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的片面抗戰路線指的是什麼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來黨自的片面抗戰路線指的是:
1、指的是國民黨不發動與武裝人民群眾,實行一條單純政府的與軍隊的片面抗戰路線。
2、是由國民政府和軍隊包辦抗戰,依靠英美等國的"外援",不給人民以抗日所必需的民主自由權利。
3、是由國民政府的階級本質決定的,國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與廣大工農群眾處於階級對立狀態,因此不願意讓人民的力量在抗戰中發展壯大,從而威脅其目後的統治。
4、片面抗戰路線挫傷和打擊了人民群眾的抗日積極性,影響到國民黨前線官兵的士氣和戰鬥力,導致了抗戰初期國民黨軍隊的節節敗退,喪失了華北,華中,華南大片領土。
『貳』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實行的抗戰路線和正面戰場抗戰的情況
國民黨政府的方陣是「以空間換時間,積小勝為大勝」的方針。採取的是節節抵回抗,逐步後退的防禦戰略。而正答面戰場上中日打的很慘烈。比如「淞滬會戰」,激戰三個月,粉碎了日本狂妄的「三個月滅亡中國」的叫囂。而中國軍隊則付出了傷亡25萬人的代價。此後,「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長沙會戰」「常德保衛戰」「南昌保衛戰」都打的很壯烈。在抗日戰爭中,國軍犧牲了將近150萬人,其中的絕大多數都是在這幾次大的戰役之中犧牲的。據資料統計,抗戰八年,僅僅是四川一個省,就有將近一半的成年男子參軍後傷亡在抗日戰場上。
『叄』 怎樣評價國民政府在抗日戰爭中執行的路線
關於國民黨政府在抗日戰爭中執行的路線和正面戰場的地位和作用的評價如專下:
(1)國民黨政屬府執行的是片面抗戰路線,即不敢放手發動和武裝民眾,實行單純的政府和正規軍的抗戰;在戰略技術上,沒有採取積極防禦的方針,而是進行單純的陣地防禦戰。這是由國民黨政府的階級本質和階級利益所決定的,不僅使國民黨正面戰場節節失利,而且危害群眾利益,不得人心,使國民黨政府孤立於人民群眾之外。
(2)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對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在抗日戰爭初期的戰略防禦階段。
(3)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在抗戰各階段中表現不同,其地位和作用也不同。抗戰初期的戰略防禦階段,國民黨政府積極抗戰,正面戰場在整個抗戰中起來重要作用,對抗戰的堅持起來重大作用。但由於其實行片面抗戰路線,也遭受了巨大損失,特別是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後,國民黨一面消極抗戰,一面製造反共摩擦事件,其在抗戰中的地位和作用明顯下降。在戰略反攻階段,國民黨雖然堅持抗戰,但重點在准備搶奪抗戰勝利果實,對奪取抗戰最後勝利的作用十分有限。
『肆』 怎麼評價國民黨政府在抗日戰爭中執行的路線
(1)國民黨政府來執行的是片面抗自戰路線,即不敢放手發動和武裝民眾,實行單純的政府和正規軍的抗戰;在戰略技術上,沒有採取積極防禦的方針,而是進行單純的陣地防禦戰。這是由國民黨政府的階級本質和階級利益所決定的,不僅使國民黨正面戰場節節失利,而且危害群眾利益,不得人心,使國民黨政府孤立於人民群眾之外。 (2)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對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在抗日戰爭初期的戰略防禦階段。 (3)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在抗戰各階段中表現不同,其地位和作用也不同。抗戰初期的戰略防禦階段,國民黨政府積極抗戰,正面戰場在整個抗戰中起來重要作用,對抗戰的堅持起來重大作用。但由於其實行片面抗戰路線,也遭受了巨大損失,特別是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後,國民黨一面消極抗戰,一面製造反共摩擦事件,其在抗戰中的地位和作用明顯下降。在戰略反攻階段,國民黨雖然堅持抗戰,但重點在准備搶奪抗戰勝利果實,對奪取抗戰最後勝利的作用十分有限。
『伍』 怎樣評價國民黨政府在抗日戰爭中執行的路線
第一,國民黨政府執行的是片面抗戰路線,即不敢放手發動和武裝民眾,實行單純
的政府和正規軍的抗戰;在戰略戰術上,沒有採取積極防禦的方針,而是進行單純
的陣地防禦戰。
第二,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對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在抗
戰初期的戰略防禦階段。
第三,國民黨的正面戰場在抗戰個階段中表現不同,其地位和作用也不同。抗戰
初期的戰略防禦階段,國民黨政府積極抗戰,正面戰場在整個抗戰中起了重要作用。
抗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其實行片面抗戰,製造反共摩擦,在抗戰中的地位、作用
明顯下降。在戰略反攻階段,其雖堅持抗戰,但對奪取抗戰最後勝利的作用十分有
限。
思考:為什麼說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空前最廣泛的統一戰線?
