被逐出其以武力所攫取的所有土地。《開羅宣言》明確而具體地肯定了中國收復失地的神聖權利,這是中國、美國、英國第一次共同就台灣地位和前途簽署的國際文件。1945年7月26日,在波茨坦會議上,蘇聯和法國也公開接受了美、英、中三國在《開羅宣言》中的立場,五國簽署的《波茨坦公告》第八款進一步聲明,台灣將歸還中國。1945年9月,盟軍司令部發布一號命令,命令日本在華軍事部隊放下武器,向中國政府投降,同時,也命令在台灣的日軍向中國政府投降。
1945年10月25日,中國第15受降區受降官、中華民國任命的台灣行政長官公署長官陳儀在台北正式接受日本軍隊在台灣的投降,並且代表中國政府宣布:「從今天起,台灣及澎湖列島正式重入中國的版圖。」這一天被命名為「台灣光復日」。台灣人民歡慶光復,被日本強佔50餘年的台灣重新回到祖國懷抱。
六、抗日戰爭勝利,發展壯大人民革命力量,加速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進程,為建立新中國奠定了重要基礎,開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之初,就提出了放手發動群眾實行抗戰的全面抗戰路線。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等人民抗日武裝深入敵後,依靠群眾,發動群眾,武裝群眾,廣泛開展群眾性游擊戰爭。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逐漸成為全國抗日的主戰場,八路軍、新四軍等人民抗日武裝力量逐步成為全國抗日的主力,抗擊著約60%的侵華日軍和95%的偽軍。人民革命力量在抗日戰爭中不斷發展壯大。
抗日戰爭不僅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而且通過戰爭大大削弱了中國的反動勢力,大大增強了新的革命因素,使中國人民在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的進步達到新的高度。作為中國工人階級、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先進代表的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八路軍、新四軍等人民抗日武裝,在抗日戰爭中不斷發展壯大。中國共產黨已成為擁有120萬黨員的大黨,建立了面積達100萬平方公里、近1億人口,地跨華北、華中、華南的19塊解放區,人民軍隊由抗戰初期幾萬人發展到120萬人,民兵發展到260萬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不僅是全國抗日的模範,也是全國民主的模範,更是一個與舊中國不同的新中國的雛形。中國共產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威望日益提高。這都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迅速勝利和新中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抗日戰爭勝利,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力量發展壯大,加速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進程,開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抗日戰爭勝利結束後,國民黨蔣介石集團發動大規模內戰,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解放軍,在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支援下,僅用三年多時間,就打敗了國民黨蔣介石集團,摧毀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反動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在世界東方崛起,走上了中華民族復興的社會主義道路。

Ⅷ 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中的影響

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中的影響

一、中國是抵抗法西斯侵略的先行者,是堅持到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完全勝利的國家

1931年9月18日,日本法西斯發動「九一八」事變,踏上了企圖先征服中國再稱霸亞洲,與德、意法西斯共同瓜分世界的不歸路。中國人民奮起抵抗,開始了持續14年的抗日戰爭,拉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九一八」事變既是中國抗擊日本侵略的起點,也是世界反法西斯力量與法西斯展開較量的開始。當時,法西斯狂潮已然在全球興起,並相繼在東方的日本和西方的德國、義大利形成兩個戰爭策源地。這幾個法西斯孿生子有著重新瓜分世界的共同野心,他們各自的侵略行動勢必會不斷擴大並逐步合流,最終荼毒整個世界。正是日本發動的「九一八」事變點燃了法西斯侵略擴張的第一把戰火,中國人民的奮起抵抗打響了抗擊法西斯侵略的第一槍。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認為,「中國人民在這次戰爭中是首先站起來同侵略者戰斗的」,高度贊揚中國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先行者作用。

在這場正義和邪惡、光明和黑暗、進步和反動的大決戰中,中國開辟了世界上第一個大規模反法西斯戰場,是堅持抗擊法西斯侵略時間跨度最長的國家。自1931年法西斯國家發動侵略戰爭之日起,西方大國採取綏靖政策,長期置身事外。惟有中國獨自承擔起抗擊法西斯侵略的重擔,並於1937年發起全國抗戰,在世界東方開辟了第一個大規模反法西斯戰場。在隨後的日子裡,無論國際風雲如何變幻,中國戰場始終屹立不倒,成為反法西斯戰爭中開辟最早、堅持最長的東方主戰場。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中國長期處於孤軍奮戰的狀態。直到1939年9月英法對德宣戰後,這種局面才開始改變,此時距離中國開始抗戰已經過去了整整8年。1941年6月和12月,蘇聯和美國分別參戰,此時中國的抗戰已經歷時10年之久。

