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抗日戰爭資料
盧溝橋事變
在1937年7月7日夜,盧溝橋事變爆發。時值日本近衛文麿內閣。日本中國駐屯軍借口一個兵士失蹤,要求進入北平西南的宛平縣城搜查。中國守軍拒絕了這要求。日本軍閥遂開槍開炮猛轟北平盧溝橋,向城內的中國守軍進攻。亦有說,根據「辛丑條約」駐扎的日本軍閥在宛平附近演習時遭到國民革命軍的槍擊,而向中國守軍進攻。打響全面抗戰第一槍的是第二十九軍吉星文團。
7月16日、17日,中華民國最高統帥蔣介石在廬山先後發表《對於蘆溝橋事件之嚴正表示》談話,表示:「臨到最後關頭,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救國家生存。最後關頭一到,我們只有犧牲到底,抗戰到底」,「地無分南北,年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戰之責!」,至此表明了對日本軍閥挑釁的退讓底線。7月28日、30日,日本軍閥相繼佔領北平、天津,第二十九軍退守保定一線。平津一帶的大學紛紛遷移。7月31日,蔣介石發表《告全體將士書》:「……和平既然絕望,只有抗戰到底」,宣告戰爭已經全面爆發。
正面戰場的展開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定下了「以空間換時間,積小勝為大勝」的大方針,為了吸引日本把侵略重點放到日軍難以施展的山川河流眾多的東南,利用山川河流眾多的地形抵消日軍裝備訓練優勢,盡量消滅日軍有生力量,避免在利於日軍裝備訓練優勢發揮的地勢平坦的華北平原與日軍作戰,擴大戰場,分散敵軍兵力,為中國爭取部分戰爭主動權,蔣中正決定在上海發動戰爭。中國國民革命軍扮作保安隊進入上海市區。日軍則以保衛租界為名,佔領租界外的地區。8月13日,沖突爆發。
反法西斯同盟協作與戰略反攻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後,日本的戰略重心從中國轉變為美國。翌日,美國向日本宣戰,並呼籲世界各國對日本實施貿易制裁。12月9日,中國正式向日本宣戰。不久之後,除了與日本保持中立的蘇聯以外,英國等同盟國也對日本宣戰。從此中國不再獨立對日作戰,抗日戰爭正式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分。美國加入二戰後,通過滇緬公路和「駝峰航線」從緬甸、印度向中國運送了大批作戰物資,支持中華民國繼續抗戰。
世界各國的介入對中國而言帶來了巨大的利益,這也是因為英美出於本身利益考慮而希望中國拖住日本陸軍主力。因此,中國與英國簽訂了友好同盟條約,並與英、美等國簽訂協定廢除了部分不平等條約,令重慶國民政府的國際地位上升。
香港時間12月8日早上8時,即珍珠港事件後僅數小時,由酒井隆指揮的日本軍隊從深圳向香港發起進攻,香港保衛戰於此開始。12月25日,港督楊慕琦率駐港英軍投降,香港淪陷。同時,日本在國內進一步徵兵動員,將戰場擴大至荷屬婆羅門(今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英、荷、美在東南亞的殖民地,奪取當地產量豐富的石油、橡膠等戰略資源。並派兵向英國遠東軍進攻,接連攻克英國統治下的殖民地;並在暹羅灣發動主力決戰,將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擊沉,標志著日本在東南亞地區的擴張已無人能敵。
日本方面不滿足於控制東南亞的油氣資源,同時注意到滇緬公路對中國戰場的意義,轉而出兵緬甸,想意圖切斷滇緬公路,孤立中國。此時英國在遠東的軍隊已無力抵抗日本的進攻,轉而向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求援。於是,羅斯福與蔣中正磋商組建了盟軍中緬戰區,由蔣中正兼任司令,中國派代理司令長官杜聿明率10萬名集合中國精銳力量的中國遠征軍(主要是第5軍和第66軍)進入緬甸與日本作戰。原本中英兩國軍隊預定在曼德勒籌劃與日軍會戰,但是日軍先奪取了英軍控制的仁安羌,使得英軍開始向印度方向退兵,於是日軍迂迴至國民革命軍背後,令中國遠征軍右翼暴露,結果聯合作戰失利,遠征軍第5軍被迫撤退到印度,第66軍撤退回國。這次戰斗中,黃埔將領戴安瀾師長犧牲。最終緬甸被日本佔領,滇緬公路中斷,10萬遠征軍經血戰只有4萬餘人安全撤離。而杜聿明被召回,美軍兼任中緬戰區參謀長的史迪威將軍和第5軍的師長孫立人、廖耀湘則留下繼續負責在印度編練軍隊。
