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各位,抗日時期國軍有什麼重型火炮
抗戰期間中國軍隊復使用制的火炮,名氣最響同時也是威力最大的非150毫米的德制FH18榴彈炮莫屬,FH是FieldHowitzer即野戰榴彈炮的意思,也有稱為sFH18的,s是德語中遠程的開頭字母,相對與le即短程的意思。FH18是德國國萊茵金屬公司與克虜伯公司在1926-1930年期間聯合研製,萊茵金屬公司研製炮身,克虜伯研製炮架。由於全炮較重,1935年萊茵金屬公司又研製了一種減輕重量的版本,重新設計了炮架以減輕重量,但初速和射程也減少了,而且由於採用合金,成本上漲,所以德國國防軍沒有採用。而這兩種版本的FH18在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前中國都有引進,裝備了兩個炮兵團,將近50門,成作為當時中國炮兵火力的中堅。
② 抗戰時期國軍有哪種炮彈
炮彈!?我說一下火炮吧,,炮彈真不清楚,,博福斯75mm口徑山炮,日版本38式75mm野戰炮,還有一權些37炮,20炮(口徑)不知道有沒有150mm榴彈炮,有的話就是國軍王牌主力(射程遠威力大,日軍野戰部隊都沒多少),還有少量繳獲的92式步兵炮(70mm的),還有一些90mm迫擊炮(迫擊炮口徑不記得了,反正60-120之間(⊙﹏⊙))和一些日軍使用的擲彈筒,所以綜上所述,國軍儲備量炮彈從大到小。75mm,70mm,各系列37,20口徑炮彈,迫擊炮炮彈,擲彈筒用的,和少數150mm炮彈
③ 抗日戰爭期間,雙方主要有哪些種類火炮,性能如何。
國軍;克虜伯FH18 150mm榴彈炮 FH18是德國20年代後期開發的150毫米重型榴彈炮,FH是Field Howitzer即野戰榴彈炮的意思,也有稱為sFH18的,s是德語中遠程的開頭字母,相對與le即短程的意思。FH18是德國國萊茵金屬公司與克虜伯公司在1926-1930年期間聯合研製,萊茵金屬公司研製炮身,克虜伯研製炮架。該炮最大拖曳速度為60千米/小時,射速約為每分鍾4發。sFH18在二戰中作為德軍的主力重型野戰炮,德軍昵稱其為「常青樹」。
sFH18口徑為150毫米,發射43.5千克高爆榴彈,有效射程13 250米。1941年起德軍開始為該炮配備火箭增程彈,值得一提的是,sFH18也是第一種世界上採用火箭增程彈的火炮,有效射程達到了19 000米。
1928年底德國方面派來鮑爾上校應聘來華擔任軍事顧問,開啟了中德軍事交流。國民政府決定以德國體制來建立新的中國軍隊。德國裝備與德式訓練自然也跟著而來,1934年大量的德制裝備開始運到中國,在一批價值一千五百萬銀元的軍火中,包含24門150毫米重型榴彈炮(即德軍FH-18型),20門37毫米戰防炮(即德軍Pak 35/36型)。 德國Pak35/36型37mm反坦克炮德軍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所使用的反坦克武器與它的敵對國十分相似。主要的裝備是一種輕型的牽引火炮,即35/36年式37mm反坦克炮,該炮可執行多種任務,而不僅只限於打裝甲車輛的單一任務。它的弱點是穿甲能力相當的差。在1934年時它的穿甲能力還被認為是令人滿意的,但到了1939年則就顯得十分落後了。然而,它的這一缺陷卻被西班牙內戰和波蘭戰爭中所面臨的老式坦克所掩蓋了。此外,坦克上所採用的傾斜甲板也很容易使37mm反坦克炮的小型彈丸產生跳彈。
由於該炮威力嚴重不足,所以很快就被PAK38 50毫米反坦克炮。中國軍隊的德裝師也曾經裝備、使用過這種火炮。
④ 抗戰期間國軍炮兵除了裝備德國的二十三倍十五榴外還有什麼重炮裝備
還有部分105mm榴彈炮
leFH18榴彈炮
國內現存唯一的eFH18150榴彈炮。
⑤ 打內戰時使用的榴彈炮是什麼樣的
M-2/M-101系30年代中期研製定型的105毫米牽引火炮,1940年裝備部隊,用以取代美軍第一次世界大戰期版間使用的各式75-105毫米權山炮、榴彈炮。M-101系M-2的戰後改進型,也稱M-2A1/A2,曾分別作為美軍40-70年代步兵師標准火炮,和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盟軍及戰後北約制式輕榴炮,至1953年生產總量已達10202門。此外加拿大和西德也有仿製。現已停產,並於70年代起逐步為M-198式155毫米榴炮和M-102式105毫米榴炮取代。本炮使用極為廣泛,除本國外約62個國家的軍隊也有使用。並是抗日戰爭後期至今,國民黨軍隊集團軍(或兵團)、軍、師炮兵部隊的主要火炮。
