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抗日戰爭全軍覆沒的有哪場戰爭
甲午戰爭,北洋海軍全軍覆沒。【也是抗日】我軍
B. 抗日戰爭導致一次次中國失敗的原因
很明顯的問題,早在1848年英國就提出中國是東亞病夫,並非指中國人,而是指中國政府政治衰弱腐敗。
由於中國太重視群帶關系,如果是和平年代倒還無妨,但是戰爭亂世時期是造就英雄的,有能力的人不一定有群帶關系,如果這些人物被埋沒,那樣的損失是極可怕的。有可能就是亡國。
世界上有兩種人最厲害,一種是不怕死,一種是不要臉的,而日本人卻同時具備,所以說他們是天下無敵的,中國人永遠也不是日本人的對手,僅僅只能預防,別無他法。正因為考慮到日本人的可怕之處,所以二戰結束後,美國力保日本不被毀滅,用以制衡中國以及整個亞洲。
日本侵略中國准備了三十年,這三十年間,先先後後總計潛伏十多萬間諜特務進入中國,把整個中國摸透了,為了便於進攻和節約預算,早期的日本特務機關已經提前以商人身份運送大量武器裝備在中國私藏。節約了運送彈葯的時間,日軍在前線進攻的時候,很多間諜分子和日軍特種部隊可以化裝提前進入中國駐兵處拿起這些私藏武器來個中心開花。 還有一方面,漢奸太多,這也是上很嚴重的問題,南京保衛戰,蔣介石嫡系最厲害的幾支德械師就是因為漢奸提供的情報,導致全軍覆沒。 國民黨發展的特務也太多,間諜在於精,而並非多就厲害,國民黨的特務大部分都是廢物,而且雙面間諜特別多,危害更可怕,很多特務把情報賣給日本特務機關,換取一大筆金條就跑到外國去。 日本帝國秘密發展的一大批色情間諜,大批地勾引國民黨高官,有的成了夫人,二奶或者情人之類的,這種種情報的流失直接造成抗日前期國民黨的各種軍事戰略在日本軍部成了透明公開的。
不過到了抗日後期,情報戰就此逆轉,大量偽軍特務機關人員感覺日本帝國不行了,為了洗涮漢奸之名,向蔣介石表功,大量提供日軍的情報給軍統和中統,很多地區的日軍特務機關被軍統和中統聯合摧毀。另一方面日本政治界派系之戰暴發,軍界也受到影響,日本特務機關的很多特務經過長年的地下活動,有所私心的動搖,也出賣日本的情報給國民黨或者共產黨換取金條然後出國。這類雙面間諜其實也並不是怕死,而是心累了,不想再受特務機關的操控做個自由身。
C. 為什麼說"甲午中日戰爭中北洋艦隊的全軍覆沒,標志著洋務運動的破產"
因為北洋水師就是洋務運動的代表產物,一度為規模世界第四、亞洲第一的海軍艦隊,可是在1894年—1895年的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沒,洋務運動也隨之破產。
D. 請問在甲午中日戰爭時期北洋水師是如何全軍覆沒的
北洋水師是清政府在洋務運動中苦心經營的亞洲一流艦隊,在當時的遠東排在第一位。該艦隊中的定遠、鎮遠兩艦噸位均超過7300噸,火力兇猛,被日人稱之為海中巨霸,畏之如虎。日本人為打贏北洋艦隊,在19世紀90年代後,大肆造艦和從國外購買新型艦只,反觀北洋水師在成軍後沒有再增加一艦一炮,海軍軍費被西太後所用。至甲午開戰前,日本聯合艦隊的總噸位已超過了北洋水師並在速射炮和航速上明顯優於北洋艦隊。兩隊在1894年9月17日在鴨綠江大東溝相遇後,北洋水師排出的隊形有誤,使火力差、航速慢的超勇、揚威兩艦在海戰開始不久,即被日艦第一游擊艦隊的吉野、浪速等艦擊沉。