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全國各族人民、各民主黨派、
各愛國軍隊、各階層愛國人士以及海外華僑參加的團結抗日的全民族統一戰線。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要特點:
①廣泛的民族性和復雜的階級矛盾。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既包括工人、農民、城市小
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又包括以國民黨蔣介石集團為代表的英美派大地主大資
產階級。
②有政權、軍隊的合作。國共兩黨的合作實際上是兩黨分別領導的兩種政權、兩種
軍隊在全民族抗戰總目標下的合作,但沒有形成統一的國防政府和聯合統帥部。
③沒有正式的固定的組織形式和共同的具體的政治綱領。
國共兩黨在共同目標之下,
各自貫徹自己的綱領。涉及合作抗日的事,一般都是採取臨時協商、談判的特殊形
式加以解決。
試論中國抗戰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
戰場。
中國的抗戰牽制和削弱了日本的力量,使之不敢貿然北進,從而使蘇聯得以集中兵
力對付德國,避免東西兩面作戰;同時也推遲了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的時間,並使
之在發動和進行戰爭時由於兵力不足而不能全力南進,從而減輕了美、英軍隊受到
的壓力。
中國堅持持久抗戰,抗擊和牽制著日本陸軍主力,大大減輕了其他反法西斯戰場的
壓力,為同盟國軍隊實施戰略反攻創造了有利條件。
阿洲大陸上反對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國家啊。中國作為亞洲太平洋地區盟軍對日作戰
的重要後方記得,還為盟國提供了大量戰略物資和軍事情報。
總之,中國是全世界參加反法西斯戰爭的五個最大的國家之一,是在亞洲大陸上反
對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國家。中國在抗日戰爭中,為了自己的解放,為了幫助各同盟
國,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為什麼說中國共產黨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第一,中國共產黨積極倡導、促成、維護抗日統一戰線,最大限度動員全國軍民共同抗戰成為凝聚全民族抗戰力量的傑出組織者和鼓舞著。
第二,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創立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制定、實施了一套完整的抗戰策略和方針,提出了持久抗戰的戰略思想,對抗戰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三,中國共產黨通過游擊戰開辟敵後戰場,建立抗日根據地,牽制和消滅了日軍大量有生力量,減輕了正面戰場的壓力,也為抗日戰爭的戰略返攻准備了條件。
第四,中國共產黨人以自己最富於獻身的愛國主義、不怕流血犧牲的模範行動,支撐起全民族救亡圖存的希望,成為奪取抗戰勝利的民族先鋒。
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在抗日戰爭中進行合作的動因、合作方式及其意義。
兩黨再次合作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導致中國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促成的,包括國民
黨政府內部一部分先進人士在內的抗日民主力量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共產黨不
計前嫌,為了民族大義決定與蔣介石國民黨政府合作,共同抗日,是關鍵因素。同
時,蔣介石國民黨政府在全國各族人民要求抗日的推動之下,被迫停止內戰,與中
國共產黨聯合抗日,也是值得肯定的。