1945年2月,英、美、蘇簽訂《雅爾塔協定》,規定在歐洲戰爭結束後三個月內,蘇聯應對日宣戰。中國沒有被邀請參加。由於美英是以犧牲中國的主權(如承認外蒙古獨立),來換取蘇聯對日出兵的條件,也被稱為「遠東慕尼黑」陰謀。
1945年2月以後,雖然日本軍閥在豫湘桂會戰後已基本上打通了大陸交通線,但是由於經常受到來自於內地的美國空軍的攻擊,再加上太平洋戰場已日益吃緊,盟軍正逐步逼近日本本土,於是為了消滅美軍在中國的飛機場以維持大陸交通線的通暢並早日結束中日戰爭以集中全力於本土防衛,1945年3月起日軍先後發動豫西鄂北會戰和湘西會戰。在河南,日本軍閥於3月下旬從豫中會戰之後的防線以東向西發動攻擊,其前鋒一直沖到西峽口。在湖北,3月日本軍閥向西北部發動攻擊,於4月8日攻陷老河口;不過之後國民革命軍隨即發動反攻,收復了除老河口之外所有被日軍佔領的地區。在湖南,日軍以空軍基地芷江為目標,於4月向湖南西部發動攻擊,但是在國民革命軍抵抗之下,日軍遭受大挫敗而退回原陣地。之後國民革命軍乘勝追擊,向廣西地區發動反攻,於5月27日收復南寧,6月29日收復柳州,7月27日收復桂林,8月收復廣西全境。此外,國民革命軍原本預定於8月收復廣州以打通中國對外運輸要道,因為日本投降而未實行。
1945年7月26日,美、英、中三國共同發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否則將予以日本「最後之打擊」。由於此時美國的原子彈已試驗成功,美國新總統杜魯門對於蘇聯的參戰並不抱太大興趣,所以未邀請蘇聯協商或署名,造成蘇聯頗為不滿。
1945年8月6日,為了避免採取大量傷亡的登陸戰以及在先蘇聯一步拿下日本本土,美軍在日本廣島投下第一枚原子彈,3天後又在長崎投下第二枚原子彈。蘇聯紅軍也根據《雅爾達密約》,隨即在8月8日對日宣戰,發動八月風暴行動,並立刻於於8月9日出兵中國東北。此時的日本關東軍兵力僅有70萬人部署在中國東北和朝鮮半島,蘇聯紅軍投入到遠東戰場則多達150萬人,雙方的裝備也相差懸殊,於是蘇聯紅軍在中國東北橫掃日本關東軍。
同時,由於美國的核武打擊與蘇聯軍隊的參與,中國內部開始有人感覺到抗日戰爭終結之日即將到來。毛澤東主席發表《對日寇最後一戰》,抗日戰爭進入全面大反攻階段。將原本分散的抗日根據地一一連通。國民黨方面也在美軍空運、海運幫助下,迅速佔領各大城市,接受日本投降。共產黨軍隊則接收經營許久的中小城市、鄉村地區,但是在蘇軍協助下也收復了一個省會城市張家口。而且八路軍、新四軍因為長期敵後抗戰的緣故,控制了大量鐵路干線,增加了遠在西南方面對敵正方的國民革命軍接收日佔領區的難度,為日後解放戰爭打下了堅實基礎。
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裕仁天皇通過廣播發表《終戰詔書》,宣布無條件投降。 8月16日,蘇軍總參謀部發表聲明指出:「日本天皇8月15日所發表的投降聲明,僅僅是無條件投降的一般宣言,並未向武裝部隊發布停止敵對行動的命令,而且日本軍閥仍在繼續抵抗,因此,日本尚未實際投降……遠東蘇軍將繼續對日攻勢作戰。」此段時間,由於日軍的敢死隊出動,導致蘇聯傷亡頗為慘重。戰事直到8月23日蘇軍佔領旅順港口才真正結束。
9月2日,日本外相重光葵在美國軍艦密蘇里號上正式簽署投降書。9月9日,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在南京向中華民國政府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呈交投降書。抗日戰爭及第二次世界大戰至此正式結束了。 國民革命軍將官陣亡名單(師級以上)
佟麟閣上將(追授),29軍副軍長 1937年7月28日 北京南苑
趙登禹上將(追授),132師師長 1937年7月28日 北京南苑
郝夢齡上將,9軍軍長 1937年10月16日 山西忻口
劉家麒中將,54師師長 1937年10月16日 山西忻口
吳克仁中將,67軍軍長 1937年11月9日 上海松江
高志航空軍少將(追授),空軍驅逐機司令 1937年11月21日 河南周家口
夏國璋中將,172師副師長 1937年11月21日 江蘇吳興
吳國璋中將,75師副師長 1937年11月26日 浙江湖州
饒國華上將(追授),145師師長 1937年11月30日 安徽廣德(自殺)
蕭山令中將,憲兵副司令 1937年12月12日 江蘇南京
姚中英少將,156師參謀長 1937年12月12日 江蘇南京
