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戰爭 > 中國鴉片戰爭的原因是什麼

中國鴉片戰爭的原因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1-03-01 07:57:33

❶ 鴉片戰爭中國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主要原因:長期的吏治腐敗、政局混亂,國力衰弱
客觀原因:中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體制已經不能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導致國力的減弱。
啟示:生產力的發展一定要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落後就要挨打。

❷ 中國戰敗的原因是什麼,鴉片戰爭對中國的影響如何

鴉片戰爭中國戰敗的關鍵原因在於落後的封建主義無法戰勝先進的資本主義。封建主義的落後體現在保守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上、體現於中央集權的專制統治上、更體現在閉關鎖國的對外政策上,它使中國無論在政治制度、在經濟發展、還是在軍事武器、包括思想觀念等方面都落後於英國,因此,鴉片戰爭的失敗也就是必然了。
鴉片戰爭中國的失敗,固然有中國落後、政策因素、軍隊素質、以及思想觀念的因素,但是,就其本質而言,它是封建主義全面落後於資本主義的必然結果。
1840年爆發的鴉片戰爭是資本主義英國用武力打開中國大門的一場侵略戰爭。經過鴉片戰爭,英、美、法三國強迫中國簽訂不平等條約,給中國帶來了深重災難和巨大屈辱,對中國社會發展產生了轉折性的影響。

一. 中國社會性質發生了根本性改變

這些不平等條約給中國帶來了巨大影響:政治上,雖然清政府依舊進行著統治,但已受到資本主義列強的干涉和控制,中國的領土、司法、關稅等大量主權遭到了嚴重破壞。經濟上,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日益解體,逐漸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商品推銷市場和原料供給地。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社會性質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隨著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必必然發生變化。鴉片戰爭前,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主要矛盾有兩對,即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而且,隨著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深入,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成為各種社會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同時,中國革命任務也必然發生變化。鴉片戰爭前,中國革命的性質是農民階級的反封建斗爭。從鴉片戰爭開始,中國人民肩負起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反對本國封建統治的雙重革命任務。從此,中國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二. 中國經濟主權遭到嚴重破壞

片戰爭後短短幾年,英國等西方列強利用侵略特權,向中國瘋狂傾銷商品,特別是洋布、洋棉充斥中國沿海市場,使中國東南沿海傳統的棉紡織業幾近破產。此外,外商還操縱中國的絲、茶等大宗貨物的出口貿易,使中國的絲、茶生產服從於世界資本主義市場的需要,中國逐漸成為列強的原料產地。這樣,中國自然經濟開始解體,逐漸被捲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

三. 清政府財政更加困難,盤剝加重,階級矛盾進一步激化

從乾隆後期開始,清政府在財政上就已經是國庫虧空、入不敷出。而《南京條約》又迫使清政府向英國支付戰爭賠款2100萬銀元,加之列強繼續向中國走私鴉片、大肆傾銷商品、控制貿易,致使白銀大量外流。清政府為支付戰爭賠款,解決日益嚴重的財政危機,不斷增加稅收,加緊搜刮人民,貪官污吏、土豪劣紳也乘機勒索盤剝百姓,最終導致階級矛盾進一步激化,促成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

四. 新的思想萌發,封建思想受到一定的沖擊

鴉片戰爭的炮聲,把當時較先進的知識分子從「天朝上國」的夢幻中驚醒,他們憂國憂民,尋找救國救民之路,產生了從抵抗侵略出發而向西方學習的思想,從而發出「外抗強敵,內求改革」的呼聲,中國思想界出現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這股新思潮的核心內容是要求學習西方、「師夷長技以制夷」,認識世界和走向世界;尋求強國御海之道,擺脫落後挨打的局面,實現民族振興。但本質上還帶有維護封建統治的色彩。

綜上所述,鴉片戰爭是中國遭受外國資本主義奴役的起點,它使中國由封建社會開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轉化,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❸ 第一次鴉片戰爭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林則徐虎門硝煙引起英國不滿 。英國企圖打開中國市場,傾銷產品,掠奪原料,把中國淪為其殖民地。

1839年6月3日(清宣宗道光十九年歲次己亥四月廿二),林則徐下令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鴉片,至6月25日結束,共歷時23天,銷毀鴉片19187箱和2119袋,總重量2376254斤。

