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戰爭 >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思維導圖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思維導圖

發布時間:2021-03-01 06:46:12

⑴ 請給我看一張高中歷史的思維導圖.

第一單元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第1課 「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專的形成
【知識梳理】屬
一、「百家爭鳴」
1. 背景:
(l)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的提高,促進封建經濟的迅速發展。
(2)社會變革:社會結構發生急劇分化,「士」受到重用, 並提出自己的主張。
(3)學術下移:出現私人講學,「學在官府」發展為「學在民間」。
(4)社會需求:各國紛爭的社會環境,對人才及其治國方略的需求。
2.各學派代表人物:①道家:老子和莊子;②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③墨家:墨子;④法家:商鞅、韓非子;等等。
3. 評價:
(1) 「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2) 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展的重要階段;
(3) 各家學派彼此滲透、吸收、融合,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
時期 人物 主張 (列表)
春秋 孔子 ①政治:a.核心是「仁」,即「愛人」。 b.「德政」,即強調統治者要以德治民,愛惜民力,反對苛政。c.主張「克己復禮」,希望恢復西周的禮樂制度。②教育:首創私學,主張「有教無類」。

⑵ 中華民族抗日戰爭提綱

識記:
1. 1931年日本發動侵略中國的九一八事變,進而佔領沈陽及整個東北。從此,中國開始的局部抗戰。
2.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又稱「七七事變」)標志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爆發,中國全民族抗戰(全面抗戰)開始。
3. 1937年12月日軍攻陷南京,進行了長達6個星期的大屠殺。南京大屠殺中遇害的中國軍民達30多萬。
4. 李宗仁指揮的台兒庄戰役是抗戰以來正面戰場的最大勝利。1940年秋,彭德懷指揮八路軍集中105個團的兵力在華北發動了「百團大戰」,百團大戰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規模最大的戰役。
5.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簽署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9月9日侵華日軍向南京國民政府遞交投降書,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結束。10月25日台北受降儀式舉行,日本侵略者在台灣50年的殖民統治(1895~1945)結束,台灣重新回歸祖國。
6. 1945年中共七大在延安召開,大會規定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
綜合運用:
1.⑴什麼是西安事變?⑵是哪兩位將軍發動的?為什麼要發動西安事變?⑶為解決西安事變,中共採取什麼方針?為什麼要主張這樣解決?中共派誰為代表前往西安談判處理?⑷西安事變最終是怎麼解決的?⑸有何意義?
答:⑴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在多次勸說蔣介石「停止內戰,一致抗日」遭到拒絕後,為了逼蔣抗日,發動「兵諫」,扣押了蔣介石,通電全國,提出停止內戰等主張。這就是西安事變。⑵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的目的是為了逼蔣抗日。⑶事變發生後,中國共產黨以全民族利益為重,提出和平解決方針,派周恩來前往西安談判處理。⑷經過中國共產黨和各方努力,蔣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剿共,聯共抗日」的主張,事變得到了和平解決。⑸意義: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十年內戰基本結束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2.中共七大召開於何時何地?有哪些內容?其意義是什麼?
答:⑴1945年(4~6月),延安。⑵內容:①大會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②大會通過了新黨章,明確規定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③大會選舉了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央委員會。(④會上,毛澤東作了《論聯合政府》的報告,朱德作了《論解放區戰場》的報告,劉少奇作了《關於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
⑶意義:①中共七大指明了抗戰勝利後中國的光明前途;②形成了全黨高度的政治團結和思想統一;③為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3.中國近代史上,日本曾兩次大規模的侵華。請回答:
⑴第一次大規模的侵華是在何時?結果如何?
答: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中國失敗,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詳見「中國近代史第一單元」)。
⑵日本第二次大規模的全面侵華又是在何時?結果如何?
答:1937年~1945年日本全面侵華戰爭,中國取得抗戰的勝利。
⑶列舉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取得勝利的著名戰役及其領導黨派或指揮者。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兩支抗日軍隊的名稱叫什麼?
答:①平型關大捷——八路軍115師林彪、聶榮臻、羅榮桓等(共產黨);台兒庄戰役——李宗仁(國民黨);百團大戰——彭德懷(共產黨);湘西會戰——(國民黨)等。②八路軍和新四軍。
⑷抗日戰爭的勝利最主要的原因是什麼?抗日戰爭的勝利有何意義?
答:最主要的原因:國共兩黨相互配合,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全民族抗日。意義:①抗日戰爭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②它洗刷了民族恥辱,為中國的獨立和解放奠定了基礎,成為中華民族由衰敗到振興的轉折點。③中國的抗日戰爭,對徹底打敗日本帝國主義具有決定性作用,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和人類文明的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
⑸你認為中國的抗日戰爭具有哪些鮮明的特徵?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什麼?
提示:①它的性質是中華民族的解放戰爭,其民族性、全民性特徵突出;它經歷局部戰爭逐步向全民抗戰的過程;它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緊密相連;等等。②主要矛盾:中日民族矛盾。
⑹你是如何看待中國的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所處的地位(國際意義)?
要點提示:中國是抗擊日本法西斯的主戰場,中國的抗日戰爭對徹底打敗日本帝國主義具有決定性作用,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也是抗擊法西斯侵略時間最長的國家,中國的抗戰牽制了日本「北侵南進」,從而有力的支援了蘇德戰場、太平洋戰場正義力量的反法西斯斗爭。)
⑺你認為抗日精神表現在哪些方面?
提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精神;萬眾一心,共御外侮的大局意識;百折不撓,愈挫愈奮的必勝信念;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視死如歸,殺身成仁的崇高氣節;等等。
⑻當前影響世界和平與安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你認為如何才能避免戰爭,維護世界和平?
提示:①因素:霸權主義;恐怖主義;地區沖突;民族矛盾;宗教矛盾等②加強各國友好交流;反對霸權主義;用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用和平共處處理國際關系;發揮聯合國的作用;等等
4. 就中日關系的歷史與現狀回答:
⑴中日友好佔主流,友好符合兩國人民的利益。列舉古代中日友好交流的史實。
答:遣唐使;鑒真東渡(參見中國古代史第五單元);日本學習和模仿中國古代隋唐的政治經濟制度,建立中央集權制度,進行大化改新;等。
⑵列舉近代日本在華犯下的滔天罪行。
答:發動甲午中日戰爭;參加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發動九一八事變,侵略中國東北;1937年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強迫簽訂不平等條約;進行野蠻的南京大屠殺;發動細菌戰等。
⑶列舉為了抵抗日本的侵略的民族英雄及事跡。
答:明朝時,民族英雄戚繼光抗倭;甲午中日戰爭中,鄧世昌等在黃海海戰中壯烈犧牲;