司徒非少將,160師參謀長 1937年12月12日 江蘇南京
劉震東中將,第五戰區第二路游擊司令 1938年2月22日 山東莒縣
王銘章上將(追授),122師師長 1938年3月17日 山東藤縣
鄒紹孟少將,124師參謀長 1938年3月17日 山東藤縣
趙渭濱少將,122師參謀長 1938年3月17日 山東藤縣
范庭蘭少將,豫北別動隊第五總隊總隊長 1938年3月28日 河南修武
劉桂五少將,騎兵第六師師長 1938年4月22日 內蒙黃油乾子
周元中將,173師副師長 1938年5月9日 山東蒙城
李必藩中將,23師師長 1938年5月14日 山東菏澤(自殺)
黃啟東少將,23師參謀長 1938年5月14日 山東菏澤(自殺)
方叔洪中將,114師師長 1938年6月 山東荷澤馮家場
付忠貴少將,魯北游擊司令 1938年9月23日 山東
馮安邦中將,42軍軍長 1938年11月3日 湖北襄陽
林英燦少將,152師副師長 1939年1月13日 廣東清遠
李鞏良中將,軍訓部輜重總監 1939年3月7日 陝西西安
張諝行中將,第一戰區副參謀長 1939年3月7日 陝西西安
王禹九少將,79軍參謀處長 1939年3月26日 江西高安
陳安保中將,29軍軍長 1939年5月6日 江西龍里
唐聚五少將,東北游擊司令 1939年5月18日 河北遷安
韓炳宸少將,山東第十三區保安副司令 1939年1月9日 山東萊陽
馬玉仁中將,江蘇第一路游擊司令 1940年1月3日 江蘇望鄉台
丁炳權中將,197師師長 1940年1月25日 江西武寧
鄭作民中將,2軍副軍長 1940年2月3日 廣西昆侖
鍾毅中將,173師師長 1940年5月9日 湖北蒼台(自殺)
張自忠上將(追授),33集團軍總司令 1940年5月16日 湖北南瓜店
張敬少將,33集團軍高參 1940年5月16日 湖北南瓜店
戴民權中將,豫南遊擊第五縱隊司令 1940年5月 河南遂平
王竣中將,新27師師長 1941年5月9日 山西台砦
梁希賢少將,新27師副師長 1941年5月9日 山西台寨(自殺)
陳文杞少將,新27師參謀長 1941年5月9日 山西台寨
唐淮源上將,3軍軍長 1941年5月12日 山西懸山(自殺)
寸性奇中將,12師師長 1941年5月13日 山西毛家灣(自殺)
金崇印少將,17軍參謀長 1941年9月16日 山西橫水鎮
石作衡中將,70師師長 1941年9月6日 山西絳縣
賴傳湘中將,190師副師長 1941年9月24日 湖南梁家段
朱實夫少將,新3師副師長 1941年9月25日 甘肅
李翰卿中將,57師步兵指揮官 1941年9月27日 江西上高
武士敏中將,98軍軍長 1941年9月29日 山西東峪
朱世勤中將,暫30師師長 1942年5月4日,山東潘庄
郭子斌少將,暫30師副師長 1942年5月4日 山東潘庄
戴安瀾中將,200師師長 1942年5月26日 緬甸茅邦村
王鳳山少將,暫45師師長 1942年6月23日 山西張翁村
胡義賓少將,96師副師長 1942年7月 緬甸埋通
張慶澍少將,魯蘇戰區高參 1942年8月 山東唐王山
周復中將,魯蘇戰區政治部主任 1943年2月21日 山東城頂山
張少舫少將,113師參謀長 1943年2月21日 山東城頂山
高道先少將,山東鐵道破壞總隊長 1943年5月 山東
江春炎少將,114師參謀長 1943年7月4日 山東鄒縣
彭士量中將 (追授),暫5師師長 1943年11月15日 湖北石門
許國璋中將,150師師長 1943年11月21日 湖北諏市(自殺)
孫明瑾中將,預10師師長 1943年12月1日 湖南常德
盧廣偉少將,騎8師副師長 1944年5月5日 安徽潁上
李家鈺上將,36集團軍總司令 1944年5月21日 河南秦家坡
陳紹堂少將,104師步兵指揮官 1944年5月21日 河南秦家坡
周鼎銘少將,36集團軍副官處長 1944年5月21日 河南秦家坡
王劍岳少將,8師副師長 1944年6月10日 河南靈寶
王甲本中將,79軍軍長 1944年9月7日 湖南東安
闞維雍中將(追授),131師師長 1944年11月10日 廣西桂林(自殺)
陳濟恆中將,桂林防守司令部參謀長 1944年11月10日 廣西桂林(自殺)
呂旃蒙少將(追授),31軍參謀長 1944年11月10日 廣西桂林
齊學啟中將,38師副師長 1945年5月13日 緬甸仰光
胡旭盱少將,第三戰區第一突擊隊司令 1945年6月 浙江孝豐
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