北洋艦隊在折一翼後,被日本艦隊本隊和游擊艦隊夾擊,鄧世昌的致遠號為撞沉吉野,又被日艦擊沉。致遠沉沒後,濟遠和廣甲逃離戰場。日艦又環攻經遠,經遠以一敵四 ,最終沉沒。靖遠和來遠結成姊妹艦,一邊撤退,一邊還擊吸引了日本游擊艦隊的注意力,減輕了被日本本隊圍攻的定鎮兩艦的壓力。由於日本艦隊的旗艦松島號被定遠的巨炮命中受了重傷,日艦首先退出了戰場。甲午海戰結束。此戰北洋水師損失過半,不久主力艦鎮遠又被自己布置的水雷炸傷。北洋水師奉李鴻章之命堅守不出的命令,被日本人水陸夾擊,最終全軍覆沒,部分艦只成了日本人的戰利品。 補充: 夢幻→ 白夜 那哈批 又來作弊來了 你看你復制的什麼答案 是錯的 知道嗎 沒讀過書就是個農名 還來回答問題 呵呵 笑而不語
E. 抗戰中全軍覆沒誓死不降的國民黨軍長是誰 全軍覆沒
1. 湘江戰役。紅軍長征中悲壯一役。負責殿後的紅五軍團34師除34師100團團長韓偉倖存外自師長陳樹湘以下6000閩西子弟兵全軍戰。此役掩護了紅軍主力的撤退。是中央紅軍棄車保帥之舉。另外紅軍叫湘江戰役,國軍叫全州戰役,類似的我們叫淮海戰役,國軍叫徐蚌會戰。
2. 川軍122師守衛藤縣。川軍122師自師長王銘章以下5000川軍子弟幾乎全軍戰。為台兒庄大捷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3. 常德保衛戰。國軍74軍57師苦守常德,全師8000多人幾乎消耗殆盡。日軍橫山勇的第11軍打得異常艱難。
4. 中條山戰 八百陝西愣娃誓抗戰的精神感天動地。評論區說這個是小說虛構的,大家看看就好。輕噴。1939年6月5日,在日軍騎兵、野炮、山炮聯隊和空軍約3萬餘人的強烈攻勢下,防守中條山的以「陝西愣娃」為主的楊虎城舊部第38軍、96軍和川軍第47軍在突圍中彈盡糧絕,屢屢受挫,將士們不願束手就擒,八百衣衫襤褸十六七歲的軍人,被日軍逼到懸崖邊,彈盡糧絕。八百名「秦軍」,面朝陝西,跪天,再跪爹娘,唱著秦腔寧不降,「兩狼山戰胡兒啊,天搖地動!好男兒為國家啊,何懼生!」,歌完,縱身撲向滾滾黃河
5. 孟良崮戰役。國軍5大王牌之一張靈甫74師於1947年被華東野戰軍殲滅。
6. 四行倉庫保衛戰。國軍孫元良整編第88師524團一營。謝晉元及其八百壯士。
7. 1943年的3月18日,新四軍第3師第7旅第19團第2營4連官兵,在-江蘇淮陰劉老莊與日軍英勇戰斗,全體殉國。
F.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海軍是怎樣全軍覆沒的的
中國海軍根本打不過,沒有什麼大規模海戰,大多數艦艇都自沉在長江封鎖航道了。
G. 新四軍何以全軍覆沒
1 國民黨提出整編江南紅軍游擊隊 促生新四軍
對散在江南各省的紅軍游擊隊,國民黨當成一個問題向我們提出來。我們只想把它變成當地的保安團隊,國民黨則堅持要把這些紅軍游擊隊集中起來,調離本地。因此,就有編一個新四軍的說法,又有要葉挺當軍長的說法。1937 年10 月底葉挺到了延安,11 月初項英也到了延安,可能都是涉及到江南遊擊隊的事情。