口徑:105mm 初速:472.4米/秒 最大射程:11160m 方向射界:45度 最大射速:4發/分,全長:5991mm 全重:2300kg 彈重:14.98kg 國民黨用的都是美式裝備
⑥ 抗日時什麼炮能打十五公里
老薩談國軍的雷神之錘--抗戰中的sFH18 150毫米榴彈炮(抗戰重武器系列)
導讀:抗戰期間重創日軍的150毫米口徑sFH-18榴彈炮抗戰期間,中國軍隊使用的火炮中,威力最大的當屬來自德國的sFH-18型150毫米口徑榴彈炮。它參加了抗戰期間的數場重大戰役,是日軍頗為忌憚的「戰爭之神」。中國軍隊有了重炮sFH-18是德國萊茵金屬公司和克虜伯公司在上世紀20年代聯合研製的重型火炮,其中萊茵金屬研製炮身,克虜伯研製炮架,生產由兩家公司合作完成。該炮用於提供戰役火力支援,消滅敵縱深兵力,破壞堅固工事和技術兵器。1934年,中國籌建重炮部隊,決定向德國購買重炮,並明確提出要
抗戰中,國軍的火炮數量始終是嚴重不足,大體保持在200門左右。而蘇軍在柏林戰役中,一次就使用火炮1萬4000多門。即使我們的敵人日本,他的一個師團標准配置也有30多門野炮或者山炮,而一個師團不過1,2萬人,日軍在華有100多萬重兵,雙方炮兵力量是極為懸殊的。如果說 炮兵本來就敵強我弱,那麼重炮更是完完全全的一邊倒,國軍的重炮幾乎是沒有。但就是這一點微不足道的重炮,卻仍然在抗戰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這主要還是國 軍炮兵官兵們的英雄無畏。
重炮是炮兵的支柱力量
這里老薩首先要說說大口徑榴彈炮的重要作用!一戰和二戰時期,仍然一支陸軍,不能不裝備大口徑的榴彈炮。道理很簡單,大口徑榴彈跑或者加農炮,才是一支軍隊最強有力的攻堅和殺傷武器。
一戰的例子在前,沒有大口徑火炮的部隊,即使輕型火炮再多,也很難和敵人對抗。以當年的沙俄陸軍來說,它動員的兵力高達1500萬,同協約國美英法部隊的總和基本一致,沙俄還有7000門火炮。實戰中,俄軍卻被僅有500萬兵力的德軍接連重創,官兵傷亡超過德軍數倍。在各大戰役,俄軍只要遇到德軍基本都是以慘敗告終。以一戰期間,俄軍對德軍最輝煌的東普魯士戰役為例,最終俄軍傷亡高達慘 敗逃離德國境內,傷亡27萬多人,光是被俘的就近10萬之眾。兩個集團軍司令之一的薩姆索諾夫將軍兵敗自殺!而德軍此戰僅僅傷亡2.5萬人,大獲全勝。
有 趣的是,雖然德軍有1萬4000多門火炮,比俄軍多一倍,但畢竟德軍要在東西兩線作戰,火炮一分也就和俄軍差不多了。關鍵在於,德軍火炮的配置比俄軍要強 大太多。整個俄軍只有100多門重炮,而德軍則有1000多門,雙方在重炮上有著極大差距。反應在具體戰斗中,德軍進攻中具有強悍的重炮兵力量,可以有效 摧毀俄軍堅固工事,打垮日軍輕炮兵陣地,更有極大的心理威懾力。防禦中,俄軍如果不能摧毀德軍重炮陣地,就會遭受非常大的傷亡,就算勝利也是慘勝。
為什麼會這樣?主要是俄國國土面積遼闊,部隊經常要在上千公里范圍來回轉戰。所以從彼得大帝開始,俄軍強調機動炮兵的作用,輕視重炮兵,結果在一戰中吃了大虧。
二 戰中,蘇軍就裝備了大量重炮,這些火炮的性能也比較優秀,讓進攻蘇聯的德軍和日軍都受到慘重損失。尤其諾門罕的日軍,被蘇軍重炮打的一塌糊塗,連偽滿洲國 皇帝溥儀都知道蘇軍重炮比日軍厲害。而後期的反攻中,蘇軍重炮兵將納粹第三帝國的一切堅固防禦撕的粉碎。第三帝國心臟柏林在俄軍的猛攻下,全城百分之九十 幾都成為一片廢墟。
所以任何一個國家的陸軍來說,重炮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沒有重炮,不但你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進攻能力,連防禦也不可能很成功。因為任何一直沒有進攻能力的軍隊,都必然會在防禦戰中慘敗,自古以來,就沒有所以依靠單純防禦作戰勝利的先例!