兩黨第二次合作是黨外合作,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政府和軍隊承認接受蔣介石國
民黨政府的領導,承認蔣介石是最高統帥,但同時保持自身的獨立性,包括對八路
軍和新四軍的獨立領導權。
抗日戰爭中共產黨和國民黨進行了第二次合作,國共兩黨的合作是抗日民族統一戰
線的基礎和核心保障。抗日戰爭中國共兩黨的合作,使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得以實
現,為奪取抗戰的最後勝利提供了政治保證。
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原因
日本:
根本原因:蓄謀已久,既定侵華政策發展的必然——從大陸政策到國策基準
現實原因:擺脫經濟危機的需要
中國:
有利條件:國內政局是國共十年對峙。
國際:英美帝國主義國家長期以來的「綏靖政策」助長了日本的侵略野心。
游擊戰爭的戰略地位和作用:在戰略防禦階段,敵後的游擊戰處於輔助地位。而在戰略相持階段,敵後游擊戰爭成為主要的抗日作戰方式,起到了削弱敵人、壯大自己、逐步改變敵強我弱態勢和為實行戰略反攻准備條件的作用
『陸』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的片面抗戰路線指的是什麼
片面抗戰路線,抄指的是國民黨不發襲動與武裝人民群眾,實行一條單純政府的與軍隊的片面抗戰路線。
片面抗戰路線是由國民政府和軍隊包辦抗戰,依靠英美等國的"外援",不給人民以抗日所必需的民主自由權利。
片面抗戰路線是由國民政府的階級本質決定的,國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與廣大工農群眾處於階級對立狀態,因此不願意讓人民的力量在抗戰中發展壯大,從而威脅其目後的統治。
片面抗戰路線挫傷和打擊了人民群眾的抗日積極性,影響到國民黨前線官兵的士氣和戰鬥力,導致了抗戰初期國民黨軍隊的節節敗退,喪失了華北,華中,華南大片領土。
『柒』 怎樣評價抗日戰爭中,國民黨政府執行的抗日路線和國民黨正面戰場的地位與作用
國民黨正面戰場為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但由於國民黨最高當局的錯誤指導,使其作用的發揮與其執政黨的地位和擁有200多萬人的軍隊並不相稱。
中國軍隊正面戰場的頑強抵抗
毛澤東肯定地指出:「國民黨在1937年和1938年內,抗戰是比較努力的,同我黨的關系也比較好。」從「七七」事變到武漢失守,歷時1年4個月,國民黨軍共斃傷俘日軍250730人,牽制日軍70萬人以上,同時付出了重大犧牲,其正規軍損失達1044268人。
需要指出的是,1938年11月至1940年,中國抗戰由戰略防禦向戰略相持階段過渡。正面戰場對日軍的進攻仍進行了較為堅決的抵抗,共斃俘日軍263251餘人,自己也付出了1019911人的重大傷亡。這也是國民黨在這一階段的抗戰較為積極的一個表現。
敵後戰場成為中國抗日的主戰場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國民黨蔣介石採取「保存實力,等待勝利」的方針。相反,在反共方面卻積極了。1941年1月,國民黨軍發動皖南事變,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從1943年6月開始,先後調集第8戰區5個集團軍近50萬人,准備分9路閃擊延安。只是由於中國共產黨的及時揭露和軍事上的充分准備,才粉碎了蔣介石的反共陰謀。
不過,國民黨軍對於與美、英盟軍對日作戰還比較積極。1943年11月至1945年3月,與美軍共同對日作戰,斃傷日軍4.8萬餘人,打通了中印和滇緬公路,這是正面戰場在此階段中惟一引以為榮、揚威異域的一次作戰。
正面戰場沒有戰略反攻行動及計劃
至1945年春國民黨軍裝備的美械部隊已達35個師,並陸續得到外援,新編兵團也已在西南省份編組和部署完畢。但是,國民黨並未適時向日軍發動戰略反攻。
然而,正面戰場國民黨軍在蔣介石的指令下,加速從西南大後方空運至華北、華中、華南搶占戰略要地,甚至與日偽軍暗中勾結,進攻八路軍、新四軍,致使敵後解放區軍民的大反攻作戰在9月2日日本簽訂投降書後,還一直持續到1945年底。