此事後來成為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導火線,《南京條約》也是此次戰爭時政簽訂的。虎門銷煙間接導致了不平等條約給華夏人民帶來的傷害(割地賠款)。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國政府以林則徐虎門銷煙等為借口,決定派出遠征軍侵華。

1840年6月,英軍艦船47艘、陸軍4000人在海軍少將懿律(Anthony Blaxland Stransham)、駐華商務監督義律(Charles Elliott)率領下,陸續抵達廣東珠江口外,封鎖海口,鴉片戰爭開始。

(3)中國鴉片戰爭的原因是什麼擴展閱讀:

鴉片戰爭以中國失敗並賠款割地告終。中英雙方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中國開始向外國割地、賠款、商定關稅,嚴重危害中國主權,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喪失獨立自主的地位,並促進了自然經濟的解體。

同時,鴉片戰爭也揭開了近代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歷史新篇章。

鴉片戰爭的勝敗反映了當時東西方科技以軍事為主的巨大差距,打破了清政府「天朝上國」的美夢,內憂外患紛至沓來,封建社會危機四伏,促使一批政治眼光比較敏銳的封建知識分子,進一步去探索和尋找中國社會擺脫困境與危機的良策。

他們以傳統經學為依託,以匡時救世為己任,對內主張整飭吏治,改革弊政;對外提倡學習西技,抵抗侵略,從而逐漸在地主階級中形成一股經世致用的社會思潮。

❹ 鴉片戰爭中,中國慘敗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第一次鴉片戰爭自1840年6月開始,到1842年8月結束,歷時兩年零兩個月。這次戰爭,英國先後出動軍艦二十八艘(裝備火炮約八百門),各種船隻約八十艘,兵員總數約一萬五千餘人。以這樣規模的一支軍隊,竟把擁有四億人口和近九十萬常備軍的中國打敗了。清王朝雖從全國各地調兵遣將,動用了可能動用的各種武器裝備,卻未打過一次大的勝仗,也未守住或克復過一個重要城鎮,最後不得不與英方簽訂屈辱的《南京條約》。這就告訴人們,經濟、政治、軍事落後的國家,其領土主權的完整和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是很難得到有效保障的。 從作戰雙方條件的對比來看,各有短長。英國當時處於資本主義上升時期,工業生產和科學文化發達,國家富強。中國則是一個沒落的封建帝國,沒有機器工業,農業和手工業生產長期停滯不前,政治反動腐敗,科學文化遭到窒息,國內階級矛盾日益尖銳;但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物產豐富,與英國相比,擁有人力物力資源的優勢。軍事方面,英國軍隊的數量雖然不多,但資本主義的工業生產為它提供了優良的武器裝備,軍事制度有了較大的改革,海軍已稱霸世界,陸軍也屬當時世界上戰鬥力最強的資產階級軍隊之一。清軍在數量上大大超過英軍,但裝備陳舊,軍制落後,是一支戰鬥力相當有限的封建軍隊。鴉片戰爭是英國政府一手策劃和挑起來的,中國是被侵略的一方,真理和正義完全在中國一邊,容易激發官兵的抗戰熱情,並取得人民的廣泛支持,加上本土作戰,補給方便,情況熟悉,有利條件是不少的。英軍則出師不義,遭到本國人民和各國人民的反對;加之勞師遠征,兵力有限,遠離後方,補給困難,異國作戰,人地生疏,不利條件很多。英軍在武器裝備和軍隊素質等方面的優勢,往往因受不利條件的制約而削弱;而清軍的不利條件,可以由兵力上的優勢以及有利的地理與人民條件予以彌補。所以,清政府如能充分利用和發揮自身的有利條件,克服不利因素,是有可能爭取戰爭勝利的。但戰爭的結局卻是清軍遭到失敗,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一、政治腐敗,經濟落後 恩格斯指出:「暴力的勝利是以武器的生產為基礎的,而武器的生產又是以整個生產為基礎,因而是以『經濟力量』,以『經濟情況』,以暴力所擁有的物質資料為基礎的。」清王朝統治下的中國,由於最高統治當局昏憒無能,窮奢極欲,因循守舊,固步自封,不但使整個國家機器(包括軍隊在內)彌漫著腐敗氣息,而且由於實行殘酷的封建經濟剝削和民族壓迫,弄得民不聊生,社會生產力不斷遭到破壞,經濟狀況極端落後,從而大大削弱了戰爭賴以取勝的經濟基礎。在戰爭過程中,清廷又動搖妥協,仇視人民,打擊主戰派,重用投降派,顛倒黑白,混淆是非,破壞了團結對敵的政治基礎。這些,乃是中國在鴉片戰爭中遭到失敗的根本原因。 