直到他們走後,李富春才把我找去說,江南遊擊隊准備編為新四軍,由葉挺當軍長,項英當政治委員性質的副軍長。葉挺臨離開延安時,向中央要求派幾個與他在大革命時期熟悉的幹部去新四軍工作。他曾點名要周士第去當參謀長,他們都是廣東人,都屬於國民革命軍第四軍,都經過南昌起義,但中央沒有答應,另派了張雲逸,廣東人,去當參謀長。周子昆,廣西人,去當副參謀長。周是葉挺當獨立團團長時獨立團里的一個排長,後來當連長、營長。馮達飛,廣東人,是黃埔一期學生。還有我,去當秘書長。武漢時期,我們都同在一個軍隊黨組織。李富春還提了一個問題,因為項英、葉挺我都熟悉,要我作為他們之間的緩沖人。當時聽了也沒有什麼大的反應,但後來真正做起來,卻不是那麼容易了。
在延安做了一些准備工作,中央為新四軍配備了一些中級幹部。軍事工作人員由賴傳珠帶隊先走,約三十人左右。政治工作人員由我帶隊後走,約三十人左右。1938 年1 月,我們從延安到西安,從西安到漢口。在我們到武漢以前,新四軍軍部已在漢口大和街26 號正式成立,掛有軍部的招牌。新四軍的戰斗序列屬第三戰區,因此軍部第一步由武漢移南昌,准備第二步由南昌移安徽歙縣的岩寺。南昌軍部設在南昌的三眼井1號,那是北洋軍閥時期著名軍閥張勛的私宅。軍部移至岩寺以後,就把它當作新四軍駐南昌辦事處了。
新四軍的作戰區是在皖南,面對長江和京滬線的左側面,所以軍司令部准備設在皖南。1938 年4 月5 日,軍部從南昌搬到安徽歙縣的岩寺。
我們在這個地方進行了全軍的集結和整編工作。任務完成以後,5 月初又搬到太平。住了將近一個月,國民黨不答應,認為那個地方太靠近大路。最後,6 月中旬進駐涇縣章家渡以北的雲嶺。軍部在這里一直住了兩年半的時間,到皖南事變前夕為止。
皖南的山水景色優美,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優美的地區,1941年我們萬般無奈,被迫地把它作為戰場,攻不能前,退又無據,只落得一個全軍覆滅的悲慘結局,至今想起來,還是一件恨事。
02 新四軍構成分析:裝備差 多游擊習氣
1934 年10 月中央紅軍撤離江西進行長征,留下來的部分紅軍和游擊隊就地堅持斗爭,一直到1937 年秋天。這些游擊隊分布在江西、福建、廣東、浙江、湖南、湖北、安徽、河南八個省十五個地區。跨省界的有八個游擊區,在一個省內不跨省的獨立游擊區共七個。各游擊區的紅色游擊隊集合起來,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新四軍。長江以南的編成了三個支隊:第一支隊陳毅;第二支隊張鼎丞;第三支隊張雲逸。長江以北編成一個支隊,即第四支隊高敬亭。另湘南李林、劉厚總兩部約三百人編為軍部特務營。這個劉厚總就是皖南事變後謀害項英的那個劉厚總。
這跟八路軍的兵力構成大不相同。八路軍是一方面軍、二方面軍、四方面軍的正規部隊組成的。主要成分是來源於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安徽、四川的農民。他們不但抗日堅決,而且經得起大的戰斗。這一點八路軍比新四軍強。新四軍裝備差,新兵多,游擊習氣濃厚,抗日戰爭的政治軍事思想准備不夠。其次,抗戰一開始,由於國內政治生活的要求,新四軍從上海、江蘇、浙江吸收了上千的男女青年知識分子,這些青年知識分子也只能就近湧向新四軍。從文化水平的構成來看,八路軍就不如新四軍了。八路軍知識分子主要來自當時的北平,但為數不多。