對於這一點,國民政府高層也非常清楚。
國民政府在30年代中原大戰以後,逐步實質性的控制中國,並且開始對炮兵的整頓工作。
當時中國的400多門火炮裡面,重炮屈指可數。除了北洋時期留下幾門舶來品的老古董,就是奉系軍閥張作霖仿造日本的一批大口徑重炮,主要是仿造日本38式150毫米野戰榴彈炮。這些火炮數量稀少,性能也非常落後。
張作霖的沈陽兵工廠先後仿造過兩種150毫米重炮,一種是日本38式150毫米榴彈炮,一種則是大正四年150毫米榴彈炮。
前者在東北叫做遼造民國十四年式150毫米野榴彈炮,後者叫做遼造民國十九年式150毫米榴彈炮,這兩種重炮性能大同小異。
在1928年,東北軍編組了兩個重炮團,第六團裝備150毫米榴彈炮16門,第七團裝備150毫米榴彈炮16門,一共32門。其中有21門是仿造的遼造民國十四年式150毫米榴彈炮,佔了一大部分。
可惜,這些炮都是很垃圾的。
以仿 造最多的日本38式150毫米野戰榴彈炮來說(共仿造21門),這種火炮是日本在一次世界大戰之前(1905年)研發的,射程只有區區6公里,在二戰中根 本無法有效使用!在炮戰中,連各國輕型的山炮野炮(射程都超過6公里,有的高達10公里)也可以輕松壓制他們,日本也早就停止這種火炮的生產。
在九一八事變期間,東北軍炮兵部隊損失了一般,從10團變為殘缺不全的6個團,餘下重炮全部編入炮兵六旅序列,旅長黃永安。
1936年西安事變爆發時,張學良密令在洛陽的黃永安起事,攻佔洛陽。黃永安旅長深明大義,並且非常識時務,率全旅歸順國民政府。由此,該旅成為中央炮兵的一部,它下屬炮17團,裝備著16門遼造民國十四年式150毫米榴彈炮,隨後被改變為中央軍炮兵第8團。
這個團的日式150重炮實在是老舊不堪,根本無法有效使用,僅僅能在防禦作戰中起到一些微弱作用,略勝於無而已。
針對當時中國重炮的可怕場面,蔣介石的德國軍事顧問馮.塞克特將軍憂心忡忡。
馮.塞克特將軍被希特勒譽為德國國防軍之父,他在一戰之後巧妙的規避凡爾賽條約,逐步重建了德國陸軍。所以,在蔣介石表示他需要德國顧問幫助建立新式軍隊以後,希特勒就將這位已經60多歲高齡的元老派到中國來。
馮.塞克特將軍對中國的貢獻是二個,一是在他的建議下,中國組建了一些有德國元素的所謂輕裝步兵師,一定程度的提高了國軍的戰鬥力。二是他促進了中德軍事貿易,其中一個重要的貢獻也就是幫助中國建立了一支小規模的新式炮兵部隊。
當時的馮.塞克特將軍認為,中國軍隊雖然有接近200萬的規模,但武器裝備極為低劣,訓練很差,補給不足,還不如德國一戰時期的民兵部隊。這樣龐大的部隊,對於國家國防其實幫助並不大,相反為了養這么多戰鬥力低下的部隊,反而會消耗很多的物力財力,得不償失。
按照馮.塞克特將軍的建議,中國應該用自產的武器和從德國進口的大量武器,建立一支擁有80個師為骨乾的新式陸軍。
相比前任顧問喬治·魏澤爾的不切實際,馮.塞克特將軍認為以中國衰弱的國力,不可能在幾年內建立擁有較多重武器的陸軍,只能建立所謂的輕裝師。
所謂輕裝師就是主要依靠輕武器和少量輕型火炮作戰,戰斗時利用鐵路線運輸,然後通過高速步行行軍趕到戰場。
蔣介石採納了馮.塞克特將軍的建議,並且購買了一批德式武器裝備以及輕型火炮,開始組建部隊。
不過,馮.塞克特將軍卻又告知蔣介石,還是需要組建一支重炮部隊。
馮.塞克特將軍說:以德軍在一戰中的經驗來說,由於現代野戰工事要塞工事的強度都很高,如果是進攻,就務必需要100毫米以上口徑的榴彈炮。輕型火炮,對於這些工 事是毫無作用的。如果沒有重炮,進攻的難度會極大,甚至是不可能勝利的。即便是防禦作戰,也需要一支大口徑火炮部隊能夠有效壓制敵人的火炮,給予敵人較大 的傷亡。如若不然,防禦一方的炮兵必然無法有效作戰,那麼這仗也就先輸了六成。
在蔣介石表示目前財力難以購買較多重炮的時候,馮.塞克特將軍誠懇的說:這一點我非常清楚,重炮的價格確實很高,貴國財力有限,輕武器尚且購買不足,何談重炮。不過,作為一個國家的軍隊來說,重炮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你沒有,恐怕就是完全被動挨打,毫無還手之力了。所以我建議閣下,至少裝備2個重炮旅,大概100門左右的火炮。數量是少了,終究比沒有要強。 不過,貴國千萬不能購買性能低下的重炮,比如一戰那種馬拉的大炮。而需要購買具有優秀的機動能力的,最先進火炮。這樣一旦戰爭爆發,可以利用公路網將他們 到處調動,運輸到最需要他們的地方,這樣2個旅可以當做老式的4,5個重炮旅使用。
蔣介石和他的高級軍官們經過仔細研究,認為馮.塞克特將軍的話是非常有道理的,最終決定採納!