左權,18集團軍副總參謀長,1942年5月25日,山西遼縣
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
羅忠毅,新四軍6師參謀長,1941年11月28日,江蘇溧陽
彭雄,新四軍3師參謀長,1943年3月17日,江蘇連雲港
彭雪楓,新四軍4師師長,1944年9月11日,河南夏邑八里庄(死於國共沖突)
陳昭禮,全國戰地動員委員會委員,少將, 1940年8月13日,在崇安吳公嶺(死於國共沖突)
東北抗日聯軍
李學忠,第二軍政治部主任,1936年8月,吉林省撫松縣
王德泰,第二軍軍長,1936年11月,吉林省蒙江縣
夏雲傑,第六軍軍長,1936年11月26日,黑龍江省湯原縣
宋鐵岩,第一軍政治部主任,1937年2月11日,吉林省蒙江縣
陳榮久,第七軍軍長,1937年3月5日,黑龍江省饒河縣
金正國,第十一軍政治部主任,1938年5月,黑龍江省樺川縣
劉曙華,第八軍政治部主任,1938年8月22日,黑龍江省勃利縣
李延平,第四軍軍長,1938年11月20日,黑龍江省五常縣
王光宇,第四軍副軍長,1938年12月,黑龍江省五常縣
王克仁,第五軍代理政治部主任,1939年4月23日,黑龍江省穆棱縣
侯國忠,第一路軍第三方面軍副指揮,1939年8月24日,吉林省安圖縣
楊靖宇,第一路軍總司令兼政委,1940年2月23日,吉林省蒙江縣
曹亞范,第一路軍第一方面軍指揮,1940年4月8日,吉林省蒙江縣
王汝起,第二路軍一支隊支隊長,1940年5月21日,黑龍江省饒河縣
趙敬夫,第三路軍三支隊政委,1940年7月20日,黑龍江省德都縣
高禹民,第三路軍第三支隊政委,1940年12月1日,內蒙古阿榮鎮
陳翰章,第一路軍第三方面軍指揮,1940年12月8日,吉林省寧安縣
汪雅臣,第十軍軍長,1941年1月29日,黑龍江省五常縣
張忠喜,第十軍副軍長,1941年1月29日,黑龍江省五常縣
魏拯民,第一路軍副司令,1941年3月8日,吉林省樺甸縣
郭鐵堅,第三路軍第九支隊參謀長,1941年9月20日,內蒙古莫力達瓦旗
趙尚志,第二路軍副總指揮,1942年2月12日,黑龍江省鶴崗
許亨植,第三路軍總參謀長,1942年8月3日,黑龍江省慶城(現黑龍江省慶安縣)
數字
抗日戰爭期間,在華日軍人數最多時有近200萬,協助日軍的中國偽軍最多時超過100萬(整個抗戰期間偽軍總人數約為210萬)。據日本厚生省1964年調查後統計,日軍在侵華戰爭中死亡的人數約為44萬人。(不包括印緬戰場上中國遠征軍和駐印軍和美英協同殲滅的約16萬日軍。)
抗日戰爭中,中國國民革命軍兵力最高時達500萬人。中國國民政府領導下的國民革命軍與日軍共有22次大型會戰、1117次大型戰斗、小型戰斗28931次。國民革命軍陸軍死亡、失蹤321萬1914人,空軍陣亡4321人、損失戰機2468架,海軍幾乎全滅。加上因病減員等非戰場損失,國軍總損失400多萬人。不過,亦於大小會戰中,讓日軍損失48萬3708人,而傷者更達193萬4820人。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共有126名日本將官陣亡於與國軍會戰中。(中日戰爭中,共129名日本將官陣亡,只有其中3名是陣亡於與八路軍會戰中。)除此,由共產黨領導的包括八路軍、新四軍及抗日根據地民兵在內主要以在日本佔領區內游擊戰為主。
據統計,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總共殲滅日軍52.7萬,此外還殲滅118萬偽軍。遠遠超過了中國共產黨武裝〔八路軍、新四軍〕的殲敵數量。相比之下,八路軍、新四軍人數較少,條件較差。國民革命軍作為當時中國正規的政府武裝,戰績突出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中國平民則約有900萬死於戰火,另有800萬平民死於其他因素,9500萬人成為難民。中國在戰爭中所承受的損失極大,按1945年貨幣折算,約為6500億美金。
另有估計中國抗戰直接人口損失可累計之估計數為2062萬人,合可累計之戰爭直接傷殘人口,軍民傷亡最低限為3480萬人;同時,還有估計認為,中國抗戰直接傷亡人口合計可能在4100萬上,合戰時失蹤被俘等項數字,戰爭直接給中國造成的死亡、傷殘及失蹤等項人口損失共計超過4500萬人;而從人口損失的角度看,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口損失總數應在5000萬人以上。