新四軍的領導機構——軍部,主要領導幹部是從延安派去的,勉強可以組織成一個參謀處,後勤部門一部分,政治部的組織人數也很少。因此形成了這么一種情況,譬如組成醫務處的醫務人員全是由葉挺介紹來的,沒有一個黨員,當然業務水平比較高。副官處也是葉挺介紹的,有的還是他的親戚。後勤部門,包含兵站,有葉挺的叔伯兄弟,還有後來上海煤業救護隊的主要工作人員。延安來的同志如朱裕和等,他們實際上佔少數。政治部的宣傳部、組織部、民運部、保衛部的負責同志,如李子芳、朱鏡我等倒都是黨員。只有敵工部是由葉挺介紹,任用林植夫當部長。說來奇怪,林植夫是國家主義派《孤軍》的總編輯,在國家主義派裡面是極為反共的,但他參加了1933 年的「福建事變」。因為他是日本留學生,日文不錯。由於葉挺的介紹,而他本人又願意參加新四軍的對敵宣傳工作。這是一個抗日統一戰線,我們沒有理由拒絕他。
從上面情況看,新四軍指揮機構和八路軍指揮機構有很大的不同。開始的時候,應該說統一戰線的色彩是比較濃厚的。
03 回憶從戰爭的最後時刻開始:連夜奔逃人心紛亂
我找機要員譯出葉挺署名的向延安發的最後一份電報,並要求電台立刻拍發。拍發完這份電報以後,我就招呼電台台長立刻把這套電台的所有設備全部砸毀。回頭我又招呼機要員把所有的密碼本全部燒毀,為求燒得快些,分成兩處燒。等到我去檢查完電台砸毀情況,回頭來那些密碼本就已經燒光了。我就帶著這兩批人從後院出來。但是作為軍部指揮的前院,上至軍長下至勤務員,一個人都沒有了。
當晚天色很暗,伸手不見五指。出大門後,只看見山坡上密集的人影很紛亂地在奔跑。最後我也爬上山追上了一個戰士,我問他軍長他們哪裡去了,他就用左手指了一下。我要跟著上去的時候,後面的人也不知是誰把我擋住,不準我向那個方向去,說:「不要去增加他們突圍的困難,人多了,目標大。」那時已經跑得很亂,我身邊報務人員已經沒有幾個,機要人員也跑散了。我就同這少數人跑到一個山溝裡面。
在行動中,我遇到了一個警衛班,我立刻要他們跟我一路走。住下來的時候,在路上撿到一支全新的俄國式的手提機關槍。同行的還有幾個幹部,我就說服他們同我在一起,反正只要我們沒有什麼動靜,不被國民黨的包圍部隊發覺,是絕對安全的。就在這個時候,聽見左面二里外的山上山下槍聲非常密集,但是沒有幾分鍾槍聲逐漸停止了,我猜想葉挺去的那個方向發生了問題。後來證明,大概就是那陣槍聲後,葉挺就被俘了。葉挺怎麼被俘的,後來有不同的說法,我不在場,就弄不清楚了。
當天晚上,我把圖囊裡面所帶的一些重要文件,如我回四川時毛澤東寫給我的指示信,葉挺和項英之間互相不滿意,葉挺寫給我的一封長信,還有我那一本僅僅整理了《從金沙江到大渡河》一段的,其他還都是素材的長征日記,都埋在皖南的山上了。埋的時候是很捨不得的,現在也還是很後悔的。但是即使不埋,後來下山的時候,也不可能把它帶出來。
H. 抗戰期間到底中國軍民消滅了多少日本"鬼子
在各種資料中,中國抗日戰爭,到底消滅了多少侵華日軍,一直是一個令人費解的謎團.
按照美國學者根據日本戰中統計計算,在大陸被擊斃的日軍,共計四十四萬余。一位研究抗戰歷史的專家張忠義先生,旁徵博引日軍史料,也得出一個接近的數字,45.5萬人。國民黨軍參謀總長何應欽在《八年抗戰》中公布的數字則為48萬,而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則採用建國後綜合統計後的數字——55萬。當然,也有對此持有異議的專家學者,比如社科院的劉大年教授,就根據國民黨軍戰地統計數字計算,日軍在中國陣亡人數超過100萬人。
到底哪個數字是正確的呢?
