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共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與抗日戰爭時期的不同土地政策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7-1937)
土地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和債務。
1、含義:指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實現農民土地所有制的革命。
2、背景: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形成;蔣介石發動圍剿,中共在根據地開展的。
3、原因:
(1)封建土地所有制阻礙生產力發展;
(2)是農民最根本的要求,也是中國民主革命和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
(3)只有進行土地革命,才能調動農民革命和生產積極性,鞏固和發展農村革命根據地,取得戰勝敵人的最基本條件。
4、區域:革命根據地
5、土地革命路線:
(1)內容:依靠貧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2)制定的依據:國內主要矛盾(階級矛盾即中國人民與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矛盾)。
6、作用(意義):
使廣大貧雇農在政治上翻了身,經濟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證;為保衛勝利果實,農民積極參軍參戰,發展生產;調動了一切反封建力量(如貧農、雇農、中農、富農、中小工商業者)。
抗日戰爭時期(1931-1945)
土地政策: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
1、背景:
(1)國民黨政策由對外轉向對內,由抗日轉向反共;1939年初,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確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動方針,掀起了反共高潮;
(2)日本對敵後抗日根據地進行「大掃盪」, 推行「三光」政策。
2、實質:承認地主對土地財產的所有權,同時保證農民的承佃權,即限制封建剝削。
3、制定的依據:
(1)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即由中國人民與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階級矛盾變為中日民族矛盾;
(2)國內形勢發生重大變化:國共兩黨由內戰到和平,由分裂對峙到合作抗日。
4、作用(意義):
(1)有利於減輕農民的負擔,改善農民的物質生活,提高農民抗日和生產的積極性;
(2)有利於聯合地主階級一致抗日,鞏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5、與1931年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土地政策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對地主土地所有權的處理方法.
(1)土地革命和抗日戰爭誰先擴展閱讀
土地政策指的是國家根據一定時期內的政治和經濟任務,在土地資源開發、利用、治理、保護和管理方面規定的行動准則。它是處理土地關系中各種矛盾的重要調節手段。
一般包括地權政策、土地金融政策和土地賦稅政策等。
土地政策制定原則:
1、目標明確:土地政策是為土地管理過程指明方向和提供依據,其目標既要與土地管理的目標對應,又要具體、明確;
2、全面、准確收集信息原則;
3、可行性原則;
4、多方案擇優原則;
5、系統性原則;
6、公共利益原則。
通常情況下土地政策對三大效益的選擇順序是生態效益、社會效益,最後才是經濟效益,也就是說保證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護人類的生態環境尤其是堅持公共利益優先原則是最主要的。
㈡ 土改是在國名革命時期,還是國共對峙抗日戰爭解放戰爭
中國歷史上三次土地改革
第一次是抗日戰爭時期(1941年),實行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意義:減輕了地主的封建剝削,改善了農民的物質生活,提高了農民抗日和生產的積極性,有利於聯合地主一致抗日。 解放初期土改
第二次是人民解放戰爭時期,1947年,中國共產黨召開全國土地會議,決定在解放區進行土地改革,制定了《中國土地法大綱》。大綱規定:沒收地主土地,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土地改革中,中共貫徹依靠貧農,團結中農,有步驟地有分別地消滅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發展農業生產的土地改革總路線。 意義:這種土地政策極大地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為了保衛勝利果實,翻身農民踴躍參軍,積極支援前線。農民的支持,成為解放戰爭迅速取得勝利的一個可靠保證。 土改