日軍暴行
1、南京大屠殺
2、731細菌部隊
3、慰安婦
4、三光政策
5、重慶大轟炸
❷ 有關抗日戰爭的資料
抗日戰爭(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簡稱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
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Second Sino-Japanese War)、日本侵華戰爭(Japanes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
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
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製造事端、挑起戰爭,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
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12月9日重慶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中國戰場是二戰的主戰場之一。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二戰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
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2)興趣抗日戰爭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的戰役:
1、上高會戰
「上高戰役」聞名中外,又稱「錦江會戰」。上高會戰,中國軍隊擊斃日軍少將指揮官岩永、大佐聯隊長濱田,斃傷日軍16000餘人,擊落敵機1架,繳獲日軍軍馬2800餘匹,輜重物資無數。
軍委會參謀總長何應欽將稱之為「抗戰以來最精彩的一戰」。蔣介石對擔任攻擊主力的74軍甚為滿意,特以軍委會名義授予74軍「飛虎旗」一面,此為國民革命軍中最高獎勵。
背景:
當時,日寇企圖拔掉駐守在上高的中國軍隊第19集團軍這顆釘子,於元月份開始,盤踞在南昌的日軍,陸續將派往鄂西及武漢的部隊調返原駐地,並積極補充兵員,增加給養。
日軍積極進行渡河及夜戰演習,並有侵華日空軍第3飛行團主力先後飛抵南昌機場。日軍擬兵分三路,總兵力約6.5萬人,配有戰車40輛,飛機150架,以第11軍團司令官園部和一郎為總指揮。
2、南京保衛戰
南京保衛戰,又稱南京戰役,是中國軍隊在淞滬會戰失利後,為保衛首都南京與日本侵略軍展開的作戰。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2月1日,日軍大本營下達「大陸第8號令」,命令華中方面軍與海軍協同,兵分三路,攻佔南京。蔣介石任命唐生智為首都衛戍部隊司令長官,部署南京保衛戰。
因敵我力量對比懸殊,南京各城門先後被日軍攻陷,守軍節節抵抗,犧牲無數。12日,唐生智奉蔣介石命令,下達守軍撤退令。
守軍各部因撤退失序,多數滯留城內,被日軍大量屠殺,損失慘重。12月13日,南京淪陷,日軍開始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
3、太原會戰
太原會戰(1937年9月—11月),是抗戰爆發後,中國第2戰區部隊同日軍華北方面軍在山西省北部、東部和中部地區進行的大規模的戰略性防禦戰役。
為中日雙方在華北進行的第一場大規模會戰。太原會戰主要包括平型關戰役、忻口戰役、娘子關戰役、太原保衛戰等。
太原會戰歷時2個月,是抗戰初期華北戰場上規模最大、戰斗最激烈、持續時間最長、戰績最顯著的一次會戰。日軍參戰總兵力約合4個半師團共14萬人,傷亡近3萬人。
中國軍隊參戰總兵力6個集團軍計52個師(旅)共28萬餘人,傷亡10萬人以上。最後會戰以中國失利告終,從此國民革命軍在華北的正規戰爭宣告結束。
4、徐州會戰
徐州會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日雙方在以江蘇省徐州為中心的津浦(天津至浦口)、隴海(寶雞至連雲港)鐵路地區進行的一次大規模防禦戰役,其中以1938年三四月間的台兒庄大戰最為著名。