二、閉關鎖國,不明敵情 清王朝夜郎自大,閉關自守,以「天朝」大國自詡,視外國為「蠻夷」,對國外的先進思想和科學技術,往往當作「邪說」、「淫技」而拒絕傳入。清政府不僅沒有研究外國的專門機構,而且反對任何人這樣做,因而對西歐資本主義列強的社會制度、經濟實力和軍隊狀況等方面的了解甚微。虎門銷煙後,英國政府決定調集軍隊,發動侵華戰爭,清廷竟毫無察覺,及至英軍封鎖珠江口,侵佔定海,兵臨大沽,對其侵略意圖仍茫然無知。 在戰爭過程中,清廷對敵情仍不注意偵察和研究,往往根據各省督撫大臣的片面奏報,作出錯誤的判斷。1840年秋,英軍因季節和疫病等原因返棹南下,清廷卻認為「夷情恭順」,趕緊下令沿海各省裁撤防兵。時過不久,英軍就進犯珠江,只好被迫宣戰。1841年夏,廣州反攻未成,卻輕信謊報,復令酌撤沿海防兵。未幾,英軍又陷廈門、定海。1842年夏,英軍侵入長江下游,也是出乎清廷意料之外的。反之,英軍則隨時注意對清軍情況的偵察與研究,常能及時獲得清軍的情報,採取先發制人或防範措施。 清朝統治者既不了解英國發動侵華戰爭的真正目的,也不了解英軍的戰略意圖,一再地作出錯誤的決策,焉能不導致抗英戰爭於失敗?!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三、戰守無策,指導無能 以道光帝為首的清朝最高統治當局昏庸無能,平時既不講求治兵之道,也不深研戰守之策。國防布局,因循防內重於防外的舊章,沿海兵寡力弱,又無戰略機動部隊。往往抽兵數千,牽動數省;且千里赴援,遠水近火。戰火臨頭,既不知敵,又不知己,倉卒應戰,自然無法實施正確的戰爭指導。戰爭過程中,清廷先則輕敵如蟻,繼則畏敵如虎;對於戰守大計,只能籠統地提出什麼「先威後德」、「大張撻伐,聚而殲旃」、「沿海一體嚴密防範」之類的陳詞濫調,提不出任何切合實際的戰略方針和作戰原則。可是,軍政大權卻又高度集中,和戰大事操於皇帝一人之手。前線作戰,事無巨細,都決策於北京,而當時通信不便,上下情況隔膜,前方將帥無權根據具體情況機斷行事,即使朝廷作出的決策明顯落後於形勢,也不得不遵照執行。道光帝顢頇無能,主觀隨意,時而言戰,時而乞和,時而增兵,時而裁撤,弄得下面無所適從,嚴重地束縛了前方將帥的手腳。加之清廷對全國的戰事又缺乏統一及時的指揮,以致各戰區常常出現各自為政的現象,使英軍有機可乘。 四、將領保守,戰術笨拙 清軍將領軍事思想保守落後,戰術呆板,指揮笨拙,只知消極防禦,不善於靈活擊敵。英軍雖有「船堅炮利」之長,但孤軍遠征,不耐久戰,更不利於深入內河內陸。當時有識之士有鑒於此,曾提出過引敵深入內河內陸,伺機予以奇襲、火攻等戰法。無奈前線大吏和將領多數只知株守炮壘,待敵進攻,不知巧布險勢,出奇致勝;只會一線設防,不知縱深機動。英軍沿海沿江登陸進攻,多是利用清軍設防的弱點,以艦炮正面轟擊,以登陸兵側翼上陸,行包圍攻擊。清軍前敵將領不知認真研究敵人的登陸戰法,改進自己的抗登陸戰術,以致屢蹈覆轍。倘能以炮壘為中堅,設奇兵於側後,待敵迂迴接近時,出其不意地伏擊或反擊之,則不難收破敵或挫敵之效。英軍深入廣州和浙江慈谿等地時,兵單勢孤,清軍有過不少殲敵良機,卻非但未能乘機殲敵,反為英軍所敗。前線將領指揮如此笨拙,豈有不敗之理?! 五、軍隊腐朽,軍民對立 受清王朝腐敗政治的影響,加上承平日久,清軍不僅武器落後,而且軍紀廢弛。將弁多同文官一樣,養尊處優,耽於安樂,不理營務。他們或坐吃空名,冒領軍餉,或勾結煙販,走私販私。軍中酗酒吸毒、聚賭挾妓者比比皆是。遇有軍事行動,公開勒索地方,強拉夫役,苛征暴斂,甚至強取豪奪,殺害良民。加以清朝統治者一向重八旗而輕綠營,造成軍內矛盾,而駐守各省的軍隊調往有事省區時,又出現「主軍」(本地軍隊)與「客軍」(外省軍隊)的矛盾。這些矛盾往往發展成尖銳對立,遇戰互不救援,見利競相搶奪,彼此爭功諉過,甚至自相廝殺。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此外,清軍不但平時欺壓人民,在外敵入侵的情況下依然與人民群眾站在對立的地位。英軍每入侵一個地方,當地的人民群眾便紛紛起而自衛,打擊敵人,表現出極大的抗戰積極性。可是,清廷和各地統兵大員,除林則徐等極少數有識之士外,一般都仇視人民。他們動輒誣蔑沿海地區「到處漢奸充斥」,聲稱「患不在外而在內」,甚至濫殺無辜。由於無視人民群眾的偉大作用,對於象臧紆青所建議的軍民結合、游擊戰與正規戰結合的「散戰」之法,自然不可能付諸實施。更有甚者,每遇征戰,軍隊便借機向人民群眾敲榨勒索。在浙東反攻作戰前,有的旗兵竟「沿途擄丁壯,掠板扉,以四民抬一兵卧而入城」。軍隊紀律如此敗壞,不僅很難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援與配合,其戰鬥力也勢難維持。 總之,清王朝政治腐敗,經濟落後,閉關自守,不明敵情,戰守無策,指導無能,將領保守,戰術笨拙,軍隊腐朽,軍民對立,所有這一切,正是它腐朽沒落的反映,也是招致戰爭失敗的主要原因。