採納啊親!!

⑶ 第六單元抗日戰爭。 畫這單元時間軸和思維導圖

第六待遇可以再找啊,這待遇。世界石油和四味道。好多好多天。

⑷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

日本的對外侵略擴張政策由來已久。早在19世紀中葉,日本天皇就為政府確定了「開疆拓土」的政策。19世紀末葉,日本由資本主義發展為帝國主義國家後,加緊了對外侵略擴張,並將主要矛頭對准中國。它先後發動甲午戰爭、參加八國聯軍侵華、進行以爭奪中國東北地區為目標的日俄戰爭,相繼侵佔中國領土台灣和澎湖列島,取得在北京和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的駐兵權、旅順大連的租借權、長春至大連鐵路的所有權和「附屬地」的駐兵權,以及在中國開礦山、辦工廠等特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借口向德國宣戰,入侵中國山東,佔領青島及膠濟鐵路,並於1915年向中國袁世凱政府提出幾乎要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急欲變中國為其殖民地。

1927年6、7月間,日本惡跡昭彰的首相田中義一內閣召開東方會議,制定了《對華政策綱要》。會後,田中義一在給天皇的奏摺中提出了「惟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的侵略擴張綱領。1930年初,席捲資本主義世界各國的嚴重經濟危機沖擊日本,1931年達到高峰。經濟危機使日本國內的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化,社會動盪不安。日本壟斷資產階級一方面強化法西斯統治,鎮壓國內人民的反抗,同時急於從擴大對外侵略中尋找出路,攫取新的殖民地和勢力范圍。他們加緊從輿論、組織、人事、經費、兵力部署等方面,進行發動侵華戰爭的准備。在經過多方策劃和預謀後,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關東軍蓄意派兵在沈陽北郊柳條湖附近炸毀鐵路鐵軌,然後反誣是中國軍隊所為,以此為借口,向駐沈陽北大營的中國軍隊發動進攻,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由於國民黨蔣介石政府採取賣國主義的不抵抗政策,日軍迅速擴大侵略戰爭規模,侵佔了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1932年3月,日本一手炮製的偽政權「滿洲國」成立。東北三省淪為日本的殖民地。