美國方面使用的是日軍提供的公布材料,按說具有一定的權威性。
然而,對日軍公布的陣亡人數,一直就有異議。
第一方面的異議是日軍的陣亡人數和對手公布的往往差距很大,比如國民黨軍在台兒庄戰役中,認為至少擊斃日軍一萬二千餘人,而日軍公布的陣亡人員只有兩千餘,相差六倍之多。一些學者如張忠義先生將其歸結為中國軍隊對戰果的誇大。
國軍對戰果誇大可能有之,但日軍的作戰記錄中,卻有很多令人費解之處。
例如日軍在作戰記錄中,經常可見「苦戰」字樣,而公布的傷亡卻極小。以攻佔洛陽為例,整個戰役,日軍公布的陣亡人數,區區55人。但其中又分明記載了多次激戰,如停車場肉搏戰、禹王廟對攻等等,傷亡人數頗有些對不上號。又如抗戰初期的山西萬全之戰,日軍有記錄稱此戰中步兵第三聯隊幾乎全軍覆沒,原因是第三聯隊本身屬於二二六兵變的主力,這些官兵都屬於當時的叛軍,但懲罰遲遲未作,送他們到中國戰場,其意義就是讓他們能夠「光榮地死」。第三聯隊的官兵為了洗刷恥辱,在萬全城下發動了自殺性的沖鋒(不炮擊摧毀城牆,直接進行雲梯登城),大部戰死沙場。然而,與此矛盾的是,同時公布的戰報中,第三聯隊的傷亡合計不超過一百人。比如,日本權威歷史學家伊藤正德(《帝國陸軍史》的作者)在他的書中,記錄戰死在中國的日軍,共計78萬9370人。
而我最近買到的一冊日本讀賣新聞社編輯的《中國慰靈》,則提供了更為詳實的數字。這本書,是一套記錄日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與太平洋戰爭中傷亡情況,追悼亡靈的系列圖書,包括《緬甸慰靈》、《滿州慰靈》、《瓜島慰靈》等,《中國慰靈》是其中的第五部。
在這一冊圖書中,讀賣新聞社記者統計的日軍在中國陣亡總數,超過七十萬人,其中不包括蘇聯紅軍、抗日聯軍在東北和中國遠征軍在印緬的戰果。這是戰死和戰病死的合計人員數字,這符合陣亡人員統計的原則,美日統計太平洋戰爭中日軍在南洋的傷亡人數,也是這兩個數字的總和。
這部書中提供的資料,推翻了日本軍部所公布數字的權威性。比如,豫湘桂戰役中的長衡會戰(日軍稱為湘桂作戰),日本軍部提供的數據是日軍共計陣亡12209人,而讀賣新聞的紀錄,則日軍此戰的總陣亡人數,超過十萬。
雖然,這還不是最後的數字,但已經比早期美國學者所提供的多了一半……而一半,就是二十多萬日本兵埋骨在了中國的土地。至少,這是日本方面的數字,而且,看目前的趨勢,隨著日方史料的漸漸披露,這個數字只會增加不會減少。
這讓我覺得可以鬆口氣,因為剛看了張忠義先生的《抗戰八年中國並未取勝》,結尾處張先生以「良葯苦口」為重點,點醒世人道:「當年4億民眾難奈60萬侵華日軍何,有心殺敵,無力回天的悲劇,但願不要重演!「
我這個普通工程師發現的這一點點日本史料,也許能讓張先生安心些,如果侵華的日軍只有60萬,看來還真不至於讓我們的4億民眾無力回天,只怕還要再發照會讓日本派10萬人來才夠埋(還沒算打殘廢的)。
另一方面就是日本靖國神社中供奉的靈位,與日軍公布的陣亡人數不符,並且逐年增加,彷彿越來越多的陣亡人員從地底下冒出來一般。
看來,日本的戰報,還真讓人有些不敢相信。這種戰報的權威性早就受到質疑,在太平洋戰爭中,美軍就多次發現日軍力圖以掩飾自己傷亡的做法造成美軍的錯覺,並鼓舞自己的鬥志。
雖然日方戰報的數據說不通,但作為外國人,我們所能夠做的,只是懷疑。然而,近年來日本國內的資料統計,卻為這種說法提供了新的證據。雖然還無法斷定到底有多少日軍陣亡中國,但其統計的數字,至少證明無論軍事博物館還是何應欽將軍,提供的數字都過於保守了。而日軍的戰報,則在這些翔實的統計數字面前,徹底失去了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