第三次是新中國成立後鞏固政權的斗爭時期,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階級的土地所有制。為減少阻力,孤立分化地主階級,以利於穩定民族資產階級,早日恢復發展農村經濟,實行了經濟上保存富農經濟,政治上中立富農的政策. 意義:1.1952年底,全國土改基本完成,3億多無地或少地的的農民分到了土地;2.徹底廢除了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徹底改變了農村的生產關系;3.廣大農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經濟上翻了身;4.農村生產力得到解放,為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國家工業化開辟了道路;5.進一步鞏固了工農聯盟和人民民主專政;6.摧毀了美蔣反動集團的社會基礎。
編輯本段三次土改的區別
三次之間的區別:第一次是民族主義時期,中日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一致抗日,全國一致反抗日本侵略。第二次是階級斗爭時期,中國人民與國民黨反動派的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實行有階級區分的土地政策,聯合貧下中農對抗資產階級。第三次是新中國成立後鞏固政權的措施,所以保留了富農經濟,減少生產力發展過程中的阻力,為經濟恢復建設提供穩定的保障。 第三次與前兩次的區別:1.范圍更廣(以往是在根據地或解放區進行,這次是在全國包括少數民族地區推行);2.目的有了新變化(以往是為了贏得革命的勝利,這次是為解放農村的生產力和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3.對富農實行了新的政策(以往是打擊或限制,這次採取了經濟上保存富農經濟,政治上中立富農的政策);4.影響更深遠(這次土改徹底廢除了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使農村生產力得到解放,為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國家工業化開辟了道路)。
編輯本段新土改
三中全會啟動新「土改」
30年前中國的改革就是肇始於農村,時至今日,高層再次部署新一輪改革由農村發軔。 土改
這也被看作是對改革開放30周年的一種充滿現實意義的紀念方式。十七屆三中全會將系統回顧總結30年來農村改革發展的進程和經驗教訓,部署新一輪農村改革。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在安徽省考察農村改革發展情況時表示,允許農民以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分析人士認為,胡錦濤在視察安徽時的講話為十七屆三中全會定下了基調,也透露出可能會有突破性的政策出台。
延長承包期農地要變「活」
農地承包經營權以多種形式流轉的實踐,或者說先期的實驗早在幾年前就已在浙江、成都、重慶等省市開始。在近期河南焦作沁陽舉行的農村土地的「競拍」,也開了土地「競拍」流轉的先河。 9月10日在河南視察的胡錦濤總書記對廣大農民說,實踐證明,在堅持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前提下,通過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規模經濟,是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子。 新土改革命的治國方略
9月30日,胡錦濤在安徽考察時對廣大農民說,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黨的農村政策的基石,不僅現有土地承包關系要保持穩定並長久不變,還要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同時,要根據農民的意願,允許農民以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適度規模經營。 在改革開放30周年的日子裡,在即將於10月9日召開的十七屆三中全會之前的一個月里,調研河南和安徽這兩個同位於中部地區的農業大省顯然具有深意。 有些專家據此表示,中央可能會延長土地經營權的年限,將農村土地的承包期從現在的30年延長到70年,同時允許土地「以多種形式流轉」。 這一系列的信號均顯示,農村土地將變「活」起來。而「活」的方向之一,就是讓農村土地在有限的條件下能夠產生適度規模經營,產生規模效益。北大農村金融研究所所長王曙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希望此次會議能夠在困擾農村經濟發展的一些主要症結上有所突破。他認為,農村改革的方向是逐步放開農村要素市場,健全農村土地、資金、勞動力市場,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 「30年農村改革,我們提倡統分結合(集體統一經營和家庭承包經營相結合),但基本是分而不合,這樣的小農經濟已經不適應當前全球化、大規模產業化的競爭要求。」他表示,中國必須有組織地實現由小農經濟向大農業的轉變。 在農村金融方面,他認為要做好兩項「對接」工作,一是把國家財政的惠農政策與農村金融機構對接,對於支持「三農」業務達到一定標準的金融機構給予一定的稅收減免和財政補貼。另外,要實現大金融機構與農村小金融組織的對接,比如委託貸款等。
期待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破題