由此可見,「九一八」事變完全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處心積慮,制定、推行對華侵略擴張政策的產物,是十足的侵略戰爭行為。

日本帝國主義製造「九一八」事變、侵佔東北三省後,並未停止其侵略的步伐,而是以此為基礎,步步向中國關內擴張。1932年1月28日,日軍向上海發動進攻。1933年1月,日軍侵佔山海關。3月,侵佔熱河省多倫等地區。1935年,又策動建立了華北五省「自治」的親日政權。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豐台地區的盧溝橋向中國軍隊發動進攻,製造了又一起震驚中外的侵華事變———「七七」事變,由此發動了大規模的全面的侵華戰爭。至1945年,日軍先後侵佔了華北、華中、華南的許多大中城市和部分農村。

日本帝國主義自「九一八」事變開始侵略中國,在長達14年的時間內,犯下了野蠻的戰爭罪行和反人道罪行。在東北,他們實行法西斯殖民統治,對東北抗日聯軍進行殘酷的軍事「討伐」,在城鄉實行白色恐怖。在華北、華中等日軍佔領地區,他們燒殺淫掠,無惡不作。僅在南京,日軍就野蠻屠殺中國軍民30萬人。對敵後解放區,他們瘋狂進行「掃盪」,並實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他們大肆擄掠中國勞工,對其進行野蠻奴役和殘酷迫害。他們組建細菌戰部隊,滅絕人性地用中國活人進行細菌戰實驗。他們瘋狂掠奪中國的各種資源和財產,以填充其日益空虛的國庫和應付擴大侵略戰爭之需。據不完全統計,日本侵略中國14年間,中國軍民傷亡達3500餘萬人,經濟損失達6000億美元以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罪惡歷史,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

「九一八」事變激起中國人民的強烈憤慨和反抗,中國人民從此開始了長達14年艱苦卓絕的抗日民族解放戰爭

「九一八」對於中國人民來說,是一個被侵略、被掠奪的屈辱的日子,同時,又是喚起中國人民進一步覺醒、奮起反抗侵略的日子。哪裡有侵略,哪裡就有反抗。從事變發生的第二天起,上海、北平、天津等全國大中城市的青年學生、工人群眾和市民等各階層愛國人民紛紛行動起來,舉行強大的反日運動。學生罷課,工人罷工,群眾集會、遊行,強烈反對日本侵略,堅決要求國民黨政府抗日。

中國共產黨代表全國人民的利益和願望,連續發表宣言和作出決議,堅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號召全國人民以民族革命戰爭,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出中國。9月22日,中共中央發表的《關於日本帝國主義強占滿洲事變的決議》中,尖銳指出:日本武裝侵佔東北是「瓜分中國為各帝國主義者的殖民地的開始……是世界新的帝國主義強盜戰爭的初步」,號召中共各級組織發動群眾,進行廣大的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運動,「特別在東北更要加緊發動群眾斗爭,來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組織游擊戰爭直接給日本帝國主義以嚴重的打擊」。中共中央並派遣大批幹部加強中共滿洲省委的工作。楊靖宇、趙尚志等負責同志相繼被派往南滿、東滿和北滿地區,組織游擊隊,開展抗日游擊戰爭。部分東北軍愛國官兵和民眾,在中國共產黨抗日號召影響下,紛紛組織自衛軍、大刀會等抗日武裝,奮起打擊日本侵略軍。這些武裝,統稱為抗日義勇軍。由於日軍的進攻「討伐」,義勇軍至1932年陸續失利。1933年1月,中共滿洲省委以黨領導的游擊隊為基礎,改造、吸收部分義勇軍,組建了東北人民革命軍,後來發展為東北抗日聯軍。這支武裝鼎盛時期達到11個軍3萬多人,游擊區域遍及東北三省70多個縣。至1937年上半年,同日偽軍作戰數千次,殲滅日偽軍1萬餘人,給了日偽軍以沉重的打擊。