因圍殲日軍一萬餘人,史稱之為台兒庄大捷。徐州會戰對日軍給予了巨大的打擊,大大遲滯了日軍進攻的腳步,為中方部署武漢會戰贏得了時間。
❸ 抗日戰爭 資料
九一八事變
戰爭簡介 中國抗日戰爭(Anti-Japanese War),又稱為日本侵華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主戰場。指在 日本投降的媒體報道
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由於日本帝國 非法入侵中華民國引發的戰爭,主戰場在中國大陸,發生時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事之前與期間,最終以日本投降、中國勝利而告終。 這場戰爭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名稱。中華民國政府及多數華人稱其為八年抗戰、中日戰爭等等,簡稱抗戰,中國共產黨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稱其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日本稱其為日華戰爭(日語:日中戦爭)或支那事變(支那事変),西方國家多數稱其為第二次中日戰爭(把甲午戰爭稱為「第一次中日戰爭」)。 抗日戰爭結束於1945年8月15日,但對於其開始的時間存在爭議。比較普遍的觀點認為,全面的抗日戰爭起於1937年7月7日的盧溝橋事變,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時結束,歷時九十七月又八天,共為八年,八年抗戰名稱因此而來。另一種觀點認為這場戰爭可追溯到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變,這是政府私下主導的局部抗戰的開始,因此又有十四年抗戰之說。但期間6年,中日雙方出於各自原因,始終控制戰爭規模沒有擴大到國戰。也有觀點認為,1941年12月9日在珍珠港事件爆發後兩天,中華民國政府才公開宣布正式同日本宣戰,因為依據當時中國落後的重工業水平和國際地位,提前公開宣戰,只能面對國際武器禁運,無法彌補戰爭損失。如果這樣,抗日戰爭歷時不到4年。在這段時間里,戰爭擴大到整個太平洋地區,中國和美國、英國等同盟國共同抗日,而中國的抗戰也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的一部分。最後,日本敗退,戰爭以同盟國勝利而結束。
編輯本段戰爭釋名
習慣上,中國人所說的「抗日戰爭」一般指稱「中國抗日戰爭」。但各地華人習慣上也將各自國家或地區同時期反抗日本侵略的戰爭稱為「抗日戰爭」,並將其和中國抗日戰爭視為一體,或作為它們的總稱。「中國抗日戰爭」在中國大陸地區也被稱作「八年抗戰」(從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 抗日戰爭
後,中國最高領導人蔣介石於7月31日發表《告全體將士書》宣告全面抗戰開始算起),但在世界其他地區一般被稱作「十四年抗戰」(於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算起)。這場戰爭在日本被稱為「日中戰爭」。日本也習慣把「珍珠港事變」以前的中國抗日戰爭稱為所謂的「支那事變」或所謂的「日華事變」,原因是當時日本帝國並未和中華民國相互正式宣戰,因此「技術上」並非一場戰爭。「珍珠港事件」爆發以後的中國抗日戰爭,則被日本視為「大東亞戰爭」(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太平洋戰場、中國戰場和印緬戰場)的一部分。
編輯本段主要特徵
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全民參戰的一場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戰爭。是中國人民取得完全徹底勝利的一場戰爭。其主要特徵有5條:1、全國共同抗戰。2、國共兩黨在民族大義面前,開始第二次合作。3、兩個抗日戰場,中國國民黨面對日軍海陸軍的正面戰場和中國共產黨開辟的敵後戰場。4、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部分,得到了包括美國在內的全世界人民的支援,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主要戰場之一,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徹底結束。5、抗日戰爭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反侵略戰爭,中國人民空前團結起來,浴血奮戰,前仆後繼,付出了巨大的犧牲。