1934年初,國民政府軍政部正式開始采購新式重炮。消息一出,立即有多家歐洲火炮公司前來聯絡,包括捷克的斯柯達公司,法國施耐德公司,德國的萊茵金屬公司和克虜伯公司。
馮.塞克特將軍是個非常正直的軍人,就像他曾經推薦了瑞典博福斯山炮,而並沒有推薦德國的山炮一樣,他並沒有特別選擇德國的重炮廠家。
馮.塞克特將軍給中國人的建議是,這種重炮一定要能夠高速機動,這樣才能跟隨輕裝步兵有效作戰,還能夠在各個戰場來回調動,彌補數量不足。同時,由於我們的敵人日軍正在研發的150毫米重炮的射程,預計是15公里(實際上是12公里),所以新式重炮的射程不能小於15公里。
國民政府軍政部完全採納了馮.塞克特將軍的意見,也提出了自己的小建議。1933年128上海會戰期間,日軍的軍艦沿著長江西進,幾乎開到了南京城下,國民政府被迫將首都搬遷到洛陽,准備長期抗戰。當時國軍的江防炮多是滿清和民國初年購買的老古董,根本無法使用。而國軍機動炮兵多是75毫米口徑,對於這些軍艦沒有任何威脅。
鑒於日本楊子江艦隊的巨大威脅,國軍需要一些重炮來遏制敵人的軍艦。所以,軍政部又提出了重炮必須可以發射穿甲彈的功能。自然,在當年來說,用150毫米榴彈炮打裝甲厚度只有10,20毫米的坦克是無稽之談,這個穿甲彈就是對付敵人的軍艦的。
除此以外,軍政部對火炮的威力,精度,操作的簡易度,使用壽命都要很高的要求。這種高要求下,捷克斯柯達公司,法國施耐德公司先後出局,而當時德國克虜伯公司受凡爾賽條約限制,當時並沒有研發150毫米口徑的重炮,僅僅是製作了炮架,那麼唯一有實力應標的就是德國萊茵金屬公司了。
⑦ 大炮為什麼分那麼多種。抗戰時期有迫擊炮,榴彈炮等等
因為戰爭中有不同的作戰需求和作戰目標
⑧ 抗日戰爭時,國民黨炮兵的大炮能發射多遠
不同時期,火炮的口徑也大相徑庭,很難衡量火炮的射程。【分為進口和國產倆種類型】在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後期,隨著駝峰航線和緬甸通道的打開國軍獲得了大量的武器裝備。國產火炮相對等而下之。
資料一:
抗戰期間中國軍隊使用的火炮,名氣最響同時也是威力最大的非150毫米的德制FH18榴彈炮莫屬,FH是Field
Howitzer即野戰榴彈炮的意思,也有稱為sFH18的,s是德語中遠程的開頭字母,相對與le即短程的意思。FH18是德國國萊茵金屬公司與克虜伯公司在1926-1930年期間聯合研製,萊茵金屬公司研製炮身,克虜伯研製炮架。由於全炮較重,1935年萊茵金屬公司又研製了一種減輕重量的版本,重新設計了炮架以減輕重量,但初速和射程也減少了,而且由於採用合金,成本上漲,所以德國國防軍沒有採用。而這兩種版本的FH18在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前中國都有引進,裝備了兩個炮兵團,將近50門,成作為當時中國炮兵火力的中堅。值得一提的是,sFH18也是第一種世界上採用火箭增程彈的火炮,採用火箭增程彈的最大射程可達到19公里。
整個民國期間中國大概生產了伸管火炮約4600餘門,其中1200多門都是1924年到1931年東三省兵工廠生產的,其生產的山炮、野炮、平射炮、榴彈炮(批量生產150毫米榴彈炮,甚至在九一八的時候正在試制240毫米榴彈炮),口徑和質量基本上是民國期間最好的,但東北淪亡後,這個兵工廠成為鬼子的軍工廠了。其次能生產大炮的是閻錫山的太原兵工廠,他主要生產山炮和野炮,一般是75毫米口徑的,最大105毫米口徑,約生產2300門(抗戰前生產約2100門)。第三是上海兵工廠在清末到1931年生產75毫米山炮約600門,但由於32年的一二八事變,上海兵工廠被迫關閉。第四個兵工廠就是漢陽兵工廠,從1921年到1937年共生產75毫米山炮約250門。除此之外,當時廣東的軍閥陳濟棠在1932年開始投資約1100萬,建造了一個當時全國最新的制炮廠,即琶江制炮廠(廣東第二兵工廠),該廠規模很大,設備一流,但截至36年陳濟棠下台,只開始試生產,僅試制了105毫米榴彈炮1門,75毫米山炮2門。國民黨中央政府接收後,該廠竟不明不白的停止生產,直到七七事變也沒有恢復大炮的試制。
資料二:
二九年式150毫米迫擊炮批量生產,總共改造該炮281門,製造炮彈7.46萬發。直到炮管用完。但這種迫擊炮在軍隊中並不算大炮范疇,而且是臨時改造,第50兵工廠的設備還是發揮不了作用,於是兵工署的目光轉向其他,由於抗戰期間,日軍的裝甲車和輕型坦克在戰場上橫沖直撞,這些戰車裝甲厚度雖然不大,但普通輕兵器無法對付,而向德國和蘇聯買的幾百門戰車防禦炮又不足分配,1938年5月,兵工署命令第50兵工廠仿製37毫米戰車防禦炮,該廠以購買的德國蘇羅通50倍37毫米戰車防禦炮為母型,派人到德國與德國克蘭公司簽訂設備、儀器和製造100門炮的原料供貨合同,其圖紙等技術資料也由克蘭公司提供。
到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航運受阻,所訂大部分設備沒有運出,但原材料都已經運過紅海,幾經轉運在1940年5月陸續運到工廠。7月正式開始試制,由於有原廠圖紙,該廠設備也很不錯,經半年多的反復試驗,克服了種種困難,於1941年3月,第一門樣炮試製成功,經檢驗合格,隨即轉入批量生產。
該炮放列全重343千克,行列全重369千克,初速825m/s,最大射程6000米,口徑37毫米,炮管長度為口徑的50倍,在400米射程以內可以擊穿40毫米厚度的裝甲鋼板。兵工署將其命名為「三零年式50倍37毫米戰場防禦炮」,這是抗戰期間中國唯一的一種批量生產的身管火炮。該火炮因進口炮管只有100門,除去加工報廢外,1941年到1945年共生產94門,最後因材料來源斷絕而停產。
在仿製該炮的同時,1939年7月,第50兵工廠擬仿造丹麥麥特森式20毫米高射機關炮,以提高防空能力,並向德國訂購100門材料。但因戰爭影響,材料未能進口,計劃落空。1944年3月,第21兵工廠(原金陵兵工廠)奉命試制20毫米高射炮,該廠仍以麥特森式20毫米高射機關炮為母型進行仿造,同年11月仿造成功,該炮初速890m/s,最大仰角82度,最大射程3500米,射速每分鍾125發,性能優良,但由於缺乏材料,僅生產4門樣炮即停產。
⑨ 抗日戰爭時日本都有什麼炮
大正十一年式70mm曲射步兵炮
主要用於攻擊戰壕與各種土木機槍掩體,是種輕迫擊炮,開戰時屬於二線裝備,主要是一些進行山地作戰的日軍步兵大隊進行追加裝備,每個步兵大隊追加2門
大正11年式70mm曲射步兵炮資料
服役年代:1922-1945
口徑:70 mm
炮管長:750 mm
重量:63.0 kg
配用彈種:榴彈,縱火彈,煙霧彈
炮彈初速:147 m/sec
彈丸重量:2.5 kg
有效射程:—
最大射程:1550 m
九二式70mm步兵炮
主要用於攻擊戰壕與各種土木機槍掩體,這種炮是日軍步兵大隊的標准裝備,日軍每個步兵大隊均裝備2門。這種步兵炮可以使用和迫擊炮一樣的彈道曲射也可以直瞄平射,實際上屬於後膛迫擊炮,戰爭後期日軍為了加強步兵大隊的反戰車火力,還為這種步兵炮配備了聚能破甲炮彈,使之可對盟軍中型坦克構成威脅。
92式70mm步兵炮資料
服役年代:1932-1945
口徑:70 mm
炮管長:790 mm
重量:204.0 kg
配用彈種:榴彈,縱火彈,破甲彈
炮彈初速:197 m/sec
彈丸重量:3.79 kg
有效射程:—
最大射程:2800 m
九七式20mm自動炮
主要用來攻擊裝甲目標,也可用於攻擊掩體,這種20mm炮威力很大,使用鎢芯穿燃彈,在700米距離上可擊穿厚度為20mm的高強度鋼板,在350米距離上可擊穿30mm高強度鋼板,日軍精銳部隊的步兵中隊就有此炮配備
97式20mm自動炮資料
服役年代:1937—1945
口徑:20 mm
炮管長:1200 mm
全長:2060 mm
重量:59kg
配用彈種:穿燃彈,榴彈
彈丸初速:穿燃彈750 m/sec 榴彈870 m/sec
裝彈數:7發彈匣
實用發射速度:12發 / 分
對戰車有效射程:1000 m
最大射程:5000 m
九七式81mm曲射步兵炮
步兵輕型支援火炮,裝備日軍步兵大隊,用來對付機槍陣地,敵軍迫擊炮陣地與戰壕 ,戰爭爆發時,日軍野戰部隊的步兵大隊通常追加裝備2門這型曲射炮,這種曲射步兵炮實際也是迫擊炮,但日軍把90mm以下口徑的迫擊炮歸類為步兵曲射炮,屬於步兵武器,90mm以上才叫迫擊炮,屬於炮兵武器
97式81mm曲射步兵炮資料
服役年代:1937—1945
口徑:81.4mm
炮管長:1269 mm (L15.6)
炮重量:22.4 kg
配用彈種:榴彈,縱火彈,煙霧彈,化學彈,照明彈
火炮俯仰角:+45 to +85 度
彈丸重量:3.33 kg
彈葯初速:196 m/sec
最大射程:2850 m
九九式81mm曲射步兵炮
輕型支援火炮,裝備日軍輕裝滲透部隊,傘兵部隊,用來提供火力支援