1937年7月全國性抗戰爆發後,中國軍隊和人民在正面和敵後兩個戰場上英勇抗擊日軍侵略,先後經過戰略防禦、戰略相持、戰略反攻等階段,歷時8年,至1945年8月,在國際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援下,終於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將侵略者趕出了中國。整個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包括解放區抗日武裝力量、國民黨軍、東北抗日義勇軍)共殲滅日軍155萬人,解放區抗日武裝力量殲滅偽軍118萬人。日本軍隊戰敗後向中國軍隊投降128.3萬人。這偉大的勝利,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從反擊日本帝國主義製造的「九一八」事變開始,經過長達14年浴血奮戰而取得的。「九一八」,將是長久地激勵中國人民牢記歷史,反對侵略,奮發圖強,振興中華的日子。

⑸ 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的區別,年代意義有什麼不同,詳細些

一、起止年代不同

1、抗日戰爭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2、解放戰爭,亦稱「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推翻國民黨統治、解放全中國而進行的戰爭,國共內戰第二階段。

二、參戰方不同

抗日戰爭的參戰雙方為中華民國和日本帝國;解放戰爭的參戰雙方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

三、戰爭的意義不同

1、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弘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成為抗戰的最強音和主旋律:國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當亡國奴,同仇敵愾、萬眾一心,勤勞勇敢,不畏強暴、血戰到底,自強不息,開拓創新。

2、解放戰爭的勝利,在中國大陸結束了極少數剝削者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結束了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奴役中國各族人民的歷史。占人類四分之一的中國人民獲得解放,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對比,對國際局勢和世界人民革命斗爭的發展具有偉大而深遠的影響

(5)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思維導圖擴展閱讀:

中國人所說的「抗日戰爭」一般指稱「中國抗日戰爭」。但各地華人習慣上也將各自所在國家或地區同時期反抗日本侵略的戰爭稱為「抗日戰爭」,並將其和中國抗日戰爭視為一體,或作為它們的總稱。

「中國抗日戰爭」在中國大陸地區也被稱作「八年抗戰」(從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 後,中國最高領導人蔣介石於7月31日發表《告全體將士書》宣告全面抗戰開始算起),但在世界其他地區一般被稱作「十四年抗戰」(於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算起)。

這場戰爭在日本被稱為「日中戰爭」,主要指1931年九一八事變至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期間與中國之間的戰爭。日本也習慣把「珍珠港事變」以前的中國抗日戰爭稱為所謂的「支那事變」或所謂的「日華事變」,原因是當時日本帝國並未和中華民國相互正式宣戰,因此「技術上」並非一場戰爭。

「珍珠港事件」爆發以後的中國抗日戰爭,則被日本視為「大東亞戰爭」(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太平洋戰場、中國戰場和印緬戰場)的一部分。

甚至戰後日本某些政治家模糊性的稱謂「過去的大戰」、「先前的大戰」等。時至今日日本對抗日戰爭仍未有一個比較統一的恰當稱謂,這一問題已經引起了中日學界的關注。

⑹ 中國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

抗日戰爭(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Second Sino-Japanese War),是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從1937年七七事變國民政府發表《告全體將士書》至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結束,歷時八年,被稱為八年抗戰、或簡稱抗戰;另一說法抗戰的時間應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挑起戰爭沖突,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美國的羅斯福政府正式對日宣戰,中國戰場成為二戰的主戰場之一。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解放戰爭是指1945年8月至1950年6月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爭奪領導權,而在中國大陸及海南島進行的內戰,戰爭以共產黨及中國人民解放軍取得勝利而告終。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宣告成立,國民黨敗退台灣。