❺ 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是什麼它對中國社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一、原因
1、國際背景:19世紀50年代,擴大殖民地成為列強的共同願望
2、根本原因:英法企圖借修約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
根本原因要從19世紀50年代世界形勢發展的特點來考慮。隨著工業革命的陸續完成,世界資本主義有了迅速發展,擴大國外市場,掠奪殖民地,已經成為資本主義列強的共同強烈願望。英、法、美等國根據已經取得的在中國的特權,一起向清政府提出「修約」的無理要求,就是企圖借機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當「修約」的要求遭到拒絕後,英法兩國就立即製造借口,發動武裝侵略,這就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
從英法發動這次侵略戰爭的原因看,其根本目的是與鴉片戰爭相同的、性質是一樣的,因此可以說第二次鴉片戰爭是鴉片戰爭的繼續
影響:這次戰爭使中國喪失了大片領土和主權。
中外反動勢力從此公開勾結,共同鎮壓人民革命。第二次鴉片戰爭是在太平天國已在中國南方建立了和清政府對峙的強大農民政權的形勢下發生的,通過這次戰爭攫取大量中國特權的外國侵略者逐漸認識到:堅持獨立自主的太平天國政權是絕不會承認這些不平等條約的,要想使這些特權實現,必須支持清朝的統治。而清朝統治者也開始認識到:必須藉助這些「洋人」的幫助,才能對抗太平天國運動,因而第二次鴉片戰爭剛一結束,在共同鎮壓人民革命的基礎上,中外反動勢力立即勾結起來。
2、經濟上:外國侵略勢力深入到中國內地,便利了列強傾銷商品,掠奪原料
所以: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半殖民化程度加深了