99式81mm曲射步兵炮資料
服役年代:1939—1945
口徑:81mm
炮管長:620 mm (L7.6)
炮重量:23.7 kg
配用彈種:榴彈,縱火彈,煙霧彈,化學彈,照明彈
火炮俯仰角:+45 to +85 度
彈丸重量:3.33 kg
彈葯初速:180 m/sec
最大射程:2000 m
九四式37mm速射炮
主要用來射擊裝甲目標,該炮為德國KWK36型37mm反坦克炮的仿製品,在KWK36型37mm反坦克炮設計階段就簽約購買了資料,1936年全炮製作完成,由於日本不願使用無爆炸效果的被帽穿甲彈,日軍堅持選用穿甲爆破彈,所以94式速射炮在相同距離,穿甲能力比KWK36型37mm反坦克炮發射被帽穿甲彈低10mm左右。94式37mm速射炮還被日軍95式輕戰車選用,稱做94式戰車炮
94式37mm速射炮資料
服役年代:1936—1945
口徑:37 mm
炮管長:1706.5 mm
重量:327 kg
配用彈種:穿甲爆破彈,榴彈
彈丸重量:穿甲爆破彈670 g
彈丸初速:穿甲爆破彈 700 m/sec
彈丸穿透力:勻質鋼裝甲板 40 mm /500 m 、30 mm /1000 m
對戰車射程:1200 m
有效射程:2870 m
最大射程:5700 m
一式37mm速射炮
主要用來射擊裝甲目標,該炮為94式速射炮的改進型,吸取了偌門坎事件中,日軍94式37mm速射炮,對大傾角裝甲射擊容易跳彈,穿透力不強,不能在遠距離擊穿毛子增裝型BT7坦克的教訓,加長加厚了94式37mm速射炮的炮膛與炮管,使之可以發射彈頭更長,發射葯更多,重量更大的炮彈,最初的改進型稱98式37mm速射炮,進一步改進後稱100式37mm速射炮並用於98式輕戰車,最後進一步修改加強威力並命名為1式37mm速射炮,1式37mm速射炮裝在戰車上就稱做1式戰車炮
1式37mm速射炮資料
服役年代:1941—1945
口徑:37 mm
炮管長:1850.5mm
重量:335 kg
配用彈種:穿甲爆破彈,榴彈
彈丸重量:—
彈丸初速:穿甲爆破彈 780 m/sec
彈丸穿透力:勻質鋼裝甲板 60 mm /500 m
對戰車射程:1300 m
有效射程:—
最大射程:6300 m
四式203mm重火箭
重型炮兵火箭,主要裝備火箭炮兵聯隊,這種火箭也可以直接放在木架子或地面斜坡上發射,這種火箭威力大,使用方便,日軍在各個戰場均有大量使用,為了爭取火箭的精度,日軍這種火箭的射程是不遠的,主要用於近迫攻擊
4式203mm重火箭資料
服役年代:1943—1945
口徑:203mm
發射管長:1920 mm
發射器重量:含彈227.6 kg
配用彈種:火箭榴彈
火炮俯仰角:+40 to +65 度
彈丸重量:83.7 Kg
火箭速度:175 m/sec
最大射程:2400 m
九四式90mm輕迫擊炮
步兵輕型支援火炮,裝備日軍野戰師團步兵聯隊,每個聯隊4-6門,用來對付機槍陣地與戰壕,並配合聯隊山炮或野炮進行戰場壓制,此外也是日軍用來發射化學炮彈的主力火炮之一
94式90mm輕迫擊炮資料
服役年代:1935—1945
口徑:90.5mm
炮管長:1270 mm (L14)
炮重量:159.0 kg
配用彈種:榴彈,縱火彈,煙霧彈,化學彈,照明彈,爆破杵
火炮俯仰角:+45 to +80 度
彈丸重量:5.26 kg
彈葯初速:227 m/sec
最大射程:3800 m
九六式150mm中迫擊炮
戰場支援火炮,裝備日軍迫擊炮聯隊,獨立迫擊炮聯隊,破壞力很大
96式150mm中迫擊炮資料
服役年代:1936—1945
口徑:150.5mm
炮管長:1325 mm (L12.7)
炮重量:722 kg
配用彈種:榴彈,縱火彈,煙霧彈,化學彈,爆破杵
火炮俯仰角:+45 to +80 度
彈丸重量:25.65 kg
彈葯初速:214 m/sec
最大射程:3900 m
九七式90mm輕迫擊炮
94式90mm輕迫擊炮的簡化型,使用很廣泛,在中國江南戰場,這類火炮對日軍步兵聯隊的重要性比聯隊山炮或野炮還高
97式90mm輕迫擊炮資料
服役年代:1935—1945
口徑:90.5mm
炮管長:1217 mm (L13.4)
炮重量:172.5 kg
配用彈種:榴彈,縱火彈,煙霧彈,化學彈,照明彈,爆破杵
火炮俯仰角:+45 to +85 度
彈丸重量:5.26 kg
彈葯初速:227 m/sec
最大射程:3800 m
二式120mm中迫擊炮