戰爭主要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戰爭序幕:1945年8月—1946年6月
第二階段:全面內戰:1946年6月—1950年6月
解放戰爭是1946年6月至1950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援下,為推翻國民黨統治而進行的戰爭,也是二十世紀中葉在中國境內發生的中國共產黨軍隊與中國國民黨軍隊之間的一場長期戰爭,也是近現代世界歷史中規模最大的內戰之一。此次戰爭的結果是中國共產黨推翻了中國國民黨在中國大陸的統治,國家最高領導人——毛澤東於1949年10月1日在北平(北京)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而由中國國民黨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則遷往台灣。
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是人民解放軍的戰略防禦階段。 戰爭開始時,國民黨軍有860萬人,人民解放軍連地方部隊在內 解放軍只有120萬人。國民黨軍憑借其兵力上和裝備上的絕對優勢,向晉冀魯豫、晉察冀、華東、東北、中原等各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人民解放軍依靠抗戰前後的布局,貫徹中共中央、毛澤東制訂的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不以保守地方為主的正確的戰略方針,通過前8個月機動防禦作戰,給了國民黨軍以沉重打擊。1947年3月,國民黨軍將其全面進攻改變為重點進攻,即集中重兵進攻陝甘寧和山東兩解放區,雖曾佔領延安,喧囂一時,但並未達到目的,其自身又遭慘重損失。
從解放戰爭第二年起,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於1947年6月30日向南強渡黃河,8月挺進大別山;隨後,陳賡、謝富治率晉冀魯豫野戰軍另一部於8月挺進豫西;陳毅、粟裕率華東野戰軍主力於9月挺進豫皖蘇邊區,三路大軍在江淮河漢之間地區實施戰略展開,形成「品」字陣勢,互為策應,將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開辟了廣大的中原解放區,威脅國民黨軍後方和腹心地帶,與各解放區內線反攻相結合,使國民黨軍由進攻轉入防禦,逐步陷入被動。
解放戰爭第三年,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進行了戰略決戰。1948年,解放軍攻克擁有10萬重兵、工事堅固的山東省會城市濟南,開創人民解放軍奪取大城市的先例[1] 。濟南戰役揭開戰略決戰的序幕,爾後從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連續組織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殲滅了國民黨軍在東北、華北和華東戰場上的主力,解放了東北、華北和長江以北廣大地區。人民解放軍總數達到400萬人,國民黨軍總數則下降到約200萬人。人民解放軍雖武器配備不如國民黨軍,但作戰素質高於大部分國民黨軍,而且在數量上也大大超過國民黨軍,居於壓倒性優勢。國民黨統治因為內部斗爭和政治腐敗已成風燭殘局。解放戰爭第四年,人民解放軍繼1949年4月發起渡江戰役、佔領南京之後,6月起以秋風掃落葉之勢對國民黨軍進行戰略大追擊。1949年10月1日,在人民解放軍向全國進軍途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宣告成立。到1950年6月,殘存在華東、中南、西南、西北戰場上的國民黨軍被全部殲滅,僅有少量逃往台灣。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至此,人民解放軍完成了解放全國大陸和近海島嶼的任務,中國人民解放軍取得第二次國共內戰勝利。

⑺ 求一張中國古代史歷史知識思維導圖,包括從北京人至清朝閉關鎖國的所有內容,也就是人教版歷史上下兩冊

中國歷史悠久,中華文化源遠流長。
中國史前時期社會生產力發展,早期文化多元發展、互相滲透、融聚一體,炎黃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公元前21世紀,中國最早的國家夏朝出現。社會經濟和文化取得巨大飛躍。東周推進了生產發展和社會變革,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帝國,西漢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的局面。魏晉南北朝時,中國陷入分裂割據局面,五胡亂華期間,異族融於中國趨勢加強,諸多民族在分立政權的沖突中逐漸匯聚。
隋唐時期,中央與邊疆少數民族聯系更為密切,經濟繁榮、科技文化高度發展。兩宋時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經濟、科技發展到新的高度。明朝鼎盛時期,社會經濟高度發展,明末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19世紀,滿清閉關鎖國政策阻礙對外交流,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911年建立了中華民國,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政體,共和政體取而代之,但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中國也進入軍閥割據混亂時期。
後經國民大革命,國共十年內戰,八年抗日,以及解放戰爭,終於1949年在北京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黨統治的中華民國政府撤守至台灣。
1978年後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中國經濟再次崛起,2011年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