14年的艱苦抗戰,使中國付出了超過3500萬人員傷亡的巨大代價,蒙受了慘重犧牲。中國人民的犧牲奮斗,為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樹立了一面光輝的旗幟,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進程產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響。許多曾經參加侵華戰爭的日本人將與中國的戰爭視為「悲劇的序幕」。

二、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支柱,對戰爭進程和結局產生了舉足輕重影響

1939年9月歐洲戰爭的爆發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個重要節點。當時,英法面臨的國際環境極為嚴峻。事實上,日本確曾視歐戰為難得的戰略機遇,但是,面對中國戰場的沉重負擔,日本不得不按捺住趁火打劫的強烈沖動,宣布「集中精力解決中國事變」。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才在東方對英美等國開戰。

中國抗戰確保了同盟國「先歐後亞」戰略的實施。「先歐」意味著美英蘇的主要力量將優先用於歐洲,沒有中國戰場抗擊百萬日軍,盟國就要把相當大的力量用來對付日本,「先歐」也會因缺乏先決條件而難以貫徹。「先歐後亞」符合同盟國的整體利益,但同時也意味著中國將繼續承擔起抗擊日本法西斯的主要責任。這對一個國力羸弱且血戰多年的國家而言,必然要付出更大的犧牲。惟其如此,中國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的犧牲和貢獻顯得彌足珍貴。

三、中國是亞洲國家反抗法西斯侵略的中心,是代表弱小民族利益的旗幟

自19世紀後半期日本走上對外擴張之路起,中日兩國在地區事務中就開始扮演不同的角色。日本以稱霸亞洲、奴役各國人民為目標,中國則是唯一有能力抵抗日本侵略的亞洲大國,東方各弱小國家民族都把中國視為抗日斗爭的旗幟和中心,中國也竭其所能支援亞洲各國人民的反侵略斗爭。早在抗戰前,中國就為亞洲各國的民族解放運動培養了大批骨幹力量。全國抗戰爆發後,中國對亞洲各國抗日斗爭的支持不斷加強,成為亞洲國家民族解放斗爭的戰略基地。

四、中國率先倡導和推動建立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為共同戰勝法西斯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反法西斯戰爭是一切愛好和平國家和人民的共同事業,只有結成最廣泛的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才能最終戰勝法西斯。「九一八」事變後,中國就認識到,日本的侵略,不僅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而且危及其他各國的利益,隨著日本侵略的不斷擴大,有可能形成中蘇美英聯合制日的局面,使日本在四麵包圍中陷於崩潰。盡管當時國際形勢距離實現這一目標還很遙遠,但中國堅信這個判斷方向正確,並積極努力,揭露日本擴張野心,爭取國際輿論同情,改善和發展與各國的友好關系,為建立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創造條件。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中國對構建和維護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核心的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所作出的不懈努力,順應了世界歷史的發展潮流,代表了人類社會的共同利益,彰顯了中國積極參與塑造人類共同未來的頑強意志和堅定立場。今天,一個日益強大的中國,必將為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繁榮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Ⅸ 抗日戰爭對當時中國社會的影響

個人認為,抗戰體現中華民族僅在面對外敵入侵且最危險的時候團結,一內旦外敵被打敗容,本來幹嘛還幹嘛,因此抗戰在某種程度上未使中華民族覺醒,以及進步,這一點你對比一下戰後的日本就應該清楚了。
至於你說抗日戰爭奠定了中國新民主主義的政治基礎、社會民主改革和多黨合作的發展方向我實在沒感覺。
至於抗戰奠定了中國的大國地位,那是因為中國是四大戰勝國之一,而蔣介石奉行「隨美」戰略,即美國怎麼走,他就跟著走,因此追隨美國加入了一系列國際組織。
戰爭善後問題:我認為有兩大問題,一是戰爭賠款問題,中國放棄了,當然當時未全面考量,所以後來就後悔了;二是歷史問題,這一點日本方面未認真反思,當然它認為不用反思,因為中國現在不如日本,它看不起中國。