屬於戰場支援火炮,裝備日軍迫擊炮聯隊,獨立迫擊炮聯隊,本土沿岸設置師團迫擊聯隊,這種迫擊炮射程與威力都令人滿意,是當時日軍迫擊炮部隊最喜愛的裝備,戰爭末期日軍瘋狂的生產這種迫擊炮,用來代替山炮野炮武裝新增設的沿岸設置師團
2式120mm中迫擊炮資料
服役年代:1942—1945
口徑:120mm
炮管長:1535 mm (L12.7)
炮重量:260 kg
配用彈種:榴彈,縱火彈,煙霧彈,化學彈,照明彈,爆破杵
火炮俯仰角:+40 to +80 度
彈丸重量:12.76 kg
彈葯初速:239 m/sec
最大射程:4200 m
明治四十一年式75mm山炮
41式75mm山炮裝備精銳野戰部隊的步兵大隊或一般野戰師團的步兵聯隊,每個精銳步兵大隊追加2門,是步兵大隊與步兵聯隊的壓制火炮力量,至於一般步兵聯隊裝備4-6門,戰爭後期隨著部隊規模的急劇擴大,新式火炮由於成本高,難以達到裝備需求數量,所以日本陸軍基本停止了生產新銳重型火炮,大力生產低成本的老式火炮,其中41式山炮是日軍重點主產火炮之一,很多後期組建的野戰師團所屬的師團炮兵聯隊也開始裝備這種原本屬於步兵大隊與步兵聯隊用的山炮
41式75mm山炮的特點是重量很輕,2個士兵就能推著到處跑,機動性很好,在各種地形使用都很方便,41式75mm山炮除了用於壓制炮擊外,日軍在巷戰時也經常把這種炮推到街上當平射炮使用,轟擊對方機槍火力點,戰爭後期為了加強反坦克作戰能力配備了破甲彈
明治41年式75mm山炮資料
服役年代:1908—1945
口徑:75 mm
炮管長:1300.0 mm
重量:540 kg
配用彈種:爆破彈,殺傷榴彈,縱火彈,化學彈,破甲彈
彈丸重量:爆破彈5.71 kg
彈丸初速:360 m/sec
最大射程:6300 m
九四式75mm山炮
94式75mm山炮重量很輕,便於分解馱運,而且射程不低,設計的非常成功,主要裝備野戰旅團,野戰師團的山炮兵部隊與獨立山炮兵聯隊,用於山地或其他復雜地形作戰,戰爭後期配備了破甲彈用於直瞄攻擊坦克
94式75mm山炮資料
服役年代:1935—1945
口徑:75 mm
炮管長:1560.0 mm
重量:536 kg
配用彈種:爆破彈,殺傷榴彈,縱火彈,化學彈,破甲彈
彈丸重量:6.34 kg
彈丸初速:392 m/sec
最大射程:8300 m
九九式105mm山炮
99式105mm山炮射程較遠,威力大,輕便,容易分解組合,主要裝備野戰師團的山炮兵聯隊或獨立山炮兵聯隊,用於山地復雜地形作戰
99式105mm山炮資料
服役年代:1939—1945
口徑:105mm
炮管長:1303.0 mm
重量:800 kg
配用彈種:爆破彈,殺傷榴彈,鋁熱劑縱火彈,化學彈
彈丸重量:12.34 kg
彈丸初速:334 m/sec
最大射程:7500 m
明治三十八年式75mm野炮
壓制射擊用途,裝備面十分廣,日軍精銳步兵聯隊,野戰旅團與野戰師團所屬炮兵部隊都可以裝備,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為了最低成本武裝新設部隊,38式75mm野炮成為日本陸軍的野炮生產重點,是日軍裝備量最大的野戰壓制火炮之一,這種老式火炮射擊精度很高,射程在同口徑火炮中也不算近,而生產成本很低,性能還是不錯的。
明治38年式75mm野炮資料
服役年代:1905—1945
口徑:75mm
炮管長:2325.0 mm (L 31)
重量:947 kg
配用彈種:榴彈,縱火彈,化學彈
火炮俯仰角:-8 to +16.5 度
彈丸重量:6.41 kg
彈丸初速:510 m/sec
最大射程:8350 m
明治三十八年式105mm野炮
壓制射擊用途,戰爭爆發時性能已經過時,不過依然有一些這種火炮編在獨立野炮兵部隊里
明治38年式105mm野炮資料
服役年代:1931—1945
口徑:105mm
炮管長:3325.0 mm (L 30)
重量:2594 kg
配用彈種:榴彈,縱火彈,化學彈
火炮俯仰角:-2 to +15.0 度
彈丸重量:18.0 kg
彈丸初速:540 m/sec
最大射程:10800 m
明治三十八年式120mm野戰榴彈炮
壓制射擊用途,開戰時性能已經過時,早已停產淘汰,屬於儲備品,戰爭爆發後被編在獨立炮兵部隊或步兵聯隊里湊數,很少在戰場上出現,戰爭後期配備了破甲彈用於加強反坦克作戰能力
明治38年式120mm野炮主要缺陷是做為野炮射程太近,而且彈丸威力不大,做為山炮又重了些,復雜地形不那麼好機動,所以山炮兵野炮兵都不願要