❹ 有哪些關於抗日戰爭的孤事情簡單說一說
二戰侵華日軍第十八師團絕對是「惡魔」化身,其對中國人民欠下的累累血債用人神共憤也不足以形容萬一。
1932年1月28日,日軍侵略我上海發動了淞滬戰役。當時的日軍第十八師團稱「久米師團」,作為日軍進攻上海主力,日軍第十八師團一路奸殺擄掠欠下中國人民第一筆血債。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第十八師團從杭州灣登陸通過安徽廣德再拿下撫湖,堵住我守衛南京的官兵西撤後路。並以主力從西南側翼向南京方向攻擊。南京淪陷,十八師團獸兵展開屠殺我無辜平民姦淫我可憐姐妹競賽。十八師團獸行震驚世界,天地失色,江湖嗚咽。
隨後,第十八師團橫掃越南、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象狂風掃落葉將英、法兩國殖民軍掃出上述國家。1942年3月進入緬甸迅速拿下全緬主要城市和戰略要地,肆意蹂躪玩弄中英聯軍,使6萬1千多名中國遠征軍將士葬身於緬甸原始叢林。當時,十八師團的獸兵抓住中國遠征軍女兵後就地輪奸,再割乳開膛剖腹弄死。
作為中國遠征軍主力之一的新三十八師師長孫立人將軍對日軍獸行,泣血立誓要將這些野獸埋葬在野人山,為死去的姐妹雪恥報仇。
中國千百位抗日將軍中,只有孫立人將軍敢講這話,敢做這事,能做成這事。
中國遠征軍第一次遠征幾乎全軍覆滅,只有孫立人的新三十八師雖敗猶榮,揚威緬北讓美英盟國刮目相看中國軍隊。仁安羌一役,孫立人率113團1000多人殺入八倍於我軍的日軍重圍中,殺日軍千餘人,救出7000多英軍,500多名盟國記者和傳教士,並將被日軍奪去的英軍200多件重裝備奪回送還英軍。向來狂妄自大的英軍第一次高呼中國萬歲,中國軍隊萬歲。
當杜聿明率第五軍及二十二師一頭扎進野人山,開始慘絕人寰的魔鬼死亡之旅時,孫立人再次抗命,率部從另一條路沖殺西撤,全師基本滿員到達印度阿薩姆邦的邊境小鎮列多,其後轉過身來接應第五軍和二十二師,救出近2000人。至此,孫立人的新三十八師沒有打過一次敗仗,官兵損失雖近2000人,但擊斃殺傷日寇4000人以上。同以師級編制比較,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沒有一個師達到這樣輝煌的戰績比例。
盟軍總司令--美國總統羅斯福致電孫立人,對他的指揮才能和英勇作戰精神給予表彰並大加贊頌,說其「智勇雙全,膽識過人,足為盟軍之楷模。」
羅斯福如此看重孫立人,還因為孫立人有著軍人最顯著的特質--頂天立地絕不跪著生寧願站著死的那股人間英雄氣。新三十八師撤到印度境內,英軍駐印東方警備軍團軍團長艾爾文中將竟要繳新三十八師的械,因為這里是大英帝國的領地。孫立人命令全師就地構築工事,擦拭武器,准備教訓這個不知天高厚的英軍中將。讓艾爾文吃驚的是,新三十八師非但重機槍等武器齊裝,連火炮都完好無損。老天,大英帝國退到印度的官兵除了留下半死不活的一條命,甚至連下身的遮羞布全丟了--------
艾爾文沒有敢繳新三十八師的械,反而送來了大批給養,還破例給全師的官兵發了薪餉--印度盧比。
在史迪威將軍的奔走努力下,新三十八師改編為獨立師,於1942年7月15日開赴印度比哈爾邦的藍姆伽整訓。隨後,撤退到印度的所有中國遠征軍部隊全部集中藍姆伽接受美軍裝備和訓練。
撤到印度的中國遠征軍在印度藍姆伽經過一年多的嚴格訓練,於1943年年底前終於踏上了復仇之路。孫立人將軍已提升為中國遠征軍新一軍副軍長仍兼新三十八師師長,並經史迪威將軍提議批准擔任戰區指揮官。這也是中國將軍第一次實際掌控,並指揮英國等軍隊的盟軍一線最高指揮員。
英國只想保住印度,對收復緬甸打通中印交通線毫無興趣。史迪威將軍和孫立人將軍單獨商討制定反攻緬北計劃,史迪威提出了五個進攻方向和目標。孫立人將軍堅決選擇了日本精銳主力十八師團為主攻目標。1943年10月24日,擔任反攻戰役開路先鋒任務的新三十八師開進野人山。新三十八師官兵撤退時沒有走這條路,野人山叢林中遍地中國軍人的白骨和銹跡斑斑的槍支,偶然發現的骷髏頭上那一縷長長的黑發,彷彿訴說著中國軍中兄弟姐妹臨死前的悲愴。新三十八師官兵一路埋葬忠骨,並在昔日的戰友的白骨指引下直撲日軍第十八師團構築於野人山中的防禦陣地。