新一輪農改是否涉及「小產權房」仍是各界關注的焦點。目前,農民宅基地房子並沒有產權。按照經濟學家厲以寧的說法,中國農民宅基地房子按照市場價值估計,高估有20萬億元,少估一點也有15萬億~18萬億元,如此巨量的房產沒有房產證是不合理的。「宅基地和建設其上的住宅無法流轉,無法抵押,直接制約了農民土地權益的實現。」 在談到林改經驗時,厲以寧談到,農業承包制未觸動城鄉二元體制,為此,新一輪改革不僅要解決集體農業林業承包土地的流轉問題,而且要解決農民宅基地的置換(即以宅基地換取城市住房、城市低保和城市戶口)問題,以及和宅基地上房屋的產權界定問題。 國土資源部政策法規司司長王守智也表示,目前中國還未建立起一套跟市場經濟完全接軌的土地管理制度,其中之一就是缺乏明晰的產權制度。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張曉山也表示,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所醞釀的成員權的利益如何體現仍是還富於民的題中之義
㈢ 比較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我黨的土地政策,不同時期有什麼不同
解放戰爭亦稱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援下,為推翻國民黨統治、解放全中國而進行的戰爭。
1945年8月,中國人民迎來了抗日戰爭的勝利。中國共產黨根據全國人民和平建國的迫切願望,同國民黨統治集團在重慶進行和平談判,努力避免內戰,實現國內和平,並試圖通過和平的方式實現中國的社會改革。1945年10月10日國共雙方簽訂了《雙十協定》。1946年1月10日簽訂了《停戰協定》。但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統治集團,卻在虛假地與中國共產黨進行和平談判的同時,積極進行內戰的准備。1946年6月底,在美帝國主義的支持下,國民黨反動派撕毀停戰協定和政協決議,悍然對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中國共產黨領導解放區軍民英勇地進行自衛,開始了偉大的人民解放戰爭。
解放戰爭共有三次戰役,分別是: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
遼沈戰役是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之間進行的。第一階段東北野戰軍主力南下,於10月15日打下錦州,殲敵10餘萬,俘敵東北「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范漢傑。截斷了北寧線,封閉了東北與華北的陸上通道。長春守敵動搖,一部起義,一部投誠,長春順利解放。第二階段從10月20日開始至28日,進行了遼西會戰,東北野戰軍全殲了妄圖重占錦州,奪路南逃的廖耀湘兵團10萬餘人。第三階段從10月29日至11月2日,東北野戰軍解放了沈陽和營口,東北全境得以解放。遼沈戰役共殲敵47萬人,解放了東北全境,連同其他戰場的勝利,人民解放軍上升為300萬人,國民黨軍隊則下降為290萬人。全國軍事形勢出現了一個新的轉折點。從此,人民解放軍不僅在質上佔了優勢,而且在數量上也佔了優勢。遼沈戰役的勝利,使得人民解放軍擁有了一個鞏固的具有一定工業基礎的戰略後方,並擁有了東北野戰軍這支近百萬的戰略預備隊,為以後解放平津與華北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這是中國革命的成功和中國和平的實現已經迫近的標志。」
淮海戰役從1948年11月6日發起,至1949年1月10日結束,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1月6日至22日。華東野戰軍主力在徐州以東碾庄地區,圍殲敵人黃伯韜兵團,擊斃敵兵團司令黃伯韜。敵第三綏靖區副司令官、中共地下黨員何基灃、張克俠率部23000人在賈汪、台兒庄地區起義。從11月23日至12月15日,是淮海戰役的第二階段。主要作戰目標是殲滅由豫南趕來增援而孤軍突擊的黃維兵團。中原野戰軍在華東野戰軍一部的配合下,全殲敵第十二兵團於雙堆集地區,生俘兵團司令黃維。在此期間,國民黨徐州「剿總」副總司令杜聿明率領邱清泉、李彌、孫元良三個兵團撤離徐州,被華東野戰軍主力合圍在陳官莊一帶,孫元良兵團被殲滅。第三階段從12月16日至1949年1月10日。人民解放軍發起總攻,全殲邱清泉、李彌兩個兵團,擊斃兵團司令邱清泉,生俘副總司令杜聿明。至此,淮海戰役勝利結束。這次戰役共計殲敵55.5萬人,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的地區。國民黨統治的心臟地帶京、滬一帶完全暴露於人民解放軍的攻擊之下。
平津戰役是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之間進行的。平津戰役第一階段從1948年11月29日至12月21日,根據中共中央軍委確定的對平、津、張實行圍而不打或割而不圍的作戰方針,人民解放軍完成了對平、津、張的戰略包圍和戰役分割任務,使敵人失去南逃或西竄的可能,造成了解放軍從容殲敵的態勢。第二階段從12月21日至1949年1月15日,人民解放軍按照先打兩頭、後取中間的作戰方針,先殲滅新保安之敵兩個師,接著殲滅由張家口突圍之敵七個師,並於1月14日總攻天津,全殲守敵13萬人,生俘敵警備司令陳長捷。第三階段從1月16日至31日,在中共北平地下黨組織和民主黨派無黨派愛國人士的有力地促進下,經過談判,傅作義率部25萬餘人接受和平改編,北平和平解放。整個平津戰役共殲滅和改編敵軍達52萬人,華北基本上獲得解放,並使華北、東北這兩大解放區完全連成一片。
三大戰役的勝利,使人民群眾勝利地完成了與敵主力的戰略決戰。三大戰役共進行了142天,殲滅敵人173個師,共計154萬多人。連同在此期間其他地區的作戰,人民解放軍共計殲敵182萬人。這意味著國民黨賴以維持其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基本上已被消滅殆盡。三大戰役的勝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鞏固基礎。