⑻ 誰知道中華民族在抗日戰爭中和解放戰爭中涌現的小英雄的英雄事跡

中篇小說《小英雄雨來》,早在50多年前就已被選入了全國中、小學語文教科書,感染和教育了不止一代人。
提起《小英雄雨來》,作家管樺說,雨來的形象絕不是作家憑空想像的。雨來,是抗日戰爭年代裡冀東少年兒童的一個縮影,這其中也包括管樺本人在內。小說中的蘆花戲水,星夜攻讀,智護交通員的情節,葦叢雛鴨、五穀飄香的田園風光景物,鮮活的方言土語,無一不是50多年前那場波起雲涌的民族解放戰爭中燕趙大地的真實寫照。
1940年,管樺離家奔赴抗日戰場,長年轉戰南北,但濃濃的鄉情,給他留下了無限的眷戀。他從小親身經歷目睹了年長他幾歲的本村兒童團團長,帶領一群天真無邪的兒童,站崗放哨,給八路軍送雞毛信,上樹瞭望,捕捉敵情。從軍後,童年時代的情景,總是像演電影似地一幕幕在腦海中浮現。就這樣,創作了以雨來為主人公的《雨來沒有死》。這成了管樺創作生涯的開端。
初稿寫成後,管樺首先請當時任魯迅文學院研究室主任的周立波審閱。周立波被小說中主人公雨來的精神所吸引、感動,連連稱贊這篇小說寫得有骨頭有肉,非常值得一讀,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周立波鼓勵並指點管樺繼續寫下去,要寫成一部真實反映冀東人民抗日斗爭的中篇或長篇小說。
《雨來沒有死》這篇處女作,1948年發表在《人民日報》的前身——《晉察冀日報》上,受到了廣大讀者的一致好評。建國之初,教育部一位負責語文教科書的編審專程找到管樺,告知他《小英雄雨來》被選進了全國語文課本。從此,小英雄雨來便成了整整一個時代全國少年兒童心目中的英雄。
管樺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文革」中,小英雄雨來竟會成為他的「保護者」。那是「文革」初期,一次,沖擊北京市文聯的「紅衛兵」要揪斗管樺。當一群臉上還帶著稚氣、對管樺一無所知的中學生,拿著皮帶朝管樺步步逼近時,其中有人問了一句:「管樺是誰?」旁邊有人回答:「就是寫《小英雄雨來》的那個作家。」那些學生都是學著《小英雄雨來》長大的,聽了這句話,滿臉殺氣的孩子們頓時像泄了氣的皮球,他們怎麼好意思對塑造出自己童年崇拜過的偶像的人動手呢?管樺因此躲過了一劫。
風雲過後,年逾古稀的管樺深知革命傳統教育對下一代的重要,他愈加魂牽夢縈「雨來」的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英雄精神了。管樺說:「愛國主義教育應當從娃娃抓起,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家鄉都不熱愛,還談何愛國?」為了使「雨來」的愛國主義精神不斷得到發揚,管樺打算在家鄉的還鄉河公園里建一座小英雄雨來紀念園,讓新一代更多地走近英雄,學習英雄,自覺地接受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的教育熏陶。他的這一想法很快得到唐山市委、市政府和新區區委、區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1998年「小英雄雨來紀念園」終於在還鄉河公園落成了。
管樺在小英雄雨來紀念碑上親筆寫道:「1937年,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國,中國進行全民族抗戰。青壯年參加八路軍,拿起槍抗擊日本侵略者,冀東還鄉河兩岸各村的民兵、老年人、婦女、少年兒童,為保衛祖國家園與敵進行頑強的斗爭。在那個戰爭年代,像雨來那樣站崗放哨、手拿紅纓槍、挺起小胸脯、給八路軍送信、帶路的情況是很多很多的……」
如今,小英雄雨來紀念園已經成為革命傳統教育基地,也成了大人和孩子們經常光顧的去處。在那裡,會使人勾起一段歷史的回憶,仰望雨來塑像,曾經學著雨來的故事長大的人們和正在學著雨來的故事成長的孩子們,都常常會重溫《小英雄雨來》中那句不止激勵過一代人的名句:「我們是中國人,我們熱愛自己的祖國!」

閱讀全文

與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思維導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