首戰日軍第十八師團「鬼門關」要塞區,孫將軍指揮114團一舉拿下12個山頭,殺日寇900餘名。再戰拉家蘇,112團一路過關殺敵,陷入日寇重圍。孫將軍率113團、114團主力反包圍,112團從內殺出。雙方在於家邦激戰競日。英軍近在咫寸怯敵而不敢援。此時新三十八師的火力、士氣、單兵作戰能力均優於日軍王牌部隊第十八師團。而當面就是殺我同胞奸我姐妹的日軍獸兵部隊,中國官兵人人振奮,個個奮勇,復仇的怒火化作了殺敵的行動。此役,日軍第十八師團被我殲滅2個聯隊另擊潰3個聯隊,擊斃日軍聯隊長長久大佐以下2700餘人,活捉日軍官兵400餘人。
這群俘虜全是日軍第十八師團52、53、55聯隊的官兵,日軍第十八師團開始並沒有進入南京,最先進入南京的日軍開展殺人、奸殺我同胞的競賽獸行傳來,第十八師團象吃了搖頭丸般興奮,從撫湖一路搶殺、奸殺我同胞奔向南京。其中53、55聯隊後來進入南京觀摩日軍戰果,為了證明自己比其它日軍更能殺中國平民,更能奸殺中國婦女,在南京進行最後的「打掃」戰場行動,分別在南京鼓樓、下關,進入居民家逢人便殺,見女無論老少必奸殺------
新三十八師官兵從這群日本俘虜身上還搜出了象徵其英雄戰功標志的記錄,其中一名日本少佐自入侵中國以來,殺中國平民78人,奸殺中國婦女49人-------這群日軍俘虜中殺我平民最少的也有20餘人,而姦汙殺害中國婦女數量更多。一名日本俘虜說:因為隨時為天皇獻身的可能發生,所到中國一地必找奸中國女人已成自然習慣------
在場的114團團長李鴻對一名說到奸殺中國婦女時臉上露出笑容的日本少佐吼道:軍人刀對刀槍對槍死於對方手下,技不如人無怨無悔。軍隊屠殺平民,奸殺無辜弱女子,只有畜生才做得出來,今天你們的報應到了。
中國官兵憤怒地紛紛要求上司搶殺這批毫無人性的日軍野獸。為此,112團團長陳鳴人和114團團長李鴻向孫立人請示如何處理這批俘虜?
孫立人一揮手,說:凡是到過中國,尤其是參與了南京大屠殺的日本獸兵,統統活埋一個也不留。
這400多名沾滿人類鮮血,欠下中國無數命債的「兩腳」獸,終被活埋於野人山。
此後孫立人任新一軍軍長。在新六軍調回國內後,新一軍在緬甸單挑日軍第十八師團、第五師團,所向披靡,橫掃日軍,解放緬甸全境。
❺ 800字抗日戰爭作文
今天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68年前的今天,我們抗日勝利了,日本無條件投降。所有國人都會把今天這個日子銘記於心的。中國的抗日戰爭為何取得勝利?直到今天,國際軍事歷史界仍有興趣地問:為什麼二戰前的阿爾巴尼亞亡國了?為什麼西班牙共和國在那麼多的國際援助下失敗了?而中國的抗日長達14年,長期處於孤軍奮戰,鮮有外援,最終卻贏得了勝利!真實令人不可思議!
大而弱的中國卻打敗了小而強的日本,取得了反侵略戰爭的勝利。要知道,在抗日戰爭以前,也有許多人認為中國武器不如日本,如果抗日的話,將會同阿爾巴尼亞一樣地滅亡,這種亡國論的觀點在後來被擊得粉碎。到底是什麼原因使中國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抗日戰爭是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統一戰線旗幟下,由中國各族人民和海外華僑廣泛參加的全民抗戰。
實行人民抗戰,是打敗日本侵略者最有效的途徑,這是奪取勝利的關鍵。抗日戰爭,由於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有八路軍、新四軍等主力兵團為骨幹,有敵後各根據地廣大人民群眾的參加,因此它具有深遠的計劃性、廣泛性和持久性,在整個敵後戰場,抗日軍民以普遍的游擊戰與運動戰相結合。許多國家的政府代表人民的利益強裂譴責日本的侵略行為,並向中國提供了大量的物質援助。
從1937年到1944年,美、蘇、英、法等四國向中國貸款約為10.478億美元,1.5億英鎊,10.3億法郎。由此可見,抗日戰爭,不僅是中國的事,也是亞洲的事,世界的事。抗日戰爭中,中國獲得的同情與援助體現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國際力量間的相互協作,體現出國際主義精神,對中國抗戰勝利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