明治38年式120mm野戰榴彈炮資料
服役年代:1911—1945
口徑:120mm
炮管長:1440.0 mm (L 12)
重量:1257 kg
配用彈種:榴彈,縱火彈,化學彈
火炮俯仰角:-5 to +43.0 度
彈丸重量:—
彈丸初速:276 m/sec
最大射程:5650 m
明治三十八年式150mm野戰榴彈炮
壓制射擊用途,裝備師團野炮兵部隊與獨立野炮兵聯隊,這種炮的性能也很過時,不過150mm火炮的威力很大,而且生產新式150mm炮費用較高,所以38式150mm野戰榴彈炮雖然早已停產,但日軍沒捨得淘汰這種老式大炮,這種炮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因陸軍部隊急劇擴充,而國內撥給陸軍的材料卻遭緊缺,陸軍被迫停止了新式150mm炮的生產,因此這種古董大炮地位並不低,這種大炮一直使用到了戰爭結束,有一部分還被裝在戰車底盤上改成了自走炮,配備破甲彈用於反坦克作戰。
明治38年式150mm野戰榴彈炮資料
服役年代:1911—1945
口徑:149.1mm
炮管長:1880.0 mm (L 12.6)
重量:2090 kg
配用彈種:榴彈,縱火彈,化學彈,破甲彈
火炮俯仰角:0 to +43.0 度
彈丸重量:36 Kg
彈丸初速:275 m/sec
最大射程:5890 m
還有很多就不一一介紹了
⑩ 抗日戰爭時期 日本的迫擊炮是什麼
不是!!日軍主要裝備的迫擊炮時這些:
大正十年擲彈筒口徑50毫米,重量很輕只有2.6公斤,射程為175米。它的設計目的主要是日本軍方希望能夠彌補中型迫擊炮和單兵手榴彈之間的火力空檔,同時能夠大大增強步兵班的火力。大正十年式擲彈筒在日軍服役長達25年,直到日軍二戰戰敗為之。
但是大正十年式自身性能不佳,它的射程太短(不到200米),這讓士兵無法在較為安全的距離使用它,另外它的精度也不佳,這使得它很快就被後來八九式擲彈筒所取代。
89式擲彈筒
口徑:50毫米
射程:360米
彈葯:91式手雷
備注:擲彈筒實際上是袖珍迫擊炮,可以單兵操作.如果由訓練有素的日軍使用的話是可以有效壓制對方的火力點的.因為這種武器沒有瞄準器具,全憑士兵的經驗射擊,所以在戰爭後期它的作用在逐漸下降.無論如何,89式擲彈筒還是一個不錯的設計,這種1929年研製的武器在解放戰爭中也被雙方使用.另外,如果使用89式特製手雷,那麼它的射程可以提高到660米.
大正十一年式70mm曲射步兵炮
主要用於攻擊戰壕與各種土木機槍掩體,是種輕迫擊炮,開戰時屬於二線裝備,主要是一些進行山地作戰的日軍步兵大隊進行追加裝備,每個步兵大隊追加2門。
大正11年式70mm曲射步兵炮資料
服役年代:1922-1945
口徑:70 mm
炮管長:750 mm
重量:63.0 kg
使用彈種:榴彈,化學彈
炮彈初速:147 m/sec
彈丸重量:2.5 kg
有效射程:—
最大射程:1550 m
九二式70mm曲射步兵炮
主要用於攻擊戰壕與各種土木機槍掩體,這種炮是日軍步兵大隊的標准裝備,日軍每個步兵大隊均裝備2門。
92式70mm曲射步兵炮資料
服役年代:1932-1945
口徑:70 mm
炮管長:790 mm
重量:204.0 kg
配用彈種:榴彈,鋁熱劑縱火彈,爆破彈,化學彈
炮彈初速:197 m/sec
彈丸重量:3.79 kg
有效射程:—
最大射程:2800 m
九七式81mm曲射步兵炮
步兵輕型支援火炮,裝備日軍步兵大隊,用來對付機槍陣地,敵軍迫擊炮陣地與戰壕,戰爭爆發時,日軍野戰部隊的步兵大隊通常追加裝備2門這型曲射炮。
97式81mm曲射步兵炮資料
服役年代:1937—1945
口徑:81.4mm
炮管長:1269 mm (L15.6)
炮重量:22.4 kg
配用彈種:榴彈,縱火彈,煙霧彈,化學彈,照明彈
火炮俯仰角:+45 to +85 度
彈丸重量:3.33 kg
彈葯初速:196 m/sec
最大射程:2850 m
九九式81mm傘兵曲射炮
輕型支援火炮,裝備日軍傘兵部隊,用來提供火力支援
99式81mm傘兵曲射炮資料
服役年代:1939—1945
口徑:81mm
炮管長:620 mm (L7.6)
炮重量:23.7 kg
配用彈種:榴彈,縱火彈,煙霧彈,化學彈,照明彈
火炮俯仰角:+45 to +85 度
彈丸重量:3.33 kg
彈葯初速:180 m/sec
最大射程:2000 m