整個8年抗戰,國民黨正面戰場先後進行大規模戰役22次,重要戰斗3117次,小戰斗38931次,斃傷日軍85.9萬餘人,自己付出3220419人的重大傷亡。特別值得肯定的是,國民黨軍隊的廣大愛國官兵在前線與日本侵略者奮勇作戰,不怕流血犧牲,表現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涌現出佟麟閣、趙登禹、張自忠、郝夢齡、戴安瀾等為國捐軀的高級將領。 (摘自《環球軍事》8月號下)
『捌』 怎樣評價國民黨政府在抗日戰爭中執行的路線和正面
1、國民黨政府執行的是片面抗戰路線,即不敢放手發動和武裝民眾,實行單回純的政府和正規軍答的抗戰;在戰略技術上,沒有採取積極防禦的方針,而是進行單純的陣地防禦戰。這是由國民黨政府的階級本質和階級利益所決定的,不僅使國民黨正面戰場節節失利,而且危害群眾利益,不得人心,使國民黨政府孤立於人民群眾之外
2、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對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在抗日戰爭初期的戰略防禦階段。
3、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在抗戰各階段中表現不同,其地位和作用也不同。抗戰初期的戰略防禦階段,國民黨政府積極抗戰,正面戰場在整個抗戰中起來重要作用,對抗戰的堅持起來重大作用。但由於其實行片面抗戰路線,也遭受了巨大損失,特別是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後,國民黨一面消極抗戰,一面製造反共摩擦事件,其在抗戰中的地位和作用明顯下降。在戰略反攻階段,國民黨雖然堅持抗戰,但重點在准備搶奪抗戰勝利果實,對奪取抗戰最後勝利的作用十分有限。
『玖』 簡要敘述怎樣評價國民黨政府在抗日戰爭中執行的路線
首先,國民黨政府的抗戰路線是片面的,實行單純的政府和正規軍的抗戰從專而忽視了屬群眾的作用;在戰略戰術上,沒有採取積極防禦的方針,而是進行單純的陣地防禦戰。
其次,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對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在抗戰初期的戰略防禦階段。
最後,國民黨的正面戰場在抗戰個階段中表現不同,其地位和作用也不同。抗戰初期的戰略防禦階段,國民黨政府積極抗戰,正面戰場在整個抗戰中起了重要作用。抗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其實行片面抗戰,製造反共摩擦,在抗戰中的地位、作用明顯下降。在戰略反攻階段,其雖堅持抗戰,但對奪取抗戰最後勝利的作用十分有限。
『拾』 怎樣評價國民黨政府在抗日戰爭中執行的路線和正面戰場的地位和作用
同學你好!
(1)國民黨政府執行的是片面抗戰路線,即不敢放手發動和武回裝民眾,實行單純的政府和答正規軍的抗戰;在戰略技術上,沒有採取積極防禦的方針,而是進行單純的陣地防禦戰。這是由國民黨政府的階級本質和階級利益所決定的,不僅使國民黨正面戰場節節失利,而且危害群眾利益,不得人心,使國民黨政府孤立於人民群眾之外。 (2)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對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在抗日戰爭初期的戰略防禦階段。 (3)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在抗戰各階段中表現不同,其地位和作用也不同。抗戰初期的戰略防禦階段,國民黨政府積極抗戰,正面戰場在整個抗戰中起來重要作用,對抗戰的堅持起來重大作用。但由於其實行片面抗戰路線,也遭受了巨大損失,特別是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後,國民黨一面消極抗戰,一面製造反共摩擦事件,其在抗戰中的地位和作用明顯下降。在戰略反攻階段,國民黨雖然堅持抗戰,但重點在准備搶奪抗戰勝利果實,對奪取抗戰最後勝利的作用十分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