1945年,毛澤東赴重慶談判
從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人民解放軍處於戰略防禦階段。戰爭主要在解放區進行。中國共產黨制定了放手發動群眾,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建立最廣泛的民主統一戰線的政治方針,以及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以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的軍事方針。人民解放軍在這些正確方針的指導下,前8個月粉碎了國民黨的全面進攻;後4個月努力打破國民黨的重點進攻。同時,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國民黨統治區人民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的民主愛國運動也逐步高漲,形成了反對蔣介石反動統治的第二條戰線,使蔣介石處於全國人民的包圍之中。
1948年,朱德與陳毅部署豫東戰役
從1947年7月起,人民解放軍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以主力打到外線去,將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在外線大量殲敵,迅速改變了敵我力量的對比。與此同時,在解放區徹底實行了土地改革,開展了整黨和新式整軍運動。從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軍先後進行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基本上殲滅了國民黨軍主力,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地區。1949年3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開七屆二中全會,決定了黨對取得全國勝利以及在全國勝利以後的基本政策,
中共淮海戰役總前委成員:
粟裕、鄧小平、劉伯承、陳毅、譚震林
批准了毛澤東主席關於以八項條件作為與南京政府進行和平談判的基礎的聲明。為了早日結束戰爭,4月1日, 以周恩來為首席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代表團同以張治中為首席代表的國民黨政府代表團在北平開始舉行談判。4月15日,中共代表團將《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送交國民黨政府代表團。但是在南京的國民黨政府拒絕接受這個協定,談判宣告破裂。由於國民黨政府拒絕簽訂國內和平協定,1949年4月21日,毛澤東、朱德發布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由總前委書記鄧小平統一指揮的第二、第三野戰軍(原中原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發起渡江戰役,
渡江部隊沖上長江南岸
一舉摧毀了國民黨軍的「長江防線」。4月23日解放軍佔領南京,宣告了延續22年的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覆滅。 隨後,人民解放軍各路大軍繼續向中南、西北、西南各省舉行勝利大進軍, 分別以戰斗方式或和平方式, 迅速解決殘余敵人,解放廣大國土。到1949年9月底,除西南和廣東、廣西部分地區外,全國大陸絕大部分地區獲得解放。國民黨蔣介石集團終於被人民趕出中國大陸。
從1946年7月至1949年9月,人民解放軍在3年多的解放戰爭中,共殲滅國民黨軍625萬餘人,摧毀了國民黨各級反動政權,從根本上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治。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
㈣ 土地革命、抗日戰爭、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年代劃分
中共在新民主主義革命(1919-1949年)時期的土地政策分為三個階段: 1、國共十年對峙時期(1927-1937年),在農村革命根據地實行土地革命,總路線「依靠貧農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為農民土地所有制。」簡單講,就是「打土豪,分田地」 、1927-1937 國共第一次戰爭時期,共產黨實行的是打到土豪劣紳分田地,把土地均分給農民 原因:這主要是利用農民的積極性來外對國民黨統治,爭取農村包圍城市取得勝利。 2、抗日戰爭時期(1937-1945年)由於國內主要矛盾變化,組織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團結一切可以團結力量抗戰,在抗日根據地實行「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政策。既團結了地主,也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鞏固統一戰線。 原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打倒日本帝國主義。 3、解放戰爭時期(1945-1949年)抗戰結束,矛盾變化。在解放區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沒收地主土地分給農民,農民的支持是解放戰爭迅速勝利的可靠保證。按照《中國土地大綱》要求,實行的是耕者有其田的制度,主要還是團結貧下中農,限制富農,打到地主,均分土地。 原因:爭取農民支持,取得解放戰爭勝利