Ⅹ 抗日戰爭時,中國和日本是在什麼時候正式宣戰的

1941年12月9日。

1937年7月7日,日本挑起盧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軍民奮起抵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中國掀起了全民族抗戰的高潮。

7月16日、17日,中華民國最高統帥蔣介石在廬山先後發表《蔣介石廬山抗戰聲明》,號召全民族抗戰;

7月31日,蔣介石發表《告抗戰全體將士書》,宣告戰爭已經全面爆發。但國民政府僅發表了《自衛抗戰聲明書》,並未正式對日宣戰。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日本的戰略重心從中國轉變為美國。翌日,美國向日本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並呼籲世界各國對日本實施貿易制裁。

12月9日,《中華民國政府對日宣戰布告》、《中華民國政府對德意宣戰布告》發表,中國國民政府正式向德、意、日宣戰。

不久之後,除了與日本保持中立的蘇聯以外,英國等同盟國也對日本宣戰。從此中國不再獨立對日作戰,抗日戰爭正式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分。

1942年1月1日,中、蘇、美、英等26國代表在華盛頓簽署共同宣言《聯合國家宣言》,中國進入了與美英蘇共同領銜簽字的四大國之列,這標志著中國在那時就是公認的世界反法西斯四大國之一。

1月3日,盟軍為更有效地協調作戰,成立了中國戰區,蔣介石任中國戰區(包括泰越)盟軍最高統帥。

(10)中國抗日戰爭中國宣戰影響擴展閱讀:

一、抗戰前期不宣戰原因:

1937年7月16日,國民政府曾召開會議,討論對日宣戰的問題。由於中國軍需品不能自給自足,有相當大一部分需要外國輸送,如果宣戰,日本政府可以以交戰國的身份,通過各國禁止一切軍需物品和軍需原料輸入中國。

再者,日本海軍遠遠強大與中國海軍,握有制海權,中國沒有能力保護從海上輸入的援華物資。

另外,中國在日本的僑民極多,中日一旦斷交,中國在日僑民就會被驅逐或拘捕,中國沒有能力將僑民接回國內,僑民便得不到應有的保護。由於以上這些原因,會議作出決定:對日不宣戰,不斷交。

二、宣戰書:

1、中華民國政府對日宣戰布告(1941年12月9日)

日本軍閥夙以征服亞洲,並獨霸太平洋為其國策。數年以來,中國不顧一切犧牲,繼續抗戰,其目的不僅在保衛中國之獨立生存,實欲打破日本之侵略野心,維護國際公法、正義及人類福利與世界和平,此中國政府屢經聲明者也。

中國為酷愛和平之民族,過去四年余之神聖抗戰,原期侵略者之日本於遭受實際之懲創後,終能反省。在此時期,各友邦亦極端忍耐,冀其悔禍,俾全太平洋之和平,得以維持。

不料強暴成性之日本,執迷不悟,且更悍然向我英、美諸友邦開釁,擴大其戰爭侵略行動,甘為破壞全人類和平與正義之戎首,逞其侵略無厭之野心。

舉凡尊重信義之國家,咸屬忍無可忍。茲特正式對日宣戰,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條約、協定、合同,有涉及中、日間之關系者,一律廢止,特此布告。

2、中華民國政府對德意宣戰布告(1941年12月9日)

自去年九月,德意志、義大利與日本訂立三國同盟以來,同惡共濟,已成一侵略集團。

德、意兩國始則承認偽滿洲,繼復承認南京偽組織,中國政府業經正式宣布與該兩國斷絕外交關系。

最近德、意與日本竟擴大其侵略行動,破壞生太平洋之和平,此實為國際正義之蟊賊,人類文明之公敵,中國政府與人民對此礙難再予容忍。

茲正式宣布,自中華民國三十年十二月九日午夜十二時起,中國對德意志、義大利兩國立於戰爭地位,所有一切條約、協定、合同,有涉及中、德或中、意間之關系者,一律廢止,特此布告。

閱讀全文

與中國抗日戰爭中國宣戰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