❻ 鴉片戰爭中國戰敗的原因是什麼

客觀原因,英國綜合國力強大
根因,中國落後的封建制度

❼ 中國歷史上鴉片戰爭起源的原因是什麼

英國的資本主義發展到既定的時候,需要大量的市場來傾銷工業品,而此時中國處於小農經回濟時代,經濟自答給自足,英國很難打開中國的市場,所以他們想到用鴉片來瓦解中國的經濟結構,之後,取得一定的成功,中國陷入鴉片困境,此時,林則徐提出了要禁煙,於是有了虎門銷煙,虎門銷煙觸動英國的暴力反撲,於是他們發動了鴉片戰爭。

❽ 鴉片戰爭中國失敗的最主要原因是什麼

1、在主觀上主要是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政治腐敗中國封建社會制度到了19世紀30年代,更加沒落腐朽,不僅經濟停滯,十分落後,削弱了戰爭賴以取勝的經濟基礎,而且整個統治集團內部,彌漫著享樂苟安,貪污腐化氣息。

2、客觀上敵人兵器佔有優勢,戰略戰術運用得當,能集中大部兵力轉沿海城市,佔領經濟命脈之地,戰斗中常以正面攻擊與側翼包抄相結合。

拓展資料

1840年,英國政府借口「保護通商口岸」,派兵侵略中國,6月,英軍艦隊到達廣州海面,因為廣州軍民在林則徐領導下防守嚴密,英軍無機可乘;轉攻廈門,也被擊退。

後來英軍乘浙江防務空虛,攻佔定海,並沿海北上攻佔天津海口大沽。清政府被洋槍洋炮嚇破了膽,把林則徐革職並派主降派直隸總督琦善代替林則徐任欽差大臣前往廣東。

1841年2月,英軍乘琦善撤除戰備,攻陷了廣州的虎門,5月又佔領了泥城、四方炮台,炮擊廣州。8月,英國擴大侵略戰爭,攻陷廈門。

第二年,英軍沿長江向下游進攻,6月攻陷吳淞,7月攻陷鎮江,進犯南京。腐朽的清政府向侵略者屈膝投降,於1842年8月,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

從此以後,帝國主義加緊了對中國的軍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侵略、控制和掠奪,使中國延續幾千年的封建社會逐步解體,成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參考資料:鴉片戰爭_網路

1840年6月28日 鴉片戰爭爆發-人民日報

❾ 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是:
一、中國與世界的關系
1、自清初到鴉片戰爭前夕,專清朝長期實屬行閉關政策,嚴重地阻礙著中國對外貿易和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
2、19世紀40年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為了擴大商品市場,爭奪原料產地,加緊了征服殖民地的活動,中國自然成為殖民主義者侵略擴張選擇的最佳對象。
二、中國與世界經濟往來
1、英國完成工業革命後,英國人希望中國能開放貿易。但是清朝認為中國什麼都不缺乏,沒必要與英國進行貿易,這使中英貿易為英國帶來龐大的貿易逆差。同時,中國對英國的入口貨需要抽百分之二十的高稅率,使英國經濟嚴重受損。
2、為了改變這種不利的貿易局面,英國資產階級採取了卑劣的手段,靠「毀滅人種」的方法,向中國大量走私特殊商品——鴉片,以獲得更大的利潤。
三、虎門銷煙引發戰爭。
1、鴉片貿易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嚴重危害,引起了清政府和廣大人民的重視。1838年12月,道光皇帝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派往廣東禁煙。
2、1839年3月,林則徐在虎門海灘將繳獲的鴉片當眾全部銷毀,並根據道光帝旨意,宣布正式封港,永遠斷絕和英國貿易。
3、英國為了維護經濟利益,開始了進攻中國,發動了第一次鴉片戰爭。

❿ 都說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起點,原因是什麼

因為是鴉片戰爭拉開了中國近代屈辱歷史的帷幕。雖然我們國家在這一場戰爭當中損失很多,但也確確實實的推動我們國家走出封建。因為他帶來了很多新的思想,在當時困苦屈辱的境地,激發國內無數愛國志士,迅速接納新的思想,投身於艱苦卓絕的斗爭中。

但幸運的是這位國家有最英勇的人民,於危難時刻挺身而出,帶領這個國家褪去陳舊的清服,割掉落後的辮子,與敵對方展開不懈斗爭,最終迎來今天這樣美好的局面,讓我們銘記先烈、珍惜現在!

與中國鴉片戰爭的原因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