㈤ 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的土地改革有什麼共同點
1、土地復革命時期
沒收一制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階級的土地,平均分配土地和生產資料。
2、抗日戰爭時期
抗日戰爭時期,在我黨的抗日根據地實行減租減息的土地政策,調動了廣大農民的抗日積極性,又有利於爭取地主資產階級。
3、解放戰爭時期
將減租減息的政策改為沒收地主土地分配給農民的政策,平均分配所的土地。
㈥ 國民革命和土地革命分別是什麼時間發生的
1、國民革命,亦稱「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或「大革命」,是指1924至1927年中國人民在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合作領導下進行的國內革命戰爭,是中國人民反對北洋軍閥統治的戰爭和政治運動。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國民革命興起。在中國共產黨的積極參與和努力下,大革命風暴迅速席捲全國。1927年蔣介石和汪精衛先後「清共」,國共合作破裂。
2、土地革命指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1924~1927年,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大革命,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的合作下曾經取得很大勝利。
然而,1927年4月和7月,中國國民黨內的蔣介石、汪精衛集團先後背叛孫中山制定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和反帝反封建的綱領,勾結帝國主義,發動反革命政變,血腥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人民,使大革命最後遭到失敗。
蔣介石集團在帝國主義支持下,攫取了全國性政權,建立起強大的軍事力量,代表帝國主義和中國地主階級、買辦資產階級的利益,對中國人民實行殘暴統治。中國共產黨為了完成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領導人民繼續戰斗,開始了土地革命戰爭的新的歷史時期。
(6)土地革命和抗日戰爭誰先擴展閱讀
土地革命和武裝暴動是中共「八七」會議的產物。其直接目的是反抗國民黨的武裝鎮壓,也就是1927年南京蔣介石發動的「四·一二」和武漢汪精衛發動的「七·一五」兩個事變中對共產黨人及其追隨者(主要是工運和農運中的工人、農民及學生)的大批殺戮。
事變和鎮壓的確殘酷,死屍遍地,血流成河,駭人聽聞。但今日冷靜下來看,事變發生又有其復雜的原因。拋開其他因素不論,當時海陸豐、湖湘一帶火一樣的農民運動中對鄉村豪紳、地主在政治上、經濟上包括尊嚴、人身的暴力式清算,就是不可忽視的原因。
清算如毛澤東所述:「把紳士打在地下,甚至用腳踏上」,諸凡針對豪紳的「殺豬出谷」、「戴高帽子游鄉」、「清算」、「罰款」、「不準退佃」、「減租減押」、「大示威」、「關監獄」、「驅逐」、「槍斃」,農會「為所欲為,一切反常,竟在鄉村造成一種恐怖現象」
那時國民黨中上層和部隊中的軍官有相當一部分來自紳士、地主家庭,過火的農民運動激起他們的仇視是必然的。一些國民黨右派(包括蔣介石)斥責發動農民運動的共產黨員是「罪犯」,鎮壓就是不可避免的。
㈦ 土地革命的三個時期(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抗戰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為什麼要這樣演變,有什麼意義
(一)調查土抄地和人襲口,劃分階級;
(二)發動群眾清理地主財產,焚毀田契、債約和帳簿,把牲畜、房屋分給貧雇家,現金和金銀器交公。
(三)丈量土地,進行分配,公開宣布分配方案,插標定界,標簽上寫明田主、丘名、地名和面積。
土地革命使廣大貧雇家政治上翻了身,經濟上分到土地,
土地革命生活上得到保證。為了保衛勝利果實,他們積極參軍參戰,努力發展生產。湘鄂贛革命根據地,僅半年之內,參加紅軍的翻身農民達3萬多人。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黃安七里坪的一個招兵站,一天就招收800名農民入伍。
㈧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是什麼時候,是怎麼一回事啊
土地改革運動是指新中國建立初期在新解放區開展的土地制度改革斗爭。沒收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是中國民主革命的一項基本任務。
㈨ 土地革命戰爭發生在什麼時候
土地革命戰爭是1927年至1937年間,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工農紅軍堅持農村根據地建設,建立工農民主政權,反對國民黨統治的革命戰爭。又稱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
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之後,中國共產黨創建了工農革命軍,又稱紅軍。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到江西井岡山地區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爭,多次粉碎國民黨軍的「會剿」。同時,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土地制度,建立共產黨的地方組織和蘇維埃政府,實行工農武裝割據,創造了新的經驗。同時,在南方許多地方和陝西北部也出現了許多革命根據地。
1929年3月~1930年10月,國民黨新軍閥混戰,各地紅軍乘機積極發展。從1930年開始,蔣介石以重兵進攻中央蘇區,連續三次大規模「圍剿」,均被紅軍粉碎。1933年2月,蔣介石以40萬人的兵力對中央蘇區發動第四次「圍剿」,紅一方面軍主力在周恩來、朱德指揮下,取得第四次反「圍剿」的勝利。1933年,蔣介石不顧日軍侵華造成的嚴重民族危機,仍然集中50萬人的兵力於9月下旬開始對中央蘇區進行第五次「圍剿」。在中共臨時中央政治局「左」的思想路線指導下,實行軍事冒險主義,紅軍遭到極為嚴重的傷亡。1934年10月,中央紅軍被迫實行戰略轉移,開始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湘鄂西蘇區、鄂豫皖蘇區、湘贛蘇區、湘鄂贛蘇區和閩浙贛蘇區的紅軍反「圍剿」作戰雖然英勇頑強,大量殲敵,但損失嚴重,也都被迫轉移。
長征勝利結束後,中共中央和紅軍在陝北建立了根據地,並確定把國內革命戰爭同民族革命戰爭結合起來的戰略方針。紅一方面軍組成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通過東征、西征,擴大了紅軍隊伍,增強了中國共產黨在全國的政治影響,為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奠定了基礎。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發生,推動了第二次國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江兩、福建、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廣東等8省范圍內游擊區的紅軍和游擊隊,在主力紅軍轉移之後,頑強堅持游擊戰爭,在惡劣艱苦的條件下取得了發展壯大。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共工農紅軍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歷史時期,是通過土地改革和蘇區建設建立鞏固根據地、壯大革命力量和社會基礎的時期,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武裝斗爭的路線、方針、戰略、戰術發展成熟的時期。經過土地革命嚴峻考驗的中國共產黨人,為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和中國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㈩ 請問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和抗日戰爭時期哪個更早
抗日戰爭比第三次國內抄革命戰爭早
抗日戰爭時期:1937年——1945年
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1946年——1949年
中共創建:1921年7月(1921年7月21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1941年黨中央決定以7月1日為建黨紀念日。
大革命時期(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1924年——1927年。中共領導下的以反對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的戰爭時期。這一戰爭以國共合作的統一戰線為基礎,至1927年4月21日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大革命失敗而告終。
土地革命時期(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1927年——1937年。中共領導下的反對國民黨反動統治的戰爭,至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第二次國共合作、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為其結束的標志。
抗日戰爭時期:1937年——1945年。中國人民在中共領導下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民族解放戰爭,以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宣布投降為結束標志。
解放戰爭時期(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1946年——1949年。中共領導的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革命戰爭,以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結束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